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物理实验探究活动中的时间问题
高中物理_【课堂实录】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在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设计探究的流程步骤:引导学生探究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如何进行实验——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如何作出速度—时间图象——分析寻找小车的运动规律——习题巩固训练。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为学生设置合理的疑问,并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讨论,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习。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组织者和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设计实验与实验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使用打点计时器,能动手完成实验;(2)会根据纸带进行数据处理和瞬时速度的计算;(3)能作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实验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2)领会利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科学方法;(3)通过学生参加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2)通过实验,培养团队精神,培养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能力。
【课型】实验探究课【教学重点】1、瞬时速度的计算。
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
3、对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
【教学难点】1、对实验数据的处理。
2.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教学资源】学生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景引入(观看视频)我们通过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的学习,知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运动,在这些运动中都有速度的变化,且变化规律不尽相同,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呢?问题:以小车为例,如何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何知道小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用什么仪器测量?我们可以借助打点计时器先记录小车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再通过对纸带的分析、计算得到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
高中物理_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高一物理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共同必修模块物理I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及加速度概念,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瞬时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本节内容是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进一步认识。
位移公式是这节课的知识目标。
本节利用V–t图象结合极限的思想求位移。
高中物理引入极限思想的出发点就在于它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上一章教材书用极限思想介绍了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本节从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v-t图像下矩形面积的对应关系出发,猜想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否也具有类似的关系?通过“思考与讨论”介绍v-t图线下四边形的面积代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即应用积分思想得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使学生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位移公式的理解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1.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的整体思路。
2.如何使学生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3.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图象中“面积”大小代表位移大小的实验方案。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v-t图像下围成的矩形面积的对应关系。
2.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v-t图像中四边形面积的对应关系,使学生感受利用极限思想解决物理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规律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要素,体会实验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对科学探究的热情,体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
五、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1.老师提问上节课内容,即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① V=Vo+at ;② 当Vo=0时,V=at ,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③ 当a=0时,V=Vo ,物体做匀速运动,其速度时间图像如图1所示。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题报告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题报告篇一:初中物理趣味实验开题报告《初中物理趣味实验》开题报告课题类别课题立项时间课题名称初中物理趣味实验的开发和利用课题负责人汤红梅负责人所在单位四方台二中开题时间 2(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题报告)二、课题研究具体方案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是加深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理解的重要一环,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的感性基础,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直觉兴趣。
如能充分发挥实验的趣味性、奇异性、多变性,就能创造出生动的情景,使学生思维活跃。
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要求,选择用合适的实验,合理地进行实验,以便让学生清楚地认清物理概念和规律。
实验能否达到最优目的,关键问题是我们演示是否能激起学生较大的兴趣。
生动有趣,富有魅力的演示实验,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随着课改进程的加快,我们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等途径,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我们也不无失落地看到,有些学生似乎没有真正从学习中体验到持久的快乐。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来实现。
鉴于此,我校物理教师力求从改革物理实验教学入手,师生共同开发趣味物理实验,为全体学生提供感受成功的机会,增强每一个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主动性和竞争意识,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营造自主活动的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二、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基本内容:(1)挖掘课本教材上的分组及演示实验内容,因地制宜,开足所有实验。
对教材上每个实验进行细致研究,对实验器材在实验中的作用,做到了如指掌;针对实验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改进实验模式;结合学校自身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使实验效果更显著、更富趣味性,更加突出新课标要求,更具探究性和启发性。
物理教研组活动记录高中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物理教研组于2023年3月15日举行了主题为“探究物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经验分享等形式,解决物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活动时间2023年3月15日,下午2:00-5:00三、活动地点学校多功能厅四、活动参与人员物理教研组全体教师五、活动流程1. 集体备课阶段(2:00-2:30)- 主持人:张老师- 主题:《牛顿运动定律》- 内容:针对《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节,全体教师共同研讨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2. 教学研讨阶段(2:30-4:00)- 主持人:李老师- 主题:物理实验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 教师A:分享了在物理实验课中遇到的问题,如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数据不准确等。
- 教师B: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如加强实验操作规范培训、提高实验数据处理的准确性等。
- 教师C: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了在实验课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 讨论:全体教师就以上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3. 经验分享阶段(4:00-4:30)- 主持人:王老师- 主题: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效率- 内容:- 教师D:分享了如何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课堂效率的经验。
- 教师E:介绍了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 总结:王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强调了提高物理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并鼓励全体教师继续努力,提升教学水平。
4. 活动总结与反思(4:30-5:00)- 主持人:张老师- 内容:- 教师F: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认为本次活动有助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教师G:表示通过本次活动,自己收获颇丰,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信心。
- 领导点评:学校领导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物理教研组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殷切期望。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节时间位移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时间与位移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时间与位移新课呈现结束后,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时间与位移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时间与位移问题。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时间与位移的概念、计算方法,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时间与位移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直观展示和讲解。例如,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时间与位移的示意图、物理实验视频等。
3.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需要提前准备实验器材,并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本节课可以进行的实验有关键时刻的标记、位移的测量等,所需器材包括尺子、计时器、标记笔等。
⑩物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运动与力的关系:如何运用运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力的现象
-运动与能量的关系:如何运用运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能量现象
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完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材第17页至第21页的课后习题。
2.设计一个关于时间与位移的小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个运动现象,并撰写一篇短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时间的测量》说课稿
《时间的测量》说课稿《时间的测量》说课稿《时间的测量》说课稿1 《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时间单元第三课。
在前两课,学生感受了时间存在及流逝,理解了一些时钟创造之前的计时方法。
这课也是《我的水钟》这一课的前期准备,旨在激发兴趣,奠定理论根底。
说重点与难点:本课教学重点与难点我定位在滴漏实验,因为这个实验是学生理解怎样用流水来制作成计时工具,理解水钟的制作原理,即孔的大小〔水流大小〕、水位上下对流速影响的重要根底。
说学情:本课教学的对象是经历了两年多科学探究学习的五年级学生,经历过一系列与水有关的探究活动。
从三年级到五年级上册,本套教材涉及有关水的活动多达21个。
学生已经理解了水的根本物理性质,认识了溶解、折射等现象,知道了物体沉浮与液体的关系、水对生物的意义等。
从探究技能上看,学生已学会了量筒的使用,进展过屡次小组合作学习,经历过屡次控制变量的比照实验,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才能、实验才能和自主探究才能。
说教学过程:今天我上课的教案预设是第四次试教后的一份教案。
资料中有我第三次和第四次的教案预设,大家可以比拟一下前后两次的预设有着很大的差异。
之所以要把两次不同的教案同时放入资料夹中,我的想法是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磨课的过程。
这两份教案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此先谢过屠老师、郭秀中老师、中老师和周春建老师,谢谢你们在我磨课的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
今天上课我采用第四稿的预设。
不是说这样的预设有多么的出彩,只不过这样的预设真正地表达了“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
下面我就来说一说这节课的预设流程。
本课我采用复习导入,组织学生说说古人的一些计时方法,一来复习之前所学过的一些内容,二来为本课的学习抛砖引玉。
当学生说到用水来计时的时候,我就出示一个古代水钟的图片,让他们通过初步观察,对水钟是如何计时的进展猜想。
这时候的猜想允许学生尽情发挥,我并不把正确的答案公布出来。
学生的猜想越多越杂,就说明学生的前概念中对水钟的相关知识是模糊的。
学期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7篇
学期物理实验教学工作总结7篇篇1本学期,物理实验教学工作紧紧围绕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充分体现了“求实、创新、合作、共享”的教科研精神,现将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一、强化学习,提高自身素质1. 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以《新课程标准》为指针,以“求实、创新、合作、共享”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挖掘实验教学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2.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和学习,如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培训,观看名师录象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二、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1. 开学初,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并在实际教学中严格执行。
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按时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2.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3. 充分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演示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实验所揭示的规律。
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让学生亲自操作仪器,自己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4. 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
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强化安全意识,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1. 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安全教育。
在实验开始前,先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及安全要求,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2. 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并处理。
3. 在实验结束后,及时总结实验中的安全问题,并告知学生注意事项。
四、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1. 学生的实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同时,应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高实验能力。
2. 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一章 2 时间 位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时间位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位移和时间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会使用位移和时间数据,分析运动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位移和时间的基本概念,掌握如何使用位移和时间数据进行分析。
2. 难点:如何根据位移和时间数据,得出准确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图片、模型等。
2. 准备实验或模拟数据:一些典型的位移和时间数据,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3. 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位移和时间数据,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时间与位移的概念,掌握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时间和位移的相关知识。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火车的行程、篮球的运动等,引导学生进入时间和位移的学习。
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和位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讲解时间与位移的概念:在导入环节之后,我将详细讲解时间和位移的概念,包括时间的含义、时间的测量方法、位移的含义、位移的测量方法等。
同时,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时间和位移的基本关系。
3. 探究时间和位移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和位移的关系,我将设计一些实际的问题情境,如篮球场上的运动轨迹、火车的行程等,让学生通过测量和分析,得出时间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4. 课堂互动与讨论:在探究时间和位移的关系之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加深对时间和位移的理解。
同时,我也会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解答。
5. 课堂小结:最后,我会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方法,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加深对时间和位移的理解和记忆。
6. 布置作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会布置一些与时间和位移相关的作业,包括理论题和实际应用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引导他们将所学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初二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解决
初二物理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解决在初二物理课程中,教师常常面临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来自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的教学方法,以及教材的设计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改善初二物理教学的质量。
问题一: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
学生学习态度的积极性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密切相关。
在初二物理课堂上,教师经常发现学生对于学习物理缺乏兴趣,容易产生拖延和消极的学习态度。
解决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利用生活实例:将物理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物理的应用和意义,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2. 引导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求知欲。
3. 创设竞赛活动:组织物理知识竞赛或科技创新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升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主动性。
问题二: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解决措施:多样化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如:1. 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解决、讨论和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像、实验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
3. 活动探究:设计一些互动游戏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
问题三:教材内容难易度不均衡。
初二物理教材内容涉及范围广泛,但难易度不一致,部分学生可能感到困惑和压力。
解决措施: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初二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1.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采用不同难度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2. 补充教材:提供一些扩展教材或学习资料,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拓展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物理实验操作技巧
物理实验操作技巧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 仔细阅读实验说明书,并确保对实验过程和要求有充分的理解。
- 将实验所需的所有材料和设备准备齐全,以确保实验进行顺利。
- 检查仪器和设备是否正常工作,并做好必要的校准和调试。
- 了解实验所涉及的安全注意事项,并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
实验操作技巧
- 在进行实验之前,清洁实验器具以避免杂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注意实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因为它们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 对于涉及计量的实验,使用准确的测量工具,并注意读数的
精度和准确性。
- 在进行实验时,保持仪器和设备的稳定和平衡,以避免意外
情况的发生。
- 注意时间的管理,合理安排实验步骤,以确保实验可以按计划进行。
- 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确保准确性和完整性。
- 在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现场,并妥善保管所有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
问题排查与解决
-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应仔细检查实验步骤和操作是否存在错误。
- 如果发现设备故障或其他问题,立即报告并寻求帮助修复。
- 如果出现安全问题或紧急情况,停止实验并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
以上是一些物理实验操作的技巧,希望能对读者在进行物理实验时有所帮助。
记住,准备工作、仔细操作和问题解决都是成功进行物理实验的关键。
高三物理申请实验的实验时间与地点
高三物理申请实验的实验时间与地点实验是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实验的操作与观察,能够深化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对于高三学生而言,物理实验同样是提高成绩的重要手段。
然而,实验的时间与地点确定却常常是一个难题。
本文将探讨高三物理申请实验的实验时间与地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一、实验时间的选择实验时间的选择要合理安排,既要考虑到学生学业的时间上的限制,又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确保学生们能够全情投入到实验中,并且取得最佳的实验效果。
以下是几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1. 学生的学习负荷:高三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较重,要兼顾好各科的学习,不宜占用过多的课外时间进行实验。
因此,最好选择在寒暑假、周末、公共假期等学生相对空闲的时间段进行。
2. 实验室的可用时间:实验室的使用时间通常是有限的,需要提前预约。
考虑到实验室的安排,可以与实验室管理员或老师协商确定哪些时间段比较适合进行实验。
特别是在学校或者周边其他高中也在进行实验的情况下,避免时间冲突是必要的。
3. 实验项目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实验项目所需的时间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安排实验时间时要根据实验内容的复杂程度做出适当调整。
对于一些时间较长的实验项目,可以考虑分段进行,合理安排多个时间段。
二、实验地点的选择实验地点的选择要符合实验的需要,并保证实验条件的稳定和安全。
以下是几个要点:1. 实验室的选择:首先要有一个配备完善的物理实验室,实验室应当拥有适当的设备与仪器,以确保实验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实验室环境应当整洁,电路设备稳定,并能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2. 实验场地的安全性:实验需要遵循安全操作,尤其是在涉及高压、高温、有毒物质等方面,应当对实验环境进行严格控制,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此外,实验场地应有适当的空间,以满足学生的操作需求,并确保实验过程中没有干扰或障碍物的存在。
3. 实验地点的选址:实验地点的选址要尽量靠近学校,方便学生前往,减少行程时间和交通成本。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的一致性,最好选择固定的实验室作为实验地点,这样可以减少实验条件的变化,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探究竖直上抛运动的时间和高度关系教案
本课题主要是要探究竖直上抛运动的时间和高度之间的关系。
竖直上抛运动是一种物理现象,在平常的生活中经常可见。
比如,我们扔球、跳跃、蹦床等活动中都常常会出现上抛运动,而竖直上抛运动则是其中一种最基本的运动方式。
一、教学目标1、了解竖直上抛运动的基本概念及相关公式;2、探究竖直上抛运动的时间和高度之间的关系;3、能够通过实验方法计算竖直上抛运动的时间和高度间的关系;4、学习技能:学会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竖直上抛运动的基本概念,如开始速度、达到最大高度、时间等;2、通过实验,探究时间和高度之间的关系;3、分析数据,制作图表并讨论。
三、教学过程1、引入1)给学生出示竖直上抛运动的图片,让学生描述这个运动的特征;2)出示公式(h=V0t-1/2gt^2),让学生解释各个字母的意义。
2、实验操作1)实验材料:一个台球、一支尺子、一块墙。
2)实验方法:(1)严格按要求测量并记录数据。
1、将学生组成小组,每组3人左右。
2、小组中轮流进行实验。
每次实验前需要先预估小球的高度,并记录在答题卡上。
3、小组中的一人持球,在正常情况下将球从耳朵上方的3/4出发,使其水平出手,向正对着墙壁上方飞去,在球运动到最高点的时候,使用尺子测量球的最高点。
同时,开始计时,记录小球从手中出发到最高点所经过的时间。
当小球落回仍由这个人接住球。
4、每组成员重复上述操作3次,计算小球的平均运动时间和平均高度,并记录在答题卡上。
(2)计算数据。
1、根据实验测量得到的高度和时间数据,计算每次竖直上抛运动的初速度(V0)。
2、计算每次竖直上抛运动的运动距离和最大高度,并记录在答题卡上。
(3)分析数据。
1、根据计算结果,绘制图表,表示时间和高度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并对结果进行解释。
四、教学评估1、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包括预估高度、观察数据、计算数据、制作图表、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等几个部分。
2、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的方法。
高中物理实践课堂活动方案
高中物理实践课堂活动方案引言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但只有理论知识还远远不够。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物理原理,实践课堂活动成为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提出一些高中物理实践课堂活动方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并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一、原理解析首先,我们应该通过简单而生动的方式向学生解释实践活动的原理,确保他们能够从实践中真正理解物理现象。
例如,对于电路实验活动,可以通过动画或实物模型的展示,生动地解释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基本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欧姆定律。
二、实验设计其次,实践课堂活动需要精心设计,以确保学生通过实验能够观察到预期的物理现象。
在设计实验时,要注重将实验与学生生活、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中,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一种简易天平,用于测量自己所使用的书包的质量。
三、团队合作实践课堂活动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团队合作。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分享经验,加深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力的分解实验时,可以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任务,让他们通过讨论和合理分工,共同解决问题。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还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
四、问题解决在实践课堂活动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其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光的折射实验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自主调整实验装置,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
五、观察和记录在实践课堂活动中,观察和记录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学生应该培养仔细观察物理现象的习惯,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变化。
例如,在热传导实验中,学生可以观察不同材料的传导速度,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六、实验分析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后,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实验结果。
在实验分析过程中,学生应该能够使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和数据变化。
例如,在进行机械功实验时,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功率和时间的关系来解释机械功的概念。
高一物理教案时间位移
高一物理教案时间位移高一物理教案时间位移【篇1】一、基本情况今年我校九年级两个班,共82位学生,总的特点来讲,物理学科的基础还是较好,很多同学善于用物理的眼光分析物理问题,总成绩在片区居于上等水平。
虽然如此,但两个班的确良学生还是存在较大差距,一班的学生无论是对学习物理的兴趣还是物理的基本功都较二班同学好一些,两个班仍然存在优等生少、后进生面较大的特点,特别是二班的学生,对学习物理缺乏兴趣,少于发言,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有一部分同学由于思维能力、认识水平、学习基础等发展不平衡,导致物理成绩很差,历次的考试都不能及格,这就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然后,做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习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年级的物理教学成绩。
二、工作目标1、每一个学生能将教材中的所有实验进行熟练地操作,使他们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2、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3、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4、学生的人平成绩达70分以上,优秀率达35%,及格率达80%以上,毕业率达100%;5、在市统一举行的毕业考试中,争取居于片区前三名。
三、工作措施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新教材切然不同于过去的要求,因为新教材其灵活性加强了,难度降底了,实践性变得更为明确了。
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力争在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
探究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模式教学的应用
探究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模式教学的应用一、问题情境模式教学概述问题情境模式教学是基于问题情境设计,并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等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要求学生在师生共同合作下,通过实验、思考和讨论,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
这一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思维活动,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模式教学的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模式教学的应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究物理规律。
可以设计关于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简单机械原理、物质的状态变化等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深入理解物理知识。
2.进行实验和观察问题情境模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和观察体验,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设计与问题情境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开展讨论和思考在问题情境模式教学中,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者课堂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提出问题、展开思考,从而促进学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激发出更多的灵感和创新。
4.解决问题和总结归纳在问题情境模式教学中,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活动,解决了问题情境,就需要将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
这对学生的思维逻辑和知识整合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1.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问题情境模式教学,学生将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将通过不断地实验、观察、讨论和解决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也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模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体验,学生将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物理现象,这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案
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一)能熟练使用打点计时器。
(二)会根据相关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完成操作。
(三)会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
(四)会设计表格并用表格处理数据。
(五)会用v-t图像处理数据,表示运动规律(六)掌握图象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语音描述运动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一)初步学习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探究某种规律的研究方法。
(二)经历实验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好调整。
(三)初步学会根据实验数据发现规律的探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体会实验的设计思路,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培养根据实验结果作出分析判断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教师提出问题】探究目的:探究小车在重物牵引下的运动,研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猜想】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有几种可能:变化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匀变化等。
可结合速度图象描述猜想。
【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提示如何测量出不同时刻的物体运动速度;最后确定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1、开始释放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接通电源,计时器工作后,再放开小车,当小车停止运动时及时断开电源。
3、要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跟滑轮相撞,当小车到达滑轮前及时用手按住它。
【学生活动】实验过程:1、附有滑轮的长度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用一条细绳栓住小车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适量的钩码,让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上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小点。
换上新的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学生活动】处理数据【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处理数据过程中注意事项:1、纸带要选择打出的点清晰的2、舍掉开始过于密集的点3、用每打5个点的时间为时间单位即T=0.02×5s=0.10s这样既可方便计算,又可减少误差。
高三物理实验知识点
高三物理实验知识点高三物理实验是学生们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培养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高三物理实验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质量的测量在高三物理实验中,质量的测量是一个常见的实验内容。
实验中通常会使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天平的使用方法包括调整零位、放置待测物体、读数记录等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外界因素干扰,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2. 长度的测量物理实验中常常需要测量长度,比如光学实验中测量光程差、力学实验中测定弹簧的伸长量等。
测量长度通常使用游标卡尺或螺旋测微器等仪器,需要注意读数的准确性和仪器的使用方法。
3. 时间的测量时间的测量在物理实验中也很常见,比如测量物体的运动时间、测量定常振动的周期等。
通常可以使用计时器或者示波器等设备进行时间的测量,需要注意开始和结束时间的准确记录。
4. 速度与加速度的测量在力学实验中经常需要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
比如通过测量物体的位移和时间来计算速度,通过测量速度的变化率来计算加速度。
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使用光电门、加速度计等,需要正确设置实验装置并进行数据处理。
5. 电流与电压的测量电学实验中需要测量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常用的测量仪器包括电流表、电压表和电阻箱等。
在测量电流时要注意正确接入电路,避免对电路产生干扰。
在测量电压时要注意调整电压表的量程和选择合适的量程档位。
6. 波长与频率的测量光学实验中常需要测量波长和频率,比如测量光的干涉花样、测量声音的频率等。
测量波长和频率的方法包括光栅光谱仪、干涉仪、频率计等。
在进行测量时要注意实验装置的调整和数据的处理。
7. 温度的测量热学实验中需要测量温度的变化,常用的测温仪器包括温度计、热电偶等。
在进行温度测量时要注意选择适当的测量范围和精度,避免外界环境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8. 误差分析在高三物理实验中,误差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在进行实验时需要进行误差分析。
常见的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可以通过重复实验、比较测量结果和理论值等方法进行误差分析,得出合理的实验结果。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自主探究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积极做出改变,采用自主探究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一、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其发展是通过无数次物理实验实现的。
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时,应根据这一特征,通过实验的方式教授知识。
新课标也明确了物理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利用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落实自主探究模式。
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标准下,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更高,其作用也进一步凸显。
教师应通过实验教学,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科学探究奠定稳固基础。
在新课标背景下,实验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实验与教学紧密结合。
新课标并非让教师完全摒弃理论知识的教学,而是要将实验同理论知识相互结合,实验内容不再是固定的,而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自行决定。
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的方式将一些难度较高的实验内容呈现出来,将演示实验以及学生的自主实验进行融合。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科学设计实验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实验课堂。
第二,实验内容更加丰富,无论是探究性实验、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都进行了扩充。
教师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科学选择实验方法以及实验内容,实验内容更加广泛,能够让学生有更加多样化的实验环境以及实验内容。
第三,新课标对实验活动中应用到的实验方法、硬件设施进行了规定,进而确保所有实验活动都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顺利展开,避免某一项活动无法有效展开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效率。
新课标对每个实验的实验方法、实验器材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将实验的重点放在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及兴趣方面,不再过度强调实验数据的精准性以及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熟练度。
初中生物理实验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2、国内食品安全状况 《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和实施,
三、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按危害物性质分类) 1、生物性污染:
微生物、昆虫、寄生虫及虫卵污染。 2、化学性污染:
金属毒物、农药、工业“三废”、添加剂、包 装材料。 3、物理性危害
放射性物质、玻璃物、金属物等。
第二节 食品安全性评价
食品安全性评价:即对直接或间接用于食品的 物质进行化学结构、物理性质、代谢、人体摄入 量、毒性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目的是保证食品的 安全可靠性。
能观察动物长期摄入受试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尤其是进行性和不可逆毒性作用及的最大无作用剂量进行评价。
量,如mg/kg。 用面广、摄入机会多的,必须进行全部四个阶段的毒性试验;
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 内,不造成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
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来化合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 机体接触,根据现今的认识水平,用最灵敏的实验 方法和观察指标,亦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的损害 作用的最高剂量。
• 消费者要求生产者和管理者提供没有风险的食 品,而把近年发生的不安全食品归因于生产、技 术和管理的不当。 • 而生产者和管理者则从食品组成及食品科技的 现实出发,认为食品安全性并不是零风险,而是 应在提供最丰富的营养和最佳品质的同时,力求 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国内外食品安全状况 1、国外食品安全状况 (1)加强法规建设和制度建设 (2)成立专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组织机构 (3)提高标准和检测能力 (4)加强对食品生产的监管 (5)建立有效的快速预警机制
食品安全性评价
第一节 概述
一、食品安全的涵义 食品安全主要是指食品卫生质量的可靠性、可
信赖性,是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也 即食品按其原定的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 消费者及其后代的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保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解决物理实验探究活动中的时间问题
新《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放在突出位置。
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习惯性地认为,一节课40分钟,让学生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耗时较多,会耽误教学进度。
于是,我们可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敢大胆地开展探究活动,把一些应该交给学生探究、思考或讨论的时间“剥夺”过来,把应该交给学生做的东西全部包揽到自己的身上。
通过近期以来的教学实践经历,本文就试以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解决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探索耗时较多的矛盾问题谈一些尚未成熟的看法,请教于同仁。
一、课前预见,做到实验探究时心中有数
课前预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好方法,也是学生了解教学内容,学习基础知识,初步了解课堂探究目标的一个途径。
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快地进入探究状态,节约有限的课堂时间。
因此,教师在课堂探究前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做好预习笔记,概括理清知识结构、探究目标、内容和方法,并围绕探究目标,从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观察中搜集一定的素材作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背景。
同时,为解决问题,布置做好资料搜集和检索工作,选择实验器材,初步设计科学探究思路。
这样,不仅为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做足准备,为顺利开展科学探究,节约课堂时间奠定了基础,而且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和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课程新理念。
二、精心设计探究的组织形式,尽量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课堂探究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有以下四种: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学习;分工和分层进行的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式探究性学习和完全开放式探究性学习。
但在课堂探究的组织形式的设计时应根据探究的具体内容、特点、学生情况和课堂任务来科学、合理地设计。
三、科学调控课堂探究秩序,让探究过程有分工也有合作
课堂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既要课前的精心设计,也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随机把握,做到适时适当、自然流畅,科学有序地调控课堂秩序,才能保证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首先,优化组织探究小组成员。
课堂探究通常都是以小组为单位,以4~6人为宜。
小组成员应从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来优化组合,防止探究活动出现“一边倒”现象。
并要求他们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1名,合理分工,明确职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遵守课堂纪律,发挥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探究任务。
其次,小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协调与指导。
再次,注重探究活动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
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肯
定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都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一种奖励,都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热情,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
四、优化教学手段,有效地辅助探究活动
时间似乎一直是制约科学探究活动开展的因素。
我们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开展物理探究性学习,仅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的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和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索,但我们提倡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赢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和传授知识的高密度,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复杂、抽象的物理问题。
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由静变动,由抽象变形象后,就可以使教学中表现的对象更突出,更生动,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也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媒体对信息加工、获取、传递的速度慢、容量小的教学特点,从而成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探究活动的补充和延伸
进行物理的课堂探究性学习,不能仅仅依赖于课堂内,还要依靠课外“战场”。
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时,要坚持部分探究与全部探究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探究内容和课堂教学时间、任务实际情况,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过程时,要站在整体和全局高度用系统观念进行有意识的设计,系统安排,不一定每个探究活动七个要素齐全,也不一定课本所有内容都要探究。
对有些探究环节、有些内容完全可以放到课外由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小组探究。
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体验“过程”和“经历”。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地促使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学精神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所以,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善于总结,根据课程需要、课堂任务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科学调控,统筹安排,把时间和空间有计划、大胆地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又不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