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教师用书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7-5课后对点集训(含解析)
课后对点集训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耶律仁先,字纠邻,小字查剌。
魁伟爽秀,有智略。
重熙三年,补护卫。
帝与论政,才之。
仁先以不世遇,言无所隐。
十一年,升北院枢密副使。
时宋请增岁币..银绢以偿十县地产,仁先与刘六符使宋,仍议书“贡.”,宋难之。
仁先曰:“曩者石晋报德本朝,割地以献,周人攘而取之,是非利害,灼然可见。
”宋无辞以对。
十八年,再举伐夏,仁先与皇太弟重元为前锋。
萧惠失利于河南,帝犹欲进兵,仁先力谏,乃止。
女直恃险,侵掠不止,仁先乞开山通道以控制之,边民安业。
清宁初,以耶律化哥谮,更王隋。
六年,复为北院..大王,民欢迎数百里,如见父兄。
九年七月,上猎太子山,耶律良奏重元谋逆,帝召仁先语之。
仁先曰:“此曹凶狠,臣固疑之久矣。
”帝趣仁先捕之。
仁先出,且曰:“陛下宜谨为之备!”帝悉委仁先以讨贼事。
乃环车为营,拆行马..,作兵仗,率官属近侍三十余骑阵柢枑外。
及交战,贼众多降,重元被伤而退。
仁先以五院部萧塔剌所居最近,亟召之,分遣人集诸军。
黎明,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
帝执仁先手曰:“平乱皆卿之功也。
”加尚父,亲制文以褒之,诏画《滦河战图》以旌其功。
咸雍元年,与耶律乙辛共知北院枢密事。
乙辛恃宠不法,仁先抑之,由是见忌,出为南京留守。
阻卜塔里干叛命,仁先为西北路招讨使,赐鹰纽印及剑,上谕曰:“卿去朝廷远,每俟奏行,恐失机会,可便宜从事。
”仁先严斥候,扼敌冲,怀柔服从,庶事整饬。
塔里干复来寇,仁先逆击,追杀八十余里。
大军继至,又败之。
别部把里斯、秃没等来救,见其屡挫,不敢战而降。
北边遂安。
八年卒,年六十,遗命家人薄葬。
(选自《辽史·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B.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C.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D.重元率奚人二千/犯行宫萧塔剌/兵适至仁先/料贼势不能久俟/其气沮/攻之乃背营/而阵乘便奋击贼众/奔溃追杀/二十余里重元与数骑遁去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全国通用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讲义-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考试X围真题统计1.从选材上看,侧重于唐宋诗词,对于元曲及明清诗词也有关注。
2.从考点上看,多考察考生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鉴赏,考查点主要涉及景象、意境、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写景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近年诗歌鉴赏题的高频考点,而且命题越来越综合、灵活、开放(2017·全国卷Ⅰ)(宋诗,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2017·全国卷Ⅱ)(宋诗,苏轼《送子由使契丹》)(2017·全国卷Ⅲ)(唐诗,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2017·卷)(唐诗,王维《晓行巴峡》)(2017·某某卷)(宋诗,王安石《太湖恬亭》) (2017·某某卷)(唐诗,岑参《早上五盘岭》) (2017·某某卷)(唐诗,白居易《采地黄者》) (2017·某某卷)(宋诗,陆游《秋兴》)[分值]8~12分[题型]①选择题;②简答题1.(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以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E)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
B项,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着枚(一种器具),以防喧哗。
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肃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
2017高考一轮复习诗歌鉴赏教案(配套)1
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了解高考《考试大纲》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要求2.了解古代诗歌的几种类型3.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代诗歌的几种类型2.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高考《考试说明》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试说明》解读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主要包括:①从整体上了解作品描绘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②了解形象的个性特征。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包括:①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精确性,揭示语言所表示的具体意义;②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与效果;③分析作品语言的整体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分析作品在构思谋篇、选择材料、安排情节、刻画人物、描摹手段等方面的特色;②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表达效果;③鉴赏作者运用表达技巧的灵活性、创造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包括:①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②作品的社会意义、现实意义。
(三)常见艺术形象类举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即几个物共同表达同一种感情等。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高三语文(山东专用)一轮复习: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2.2 古代诗歌鉴赏1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71 2 3 答题感受
2.(2014·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宋]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
考纲要求: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板块 从命题角度把握复习方向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1 2 3 答题感受
1.(2015·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
[宋]张元幹①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 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①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51 2 3 答题感受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 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 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 托了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两句 中,“湿”和“迷”都是动词,是这两句的“诗眼”。“湿”,沾湿,显示了露 之重;“迷”,迷失,突出了氛围的朦胧。赏析时,先解释这两个词在诗 句中的含义,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81 2 3 答题感受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专题总结8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总结
[指点迷津] [2015·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 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四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学习目标:①明确诗歌中常见的几种表达技巧;②熟练掌握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解题方法和基本步 骤。
表达技巧,或称写作手法,一般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 借代等。二是表达方式,主要是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和 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 自主 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描写方式包括正面描写、侧面 学习 描写,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白描、细节等。三是表现手法, 包括一些具体的表现技巧,如烘托、反衬、对照、渲染、铺垫,以哀景写乐情、 以乐景写哀情等等;也包括形象意义的表现方式,如象征;也包括联想、想象 等组织材料的方式。四是构思立意技巧,如起承转合、以小见大、以景结情等。
技法探究 JIFATANJIU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的答题方法
1.解读诗句,理解诗意。 2.定位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一眼便能看出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3.规范作答。 答题模板 第一步: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格;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格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第三步: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格的艺术效果,即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公式:点明修辞手法+结合诗歌分析其具体运用+使用效果。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关注两点:①诗句使用的具体的艺术手 法,如修辞手法、结构特点、景与情的关系等。②相关手法在诗句中的应用及表达效果等。如从前一句的 “眉样翠”和后一句的“镜般明”中可以看出,这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还要注意这两句在词 的最后,并且是景物描写,使用了“以景结情”的手法等。
2017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课件:第2部分 第2章 第1节 古代诗歌鉴赏
中发现王琪文学修养较高,很会写诗,所以,他立即决定要把王琪请来, 一同探讨诗文。
• 王琪来了以后,发现晏殊善于赏诗论文,态度还很谦虚;晏殊见王琪性 格开朗,言谈投机,又请王琪入席用餐。二人边吃边谈,心情特别舒畅。
饭后,又一同到池边游玩。晏殊望着晚春落花,随口说道:“我想了个诗 句写在墙上,已经想了一年,还是对不出来。” 那个句子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王琪思索了一下,不慌不忙地对道:似曾相识燕 归来。 这一对句不但在词面上对得切合时宜,很有特点, 而且在含义上使二人的思想感情如挚友重逢,一见如 故。这怎能不使人格外高兴?因此,晏殊一听,急忙 称好。后来,晏殊把这一对句用到《浣溪沙》词和一 首七律诗中,得到了人们的好评。
凉之感,但多了一份轻巧和宁静,可为上乘之作。
真题体验 ·考情分 析Fra bibliotek考点聚焦 · 核心突破
随堂巩固 ·同步测 评
备考知识集萃
语文(RJ)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2.(2013·重庆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鹧鸪天 酬孝峙① [清]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 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 ② 。折腰久矣谢无 能。熏风③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 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
真题体验 ·考情分 析
考点聚焦 · 核心突破
随堂巩固 ·同步测 评
备考知识集萃
语文(RJ)
第二章 古代诗歌鉴赏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 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 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 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 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8 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 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 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 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 分)
尾联,写作者要保存好珍贵的朝帽,言外之意是决不做异姓 之臣,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全诗感情起伏 动荡,由悲忧到镇定,表现了作者的气节。全诗由“旅 舍”“残春”总起,、三、四句承“残春”,五、六句承“旅 舍”,七、八句收束,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答案:(1)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 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 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2)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 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 全诗的格调。
诗歌鉴赏: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人以豪放的胸怀,描绘 ,描绘出边塞地区的荒凉。大雪连年 飘飞,“春风不曾到”,表明这里气候的寒冷,这也是“汉 使亦应稀”的原因。然而,这里又是连接着疏勒和武威的要 道,诗人将去这里,为王事辛劳,报效国家。虽然自己身怀 报国之志,并能够克服种种困难,但内心深处,还是有着思 乡之情的。这样,诗人便将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有机融合, 使整首诗的思想情感变得更加复杂,更加丰富。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试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 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 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 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 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2017版全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8-5相关知识储备Word版(含解析)
标志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②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七、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标志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3)先扬后抑。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高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通关练习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对点练1.(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解析】(1)叙述手法。
首先从叙述角度来看,本诗是从采地黄者的角度,以采地黄者的口吻讲述了采地黄和卖地黄的事。
诗人在客观的叙述中寄予了对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豪门贵族的痛恨之情。
(2)对比手法。
诗人将采地黄以求度过饥荒的贫苦农民与朱门家的白面郎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
一是把农家与朱门的不同身份进行对比,二是将采地黄者与白面郎的形象进行对比,三是把采地黄者饥饿无食与白面郎的马吃地黄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揭露了两个阶级的贫富差距。
尤其是结尾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2.(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全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8-5课后对点集训Word版含解析
全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8-5课后对点集训Word版含解析课后对点集训第一板块思想感情类1.[·石家庄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菊李商隐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酒杯名。
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前六句借助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才德俱佳却不为世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两句以菊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
2.[·太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刘辰翁中斋①上元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
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②,朝京道上风和雪。
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
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
[注]①中斋:邓剡的号。
邓剡,和刘辰翁同乡,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不仕。
②烧灯节:即上元节(俗名元宵节)。
③梅发:白发。
“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当时月”表达了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兴亡之痛;“烛泪”表达了一位孤臣义士内心的亡国之悲和对故国的忠心;词人借“梅发”表达了容颜渐老、年华已逝的悲苦,也表达了凛然不移的节操。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刘辰翁以此词寄托其悲凄感旧的爱国情思。
开头两句,纯粹写景,描写元宵之夜故都路上弥漫着风雪的严寒景象。
词人起笔,就以故都烧灯节极度的繁华欢乐与现实中的风雪酷寒、无限凄凉进行强烈的对比,烘托出严酷冷寂的气氛。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微课4古代诗歌八大题型课件
3.常见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先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4.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描绘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 写我依依不舍送春归去。 B.颔联第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子规啼声与三更月色,一声一色,构成一 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C.颈联“故园书动”写自己长久在外,因而家中的书一直没有被翻动过,充满寥 落之意。 D.尾联运用反问的手法,言外之意是:我要归去自然就归去了,故乡五湖美好的 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如此为何还留滞他乡呢?
2.常见意象 客船、车铎、孤帆、驿道、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飞蓬、 浮萍、西楼、危楼、危栏、砧声、油灯等。 3.常见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 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起句气势不凡,以神 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 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浑。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 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解析:选 D “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错误,在华山下,同时看到黄河
全国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师用书+训练):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7-2 课后对点集训
课后对点集训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
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
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
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
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
君不许臣,臣不敢将。
’君许之,乃辞而行。
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
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
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答案 C解析原文为: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断句的前提是理解文章大意,答题时,一定要注意文句意思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选项C中“乃令太史卜”“斋三日”语意很完整,所以应断开,故答案为C。
参考译文:武王问太公说:“任命主将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太公说:“凡国家有危难,君王避开正殿,在偏殿召见准备任命的大将,告诉他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
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复习古诗2章 古代诗歌鉴赏(一) 学案 人教版
人教版新课标2012届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复习古诗2章古代诗歌鉴赏(一)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欧阳修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1)上片一、二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下片看,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请概括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六朝文物草连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首联寄遇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2含文言文翻译诗歌鉴赏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第2部分 古代文言文阅读 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一)古诗歌鉴赏总领
K12教育课件
5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表__达__了_作__者__内__心__孤__寂__愁__苦__,__但__仍__忠__于__大__唐__、__心__系__故__国__之__情__。__通__过__参__禅__使__自__己__平_静__,__通__过__饮__酒__化__解__“__愁 阵__”__,__表__明__他__内__心__孤__寂__愁__苦__;__避__免__染__“__尘__埃__”__,__整__理_朝__冠__期__待__“__眼__明__”__,__表__明__他__不__愿__依__附__奸__佞__,__对__大__唐_ 一 片__忠__心__。__(_意__思__答__对__即__可__。__如__有__其__他_答__案__,__只__要__言__之__成__理__,__可__酌__情__给__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思想倾向。考查时,常常与对古代诗歌中的
K12教育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解析 颔联首先抒写诗人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 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在吹着柳絮游弋玩耍。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鱼儿却 为这残春平添了无穷意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衰飒的诗风。因为诗人是 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所以在诗人笔下,虽然已是暮春,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 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
解析 颈联的“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的寂寞。诗人客居馆舍, 感到无聊,想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然而,几番思考终未写成。诗人只好以“禅伏诗魔归净域”来为自 己解嘲。诗未写成,悲忧郁愤越积越深,只好用酒来冲荡这重重愁阵。酒精的作用使诗人产生了信心和希 望:“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要好好地保存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诗人 的言外之意是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想到这儿,诗人不愁了,也不悲了,他轻轻地擦拭着 朝簪,心中暗暗地决定:一定要耐心地等待,一直等到大唐复兴,到那时我再戴上朝帽、穿上朝服来参与 朝政。闻一多说:“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 情调悲凉。”这首诗中作者没有直抒悲凉之思,但他深深眷顾的往日温馨,实已成为今日悲凉的衬托。
(全国通用)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古代文言文阅读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一)古诗歌鉴赏总领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在分析试卷时发现,不少考生把这首诗理解为抒写别离之情,他们可能看到了诗中有“行人”二字, 其实只要看看标题“秋思”,再关注一下诗中“家书”这一意象,就很容易看出这是一首思乡怀亲的诗, 表达出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
边学边练 BIANXUEBIANLIAN 请根据标题推测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①《春日秦国怀古》(周朴) ②《山中留客》(张旭) ③《春日登楼怀归》(寇准) ④《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客居闽地时所作,当时唐朝已亡,诗歌旨在抒发对唐王朝的怀念之情。首联 描写了春残飞红、夜雨初晴的景象,再加上他乡为客,于是作者忆起阔别已久的帝京长安。“忆咸京”三 字领起下面的三联。颔联,抒写对帝京美好春光的回忆,因为作者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所 以即使是残春,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颈联,具体写作者客居馆舍中的寂寞。尾联, 写作者要保存好珍贵的朝帽,言外之意是决不做异姓之臣,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全诗感 情起伏动荡,由悲忧到镇定,表现了作者的气节。全诗由“旅舍”“残春”总起,三、四句承“残春”, 五、六句承“旅舍”,七、八句收束,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③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解析 颔联首先抒写诗人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 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在吹着柳絮游弋玩耍。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鱼儿却 为这残春平添了无穷意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衰飒的诗风。因为诗人是 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所以在诗人笔下,虽然已是暮春,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 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考情把脉][2015·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残春旅舍韩偓①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颔联首先抒写诗人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在吹着柳絮游弋玩耍。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鱼儿却为这残春平添了无穷意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唐衰飒的诗风。
因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所以在诗人笔下,虽然已是暮春,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颈联的“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的寂寞。
诗人客居馆舍,感到无聊,想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
然而,几番思考终未写成。
诗人只好以“禅伏诗魔归净域”来为自己解嘲。
诗未写成,悲忧郁愤越积越深,只好用酒来冲荡这重重愁阵。
酒精的作用使诗人产生了信心和希望:“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要好好地保存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
诗人的言外之意是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想到这儿,诗人不愁了,也不悲了,他轻轻地擦拭着朝簪,心中暗暗地决定:一定要耐心地等待,一直等到大唐复兴,到那时我再戴上朝帽、穿上朝服来参与朝政。
闻一多说:“作者深知唐王朝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而自己又无所作为,故所作之诗多缅怀往事,情调悲凉。
”这首诗中作者没有直抒悲凉之思,但他深深眷顾的往日温馨,实已成为今日悲凉的衬托。
诗歌鉴赏这首诗是作者客居闽地时所作,当时唐朝已亡,诗歌旨在抒发对唐王朝的怀念之情。
首联描写了春残飞红、夜雨初晴的景象,再加上他乡为客,于是作者忆起阔别已久的帝京长安。
“忆咸京”三字领起下面的三联。
颔联,抒写对帝京美好春光的回忆,因为作者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所以即使是残春,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
颈联,具体写作者客居馆舍中的寂寞。
尾联,写作者要保存好珍贵的朝帽,言外之意是决不做异姓之臣,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
全诗感情起伏动荡,由悲忧到镇定,表现了作者的气节。
全诗由“旅舍”“残春”总起,三、四句承“残春”,五、六句承“旅舍”,七、八句收束,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学案一古诗歌鉴赏总领学习目标: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从体裁来看,诗、词、曲都有涉及。
以诗词为主,曲只是偶尔出现。
2.从内容上看,这些诗、词、曲的题材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题画寓志、咏史怀古等多种,以写景抒情类作品为多。
3.从作品的时代来看,各时代都有选用,但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
4.从选材来看,以选一首诗歌为主,也有选两首诗歌的。
5.从题型来看,以简答题的方式考查。
6.从考查重点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两个子考点的试题最多,对鉴赏形象、语言的考查,通常融入到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高考新课标卷中古代诗歌鉴赏题相对稳定,不会有大的改变。
如《山寺夜起》,诗题中的“山寺”“夜”字点明作诗的地点、时间,扣住“山寺”和“夜”就可知这首诗是写诗人夜宿山寺所见所闻所感。
再如《客从》,诗题直接点明了这首诗所要涉及的故事的引子——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
还如《初见嵩山》,这首诗的诗题直接点明了诗所要描写的对象“嵩山”和诗的内容涉及的重点“初见”。
标题是诗歌信息最为集中的地方,解题时应密切关注诗歌的标题。
有些古诗,往往如同打谜语,诗句是“谜面”,标题是“谜底”,尤其是咏物诗、酬答诗等,阅读诗句不明其意的时候,一对照标题可能就豁然开朗。
如读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从诗句表面看,是写一个新娘子在初次见公婆前忐忑不安的心情,可能会认为这是一首“闺意”诗。
但是联系诗的标题所传达的信息,就可得知这是一首请求他人帮助的“讨教”诗,是诗人在进士考试前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而向水部张籍探问请教,希望能得到高人指点。
再如几年前,高考全国卷古诗鉴赏题考查了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在分析试卷时发现,不少考生把这首诗理解为抒写别离之情,他们可能看到了诗中有“行人”二字,其实只要看看标题“秋思”,再关注一下诗中“家书”这一意象,就很容易看出这是一首思乡怀亲的诗,表达出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请根据标题推测以下诗歌的思想感情。
①《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②《山中留客》(张旭)③《春日登楼怀归》(寇准)④《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通过踏访秦国故地,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②通过描写山中景致,表达以美景留客之情。
③看到春日之景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④表达了作者在寒食节思念京师诸弟时流露出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感和思乡怀亲之情,以“杜鹃”表达哀怨、思归之意和凄凉、哀伤的情感,以“寒蝉”表达悲切、伤感,以“乌鸦”表达肃杀、萧瑟的氛围,以“黄鹂”表达欢快的心境,以“燕子”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以“折柳”表达惜别友情,以“菊花”表达高尚与纯洁,以“梧桐”表达凄凉、悲伤,以“浮云”表达游子漂泊,以“红豆”表达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等等。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阅读鉴赏古诗时,可以抓住其中很鲜明的意象,透过意象破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
举个例子,赏读柳永的词《甘草子》: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这首词中写环境的意象有秋暮、衰荷、乱雨、冷月,可以想见,气氛是冷清、凄凉的,而这种氛围又透出了主人公心中的愁情。
词中还写了凭阑和学念“粉郎”言语的鹦鹉等意象,这正见得主人公独居的百无聊赖,心境极其凄凉。
这样,以词中的意象为突破口,我们就可进入全词所创造的意境,进而体会出词作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题目。
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请找出这首词主要运用的意象,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主要运用的意象有:画角、牧马、西风、丹枫树、铁马金戈、青冢、夕照、秋雨。
通过描写塞北边地风物,引发对沧桑兴亡的深重悲悯和对卷入其中的女子的深情怜惜。
解析词人所精选的意象,组成了既壮阔悠远又凄清怅惘的意境,传达了词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抒写了对江山无常、人生意义的思考。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这首诗中有很多能传达诗人思想情感的关键词,如颔联中的“悲”字,颈联中的“孤”“寒”“湿”“暗”四字,尾联中的“恨”“惜”等字,这些字眼凄冷、暗淡,表达了诗人与友人韩绅久别重逢、乍见之后反疑为梦境的悲凉、惨淡的心情,从中可以揣摩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
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阅读这首诗,根据诗中画线的关键词,回答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描写了漂泊生涯路远孤独、同伴难寻的寂寞凄苦;表达了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同伴的忠贞之情。
解析从画线的关键词可以看出,孤雁是那样孤单、困苦,同时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命薄却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
“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又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例如,安徽省高考卷曾有这样一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宋]谢枋得②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
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
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解答这两道题目,都须关注注释,尤其是前两条注释。
小孤山为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正是作者自我的化身,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仍要勇敢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确信自己能够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小孤山的“孤”与诗人末世孤臣的“孤”,不仅字面相应,而且蕴意相同,这一字眼运用得自然而又巧妙。
这种理解,与注释提供的参考信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聪明的考生会关注注释,借助注释看明白诗句,确定答题的方向,准确规范地解答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