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学设计课题

合集下载

《带三单元 四 促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带三单元 四  促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促织》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理解文章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理解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主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人物形象分析等内容。

2. 准备录音机,播放课文录音。

3. 准备相关的实物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 安置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促织的背景和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故事”导入,向学生简要介绍《聊斋志异》及其特点,然后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 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掌握字音。

2. 结合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3. 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句读。

4. 讨论交流:在朗读和阅读中,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三)小组合作,深入探究1. 分组讨论:(1)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各情节。

(2)在故事中找出作者的感情变化,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作者感情的变化?(3)找出文中描写促织的句子,思考:为什么促织被称为“怪事”?(4)讨论:课文是怎样将科学与想象结合起来的?2. 各小组展示讨论效果,全班交流。

(四)品读课文,体验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范读,学生对照录音纠正字音和节奏。

2. 学生再读课文,再次体会情感变化。

3. 学生自选段落或词语,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仿写。

4. 小组交流仿写效果,共同体验。

(五)教室小结引导学生简要回顾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所涉及到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评判。

(六)安置作业1.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篇章。

2. 预习下一课《寡人之于国也》。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中作者如何通过促织的遭遇,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慨。

《促织》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促织》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促织》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了解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中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分析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生活和社会的关心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的解释和理解。

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和修辞技巧。

3. 概括并理解文中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

2. 对文中人物描写和修辞技巧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3. 对文中主旨和思想内涵的深入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生僻词语和不懂的地方。

3. 讲解:教师讲解生僻词语和成语的含义,解释文中的难点。

4. 分析:学生合作学习,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和修辞技巧。

5. 讨论:学生讨论文中的主旨和思想内涵,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 写作:学生根据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课文的小论文或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僻词语和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学生对人物描写和修辞技巧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主旨和思想内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和相关背景资料,整理并制作PPT。

2. 准备相关的文化知识资料,如作者的生平等。

3. 准备写作练习的题目和评价标准。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如作者的其他作品等。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促织》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让学生掌握《促织》的主要内容,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让学生分析并欣赏《促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并分析《促织》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讨论。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对家庭、友情等主题的思考,引导正确的人际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文本内容:《促织》全文重点句子:例如“促织虽小,五音具全,能状难写之情,得尽难画之态。

”2.2 教学难点难句解析:对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解释和翻译。

修辞手法:分析并解释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3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概括:让学生能够概括故事情节,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对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况。

对文本中的难点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解释和分析。

3.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讨论。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和欣赏《促织》中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促织》相关的背景信息,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4.2 讲解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对作者和时代背景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基本情况。

4.3 讲解文本内容对文本中的难点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解释和分析。

4.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第五章:作业与评估5.1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对《促织》的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促织》教学设计(精选)

《促织》教学设计(精选)
成名的妻子
文章中的另一个重要形象,它象征着成名一家人的希望和寄托。通过对蟋蟀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然的赞美。
蟋蟀
9
2024/1/26
对人性的赞美
尽管成名一家遭遇了巨大的苦难,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善良、质朴的本性。文章通过他们的形象塑造,赞美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大。
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文章通过成名一家的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表达了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强烈不满和批判。
考试或论文是否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知识掌握程度
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分析能力
学生的考试答案或论文写作是否清晰、准确、有条理,能够体现其良好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
22
2024/1/26
06
CHAPTER
教学反思与改进
23
2024/1/26
教学目标明确
2024/1/26
05
CHAPTER
评价方式与标准
19
2024/1/26
20
2024/1/26
学生是否按时提交作业,作业内容是否完整,没有遗漏。
完整性
学生的作业答案是否正确,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
准确性
学生是否在作业中表现出创新思维,提出独特的观点或解决方案。
创新性
21
2024/1/26
提问答疑
16
2024/1/26
根据《促织》中的人物角色,让学生自愿选择或分配角色,准备相应的服装和道具。
角色分配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照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再现小说中的场景和对话。
情景模拟
在表演过程中,鼓励观众积极参与,通过提问、建议等方式与演员进行互动,增强课堂参与度。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促织》是清代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一篇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一个关于促织(一种玩具)的神奇传说。

本篇课文旨在通过分析故事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古代玩具——促织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善良、正义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2.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

2. 深入剖析作者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故事背景。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情景教学法:模拟古代促织的制作过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关于促织的相关资料。

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课件、教材。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聊斋志异》及《促织》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阐述作者的写作意图。

5. 案例分析:分析故事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关注人文关怀。

6. 课堂练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练习。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14.1 促织》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

《14.1 促织》教学设计和教案(共四篇)

《14.1 促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促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属于古典文短篇小说。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

它以明代皇室尚斗促织,并征之于民间,给百姓带来深重苦难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迫交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曲折地表现了对清代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慨。

《促织》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

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

至于艺术成就方面有三大特点:第一,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第二,描写细腻生动,情态毕现;第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 了解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2. 理解小说情节的特色:曲折离奇。

3. 学习小说细腻精彩的心理描写。

4. 理解小说刺贪刺虐的主题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夯实字音字形基础知识;根据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的规律,让学生查找和落实本文的文言现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具体把握小说的情节,并能复述出来,通过编写故事提纲,掌握情节起伏跌宕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学习掌握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文化传承与理解: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情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2.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

【教学准备】《促织》揭露社会的黑暗,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

是一篇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悲喜剧,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学生预决算反复阅读,仔细体味。

14.1《促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4.1《促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补充说明:这个例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创作出具有文学性和教育意义的小故事。
内容逻辑关系
①知识点梳理
-重点文言词汇:《促织》中的“促织”、“凄惋”、“聊以解嘲”等词汇,以及它们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句式特点:文中复杂句式的构成,如“其声淒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排比句式。
-人物形象分析:促织、主人、邻居等人物的形象特征和道德寓意。
简短介绍《促织》的背景和文学价值,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文言文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掌握《促织》中的文言词汇、句式和成语。
过程:
讲解《促织》中的重点词汇和成语,如“促织”、“凄惋”等,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
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展示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帮助学生理解其结构。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这些词汇和句式在文、价值观认识不足,难以体会小说深层含义,需补充相关背景知识。
-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往往在分析问题时缺乏深度和广度,需要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探讨小说中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社会意义。
举例:小说中“成精报恩”的情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促织为何能成精,以及报恩行为的文化内涵,教师需解释相关民间传说和传统道德观念,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针对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可选取具体段落进行剖析,如分析作者如何通过促织与人的互动,讽刺当时社会的某些现象。
例题四:主题探讨
题目:《促织》这个故事传达了哪些主题思想?请结合文中的情节进行分析。
答案:故事传达了忠诚、报恩、善恶有报等主题思想。例如,促织的忠诚和报恩行为展示了传统美德,而恶人的最终灭亡则体现了善恶有报的道德观念。
补充说明:这个例题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要求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作品,提炼出核心观点。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通用6篇)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通用6篇)

高中语文《促织》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 理清《促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

2 感悟小说主旨;认识封建社会的吏治黑暗。

3 品味朴素、自然、准确、传神的语言;积累文言常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小说主题的深刻性、题材的现实性、情节的曲折性;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和2;第二课时,教学目标3。

教学媒体 PPT Word批注 教学设想 本学期文言文篇目偏少,学生文言基础肤浅,《促织》是文言短篇小说,既要当小说去鉴赏,又要当文言来实学。

《画皮》《狼》学生也许不陌生,以《聊斋志异》故事改编拍摄的电影、电视剧屡屡放映。

电影电视《聊斋》故事学生或许比较熟悉,对蒲松龄应有所了解。

但面对文言文字,文言字法词法小说章法主旨表现手法等也许存在困惑。

因此,要求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反复自读熟读课文,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课堂上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促织》文言文知识相对较集中,且具备文言典型例子,需要学生发现并归纳整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 由几幅对联、名人名言道出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2 《聊斋志异》题解 二 速读课文,概述故事,理清情节 三 研读课文,探究小说主旨 (一)你认为小说情节中最悲惨的是哪部分? 成名承受着怎样的痛苦? 他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二)成名的儿子才九岁,小小年纪为什么要投井自尽? (三)不就是一只小小的蟋蟀吗,值得为它赴死吗? 它究竟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 文中哪些文字交待这只蟋蟀重要并主宰着成名一家人的命运? 是蟋蟀主宰着成名一家的命运吗? 你感到最寒心的是哪个细节?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成名为什么如此冷酷?是冷酷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什么? (四)成名儿子如果没有活转,你认为对于一个九岁孩子的死谁该负责? 罪魁祸首是谁? (五)成名儿子最后“复活”了,成名也“因祸得福”,这可信吗? 为什么作者又要这样安排? 成子化虫复活,成名作了秀才发家致富了,值得高兴吗? (六)你能简要概括一下作者创作意图和小说主旨吗? (七)你是怎样看待篇末评论的? 板书--情节 主旨 《促织》教学设计 四 小结 1 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促织》教案促织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

《促织》教案促织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优秀)
》提供背景支持。
古代社会生活
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情况,如科举制度、民间 信仰等,加深对《促织》所反映的 社会现象的理解。
古代汉语知识
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及 表达方式,为阅读和理解《促织》 提供语言基础。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阅读
《诗经》
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众多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诗篇,对于理解《促 织》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有很大帮助。
该小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败,以及广大劳动人 民的苦难和不幸。同时,通过主人公成名的遭遇,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愤 懑和不平。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了解《促织》的作者、创作背景及主 要内容;掌握小说中的基本情节和人 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 特色。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通过比较阅 读、拓展阅读等方法,拓宽学生的阅 读视野。
关键人物形象塑造及特点
成名
故事的主人公,一个老实、善良 、淳朴的百姓。他因被迫交纳促 织而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难, 但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信念和希
望。
成名之妻
一个典型的封建妇女形象,她对 丈夫既关心又体贴,但在关键时
刻却缺乏主见和勇气。
卜者
一个神秘的人物,他的出现为故 事增添了奇幻色彩。他通过占卜 预测了成名的命运,为后文的发
《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离骚》等作品 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与《促织》有一定的思想共鸣。
唐诗宋词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不乏描写自然景物和动物的作品。阅读这些作品可 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有助于理解《促织》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促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能够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促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培养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作者对底层百姓命运的关爱,培养人文关怀。

(2)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性的压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会珍惜美好生活,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促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掌握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促织》,理解作品背后的社会现实。

(2)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氛围,培养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相关背景。

(2)引发学生对《促织》故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促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促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2)讲解《促织》中的文学手法和技巧。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进行文学鉴赏练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促织》全文。

(2)理解《促织》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3)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促织》。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观察力和洞察力。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诚实、善良、勇敢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促织》全文的朗读和背诵。

2. 分析作品主题思想,把握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3.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促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 文本内涵的深入挖掘。

3.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特点。

(2)引发学生对《促织》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促织》,感受作品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意,体会作品魅力。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交流心得体会。

4. 教师讲解:(1)讲解《促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解析古代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作品主题的思考。

(2)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意识,以《促织》为素材进行创作。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7. 布置作业:(1)朗读、背诵《促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活动。

14.1《促织》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14.1《促织》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2.结合课下注释,积累文言实、虚词,能准确翻译1-2段。

环节三:新课讲解任务一知人论世活动一:作者介绍(见《高考调研》)活动二:了解作品《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

活动三:写作背景(见《高考调研》)活动四:解读题目“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

古谚云:“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

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任务二朗读文本,翻译概括第一段活动一:读准字音①猾黠()②假此科敛丁口() ③数家之产()活动二:翻译第一段(积累重点词句)尚:崇尚,爱好。

西:这里指陕西。

华阴令:华阴县县官。

才:(有)才能。

这里指勇敢善斗。

责:责令。

里正:里长。

游侠儿:这里指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年轻人。

昂其直:抬高它的价钱。

直,通“值”。

居为奇货:储存起来,当作稀奇的货物(等待高价)。

居,积、储存。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科敛丁口:向百姓征税摊派费用。

科敛,摊派、聚敛。

科,聚敛。

丁口,老百姓。

丁,成年男子。

活动三:思考问题1.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它在文中有何作用?环节一:导入新课入门测:上节课重点字词提问。

环节二:学习目标结合课下注释,积累文言实、虚词,能准确翻译3-7段。

环节三:新课讲解任务一朗读文本,翻译概括3-4段活动一:读准字音活动二:翻译第三、四段第三段:能以神卜:能够凭借神力占卜。

红女白婆:红妆的少女、白发的老婆婆。

爇(ruò)香:点燃香。

翕辟:翕,合。

辟,开。

竦立:恭敬地站着。

无毫发爽:没有丝毫差错。

食顷:吃一顿饭的工夫。

兰若:寺庙,即梵语“阿兰若”。

青麻头:和下文的“蝴蝶”、“螳螂”、“油利垯”、“青丝额”,都是上品蟋蟀的名字。

活动三:思考探究1.第三段讲了什么内容?成妻卜促织。

2.写成名妻子求神有什么深刻用意?①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符合民众的欣赏水平,使小说具有神怪色彩,更有趣味;②人只有在陷入绝境的情况下才去求神,求神可以给人精神寄托,不至于绝望;反映了成名一家在现实中已走投无路;③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于波澜中显平稳,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促织》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促织》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促织》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促织》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分析并欣赏《促织》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升综合素养。

1.2 教学内容1. 《促织》文本阅读与解析。

2. 分析《促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3. 探讨《促织》中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4. 实践文学鉴赏和写作技巧。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促织》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2. 分析《促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3. 理解《促织》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2.2 教学难点1. 《促织》中的深层文化内涵的理解。

2. 分析《促织》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

3.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促织》的背景、文化内涵和文学特色。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化意义。

3.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练习。

3.2 教学手段1. 文本材料:《促织》原文。

2. 多媒体教学: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

3. 作业与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1. 准备《促织》原文和相关资料。

2. 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3. 准备教学PPT和多媒体材料。

4.2 教学步骤1. 导入:《促织》的背景介绍和文学地位。

2. 阅读与解析:《促织》原文阅读和相关内容的讲解。

3. 分析与讨论: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化内涵的分析与讨论。

4. 实践与写作:文学鉴赏和写作练习。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作业与测试: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

3. 思考与反馈:学生的思考问题和反馈意见。

5.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14.1《促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4.1《促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教学评价方面,将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和学习策略。具体目标如下:
1.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促织》,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有所了解,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对农村儿童的关爱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力。
解决办法:
1. 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3. 创设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5. 设计一个关于《促织》的讨论话题,可以是关于课文内容、作者背景等方面的话题。要求学生邀请同学进行讨论,并在下节课上分享讨论成果。
注意事项:
1. 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得抄袭。
2.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3. 作业完成后,学生需自行检查,确保作业质量。
4. 作业上交截止时间为下节课前。
5. 道德品质: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难点:
1. 引导学生从文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并能够联系实际,思考社会问题。
5. 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促织(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了解促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掌握促织的基本编制方法和技巧。

1.2 技能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能够独立完成促织的基本编制,提高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目标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培养对促织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促织的概念与特点教师通过讲解、展示图片等方式,介绍促织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促织的内涵。

2.2 促织的编制方法与技巧教师示范促织的基本编制方法,学生跟随教师动手实践,掌握促织的编制技巧。

2.3 促织的应用与创新教师展示促织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促织应用于实际生活和艺术创作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趣味故事、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促织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促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作用,示范促织的编制方法与技巧。

3.3 实践与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促织的编制方法。

3.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促织作品,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鼓励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第四章:教学策略4.1 任务驱动法教师提出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2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促织作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3 激励评价法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评价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评价。

5.2 作品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促织作品进行评价,关注作品质量、创意和实用性,给出改进意见。

5.3 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自我认知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促织文化了解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促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促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带三单元四促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23基础模块上册

《带三单元四促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语文高教版23基础模块上册

《促织》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以及自然灾害对弱小生灵的影响。

2.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 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难点:* 古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语法。

* 对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和压迫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翻译、重点注释、句式分析等。

2. 准备录音机及课文录音带。

3. 安排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聊斋志异》动画短片,引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同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课文《促织》。

请学生简要说说对课文的初读感受。

教师简单介绍《聊斋志异》及作者蒲松龄。

(二)朗读课文1.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同时标出可能读不准或读不顺的生字词。

2. 指定学生朗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停顿、语气等。

3. 教师范读课文。

4. 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1. 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工具书和老师的点拨,理解课文大意。

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准备展示。

2. 抽查小组内的展示情况,了解学生对文意的理解情况。

3. 以“考官”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提问,内容涉及课文的重点、难点。

4. 集体再次疏通文意,强调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四)理解课文主旨1. 文中哪些内容是作者所叙述的主要内容,请简要概括。

2. 作者所叙故事荒诞,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3. 从小到大,你受到的最深刻的教训是什么?结合《促织》的内容来谈。

(五)作业布置1. 抄写文中生僻字及重点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2. 搜集有关“促织”的民间故事或传说,准备下节课的展示活动。

3. 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练习题。

1《促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1《促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1《促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高中语文《促织》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一、以趣导入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

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

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

惧,自缢死。

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吕毖《明朝小史》)二、自读课文1.对照注释,逐段通读课文。

2.根据注释,疏通文字,并且在课本上“圈"“点”“画",找出成为自己阅读“拦路虎”的字词。

然后同桌间展开讨论,根据字词所在的位置判断它的词性,根据字词的前后搭配判断它的词义。

重点研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省略句等。

三、梳理情节1.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读完后编写一个情节提纲,选用合适的动词,训练自己的概括能力。

四、对话文本课文中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句子,实际却能透露作者的创作意图。

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些关键句子加以探讨,那么就能引领学生更好地与蒲松龄对话,从而体悟蒲松龄的创作意图。

如“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官吏的压迫把亲情都异化了,成名爱促织比爱儿子更多。

这几个看似漫不经心的句子,对于荒唐可笑的统治者是多么辛辣的讽刺!五、布置作业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聊斋志异》,了解蒲松龄。

2.讲述曲折情节,并将《促织》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评析:本课时教学设计中,不难发现教者开阔的阅读视野,对文言文学法的重视。

整体把握课文,既注意突出小说类性,也注意语用能力培养。

对文本篇性审美,更是细腻、敏感。

编写情节提纲和讲述《促织》内容的作业设计,还体现了存在式学习的价值取向,弥足珍贵。

整体上看,设计简洁、清爽,不乏新意。

不过,仍有优化余地:1.以《促织》原型故事导入,趣从何来?凸显故事的荒诞?比较其与《促织》的异同,感受蒲松龄的艺术创造力?暗示学生明清时代的政治腐败一脉相承?不论出于哪种考虑,都显得有些突兀,有先入为主的先天缺陷——不是基于学生的困惑或认知状况施教。

《带三单元 四 促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带三单元 四  促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促织》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重德轻物”、“追求精神”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虚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重德轻物”、“追求精神”的价值观。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文言实词、虚词的注解和翻译,以及课文的现代汉语翻译。

2. 准备一只蟋蟀,用于课堂演示。

3. 安排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问题。

4.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猜谜语,导入课文。

2. 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读通、读顺课文。

2.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停顿。

3. 学生齐读课文。

4.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读音。

5. 讨论:本文写了什么内容?6. 指名回答,明确:本文写的是成名的儿子得了一只奇特的蟋蟀,而村中的无赖少年想要借此机会难为成名,最终成名儿子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把蟋蟀贡献出来,一场风波才告平息的故事。

7. 你读后有什么疑问吗?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提出疑问。

(三)研读与赏析(教师可提示学生从体裁、作者介绍、写作特点、内容分析等方面进行思考)(1)关于《促织》的文体特点:选自《聊斋志异》中的《促织》,是一部通过奇事奇人反映封建国家“文恬武嬉,吏奸民懦”的社会情况,并对封建统治阶级进行辛辣的讽刺和强烈的斗争的不朽作品。

它的作者是蒲松龄,自幼苦读,一生穷困潦倒,寄居聊斋,靠替人看病写春联养家糊口,这种生活环境使他了解人民疾苦,深知世之不平,他将这些都写进了作品里。

他的创作方法是以谈狐说鬼的形式,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面貌。

特别是《聊斋》中一些抨击时弊的篇章,如《促织》《红玉》《席方平》等,具有深远的现实主义意义。

03 教学设计_促织(第1课时)

03 教学设计_促织(第1课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促织》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那个都到那心头来。

鬼也不是那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它倒比正人君子更可爱。

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蒲松龄及《聊斋志异》2.积累文言现象,归纳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赏析作品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4、品味小说朴素自然、简洁凝练、准确传神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现象,熟练翻译文本,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

思维发展与提升:借助小说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体会幻想与现实交融的写作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

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进而提高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小说朴素自然、简洁凝练、准确传神的人物语言,反复诵读成名之子投井后一段文字,读出韵味。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成名看似悲剧开头,最后喜剧收场的情节,探究背后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悲哀,体会作者强而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

三、预习检测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

里胥xū迂讷yūnè 裨益bì爇香ruò翕辟xīpì 竦立sǒng藁葬gǎo 惙然chuò交睫jié觇视chān 龁hé 俾bǐ蠹dù四、作家作品1、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

蒲松龄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

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

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

为生活所迫,做过幕宾,做过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

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促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具体把握小说的情节,并能复述出来,通过编写故事提纲,掌握情节起伏跌宕的特点。

2.根据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的规律,让学生查找和落实本文的文言现象。

3.理解作者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自己所处清朝“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意图;学习掌握文章细腻生动的心理描写。

4.让学生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嬉戏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感染学生明白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及作品的相关知识,能够读懂课文。

2.理清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难点】1.鉴赏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

2.文章以喜写悲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自学法:(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疏通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情节线索整理上)讨论分析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主题和文章艺术特色分析上)总结归纳法:(重点放在对课文的文言知识上)【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1.学生网上查寻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介绍与评价,摘要记录,以供师生课堂交流。

2.指导学生根据课内注释与工具书通读全文,疏通故事内容,读完后,试作课文内容的口头概述。

3.试着罗列出故事的提纲。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检查预习,简介作者及作品,概述故事内容,编写故事提纲。

一、对联导入:教师出上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请同学们对出下联内容: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写的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呢?——蒲松龄《聊斋志异》教师小结:从蒲松龄的自勉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蒲松龄在追寻理想和目标时候的刻苦认真和坚持不懈,这样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走进蒲松龄:1.教师抽查学生课前收集的关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基本信息。

2.在学生简介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如下: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

从小热衷功名,19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试不第。

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

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

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志异》中“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

书里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正如该书自序所说:“集腋成裘,忘续明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寄托如此,亦是悲矣。

”至于艺术特色,则诚如鲁迅先生说的:“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

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学习新课(一)通字词,疏文意1.通假字(1)昂其直“直”通“值”(2)手裁举“裁”通“才”(3)翼日进宰“翼”通”“翌”2.词语活用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得.佳者笼养之名作状,用笼子早.出暮归名作状,早上、晚上取儿稿.葬名作状,用草席日.与子弟角名作状,每天旬.余,杖至百名作动,打板子大喜,笼.归名作动,用笼子装上.于盆而养之名作动,放仙.及鸡犬名作动,成仙此物故非西产.名作动,特产试使斗而才.名作动,显示才能裘马..扬扬名作动,穿着皮衣、骑着高头骏马昂.其直形容使动,使……高成然.之形容意动,认为……对蟹白.栗黄.形作名,白肉、黄粉(二)讲故事,知内容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2.指名一学生讲故事,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学生讲故事,师生共同点评,查漏补缺故事内容。

最后讨论明确每段标题: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学生再次速读课文,尝试编写情节提纲展示两三位学生的成果,比一比谁的更完整更简洁明了,教师总结。

情节提纲: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

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其情感变化可用如下曲线表示: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作者如此安排,让成名的命运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行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

四、学生分组讨论:情节起止段 所写内容 序幕(起第1段 朝廷征收促织,民不聊生 开端第2段 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苦不堪言 发展第3~4段 成妻卜促织,成名按图索促织,喜出高潮第5~7段 成子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化险结局第8段 成名献促织,因祸得福,以促织富甲尾声第9段 作者评促织: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喜 促织 悲 悲 喜 喜 征虫受刑 神卜得虫 儿毙促织 魂化促织1.在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讨论体会,在封建社会,老百姓命运的悲惨和无助。

2.讨论:主人公成名跌宕起伏的命运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

3.假设:你要是成名,你会怎样做?五、课堂小结:一只小小的蟋蟀,使成名一家死去活来,因祸得福,生动地表明了统治者的快乐、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暴露了清初社会政治的黑暗,蒲松龄不但对现实生活有精细的观察,而且想象力特别丰富,真实加想象,对现实是悲愤的谴责,思想有深度,情节奇妙有趣。

六、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掌握通假字、词语活用的重点字。

2.预习:翻译“异史氏曰”一段,并对照课文第1段思考下列问题:①为了一头蟋蟀,造成百姓倾家荡产的罪魁祸首是谁?为什么?②安排成名发财致富的结局是否削弱了本文的批判力量?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赏析文章细腻的心理描写;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补充材料,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两行文字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

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聊斋志异》是传世的不朽之作。

“画人画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杰出贡献;“入骨三分”,则高度概括了他创作的特色和卓越成就。

今天,我们就深入学习这篇《促织》,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希望同学们学后都能谈谈自己的见解。

二、赏析文章细腻的心理描写:细读课文第六段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词依次填入横线上,并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和作用(每条横线只填一个字)。

指明提问,让学生依次填出横线上所需的字,其他同学评价。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怒,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悲,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喜,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愁。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喜,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劣;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喜。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恐。

可见,一只小小蟋蟀竟然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这细致入微、曲折变化的心理描写与行动描写融于一炉,有力揭示了皇帝荒淫,官贪吏虐,致使老百姓家破人亡的罪恶现实。

小结:由此可见,“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封建王朝统治下的黎明百姓的悲惨命运的确让我们同情啊!三、检查作业,深入探讨课文思想内容:1.检查作业:指名一位学生口述“异史氏曰”一段的翻译。

讨论学生的翻译。

明确:“奉行者”和“贪官”正是“天子”身边助纣为虐之徒,也是老百姓生活水深火热的最直接帮凶!2.。

分析课文内容:(1)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9段,再对照朗读第1段。

读后提问:“每责一头,辄尽数家家产。

”造成这各后果的罪魁祸首是谁?请从第1段和第9段中找出证据。

讨论,明确: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

第1段提出“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说明祸患起宫廷,统治者为满足宫中享乐而“岁征民间”,末段尖锐地指出:“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由于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无耻,贪官对上的阿谀奉承,“科敛丁口”,老百姓就只能落入“贴妇卖儿”、倾家荡产的悲惨命运。

(2)文中写“问卜得佳虫”(3,4节)与“魂化促织”(6—8节)皆属幻想。

作者借神鬼之力完成构思,推动情节发展,这样写,会不会削弱故事的批判力量?本题解答要点如下:a.设计这两个情节,意在推动故事的发展。

否则,成名就只有死路一条。

倘如此,故事悲则悲矣,却过于平直,无法形成曲折而引人人胜的情节发展。

b.这样虚构,不会削弱作品的批判性。

“神示”与人化促织,其现实的不可能性尽人皆知,故而故事虽以喜剧结束,其中却蕴含着深沉的悲哀。

c.虚构的情节本身,也具有特定的讽刺意义。

官员受奖升迁,成名得功名成巨富,完全取决于皇帝因一己之私而生的喜悦。

未正式登场的人物“上”(皇帝)实际上正是看不见的魔掌,是笼罩一切的阴影,是一切罪恶的渊源。

(3)本文的结局是喜的,但本文是喜剧吗?喜剧的结局,虫,是逐级献上去,奖,是逐级赏下去,似乎从上到下皆大欢喜。

点出成子“自言身化促织”,真是挥洒出一把辛酸的眼泪。

而逐级的赏赐乃至政绩的考核,竟然都是因为献虫有功,而不是国计民生的政绩,朝廷的荒唐无道就显得可悲可叹。

《促织》揭露社会黑暗,政治荒唐。

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

《促织》是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喜剧,以喜写悲,这样的喜剧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陷入更加深沉的悲哀。

(4)故事为什么要把背景放在明朝?本文的创作意图,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揭露黑暗现实,批判的针芒直指天子。

宣德年间是“治世”,宣宗是“令主”,即“明君”。

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正被目为“英主”。

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狗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

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当是目有所睹;“天子偶用一物”,更是特有所指,不是泛泛议论。

这正反映了蒲松龄思想的深刻处,“治世”、“盛世”尚且如此,那“庸主”当政的“衰世”就不用说了。

(5)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篇末附“异史氏曰”,是作者自己假托之名。

这是仿效《史记》“太史公曰”的笔法附在每篇后面的评论。

本文结尾以及异史氏的评论,是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当时政治的腐败黑暗。

有人把异史氏的一段评论说为“以因果报应来规劝人,无异是愚民,无异是助纣为虐”。

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四、课堂小结:原来真正使得成名一家命运跌宕起伏的并不是那只小小的蟋蟀,而是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及为图谋权贵阿谀谄媚、欺上瞒下的贪官虐吏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