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口诀速记
中医针灸学--- (李军总结)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一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脏腑、阴阳来命名的。
手三阳与手三阴交于兰花指。
(太—大拇指,厥—无名指,少—小拇指)足三阳与足三阴交于六指。
(厥阴—大足趾外侧(大敦),太阴—大足趾内侧(隐白),少阴—小足趾)要点二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要点三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要点四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要点五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是:①同名阳经交于头面(少阳—目外眦,阳明—鼻翼,太阳—目内眦);②相表里阴经和阳经交于手足末端;③首尾相交的阴经交于胸。
肺心胸(肝肺交于肺、脾心交于心、肾心包交于胸)要点六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
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一奇经八脉的名称——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要点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带脉起于胁下,绕行腰间一周。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
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沿腿膝外侧上行,至项后与督脉相会。
阴跷脉起于足跟内侧,随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脉会合。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经。
要点三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
带脉约束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经脉。
阳维脉主一身之表,阴维脉主一身之里,阴阳维脉具有维系一身阴经和阳经的作用。
阴阳跷脉主肢体两侧的阴阳,调节下肢运动与寤寐。
细目四十五络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络+任督+脾之大络十五络脉走体表。
(加强体表联系)十二经络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
任脉的别络:从胸骨剑突下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尾骨下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并走向背部两侧的足太阳经;脾的大络:出于腋下大包穴,散布于胸胁部。
《针灸学》考研考点、易错点归纳
《针灸学》考点、易错点归纳第一章腧穴总论1、【单选】十四经穴的总数是:(362个除去印堂)2、【单选】A.手三阴经 B.手三阳经 C.治疗眼病、热病、神志病,宜选用的经脉是:3、【单选】A.胸、腹病 B. D.肝胆、脾胃病足三阴经穴均可治疗的病证是:4、【选择】A.手三阴经穴 B.手三阳经穴 D.足三阳经穴治疗咽喉病、热病,宜选用的经穴是:5、【多选】A.手阳明大肠经 B.治疗咽喉病,可选用的经穴是:第二章经络腧穴各论1、【多选】A.癫狂 B.足三里的主治病证是:2、【单选】A.百会 C.肾俞 D.太溪宜采用斜刺的是:百会平刺,肾俞直刺)第三章刺法灸法各论1、【多选】A.弹法 B.针刺的辅助法手法有:2、【多选】A.烧山火 B.徐疾补泻属于针刺单式补泻手法的是:3、【多选】A.徐徐刺入,少捻转,急速出针 B.针尖顺着经脉偱行方向刺入C.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D.4、【单选】A.先深后浅 B.提插幅度大关于提插补泻之泻法叙述错误的是:重插轻提为补)单式针刺补泻手法:①捻转补泻拇指向前用力重为补,拇指向后用力重为泻②提插补泻重插轻提为补,轻插重提为泻③急徐补泻慢进快出为补,快进慢出为泻④呼吸补泻呼进吸出为补,吸进呼出为泻⑤开阖补泻出针后按压针孔为补,摇大针孔为泻⑥迎随补泻顺经方向扎为补,逆经方向扎为泻⑦平补平泻均匀提插、捻转①烧山火三进一退(补法)②透天凉一进三退(泻法)4、【多选】A.过度疲劳 B.不宜立即进行针刺的是:A.过度疲劳、B.精神紧张、D.过度饥饿5、【选择】A.间接灸 C.艾卷灸 D.天灸白芥子灸年属于:D.天灸雷火针灸属于:C.艾卷灸6、【多选】A.瘢痕灸属于艾灸的是:A.瘢痕灸、C.温灸器灸、D.隔盐灸7、【多选】A.闪罐法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 B.刺络拔罐法适用于乳痈急性期C. D.走罐法常用于肌肉丰厚的部位8、【多选】A.散刺法 B.刺络拔罐法 C.叩刺法 D.挑刺法属于三棱针刺法的有:三棱针刺法包括:①点刺法、②散刺法、③刺络法、④挑刺法四种9、【选择】A.大椎、少商 B.肺俞、胃俞 D.合谷、太冲三棱针刺络法常取得腧穴是:三棱针点刺法常取的腧穴是:10、【多选】A.痤疮 B.中暑三棱针法的适应病证是:第四章治疗总论治疗原则:┬1.││├2.├3.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4.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选择】A.陷下则灸之 B.热则疾之 D.寒则留之阴挺的针灸治疗原则是:痛痹的针灸治疗原则是:2、【多选】A.虚则补之 B. D.实则泻之实热证的治疗原则是:3、【单选】A.补之 B.泻之 C.留之根据针灸治疗原则,寒性病证宜:4、【多选】A.循经选穴 B.远部选穴 C.肝气犯胃型胃痛取太冲取穴原则是:4、【多选】A.表里经配穴法 B.上下配穴法 C.感冒后出现腹泻,治疗取太渊、偏历,其配穴法是:6、【单选】A.体重节痛 B.喘咳寒热 C.逆气而泄 D.腹痛而泄《难经.六十八难》关于“五输穴”主治的论述中,“经”所主的是:《难经·六十八难》:“所出为井,所流为荣,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复习重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复习重点总结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复习重点总结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
经,路径,为直行的主干。
络,网络,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
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头部:手足阳明循行于面额、手足少阳循行于头侧、手足太阳循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
躯干:手三阳循行于肩胛部、手三阴从腋下走出、足三阴循行于腹面部、足三阳行于中、阳明行走于前胸腹、太阳行走于后背、少阳行走于侧面。
胸部:距正中线: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6寸。
腹部:肾经0、5 寸,胃经,2寸。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
1头面部手足三阳皆上头“头为诸阳之会”;手足阳明经前额面部;手足少阳经侧头;手太阳经颊部;足太阳经前额后头。
2躯干部手足三阴经和足阳明经胸腹,从内到外依次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手三阳经肩背;足太阳经腰背;足少阳经侧胸侧腹。
3 上肢部手三阴上肢内侧前肺中包后心;手三阳上肢外侧前大中三后小。
4 下肢部足三阳下肢内侧前胃中胆后膀;足三阴下肢内侧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
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正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正经走向:手阴脏走手;手阳手走头;足阳头走足;足阴足走胸腹一源三歧: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任脉行于前正中线,督脉起于后正中线,冲脉并行于肾经。
任脉,腹胸颏下正中,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阴脉之海。
督脉,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阳脉之海。
任督二脉主治的异同:督脉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任脉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和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两者都可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神志病,而任脉没有督脉治疗巅顶痛的作用冲脉,与足少阴经相并上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等有联系,涵蓄十二经气血,十二经之海,血海。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针灸学》知识要点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针灸学》知识要点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经络系统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名称2.奇经八脉的作用细目四:十五络脉要点:十五络脉的分布细目五:十二经筋要点:十二经筋的分布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细目一:经络的作用要点: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诊断方面2.治疗方面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要点: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主治特点要点: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细目二:主治规律要点:分经主治规律第五单元特定穴要点:1.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2.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要点:1.骨度分寸定位法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尺泽、列缺、太渊、鱼际、少商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地仓、颊车、下关、头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丰隆、内庭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第十二单元手太阳小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少泽、后溪、养老、天宗、听宫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睛明、攒竹、天柱、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承山、昆仑、申脉、至阴第十四单元足少阴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涌泉、太溪、照海、复溜第十五单元手厥阴心包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曲泽、郄门、内关、劳宫第十六单元手少阳三焦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丝竹空第十七单元足少阳胆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听会、阳白、风池、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丘墟、足临泣第十八单元足厥阴肝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大敦、行间、太冲、期门第十九单元督脉、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腰阳关、大椎、哑门、百会、水沟、印堂第二十单元任脉、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廉泉、承浆第二十一单元奇穴要点:常用奇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四神聪、太阳、夹脊、外劳宫、十宣、膝眼、胆囊、阑尾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细目一:针刺准备要点:1.消毒2.体位细目二:进针方法要点: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细目三:针刺角度和深度要点:1.角度2.深度细目四:行针与得气要点:1.行针的基本手法2.得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五:针刺补泻要点:1.捻转补泻2.提插补泻3.平补平泻细目六:针刺异常情况的表现、处理和预防要点:1.晕针2.滞针3.血肿4.断针5.弯针6.气胸7.刺伤内脏8.刺伤脑与脊髓细目七:针刺注意事项要点:1.特殊生理状态的针刺注意事项2.妊娠妇女、小儿针刺时的注意事项3.颈项、眼区、胸胁腹背等部位腧穴的针刺注意事项4.不宜针刺的疾病第二十三单元灸法细目一:灸法的作用要点: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细目二:灸法的种类要点:1.艾炷灸2.艾条灸3.温针灸细目三:灸法的注意事项要点:1.施灸的禁忌2.灸后处理第二十四单元拔罐法要点:1.拔罐方法2.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3.拔罐的注意事项第二十五单元其他针法要点:1.电针法2.三棱针法第二十六单元治疗总论细目一:针灸治疗作用要点:1.疏通经络2.凋和阴阳3.扶正祛邪细目二:针灸处方要点:1.选穴原则2.配穴方法第二十七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头痛要点:1.头痛的辨证要点2.头痛的治法3.头痛的处方4.头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中风要点:1.中风的辨证要点2.中风的治法3.巾风的处方4.中风的治疗操作细目三:眩晕要点:1.眩晕的辨证要点2.眩晕的治法3.眩晕的处方4.眩晕的治疗操作细目四:面瘫要点:1.面瘫的辨证要点2.面瘫的治法3.面瘫的处方4.面瘫的治疗操作细目五:不寐要点:1.不寐的辨证要点2.不寐的治法3.不寐的处方4.不寐的治疗操作细目六:感冒要点:1.感冒的辨证要点2.感冒的治法3.感冒的处方4.感冒的治疗操作细目七:哮喘要点:1.哮喘的辨证要点2.哮喘的治法3.哮喘的处方4.哮喘的治疗操作细目八:胃痛要点:1.胃痛的辨证要点2.胃痛的治法3.胃痛的处方4.胃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九:呕吐要点:1.呕吐的辨证要点2.呕吐的治法3.呕吐的处方4.呕吐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便秘要点:1.便秘的辨汪要点2.便秘的治法3.便秘的处方4.便秘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一:腰痛要点:1.腰痛的辨证要点2.腰痛的治法3.腰痛的处方4.腰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二:痹证要点:1.痹证的辨证要点2.痹证的治法3.痹证的处方4.痹证的治疗操作第二十八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月经不调要点:1.月经不调的辨证要点2.月经不调的治法3.月经不调的处方4.月经不调的治疗操作细目二:痛经要点:1.痛经的辨证要点2.痛经的治法3.痛经的处方4.痛经的治疗操作细目三:崩漏要点:1.崩漏的辨证要点2.崩漏的治法3.崩漏的处方4.崩漏的治疗操作细目四:绝经前后诸证要点:1.绝经前后诸证的辨证要点2.绝经前后诸证的治法3.绝经前后诸证的处方4.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操作细目五:遗尿要点:1.遗尿的辨证要点2.遗尿的治法3.遗尿的处方4.遗尿的治疗操作第二十九单元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瘾疹要点:1.瘾疹的辨证要点2.瘾疹的治法3.瘾疹的处方4.瘾疹的治疗操作细目二:蛇串疮要点:1.蛇串疮的辨证要点2.蛇串疮的治法3.蛇串疮的处方4.蛇串疮的治疗操作细目三:颈椎病1.颈椎病的辨证要点2.颈椎病的治法3.颈椎病的处方4.颈椎病的治疗操作细目四:落枕要点:1.落枕的辨证要点2.落枕的治法3.落枕的处方4.落枕的治疗操作细目五:漏肩风要点:1.漏肩风的辨证要点2.漏肩风的治法3.漏肩风的处方4.漏肩风的治疗操作细目六:扭伤要点:1.扭伤的辨证要点2.扭伤的治法3.扭伤的处方4.扭伤的治疗操作第三十单元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目赤肿痛要点:1.日赤肿痛的辨证要点2.目赤肿痛的治法3.目赤肿痛的处方4.目赤肿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耳鸣耳聋要点:1.耳鸣耳聋的辨证要点2.耳鸣耳聋的治法3.耳鸣耳聋的处方4.耳鸣耳聋的治疗操作细目三:牙痛要点:1.牙痛的辨证要点2.牙痛的治法3.牙痛的处方4.牙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四:咽喉肿痛要点:1.咽喉肿痛的辨证要点2.咽喉肿痛的治法3.咽喉肿痛的处方4.咽喉肿痛的治疗操作第三十一单元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晕厥要点:1.晕厥的辨证要点2.晕厥的治法3.晕厥的处方4.晕厥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内脏绞痛要点:1.内脏绞痛的辨证要点2.内脏绞痛的治法3.内脏绞痛的处方4.内脏绞痛的治疗操作。
(完整版)针灸学重点笔记
针灸学重点笔记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系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奇经八脉的功能: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募穴: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十二经原\络穴:胆经丘墟、光明;肝经太冲、蠡沟;小肠经腕谷、支正;心经神门、通里;胃经冲阳、丰隆;脾经太白、公孙;大肠经合谷、偏历;肺经太渊、列缺;膀胱经京骨、飞扬;肾经太溪、大钟;三焦经阳池、外关;心包络大陵、内关。
五腧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针灸学高频考点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针灸学高频考点针灸学是中医医师考试的重点,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了中医针灸学高频考点!1。
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的交接部位在——心中。
2。
十二经脉中,肝经与肺经的交接部位在--肺中。
3.十二经脉中,肾经与心包经的交接部位在--胸中.4。
手三阳经在上肢的排列按照前中后的顺序,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5。
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6.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是——太阴、厥阴、少阴。
7。
足三阴经在上肢内侧面的排列顺序是-—肺经、心包经、心经。
8。
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分出的部位是—-肘膝关节以下。
9。
在经络系统中,具有离、入、出、合循行特点的是——十二经别.10.一源三歧指的三条经脉是-—冲脉、任脉、督脉。
11。
十二经脉之海是——冲脉。
12。
阳脉之海是——督脉。
13.腧穴总体上包括——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14。
腧穴的主治特点是——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15。
属于腧穴近治作用的是-—腰痛取大肠俞。
16。
属于腧穴特殊作用的是—-大椎退热.17.诊断心病常用的腧穴是——巨阙、膻中、大陵。
18。
诊断肺病常用的腧穴是-—中府、肺俞、太渊。
19。
诊断脾病常用的腧穴是--章门、太白、脾俞。
20.诊断胆病常用的腧穴是--日月、胆俞。
21。
治疗高血压首选的腧穴是-—曲池.22。
治疗头项强痛应首选的腧穴是——列缺.23。
治疗上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内庭.24。
治疗下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合谷。
25。
治疗梅核气、噎膈首选的腧穴是——天突。
26.治疗目内眦,颈项之疾的穴组是——外关、公孙。
27。
肝阳上亢型头痛,应配合的穴位是——太冲、太溪、侠溪. 28。
治疗肺系、咽喉、胸膈疾病宜选用的配穴是——照海、列缺。
29。
治疗胃痛胃阴不足者,除主穴外,应加用的腧穴是--內庭、三阴交。
30。
治疗中风中脏腑闭证,除十二井穴外,应主取的是——督脉、手厥阴经穴。
31。
治疗耳鸣、耳聋实证,除局部取穴外,应主选的经穴是-—足少阳、手少阳经穴。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耳针法 选心、小肠、交感、神门、内分泌。每次选3~5穴,毫针刺,中等刺激强度。
(二)胆绞痛
1.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急性胆囊炎右上腹痛,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剧。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区,伴有恶心、呕吐,右上腹胆囊区有明显压痛和肌紧张。部分患者出现黄疸和高热,或摸到肿大的胆囊。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常见急症的针灸治疗
一、晕厥
【辨证】
多由元气虚弱,病后气血未复或产后失血过多,每因操劳过度、骤然起立等,致使经气紊乱,气血不能上充于脑,阳气不能通达于四末发为晕厥;或情志异常波动,或外伤剧痛,致使经气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清窍受扰,发为晕厥。
【辨证】
操作 毫针泻法。
方义 日月配胆俞、期门配肝俞为俞募配穴,疏肝利胆止痛。阳陵泉为足少阳之合穴,以利肝胆之腑。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患的经验效穴。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肝、胰胆、交感、神门、耳迷根。急性发作时,毫针强刺激,持续捻针。疼痛缓解后,用耳穴压丸法,两耳交替进行。
2.胆道蛔虫症
配穴 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
操作 毫针泻法。迎香透四白,鸠尾透日月。每次留针1~2小时。
方义 阳陵泉为足少阳之合穴,可利胆止痛。迎香透四白为治疗本病的经验穴。鸠尾透日月疏通局部气血。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患的经验效穴。诸穴共奏驱蛔止痛之功。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胰胆、艇中、十二指肠、神门、耳迷根。பைடு நூலகம்刺右侧,疼痛未止再刺左侧,强刺激。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 选神门、肾上腺、心、皮质下。毫针刺,强刺激。
(2)刺络法 选十二井穴、十宣、大椎。毫针刺后,大幅度捻转数次,出针后使其出血数滴,适用于实证。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核心重点整理
202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核心重点整理考点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经脉流注顺序、表里)考点二:互为络属---属本经、络表里手三阳:从手走头(阳明、少阳、太阳---大焦小)头--诸阳之会考点三足三阳,从头走足(阳明、少阳、太阳---胃胆膀)足三阴,从足走腹(胸)内踝高点上8 寸--太厥少;内踝高点8 寸下--厥太少考点四:胸腹部:肾胃脾考点五:膀胱经(后背):1.5、3 寸考点六:手三阴阳经:手指末端手足三阳:头面部足阴阳:足末端手足阴经:胸部考点七:十二正经命名规律:手足阴阳脏腑考点八:1、相表里--四肢末端手(兰花指)肺大肠--食指;包焦--无名指;心小肠--小指足:肾与膀胱--足小指;肝胆--大外;脾胃--大内2、同名阳经:鼻翼(阳)、目外眦(少)、目内眦(太)-- 三角形3、心脾交接在心中;肺肝交接在肺中;肾与心包在胸中下午十二正经命名规律:手足+阴阳+脏腑1、走行考点:属本经,络表里。
胃经入:入上齿大肠经:入下齿脾经(脸皮(脾)只有一个):连舌本肾经(肾有俩):挟舌本肝经:1.直达巅顶(足太阳膀胱经、督脉)2.绕阴器十二经络与脏腑器官的联络(有能力的可以看一下这个表格总结)2、一源任脉:起于胞中,走前正中线、止于目眶下(阴脉之三岐:海)主胞胎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走后正中线,止于上唇系带(阳脉之海)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与肾经并行(腹部-2、胸部-4,止于目眶下。
(血海、十二经脉之海)3、带脉:约束纵行诸经阴跷阳跷:都起于足跟(踩高跷--足)功用:司眼睑开合、调节睡眠,调节肢体活动阴维、阳维:起于小腿内、外侧(阴维)功用:维系一身之阴阳、联络各经任脉的络脉:鸠尾—分布整个腹部络脉督脉的络脉:长强—分布整个后背连头脾之大络:(脾的络脉)大包-腋中线6 肋间隙:治疗全身痛、乏力。
4、经络的作用: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5、十二经别:肘膝关节附近分出离入出合:阳经合入本经,阴经合于相表里经脉6、五输穴、腧穴俞穴的区别歌诀:手三阴经同治胸,手三阳经咽热病。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精要
经络输穴学总结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局部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 再次为少阳.4、十二经脉着,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5、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胃经与脾经足大趾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踽脉、阴阳维脉.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二10、十二经别,乂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一一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乂有络、浮络和血络之分.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那么是细小的血管.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局部,起分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13、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一一关枢;阳明一一害蜚;少阳一一枢持;太阴一一关蛰;少阴枢懦;厥阴-------- 害肩.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15、经络的作用:沟通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调整阴阳,抗御病邪,反响症候, 传导感应,调整虚实16、?医学入门?: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17、脸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响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18、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为“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的称“阿是穴北19、经穴都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共361 个穴位〔依据是学川的?针灸逢源?〕.20、奇穴,一有具体的名称和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中,举例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 四花是胆俞、膈月俞四穴.21、阿是穴,乂称不定穴,天应穴.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 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胭.23、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24、腌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25、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肠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经络总论-表1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经络总论-表2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瑜穴总论-表1十四经穴分经主治规律腌穴总论-表2常用骨度分寸表经络腌穴各论-表1手太阴肺经常用胸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灸方法经络腌穴各论-表2手阳明大肠经常用胸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灸方法经络腌穴各论-表3足阳明胃经常用胸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灸方法经络腌穴各论-表4足才颁旃常用脸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灸方法经络腌穴各论-表5手少阴心经常用胸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灸方法经络瑜穴各论-表6手太阳小肠经常用瞄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灸方法经络腌穴各论-表7足力侬修常用腌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灸方法经络腌穴各论-表8足少阴肾经常用胸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灸方法经络腌穴各论-表9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脸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灸方法经络脑穴各论-表10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腌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灸方法经络脸穴各论-表11足少阳胆经常用喻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灸方法经络瑜穴各论-表12足厥阻肝经常用腌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灸方法经络瑜穴各论-表13叠隙常用腌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灸方法经络脸穴各论-表14任脉常用腌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灸方法经络脸穴各论-表15 核党崎V常用腌穴的定位,主治及剌灸方法令针法起源尸东方〔〕,灸法起源于北方.最初的针:硬石.拔罐法,古称“角法〞,原始罐具为兽角令进针:单手:指压进针=插入法、捻入法;双手:指切、夹持〔长针〕、舒张、提捏.角度:直90、斜45、平15.方向:平行经脉循行方向,针尖对向病痛部.哑门、风府向下颌; 风池向鼻尖令行针:运针,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调整针感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用的操作方法.令得气:古称“气至〞乂称“针感〞,是指亳针刺入月俞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患者医者两方面的感觉〕令补泻:原那么:“盛那么写之,虚那么补之,热那么疾之,寒那么留之,陷下那么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经脉?.Eg补法:捻转拇指快出,重插轻提,徐进疾退,随经循行〔列缺向上是向病所不是补泻〕,与气机反,出针后按针孔.令灸法的特点:善治虚寒病症预防保健,特殊成效可补针药缺乏,易被患者接受和自我治疗.令艾=靳艾的特点:淡黄色,便于揉捏成型,易于燃烧,热力温和,烧毁不易散落.以陈久为好,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令九针:媒针、圆针、疑针、锋针、被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令 电针:用电针仪输出脉冲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经络月俞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波形:连续、疏密、断续考前须知:用前检查仪器,仔细调节电流量,预防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孕妇慎用年老体弱醉酒 过饥过饱过劳不宜,温针后外表氧化不易导电.令 穴位注射:水针,不可注入关节腔血管和脊髓腔,避开神经干.令 耳针:采用短毫针或其他针具刺激耳穴,一诊断和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耳穴分布规律:大体形如一个倒置在子宫的胎儿.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 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 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中腔;与消化管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轮脚周围.对耳轮体:后列的下心为颈椎,中然为胸椎,上本为腰舐椎.前皿的下必为颈,中然 为胸,上班为腹. 三角窝部:后3的上部为神门,镇静安神,治疗失眠多梦烦躁.选穴组方原那么:按部选穴,辩证选穴,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选穴,经验选穴令 头针:原那么:分区定经,经上选穴,结合传统穴位透刺方法.理论: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 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上行至头面,阴经经别相合与其表里的阳经而上达头面单式针刺手法用手指指腹于穴位所在部位施行揣按,为取准胸穴之法.用指甲按掐穴位,便于取穴准确.用大指甲垂直于穴上作切按动作,以宣散气血,减轻疼痛,不伤营卫. 右手持针,将针尖对准欲针的穴位准备进针.将针由浅入深,渐次而进,获取感应,使针能达应进的深度.用手指指腹沿穴位经络线上下抚摩,促使针下经气来至并循经传导. 用拇、食、中指沿穴上下经脉进行提捏,促使经气沿经脉传导. 将针如搓线状单向转动,以增强针下感应,并促使感应向单一方向传导. 将针往返反复捻转,加大刺激量,促使得气,增强感应. 将针作圆形盘转,可加大刺激量,用于腹部肌肉松弛之处. 用手指弹动针柄,随着针身的颤抖,针下感应持续不断.用手指执持针柄,将针身左右.摇摆,以摇大针孔,便于出针泄气. 将针下插豆许,促使感应增强.“按者,插也〞 将针上提豆许,使针下感应减弱消失.用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按压拨动针身,可限制针下感应向单向扩散. 将针由深出浅,出针时用.留针时活动其针,增强针感,可以催气.当退针外出,针尖到达皮下时,留针片刻方出针,预防出针太猛太快损伤组织.012345678法法法法持法法法法法 揣爪切指进循摄搓捻 法法法法法法法法法 vyl vvfvy vyT vyw vvt vyl vyr盘弹摇按提努退动留19拔法针尖已退至皮下,松活不滞涩,如拔毫毛一样,将针拔出,以预防出针时疼痛.20扪法出针后用手指按压针孔,减轻出针后的痛感,预防气泄.飞经走气法是指通过特定的手法使经气通过关节,通经接气,趋达病所的方法.适用于经络气血壅滞或关节附近针刺久不得气者.青龙摆尾法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好似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白虎摇头法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深层〔地部〕,得气后将针快速左右摇动,如手摇铃一样,边摇边提针.与此同时\于所针月俞穴经脉的一端,用左手指按压,让此端经脉关闭, 使经气沿经脉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苍龟探穴法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前后左右多向透刺,浅、中、深三逐渐加深,如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向不同方向探刺以寻找最正确针刺感应,或加大刺激量以增强得气感.赤凤迎源法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候气摇针,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以达通行经气的作用.子午捣臼法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子午捣臼法是提插捻转结合的复式手法.它由提插、捻转、九六补泻法组成.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9数,再紧提慢按6数, 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龙虎交战法龙指左转,虎为右转;左转右转反复交替,称为交战.龙虎交战法是左右反复交替捻转的复式手法.它由捻转、九六补泻法组成.进针得气后,先大指向前用力捻转9数〔左转〕.再大指向后用力捻转6数〔右转〕.如此反复施行屡次.也可分浅、中、深三层,按上法重复操作.1由添法抽指上提,添指按纳.抽添法指上下、前后、左右多向提插搜寻的针刺手法.杨氏针法掷撅法热就是捻转;撅,就是提插.参照杨氏其他手法,热法,补可用左转,泻可用右转;撅法,补可用紧按慢提,泻可用紧提慢按.口手吸法补法中随呼气而推进;泻法中随吸气而退回.运气法进针后,先作直刺提插或捻转六数操作,得气后,将针斜向病所,令患者深吸气五口, 使气至病所,可以止痛.提气法进针后,在提插捻转运针时,用六阴数,得气后稍加捻转并轻轻将针上提,使针感聚于针下,可治冷麻顽痹等症.治病八法烧山火法、透天凉法、阳中隐阴法、阴中隐阳法、子午捣臼法、龙虎交战法、进气与留气法、抽添法.烧山火法51度由提插、徐疾、九六、开阖补法组成,以三进一退、紧按慢提为特点的复式补法.〔见上图〕1、操作:① 将穴位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② 刺入浅层后,按浅、中、深顺序依次每层各作紧〔较快较重〕按慢〔较慢较轻〕提9次,退针至浅层,此为1度三进一退〕.③ 反复施术数度〔3度以上〕,针下出现热感,留针至深层.④ 出针后速按针孔.2、原理:使邪气由浅入深,由外入.3、作用与适应症本法有温阳散寒的作用,适用于寒证、顽麻冷痹、瘫痪等病症.透天凉法i旗由提插、徐疾、九六、开阖泻法组成,以一进三退、紧提慢按为特点的复式泻法.〔见上图〕1、操作①将穴位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②刺入深层后,按深、中、浅顺序依次每层各作紧提慢按6次,此为一度〔一进三退〕.③ 反复施术数度〔3度以上〕,针下出现凉感,留针至浅层.④出针时摇大针孔,不按针孔.2、原理:使邪气由深出浅,由出外.3、作用与适应症本法有泻热祛邪作用,适用于热证、肌热骨蒸、风痰壅盛等病症.阳中隐阴法徐进熨〔补〕 先进由提插、徐疾、九六补法组成,先补后泻,治疗先寒后热的复式手法.〔见上图〕 ]、操作①将穴位可刺深度分为浅〔5分〕、深〔1寸〕2层.②先在浅层紧按慢提9数〔9或9的倍数, 如9次、36次〕.③再在深层紧提慢按6数〔6或6的倍数,如6次、18次〕.2、作用与适应症本法先补后泻,适用于先寒后热、寒多热少、表寒里热之证.阴中隐阳法由提插、徐疾、九六泻法组成,先泻后补,治疗先热后寒的复式手法.〔见上图〕 1、操作①将穴位可刺深度分为浅、深2层.② 先入深层紧提慢按6数〔6或6的倍数,如6次、18次〕. ③再在浅层紧按慢提9数〔9或9的倍数,如9次、36次〕. 2、作用与适应症酗—T3——而」本法先泻后补,适用于先热后寒、热多寒少、里热表寒之证.子午捣臼法e Tn 一用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子午捣臼法是提插捻转结合的复式手法.它由提插、捻转、九六补泻法组成.〔见上图〕1、操作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9数,再紧提慢按6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2、作用与适应症导引阴阳之气,补泻兼施,利水消肿.适用于虚实夹杂、水肿、气胀等证.龙虎交战法龙指左转,虎为右转;左转右转反复交替,称为交战.龙虎交战法是左右反复交替捻转的复式手法.它由捻转、九六补泻法组成.〔见上图〕1、操作进针得气后,先大指向前用力捻转9数〔左转〕.再大指向后用力捻转6数〔右转〕.如此反复施行屡次.也可分浅、中、深三层,按上法重复操作.2、作用与适应症本法有行气活血,通经止痛作用.适用于痛症,如风湿痹痛,牙痛等.进气与留气法1、进气法:是指在深层施行补法后卧针,使针感传导的手法.操作:进针后刺入深层〔9分〕,得气后紧按慢提9数〔9次或9的倍数次〕,然后将针卧倒, 针尖向上〔向心〕,使针感上行.作用与适应症:本法有补气助阳、行气止痛的作用.适用于痛症,如腰背肘膝痛,浑身走注痛, 对虚证疼痛尤为适用.2、留气法:是指先补后泻、破气消积之复式手法.操作:①先刺入中层〔7分〕,紧按慢提9数以得气.②再刺入深层〔1寸〕,紧提慢按6 数.③提针退回原处.不得气者,依前法再施针.作用与适应症:本法有先补后泻,破气消积的作用.适用于瘤癖气块等气血瘀阻病证.抽添法抽指上提,添指按纳.抽添法指上下、前后、左右多向提插搜寻的针刺手法.1、操作:①刺入中层后,紧按慢提9数以得气. ②再向周围前后左右多向提插搜寻.③然后再向下直刺按纳.2、作用与适应症:剌灸法各论-表1灸法的种类及其适应证治疗总论-表1阻经五输穴表治疗总论-表2阳经五输穴表治疗总论-表3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心包大陵关络,三焦阳池外关络;心原神门络通里, 胃原冲阳络丰隆;肝原太冲蠡沟络,胆原丘墟络光明.治疗总论-表4六脏六腑背俞穴与募穴表歌诀:胃募中腕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膻中气会何经募,心主厥阴心包络;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治疗总论-表5八脉交会穴及主治表歌诀:肺原太渊络列缺,大原合谷络偏历; 小肠腕骨支正络;脾原太白络公孙,歌诀:公孙冲脉胃心胸,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眦颈,申脉阳踊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蹒照海膈喉咙.治疗总论-表6八会穴及归经表歌诀:腑会中院脏章门,筋会阳陵髓绝骨,骨会大杼气膻中,血会膈俞脉太渊治疗总论-表7十六经脉郡穴表歌诀:肺那孔最大温溜,脾那地机胃梁丘;心那阴郑小养老,膀胱金门肾水泉; 心包那门焦会宗,胆那外丘肝中都;阴踊交信阳附阳,阳维阳交阴筑宾.治疗总论-表8下合穴及归经表穴位总结:一、头面颈项部:1、垂直于瞳孔:〔1〕瞳孔直上:鱼腰〔经外奇穴,眉中〕、阳白〔胆经,眉上1寸〕、头临泣〔胆经,入前发际0.5寸〕〔2〕瞳孔直下:〔承泣〔胃经,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四白〔胃经,眶下孔〕、巨作〔胃经,平鼻翼下缘〕、地仓〔胃经,口角外侧〕2、平喉结:人迎〔胃经,胸锁乳突肌前缘〕、扶突〔大肠经,胸锁乳突肌前后缘〕、天窗〔小肠经,胸锁乳突肌后缘〕3、耳前穴位:耳门〔三焦经,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听宫〔小肠经,下颌竹牌状突的后缘〕听会〔胆经,耳屏切迹的前方〕、上关〔胆经,颈弓的上缘〕、下关〔胃经,颜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陷〕二、胸背腰腹部:1、垂直于乳头〔正中旁开4寸〕:①胃经穴:缺盆〔锁竹上窝〕、气户〔锁竹中点〕、库房〔1肋〕、屋翳〔2肋〕、磨窗〔3肋〕、乳中〔4肋〕、乳根〔5肋〕②脾经穴:腹哀〔脐上3寸〕、大横〔腹中部〕、腹结〔大横下1.3寸〕、府舍〔脐下4寸〕③肝经穴:期门〔6肋〕④胆经穴:日月〔7肋〕2、平乳头〔4肋〕:膻中〔任脉,旁开0寸〕、神封〔肾经穴,旁开2寸〕、乳中〔胃经,旁开4寸〕天池〔心包,旁开5寸〕、天溪〔脾经,旁开6寸〕3、平胸剑联合〔5肋〕:中庭〔任脉,旁开0寸〕、布廊〔肾经,旁开2寸〕、乳根〔胃经,旁开4寸〕、食窦〔脾经,旁开6寸〕4、平脐上4寸:中脱〔任脉,旁开0寸〕、阴都〔肾经,旁开0.5寸〕、梁门〔胃经,旁开2寸〕5、平脐下3寸:关元〔任脉,旁开0寸〕、气穴〔肾经,旁开0.5寸〕、水道〔胃经,旁开2寸〕6、平肚脐:神阙〔任脉,旁开0寸〕、肓俞〔肾经,旁开0.5寸〕、天枢〔胃经,旁开2寸〕大横〔脾经,旁开4寸〕、带脉〔胆经,11肋缘〕7、平脐下4寸:中极〔任脉,旁开0寸〕、大赫〔肾经,旁开0.5寸〕、归来〔胃经,旁开2寸〕子宫〔经外奇穴,旁开3寸〕、府舍〔脾经,旁开4寸〕8、平第7颈椎:大椎〔督脉,旁开0寸〕、定喘〔经外奇穴,旁开0.5寸〕、肩中俞〔小肠经,旁开2寸〕9、平第1胸椎:陶道〔督脉,旁开0寸〕、肩外俞〔小肠经,旁开3寸〕10、平第2胸椎:曲垣〔小肠经〕、脯俞〔小肠经〕11、平第4腰椎:腰阳关〔督脉,旁开0寸〕、大肠俞〔膀胱经,旁开1.5寸〕、腰眼〔经外奇穴,旁开3.5寸〕12、平第4舐后孔:腰俞〔督脉,旁开0寸〕、下修〔膀胱经〕、白环俞〔膀胱经,旁开1.5寸〕秩边〔膀胱经,旁开3寸〕三、手足四肢部:1、手指甲缘:少商〔肺经,1指槎侧〕、商阳〔大肠经,2指槎侧〕、中冲〔心包经,3指端〕关冲〔三焦经,4指尺侧〕、少冲〔心经,5指税侧〕、少泽〔小肠经,5指尺侧〕2、足趾甲缘:隐白〔脾经,1趾侧〕、大敦〔肝经,1趾外侧〕、历兑〔胃经,2趾外侧〕足窍阴〔胆经,4趾外侧〕、至阴〔膀胱经,5趾外〕3、腕关节:太渊〔肺经〕、神门〔心经〕、大陵〔心包经〕、阳溪〔大肠经〕、阳谷〔小肠经〕阳池〔三焦经〕、中泉〔经外奇穴〕4、肘关节:尺泽〔肺经〕、少海〔心经〕、曲泽〔心包经〕、曲池〔大肠经〕、小海〔小肠经〕天井〔三焦经〕、时尖〔经外奇穴〕5、踝关节:解溪〔胃经〕、昆仑〔膀胱经〕、仆参〔膀胱经〕、申脉〔膀胱经〕、丘墟〔胆经〕、商丘〔脾经〕太溪〔肾经〕、大钟〔肾经〕、水泉〔肾经〕、照海〔肾经〕、中封〔肝经〕、外踝尖〔经外奇穴〕6、膝关节:犊鼻又名外膝眼〔胃经〕、浮郑〔膀胱经,上1寸〕、委阳〔膀胱经〕、委中〔膀胱经〕、膝阳关〔胆经,上3寸〕、阳陵泉〔胆经〕、阴陵泉〔脾经〕、四海〔脾经,嵌底上2寸〕梁丘〔胃经,嵌底上2寸〕、阴谷〔肾经〕、膝关〔肝经〕、曲泉〔肝经〕、膝眼〔经外奇穴〕7、肩关节:肩耦〔大肠经,肩峰前〕、肩贞〔小肠经,腋后纹头上1寸〕、肩修〔三焦经,肩峰后〕瞒俞〔小肠经〕、肩前〔奇穴〕治疗各论-、外、妇、儿、急症各科局部病证针灸治疗表。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 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 8 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 8 寸以上)
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十五络脉: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 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 十二经筋
胸锁乳突肌与余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内风、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 环跳 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 13 与内 23 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 风市 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 7 寸。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遍身瘙痒。 阳陵泉 (合穴)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儿惊风 悬钟 (八会穴之髓会) 外踝高点上 3 寸,腓骨前缘。 主治:髓海不足证;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丘墟 (原穴) 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 足内翻、足下垂。
养老 (郄穴) 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听宫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7、足太阳膀胱经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 睛明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攒竹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天柱 后发际正中直上 0.5 寸,旁开 1.3 寸。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 肺俞 第 3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2023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头针耳针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头针、耳针细目一: 头针原则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 14条原则线(左侧、右侧、中央共25条)旳定位及主治分述如下:1.额中线【部位】在头前部, 从督脉神庭穴向前引一条直线, 长1寸。
【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
【习题】额中线旳定位是, 在头前部A.从上星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旳线B.从上星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C.从神庭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旳线D.从神庭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E.从眉冲穴向后引一条长1寸旳线『对旳答案』C2.额旁1线【部位】在头前部, 从膀胱经眉冲穴向前引一直线, 长l寸。
【主治】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及鼻病等。
3.额旁2线【部位】在头前部, 从胆经头临泣穴向前引一直线, 长l寸。
【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
4.额旁3线【部位】在头前部, 从胃经头维穴内侧0.75寸起向下引一直线, 长l寸。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尿急等。
5.顶中线【部位】在头顶部, 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旳连线。
【主治】腰腿足病, 如瘫痪、麻木、疼痛, 以及皮层性多尿、脱肛、小儿夜尿、高血压、头顶痛等。
6.顶颞前斜线【部位】在头顶部、头侧部, 从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百会前1寸)至颞部胆经悬厘之间旳连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 上l/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瘫痪, 中2/5治疗上肢瘫痪, 下2/5治疗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
治疗左侧中枢性面瘫, 应选择旳头穴线是A.右侧顶颞前斜线下1/5B.右侧顶颞前斜线下2/5C.右侧顶颞前斜线中2/5D.右侧顶颞后斜线下2/5E.右侧顶颞后斜线中2/5『对旳答案』B7.顶颞后斜线【部位】在头预部、头侧部, 顶颞前斜线之后l寸, 与其平行旳线。
即督脉百会与颞部胆经曲鬓穴之间旳连线。
【主治】全线分5等份, 上l/5治疗对侧下肢和躯干感觉异常, 中2/5治疗上肢感觉异常, 下2/5治疗头面部感觉异常。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要点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要点1.经络理论: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为主,维系全身的气血运行。
经络的概念、分类、流注规律、禁忌等都是复习的重点。
要熟悉经络的命名、路径、分布等。
2.穴位理论:穴位是中医针灸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要熟悉主要穴位的位置、名称、特点等。
特别要注意一些重要穴位的命名和功能。
3.针灸基本操作:针灸治疗包括针刺、灸疗、刮痧等操作技术。
要熟练掌握针刺的基本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和禁忌,具体包括选穴、准备、插入、扎刺、留针、拔针等各个环节。
4.针灸治疗原则:不同的疾病需要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案。
掌握常用穴位的主治功能,如"四点、五海"、"金针灸、银针灸、色针灸、电针灸、火针灸"等。
5.针灸的临床应用:针灸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调节、预防疾病的作用。
了解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如头痛、颈椎病、胃病、失眠等。
此外,还要注意针灸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6.针灸的刺激方法:除了常规的刺激方法外,还要了解一些特殊刺激方法,如电针、火针、手针、毒针等。
还需要了解针灸的操作温度、持针时间、操作力度等。
7.针灸配穴:有些疾病需要配合多个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掌握一些常见的穴位配伍规律,如天宫配合地府、太冲配合合谷等。
8.针灸的安全注意事项:针灸是一项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但仍需注意一些安全事项,如消毒、穴位选择、用针方法、刺入深度等。
9.针灸的质量控制:在进行针灸治疗时,要注意保持操作的规范性和操作的专业性。
此外,要了解针灸仪器的使用和维护,避免出现仪器故障或操作失误的情况。
10.针灸养生:针灸不仅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养生保健。
了解一些针灸的养生方法和穴位的保健功能,如自我保健按摩、针灸祛湿养生等。
以上是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复习的主要要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考点总结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足太阴脾经、穴
1.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2.主治概要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足太阴脾经腧穴
足阳明胃经穴
1.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2.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
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足阳明胃经腧穴。
【执业医师】针灸学115条高频考点!
【收藏】实践技能针灸常用90个腧穴位置图
【备战执医】紧扣考纲的90个腧穴考点汇总!
【医学笔试】针灸学特定穴位总结
【实践技能】常见急性病症的针灸处理!
【执业医师】针灸学115条高频考点!
今天
持之以恒的背诵与积累一定会让你对考试更加有把握!小编今天还把以往总结的针灸学相关精华内容整理在文章末尾了,大家记得看完今天的内容后去回顾一下啊!
这一类常考的内容
对于这种表格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知识,
除了小小的自我检测,关于习题的练习也应该贯穿于平常的执业医师复习中!同学们要将平常的错题积累下来,并时常回顾呀~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重要知识点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手少阳三焦经穴
1.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2.主治概要
头、目、耳、颊、咽喉病证,胸胁病证,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手少阴三焦经腧穴
手厥阴心包经穴
1.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2.主治概要
心、心包、胸、胃病证,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
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
中医执业针灸学笔记一、针灸学基础理论。
1. 经络系统。
- 十二经脉。
- 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 走向与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
- 奇经八脉。
- 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其中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任脉为“阴脉之海”,总任一身之阴经;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2. 腧穴总论。
- 腧穴的分类。
- 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
- 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
- 腧穴的主治特点。
- 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如眼区的睛明、承泣等穴均能治疗眼疾。
- 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病证,还能治疗头面部病证。
- 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
如天枢穴可止泻又可通便;内关穴在心动过速时可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可提高心率。
二、经络腧穴各论。
1. 手太阴肺经。
- 经脉循行: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输穴学总结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1、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2、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3、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
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4、十二经脉着,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5、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6、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
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
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7、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
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胃经与脾经足大趾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8、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
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9、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0、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
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
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
又有络、浮络和血络之分。
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2、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3、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少阴——枢懦;厥阴——害肩。
14、《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5、经络的作用:沟通外,网络全身,运行气血,调整阴阳,抗御病邪,反应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16、《医学入门》: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
业者不可不熟!17、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18、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为“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的称“阿是穴”。
19、经穴都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共361个穴位(依据是学川的《针灸逢源》)。
20、奇穴,一有具体的名称和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中,举例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1、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2、《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3、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4、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远道作用整体作用。
25、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肠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
“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经络总论—表1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经络总论—表2 奇经八脉循行分布和功能腧穴总论—表1 十四经穴分经主治规律腧穴总论—表2 常用骨度分寸表经络腧穴各论—表1 手太阴肺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2 手阳明大肠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3 足阳明胃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4 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5 手少阴心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6 手太阳小肠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7 足太阳膀胱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8 足少阴肾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9 手厥阴心包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10 手少阳三焦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11 足少阳胆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12 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13 督脉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14 任脉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经络腧穴各论—表15 下列常用奇穴常用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刺法灸法总结✧针法起源于东方(),灸法起源于北方。
最初的针:砭石。
拔罐法,古称“角法”,原始罐具为兽角✧进针:单手:指压进针=插入法、捻入法;双手:指切、夹持(长针)、舒张、提捏。
角度:直90、斜45、平15。
方向:平行经脉循行方向,针尖对向病痛部。
哑门、风府向下颌;风池向鼻尖✧行针:运针,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调整针感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用的操作方法。
✧得气:古称“气至”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患者医者两方面的感觉)✧补泻:原则:“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经脉》。
E.g.补法:捻转拇指快出,重插轻提,徐进疾退,随经循行(列缺向上是向病所不是补泻),与气机反,出针后按针孔。
✧灸法的特点:善治虚寒病症预防保健,特殊功效可补针药不足,易被患者接受和自我治疗。
✧艾=蕲艾的特点:淡黄色,便于揉捏成型,易于燃烧,热力温和,烧毁不易散落。
以陈久为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九针: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波形:连续、疏密、断续注意事项:用前检查仪器,仔细调节电流量,避免电流回路经过心脏,孕妇慎用年老体弱醉酒过饥过饱过劳不宜,温针后表面氧化不易导电。
✧穴位注射:水针,不可注入关节腔血管和脊髓腔,避开神经干。
✧耳针:采用短毫针或其他针具刺激耳穴,一诊断和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
耳穴分布规律:大体形如一个倒置在子宫的胎儿。
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相应的穴位在耳轮体部;与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艇;与胸腔相应的穴位在耳甲腔;与消化管相应的耳穴分布在耳轮脚周围。
对耳轮体:后3/4的下1/5为颈椎,中2/5为胸椎,上1/5为腰骶椎。
前1/4的下1/5为颈,中2/5为胸,上1/5为腹。
三角窝部:后1/3的上部为神门,镇静安神,治疗失眠多梦烦躁。
选穴组方原则:按部选穴,辩证选穴,根据现代医学理论选穴,经验选穴✧头针:原则:分区定经,经上选穴,结合传统穴位透刺方法。
理论: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上行至头面,阴经经别相合与其表里的阳经而上达头面单式针刺手法1 揣法用手指指腹于穴位所在部位施行揣按,为取准腧穴之法。
2 爪法用指甲按掐穴位,便于取穴准确。
3 切法用大指甲垂直于穴上作切按动作,以宣散气血,减轻疼痛,不伤营卫。
4 指持法右手持针,将针尖对准欲针的穴位准备进针。
5 进法将针由浅入深,渐次而进,获取感应,使针能达应进的深度。
6 循法用手指指腹沿穴位经络线上下抚摩,促使针下经气来至并循经传导。
7 摄法用拇、食、中指沿穴上下经脉进行提捏,促使经气沿经脉传导。
8 搓法将针如搓线状单向转动,以加强针下感应,并促使感应向单一方向传导。
9 捻法将针来回反复捻转,加大刺激量,促使得气,增强感应。
10 盘法将针作圆形盘转,可加大刺激量,用于腹部肌肉松弛之处。
11 弹法用手指弹动针柄,随着针身的颤动,针下感应持续不断。
12 摇法用手指执持针柄,将针身左右摇摆,以摇大针孔,便于出针泄气。
13 按法将针下插豆许,促使感应增强。
“按者,插也”14 提法将针上提豆许,使针下感应减弱消失。
15 努法用拇食指捏住针柄,中指按压拨动针身,可控制针下感应向单向扩散。
16退法将针由深出浅,出针时用。
17 动法留针时活动其针,增强针感,可以催气。
18 留法当退针外出,针尖到达皮下时,留针片刻方出针,避免出针太猛太快损伤组织。
19 拔法针尖已退至皮下,松活不滞涩,如拔毫毛一样,将针拔出,以避免出针时疼痛。
20 扪法出针后用手指按压针孔,减轻出针后的痛感,防止气泄。
飞经走气法是指通过特定的手法使经气通过关节,通经接气,趋达病所的方法。
适用于经络气血壅滞或关节附近针刺久不得气者。
青龙摆尾法将针斜向浅刺,或先深后浅,针尖刺向病所,得气后,再将针柄缓缓摆动,好像手扶船舵或左或右以正航向一样,以推动经气向远端传导。
白虎摇头法直刺捻转进针,直达深层(地部),得气后将针快速左右摇动,如手摇铃一样,边摇边提针。
与此同时,于所针腧穴经脉的一端,用左手指按压,让此端经脉关闭,使经气沿经脉向另一端传导运行,直达病所。
苍龟探穴法将针刺入穴位后,先退至浅层,然后更换针尖方向,前后左右多向透刺,浅、中、深三逐渐加深,如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
向不同方向探刺以寻找最佳针刺感应,或加大刺激量以增强得气感。
赤凤迎源法先将针直刺入深层,得气后再上提至浅层,候气摇针,再插入中层,然后用提插捻转,结合一捻一放,形如赤凤展翅飞旋,以达通行经气的作用。
子午捣臼法子午指左右捻转,捣臼指上下提插。
子午捣臼法是提插捻转结合的复式手法。
它由提插、捻转、九六补泻法组成。
进针得气后,先紧按慢提9数,再紧提慢按6数,同时结合左右捻转,反复施行。
龙虎交战法龙指左转,虎为右转;左转右转反复交替,称为交战。
龙虎交战法是左右反复交替捻转的复式手法。
它由捻转、九六补泻法组成。
进针得气后,先大指向前用力捻转9数(左转)。
再大指向后用力捻转6数(右转)。
如此反复施行多次。
也可分浅、中、深三层,按上法重复操作。
抽添法抽指上提,添指按纳。
抽添法指上下、前后、左右多向提插搜寻的针刺手法。
杨氏针法撚撅法撚,就是捻转;撅,就是提插。
参照杨氏其他手法,撚法,补可用左转,泻可用右转;撅法,补可用紧按慢提,泻可用紧提慢按。
呼吸法补法中随呼气而推进;泻法中随吸气而退回。
运气法进针后,先作直刺提插或捻转六数操作,得气后,将针斜向病所,令患者深吸气五口,使气至病所,可以止痛。
提气法进针后,在提插捻转运针时,用六阴数,得气后稍加捻转并轻轻将针上提,使针感聚于针下,可治冷麻顽痹等症。
治病八法烧山火法、透天凉法、阳中隐阴法、阴中隐阳法、子午捣臼法、龙虎交战法、进气与留气法、抽添法。
烧山火法由提插、徐疾、九六、开阖补法组成,以三进一退、紧按慢提为特点的复式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