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市经济学PPT(offer)
合集下载
《城市经济学》课件
特点
城市劳动力市场是区域劳动力市场的 核心,具有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市 场信息流通快,劳动力流动性强。
结构
城市劳动力市场结构包括产业结构、 行业结构、职业结构等,这些结构决 定了城市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和就业结 构。
城市就业规模与就业结构
就业规模
城市就业规模是指城市中一定时期内的劳动力数量,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 平和人口规模。
总结词
城市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
详细描述
城市产业布局是指城市内部各产业的空间分布和组合, 合理的产业布局有利于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产业 集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众多企 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产业集聚可以 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创新。
城市产业转移与升级
VS
详细描述
城市经济学主要关注城市经济活动,包括 城市发展、城市化、城市规划、城市管理 等方面的经济问题。它旨在揭示城市经济 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 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总结词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经济活动,包括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土地利用、城市财政与税收 等方面。
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要点一
总结词
城市产业结构演化规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包括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 软化、产业结构服务化和产业结构生态化等。随着经济的 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向高度化、服务化 和生态化方向演化,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城市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
城市住宅市场的特点与运行机制
城市住宅市场特点 城市住宅市场运行机制
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决定因素与变动趋势
城市劳动力市场是区域劳动力市场的 核心,具有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市 场信息流通快,劳动力流动性强。
结构
城市劳动力市场结构包括产业结构、 行业结构、职业结构等,这些结构决 定了城市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和就业结 构。
城市就业规模与就业结构
就业规模
城市就业规模是指城市中一定时期内的劳动力数量,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 平和人口规模。
总结词
城市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
详细描述
城市产业布局是指城市内部各产业的空间分布和组合, 合理的产业布局有利于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产业 集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众多企 业集中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或产业链。产业集聚可以 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创新。
城市产业转移与升级
VS
详细描述
城市经济学主要关注城市经济活动,包括 城市发展、城市化、城市规划、城市管理 等方面的经济问题。它旨在揭示城市经济 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 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总结词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经济活动,包括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土地利用、城市财政与税收 等方面。
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
要点一
总结词
城市产业结构演化规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化规律包括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 软化、产业结构服务化和产业结构生态化等。随着经济的 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向高度化、服务化 和生态化方向演化,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城市产业布局与产业集聚
城市住宅市场的特点与运行机制
城市住宅市场特点 城市住宅市场运行机制
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决定因素与变动趋势
城市经济学之城市化(PPT 29页)
1910 1910 1920 1930 1950 1960 1970 1980
发 人均 475 650 625 835 1125 1515 2240 2920 达 GDP 国 家 城市化 31 34 37 40 47 54 61 64
水平
拉 人均 310 360 370 380 465 520 620 775 美 GDP 国 家 城市化 20 22 25 28 40 48 56 64
4.从量态维度看,城市化规律除了有质的规定性, 还有量的规定性。城市化规律在量态维度上的表 现,就是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市 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
第四节 城市化进程
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图1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起点
英国 法国 德国 瑞典 美国 日本
时间
1750 1780 1830 1850 1840 1870
我国城市化道路表现出一个独有的特点,那就是,它不仅 表现为城市的扩大和向乡村的辐射,更主要的趋势是乡村 自身的城镇化,即城市的扩展辐射与农村自身城镇化的双 向运动。
这条道路与经典的城市化之路,主要区别在于: 1.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大量的非农化和工业化
在城市以外进行 2.从规模比较小的小城镇起步,控制人口向大城市迁移并
独特的政策措施。支持小型城市的方针以 及控制人口流向城市的措施。
独特的政府干预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前, 中国的城市化始终是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 为背景的、政府推动型的。
中国城市化制度模式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出现了两种截 然不同的制度变迁模式: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和自 下而上的城市化。 自上而下的城市化是政府按照城市发展战略和社 会经济发展规划,运用计划手段实施的一种政府 包办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则是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农民 家庭或个人等民间力量发动的一种由市场力量诱 导的自发性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
《城市经济学》PPT课件
第十八页,共32页。
(二)从工业城市向信息城市的转型
产业组织方式 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类型
就业岗位
空间布局
管理模式
第十九页,共32页。
(三)城市集聚效应与城市功能
城市仍然重要吗?
信息技术与城市关系,
技术决定论
城市集聚经济仍然存在,城市仍然重要
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 为什么公司愿意为城市中的工人支付更多的工资?边际生产
规范分析。
城市竞争力
城市经营
第二十五页,共32页。
七、新的研究课题
新的发展动力机制下的城市化道路(中央提出了新型工
业化); 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竞争力提升问题。 城市经济效益与城市空间效益(从真实空间到虚拟空
间)
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 新型城乡关系。
城市内部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城市公共经济与财政问题
定的损失来达到收入公平。他们相信政府有能力采取货币、 财政政策在短期内稳定经济并促进经济长期增长。
第三页,共32页。
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侧重于不同政策行动的成本与收益, 在城市经济中最突出的例子之一就是对低收入家庭的住宅供 给研究。首先他们构建和评估城市住宅市场的经济模型,然
后用这些模型求得改善低收入家庭住宅的最有效方法。主流 城市经济学认为,建设公共住宅对于改善低收入家庭居住条
结果等。
马克思主义者试图弄清资本主义经济中社会问题的深 层结构性矛盾。例如希尔(Hill)的城市危机和艾德 (Edel)的土地利用研究理论。
第九页,共32页。
1978年,希尔在解析美国的危机之后提出了城市危机
理论。他认为巨大利润和大垄断企业的资本积累不再需
要旧的、高度集中化的中心城市,因此现时资本积累发
(二)从工业城市向信息城市的转型
产业组织方式 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类型
就业岗位
空间布局
管理模式
第十九页,共32页。
(三)城市集聚效应与城市功能
城市仍然重要吗?
信息技术与城市关系,
技术决定论
城市集聚经济仍然存在,城市仍然重要
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 为什么公司愿意为城市中的工人支付更多的工资?边际生产
规范分析。
城市竞争力
城市经营
第二十五页,共32页。
七、新的研究课题
新的发展动力机制下的城市化道路(中央提出了新型工
业化); 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城市竞争力提升问题。 城市经济效益与城市空间效益(从真实空间到虚拟空
间)
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 新型城乡关系。
城市内部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城市公共经济与财政问题
定的损失来达到收入公平。他们相信政府有能力采取货币、 财政政策在短期内稳定经济并促进经济长期增长。
第三页,共32页。
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侧重于不同政策行动的成本与收益, 在城市经济中最突出的例子之一就是对低收入家庭的住宅供 给研究。首先他们构建和评估城市住宅市场的经济模型,然
后用这些模型求得改善低收入家庭住宅的最有效方法。主流 城市经济学认为,建设公共住宅对于改善低收入家庭居住条
结果等。
马克思主义者试图弄清资本主义经济中社会问题的深 层结构性矛盾。例如希尔(Hill)的城市危机和艾德 (Edel)的土地利用研究理论。
第九页,共32页。
1978年,希尔在解析美国的危机之后提出了城市危机
理论。他认为巨大利润和大垄断企业的资本积累不再需
要旧的、高度集中化的中心城市,因此现时资本积累发
城市经济学-第二章
2、滞后城市化 、
滞后城市化恰好与超前城市化相反, 是指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 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 真实反映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亚洲一些国家,例如中国、印度、印度尼 西亚等,其城市化进程就是典型的滞后城 市化。
应该指出的是,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也可能并存于一个国家,例如印度。从总体上 看,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属于滞后城市化,但具 体到某个城市,则又呈现出超前城市化的特征, 突出表现为城市首位度畸高。 所谓“城市首位度”,亦称“首位城市指 数”,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 大城市人口数之比值,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 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它由美 国地理学家马克杰弗逊1939年在其《城市首 位律》一书中首次提出。
1、最低临界值原则 最低临界值原则,是指新建或扩建一个 工厂需要有一个最低销售额的支持,只 要达到这个临界值,那么投资者就可能 会因其有利可图而作出投资决策。 2、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 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是指一个城市 的居民对未来所作出的决策是以这个城 市现在必须提供什么为基础的。也即过 去形成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状况,影 响着现时的决策倾向。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产业革命使得资本和人口在机器大 生产中高度集中,导致了城市规模的不 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工业化 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城市革 命,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几个特殊经济本 性使然,即所谓的“最低临界值原则”、 “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和“循环累 积因果关系原则”。
四、发展中国家与“超前城市化”和 发展中国家与“超前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方面其内部 差异性比发达国家大得多,突出表现在 “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并存。
《城市经济学》PPTPPT
• 城市经济学——有关城市的经济学解释
• 两个方面
– 空间因素:距离和区位——交流与交通的成本 – 空间的均衡:贸易、空间结构、土地利用、资
源配置和效率
• 两个特征:
– 流动性:生产要素的移动 – 差异性:区位的不同需求
• 阐述:作为经济概念的城市的角色
– 经济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消费者、劳动力和资 本拥有者)、公司、政府
《城市经济学》PPTPPT
本PPT课件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请学习完及时删除处理 谢谢!
几个问题
• 珠海为什么没有象深 圳那么的发达
– 区位 – 集聚(企业) – 人(居民)
• 商业街是如何形成的
– 为什么那么多的商店 集中在一起(企业的 选择)
– 其他城市的人来广州 为什么逛北京路
什么是城市经济学
主要内容
• 城市存在的原因 • 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增长 • 地租与城市内部结构 • 住房 • 交通、污染与公共政策 • 地方政府财政
经济学和城市经划时期,落实国民经济计划的空间安排
– 主体:国家
• 改革开放以后:转型阶段
– 公共政策 – 主体:国家、个人、企业
• 举例 • 为什么需要这样?-资源管理 • 欲望是无限的,物品是有限的
• 对资源进行管理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 • 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 品和服务 •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 资源(曼昆) • 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 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分配给 不同的个人(萨缪尔森)
(直接影响,和由于激励产生的间接影响) – 上课点名
经济学原理之五
• 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
– 福特与丰田,康帕与东芝(竞争与贸易)
城市经济学.ppt2012.2
发展中国家55%的GDP在城市,发达国家 85%的GDP在城市
1、城市是集聚的中心。 2、城市是资源分配(配置)的平台。 3、城市问题,与集聚在一起的孪生兄弟 4、发展中国家是资源的创造问题
三、城市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要素空间分布的高度聚集性 2.经济活动的高开放性 3.投入产出的高效性 4.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 5.经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系统性.
解释二 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 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 动。
2、主要内容:
⑪城市经济的基本理论 如城市概念、城市化、城市规模、类型、性质、 功能、地位和作用 ⑫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过程、特点, 以及在各种生产方式下的表现 ⑬城市经济的外部关系,城乡对立运动及其规律 ⑭城市经济的内部结构、空间结构和经济关系 ⑮城市中的公共经济、市政建设和城市财政 ⑯其他城市经济问题 如城市住宅、土地、交通和就业等。
七、城市经济学的实践意义 1、加速城市化进程,发挥中心城市的“中心 极”作用。 2、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3、从实际出发发展基础产业,避免城市基础 产业趋同 4、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创造城市最佳效益。 5、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八、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1、涵义 解释一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 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 学科.
作业: 谈谈你对城市经济学的认识.
教学总结: 本次课教学内容较多,涉及范围广,讲授 过程需要较广的知识面,有一定的难度,但对 引导学生入门有帮助。
课题二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原因
第2章城市土地经济理论ppt课件全
• 区位条件指城市所在的区位。城市所在的区位条件越优越 ,对该城市土地的需求就越大。
• 城市的区位条件有自然的和经济的两个方面,自然的是指 城市所在的地理位置(如沿海和内地),经济的是指城市 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市在该区域的经济地位 。如上海市既有沿海的自然区位条件,又有长三角经济中 心的经济区位条件,而重庆只有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经济 区位条件,所以,对上海土地的需求大于对重庆的需求。
• 城市土地供给扩大的另一种方式即内涵式的扩大,是在土 地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土地投资或提高集约化 利用的程度,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实现相对增加城市土 地的经济供给。这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存量调整。
• 具体表现为在原有建成区内对土地进行二次开发,如适度 地增加资金和劳力的投入,提高容积率和增加建筑密度, 改变旧城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消除影响土地利用的阻碍因 素,完善基础设施等,使单位面积的土地具有更大的使用 效率,从而达到内涵式扩大土地供给的目的。
• 公共服务是城市的“软件”,是指城市政府提供服务的能 力和水平。公共服务对城市土地需求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城 市综合竞争力来实现的。公共服务水平高,综合竞争力强 ,能吸引更多资金、人才等要素,从而间接增加对城市土 地的需求。
• 2.1.3 城市土地的供求平衡
• 城市土地供求平衡是指城市发展的合理土地需求能够得到 有效的保障。“合理”不包括对城市土地的投资需求。但 正因为城市土地具有投资品属性,其需求膨胀。所以,当 城市土地供不应求时,不能单纯地通过扩大供给来解决, 而从控制需求入手,关键在于收取城市地租(包括绝对地 租和级差地租),尽量其投资获利空间。
• ③不是针对生产部门或人类历史过程。报酬递减规律是针 对某一个生产单位,在一定阶段,因投入变动要素(如劳 动力)的数量不同,而导致的总产出量和变量要素的边际 产量的变化。因此它只对一个具体的生产过程适用,而不 能无限扩大。
城市经济学(全套课件152P)
……
2.现代城市和经济
2.1 2.2 2.3 2.4 2.5 2.6
现代城市 决定城市形成的影响因素 决定城市形成的经济机制 现代城市的特征 现代城市在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现代城市经济的特点
2.1 现代城市
城市的定义——城市经济赖以生存的物质空间形式和条件 城市的本质——聚集经济及其社会承担者存在的空间组织形式 城市的特点——生产和消费的分离 城市的特征——各部门的相对独立 城市产生的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城市化
1.关于城市经济学
1.1 什么是城市经济学 1.2 城市经济学的产生 1.3 城市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4 城市经济学的学科地位 1.5 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价值 1.6 城市经济学的实践意义 1.7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8 城市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 1.9 城市经济学的最新进展 1.10 城市经济学的不成熟性
密集经济中的外部效益是大量存在的,并且通常不能通过市场竞争方法加以 妥善解决。
城市经济学提出了经济管理理论和制度更新的要求
区域经济一体化
……
1.6 城市经济学的实践意义
加速城市化进程,发挥中心城市的“发展极”作用 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从实际出发,发展城市基础产业,避免城市产业结构趋同 合理控制城市规模,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创造城市最佳效益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城 市 经 济 学
参考书目
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商务印书 馆,1984年版 山田浩之:《城市经济学》,东北财大1991年版 赫希:《城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年版 蔡孝箴:《城市经济学》,1998年 ……
讲授提纲
城市经济学课件第2章
2.2集聚经济、城市化悖论与均衡城市化 2.2集聚经济、 集聚经济
2.2.3均衡城市化率的预测方法与思路 均衡城市化率的预测方法与思路 对城市化率的预测,也就是对通常所说的城市化水 平的预测,对于一个国家采取正确的城市化方针政 策,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和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可能 出现的问题,促进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经济、环 境的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日趋深入,并形成了诸 多分析方法和模型。
2.3中国城市化非均衡态势分析及其调整政策 2.3中国城市化非均衡态势分析及其调整政策
2.3.3中国可持续均衡城市化的方针政策选择 根据上面的分析,为了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均衡城市 化,我国应坚持以集聚效益和均衡城市化为基点, 积极选择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方针政策。 走多元化、差异化的城市化之路。 走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 联动之路。 加快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变革。 适当松绑户籍、土地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
2.1基于经济学的城市化基本问题 2.1基于经济学的城市化基本问题
本书认为,城市化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非农 产业比例不断增加,非农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不断 集聚或扩散,非农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的动态演变 过程。 城市化的结果从经济上来看,主要表现为,非农 业人口不断增加、占总人口的比例逐步提高,非农 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于农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非农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越来越高, 非农用地不断增加以及城市决定着经济结构和空间 结构的转换,等等。
2.1基于经济学的城市化基本问题 2.1基于经济学的城市化基本问题
2.1.2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及其选择 对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 单一指标法:主要包括人口比重测度法、非农业 人口测度法以及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三种方法。 复合指标法:主要是城市成长力系数测度法以及 城市度测量法。
城市经济学 ppt课件
1.城市的普遍功能与特殊功能 (1)城市的普遍功能。 指任何城市都具有的共同性功能,无 论城市规模大小、历史长短以及地理位置 如何,无一列外。现代城市的普遍功能主 要包括体和人工物质承载体构成 的巨大载体,为人们在城市开展各种活动提供物质条 件和环境条件。 ②经济功能 组织和配置城市资源、发展城市经济。 ③政治功能 城市往往是一定地区或国家的政治中心。 ④文化功能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科文卫体等文化事业的集 中地。 ⑤社会功能 是各种社会组织、各类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场所。
四、 城市
1、城市的多种定义
(1)历史学科 对城市研究最早、研究时间最长。历 史学家通常对“城”和“城市”不作区分 ,注重城的防御功能。
(2)地理和建筑学科 主要侧重于城市外在形态。 城市是“指地处交通方便环境舒适的、覆盖有一定 面积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结合体” (法:拉采尔, 1903)。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 (周一星,1995 ) (3)社会学科 强调城市是社会集合体,是密集型的“社区”、 “村落”等。
城市经济学在中国
• 20世纪末以来城市经济学进入新的发展 阶段
• 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紧密结合 • 城市政策的具体研究 • 城市经济学开始侧重实证研究 • 城市与城市经济正在以新的特点和重要地位, 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成为学术界、政府机构及区 域开发者的热点研究领域 •
城市的地位
• 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会进 步、繁荣和文明的标志,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 • 我国工业产值的50%,国内生产总值的70%,国家税收的 8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85%,高等教育和科研力量的90 %以上都集中在城市。 我国三大城市密集区社会经济指标(2001年)
及个别行业、个别市场或个别领域的经济活动。
城市经济学
城市形成的经济机理
资金支持 技术支持 人才支持
以包括吸引创投、地租减免在内的多种手段解决初 创企业融资难、资金紧张的问题。
苏州工业园区政府通过设立开放性技术平台等基础 性设施建造为初创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苏州工业园区政府实施招校引研的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人才储备。
比较优势
苏州工业园区 苏州工业园区的比较优势模型
苏州高新区——从产业集聚迈向创新集聚
确立了以实用技术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创新途径,推进高新 技术产业化和产业规模化。
集聚效应
城市形成的经济机理
苏州高新区与工业园区对比
1.集聚效应类型对比
产业集聚类型
高新区 科技产业集聚 狮山商务商贸集聚区 生态休闲旅游集聚
服务集聚(金融、商务、知识
产权、物流贸易、人力资源)
工业园区 科技驱动型 外资拉动型 传统自发行成的纺织业类型
服务业类型(生产生活服务设施)
2.政府的产业集聚政策对比
城市形成的经济机理
比较优势
城市形成的经济机理
苏州工业园区
中新合作带来的国际化政府管理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由中国与新加坡政府合资开发,开发初期有新加坡方面提供的数 亿美金,使得负责开发的合资公司CSSD能够做实,能够与管理主体管委会相分离,形 成市场化运作机制。
比较优势
苏州工业园区 市场化运作机制
城市形成的经济机理
规模经济
苏州工业园区 产业规模化加速科技创新
城市形成的经济机理
规模经济
苏州工业园区 产业规模化集约利用资源
城市形成的经济机理
一、城市形成的经济机理
比较优势分析 规模经济分析
集聚效应分析
二、城市的区位选择
城市经济学课件讲义
新加坡
新加坡通过实施拥车证制度、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RP)以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措施,成功治理了交通拥堵问题。其公 共交通系统便捷高效,吸引了大量市民选择公共出行。
东京
东京采用高密度的轨道交通网络覆盖全城,同时配合发达的公交系统和共享单车等出行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交通出 行体系。此外,东京还通过实施拥堵收费政策和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等手段缓解交通压力。
加速。
经济发展改变城市空间结构
02 经济发展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如城市中心的商
业区向郊区扩散,工业区向城市外围迁移等。
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03
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改善城
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03
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及特点
集中型城市空间结构
政策执行情况
通过环境监测、排污收费、环保 督察等手段,加强对污染企业的 监管和处罚力度。
成效与不足
环境保护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空气质量改善、水质提升等, 但仍存在执行不力、监管漏洞等 问题。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城市中应用前景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优化城市 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新加坡通过精心规划和设计,实现了城市绿化、交通便捷和居住舒适等
目标,成为全球知名的花园城市。
02
巴塞罗那超级街区规划
巴塞罗那通过打破传统街区模式,实施超级街区规划,提高了城市交通
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
03
纽约市高密度城市规划
纽约市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了高密度城市发展,通过优化交通布局、
提高建筑密度和增加公共设施等措施,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新加坡通过实施拥车证制度、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RP)以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等措施,成功治理了交通拥堵问题。其公 共交通系统便捷高效,吸引了大量市民选择公共出行。
东京
东京采用高密度的轨道交通网络覆盖全城,同时配合发达的公交系统和共享单车等出行方式,形成了多元化的交通出 行体系。此外,东京还通过实施拥堵收费政策和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等手段缓解交通压力。
加速。
经济发展改变城市空间结构
02 经济发展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改变,如城市中心的商
业区向郊区扩散,工业区向城市外围迁移等。
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03
经济发展提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改善城
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03
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及特点
集中型城市空间结构
政策执行情况
通过环境监测、排污收费、环保 督察等手段,加强对污染企业的 监管和处罚力度。
成效与不足
环境保护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空气质量改善、水质提升等, 但仍存在执行不力、监管漏洞等 问题。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城市中应用前景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优化城市 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新加坡通过精心规划和设计,实现了城市绿化、交通便捷和居住舒适等
目标,成为全球知名的花园城市。
02
巴塞罗那超级街区规划
巴塞罗那通过打破传统街区模式,实施超级街区规划,提高了城市交通
效率和居民生活质量。
03
纽约市高密度城市规划
纽约市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了高密度城市发展,通过优化交通布局、
提高建筑密度和增加公共设施等措施,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经济
目 录
1
城市的内涵及其职能 什么是城市? 怎样定义城市? 城市的主要作用?
2
城市的形成 城市为什么会存在? 什么决定着城市的发展?
3 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的特征? 城市经济运行的内外部环境
第一节 城市的内涵及其职能
一、城市的内涵
(一)
一般解释
城,指四周围绕的城墙,扼守 交通要冲,是一种具有防卫意 义的军事构筑物。 市,出现较“城”稍晚,指商 品交易及买卖的场所 城内人口增多,交易活动频繁, “市”便出现在城内或城郊, 城与市逐渐结合为一体。
我国现行的设市标准
二、城市的职能与类别
(一)城市的职能
1、城市职能内涵:
• •
所谓城市的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 中所起的作用。(又称城市的功能) 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的主要作用,随着 历史的演进又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古 代,城市的功能大多偏重于军事、政治、 宗教等非经济方面。 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城市的工商业才占 据主导地位,城市人口规模空前,城市 的经济职能成为主要职能。现代城市大 多数都具有多方面的职能。
虽然城市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都不相同,没有 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过,我们通过如下几点大致 可以弄明白:(1)人口;(2)人口密度;(3) 产业构成;(4)中心性;(5)其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 口集团密集的地域,它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并与 之相依存,同时作用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着高 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 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
• • • •
个人是不能自给自足的,人们以劳动交换其他商品; 不同区域的人们生产能力有一定的差异; 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存在着差异; 不同区域的技术条件等也会存在差异;
正是由于这些差异,产生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区 域之间建立起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分工生产,然 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
关于区域比较利益——主要结论
o
(三)聚集经济
一旦比较利益和规模经济创造了城市形成的初 始条件,那么聚集经济就为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提供 了直接推动力。
1.聚集经济的含义
所谓聚集经济,是指“因企业(或活动)设址 接近另一个企业(或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中的 成本节约”。 也就是说,聚集经济是由于整个地区的某种产 业规模或城市地区的规模而产生的空间集中的效益。
•
现代城市中的活动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部 分是为城市以外服务的,具有区际意义,被 称为基本活动部分;另一部分是为本市居民 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 分。城市的职能反映的是前者,即城市和区 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等。
2、城市的职能有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之分。 前者指的是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后者指的 是某个城市所特有的功能,它体现了该城市 在国家或区域中的特有作用。 3、城市功能的一般运动趋势 北京 城市功能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 多种。
(二) 经济学解释
城市经济学者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 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 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城市经济学家沃纳•赫希认为“城市是具有相当 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房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 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经济学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 上的大规模集中”的结果。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
一、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不管城市建立的具体原因如何,就近代、现 代城市的形成来说,经济力量始终是决定城市规 模、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力量。
格拉斯哥在18世纪末还是一个 默默无闻的小城镇,但到了 1831年已经是一个20万人的大 城市了,靠得就是拥有60多条 汽船和107家纺织厂。 伯明翰, 16世纪时还是一个 小村镇,人口也不到500人。 工业革命一开始,兴建了铁工 业区的伯明翰,成为英国最大 的生产中心。在工业化的带动 下,伯明翰依靠着自己的钢铁 工业,超过了曼彻斯特和利物 浦,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 曼彻斯特就是英国近代城市化 的典型。曼彻斯特因为天时地 利,1835年就聚集了英国棉纺 织工业80%的工人,1840年更 是增加至85%。
•
2、最大功能标准(职业构成或主要经济活动标 准)
•
即将人口的职业构成,尤其是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比 例作为划分城市的标准。并且,一般与人口数量指标混合 使用。这是一种比较能够反映城市本质的定义标准,但是 各国的具体指标不同,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比如:有的 国家规定,城镇指地方行政中心以及人口超过一万人的居 民点;或者人口超过五千,其中有三分之二男性经济活动 人口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居民点,也可以设为城镇。又 如:俄罗斯除了规定一定的人口标准外,凡非农业人口占 总聚居人口的比重为70%以上者才可以设市。
(二)城市的类别
1、按行政区划标准划分:3级或4级
• •
三级即省级、地级、县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 划分方法); 四级即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省级)、副省级(重要 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省内重要经济中心 等)。(根据一些文献资料的划分方法) 超大城市(人口在200万以上) 特大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 大城市(人口在50-100万之间)
重庆市地图
现实的城市定义
综上所述,城市不是一个简单的定义所能涵盖 的,界定城市的困难在于城市整体发展的动态性 演变,城市构成上的异质性,城市与乡村的相对性, 以及由此形成的城乡连续体。在多数情况下,这 些定义标准往往是联合使用的。其中以人口规模 与其他标准联合使用的最多。为此,在实际分析中, 必须明确所采用的统计数据的依据,从而把握住 统计数据所反映的真实内涵。
•
采取这种划分城市与乡村的标准,主要认为城市是一个 经济实体,且非农业经济活动是其主要功能,也就是要从 功用方面来定义城市。
3、居民和房屋建筑密度标准(城市特征)
•
这种定义标准强调应具有一定的密集性特征才属于城市。 即以单位地域空间内聚居人口和房屋的密度的高低来划 分城市,它往往与在空间上连续的建成区联系在一起。 因而这种标准比起规模标准来说,更能体现城市的特色。 (如:法国是利用人口数量和建筑密度两个指标定义城市 的。一般规定,城市是2000居民以上的,房屋密集或间 距<200米的集中连片的建成区。) 但是,我们知道建筑密度与人口密度也不一定吻合,因 为建筑高度不同,相同的房屋密度可能又有不同的人口 密度。因此,这种标准往往要与其他标准联合使用,才 能更加准确地界定城市。
•
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农业的土地利用。 城市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城市构成上的多样性 和流动性。
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三)
现实的城市定义
在现实中,世界各国对城市的界定也是多种多样 的。概括起来,对城市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四种标准:
1、最低居住人口标准
•
即认为城市是一个人群聚集和居住的地域。作为城
市,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居民,这是区别城市和 乡村的决定性标准。当某个居民点的人口达到某
城市存在的三个理由
比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 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 聚集经济(agglomerative economies)
(一) 比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
这里主要指的是区域比较利益。它是建立在区域分 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比较利 益的产生与社会分工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于聚集经济的例子
有关现代的例子有集中在美国加州硅谷的半导体 工业;集中在纽约的投资银行业;集中于好莱坞的娱 乐业等。比如:意大利的瓷都——萨斯索罗,在这个 小城市中集中了世界瓷砖产业生产量的30%、出口量 的60%,使意大利的瓷砖产业获得了国家竞争优势。
a.老包头的形成 b.新包头的崛起
(二)生产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 现象。 规模经济产生的两大原因:
专业化(factor
specialization) 生产要素不可分割性(indivisible inputs)
产能愈大,平均成本(劳力或资本)愈低。 大规模集中生产的产品数量主要取决于规模经济、 市场区域和运输成本三方面的约束。 工厂的出现,产生城市。
•
4、行政区划标准(法律规范标准)
•
这种标准主张强化行政意志和力量,对于是否 属于城市,要以国家相应级别的政府所颁布的 法令文件为依据。即以政府的规定或立法宣布 的结果作为城市划分的标准。如根据行政区域 划分,一些国家规定某级政府或相当于某级政 府的机构所在地可以设市,边境要塞、历史文 化集中地也可以设市。(如:蒙古、巴西等国, 规定全国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其余则为乡 村)。
1.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可以由比较优势来确定
假定劳动是各个区域产业部门唯一的生产要素 ,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各个区域产业部门之间的 唯一不同点。那么,一个区域输出劳动生产率相 对高的产品,输入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产品。
2.区域比较利益只有在存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实 现。自给自足经济下,没有剩余产品交换,也 就没有分工;运输成本很高的条件下也不会形 成贸易带来的比较利益。 3.比较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并为 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商业发展达到规模经 济时,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在交通优惠地点便 形成集市,导致早期城市的产生。这可以说明 一些专业化城市产生的原因——商业城市产生 。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区别于“乡村”,城市有其固有的一些根 本属性。一般而言,城市都具有以下三个基本 特性:
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
• •
密集性是城市所特有的根本属性之一。 人口、建筑物等的大量集中,经济、文化活 动的密集。
2、经济上的非农业性
城市在经济上的特性表现为,它作为一个经济实 体或经济地域,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与乡村的 农业经济在专业与地域上有明显的分工。
目 录
1
城市的内涵及其职能 什么是城市? 怎样定义城市? 城市的主要作用?
2
城市的形成 城市为什么会存在? 什么决定着城市的发展?
3 城市经济
城市经济的特征? 城市经济运行的内外部环境
第一节 城市的内涵及其职能
一、城市的内涵
(一)
一般解释
城,指四周围绕的城墙,扼守 交通要冲,是一种具有防卫意 义的军事构筑物。 市,出现较“城”稍晚,指商 品交易及买卖的场所 城内人口增多,交易活动频繁, “市”便出现在城内或城郊, 城与市逐渐结合为一体。
我国现行的设市标准
二、城市的职能与类别
(一)城市的职能
1、城市职能内涵:
• •
所谓城市的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 中所起的作用。(又称城市的功能) 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的主要作用,随着 历史的演进又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古 代,城市的功能大多偏重于军事、政治、 宗教等非经济方面。 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城市的工商业才占 据主导地位,城市人口规模空前,城市 的经济职能成为主要职能。现代城市大 多数都具有多方面的职能。
虽然城市的定义,在不同的学科都不相同,没有 一个统一的标准。不过,我们通过如下几点大致 可以弄明白:(1)人口;(2)人口密度;(3) 产业构成;(4)中心性;(5)其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 口集团密集的地域,它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并与 之相依存,同时作用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着高 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 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
• • • •
个人是不能自给自足的,人们以劳动交换其他商品; 不同区域的人们生产能力有一定的差异; 不同区域的资源条件存在着差异; 不同区域的技术条件等也会存在差异;
正是由于这些差异,产生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区 域之间建立起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专业分工生产,然 后通过区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
关于区域比较利益——主要结论
o
(三)聚集经济
一旦比较利益和规模经济创造了城市形成的初 始条件,那么聚集经济就为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提供 了直接推动力。
1.聚集经济的含义
所谓聚集经济,是指“因企业(或活动)设址 接近另一个企业(或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中的 成本节约”。 也就是说,聚集经济是由于整个地区的某种产 业规模或城市地区的规模而产生的空间集中的效益。
•
现代城市中的活动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部 分是为城市以外服务的,具有区际意义,被 称为基本活动部分;另一部分是为本市居民 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 分。城市的职能反映的是前者,即城市和区 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等。
2、城市的职能有一般职能和特殊职能之分。 前者指的是各类城市共有的功能;后者指的 是某个城市所特有的功能,它体现了该城市 在国家或区域中的特有作用。 3、城市功能的一般运动趋势 北京 城市功能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 多种。
(二) 经济学解释
城市经济学者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 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 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 城市经济学家沃纳•赫希认为“城市是具有相当 面积、经济活动和住房集中,以致在私人企业和 公共部门产生规模经济的连片地理区域”。 经济学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 上的大规模集中”的结果。
第二节 城市的形成
一、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
不管城市建立的具体原因如何,就近代、现 代城市的形成来说,经济力量始终是决定城市规 模、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根本性力量。
格拉斯哥在18世纪末还是一个 默默无闻的小城镇,但到了 1831年已经是一个20万人的大 城市了,靠得就是拥有60多条 汽船和107家纺织厂。 伯明翰, 16世纪时还是一个 小村镇,人口也不到500人。 工业革命一开始,兴建了铁工 业区的伯明翰,成为英国最大 的生产中心。在工业化的带动 下,伯明翰依靠着自己的钢铁 工业,超过了曼彻斯特和利物 浦,成为英国第二大城市。 曼彻斯特就是英国近代城市化 的典型。曼彻斯特因为天时地 利,1835年就聚集了英国棉纺 织工业80%的工人,1840年更 是增加至85%。
•
2、最大功能标准(职业构成或主要经济活动标 准)
•
即将人口的职业构成,尤其是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口比 例作为划分城市的标准。并且,一般与人口数量指标混合 使用。这是一种比较能够反映城市本质的定义标准,但是 各国的具体指标不同,仍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比如:有的 国家规定,城镇指地方行政中心以及人口超过一万人的居 民点;或者人口超过五千,其中有三分之二男性经济活动 人口从事非农业经济活动的居民点,也可以设为城镇。又 如:俄罗斯除了规定一定的人口标准外,凡非农业人口占 总聚居人口的比重为70%以上者才可以设市。
(二)城市的类别
1、按行政区划标准划分:3级或4级
• •
三级即省级、地级、县级(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 划分方法); 四级即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省级)、副省级(重要 省会城市)、地级市和县级市(省内重要经济中心 等)。(根据一些文献资料的划分方法) 超大城市(人口在200万以上) 特大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 大城市(人口在50-100万之间)
重庆市地图
现实的城市定义
综上所述,城市不是一个简单的定义所能涵盖 的,界定城市的困难在于城市整体发展的动态性 演变,城市构成上的异质性,城市与乡村的相对性, 以及由此形成的城乡连续体。在多数情况下,这 些定义标准往往是联合使用的。其中以人口规模 与其他标准联合使用的最多。为此,在实际分析中, 必须明确所采用的统计数据的依据,从而把握住 统计数据所反映的真实内涵。
•
采取这种划分城市与乡村的标准,主要认为城市是一个 经济实体,且非农业经济活动是其主要功能,也就是要从 功用方面来定义城市。
3、居民和房屋建筑密度标准(城市特征)
•
这种定义标准强调应具有一定的密集性特征才属于城市。 即以单位地域空间内聚居人口和房屋的密度的高低来划 分城市,它往往与在空间上连续的建成区联系在一起。 因而这种标准比起规模标准来说,更能体现城市的特色。 (如:法国是利用人口数量和建筑密度两个指标定义城市 的。一般规定,城市是2000居民以上的,房屋密集或间 距<200米的集中连片的建成区。) 但是,我们知道建筑密度与人口密度也不一定吻合,因 为建筑高度不同,相同的房屋密度可能又有不同的人口 密度。因此,这种标准往往要与其他标准联合使用,才 能更加准确地界定城市。
•
在空间上,表现为非农业的土地利用。 城市的社会属性。表现为城市构成上的多样性 和流动性。
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
(三)
现实的城市定义
在现实中,世界各国对城市的界定也是多种多样 的。概括起来,对城市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四种标准:
1、最低居住人口标准
•
即认为城市是一个人群聚集和居住的地域。作为城
市,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居民,这是区别城市和 乡村的决定性标准。当某个居民点的人口达到某
城市存在的三个理由
比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 规模经济(scale economies) 聚集经济(agglomerative economies)
(一) 比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
这里主要指的是区域比较利益。它是建立在区域分 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比较利 益的产生与社会分工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于聚集经济的例子
有关现代的例子有集中在美国加州硅谷的半导体 工业;集中在纽约的投资银行业;集中于好莱坞的娱 乐业等。比如:意大利的瓷都——萨斯索罗,在这个 小城市中集中了世界瓷砖产业生产量的30%、出口量 的60%,使意大利的瓷砖产业获得了国家竞争优势。
a.老包头的形成 b.新包头的崛起
(二)生产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扩大生产规模引起经济效益增加的 现象。 规模经济产生的两大原因:
专业化(factor
specialization) 生产要素不可分割性(indivisible inputs)
产能愈大,平均成本(劳力或资本)愈低。 大规模集中生产的产品数量主要取决于规模经济、 市场区域和运输成本三方面的约束。 工厂的出现,产生城市。
•
4、行政区划标准(法律规范标准)
•
这种标准主张强化行政意志和力量,对于是否 属于城市,要以国家相应级别的政府所颁布的 法令文件为依据。即以政府的规定或立法宣布 的结果作为城市划分的标准。如根据行政区域 划分,一些国家规定某级政府或相当于某级政 府的机构所在地可以设市,边境要塞、历史文 化集中地也可以设市。(如:蒙古、巴西等国, 规定全国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其余则为乡 村)。
1.一个区域的生产模式可以由比较优势来确定
假定劳动是各个区域产业部门唯一的生产要素 ,劳动生产率的不同是各个区域产业部门之间的 唯一不同点。那么,一个区域输出劳动生产率相 对高的产品,输入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的产品。
2.区域比较利益只有在存在交换的条件下才能实 现。自给自足经济下,没有剩余产品交换,也 就没有分工;运输成本很高的条件下也不会形 成贸易带来的比较利益。 3.比较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并为 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商业发展达到规模经 济时,为了节约运输成本,在交通优惠地点便 形成集市,导致早期城市的产生。这可以说明 一些专业化城市产生的原因——商业城市产生 。
(二)城市的基本特征
区别于“乡村”,城市有其固有的一些根 本属性。一般而言,城市都具有以下三个基本 特性:
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
• •
密集性是城市所特有的根本属性之一。 人口、建筑物等的大量集中,经济、文化活 动的密集。
2、经济上的非农业性
城市在经济上的特性表现为,它作为一个经济实 体或经济地域,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与乡村的 农业经济在专业与地域上有明显的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