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关于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关于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第一篇:关于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关于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王志禹〔内容摘要〕六盘水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是机遇;贫困山区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机遇。
本文立足贫困与建设的关系,着重探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思考〔作者介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由于欠发达、欠开发,六盘水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
面对现实,六盘水应向何处去?我们寄希望于西部大开发。
但西部大开发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并没有缩小,特别是“三农”发展滞后的问题尤为突出。
中央出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我们应怎么抓住机遇,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下面笔者就此谈点粗浅认识。
一、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六盘水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由于受“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等先天不足的制约,更兼目前制约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六盘水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十分薄弱。
(一)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受到制约。
六盘水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地丘陵所占比重非常大,石漠化问题日趋严重。
由于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岩石裸露,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气候多变,海拔落差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更兼突出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六盘水经济先天不足。
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受制于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规模化、机械化发展难度很大。
(二)农业经济基础脆弱,资本积累能力差。
六盘水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68亩,总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则更少,仅为0.52亩,大大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思考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思考引言贫困地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为了消除贫困现象,我们需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提出一些思考。
思考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
这包括道路、交通、电力、通信等方面的建设。
只有有了基础设施的配套支持,农村经济才能得以发展。
同时,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也需要加强,如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服务。
这将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思考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多以传统农业为主,效益有限。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这包括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农业产业链、农产品加工业等新兴产业。
同时,可以积极引入农业科技,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促进农民增收。
思考三: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培养农民的职业技能是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鼓励农民积极创业,发展适合自身条件的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来源。
思考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贫困地区的土地制度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可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集约化经营,提高土地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思考五:农村社会治理与乡村文化建设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需要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和乡村文化建设。
农村社会治理是为了维护农村社会秩序、解决农村矛盾、促进农村发展。
乡村文化建设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生活。
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关键之举。
在实施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土地制度改革、农村社会治理与乡村文化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得到充分考虑。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这是新时期我党切实践行”三个代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在刚刚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如何抓住有利时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当前和今后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最近,重庆市三峡库区乡镇首届新农村建设专题研讨班在万州区委党校对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专题理论研讨。
学习期间,我们对万州区的九池乡黄梅村、新田镇谭绍村、天城镇茅谷村以及甘宁镇永胜村的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
通过对这几个村新农村建设情况的分析和解剖,结合我自己所在乡镇的实际,我就贫困山区建设新农村的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观点,以供商榷。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丰富内涵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呢?重庆大学教授蒲勇健认为,所谓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的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文明为标志的新型农村社会状态,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
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少要体现”七个新”,即新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新的农村居住环境、新的农村社会保障、新的农村文化教育、新的农村道德规范、新的农村村容村貌,以及新的农村政权建设要求等。
也就是要建设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收入增加、生活安康、设施改善、环境整洁、生态良好、决策民主、社区文化丰富、社会和谐文明、资源优化配置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村。
新农村建设这个话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
从发展阶段上看,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曾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相比而言,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它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而且是新形势下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途径。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农村环境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包括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等。
农村教育医疗问题
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影响农民的生 活质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支持农村企业发展
鼓励和支持农村企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和产业化发展 。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土地承包制度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更加充 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推进土地流转
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 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
加强土地用途管制
05
结论
结论
农村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逐渐显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必要举措。
推进农业现代化
通过科技创新、加大农业投入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 率,实现农业现代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基 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 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严格控制土地用途变更,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
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民技能水平
01
提高农村教育经费 投入
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提 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 量。
02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 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促进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03
鼓励农民自我学习
鼓励农民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素 质和技能水平,适应市场经济发 展的需要。
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增收是新农村 建设 的原 动力 , 也是新农村建设 成果的支撑 , 是可持续发展 的基础 , 因此必须 以产业增收 为其核心 , 牢牢
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 , 目前仅 限于粮棉油收购资金 的供应管
理, 而对其他政策性业务如对农业产业化 和农村基础设施建
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最为根本的环节 , 是新农村建设 这 的硬件 。 当前 , 培植 新优势 产业 的范畴经 过探 索会不 断扩 大, 尤其 要在初 级农产 品加工 转化 、 产品现 代流通 、 产 农 农
摘
要: 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贫困地 区, 总体看 , 才科技 、 “ 从 人 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 资源品类 多, 储量小而散 , 工业发
展缺乏亮点, 财政增收困难 , 收支矛盾 突出。因此 , 贫困地 区应该从本地 区的 实际 出发 , 出一条适合 自己本地 区建设 找
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发 展 道路 。 过程就会相当困难源自作为投资主渠道的金融部门 , 支持和
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是他们责无旁贷的义务。但 是 目前 , 困 贫 地 区农 民贷款难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难 , 农
村资金外 流现象 比较突 出 , 农村 信用社独木难 支 , 新农村建 设涉及基 础设 施 , 业产业结 构调整等 多方 面 , 信用社 由 农 但 于多方面原 因 , 自身 包袱重 , 相对于新农 村建设 旺盛的资金
贫困山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贫困山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引言贫困山区是指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条件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山区地区。
贫困山区建设一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在全国共同富裕的重要任务之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工作的战略目标,它旨在实现农民小康、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文明进步,而贫困山区正是实现这个目标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本文从贫困山区现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特色与创新等方面,探索贫困山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方法。
贫困山区现状经济基础薄弱贫困山区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业生产低效、工业发展滞后、企业缺乏竞争力、商业服务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
导致了人民收入水平和就业机会的缺乏,这是重要的影响农村社会进步的基础。
基础设施落后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包括道路交通、通信、水利、电力和教育卫生等方面。
缺乏基础设施的支持,使得当地的发展受到阻碍,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生态环境恶劣贫困山区常常地处崇山峻岭,又缺乏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导致其生态环境恶化,为当地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前景贫困山区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前景十分广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依托旅游业促进山区经济发展贫困山区的自然风光和民情民俗等文化资源广泛丰富,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旅游业,将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
因此,对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旅游资源的开发应成为重点。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贫困山区的土地改造工作和传统农业在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上需要进行新的认识和改变,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就可以帮助人们更加轻松地完成这些工作。
发掘文化价值,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贫困山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重要的丰富文化资源。
当地可以将这些资源挖掘出来,结合现代技术,打造富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特色与创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个性化服务是提升农民获得感、促进地方发展的关键,贫困山区经济落后,普遍贫困,又因山高路远,运输不便,较为落后。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建立 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 救助等制度。
针对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不足,应加大投入力度,提高 保障水平,同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社会保障领域,鼓励农民 自筹资金,共同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
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还需加强科技创 新,提高农村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同时,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发展特色 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业态,推动农村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建立健全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加大对农 村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生产 要素向农村流动,推动形成多元化的产
业格局。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城乡 一体化发展,实现全面乡村振兴。
提升农村教育水平
加强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地区教 育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农村人才
。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通过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升级,提 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和服务体系, 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保障农 民健康权益。
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农村公共服务,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田水利建设,提高 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通过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质。
0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 状及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
针对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应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引导社会资 本进入农村,鼓励农民自筹资金,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推动农村基础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背景介绍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地区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农村问题的凸显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 民文化素质较低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的全面发展 和进步。
国家战略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的必然要求。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推动国家 经济的全面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01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
平,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可以缩小
推进农村产业升级
发展现代农业
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农 业生产效率。
促进农村工业发展
引导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增加农村 工业产能。
培育新兴产业
支持农村发展旅游、文化、教育等新 兴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来源。
加强技能培训
帮助农民掌握新技能,提高其就业竞 争力。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
01
推行垃圾分类制度
建立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理 体系,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推广清洁能源
在农村普及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03
02
加强水源保护
投资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垃 圾填埋场,防止水污染。
实施绿化造林工程
在农村地区植树造林,提高森林 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04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推进村务公开和民主决策
加强村务公开工作,确保村民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 权,推动民主决策在农村的落实。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近年来,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等。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乡村旅游业
03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促进农村服
务业发展。
乡村治理模式
01
02
03
村民自治
加强村民自治意识,完善 村民自治制度,保障村民 合法权益。
法治建设
加强农村法治教育,提高 农民法律意识,维护农村 社会稳定。
村级组织建设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高 村干部素质和能力,推动 农村治理创新。
医疗卫生服务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 提高农民医疗服务水平, 保障农民健康权益。
社会救助服务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为困难群众提供及时有效 的救助帮助。
0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推进策略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完善的交通网络
提高农村的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运输效率,方便农民 出行和农产品运输。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社 会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
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农村地区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 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村地区经 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进步、社会和谐和生态良好的目标 。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思考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思考一、贫困地区的基本特征贫困地区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收入人口集中成片分布的地区。
贫困地区大多地处边陲、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老革命根据地,通常也称为“老、少、边、穷”地区。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贫困地区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气候多变,地形复杂,灾害频繁,生态脆弱。
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山区,地貌类型多样,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繁,气候多变,多灾、缺水、缺热、缺氧、少光等,并直接导致了农业自然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2.农用耕地少,生产条件差。
贫困地区虽然土地资源丰富,但山地面积大,宜农耕地比例小,而且土质差,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低而不稳。
贫困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由于人才缺乏,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交通不便,矿产资源无法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3、人口增长过快,素质偏低。
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凡是贫困地区都是人口增长过快地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比较普遍。
贫困地区由于文化科学技术落后,医疗设备简陋,地方病流行,致使人口素质偏低;而早婚、近亲结婚和换婚现象,使得弱智痴呆病患严重。
4、社会发育程度低。
贫困地区大多地处山区和边远地区,公路密度低,质量差,很多时候晴通雨阻。
由于交通不便,贫困地区群众行路难,物资交流和商品输出更难,严重影响生产的发展。
5、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发展落后,财政困难。
贫困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大多生产方式原始,生产手段落后,市场规模狭小,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粮食自给不足。
生产力水平低下,耕作粗糙,掠夺性经营,致使农村耕地“浅”“瘦”“劣”问题突出。
“浅”指耕作层浅薄,水、肥、气、热状况不良,蓄水保肥能力差;“瘦”指土壤养分含量低;“劣”指农民不注意有机肥与无机肥的合理搭配,使土壤养分下降,板结严重,孔隙失调,土地质量变劣。
土壤地力衰退已成为贫困地区土地生产率提高的一大障碍。
由于交通闭塞,社会发育程度低,贫困地区农民商品经济的意识和观念十分淡薄,大多处于自给但不能自足的自然经济中。
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对策引言贫困地区是指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经济开展水平较低、居民生活水平较差的地区。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开展中,贫困地区的开展问题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农村地区是贫困地区的重要组成局部,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贫困地区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以期为贫困地区实现农村开展提供参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1. 完善农村根底设施农村根底设施的完善是实现农村开展的根底。
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往往存在根底设施不完善的问题。
因此,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根底设施建设的投入。
这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方面的改善和建设,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2. 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农村产业的开展对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加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需要通过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来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
这可以通过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培育和开展农村特色产业,推广农业科技创新等方式来实现。
3. 加强农村教育与卫生健康农村教育和卫生健康问题是制约贫困地区开展的重要因素。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需要加强对农村教育和卫生健康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和卫生健康设施条件,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健康水平。
4. 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农村社会治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贫困地区往往存在治安问题和社会秩序不稳定的情况。
为了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开展,我们需要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加强对农村社会秩序和公共平安的管理,维护良好的农村社会秩序。
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1. 提高政府投入政府投入是推动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支出,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开展的资金投入,推动根底设施建设、产业开展、教育卫生和社会治理等各方面的开展。
2. 引领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农村地区的贫困往往与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一定的关系。
关于切实推进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切实推进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向远归周力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
那么,我们贫困山区县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真结合实际,切实增强推进贫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容极其丰富,内涵十分深刻。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新农民、新农业、新组织、新设施、新管理和新风貌为标志,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发展农村经济,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最终将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它体现了“三个文明”在农村的完美结合,构成了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目标体系,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体现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是农村振兴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成为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主线”,抓住了这根“主线”,就把握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
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充分结合实际,切实增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向前推进。
泸溪县地处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南部,幅员面积1565平方公里,人口2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万人,有山地面积144万亩,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650元,属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县。
10多年来,紧紧围绕“工业立县、产业富民”的工作思路,积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着力提高农民收入,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基础:一是经济社会总体步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
总结词
土地确权和流转
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重要基础,有助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 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建立完善的土地确权制度,明确农民的土 地权利,促进土地合法流转,提高土地利 用效率。
土地征收和补偿
土地承包和租赁
完善土地征收和补偿机制,确保农民在土 地征收过程中得到合理补偿,维护农民的 合法权益。
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加粮食产量。
研究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 生活水平。
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围绕如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 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 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 、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
研究展望
未来我国农村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 发展,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需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级组织的治理能力 和服务水平,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 营制度等,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的科技含 量和附加值,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农业现代化
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 率和农产品质量。
农村旅游
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民宿等特色旅 游项目,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电商
鼓励农民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拓宽销售渠 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云南落后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云南落后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xx年xx月xx日CATALOGUE目录•背景介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针对云南落后山区的具体措施•实施方案与计划•预期成果与影响01背景介绍1云南落后山区的现状23云南落后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干旱、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
地理环境恶劣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乏,居民生活条件艰苦。
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该地区贫困人口集中,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贫困人口集中为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中央政策支持云南落后山区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地方实践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03保障农民基本权益该项目将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包括土地权益、社会保障等,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项目的目标和意义01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实施该项目,旨在改善云南落后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02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该项目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0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的发展策略发挥资源优势根据资源分布和特点,制定适合当地的发展策略,如发展林业、养殖业、旅游业等。
避免一刀切在制定发展策略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避免盲目模仿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
了解当地资源禀赋对当地的山地、林地、农田等自然资源进行详细调研,找出优势和劣势。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修建和维护好农村道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效率,方便农民出行和农产品运输。
建设农村道路完善水利设施提升电力通信设施增加公共设施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保障农民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
提高农村电力和通信设施水平,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和信息交流需求。
建设公共卫生、文化活动等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关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文章标题:关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一、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进而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而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
而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任务更为艰巨,形势更为严峻,有诸多不可回避的难点、难题,必须清醒认识,并认真解决,也必须发挥扶贫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那么,如何发挥作用,首先要分析与认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第一,解决广义的贫困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一致,内涵与标准相通。
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包括经济意义的狭义的贫困,还包括社会、文化、政治意义上的广义的贫困。
从广义的方面理解,消除贫困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内涵与标准是相通的,途径与手段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消除经济意义上的绝对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贫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障碍,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贫困人口不能稳定解决温饱,不能解决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第三,贫困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也自然是重点。
贫困地区因其长期贫困,加之受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存在着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也就决定了贫困乡村必然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第四,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
农村扶贫开发是消除贫困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贫困地区要想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必然离不开“治穷工程”和“发展工程”。
因此,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将扶贫开发做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加快减贫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工程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是最佳结合点。
当前,整村推进扶贫等项扶贫工程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扶贫方式,其建设内容与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是一致的,是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最佳结合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和思考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和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它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面貌的根本措施,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十一五”是我县爬坡过坎,走出拐点,迅速转型,全面提升的重要时期,新农村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在县这样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市搞新农村建设,我认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基本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坚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统一;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结合实际,突出特色,不搞齐步走;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要解决问题,发挥优势,转变劣势,稳步推进这么几个原则。
一、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依然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为突出的矛盾。
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从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步发展。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加之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渠道变窄,这一矛盾进一步恶化。
另一方面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各乡镇基本没有进行科学的建设规划,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
关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一、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为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进而实现全面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而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举措。
而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任务更为艰巨,形势更为严峻,有诸多不可回避的难点、难题,必须清醒认识,并认真解决,也必须发挥扶贫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那么,如何发挥作用,首先要分析与认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第一,解决广义的贫困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一致,内涵与标准相通。
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仅包括经济意义的狭义的贫困,还包括社会、文化、政治意义上的广义的贫困。
从广义的方面理解,消除贫困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内涵与标准是相通的,途径与手段是相辅相成的。
第二,消除经济意义上的绝对贫困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贫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大障碍,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贫困人口不能稳定解决温饱,不能解决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第三,贫困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也自然是重点。
贫困地区因其长期贫困,加之受自然、历史、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存在着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也就决定了贫困乡村必然是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和重点。
第四,扶贫开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
农村扶贫开发是消除贫困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贫困地区要想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必然离不开“治穷工程”和“发展工程”。
因此,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最紧迫、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将扶贫开发做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加快减贫进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工程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式,是最佳结合点。
当前,整村推进扶贫等项扶贫工程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扶贫方式,其建设内容与新农村建设提出的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是一致的,是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最佳结合点。
二、清醒认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阜新作为全省的重点贫困地区,分析其贫困的成因与现象,特点较为明显,消除贫困与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对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裴国智贫困地区在实现生产发展上,伴随各地基层政府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民增收普遍缺乏强有力产业支撑的矛盾日益显现,从而使该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更为艰巨,道路更加漫长。
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问题和矛盾,对于贫困地区建设现代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贫困地区实现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一家一户的传统土地承包经营方式与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之间的矛盾。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为解决温饱,强调“人人都得有地种”的目标导向,让一部分本已离开农业从事非农产业的进城农民和人少地多农户将维持性的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作为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造成农村土地流转一再受阻,从而形成“户户都种粮”的既定事实,在当前农村土地30年不变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政策条件下,不仅让基层政府在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这场看似一切有利于农民的博弈中,陷入了“自己的手掌拍自己嘴巴”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也使得贫困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一定程度上因“无地可调”而难以摆脱传统粮食种植的怪圈。
第二,城市化进程当中,贫困地区高素质农村劳动力的匮乏与现代农业需要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实质上是农村高素质农业劳动力的非农化,这样在工业和城镇化大量扩张发展的同时,抽取广大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同时,被贫困地区称为“铁杆庄稼”的劳务输出,因其显著的增收贡献能力,事实上已变成农村大多数较高素质劳动力重要的谋生途径,而且随着城市工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局势还将进一步加剧,使得目前原本劳动力素质不高,建设现代农业急需高素质新型农民的贫困山区发展特色产业因“无人可行”而跨不出规模约束的怪圈。
第三,在实现生产发展和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贫困地区农村部分基层干部受“重政绩,轻实绩;重村庄治理,轻生产建设;重行政命令,轻示范诱导;重富裕村组,轻贫穷村组”的传统思维影响,对制定生产发展规划认识不充分,要么缺乏科学长远的生产发展规划,要么制定的规划因缺乏科学性或其他原因而被随意更改。
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与对策杨琼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行动纲领。
2008年一号文件指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坚持改善民生,不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近年来“三农”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根据1998-2007年数据显示,农民收入增长是相对缓慢的,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5.5%,是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9.8%的近一半。
因此,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穷、农民苦的问题较为突出,从而引起了全党对“三农问题”的担心,所以,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收入。
由于农产品具有收入弹性低和价格弹性低的特性,单纯靠增加农业生产容易出现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唯有通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使流动出来的劳动力由农产品的供给者变为农产品的需求者,又使留在农业的劳动力耕地面积增加扩大经营规模,农民的人均收入才能长期持续增长。
八十年代中后期,全国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吸收了1.2亿农村劳动力到非农产业就业,九十年代初,则有大约1亿农民工进城,平均每年大约有1千万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
随着九十年代末生产能力过剩,通货紧缩的出现,新增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不通,导致从1997年起到2007年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反而每年平均增加近500万人,农民收入出现增长相对缓慢,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转为更加严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王志禹
〔内容摘要〕 六盘水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是机遇;贫困山区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机遇。
本文立足贫困与建设的关系,着重探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 思考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由于欠发达、欠开发,六盘水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
面对现实,六盘水应向何处去?我们寄希望于西部大开发。
但西部大开发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并没有缩小,特别是“三农”发展滞后的问题尤为突出。
中央出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我们应怎么抓住机遇,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下面笔者就此谈点粗浅认识。
一、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六盘水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由于受“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等先天不足的制约,更兼目前制约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六盘水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十分薄弱。
(一)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受到制约。
六盘水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地丘陵所占比重非常大,石漠化问题日趋严重。
由于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岩石裸露,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气候多变,海拔落差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更兼突出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六盘水经济先天不足。
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受制于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规模化、机械化发展难度很大。
(二)农业经济基础脆弱,资本积累能力差。
六盘水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68亩,总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则更少,仅为0.52亩,大大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
同时,春旱少雨,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频发,人均占有林地、园地以及工矿用地等指标,都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在土地资源匮乏的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六盘水经济基础十分脆弱,财政自给能力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能力低下。
(三)农业人口素质低,科技推广难度大。
六盘水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农业从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科
技推广和有组织生产的难度都很大。
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劳动者那里是教而不学,学而不会。
加之分散的土地生产,农业生产的成本很高,利润很低,这些都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城乡差距和收入差别较大。
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问题不必言表。
城乡差距和收入差别大的问题,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城乡自身社会公共资源分布差距较大,交通、教育、卫生等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主要集中于城市,农村各项基础条件很差;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在收入差距较大的同时,城镇居民的增收幅度一直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仍在进一步扩大;三是农村自身的贫富差距也很大,农村能人、胆大者致富能力强、机遇多,在农村与中低收入者的差距也拉得很大。
(五)农业发展的观念和思路较为落后。
一是各级政府特别是直接操作的基层政府农业发展观念落后,思路单一;二是农民自身生产经营观念(包括生活观念)较为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生产方法单一、经营方式粗放,基本停留于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状态;三是产业结构单一,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极少。
二、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落后,我们渴望崛起,我们需要跨越式的发展。
同时,我们应该能够崛起,应该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按照辩证的观点,不足中往往孕育着特别,差距有时就是特色(也是经济学范畴的差异)。
只要我们自立自强,就一定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实现劣势向优势的转化,靠自身“产品”(重点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社会产品)的差异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一)政府主导,着力抓好生产发展。
很显然,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没有生产发展的基础,建设新农村的美好蓝图绝不可能变成现实。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脆弱,农业从业人口素质低,科技意识、经营意识差等问题的存在,都要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唱主角、能唱主角。
但主导不等于主持。
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着力于抓投入、抓组织、抓引导、抓技术、抓示范、抓培训,着力于抓政策开发,解决组织建设、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服务、进入市场等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应用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动农村经济实现快速、良性的发展。
(二)突出重点,全力突破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在什么地方?在经济基础的薄弱。
经济基础薄弱的症结何在?在生产经营方式的落后?因此,新农村建设应着力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经营方式,突出抓好农村经济的发展。
只有经济发展了,人穷志短、得过且过的现状才会改变,进一步发展才会有投入也才敢投入(智力和资本的投入),生活的要求也才会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实现也才会有基础、有后盾。
(三)适度集中,切实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
首先是资本的集中,
其次是产业的集中,再次是人口的集中。
资本集中便于解决投入不足、煮夹生饭的问题;产业集中有利于规模生产,解决产品质量和技术支持的问题;人口集中有利于解决居住分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难度大、效率低的问题。
当然,集中特别是资本和人口的集中,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权威和信誉,对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无疑是一种考验。
但集中资本绝不能让农民丧失资本,集中人口绝不能让群众生活水平下降。
(四)强化经营,人尽其才实现农业产业化。
要着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自治组织的力量;要从人的因素着手,以人为保障,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
要根据实际整合农村各种行业工作,考虑让能人多付担子一肩挑,大幅增加能人、带头人的报酬,重点抓好带头人、领路人的选配甚至下派工作。
同时,要对村民进行合理分工,强化对农业生产的经营,抓好销售与生产环节的相对分离。
要运用利益激励机制,分离产销利益链。
也就是说,要让有信息渠道和销售经验的人运用自己的信息和经验资本,赚取较高的报酬,鼓励销售,用销售引导生产、促进生产、发展生产。
再好的产品,卖不出去,也不能算是商品。
(五)打造品牌,努力培育农业产业的拳头产品。
要强化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在生产和经营中塑造信誉、打造品牌,靠品牌增加产值。
在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要培育一两个打得响、卖得出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包括深加工产品)品牌,稳定农村经济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但同时也要全市一盘棋,做好统筹规划,避免项目重复产生低效益。
(六)变劣势为优势,走特色化发展的路子。
六盘水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是制约因素,也是优势所在,关键看我们如何对待。
作为制约因素,就要求我们理性对待,从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农业产业中退出来,该退耕还林的退耕还林,该种植经果林的种植经果林,该发展蔬菜的发展蔬菜,该种植粮食作物的种植粮食作物。
优势所在,“一山有四季”正是立体农业发展的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正是开发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发展工业的互补条件;丰富的地质地貌,更是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
特色化,其实也是差别化。
针对六盘水而言,一段时期内,20字方针中的“生产发展”是核心,“生活宽裕”是保障。
而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较高一层次的要求。
应该运用非均衡发展的理论,区别对待,具备条件的可以齐头并进;条件不成熟的,应该突出重点抓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上,一定范围和一段时期内,命令多一点或是市场多一点,不必一概而论。
只要不违法,什么方法有效,就用什么方法。
哪种方法有利于完成资本积累,推动农村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就应该用哪种方法。
这也是符合邓小平同志“黑猫白猫”的理论的,也是特色化、差异化的新农村建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