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得核心理念有哪些?一新课程改革得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得发展为本”,就是课程改革得出发点。
【二】开放型得新课程观就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得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就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与课程管理体制得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得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得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得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就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得灵魂。
【八】回归生活就是新课程改革得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得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二】在对待教与学得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四】在对待与其她教育者得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一】文化得传播者;【二】潜能得开发者;【三】学习得促进者;【四】发展得伴随者;【五】教育得探究者。
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得变化?【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三】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四】掌握新得技能,学习新得技术。
【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如何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得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得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得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得足够得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得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得质量,学生得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得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得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得教法。
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怎样培养学生得综合实践能力?【一】学习新得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一、前言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改革之一,其目的在于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从基本理念、目标、特点和实施情况四个方面对我国新课程改革进行探讨。
二、基本理念1.以人为本新课程改革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
2.科学发展观新课程改革强调科学发展观,即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教育中注重平衡各方面需求,避免片面追求短期效益而损害长远利益。
3.多元化教育体系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元化教育体系,注重培养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人才。
这种理念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差异化要求。
4.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即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魄、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的素质,强调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5.适应时代需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紧跟社会进步的步伐,注重培养具有现代化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目标1.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这种人才不仅具备优秀的知识水平,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观念。
2.促进个性化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差异化需求。
通过因材施教、多样化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3.提高创新能力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创新能力,即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新课程改革要求形成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注重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注重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培养具有现代化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四、特点1.多样化教育体系新课程改革倡导多样化教育体系,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个层次。
这种特点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差异化要求。
2.因材施教新课程改革强调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差异化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二】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一】文化的传播者;【二】潜能的开发者;【三】学习的促进者;【四】发展的伴随者;【五】教育的探究者。
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三】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四】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研究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讲授要真正表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讲授评价进行改革,表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讲授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讲授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研究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研究情绪;研究过程是否愉悦,研究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研究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趣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2.强调教师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3、重视以学定教..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⑤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围绕讨论的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是否敢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讨论;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考或创意..⑥生成状态:学生是否掌握应学的知识;是否全面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增强;是否有满足、成功和喜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否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理念、新观点的主要内容1.新的课程观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的经验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然即课程..分门别类的教材只是课程的一个因素;只有在和其他因素整合起来;成为课程“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时;这个因素才发挥应有的作用..新的课程观是生成的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新课程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儿童是课程的主体;“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课程是儿童通过反思性、创造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教师和学生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2.新的学生观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3.新的发展观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个性特长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学生为本”的涵义: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4.新的知识观新课程不再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握和存储的东西;它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而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并由此建构出新的意义..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主观创造的暂定性的解释、假设..知识有多种: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书本知识与经验知识;规范知识与本土知识..5.新的学习观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学习不是简单复制和印入信息;而是主动解释信息;建构知识的意义..教学不是产品的传递;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者的学习是第二次创造;自主理解就是创造..知识是在自己先前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知识是学习者在特定情境下建构起来的..知识来源于生活情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或生活中的“对应物”..学习的结果不仅在于知;而且在于信;在于课内知识与生活经验的统一..6.新的教学观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A、整合教学;B、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C、构建素质教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系结论和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D、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7.新的教师观新课程中教师的新角色:A学习者;B研究者;C组织者学习D引导者学习;E催化者学生;F促进者学生;G实践者反思性;H开发者课程新课程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的变化:A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B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C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的转变;D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E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F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8.新的课堂观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9.新的“课标”观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深层的是教育理念的更替、教育视角的切换..“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是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习阶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可望不可及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也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消极教授者;而是教学方案积极设计者..10.新的教材观教材是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载体;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工具..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标准是“罗马”;教材是“道路”条条道路通罗马..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唤起教学活动的“目标”意识;反对“教总比不教好;教多总比教少好;教得越多越好”的经验主义做法..11.新的评价观评价是一个过程;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共建的过程;评价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评价是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过程..12.新的作业观在作业功能上;应强调形成性和发展性;在作业内容上;应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作业形式上;应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在作业容量上;应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在作业评判上;应重视过程性和激励性..13.新的目标观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4.新的方法观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答: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里的“一切”指的是学校的所有教育教学方略的制定,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上。
这里的“学生”是指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
这里的“发展”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及一切课外活动,都要把目标锁定在能够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之上,有利于学生在学校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学会办事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证我们的下一代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2)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4)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现行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差异性。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2023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2023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2023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
1. 以学生为中心: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
课程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2. 素质教育为核心:新课程改革将素质教育作为核心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除了传授知识外,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3. 教育公平与个性发展并重:新课程改革倡导教育公平,强调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接受优质教育。
同时,也注重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课程设计要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和评价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
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
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
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
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
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
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不足。
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妨碍他们的发展。
(3).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
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如何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是: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和重视以学定教。
在关注学生发展方面,课堂教学评价应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应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同时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研究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是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和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能动性。
强调教师成长是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
课堂教学评价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重视以学定教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
要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情绪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研究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研究情绪;研究过程是否愉悦,研究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注意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参与状态方面,评价学生是否全员参与研究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
交往状态方面,评价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者:凤呜大王*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1. 关注学生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
3.重视以学定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它意味着: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指向的思考国开
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指向的思考国开一、理念、任务、思想、目标、特点(一)理念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二)任务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思想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四)目标1、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1)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3)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5)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6)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7)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8)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9)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的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片中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和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新课程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这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1)个性创新。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2)目标转变,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
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
(3)主动学习。
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回归生活。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的本位主义框框,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和改变了过于留意书本知识的状况。
把课程回归现实生活。
新课程改革将留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书本与生活的结合。
体现为以活生生的情景为背景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5)学科综合。
现代科学发展越来越呈现综合化的趋势,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各学科之间往往相互渗透,产生新的边缘学科。
(6)发展评价。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要求就是以评价促发展,因此评价学生的学习要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水平。
(7)全球概念。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对外交往的日趋频繁,我们需要对世界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掌握,需要给学生提供一种全球性的知识背景,因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意识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大理念是什么? 1. 关注学生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
3.重视以学定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它意味着: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
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jīběn)理念: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tànjiū),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科知识(zhī shi)的综合化,注重知识、情意、能力的一体与整合。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tā men)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tū chū)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生本教育理念:尊重每个学生,使之充满自信,抬头走路;相信每个学生,相信他们通过努力,会发现自己的潜能;关爱每个学生,保持其脆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每个学生,帮助其合理设计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欣赏每个学生,为他们的每个进步而喝彩。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尊重、关心和牵挂,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课程是经验”,强调体验和参与生成。
每位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内容和意义都有自身的理解,以使课程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堂”。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
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导致学生片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以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个体在自然和社会中生活,它们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育哲学家XXX指出,只有将各种事物联系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新课程突破了学科领域的限制,强调了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并将自然、社会和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为了构建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需要增强课程的生活化和凸显课程的综合化。
同时,为了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教学应关注人,重视过程,并强调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
知识是主动构建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它强调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
多元性也很重要,因为差异是一种资源和财富。
为了恢复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需要确立新型的知识观,将知识视为一种探索的行为或创造的过程,并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教师的角色也需要重新定义,成为学生研究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新课程改革的五大基本理念包括人本情怀、统整能力、民主素养、乡土与国际意识等方面。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新课程改革可谓是教育界的“风云变幻”,它的到来就像一阵春风,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会问,究竟什么是新课程改革呢?嘿,别着急,我们慢慢聊。
今天就来聊聊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本理念,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这些理念是啥。
1. 以学生为中心1.1 教育的真正主角说到以学生为中心,听上去可能有点官方,其实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学生当做教育的主角。
就像一部电影,学生就是那位英勇无畏的主角,老师则是帮助他们成长的“配角”。
以前我们的课堂,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感觉像是在参加一场长篇大论的独白剧。
但现在,改革后的课堂,老师的角色变得更像是“导演”,而学生则要积极参与,开口说话,参与讨论。
就像打游戏一样,大家都是主角,没什么人愿意当“观众”。
1.2 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学生的兴趣也是关键。
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试想一下,如果课堂上满是死板的公式和枯燥的知识,谁还愿意认真听讲呢?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是通过实践、探索和合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比如说,老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项目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感就增强了,学习的动力也会源源不断,课堂气氛活跃得像过年一样。
2. 关注全面发展2.1 不只关注分数咱们常说“得分为王”,以前考试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
但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重中之重。
想象一下,一个只会考试的学生,毕业后能干什么呢?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健康等各个方面。
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考出好成绩,还能懂得生活的道理,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
2.2 培养多种能力此外,改革还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科学实验、艺术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这就像是给他们一个“练兵场”,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完整版)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
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
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核心理念
新课程核心理念展开全文新课程核心理念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二、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一】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二】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三】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四】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三、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一】文化的传播者;【二】潜能的开发者;【三】学习的促进者;【四】发展的伴随者;【五】教育的探究者。
四、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一】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二】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三】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四】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六、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课程改革理念⑴教师观(1.1)教师角色的转变①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②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③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④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1.2)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②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③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④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1.3)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个体性群体性2.学生观(2.1)学生的特点;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2.2)现代学生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2、教学观①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②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③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④教学更为关注的是人而不只是学科3、评价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进教学实践。
把评价看成是一个体系,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指定多样的评价工具。
广泛的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利用学生档案袋记录、评价其成长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4、课程观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
教师被排斥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游离于教学。
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有国家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规定,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有专家、教研部门编写、提供,教师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称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中发挥主题作用。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在开放的时代,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这些应该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真实的生活体验,理解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利用学生不同的探索经历,丰富教育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过程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活动是动态的,新的思想、新的问题、新的态度都是可以成为教育学生的素材,同时也是影响师生互动的条件。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全体学生全面的个性的发展。
2、师生关系(2.1)两种对立的师生关系观点:①教师中心论②儿童中心论(2.2)师生关系的类型①专制型: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学责任强,但不讲求方式方法,不注意听取学生的意愿和与学生协作;学生对教师只能惟命是从,不能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是被动的。
师生交往一般缺乏情感因素,难以形成互尊互爱的良好人际关系,甚至会因教师的专断粗暴、简单随意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憎恶甚至对抗,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
②放任型: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缺乏责任心、爱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任其自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怀疑、失望,对教师的人格议论、轻视。
师生关系冷漠,班级秩序失控,教学效果差。
③民主型: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能力强、威信高,善于同学生交流,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和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广泛、独立思考,和教师配合默契。
民主型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以及较高的业务素养和强大的人格力量,这是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
(2.3)师生关系的作用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催化剂④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2.4)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①尊师爱生②民主平等③教学相长④心理相容3、教师的职业素养(其实教师的职业素养也属于教师观的范畴,但其内容太丰富,把它作为一个独立单元进行讨论)(3.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①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依法治教,严谨执教; 爱岗敬业,廉洁从教②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师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师爱是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热爱学生教师要做到,首先;理智的爱,不偏爱、不溺爱。
其次;无私的爱,一视同仁。
最后;爱与要求相结合。
③团结协作教师与各科教师、学校教职工、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之间的老师保持沟通交流;教师与家长,与社会团体保持沟通,共同完成培养人的工作,教师要做到,相互支持互相配合。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④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由教师的主体性、示范性和学生的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决定的。
因此,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的说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因此,教师要做到高度自觉,自我监控,身教重于言传。
教师的知识修养①政治理论修养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③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师的能力素养①语言表达能力②教育教学能力③自我调控、自我反思能力④组织管理能力职业心理健康①高尚的师德②愉悦的情感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健康的人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修订时间2008年9月爱与责任是贯彻其中的核心和灵魂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3、班级管理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①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程度较低。
②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的主体地位,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4、德育原则①导向性原则②疏导原则③因材施教原则④知行统一原则⑤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⑥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⑦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⑧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⑨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5、后进生工作后进生只是暂时的状态,而不是永恒的标签,班主任在工作中要认真关怀、尊重和爱护后进生,以真诚的情感叩开他们心灵的大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弃旧图新。
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点,自尊和得不到满足的矛盾;好强与不能取胜的矛盾;好奇心与知识贫乏、看问题简单的矛盾。
后进生由于缺乏毅力,意志薄弱,在进步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反复,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正常现象。
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后进生的转化工作①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②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
③培养学习兴趣。
④反复抓,抓反复6、德育方法①说服教育法②榜样示范法③陶冶教育法④实际锻炼法⑤品德修养指导法⑥品德评价法7、心理学理论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革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传递给学生,会使学生按教师的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前四种需要是缺失需要,后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
学校里最缺失的需要是爱和自尊。
所以,在思想工作中,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和美的需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不强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
①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任务的提高而上升;随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②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③动机水平与行为效率呈倒u型曲线。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纵轴代表保持百分比,横轴代表时间天数。
①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这七种智力在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它们是; 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的智力观念提出了新的诠释,也为我国新课程改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所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一经提出,就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重大影响:①积极乐观的学生观/科学的智力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样化的人才观和成才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把凡是能增强行为出现的刺激或事件称为强化物。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
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得不到强化,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成为消退。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
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观察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强化分为三种:①直接强化②替代强化③自我强化下面我们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总结规律。
一、学生个性差异类这类学生通常是班级、群体的特殊学生、差生,需要说明的是个性差异类学生包括差生、好学生、中等学生等不同个性和特点的学生,差生只是个性差异类学生其中的一种。
某校三年级有个叫王战壕的学生,经常迟到、旷课、上游戏厅,甚至打架、敲竹杠、学习成绩就更不用说了,门门功课挂红灯,尽管老师经常找他谈话,仍不见好转,还是经常旷课、打游戏、向同学借钱,同学不给就打同学,以至同学见了他都躲得远远的。
虽然偶尔也有进步,但没过几天又恢复原样,以至老师对他失去了信心。
不过,这个学生并不是一无是处,他百米赛跑速度超人,在校运动会上,他连续两年获得百米赛跑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喜欢画画,象棋也走得非常棒。
分析:我们通过对王战壕的个体的研究来找到对待“王战壕们“的方法,所以说案例分析题的案例都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王战壕迟到、旷课、上游戏厅、打架、敲竹杠、门门功课挂红灯,说明王战壕不但学习成绩差,道德品质也需要提高。
百米赛跑速度超人,为班级争得荣誉,喜爱画画,象棋也走的非常棒。
说明在王战壕同学身上优缺点并存,并且优缺点都很明显。
虽然偶尔也有进步,但没过两天又恢复原样,以至于老师对他失去信心。
说明王战壕同学意志力薄弱,但是渴望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也希望自己像其他同学一样,不愿意背一个所谓的差生名号。
像王战壕这样的同学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上称为后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