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学第四章 城市社会结构
城市社会学复习要点
城市社会学复习第一章城市社会学概述1、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城市社会问题;(2)主要以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或者以都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3)城市中的个人、城市中的文化、城市的社会体系。
综合观点:我们把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发展规律作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内容(1)城市社会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规律;(2)城市环境;(3)城市的社会结构;(4)城市社会组织;(5)城市生活方式;(6)城市社会心理;(7)城市问题3、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研究程序:选题—研究问题明确化—确定研究目的—研究前的准备—设计研究方案—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撰写研究报告(2)城市社会学收集资料的方法:①访谈法;②问卷法;③社会观察法;④社会实验法;⑤社会调查方法;⑥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⑦资料分析方法第二章城市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1、不同学科对城市的界定2、城市的基本特性基本特性有三个:①空间上人口等的密集型(空间聚集性):根本属性之一;②经济上的非农业性:经济特性;③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或流动性):社会属性3、我国城市的界定(1)“城镇”是指在中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域的基础上,经该规定划分的区域。
城镇又包括“城区”和“镇区”;(2)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
4、城市起源的主要学说书P3(1)防御说(军事城堡说):韦伯;(2)社会分工说(柴尔德的农业剩余产品说):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③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3)集市说:雅各布斯威尼斯;(4)地利说;(5)大型灌溉设施说:卡尔·魏特夫;(6)宗教中心说:斯乔伯格5、城市产生的因素(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城市产生的基础;2、宗教仪式中心是城市形成的人口聚集和精神条件;3、人口聚集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成为城市产生的社会条件6、早期城市的产生(几个早期城市的位置和时间)(1)两河流域——苏美尔城市的出现,距今约6000年;(2)埃及尼罗河流域城市:公元前3000 年左右,白城、底比斯、阿克顿;(3)印度河流域城市:公元前2500年,哈拉帕古城;(4)长江、黄河流域城市:澧县的城头山城址、登封王城岗古城堡遗址、平粮台城址、内蒙古中南部;(5)中美洲文明---墨西哥湾:①蒙特阿尔万城:距今2500年;②特奥蒂瓦坎文化:公元前1 世纪—公元8 世纪第二节欧洲城市的发展1、城市化城市化(urbanization) 是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4第四章 社会的构成
二、公社社会
是指多数社会关系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 系基础上的社会区域共同体。如家庭、宗族、氏 族。 1、血缘关系 是指人的先天联系,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经 存在,因而通常认为,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 系,不过社会的发展不断赋予它以新的内容。 种族——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而作的区分,使之 具有某种相同遗传身体特制的人中分支。 氏族——是原始社会中有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的 社会集体或社会基本单位。
3、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是社会存在和运行所依托的空间 的、物质的基础。这里是指狭义的环境。 是指人类社会在一定空间、地域中直接或 间接获得生产和生活所必须资源的各种自 然条件。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越来 越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4、文化要素 任何社会,都包含了人类通过智慧和心智 而创立和积累的文化,如语言、习俗、艺 术、宗教、法律、制度、道德、价值观等, 也包括各种物品。 文化之所以是社会的构成要素,是因为文 化把自然人统合起来构成了社会。
2、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论述: 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 加,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 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 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 们之间的最基本、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一切关系的基 础和本质。
宏观社会制度研究、 社会关系网络研究、 群体关系研究 全球化和现代化研究等。 让人们从宏观的高度去了解和认识社会的 全貌和架构。把握社会运行的整体趋势。
二、微观社会结构 是指社会个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模式。如 个人、 角色、 群体、 组织、 社团、 社区等。
《城市社会学》课件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作为研究对 象,深入剖析其社会现象的成因、演变过 程和影响,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
城市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未来发展
跨学科融合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吸收借鉴相 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推动城市
社会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大数据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 析,挖掘城市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和趋势 ,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总结词:城市化的动力主要包括工业化、经济发展、 政策制度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城市化模式则因国家而 异,可分为集中型城市化、分散型城市化和过度城市 化等。
详细描述: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的重要力量,随着工业 生产的扩张,生产要素和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经济发 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城市化水平也较高,因为经济发 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 也是影响城市化的重要因素,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政策、 户籍制度等手段来调控城市化进程。此外,社会变迁、 科技进步等因素也对城市化产生了影响。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城市化模式存在差异,这与各国的发展阶段、资源 环境条件和政策导向等因素有关。
详细描述
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问题逐渐凸显。早期的城市社会 学者主要关注城市人口统计、城市社区组织和城市社会 问题等方面。随着学科的发展,城市社会学逐渐形成了 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并开始深入探究城市发展的 内在机制和规律。如今,城市社会学已经成为一个成熟 的学科领域,为城市治理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和实践指导。
分析城市中不同社会阶层的人 口比例、特征和分布情况。
社会流动
研究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之间 的流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不平等
探讨城市社会不平等的表现、 原因和后果,以及缓解社会不
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高中
城市社会学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城市是人类聚居、生产、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是由大量人口和相对密集的住房、商业、行政、文化设施等构成的一个地域性集聚体。
在城市社会学中,城市有以下几个特征:1. 人口密集: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人口聚集在一起,形成相对密集的聚居区。
2. 经济活动集中:城市是经济活动的集中地,包括商业、工业、服务业等。
3. 社会分工明确:城市中的人们从事的职业分工清晰,职业多样化。
4. 文化多样性:城市生活中的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样,涵盖各种艺术、娱乐、宗教等方面。
二、城市发展与变迁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形成通常与地理条件、交通要道、资源丰富等因素有关。
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会逐渐扩大,城市功能也会不断丰富和完善。
2. 城市的变迁:城市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也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城市的新旧变迁主要包括城市功能的变迁、城市空间的重构、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等。
三、城市结构1.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内部的组织结构、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等。
城市的空间结构通常体现为CBD(中央商务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等。
2. 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中各种社会群体的分布和生活状态。
城市社会结构通常包括社会阶层、职业分工、人口结构等。
四、城市功能1. 经济功能: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主要包括商业、工业、金融、物流等。
2. 文化功能:城市是文化交流的中心,集聚了各种文化、艺术、娱乐、教育等资源。
3. 政治功能:城市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包括政府机构、行政管理、政治决策等。
五、城市问题与管理1. 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如城市环境污染、资源紧张、居民生活品质下降等。
2. 城市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和管理是解决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包括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六、城市的功能和问题1. 城市的功能:城市是生产、文化、消费和分配中心,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
社会与社会结构
第四章社会与社会结构一,社会结构结构这一术语是指某一整体中的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方式。
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就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的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
在时光的流逝中,社会结构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但是,行为上的一些变化,甚至是某种冲突,在模式化和可预见性方面与遵守规则的行为并无二致。
社会结构还能使我们能够以适度的效率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事物。
它能使我们避免在行动前对成百上千中琐碎的可选项进行选择的麻烦,从而保持了群体和社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二,社会结构的单位(一)身份或地位身份或地位(status)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
有两种主要的身份类型。
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而获得的身份地位被称作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
如果某人愿意,他的自致地位至少在原则上是可以改变的。
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改变的社会身份地位被定义为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
绝大部分身份地位可以在责任、权力和声望方面进行比较而被划分到某一等级。
每个人会拥有多重身份,而一个人同时拥有的不同身份地位则常常能够揭示出关于某一社会结构的大量信息。
休斯把用来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那个关键性的身份称为首要地位。
(二)角色角色(role)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按照林顿的说法,一个人占有的是地位,而扮演的是角色。
在每一次高度结构化的社会互动中,社会都为其提供了一个“剧本”,用以指导分配各不同社会成员的不同角色的扮演。
角色的学习就是要领会在某一特定身份被期待的或是必须的行为,即把握好对具有某种身份的人的“规范”。
某个身份可能伴随着一些相关的角色。
这些与某一种身份相联系的角色的集合就叫做一个角色集。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着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着差距,即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与角色扮演(role performanee)之间不相匹配。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城市社会学的研究范围
城市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城市社会问题、城市社会结构、城市社区发展等领域的学科。
以下是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范围:
1.城市社会结构:研究城市社会的组织结构、阶层结构、职业结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揭示城市社会的内在结构及其运行机制。
2.城市社区与人口:研究城市社区的形成与发展、社区治理、社区文化、社区人口流动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城市社区与人口发展的相互关系。
3.城市社会问题:研究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城市贫困、城市环境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治安问题等,探讨这些问题的原因、影响及解决途径。
4.城市社会关系:研究城市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网络、社会互动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揭示城市社会的交往行为及其社会影响。
5.城市文化与教育:研究城市文化、价值观念、文化交流、教育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城市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6.城市社会问题与政策:研究城市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其政策应对,包括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评价等,探讨政策对城市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7.城市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城市社会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分析框架等,探讨城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8.城市社会发展与规划:研究城市发展规划、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与改造、城市环境与生态等方面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以上是城市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范围,这些研究领域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体系。
通过对这些领域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城市社会的现象和问题,为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城市社会学 第四章 城市地域结构
二、工业布局理论
韦伯区位理论的局限性: 有学者指出韦伯的区位理论属于局部均衡的研究,仅从个别企业
的区位出发,从少数几个因素(运费、工资、集聚)的影响出发,忽 略对整体的工业区位问题、许多重要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客观实际 的研究,因而无法把握工业区位的规律。
随着城市的发展,工业区位理论由对个别企业或中心进行单因素 的研究,过渡到对整体经济及其地域组织进行研究。如从宏观经济角 多因素分析工业区位的形成和演变,注意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作用等。
二、工业布局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廖什(A· Losch)1940年发表的《经济的空间秩 序》,是动态区位论的代表之作。
德国人奥特伦勃(E·Otremba)于1952年发表了《普通农业地理 学与普通工业地理学》,指出工业地理学的任务是研究空间结合中的 区位以及地域的工业结构。
克鲁梅(G·Krumme)将工业区位论与行为科学结合起来,提出 区位的意志决定,即感应——行为决定的观点,论述了行为科学与工 业区位的关系。
(一)增长极限理论
最早提出增长极概念的是法国经济学家佩鲁 (F·Perroux),他在《经济空间:理论与运用》 (1950)一文中指出,经济空间在成长过程中,总 是围绕着一个极核而进行。
(一)增长极限理论
增长极理论认为,地理空间地增长不是均匀 发生的,它以不同强度呈点状分布,通过各种渠 道影响区域经济。把推动性工业嵌入某地区后, 将形成集聚经济,产生增长中心,推动整个区域 经济的增长。
(一)标准大城市统计区
英文缩写SMSA (Standard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 是美国政府确定的一种划分城市地域的方法。SMSA的具体划分方法如 下:
(1)一个具有5万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或共同组成一个社区的 总人口达5万人以上的两个相连城市。其中较小的一个城市人口不得 低于15000人。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引言城市社会学是一门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和城市社会关系的学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全球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社会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探讨城市社会学对我们理解和改善城市社会的重要性。
一、城市社会学的基本概念1. 城市城市是指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社会功能复杂的居住地区。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城市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
2.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是研究城市现象和城市内外的社会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城市如何塑造个体和社会、城市内的社会结构、城市居民的行为、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城市社会学可以提供对城市社会的深入理解。
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设计问卷来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社会关系等信息,从而揭示城市社会的一些特征和规律。
2. 实地观察实地观察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方法。
通过亲自观察城市中的人群活动、社会组织、空间布局等方面的情况,研究人员可以获取更直观的数据,并且可以深入理解城市现象和城市社会的特点。
3. 访谈与深度访谈访谈是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人员可以与城市居民、社会组织的代表或者城市相关的专业人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的观点、经历和想法,从而获取更深入的信息和洞察。
三、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化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城市社会学研究了城市化的动态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人员探讨了城市发展的规律、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等问题,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城市社会结构与差距城市社会结构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研究人员关注城市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包括阶级差距、种族差异、性别差异等。
城市社会学
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学:亦称“都市社会学”。
研究城市社会现象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研究对象:城市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家庭、社区生活以及其他群体生活中形成的人际关系。
主要涉及:城市的起源、发展与变迁,城市空间分布状态,城市社会结构与功能,城市社会组织,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城市社会问题,城乡差异和互赖关系,城市化,郊区化及各国城市的比较研究等。
创始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帕克等人对它的创立和发展有过较大的贡献和影响。
城市生态学:亦称“城市区位学”,研究城市社区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是城市社会学、人文生态学和人文地理学对城市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
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后果、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城市土地利用及其模式、城市人口的分布、人类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现象对城市社会生活的影响等。
其研究成果对确定城市合理规模,探索城市生态系统的最适生态容量,提供文明优美的生活环境,都有积极意义。
城市区位学:即“城市生态学”。
城市人类社会空间结构的一种基本形式。
具有区别于乡村的若干基本特征:非农业人口集中,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多种建筑物组成的物质设施的综合体等等。
在这些基本特征中,大量的从事工业、金融、商业、文教、交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的集中,以及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是城市的本质特征,充分显示出在国家和地区中的重要职能和作用。
在城市的分类上,目前常见的有以下三种划分标准:一是按人口规模划分为大、中、小城市。
在按人口规模进行分类时,世界各国并无统一的划分标准。
二是按城市的主导职能不同划分为政治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和旅游城市等。
三是按城市的作用范围不同划分为国际性城市、全国性城市和地区性城市。
城市发展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地位与作用及其吸引力、辐射力的变化增长过程。
是满足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多层次需要的过程。
包括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资料
《城市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黑体,5号字)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城市社会学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城市规划专业开课学期:春季学期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学分预修课程:课程简介:城市社会学是社会学与城市学的交叉学科,内容涉及城市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社会城市理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社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化、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城市发展的实践中去。
推荐教材:[1]《城市社会学》,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2]《城市社会学案例教程》,章友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参考书目:[1] 城市社会学,帕克等,华夏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2] 城市社会学,康少邦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3] 城市社会学,章友德等,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4] 城市社会学,许英,齐鲁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5] 城市社会学,向德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6] 城市社会学,顾朝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7] 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蔡禾等,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8] 城市社会学,郑也夫,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9] 城市社会学案例教程章友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二、课程总目标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应该理解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理解城市化过程及其主要问题;理解有关城市规划理论和城市地域规律;理解城市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理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解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方向等。
同时能结合城市社会学有关理论对世界各国城市进行相关的案例分析和研究。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含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课时)第一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城市社会学主要研究课题三、城市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二节城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早期城市社会学的研究二、城市社会学的建立三、城市社会学理论发展四、城市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第三节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二、城市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三、城市社会学具体研究与技术第四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意义三、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四、城市社会学研究的实践意义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以及城市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使他们产生对城市社会学学科的初步认识。
城市社会学概念整理
城市社会学(也叫“都市社会学),是一门以城市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社会学科。
具体地讲,城市社会学主要是对城市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城市区位分布、城市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城市化以及城市的社会组织、管理和规划等城市社会的不同层面进行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
作为一门科学其主旨在于尽可能多的对那些与城市生活有关的人类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社会:在现代意义上是指为了共同利益、价值观和目标的人的联盟。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
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识,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
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社会学视角的城市:1、城市反映了一种社会空间辩证法,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们在改变城市空间的同时,又被他们所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空间所改变2、城市社会展示出多种多样、各具特征的邻里单元的镶嵌体(不同的社会群体形成了不同的社会空间单元,处于不同的城市空间)(中山路改造)3、城市的社会结构反映了她们周围的经济、人口、文化、和政治背景。
因此,北美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欧洲城市不同的特征。
(欧洲城市特色与北美城市特色的比较)城市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1、系统分析法系统是由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组合成的有机体,系统内部的诸要素必须同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一致。
我们在研究城市时,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城市内部自然、社会、经济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又要研究城市外部即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2、比较分析法纵向比较就是沿着时间的顺序,从发生发展的程序上对城市进行比较分析。
城市现象延续了几千年,纵向比较有很宽的对比幅度和对比领域。
横向比较是指同一时间刻度上对不同地域的城市进行比较。
3、历史分析法城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经历了一个有小到大、有少到多、有原始简单到现代复杂形态的发展过程。
城市社会学第四章城市社会结构
由于人口增长过速而造成了所谓的“粮食危 机”、“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等,使发展中 国家陷于贫穷和匮乏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于自拔, 而且对全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数值 各大洲不同海拔人口占全洲人口比重
如果地球人口降到100人, 你将会看到这样的情形:
三、人口迁移类型
人口迁移根据迁移目的与动机的不同、性质不 同、迁移活动的空间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 根据社会组织情况不同可以分为——自发性迁移与 计划性迁移; • 根据移民迁往居住区定居时间长短可以分为——临 时性迁移、季节性迁移、周期性迁移与永久性迁移。 • 根据迁移空间可以分为——城乡流动型和区域间流 动型 • 区域间流动型可以分为——国内移民和国际移民 • 国际移民又可以分为——永久性国际移民和非永久 性国际移民。
四、人口理论
(一)马尔萨斯人口论
1、人口增殖力必须与生产资料的增加保持平衡。 失业、贫困是“人口法则” 的必然结果,并且 是限制人口过度增长所必需的。
2、实行“救贫法” 反而会使贫穷人口得以继续 增加,是供养贫民以创造贫民。
3、“人口法则”使社会改革、实现社会平等来解 决失业和贫困得主张必然趋于失败。
4、只要财产安全和婚姻制度存在,社会的不平等 状况必然会随之而来,私有制是必然的,合理 的。
办法:战争与灾难的“积极的抑制”与晚婚、节 婚的“道德的抑制”
(二)新马尔萨斯主义
• 贫困与失业是人口增殖的速度超过了资本增长速度 的必然结果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口 2100万 6000万 2000万 6000万 3500万 8000万 6000万 1亿 1.9亿 2.8亿 4.3亿
(一)世界人口规模的演变
20亿人 25.2亿 人 30亿人 40亿人 50亿人 62.5亿 人
公元1500年 公元1750年 公元1800年 公元1900年
公元1950年
5.5亿
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数值 各大洲不同海拔人口占全洲人口比重
人口年龄结构 类 型
年轻型 成年型 年老型 大洲
老年人口系数
少年儿童人口 系数
40%以上 30—40% 30%以下
老少比
年龄中位数
5%以下 5—10% 10%以上 海拔高度(米) 200米以下 200 — 500
15%以下 15—30% 30%以上
• • •
• •
四、人口理论
(一)马尔萨斯人口论 1、人口增殖力必须与生产资料的增加保持平衡。 失业、贫困是“人口法则” 的必然结果,并且 是限制人口过度增长所必需的。 2、实行“救贫法” 反而会使贫穷人口得以继续 增加,是供养贫民以创造贫民。 3、“人口法则”使社会改革、实现社会平等来解 决失业和贫困得主张必然趋于失败。 4、只要财产安全和婚姻制度存在,社会的不平等 状况必然会随之而来,私有制是必然的,合理 的。 办法:战争与灾难的“积极的抑制”与晚婚、节 婚的“道德的抑制”
三、城市社会结构的制约因素与功能 (一)城市社会结构的制约因素 1、城市经济、特别是产业结构,制约城市社会结构如职业 结构、收入结构、居住结构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等; 2、城市科技发展制约城市文化教育结构、人口结构等; 3、城市文化教育发展制约城市居民的文化结构以及城市性 等; 4、城市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制约城市社会结构的建构与变 迁等。 (二)城市社会结构的功能 1、城市社会结构是市民利益系统,是城市社会资源配置格 局;与市民参与社会行动的积极性程度 正相关。 2、城市社会结构表明城市社会组织化程度,各种利益群体 通过组织的集体行动,直接制约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 化活动。 3、城市社会结构是城市社会秩序状况,是社会控制和管理 的基础,也是制定、实施社会制度与政策的基础。
第一节 城市人口结构
一、城市人口结构的特点 1、密集性——城市人口数量多、密度大。 2、流动性——城市人口流动频繁、迅速。 3、异质性——城市人口差异大、专业性强。 4、增长性——城市人口增长是自然增长与 机械增长的结合。
时间 公元前100万 年 公元前10万 年 公元前1.5万 年 公元前3000 年 公元元年 公元1650年 公元1750年 公元1800年 公元1830年
21% 欧洲人
14% 美洲人 (北美洲 、 南美洲)
8% 非洲人
三、人口迁移类型
人口迁移根据迁移目的与动机的不同、性质不 同、迁移活动的空间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社会组织情况不同可以分为——自发性迁移与 计划性迁移; 根据移民迁往居住区定居时间长短可以分为——临 时性迁移、季节性迁移、周期性迁移与永久性迁移。 根据迁移空间可以分为——城乡流动型和区域间流 动型 区域间流动型可以分为——国内移民和国际移民 国际移民又可以分为——永久性国际移民和非永久 性国际移民。
二、城市社会结构的特点 1、开放性——城市的集中与开放、聚集与扩散、 是城市系统的运行特点;城市规模愈大、专业 性愈强、现代化程度愈高,则愈开放。 2、流动性——社会流动规模大、程度高、方向多 样等,可以分为结构性流动与非结构性流动、 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代内流动与代际流动等。 3、复杂性——建构城市结构的社会关系可分为血 缘、血亲、地缘、业缘、趣缘等多样性纽带。 4、异质性——由社会分工合作差异形成职业结构, 由文化教育差异形成人口文化结构,以及收入 差异形成社会经济地位结构等。
(二)新马尔萨斯主义
• 贫困与失业是人口增殖的速度超过了资本增长速度 的必然结果 。 • “道德节制”的范围扩大到进行以人工避孕方法为 特征的节制生育。 (三)现代马尔萨斯主义 • 福格特《生存之路》(1948年) • 埃利希 《人口爆炸》(1968年) • 泰勒 《世界末日》(1970年) • 米多斯《增长的极限》(1971年):“零增长” • 布朗《粮食危机》(1996) 由于人口增长过速而造成了所谓的“粮食危 机”、“资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等,使发展中 国家陷于贫穷和匮乏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难于自拔, 而且对全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世界与中国人口规模的演变
二、人口结构的类型
1、人口的自然结构 • ①性别结构——出生率 、结婚率、生育观念 • ②年龄结构——人口发展速度和类型以及抚养比、老年化 2、人口的地域结构 • ①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流动 • ②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选举、社会管理 • ③人口的城乡结构——户籍、居住、城市化 3、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 • ①人口的阶级结构——阶层结构 • ②人口的民族结构——民族区域规划与社会经济政策 • ③人口的宗教结构——信仰文化分布 • ④人口的教育程度结构——教育、文化政策 • ⑤人口的婚姻家庭结构——婚育、子女教育 • ⑥劳动力资源结构——劳动力市场 • ⑦在业人口的行业结构——行业就业 • ⑧在业人口的职业结构——职业分层
7.2 11.7 20.8 7.9 22.8 8.4 11.6
0.5 4.9 13.8 4.1 4.7 0.9 4.4
2.5 6.8 4 4.2 2.3
0.9 2 3.8 11 1.5
300 650 750 700 580 350 725
如果地球人口降到100人, 你将会看到这样的情形:
57% 亚洲人
20岁以下 20——|30岁 30岁以上 大陆500
1500— 2000
2000 以上
欧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州 六大洲平均
68.8 56.5 32.5 46.9 42.3 72.9 56.2
23.5 23.5 24.1 33.3 15 17.8 24
人口 1—2万人 20—30万 人 300万人 3000万人 2亿人 5.45亿人 7.3亿人 9.1亿人 10亿人
时间 公元1860年 公元1900年 公元1930年 公元1950年 公元1960年 公元1976年 公元1988年 公元2000年
人口 11.8亿 人 16.2亿 人
时 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元年 公元250年 公元750年 公元900年 公元1100年 公元12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