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大班空气占据空间教案及反思

大班空气占据空间教案及反思

大班空气占据空间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大班空气占据空间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帮助幼儿理解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空气在空间中的特点和行为。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资源,展示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2. 实验材料:气球、吸管、纸张等。

3. 班级空间,如室内或室外。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使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向幼儿介绍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让幼儿观察、描述和提问关于空气的现象和问题。

探索活动:2. 带领幼儿到室外或室内的开放空间中,让他们自由活动和观察。

3. 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空气的特点和行为,例如:空气是看不见的,但可以感受到;空气可以占据空间,等等。

实验活动:4. 为幼儿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吸管和纸张。

5. 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索空气的行为。

例如:用吸管吹气球,观察气球的膨胀;用吹气的力量将纸张吹起等。

6. 引导幼儿讨论实验结果,帮助他们理解空气的特性。

创造活动:7. 给幼儿提供一些材料,如纸张、气球、吸管等,让他们自由发挥创造力,设计和制作与空气相关的艺术品或玩具。

8. 鼓励幼儿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促进合作和交流。

总结活动:9. 回到教室,与幼儿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帮助幼儿回顾空气的特点和行为,并与他们之前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教案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探索和实验,帮助他们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通过创造活动,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和合作意识。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确保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实验和创造活动。

此外,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和讨论时,应提供适当的引导和问题,以促进幼儿的思考和交流。

《空气能占据空间》说课案例反思

《空气能占据空间》说课案例反思

《空气能占据空间》说课案例反思《空气能占据空间》是小学三年级的一节科学课,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将会了解到空气在占据空间方面的特性。

以下是对这节课的反思:1.成功之处:(1) 学生们通过实验和观察,亲身体验到了空气确实可以占据空间的事实。

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和观察,得出了这个结论,增强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兴趣。

(2)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探讨问题,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3) 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度很高,他们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兴趣,展现出了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不足之处:(1) 在讲解实验步骤时,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他们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这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听讲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课堂注意力。

(2) 在进行实验时,有些小组的合作不够协调,导致实验进度缓慢。

这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3)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过于急躁,没有耐心等待实验结果。

这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耐心和毅力的培养。

3.改进措施:(1) 在讲解实验步骤时,教师可以采用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使用动画、实物展示等手段。

(2) 在进行实验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和角色,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 在进行实验时,教师可以加强巡视和指导,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

通过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就能够成为优秀的科学探究者。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空气占据空间幼儿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幼儿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幼儿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无形的。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

2. 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幼儿理解空气是无形的。

2. 如何让幼儿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四、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气球,用来展示空气的存在。

2. 准备一些塑料袋,用来展示空气占据空间。

3. 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水、盆、杯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吹气球的方式,让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

2. 讲解:通过塑料袋的实验,让幼儿了解空气占据空间。

3. 实验:让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验证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4. 总结:通过实验结果,让幼儿理解空气是无形的,但占据空间。

5. 扩展:让幼儿思考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呼吸、气球等。

6. 结束:通过游戏或歌曲,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兴趣。

2. 记录幼儿在讨论中对空气概念的理解和表达。

3. 评估幼儿是否能通过实验和活动,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和反应,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传达概念。

3. 考虑如何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好地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八、教学延伸:1. 邀请家长参与,共同进行有关空气的亲子活动。

2. 让幼儿观察和记录一段时间内空气温度的变化。

3. 开展有关环保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空气保护的重要性。

九、教学资源:1. 教案、实验材料、课件等。

2. 与空气相关的幼儿书籍、视频等。

3. 环保宣传资料,如空气保护小贴士、活动海报等。

十、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生动、直观的方式,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 鼓励幼儿提问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3. 注重教学的实践性,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及反思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及反思

4.1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1课。

通过一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知道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再来认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既是以前空气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又是对空气性质的新的认识,本课内容还会成为空气的用途、空气的流动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基础。

在知识上,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能用各种办法找到空气,认识了空气的基本性质,这些都是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学习基础。

但由于空气是看不见的物体,这种看不见的物体使学生无法觉察空气的变化,只能借助其他物体的帮助,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来认识,这给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带来一定困难。

因此,本课,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有结构材料的观察、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相互启发和交流,促进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概念的理解。

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经历,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都已具有一些基础。

因此,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实验材料的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继续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认知阶段的具体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原有认识出发,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挑起学生的矛盾认知,再通过典型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最终使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通过空气占据空间内容的研究,学生初步学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初步具有根据事实进行猜想的科学能力,初步养成认真细致、独立思考的科学学习习惯。

3.通过空气占据空间的科学概念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

空气占据空间幼儿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幼儿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幼儿教案第一章:认识空气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定义和特点。

2. 培养幼儿对空气的感知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空气的定义:介绍空气是什么,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

2. 空气的特点:讲解空气的无色、无味、无形的特性。

3. 空气的重要性:让幼儿明白空气对人类和生物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观察实验:用一个透明塑料袋,让幼儿观察塑料袋内的空气。

2. 讨论交流:让幼儿分享自己对空气的认知和感受。

第二章:空气占据空间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2. 培养幼儿对空气占据空间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讲解空气是如何占据空间的。

2. 实际案例:让幼儿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教学活动:1. 观察实验:让幼儿观察气球膨胀的过程,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2. 讨论交流:让幼儿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第三章:空气的压缩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的特性。

2. 培养幼儿对空气压缩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空气的压缩特性:讲解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以及压缩的原因。

2. 实际案例:让幼儿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空气压缩的现象。

教学活动:1. 观察实验:让幼儿观察压缩空气气球的过程,了解空气的压缩特性。

2. 讨论交流:让幼儿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空气压缩的现象。

第四章:空气的力量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空气具有力量,可以产生影响。

2. 培养幼儿对空气力量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空气的力量:讲解空气如何产生力量,以及力量的表现。

2. 实际案例:让幼儿观察和思考生活中空气力量的现象。

教学活动:1. 观察实验:让幼儿观察吹纸实验,了解空气力量的表现。

2. 讨论交流:让幼儿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空气力量的现象。

第五章:空气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幼儿对空气应用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空气的应用:讲解空气在生活中的各种应用实例。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无形的。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空气的存在和占据空间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空气是无形的,但占据空间。

2. 观察和实验是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占据空间。

2. 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针筒、玻璃杯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空气的概念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特点。

2. 实验一:气球胀大实验。

让学生观察气球在吹气后的变化,感受空气的存在和占据空间的现象。

3. 实验二:塑料袋捕捉空气实验。

让学生用塑料袋捕捉空气,观察塑料袋的胀大,感受空气的占据空间。

4. 实验三:针筒抽取空气实验。

让学生用针筒抽取气球内的空气,观察气球的收缩,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5. 实验四:玻璃杯倒水实验。

让学生观察玻璃杯倒水时空气的排出,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7. 作业: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空气占据空间的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注意: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实验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理解。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通过课后搜索了解空气的重要性和应用,如空气的成分、空气污染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提高环保意识。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充分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占据空间。

2. 教师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到空气的存在和占据空间的现象。

2. 学生能理解空气是无形的,但占据空间的特点。

3. 学生能思考生活中空气占据空间的应用实例,并提高环保意识。

九、教学修改1.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对实验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展示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案例——林丽华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案例——林丽华

《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案例分析——对“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实践与认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

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环节。

实际教学中,如何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在课程改革的不同阶段人们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这里仅以我执教的《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教学设计的变化为例,探讨如何落实“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安排了两组实验,在每组实验前都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

两组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讨论,两组实验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在明确结论后,又安排一个拓展性活动,强化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

本课的基本教学目标包括: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初步形成归纳概括实验现象的能力;亲身体会积极动脑、合作研究的快乐。

我在执教本课时,都结合课标、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制定更为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儿童兴趣的探究活动。

现将两次较具代表性的教学案例简述如下。

试教的案例一上课了,桌子上透明水槽中,淡淡的红水引人注目,上面浮着一个乒乓球。

我用神秘的语言,对同学说:“我利用这个去底儿的可乐瓶会变魔术,让小球听我话,我能让它在水底、能让它在水面、能让它在水中、还能让它像小兔子一样一蹦一蹦地跳上来。

你们信不信?”“不信。

”“你们想不想看?”“想看。

”“我就是不做。

”(学生表现出失望的神态。

)“你们想不想亲自试一试?看哪一组能成功?”我采用这样的对话形式,来吊学生的“胃口”。

在神秘魔术的强烈吸引下,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小魔术的探究活动之中。

你看,学生探究的欲望多么强烈呀!方法 1:把有盖的可乐瓶竖直压入水中,乒乓球在水底;拧开瓶盖,乒乓球浮到水面。

方法 2:把盖上有孔的可乐瓶竖直压入水中,乒乓球从水底浮到水面;用手堵住小孔,竖直压入水中,乒乓球在水底。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空气的无处不在,以及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关于物质的基本概念,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可能对空气这个无形的物质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无处不在和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探究。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塑料袋、针筒、水杯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周围的空间中充满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空气、水分等。

教师进一步提问:那么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看看空气是否真的占据空间。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并简要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空气虽然看不见,但确实存在,并且会占据空间。

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用到的方法,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呢?学生可能会提到用塑料袋、气球等来捕捉空气。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空气是无形的,但确实存在,并且会占据空间。

实验操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抽象的概念。

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并将实验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

—小学科学《空气占据空间》项目化学习案例

—小学科学《空气占据空间》项目化学习案例

创作一个吹气水瓶玩具——小学科学《空气占据空间》项目化学习案例一、项目简介科学概念需要在新情境中被运用,才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

当下科学教学作用大多停留在课堂的科学概念教学上。

我的教学也是如此:三年级的学生喜欢我的科学课,仅仅因为科学课的活动本身带趣味。

纵然我费尽心思,学生也很少主动在课外运用科学,让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真正发生作用。

除了一些生活小调查,我也想不出有什么更好的活动土人殿。

直到我尝试让学生在课外动起手来,运用科学知识创作的项目化学习开始,一个全新的视角展现。

在三年级科学课程《水和空气》单元学习之后百美夜行,我期待学生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概念,动手创作一个吹气水瓶玩具。

这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在课外动手实践创作的体验。

希望学生能深刻体验科学知识的魅力,体验创造的发生。

课内外7课时有计划的干预和无限时长的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成果精彩纷呈。

一期学习结束,180位学生创作了132个不雷同的玩具设计,每一个作品都让人惊叹不止。

学生利用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设计了吹水灭火器、喷水小象、音乐喷泉、火山喷发、尿娃、吹气艇、吹气洒水车、吹气打靶水枪等作品,从科学原理的创造性利用上,从产品的外观设计上,从功能的运用上,从语言的介绍上……创意360度无死角!在学习过程中,无限的创意在交流中产生,一个创意点燃新的创意。

该项目结合常规科学课,从科学课出发到生活中实践,李允浩在生活中运用科学创造。

学生体验到了知识带来的最高乐趣——创作的乐趣!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开始有了一条清晰的路径!二、项目设计(一)学习目标1.学科素养目标(1)知道空气会占据空间,能对生活中的空气占据空间现象做出解释。

(2)会利用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设计一个有创意的玩具,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制作成品,并做出迭代方案设计与实施。

2.学习基础素养目标(1)问题解决能力:能运用已学的科学原理,提出一个概念运用的新情境,通过动手实践,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空气占据空间”信息化教学案例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空气占据空间”信息化教学案例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空气占据空间吗”信息化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小学科学教学是小学阶段整体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教育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来,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提质增效,更能够有效培育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探究、拓展创新和知识运用能力,带动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小学科学三年级的重要知识内容,开展本课信息化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正确知识吸收、科学价值观念树立和后续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本节课程开始之前,我首先通过参加培训及自学等方法提升了专业技术操作能力;之后我认真阅读和研究了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的相关单元学习内容,确立了“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和水有着类似的性质,都占据一定空间”、“带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证实空气占据空间”和“引导学生拓展和思考空气占据空间的其他表现”三个层面由浅入深的教学目标,并认真准备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信息教育素材和实验材料,以信息化教学为主实物演示教学为辅,并优化设计了多种教学环节,来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总体质量提升、带动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收获知识全面成长。

二、案例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在开始本节课的正式教学之前,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装着半杯水的烧杯,在学生经过对装着水的烧杯的仔细观察后,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前几节课学习的知识,你们还记得水有哪些基本性质吗?”不一会儿A举起手来:“我记得,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我:“没错,其实我们之前学到的水还有一个‘双胞胎’,大家看过下面两个视频之后,也许就能猜到它是谁了。

”随后我开始用课堂中的投影仪向学生播放视频,视频中有一个人在用打气筒朝一个透明的气球里打气,不一会儿,一个干瘪的气球就被打得圆鼓鼓的。

在视频的最后我点下暂停键,同时向学生提问:“大家想一想这个气球为什么变大了呢?”学生们纷纷答道:“因为有人在朝气球里打气。

”我:“没错。

那为什么这个人朝气球里打气之后,气球会变得圆鼓鼓的呢?大家可以直接回答我哦。

大班空气占据空间教案设计意图

大班空气占据空间教案设计意图

大班空气占据空间教案设计意图教案标题:大班空气占据空间教案设计意图教案设计意图: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大班幼儿探索和理解空气的存在、特性和占据空间的能力,培养幼儿科学探究意识和观察、实验能力。

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方式。

教案步骤:1. 引入活动(5分钟):- 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空气,并提问:“你们知道我们周围有什么东西?”- 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空气!”- 提问:“空气是什么样的?它占据空间吗?”- 引导幼儿思考并互动讨论。

2. 实践活动(15分钟):- 准备一只空气球和一个透明的塑料瓶。

- 让幼儿观察空气球和塑料瓶。

- 引导幼儿预测空气球是否能够被塑料瓶装下。

- 让幼儿逐渐将空气球塞入塑料瓶中,观察空气球的变化和塑料瓶是否能够装下。

-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讨论:“为什么空气球能够被塑料瓶装下?” “空气占据了塑料瓶的空间吗?”- 引导幼儿总结并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它能够填满容器。

”3. 拓展活动(15分钟):- 提供一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容器,如玻璃瓶、塑料杯、水壶等。

- 让幼儿尝试用空气填满不同容器,并观察结果。

- 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容器,空气能否填满?” “为什么?”- 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观察结果,培养他们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4. 结束活动(5分钟):- 引导幼儿回顾今天的实践活动,总结他们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

- 提问:“空气占据空间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教学资源:- 空气球- 透明塑料瓶- 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容器(玻璃瓶、塑料杯、水壶等)教学评估:- 教师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 幼儿的回答和讨论参与程度。

- 幼儿的实践操作和观察结果。

教学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空气的存在和占据空间的特性,如吹泡泡、放风筝等活动。

- 引导幼儿探索其他物质的占据空间特性,如水、沙子等。

小班科学《空气占据空间》

小班科学《空气占据空间》

小班科学《空气占据空间》活动目标:1、乐于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和同伴合作做实验的兴趣,对实验现象具有好奇心。

2、能仔细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和事物的变化.3、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重点:和同伴合作做实验的兴趣,对实验现象具有好奇心。

难点:了解“瓶子吹气球”实验的科学原理。

活动准备:2个气球、2个矿泉水瓶(一个完好的,一个扎孔的)活动过程一、谜语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

(空气)2.教师出示气球,请一位小朋友来把气球吹起来。

哪位小朋友来把气球变大?他是怎样把气球变大的?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鼓起来了)气球里面有什么呀?(空气)3.今天我们要做一个关于空气的实验,它的名字叫做空气占据空间。

二、出示并介绍实验材料。

1.出示2个气球2.出示2个不同的矿泉水瓶,让幼儿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

(一个有洞洞,一个没有)三、示范瓶子吹气球实验1.在塑料瓶的瓶口上套一个气球,挤压瓶身,气球会是什么样子的?①气球没有变化②气球鼓起来了2.请把正确的圈起来,再说一说为什么。

当瓶子没有扎小孔时,气球是吹不大的,因为瓶子里面的空气占据空间。

3.在两个大小相同的瓶子上套上气球,然后在其中一个瓶子上扎几个洞。

挤压瓶身,哪个瓶子上的气球会鼓起来?①完整的瓶子②有洞的瓶子4.请圈起来,再说一说为什么。

其原因是:当瓶子上扎有小孔时,用力吹气球会变大,因为在瓶子的打了很多个孔,所以空气就从小孔跑出去了,让出来了空间。

小结:所以说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活动延伸:小朋友们回到家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玩这个小实验喔,在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出空气占据空间。

反思:《空气占据空间吗》这节课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既陌生又难于理解。

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来的更抽象。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孩子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和反思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和反思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1《空气占据空间吗》说课稿和反思一. 教材分析《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空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进而引导学生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教材内容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

但是,学生对空气的概念以及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探究空气的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空气,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空气是无色无味的,以及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让学生观察实验,自己动手操作,发现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3.讨论空气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且占据空间。

4.空气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空气作用的理解。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空气的认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空气的概念2.空气占据空间的特点3.空气的应用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观察、实验、讨论等方面进行。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案例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案例分析
科学学 习要 以探究为核心 ” 。 既然学生 已经发现 了产生不 同实验现象 的秘密 ,教师很 自然 地体现 了“
地提 了一个问题 : 还是利用这个瓶子 , 你能让小 球听话吗?要求把
( 作者单位
湖北省蕲春县实验 小学)

8 — 7
要理念 。下面以我校科 学公开课许老师执教 的《 空气 占据 空间》 在水底 、 一 水中 、 面。 水
课 时教学设计 为例 , 探讨如何 落实 “ 科学学 习要 以探究 为核心 ” 这

学生讨论方法 , 每个 学生把自 己设计 的方法写下来。 在小组 内充分讨论交流后 , 教师要求学生亲 自试验 , 鼓励学 生
五、 精心设置悬念 。 培养学生兴趣 在思想 品德课 上设 置一些悬 念 , 也是培养兴趣 的一种好方法 ,
( 者 单位 作
河北省邯 郸 市磁 县磁 州镇 学 区 )
《 气 占 据 空 间 》 课 案 例 分 析 空 一
文/ 志全 : F
“ 科学学 习要 以探究为核心 ” 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 所倡导 的重 瓶 子对着小球竖直压入水底 , 不许上下移动瓶子 , 想办法让小球 停
流不进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鼓 励预 测一 实验验 证 , 形成 问题一设 计实验 , 完善方 法一分组 实
验, 收集证 据—讨 论交流 , 达成共识—拓 展问题 , 激发思维一展示 交流 , 强化概念。 为增强概念教学 的实效性 , 许老师把 教学 内容调整为集 中力
听话 的小球” 实验做充 分 ,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控 制小 球 在 生 2我 们组 的瓶 子也 有盖 , 是上面有 一个z ̄ , : 但 J L 空气从 瓶 量将 “ , 在水 中的位置过程 中, 时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讨论 , 充分感知的 适 在 子里跑 出来 了, 我还看N/ 细丝往上跑 , 直立 起来 呢 ! J , 还 空气 占据空 间” 这一 概念 , 而通过一些任务性 的活 进 生 3 我的也有孔 , : 手在上 面感 觉到凉快 , 有风出来 , 那是空气 基础上 感悟“ 动运用 习得 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 强化学生 的认识。 本案例较充分 在往外面跑呢 !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精选3篇)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精选3篇)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精选3篇)《空气占据空间》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空气占据空间》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空气占据空间》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2.让学生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使学生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2.让学生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

教学过程一、引入1.师操作演示,吹气球使气球膨胀,让学生观察,并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变大了?2.为什么平时我们把没盖瓶盖的瓶子压进水里,水进瓶子时有气泡上来?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探究新知1.杯中的纸会湿吗?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指名学生回答)小组交流汇报: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各组派代表回答)三、探究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1.出示注射器,引导讲解,让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2.学生进行实验(两支注射器分别吸入同样高的水和空气),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优秀9篇】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优秀9篇】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优秀9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1【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空气能占有空间这一科学观点。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用对照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察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3、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实验培育与别人合作的优异习惯,形成尊敬事实、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教课要点】让学生经过自己着手实验研究发现空气是占有空间的。

【教课难点】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教课方法与手段】合作研究、实验法、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空气占有空间的多少是能够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教课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 个玻璃瓶、1 个玻璃杯、2 个注射器、4 根吸管、纸巾2 张、1 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课过程】一、空气占有空间1. 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指引学生思虑:瓶中的水为何会上涨呢?假如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涨吗?2. 出示资料,用这些资料可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涨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3. 联想平常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资料该怎样使用?4. 知道学生疏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察看并思虑: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假如橡皮泥没有完整塞住瓶口,水能上涨吗?是什么原由让水上涨的?假如停止吹入空气,水还可以上涨吗?假如想让瓶中的水不停上涨,你们的方法是什么?5. 分组实验达成后,沟通。

要点解说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1. 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展望: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润,为何?2. 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虑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备掉下来。

3. 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案例分析
作者:王志全
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2年第02期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

下面以我校科学公开课许老师执教的《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落实“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一理念。

许老师安排了两组实验,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

两组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讨论,从实验现象探究结果。

在明确结论后,又安排两个扩展性活动,强化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识。

教师教学目标包括: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会做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初步形成归纳概括实验现象的能力,亲身体会积极动脑、合作研究的快乐。

现将许老师的教学案例简述如下:
每组学生的实验桌上都放着一个盛有约2,3水的水槽,一个去底可乐瓶。

上课了,教师将一个乒乓球放到水槽中,举起一个去底的可乐瓶问学生:如果把可乐瓶对着小球竖直压入水中,小球可能会在水槽中的什么位置?请学生画出可能的结果,并说出推测的理由。

我推测的理由是u。

学生汇报后,教师要求每组选一名学生双手握住瓶身,正对着小球方向,竖直压人水底,其他同学观察小球有没有变化,它到底在水中的哪个位置?
学生操作后出现了两种实验现象:有的组小球在水槽底部,有的组小球在水面上。

面对截然不同的两种现象,教师及时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看法,猜测秘密到底在哪里。

生1:我们组的瓶子有盖,球就在水底下,因为里面有空气,水流不进去。

生2:我们组的瓶子也有盖,但是上面有一个小孔,空气从瓶子里跑出来了,我还看到小细丝往上跑,还直立起来呢!
生3:我的也有孔,手在上面感觉到凉快,有风出来,那是空气在往外面跑呢!
既然学生已经发现了产生不同实验现象的秘密,教师很自然地提了一个问题:还是利用这个瓶子,你能让小球听话吗?要求把瓶子对着小球竖直压入水底,不许上下移动瓶子,想办法让小球停在水底、水中、水面。

学生讨论方法,每个学生把自己设计的方法写下来。

在小组内充分讨论交流后,教师要求学生亲自试验,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达到目的。

学生想到的主要方法有:盖紧盖子、用手堵住小孔、拧紧盖子的瓶子竖直压入水中,还有的学生想到用嘴吹。

学生实验后,交流自己成功的实验方法。

教师让学生重点描述清楚:怎么成功的?为什么成功了?
教师根据板贴实验现象,通过交流,让学生逐渐达成共识: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用不同的方法控制空气,空气出来了,让出了空间,水就流进去了,球也就漂上来了。

第二个问题:不上下移动可乐瓶,你能不能利用桌上其他材料(塑料袋)或利用其他方法,让小球到水底,再到水面,反复几次,实现“小球听你的话”的实验效果,你能不能做到?
面对新的挑战,孩子们想到的方法有:用嘴对着瓶口吹气、把塑料袋兜满空气、先把塑料袋和瓶口连接上,然后把瓶子对着小球压下去,瓶里的空气进入袋子,再压袋子里的空气……
教师请做得最成功的组到前面演示,并说明实验成功的道理,从而进一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这篇案例展现的学生探究活动可概括为以下环节:创设情境,鼓励预测一实验验證,形成问题一设计实验,完善方法—分组实验,收集证据—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拓展问题,激发思维一展示交流,强化概念。

为增强概念教学的实效性,许老师把教学内容调整为集中力量将“听话的小球”实验做充分,在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控制小球在水中的位置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讨论,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感悟“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概念,进而通过一些任务性的活动运用习得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学生的认识。

本案例较充分地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