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阅读答案
关于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关于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赵括少时学兵法阅读答案
赵括少时学兵法阅读答案【篇一:《赵括纸上谈兵》阅读附答案】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④,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小题1】用些线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王以/为何/如其父b.王/以为/何如其父c.王/以为何/如其父d.王/以为何如/其父【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2分)(1)、使赵不将括即已()(2)、及括将行()【小题3】说说“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的意思(2分)【小题4】从文中可以看出赵括是个怎样的人?(2分)【小题5】读了这段文字你获得了一些什么启示呢?(2分)答案【小题1】b【小题1】(1)、以??为将(2)、等到【小题1】(赵括)曾经和他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不能难住他,然而(赵奢)并不赞美他。
【小题1】只会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贪图钱财(或贪图小利)等【小题1】例如:(1)、成功来自于生活实践,读死书或死读书行不通。
(2)、做人必须踏踏实实,不能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不会有真才实学的。
( 3)、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
(4)、从赵王做决定可以看出,为人为事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有益建议。
《意境》阅读试题及答案
《意境》阅读试题及答案《意境》阅读试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2分)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
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
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
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
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
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
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
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
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
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
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
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
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
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
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
”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的阅读答案与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的阅读答案与赏析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南宋] 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
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历靖康之难。
绍兴五年(1135)五月,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
②新晴,雨过初晴的月色。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4分)(4)请从语言、意境、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5)请简要分析此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6)词的上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下片“闲登小阁看新晴”表达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分)(7)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①动静结合。
② 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
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山水画的意境》附答案
从双基教学的产生,到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理念的提出、研究和实施,不难发现,在这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一步步具体、明确、可操作,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体现了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们要深刻体会这种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
本课中,既体现出了双基教学,也在高效课堂上注重了重要环节的描写。
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融科学与人文于一体,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必然涉及相关的数学核心素养,与其它素养相辅相成,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山水画的意境》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2.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欣赏山水画,谈谈自己的感受)二.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三.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结合全文进行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说说。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四.细读感悟探究:1.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请结合本文观点简要分析。
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
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北京市2017届高三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35意境鉴赏解说
意境鉴赏解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它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简言之,“意”就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境"就是诗人描绘的生活图景。
诗是用来抒情的,诗人往往将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寄托于描绘的自然画面和生活图景之中,这样,“情”有了依托,“境”有了灵魂.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赞美祖国山河,就高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抒写壮志难酬,就唱响“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表达闲适恬淡,就舒啸“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寄托羁旅愁情,就低吟“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刘海粟将对生活的恬然、安适、从容淡定的心态寄托于“庭前花”和“天边云”,意境清新淡远.当今流行乐坛上的词作大家方文山先生的歌词大都注意创造意境,营造氛围。
如《东风破》《本草纲目》《青花瓷》《兰亭序》.意境和意象有什么异同?意象是单个的事物,意境是意象的组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寂寞沙洲冷。
”词中意象是“缺月”“疏桐”“漏断"“孤鸿”,共同构成了孤寂凄凉的境界,表达了诗人遭遇挫折后孤高自赏、不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意境在山水田园诗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画时说“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讲的就是画中有境、诗中有境。
如“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看,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娴静潇洒;听,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境界广阔深幽。
像王维一样,许多山水田园诗人在诗中将山林、溪流、云雾、明月等气象构筑成一幅幅清丽幽深的美妙画面。
赵括少时学兵法阅读答案
赵括少时学兵法阅读答案【篇一:《赵括纸上谈兵》阅读附答案】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④,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小题1】用些线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王以/为何/如其父b.王/以为/何如其父c.王/以为何/如其父d.王/以为何如/其父【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2分)(1)、使赵不将括即已()(2)、及括将行()【小题3】说说“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的意思(2分)【小题4】从文中可以看出赵括是个怎样的人?(2分)【小题5】读了这段文字你获得了一些什么启示呢?(2分)答案【小题1】b【小题1】(1)、以??为将(2)、等到【小题1】(赵括)曾经和他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不能难住他,然而(赵奢)并不赞美他。
【小题1】只会夸夸其谈、没有真才实学、贪图钱财(或贪图小利)等【小题1】例如:(1)、成功来自于生活实践,读死书或死读书行不通。
(2)、做人必须踏踏实实,不能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不会有真才实学的。
( 3)、做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书本知识。
(4)、从赵王做决定可以看出,为人为事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有益建议。
【诗词阅读及答案】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诗词阅读及答案】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说说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在中学教材中,什么是意象和意境往往是模糊的。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补编)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形象所表达的境界和意境”,形象是“意境”,二者是完全一致的。
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这两者是一致的。
然而,从文学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发现两者之间仍然存在许多差异。
一、内涵不同当诗人创作诗歌时,他必须依靠某种意象。
这些作品中的意象就是意象的“意象”。
然而,由于它们是在诗人的选择和判断之后写成的,它们附加了诗人的主观知识和情感(即“意义”),因此这些意象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意象,因此被称为“意象”。
我们可以把这种把主观感受和外在事物结合在一起的心理意象称为“意象”。
意境是不同的。
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客观画面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取决于作品的形象。
它超越了具体的形象,只能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实现。
而且,当我们说意境时,它只是为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图像通常可以按数量计数,这属于个体概念;意境是一个整体概念。
例如,毛泽东的《沁源之春·长沙》:“看红山、染红的森林、碧绿的河流、数百条小船争相奔流,鹰击苍穹,鱼飞浅滩,各种霜冻争抢自由。
”图片种类繁多:山、林、河、戈、鹰和鱼,多达6种。
然而,作为一种意境,只有一种,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了一幅绚烂而充满活力的秋景。
浓重的色彩、激烈的场面、战斗的气势和自由的飞行在读者心中合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远远超出了这六幅画面所表达的范围。
三、获得不同图像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
诗人可以直接“数数”他所写的几个物体或场景;意境需要“启迪”才能获得。
因为“环境在形象之外”,所以“理解”的结果与读者的个人志向、个性、知识修养和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即使是同一个人,也可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实现”不同的意境。
但这并不是说在意境中没有共同的东西,因为诗人属于某个民族。
纳兰性德《长相思 山一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
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
榆关,即今山海关[试题](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3)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4)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
(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2分)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
“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
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问题】(1)找出词中表达主旨的句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随着大队人马向山海关外进发,一路上跋山涉水,历尽辛苦。
B.众多的帐幕里深夜还亮着灯,出行在外的人们救救不能入睡,苦不堪言。
C.一阵风过后接着一阵雪,使家乡无风无雪的词人心烦意乱,思乡之情遍油然而生。
D.这首词描绘了词人出行关外的艰辛和凄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1)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分,答出两句2分,答出其中一句1分)(2)C【问题】(1)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开头,“一”字反复出现,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意境之美》的阅读题及答案
《意境之美》的阅读题及答案《意境之美》的阅读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意境之美王祥夫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
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要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
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说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还不如说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
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真正妙谛所在。
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所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乐于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
国画的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即彼。
艺术必须要由此即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看图说字。
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
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时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2020四川内江中考语文课内文章阅读试题及答案)
山水画的意境(2020四川内江)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写景是为了要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一直是很明确的。
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三叠泉现代文阅读答案
三叠泉现代文阅读答案三叠泉现代文阅读答案多奇怪,竟然是一直往下走。
参差不齐的石阶,夹在突兀嶙峋的峭壁之中,朝望不见底的深谷延伸,两边时而钻出一株已被无数路人摸得光滑了的树杆。
飘忽不定的雾气,在密密的林间回荡,只听得那一路召唤我们的山泉,就在不远的石壁后、溪涧里哗响,却总也走不到头,总也不见这座名山最最吸引人的所在——三叠泉。
过了观瀑亭,石级便几乎是垂直朝下。
它们险峻陡削、不时变换方向,形成重叠的“之”字形,铺向谷底。
无论远来的游客怎样在这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中途,气喘吁吁的抱怨这艰难的旅程,咒骂那不肯轻易露面的庐山水神,石阶总是默默无语,执拗的要把人带到四面是万丈悬崖的深涧中去。
我知道,退路是决没有的。
回到观瀑亭去,便只能远远的欣赏三叠泉的雄姿,没有银河飞泻的快感,没有水珠迸溅的凉意,就像欣赏一幅风景画。
看风景画,又何必千里迢迢来庐山呢?庐山人说:“不到三叠泉,枉为庐山客。
”既然已经出征,又干吗找退路呢?可我仍然觉得奇怪,我到过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无一不是先向上攀援、攀登、向上走,才有蓝天、白云、山峰、雄鹰只有这三叠泉,一个劲朝下、朝下,望不见天顶,只有冉冉云雾,弥漫在我脚下,将我轻轻包围、淹没“负弦波!”一位年轻的旅伴说。
“太好了!不过,似乎正弦波更能代表前进的规律?”简单说,负弦波是从负极进入正极;正弦波是从正极进入负极。
后者的波形符号是先上后下,而前者,恰恰相反。
“人们不大容易相信,获取最宝贵的东西有时并不在山顶,是吗?”“三年前我们曾去三叠泉,就是从石壁上爬下去的。
”他指着对面的绝壁说。
我不由倒抽了一口冷气。
从绝壁上寻找三叠泉,自然是没有退路的`。
他们亦是走到走不下去时,才自己辟出一条路来我们终于走进那幅凝固的画中来了。
沐浴在霏霏雨雾之中,顿觉清凉。
默默倾听那奔腾不息的山泉无穷无尽的喧嚣,细细体味这山、泉、林、雾终成一体的庐山在众山之中独一无二的含蓄美,似乎又寻到了一个新的角度,来审视庐山的真面目。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阅读答案及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怀旧》阅读答案及赏析范仲淹《苏幕遮·怀旧》阅读答案及赏析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对其进行阅读赏析,领略古诗词的美。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仲淹《苏幕遮·怀旧》阅读答案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够帮助到你!《苏幕遮·怀旧》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此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苏幕遮(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怀旧》阅读题1、诗歌的开头用碧云、、、,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2、哪两句诗从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3、“芳萆”历来是别离主题吟咏的意象之一,如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萆,更行更远还生”。
作者字面上是埋怨“芳草”无情,其实流露出来的意思是什么?4、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廖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B、“黯乡魂,追旅思”是说诗人面对秋景更加思念故乡,回首望去一片幽暗,不禁追忆起旅途行程。
C、“夜夜除非”的“除非”两字意为“除此之外,别无可能”。
D、这是古代诗词中借秋景抒发离别之情的名篇,情虽悲凉哀婉,气却沉雄刚健。
5、“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7、上片描写的秋景有那些特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下片“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句诗的含义是什么?表情达意的特点是什么?《苏幕遮·怀旧》阅读答案1、黄叶绿波翠烟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石头城宋刘翰阅读答案
篇一:石头城宋刘翰阅读答案篇二:石头城宋刘翰阅读答案内容提示:《石头城宋刘翰》阅读答案《石头城宋刘翰》阅读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1)“绿到台城旧苑东”中的“绿”用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小题1:“绿到台城旧苑东”中的“绿”用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高二语文-魔方格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石头城(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小题1:“绿到台城旧苑东”中的“绿”用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分)小题2:“石头明月雁声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小题3:有人认为“一夜空江烟水冷”中的“空江”,与唐朝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城”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小题1:“绿”通过色彩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绵延不断;满眼绿色。
凸显出石头城的衰败荒凉。
(每层1分)小题1: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融情于景。
或:绘形绘声)。
(2分)通过月色、雁声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对石头城“昔盛今衰”的感伤之情。
(2分)小题1:“空江”写开阔的江面上空空荡荡,通过江空来映衬城空;(1分)“空城”直接点明城荒芜寂寞;(1分)都写出了石头城的沉寂与凄清(或:都给人以沉寂、凄清之感)。
(2分)小题1:“绿”字考查的是练字,“绿”写出的是台城旧苑东的茂盛的野草,进一步反衬石头城的衰败荒凉。
小题1:首先确定这是一首怀古诗,“石头明月雁声中”属于融情于景,借月色、雁声等意象来表达作者对石头城“昔盛今衰”的感伤。
小题1:理解“空江”“空城”,其实是在理解“空”分别解释两首诗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意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阅读试题及答案
意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阅读试题1.什么是意境?2.人们为什么在审美活动中寻求意境?3.意境如何影响人们的审美体验?答案1.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氛围、情景等的综合效果。
它是通过词语、图像、色彩和音乐等艺术元素的组合来描绘出的一种独特的感知体验。
2.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寻求意境是因为意境能够给予人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欣赏具有意境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超越现实生活的局限,进入到作者所创造的独特场景中,并由此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
3.意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体验。
首先,意境可以唤起观者内心的情感共鸣,使之产生共鸣、激发情感的共鸣。
其次,意境可以引导观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解读,使其更加深入地探索作品的内涵和主题。
此外,意境还可以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感知效果,提升观者的审美享受。
意境是艺术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它不仅可以激发观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为观者提供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心灵启迪。
通过欣赏意境深厚的艺术作品,人们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独特视角和情感,从而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因此,作为观者和欣赏者,我们应积极参与到审美活动中,对于作品所传达的意境进行深入思考和感受。
这样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还可以提升我们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和借鉴艺术家们创造和运用意境的方法,从而在自己的创作中更好地表达自我,传递情感,并创造出具有深度和内涵的艺术作品。
总之,意境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还能够提升观者的审美体验和艺术情趣。
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对作品意境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的魅力。
现代文阅读答案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docx
现代文阅读答案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诗、赋、词、曲、小说、散文、骈文等各种文学体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种类都可以创造出意境。
注重意境的创造,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
意境的形成,有赖于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二者的交融。
或情随境生;或移情入境;或体贴物情,物我情融。
有时意境很快就达到鲜明清晰的地步,有时需要在初始之境的基础上深化、开拓。
《漫叟诗话》说:杜甫的《曲江对酒》中的两句诗,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黄鸟时兼白鸟飞”,后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此诗是杜甫乾元元年在长安任拾遗时所作,他对肃宗既怀有幻想,又感到失望。
久坐江畔,寂寞无聊之感袭上心来。
“桃花欲共杨花语”,偏于想象,意境活泼,与此时心情不合。
“桃花细逐杨花落”偏于写实,意境清寂,正好表现久坐无聊的心情现代文阅读答案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
诗词中鲜明的富于启示性的意境不胜枚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些诗句,我们反复体味, 即可进入那意境之中,获得美的享受。
有些抒情写景的散文和骈文,也有诗的意境。
王勃的《滕王阁序》、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自不待言。
即使是先秦诸子散文,也有诗一样的片段现代文阅读答案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
如《侍坐》章,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其他人都直截了当地说,而曾皙是借描述性的语言来表达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戏曲中的曲词尤其注重意境的表现。
有些曲词善于描摹景物,烘托气氛,抒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王实甫《长亭送别》的曲子:“【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完整版)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及答案
完整版)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及答案本文主要讲述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其中意象指诗歌中的形象,是诗人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结合,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而意境则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
意境是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的,具有特定意义,鉴赏意境需要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在于,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而意境则是由意象组成的整体效果。
例如,XXX的《江雪》和XXX的《天净沙·秋思》都是通过意象构建意境的。
《江雪》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XXX”和“雪”等意象,营造出了一种寂静、孤寂的意境。
而《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XXX”、“夕阳”和“断肠人”等意象,则构成了一种萧索悲凉的深秋意境。
在鉴赏意境时,需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即象-境-情。
例如,XXX的《鹿柴》通过“空山”、“人语响”、“返景”和“青苔”等意象,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XXX的《桃花溪》则通过“飞桥”、“野烟”、“XXX”、“渔船”、“桃花”、“流水”和“清溪”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
总之,意象和意境是诗歌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们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意象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体现,是“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中的重要手段。
而意境则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融合而成的生活图景或艺术氛围。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
例如,XXX的《天净沙·秋思》通过十一个意象有机组合,表达了一个沦落天涯的孤独旅人的落寞、寂寥、怀乡的情感。
一个优秀的诗人,能够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创造出深刻的艺术形象,营造出不朽的意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
小令仅28字,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写作背景]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流落天涯,在萧瑟的秋日黄昏独自漂泊。
此曲正是以这样的画半辈子切入,表现了“秋思”。
而此情此景应该就是作者当时的真实境况。
[注解]天净沙:曲牌名。
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缠绕枯藤的老树上,黄昏时栖息着几只乌鸦,小桥下溪水涓涓,小溪边上有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西风飒飒,游子骑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
夕阳已经向西边落下了,游子还飘泊在异乡,不知哪里是他的归宿呀。
译文1: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译文2: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
小令仅28字,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所以,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艺术作品都有深远的意境。
清代王夫之就比较过杜甫的诗和王维的诗。
他认为杜甫诗的特点是:“即物深致,无细不章”,有人写诗就是怕写不逼真,杜甫则太逼真了。
而王维诗则能取之象外,所以他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
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
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镜》)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
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意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的审美价值,在于让人通过它们感受到更大空间的美,所以游览者往往能够产生一种对于整个人生或历史的感受和领悟。
B.从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有区别这一点来看,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往往有两种意味,而其中涉及整个人生的意味才是最美的。
C.王夫之说杜甫是“工”王维是“妙”,他显然是根据中国传统美学来评价杜甫和王维的,如果让西方艺术家来评判,结论可能恰恰相反。
D.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
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参考答案:
1.A
2.C
3.B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