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作品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第11章

文学概论第11章

行动
文学理论教程
行动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叙述内容实现
的根本途径。这里着重讲一讲行动的内在逻辑。
所谓行动逻辑是指支配故事中行动的内在规
律。包括两个层次:1.任何故事所共有的逻 辑;2.每一类乃至每一个故事本身特有的逻 辑。
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
文学理论教程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 第一阶段
二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使故事得以呈现的 陈述语句本身。
三是叙述动作,即作为一种行为而存在的支配叙 述话语的“叙述”本身。
故事文Leabharlann 理论教程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 容的基本成份就是故事 。
故事主要包括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等 几个因素。
事件
文学理论教程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本章导航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四、叙事的构成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二、视角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一、故事 二、结构 三、行动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叙述者与作者 二、叙述者与声音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态则是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
成份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 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历时性向度和共时性向 度。
表层结构
文学理论教程
从叙述层面来分析作品的结构,首先应当确定 最小叙述单位。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可以把叙述 内容化简为一系列基本句型,最小单位叫作叙 述句。
㈠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 世界的某种意识形态化了的解释。

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

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

叙事性作品分析《金锁记》张爱玲的小说一贯以讲故事而出名,在文学理论上,“讲故事”即叙事,它构成了一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叙事包括三个不通过的概念:一是所讲述的故事内容,一个是讲述故事的语言组织,还有一个是叙述行为。

一、第一方面是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人物、事件、场景等等,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最关心的对象。

传统的叙事文学创作中常常有意无意地假定同接受者之间有一种默契,要求读者相信所叙述的内容是真实的。

如张爱玲的《金锁记》,作者就极力编纂一个令人信服的故事,将曹七巧的种种复杂的性格展现得恰如其分,让读者能明显的感受到这样一个鲜活的主人公的存在。

二、第二方面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如果认为叙事的全部目的就在于向读者告知一些生活性事件,而这些生活事件本身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叙述话语。

在《金锁记》中,以最平常的生活琐事向读者展现了主人公曹七巧凄惨的一声。

张爱玲的作品的语言看似平常,但她用最平常的文字勾勒出来的故事却是人们喜津乐道的,她“说话”讲故事可谓一绝。

三、第三方面是叙事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金锁记》的叙事动作可以这样概括:小说中第三人称叙述人向读者讲述了曹七巧这样一个人的故事。

在现代叙事作品中,叙述动作的意义明显的凸现出来叙述者的态度和叙述声音显现的情况,如果变动一下,情调与韵味必然大不相同,她的《金锁记》完全是自己无目的的随意讲述故事的过程。

四、从叙述内容看,事件是最小的叙述单位,《金锁记》中,这个总的事件中包含着一系列的小事件:曹七巧嫁到姜家,姜家败落,曹七巧分家搬到外面住,抚养一双儿女长大成人等。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但每个事件在故事中的关系和作用是完全不相同的。

第一类事件的作用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比如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女儿长安喜欢上世舫,七巧便在打牌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向别人说起自己女儿在抽大烟,这是个小事件,却具有重要的作用:曹七巧将女儿抽大烟的事外泄,最终造成女儿长安与世舫的分离,为后来的悲剧结局做了铺垫,对故事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9 叙事性作品

9 叙事性作品

结构:表层结构
➢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
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 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
简化为叙述句
▪ 人物—主语 行为—谓语 状态—表 语
结构:深层结构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 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构主义
行动
➢三段式序列
▪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 结果
➢行动序列的典型复合形式: ▪ 首尾接续式,如“生命水的故
事”
▪ 中间包含式,如“一千零一夜” ▪ 左右并连式,如“天龙八部”
第三节 叙述话语
文本时间 时间
故事时间
视角
零聚焦叙述 内聚焦叙述
外聚焦叙述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
学叙事不同于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 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 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 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 的某种解释,必然带有 时代、民族等意识形态 的印记。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叙事的革命:
福楼拜带来了什么——
• 《包法利夫人》的开头:
“我们正在自习,忽然校长走了进来,
后面跟着一个没穿制服的新生和一个搬着 一张大课桌的工役。” ➢ “包法利夫人走向壁炉” ➢ “包法利夫人感觉到很冷”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 叙事学的起源 ➢ 叙事学的发展

文学理论教程 第四章 叙事性作品

文学理论教程 第四章  叙事性作品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 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
–行动元,根据不同功能可分为主体/客体,发送 者/接受者,辅助者/反对者等范畴。
(四)场 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 境组合成为场景。
二、结构
• 结构,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 “托罗洛夫等结构主义者认为,小说的基本结构与 语言的句法可以类比,……一个单一的句子和一个 完整的叙事文本在句法结构上可能是大致相同的, 因为人们往往依赖相同的结构方式来组织他们的经 验,一篇叙事文本的结构不过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句 子结构。”(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 社,1994,113)
• 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较为简略,可参阅叙事学的 有关著作。
1.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2. 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7 3. 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 4.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全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二)深层结构
•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 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 之间的关系
• 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C. Lévi-
Strauss,1908~2009)
•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 构主义理论家
➢ X和Y,是行动者,相当于专有名词;它们 充当语句的主语。
➢ 谓语项,是一个动词,如违犯、处罚、避免。 ➢ 在上述叙事结构中,有两个基本单位,陈述
和序列,陈述由专有名词和动词构成,如 “X违犯戒律”;序列由构成一个完整故事 的各种陈述组成,如“X违犯戒律→Y必须 处罚X→X设法免受处罚→Y相信X没有违犯 戒律”就是一个序列。

叙事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

2021/5/27
37
文学文本解读的一般过程
★一般性阅读:通晓文意,把握意图。 ★ 文本细读:细致研习,玩味话语。 ★批判性阅读:延伸文本,审美判断。
2021/5/27
38
文学赏鉴之三境
★文本细读 ★文学史知识 ★人文精神追寻
2021/5/27
39
故事
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 组合成为场景。
2021/5/27
11
表层结构
结构
按叙述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 与事件等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2021/5/27
12
故事结构之经典序列
结构
平衡—破坏平衡—新的平衡
2021/5/27
13
序列的组合
结构
★单一序列:寓言故事 ★连环:章回小说 武侠小说 ★交织并行:巴金《家》三条线索
叙述者与人物对话, 有时叙述者只能听凭人物的随心所欲。
叙述者对作品中的声音失去控制。
2021/5/27
33
潜在的接受者
接受者
叙述者讲述故事时 心目中必然要有一个潜在的接受者
2021/5/27
叙述者的期望
34
现实的读者
接受者
很多时候,现实的读者并非叙述人所要 召唤的潜在接受者。
现实的读者与理想的接受者之间的差异 导致误读。
2021/5/27
减速:文本时间大于故事时间 25
视角
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第三人称视角
上帝视角: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 受限视角:吴尔芙《达洛威夫人》
★第一人称视角
叙述者为主人公:鲁迅《狂人日记》 叙述者为旁观者:鲁迅《孔乙己》
★第二人称视角

例谈叙事性作品教学

例谈叙事性作品教学

叙事性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修订后的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阅读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呢?笔者进行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了解事件梗概,把握主要内容叙事性作品主要是通过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新课标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要了解事件梗概。

了解事情的梗概即大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是要能说出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情感的基础。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的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呢?1.借“六要素”概括我们知道,叙事性作品通常包括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六要素”弄清楚,再连起来说一说,即可以大体把握主要内容。

如在教学《船长》一文时,我要求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学生很快梳理出事情发生的时间是“1870年3月17日夜晚”,地点是“‘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主要人物是“哈尔威船长”,故事的起因是“客轮被撞,遇到危险”,故事的经过是“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故事的结果是“坚守岗位,以身殉职”。

随着学生的回答,我逐步出示了一组关键词:遇险、自救、殉职。

我引导学生借助这组关键词把事情连起来说一说。

有的学生这样说道:“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轮船在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的途中,被‘玛丽’号巨轮猛烈撞击即将沉没,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安然脱险,而他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以身殉职。

”借助这样的方法,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了事情的梗概,大体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十三讲叙事性作品介绍

第十三讲叙事性作品介绍

(2)结构主义叙事学
托多罗夫《<十日谈>的语法》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具体的“文本”,而是这个文本赖以构成的抽象规则。 《<十日谈>的语法》讨论“一般的叙事结构,而不是一本书的叙事结构”, 以语言学为基础,人物是名词,特征是形容词,行为是动词,一个故事是句子,整个作品就是一段话语。 “如果一个人懂得人物是名词,情节是动词的话,就会更好地理解叙述。” 叙事结构中的所有行为特征都可以简化为三个形容词范畴:状态、内在性质、外部条件。 所有的人物行动都可简化为三个动词范畴:改变状况、犯罪、惩罚。 所有陈述都依附于五个语式中的一个:直陈式、命令式、祈使式、条件式、假定式。 所有的序列都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的陈述关系,即:时间关系、空间关系、逻辑关系。
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叙事遍布于神话、传说、悲剧、正剧、喜剧、哑剧、绘画、彩绘玻璃窗、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会话。而且,以这些几乎无限的形式出现的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
2.结构
(2)深层结构: 指小说的情节结构模式在某种意义上与文化传统、宗教、神话的对应关系,由此小说获得丰富的主题内蕴。 深层结构有如用典 斯坦培克《愤怒的葡萄》是现实主义也是象征,牧师J·C对Jesue Christ,迁徙之旅与摩西带以色列人出埃及。 《尤利西斯》之于《奥德修纪》,《荒原》之于亚瑟王的圣杯传说,《喧哗与骚动》与基督的受难与复活。
一、叙事和叙事学
1.叙事(narrative) 叙事就是讲故事,指“用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表现一件或一系列真实或虚构的事件”(热拉尔·热奈特《叙事的界限》)。 借故事传达人生经验和意义,讲故事是叙事的核心功能。 故事的媒介不只限于语言,电影、绘画、雕塑、哑剧等。 叙事的体裁除小说外还有神话、寓言、史诗、童话等。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叙事性作品:是指文学作品中,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它的特征是“讲故事”,即作品以叙事功能为主。

主要文学样式:小说、剧本、(叙事诗)叙事=讲+故事传统叙事理论:侧重内容要素,即“讲什么”?形成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理论。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分析。

故事内容、发展脉络、线索的分析。

现代叙事学:侧重形式要素,即“如何讲”?重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事行为等分析。

现代叙事学是以20世纪初以来的,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生长点。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p33、p202):“文学性”、陌生化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的含义与特征含义:是指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基本特征:1.叙事内容是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二、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

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即讲述故事的语句。

3.叙述动作,即讲故事的“叙述”活动本身。

第二节叙述内容叙述内容的构成一、故事:用来讲述的事情。

二、结构:内容的存在形态.三、行动: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

一、故事1.事件: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通常整个事件由不同层次的小事件构成,直到切分为最初级的事件,及最小叙述单位。

《活着》整个事件:关于富贵一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小事件:少爷生活--赌博败家—租地养家、—被抓壮丁—遣散回家…少爷生活:嫖生活、赌生活嫖生活:骑妓女、过米行、家珍的菜事件的作用: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1.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在于塑造生动的形象。

3.兼具上述两者的作用。

2. 情节:是指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被人用毒害死。

情节设计,体现了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3. 人物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动因。

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角色。

行动元:人物是推动情节发展的行动要素。

叙事性作品

叙事性作品

第十章叙事性作品语言的再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在文学活动中表现为叙事和抒情两种类型。

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我们称之为叙事性作品,如小说、戏剧及一些记叙类的散文(文学传记、报告文学)。

以抒情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我们叫它是抒情性作品,如诗。

也有中间状态的,如叙事诗,诗剧(如中国古代戏曲)。

第一节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和叙事学(narratology)传统的文学理论,如欧洲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贺拉斯的《诗艺》,中国刘知己的《史通、叙事》、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李渔的《闲情偶寄》、刘熙载的《艺概·文概》,对叙事性文学的研究偏重或集中于情节、人物,环境等方面,即注意“写什么”。

二十世纪从西方开始,叙事学空前发展,其特点是用共时语言学的方法或系统的方法寻找抽绎叙事性本文深层的“普遍语法”,注重叙述的方式等,即“怎样写”。

(结构主义)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narration),最一般的意义。

通俗地讲,即讲故事(the telling of a story)。

文学的叙事有其特殊性,主要的是,文学所叙之事非“事实”或“实事”之“事”,乃虚构之事。

叙事不等于记事。

再则记事或可“草草了事”,即可粗略记述,史书之记事的目的是“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而文学之叙事要曲尽其妙(汉字“叙”字即有“次第”、“端绪”、讲述等义,说明叙事须分条析理、井然有序),引人入胜。

金圣叹:“《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水浒》七十回中许多事迹,须者是作书人凭空造谎出来的。

”“但写来便若真有其事而亲临其地者。

”因此,文学的叙事是用语言虚构的事件。

特征:1、文学叙事中的事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的行为、人与人的行为关系及其结果。

2、文学叙事中的事件是语言虚构出的事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但必须合情合理,即符合生活逻辑和情感逻辑。

3、文学叙事中如何编撰故事、如何叙述情节都显示着作家的匠心、意图、理想、态度和认识,体现着人的思想感情,因而具有意识形态性质。

12叙事性作品精品PPT课件

12叙事性作品精品PPT课件
分)
一、叙事理论、叙事学与新叙事学
理论代表
理论特征
示例
传 亚氏的《诗学》、贺
统 拉斯的《诗艺》、中

叙 事
国明清时期的小说评 点等


作品里的世界、人物从生活 渔夫一家为什么 经验来看是否真实,表达的 最后一无所获? 思想是否具有理性价值,艺 善良与贪婪的比 术形式是否完美;谈论叙事 较。(历时性的 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以 “本事”分析) 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为 中心。
▪ 罗兰·巴特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除了文学,还包 括戏剧、绘画、电影、连环画、社会杂闻等,叙事承载物 可以是语言、画面、手势等。实际上叙事学的研究对象主 要局限在小说、神话等叙事性文学中,同时也包括了电影。
▪ 经典叙事学(Narratology):70-80年代的结构主义叙事 学,它们限定在对文本本身的叙事研究,脱离文本的社会 文化背景。
▪ 故事里的事,也许是真 事
▪ 故事里的事,也许是从 来没有的事
▪ 其实故事本来就是故事 ▪ 故事就是故事
▪ 故事里的事 ▪ 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 故事里的事 ▪ 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女性只有脱光了才能进入艺术史吗?
现实主义小说与现代派小说的叙述差异
▪ 现实主义小说试图让 人们认同虚拟世界与 现实世界的同一性。
▪ 新叙事学(Narratologies):80-90年代以来出现的对经典 叙事学的反思、创新和超越,将叙事理论和意识形态研究 结合起来,叙事学研究呈现跨学科和多样化发展趋势。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 叙事性作品: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
▪ 叙事就是“讲故事”,是“用语言,尤其是书面语 言表现一件或一系列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它是一 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

叙事空间的例子

叙事空间的例子

叙事空间的例子"叙事空间的例子"尽管叙事空间是虚构的,但它在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叙事空间的建构,作者能够创造出一个独特而引人入胜的情境,让读者沉浸在故事中。

本文将以几个例子来说明叙事空间的重要性和效果。

例子1:《百年孤独》中的马孔多《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品。

小说中的马孔多是一个虚构的城市,它具有独特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马尔克斯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为读者构建出一个充满诗意和神秘感的叙事空间。

这个城市中奇特的事件和角色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幻想和神秘的元素。

例子2:《哈利·波特》系列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背景,这是一个富有魔幻色彩的地方。

罗琳通过对霍格沃茨的细致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座魔法学校之中。

霍格沃茨的各个场景,如魔药课、魁地奇比赛和禁忌森林等,都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个叙事空间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冒险环境。

例子3:《红楼梦》中的贾府《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以贾府为背景讲述了一段缠绵而悲凉的爱情故事。

贾府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叙事空间,其中分为大观园、荣府、贾府和贾母府等多个场景。

曹雪芹通过对贾府内外的描写,勾勒出了一个家族兴衰的悲剧,同时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荣华和虚伪。

贾府作为叙事空间的设置,不仅构建了情节的发展,还反映了社会背景和人物性格。

例子4:《1984》中的兰兹纳地区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描述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恐怖景象。

小说中的兰兹纳地区是一个贫瘠而荒凉的地方,代表着强权的统治和个人无力抗衡的境遇。

这个叙事空间的设置突出了主题,并加强了读者对于主人公遭遇的共鸣。

兰兹纳地区的描述让读者感受到恐惧和绝望,拉近了他们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叙事空间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

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推荐

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推荐

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推荐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供大家欣赏。

经典叙事性散文作品推荐:旧时的钉鞋有次看体育新闻,见跑道上几个运动员正翘起屁股,等待发令枪响。

突然,有个特写镜头让我兴奋不已:我发现他们脚上穿的跑鞋,钉有一粒粒齿形铁钉。

那不就是我们儿时惯穿的钉鞋吗?!记得我们小时候,没有雨衣、套鞋等现代化雨具。

而家乡又常年多雨。

那时的道路多为素土,雨后十分泥泞。

所以,雨天出行,不知有多艰难。

于是从某时起,家乡的先人就发明了那经济实用的钉鞋。

不论大人小孩,穿上它,都可以在雨天出走。

避免了湿冷给人们的脚底所带来的不适。

钉鞋油光锃亮,具有普通布鞋一样的外形。

稍微不同的是:其鞋面上多会添加两根鞋绳带。

因其鞋面梆硬,没有弹性,穿在脚上,极易被泥浆汲注而脱落,不便行走。

系上鞋绳就可以“防脱”了。

钉鞋的制造工艺并不复杂,几乎每个家庭主妇都会,无需费钱外购。

它其实就是用普通布鞋,钉上鞋钉,“透”上桐油后,几经干燥,便成“成品”了。

那桐油据说是用梧桐树(亦有说是木梓树)的果实所榨出的油。

它很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干后,不饱和脂肪酸充分氧化,就形成一层致密的防水保护层。

家乡妇女多用它来涂水桶,脚盆等木器家私,以防渗防漏。

用以做钉鞋,则更是极致的妙用。

用刷子反复将桐油刷在需保护的物品表面,再放在烈日下曝晒。

这一过程,家乡话叫作“透油”。

六月皇天,烈日酷暑,正是家庭主妇们忙着晒东晒西,为家具、为全家老小的钉鞋“透”油的最佳时机。

原因很简单,桐油保护层极易老化,每年都得“刷新”。

而桐油的干燥过程,只有在高温条件下,才得以加速。

所以,“透”油后物品的铮亮表面后面,其实浸透了家庭主妇们无数的汗水。

钉鞋的鞋钉是由铁匠们打制的。

铁匠铺里常年有买。

它的外形如同一把半开的雨伞。

“伞面”直径只有一角硬币那么大。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不同文体教学的基本策略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不同文体教学的基本策略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不同文体教学的基本策略王小毅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教法,这是文本教学的基本常识。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然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是众多教师都习惯用一种套路去教所有的课文,既违背了文本体式的内在规定性,又违背了文体学习的内在规律,使教学高耗而低效。

笔者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倡导这样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依据学段的不同要求,遵照文体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本文试着粗浅地谈淡第三学段不同文体教学的基本策略。

一、叙事性作品的教学策略叙事性作品,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

叙事者,讲故事也。

叙事就是用语言尤其是书面语言表现一件或者一系列真实或者虚构的事件。

我以为,那些故事性强的文学作品就是叙事性作品。

一般地说,这类作品由“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构成,或叙事写人,或叙事抒情,或叙事寓理。

这类课文怎么教呢?《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因此,叙事作品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一是阅读文本内容,概括事件梗概,理解表达顺序;二是获得情感体验,简单描述最打动你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你的爱与恨、崇敬、向往、同情的感受;三是学习表达方法,明白为什么是这样表达,而不是那样表达。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材中安排的叙事作品主要有童话、散文、小说、戏剧、叙事文言文等。

即使都属于叙事作品,也要在教学中体现其个性。

(一)童话教学策略。

所谓童话,是指按照内心的欲望或者幻想的逻辑,用散文写出来的故事,在现实生活的逻辑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童话文本的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1.整体把握。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课后答案(第十到十六章)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课后答案(第十到十六章)

第四编:文学作品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基本概念: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

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前者为表层结构,后者称之为深层结构。

4、行动逻辑: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是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5、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也可称为“叙事时间”,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6、视角:是作品种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7、叙述者的声音: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8、叙述接受者:作者在为叙述者讲故事时,心目中总有一个隐含的接受者即叙述接受者。

思考问题: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答: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入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答: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情节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用以表现人物的行为冲突,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和性格。

由此可见,其一,事件是情节的单位,而情节是事件的组合;其二,两者讲述的目的不同,有的事件重“事”,有的事件重“人”,即显示人的命运性格,而情节的讲述目的只是揭示人物的命运与性格,所以,情节不仅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而且要求事件的展开要能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5版)(章节题库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圣才出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一、名词解释1.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答:叙事学是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的一种学术思潮。

“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它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

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去考察语言,这种研究思路对叙事学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

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

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2.复调(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复调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

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3.视角(南开大学2010年研)答: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视角是和小说的叙述者关系极为密切的一个重要的写作技巧,由亨利·詹姆斯在1907年至1909年间写的小说的分析性序言里作为小说批评的一个概念提出。

叙事视角是指叙述小说作品的角度,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即作家以什么身份充当作品的叙述者。

分为叙事者视角,人物视角,情节视角,读者的视角。

4.叙述视角(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叙述视角又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第11章  叙事性作品

第11章叙事性作品一、叙事界定(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1.西方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文学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2.中国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以诗文理论为主,自明代以后,随着小说、戏曲的发展也产生了关于叙事文学的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数以明清之际的文艺批评家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

3.中西传统的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了后来人们总结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二)叙事的含义与特征1.文学叙事的含义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2.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1)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

叙事的对象一般是社会的人,这是文学作品的共同对象。

叙事性作品不同于抒情性作品,表意性作品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着重表现的不是主观的思想感情,而是客观的事件。

(2)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文学的叙事话语所指的对象仅仅存在于这个故事的叙述话语之中,人们不能也不必用作品话语之外的资料来验证真假,只能看人物与行为在整个话语中的关系如何,是否合乎生活逻辑与情感逻辑。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1.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

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2.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四)叙事的构成1.叙述内容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

2.叙述话语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第⼗⼀章叙事性作品第⼗⼀章叙事性作品第⼀节叙事的界定⼆、叙事的涵义与特征1、什么是叙事?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是什么?按照汉语中“故事”这个词的本义解释就是“过去的事”。

英语中“story”⼀词有“历史”或“史话”的意思,当然也是“过去的事”了。

故事的这种过去时态性质表明它是⼈类对⾃⾝历史的⼀种记忆⾏为。

⼈为什么要讲故事?从原始⽂化中的神话传说、史诗等早期叙事形态开始叙事⾏为就被视为是在表述实际⽣活中的经验。

对于原始社会的⼈来说,讲述世界或⼈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和歌颂本民族祖先英雄事迹的史诗,其中所讲述的事件⽆论在今⼈看来多么荒诞离奇,在原始⼈看来则都是实实在在地发⽣过的事。

到了⽂明社会,⼈们当然不会那样轻信故事了,但⼈们仍然认为叙事⾏为与⼈们对外部世界的兴趣有密切关系。

⼈们通过种种故事形式,⼈们记忆并传播着⼀定社会的⽂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

从这个⾓度来说,故事通过对“过去的事”的记忆和讲述,构建着⼀定社会的⽂化形态。

但作为⼀种⽂学样式的故事和⼀般意义上的“历史”毕竟还有所不同,故事中所讲述的事件从总体上说是虚构的。

然⽽这种虚构的故事⼜要与现实⽣活有某种关系,⽤古希腊学者亚⾥⼠多德的话来说就是:“诗⼈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的事,⽽在于描述可能发⽣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的事。

”诗由于不受客观事实的限制⽽具有了⽐历史更普遍的意义,⽐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也就是说,故事的虚构要合乎客观事物发⽣和发展的规律,这样就会给⼈以智慧的启迪。

因此,故事不仅是记忆和传播⽂化的活动,同时也是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种⽅法。

所以,⽂学叙事就是⽤话语虚构社会⽣活事件的过程。

2、叙事和叙述热奈特曾对叙事与叙述进⾏过区分,他认为:“‘所指’或叙述内容称作故事,把‘能指’、陈述、话语或叙述⽂本称作本义的叙事,把⽣产⾏叙述⾏为,以及推⽽⼴之,把该⾏为所处的或真或假的总情境称作叙述。

”热奈特的区分有点绕⼝,董⼩英把它解释为“故事其实是被叙述的内容;叙事是叙述的形式,也就是我们看到的⽂字组成的⽂本;⽽叙述是指叙述的⽅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作者在作为叙述者讲述故事时,心目中必然要 有一个潜在的叙述接受者。 话本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 《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本章小结
思考问题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6.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二、叙述者与声音
叙述者的声音本身成为被关注的对象

传统话本小说:说书人常常撇开故事内容,直 接对听众进行道德训教 现代小说:叙述者直接露面,强调“讲”的动 作,解构经典叙事制造的客观、逼真幻觉

米兰· 昆德拉(Milan Kundera)
在昆德拉的一些 小说中,叙述者时常 跳出来,与读者商量 这个故事怎样讲下去 好,譬如《玩笑》、 《生活在别处》、 《不朽》等。而纪德 正是他所喜爱的一位 小说家。
《西游记》的艺术世界 无须符合史书的记载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 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 种解释,必然带有时代、民 族等意识形态的印记。 譬如《旧约》是希伯莱民 族意识形态的体现。
乔托:《逃亡埃及》
三、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
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 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 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 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 识形态。 譬如自然主义是19世纪实 证主义意识形态的体现。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与 抒情性作品不同,叙事文学讲故事,描述人的行 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其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 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叙事不同于 日常叙述语言,在于它具有内指性。叙事作为话 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
20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 的尝试。包括以格雷马斯为代表的神话分析、以布雷蒙 德为代表的民间故事分析和巴特、托多罗夫、热奈特等 人为代表的小说研究。
叙事学的发展

意识形态叙事研究
20世纪80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转向文 学的社会文化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研究叙事文学。
“小规模的叙事学复兴”
二、 叙述者与声音
“独白”式叙述 “复调”式叙述

巴赫金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为 “复调”式小说,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 不同人物的声音,形成“众声喧哗”的 世界。
巴赫金(Mikhail Bakhtin,1895 —1975)
巴赫金是在身后“被发现” 的大思想家,处于社会主义苏 联,一生颠沛流离。他的两大 思想“狂欢化”和“复调”理 论,具有鲜明的人文理想精神, 反对极权主义,主张平等对话, 这与其说是一种诗学,不如说 是一种坚定的政治理论和意识 形态主张。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第一节 叙事界定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叙事学的起源 叙事学的发展
中外传统叙事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 贺拉斯《诗艺》 金圣叹的小说、剧本评点 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 /narratology)
普洛普概括出俄国民间故事的31个恒定“功能” 列维-斯特劳斯开启法国叙事学研究
左拉肖像
四、叙事的构成
叙述内容:被讲述的故事
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语句
叙述动作:“叙述”活动本身
鲁迅《孔乙己》
叙述内容是穷酸文人孔 乙己一生的悲惨命运。叙述 动作是作为咸亨酒店小伙计 的“我”,讲述他所旁观到 的孔乙己的故事。小伙计的 身份和态度,使叙述话语相 当简洁而冷漠,与孔乙己的 悲惨命运形成强烈对比。小 说的艺术张力正在于此。

二、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
传统的全知叙述:《三国演义》 现代的限制叙述:沃尔夫《达罗卫夫人》
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者为主人公:余华《活着》 叙述者为旁观者:鲁迅《孤独者》
第二人称叙述
第四节 叙述动作
一、 叙述者与作者 叙述者不是作者,而是作者创作出来的第一个形 象,故事总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 《孔乙己》中的小伙计 《呼兰河传》的儿童视角“我”
结构
深层结构
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 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C. Lé vi-Strauss)
法国人类学家和结 构主义理论家 结构主义神话学 《结构人类学》

《柳毅传》的深层结构
行为
A:循常规行事
应举 龙女向舅姑哭诉丈 夫的行为 洞庭君把爱女受难 的事向暴躁的弟弟 钱塘君保密 钱塘君顺从锁禁
20世纪90年代,借鉴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精神 分析学、历史主义、电影理论、计算机科学等众多理 论和方法,形成所谓的“新叙事学”。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是用话 语虚构社会事件的过程
神话和史诗,是早期的叙 事性文学。图为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插图——悉 多被劫。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丰子恺绘)
第二节 叙述内容

事 结 构 行 动
故事
事 件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作品中 的事件可分为若干层次。 任何事件在作品中都承担着一定的作用 推动情节的事件 塑造形象的事件
西 厢 记
情 节

故事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 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 ——福斯特

第三节
叙述话语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故事时间,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 文本时间(叙事时间),指故事内容在叙事 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

一、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
时序:顺叙•倒叙•插叙 时距:叙述的步速 匀速•变快•变慢 频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 件在文本中被叙述的次数
后果
D:幸运
落第 龙女被罚牧羊 龙女得还
B:脱离常规的行为 C:不幸
马受惊而跑出道外 解下衣带叩社桔入水 见龙王 钱塘君怒发而挣断锁 链
洞庭君哀恸
钱塘君大胜并被赦 免
最后娶一父亲不知所 往的寡妇
钱塘君被囚禁 柳毅在拒婚后的 遗憾两度亡妻
成仙得道
严词拒绝钱塘君婚 媒回家后两次明媒 正娶



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行动序列的典型复合形式: 首尾接续式 中间包含式 左右并连式
公 主 与 王 子 的 故 事
人 物

故事
性格与情节的主次地位之争 人物的二重性特点:行动元与角色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 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
故事
场 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 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结构
表层结构



历时性向度: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 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 以句法关系表示故事结构关系,将叙述内容简 化为叙述句 人物—主语 行为—谓语 状态—表语 《驿站长》:平衡—破坏平衡—新的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