九年级语文导学案2 我用残损的手掌

合集下载

我用残损的手掌 导学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   导学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感情线索,用自己的理解、激情大声诵读诗歌。

2、品味诗歌优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学习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体会诗人情感变化。

学习难点:1、对比手法的运用2、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预习检测一、给下列字词注音: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灰烬堤上蹂躏二、朗读诗文时,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至少三点)三、默写古诗《春望》学习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吗?二、激情读诗,感受深情1、你觉得诗歌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诗歌朗读有哪些技巧?2、读完本诗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3、你有什么疑问或困惑?请写下来三、细读诗歌,品味语言1、你觉得本诗中最重要的句子是那几句?2、齐读诗歌的第1、2行:你觉得诗行中哪几个词非常重要?为什么?3、齐读诗歌的第3-14行:让我们随着诗人一同去感受。

读3—14行,你感觉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摸索的?从哪个词句可以感受出来?4、齐读诗歌的第15—26行:当诗人摸索到解放区的土地时,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哪些词、句或标点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四、美读诗歌,探究赏析1、看看下面的诗句漏掉了什么?读一读,想一想:能不能漏掉?这一角变成灰烬,那一角是血和泥;这一片湖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2、你觉得诗人在表达这些情感的时候,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3、通过这首诗下列诗句,你能想到那些古诗?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五、拓展延伸赏读诗人的这首著名诗歌,看看这首诗好在哪里?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注释: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呼兰河传》、《生死场》。

《我用残损的手掌》 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 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共3篇《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1《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篇由成语“盲人摸象”所启发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用残损的手掌来描绘大象的人所引发的争议和思考,给我们展示了盲人近似的“真实感受”和他的勇气和智慧。

这篇文章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阅读文章,本文将从导读、思考、阅读、拓展及评析几个方面展开对这份导学案的讨论。

一、导读本篇文章是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一个用残损的手掌来描绘大象的人所引发的讨论。

本文旨在通过盲人近似的“真实感受”与他的勇气和智慧,引导我们去思考真相的本质以及沟通中的难点。

二、思考1.什么是真相?什么是真实感受?2.为什么不同人对同一个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3.如何与别人沟通,以达到双方均理解的效果?三、阅读1.阅读讲述大象故事的文章《我用残损的手掌》。

2.通过文章中的描述和对话,分析盲人与其他人在沟通中的矛盾点。

四、拓展1. 在文章中,作者用盲人对大象的描述来代表在人与人之间沟通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那么在我们生活中,哪些问题容易引发沟通困难?2. 介绍一种解决沟通难点的方法或技巧。

(可以阐述有效沟通的原则、注意事项、沟通流程等)五、评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篇谈论真相与沟通的文章,在文章中,盲人用残损的手感描绘大象的形象,引发其他人对真相的认知有所变动。

这也启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有勇气和创意,看待问题多方面的角度和维度,以此来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我们可以运用本文中讲述的沟通技巧,将这样的方法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我们的沟通更加顺畅和有效通过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得出几个重要的思考点。

首先,真相与真实感受的关系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其次,有效的沟通需要双方都有勇气和创意,同时也需要一些技巧和方法,如倾听、理解对方、表达清晰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一、激趣定标1、【知识链接】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2、明确目标。

二、自学互动1、读准下列字音: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灰烬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要求: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3、听录音朗读4、集体朗读,读出感情。

三、适时点拨请找出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并试做分析,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2、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明显不同,请找出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的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3、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点拨: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2、戴望舒(1905~1950),原名。

浙江杭州人,现代派代表诗人。

1931年加入左联。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逋。

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

《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他的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的停顿。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2)因为只有在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新生,因为只有在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二、【学法指导】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意”是诗人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感情;“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是诗人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感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如“无形的手掌”是指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再如“广大的土地”是指整个祖国;“堤上繁花锦障”则是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这些“无形的手掌”、“广大的土地”、“堤上繁花锦障”就是寄予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

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是直接抒情,大多数都是为情感抒发寻找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

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三、【合作探究】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意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2、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哪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和语调去朗诵这首诗歌?4、作者感情的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2、九年级 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附答案

2、九年级 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附答案

科目:九年级语文(下)学案课题:2 我用残损的手掌时间:年月日总课时序号:主备人:授课人:课型:新授课1.朗读全诗,圈画诗歌的生字词。

灰烬(jìn)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 蝼蚁(lóu yǐ)2.理解诗歌的重点词语。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3.激情朗诵全诗,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4.作者链接戴望舒,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

早期诗作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

抗日战争开始后,诗风发生很大变化,《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

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

《我用残损的手掌》收入诗集《灾难的岁月》。

5.背景链接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

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逮捕了几乎全部的在港知名华人,包括戴望舒在内。

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

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其中的一首。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1.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从内容上看诗歌分为几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交流点拨】这首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从“这一角已变成灰烬”至“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想象着用“残损的手掌”抚摸地图上的沦陷区。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我用残损的手掌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我用残损的手掌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2.我用残损的手掌2.我用残损的手掌【预习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有感情背诵本诗。

2.理解诗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增强爱国情感。

【预习重点】:1.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品味语言。

2.把握意向,感悟意境,体会感情。

【预习任务】:一、资料助读——了解作者:戴望舒(1905 —1950),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9年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赴法留学回国后,1936年与卞之琳、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在副刊上编发了不少动员的诗歌。

1941年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在狱中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并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他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二、朗诵品读【指导】: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有很高的成就,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1.字词交流:锦幛荇藻蓬蒿蘸着轻抚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2.请同学找出诗歌的韵脚并根据自己的朗读划出停顿节奏。

三、研读赏析1.诗人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哪些地方的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有何特点?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上的这些地方和事物时,心中洋溢着的是什么样的情感?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是否有变化起伏呢?3.全诗具体是分几部分来展示这“摸索”的具体内容的?4.我们能否把原句【改一改】:看看上面的诗句与原诗有何不同?“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大家把这句和原句都一起朗读一下。

初中语文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2

初中语文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2

《我用残损的手掌》精选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掌握并运用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

分析并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的语言和意象。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强的意志。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作者简介:戴望舒,现代著名诗人。

作品背景:写于抗日战争时期,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和坚定信念。

2.2 课文内容:逐段讲解课文,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节奏和情感。

重点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3 词语解析:列出文中重要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解释和例句演示。

让学生通过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简短的视频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关注课文内容。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诗歌的各个层面。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和思考。

3.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其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的教材,包括课文文本和相关注释。

5.2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资源,用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5.3 在线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相关网站、文章、讨论区等,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信息。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带感情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提起现代诗歌,人们往往想到了戴望舒;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了“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的浪漫。

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

1938年他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

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

次年,他被日军逮捕,投入狱中,备受摧残。

但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锢他的躯体,却禁锢不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他的心飞出了铁窗,飞到了祖国蒙难的土地,飞到了志士流血的战场。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灰烬(jìn) 锦幛(zhànɡ)荇藻(xìnɡ zǎo)蓬蒿(pénɡ hāo) 憔悴(qiáo cuì) 蝼蚁(lóu yǐ)(2)词义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诗中指荔枝花凋败。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作者名片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祖籍南京,生于杭州,现代著名诗人。

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一诗早在1928年就已发表,并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诗集有《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3.背景资料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军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春,戴望舒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2017年人教版语文九下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2

2017年人教版语文九下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2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目标:一、进一步掌握朗诵现代诗和品味现代的方式。

二、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祖国的情感。

学习进程:预习导学: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灰烬.()锦幛.()荇.藻()蓬蒿.()憔悴.()蘸.着()蝼.蚁()二、查阅有关作者戴望舒的资料及本诗创作的时期背景。

三、自由朗读这首诗,划出节拍、重读音,体会作者的情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无形的手掌掠过无穷的江山,试探这广大的土地: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这一角已变成灰烬,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仍然完整,那一角只是血和泥;温暖,明朗,牢固而蓬勃生春。

这一片该是我的家乡,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芳香)我把全数的力量运在手掌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透骨,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江南的水田,你昔时新生的禾草因为只有那里咱们不像牲活,是那么细,那么软……此刻只有蓬蒿;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国!岭南的荔枝花孤单地憔悴,尽那里,我蘸着南海没有鱼船的苦水……课堂学习:一、导入。

二、交流“预习导学2”。

三、整体感知:一、初读诗歌,把握情感基调和朗读节拍。

(结合“预习导学3”)、二、本诗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情感?四、问题研究:一、诗人用“残损的手掌”试探,心里产生了各种感觉。

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心里深处情感发生了哪些转变?二、作者心里深处的情感是通过诗中的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请结合诗句谈你的体会。

五、小结,背诵。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

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如下是漂亮的小编给大家找到的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优秀4篇】,欢迎参考阅读。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一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一找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归纳点拨:形象:“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感情: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未曾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作者感情的。

变化,具体体现在诗中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语上,这些词语有些是消极、冷色调的,有些是积极、暖色调的,请同学们找出这些词语,并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归纳:积极暖色调词;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消极冷色调词: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表达效果: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憎。

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四人一组合作,找到诗中有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在师的点拨下,理解诗中具体形象中蕴含的感情。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仔细读诗,边读边画出起修饰作用的词语,并区别哪些是冷色调,哪些是暖色调,进而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在师的点拨下,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理解、欣赏这首诗。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篇二教学依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带给读者的首先是一股震撼人心的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这是诗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用爱和恨、痛苦和希望编织成的一首热爱祖国,憧憬光明的诗篇。

随着诗人的神思遐想,诗人“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从塞北的长白山,到中原的黄河,从江南水乡,到岭南至南海,面对一片山河破碎的凄凉景象,诗人深沉的哀痛洋溢在字里行间;可那“辽远的一角”,却依然“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又使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深情的赞颂解放区是“永恒的中国”,他把祖国的新生、民族解放的前途都寄托在解放区。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四川省金堂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金堂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金堂县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2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自学导航㈠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全诗、能背诵全诗;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理解象征意义;3、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变化,理解诗人爱国主义思想感情.㈡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二、自主学习1、读标题,先猜一猜作者会写什么?会怎么写?2、静静地、慢慢地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题目?3、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作者概况及相关作品并掌握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4、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并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

三、自主训练(一)基础达标1、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锦幛.(zhàng)荇藻..(Péng hāo )..(xìng zǎo ) 蓬蒿憔悴..( 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 lóu yǐ):“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我用残损的手掌》 导学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  导学案

卫民中学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型语文导学案
编号:003 年级:九年级第_二_周第课时上课时间:月日教导处签字:
课题:我用残损的手掌
晨读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学习目标:1、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2、对比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3、学习诗歌往往把抽象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的写法。

知识链接:1、戴望舒,中国现代象征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是《雨巷》,因这部作品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1941
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戴望舒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受伤致残,但没有屈服,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2、“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积极钻研·定向导学·互动展示。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曾传华编制)【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习难点学习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习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知识链接】1、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州人。

现代派代表诗人。

1931年加入左联。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逋。

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

《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他的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2、把握意象:“意”是诗人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感情;“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

“意象”是诗人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感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如“无形的手掌”是指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再如“广大的土地”是指整个祖国;“堤上繁花锦障”则是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

这些“无形的手掌”、“广大的土地”、“堤上繁花锦障”就是寄予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

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是直接抒情,大多数都是为情感抒发寻找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

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原创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原创导学案

“体验型课堂”学习方案语文(九年级下册)班级姓名学号2 我用残损的手掌编写者:朱莹审核者:许海连【学习导言】抗日战争的炮火震动了整个中华民族,也震动了身陷囹圄(língyǔ,监狱)的诗人戴望舒的心灵。

他用自己残损的手掌传颂着对祖国母亲的深切眷恋。

让我们通过朗读诗歌感知诗意,把握诗人寄寓的思想情感,增强爱国意识;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前学习:自主体验(诵读课文、资料助读、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诵读课文】诵读课文。

(读出节奏和停顿,注意感情基调)【资料助读】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

30年代中国“现代象征派”的代表诗人。

早期诗歌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

抗日战争开始后,诗风发生很大变化,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

作品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等。

因其《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并未屈服。

这首诗歌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积累字词】读一读,查一查,写一写(每词写两遍),并给加点字注音。

灰烬.()锦幛.()荇藻..()()..()()蓬蒿.()憔悴蘸.着()蝼蚁..()()【整体感知】通过读写,我发现诗歌从内容和情感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在书中用“‖”划出),每个部分中作者的内心情感显然不同,我可以用不同的词语加以概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课内学习:合作探究(预习反馈、朗读诗歌、赏读诗歌)【预习反馈】同桌交换学案,互相检查评价。

评价:【朗读诗歌】小声试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并尝试在书上划一划诗歌的节奏和重音,再读一读。

(叶圣陶曾称赞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语文(人教版九下)导学案:2.《我用残损的手掌》

语文(人教版九下)导学案:2.《我用残损的手掌》

2.《我用残损的手掌》学案设计:袭祥鹏审核:陈振华教师寄语: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祖国壮年的成熟……学习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背诵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学习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预习检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锦幛.( ) 荇藻..( )..( ) 蓬蒿憔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蝼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诗稿》和《》。

二、理解探究1.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2. 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3.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三、合作释疑1.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2.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四、课内精读阅读这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河山,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那一角只是血和泥;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这一片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目标: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3.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第一学习时间自主学习不读不讲学习任务:1、知人论世走近作者: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板书文题、作者)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梦鸥,浙江杭县人。

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

早期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

抗战爆发以后,诗风有较大转变。

《狱中题壁》、《偶成》等诗,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积极呼唤光明的到来。

代表性的诗有:《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

作品集有《戴望舒诗选》、《望舒草》等。

2、自读课文字词过关,给下列字注音锦幛荇藻蓬蒿蝼蚁憔悴蘸着灰烬3、找出诗中押韵的字,简要归纳本诗押韵的特点。

第二学习时间:合作探究不议不讲学习任务;1、学生自由诵读,思考讨论。

思考:(1)请从诗句中找出一个动词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

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学生诵读体会后回答,教师适时点拨:(1)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2)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2、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3、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教学设计思路《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

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

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

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简单认识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掌握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9年级下册教案及导学案:2我用残损的手掌

【最新精品】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9年级下册教案及导学案:2我用残损的手掌

2 我用残损的手掌从容说课《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

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

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教读本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其音乐美。

课文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其思想感情的表达,主要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

要引领学生把握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读中,宜采用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把握意象的含义和全诗的感情线索,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CAl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主观情感。

品味诗歌浯言,领会其艺术魅力。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
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知识链接:
作者及作品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自主学习:
1.学生默读全诗。

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荇藻蓬蒿憔悴蝼蚁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合作探究: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

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1)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精读精炼:(阅读课文第二部分回答问题:)
(1)、诗歌哪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解放区他的感觉是什么?
(3)、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这里?
(4)、哪句诗句最能抒发作者心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希望之情呢?
主题阅读: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我会见的是噩梦。

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

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诗人怀着美好的希望自美国返回,但看到的却不是理想中的祖国,因此“进着血泪”,痛心到了极点。

B.“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前一句表达了诗人听到祖国召唤,要为建设祖国而奋斗的感情,“时间的罡风”“火”都比喻返回祖国的急切心情。

C.“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追问”的内容是祖国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黑暗,“逼迫”表达诗人急于知道这原因的心情。

D.“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把祖国建设得美好的希望的赤胆忠心。

4.这首诗在形式上有哪些特点?“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一句为何要加括号?
拓展提升: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

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

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

吟咏诗歌,我们在感念中生发的
是对祖国母亲的一份深情、一份责任。

“祖国在我心中”,让我们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唱响心曲。

(音乐起)
教后记:
参考答案:
1、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背诵入手,整体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与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3、四人学习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

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

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
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

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4、精读精炼:
(1)、诗歌哪句话总结了解放区的情况?[“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机”]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过解放区他的感觉是什么?[象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贴切的比喻形象形容出诗人在这里明朗、温暖的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 (3)、作者为何要把爱和一切希望寄托在这里?[“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天,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象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4)、哪句诗句最能抒发作者心里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希望之情呢?[“那里,永恒的中国”]
(5)、这一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语言上用了比喻的修辞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5、主题阅读:
(1).揭示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国的黑暗。

(2).表达了诗人悲痛欲绝的感情。

(3).B(“火”喻指诗人对祖国火一般的热情)
(4).每行11字,两句一韵,句式整齐匀称。

这句话是“问”时表情动作,不加括号,容易被误认为是“问”的内容。

6、拓展提升: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此题意在让学生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写片段作文。

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要写诗,写散文也可;也不必写得太长,一百字至五百字均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