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借助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质疑的思考_人教版新课标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教版新课标一、激发阅读兴趣,指导正确阅读方法阅读兴趣,是小学开展阅读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对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加以培养,有利于加大小学生的阅读持久性,更给其阅读能力的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利用故事导入以及情感导入的方法,对小学生的注意力进行快速吸引,促进小学生热情地阅读文章。

更重要的是,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正确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去阅读,而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不能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通篇辅导,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走进阅读世界,才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小学阶段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正确朗读,阅读文章中的情感,促进相关资源的自主搜集,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祖国在我心间》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文章进行正确朗读。

朗读,是激发小学生阅读情感的重要方法,也是促进小学生具有独特阅读感受的手段。

先引导学生流利地朗读文章,再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读出文字间的情感,最后促进学生总结与升华出自己的感情,才能让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二、加强方法创新,做好自主合作教学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标准中得到明确肯定。

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最终目标,并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

语文教学活动,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利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调动。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教学模式,这一观点的提出给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更多灵感。

比如,在讲解《海底世界》的时候,这篇文章内容相对简单,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海底丰富的物质资源与海底各种美妙的声音。

文章的语言十分优美,内容相对容易理解。

教师不必在课堂上引导小学生一句一句地理解文章,可以将学习任务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课堂开始阶段,教师先给小学生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去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海底世界中都有些什么东西。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人教版新课标新课改的推进,对小学语文提出更高的要求。

学好语文,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

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小学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使学生学会学习。

我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体现在如下几点:1发挥学生自主性“亲其师,信其道。

”学生喜欢语文老师,才能喜欢语文,学好语文。

长期以来,教师受传统教育观点的影响,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只是“满堂灌”,根据教学参考资料一路介绍,生硬分析作品,学生被动接受。

新教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是主导,注重点拨、启发、激励学生,放开手,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学生在阅读理解、品味感悟中学会新知识,培养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老师要淡化过去那种把“课文讲深讲透”的观点,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与众不同的想法,要鼓励学生,学生在一种自由的氛围学习,尽情地表达,能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学习兴趣高涨,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展现语文课堂的活力。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要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作用。

2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是阅读教学的法宝,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章情境中。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体悟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分角色读、配乐读、小组比赛读、师生共读等,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其中,读出文章的韵味,读出蕴含的情感。

教师让学生充分质疑,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把“疑”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人教版新课标对于质疑问难的教学研究,我国自古就有优良的传统,《论语·为政》中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宋人张斌则曰:“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须疑。

”明代张洪等云:“大疑则大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的确,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学生的质疑过程,是一个积极创新的思维过程。

叶老也曾说过:“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他的话表明,教师只有善于抓住学生疑,进行“相机诱导”,学生才会兴趣大增,熟读精思,热心研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火焰充分地燃烧呢?凝聚于心的疑团促使我不断地思考,探索,实践,总结,反思。

终于得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凭借教材这个例子,诱导学生寻找质疑的突破口,抓住关键词句,从粗到细,从表到里,从浅到深地质疑,以疑促思,借助个人的独力与集体的合力释疑,达到学习目标,掌握学习语言的规律:“无疑——生疑——无疑——再生疑”。

教学过程由一个个基本操作程序组成:诱导——质疑——思考——释疑——推进。

表面上看该程序在循环往复地进行,实际上,这些基本程序就像一个个扣子,环环相扣,是学生思维探索活动步步深入的过程。

它有利于学生充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进思考,尝试自己释疑,探索语言文字规律,感悟文章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敢于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课前集疑,指导质疑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的能力,往往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

”的确,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过程。

学生结合“预习”,借助工具书以及已经掌握的方法自学课文,明确课文类型及特点,写下不懂的问题。

老师收集疑问,作为备课的参考,还对好的质疑作肯定的评价,对提得不妥、不好的问题加以修改、指点,提示可质疑的地方,如课题、标点、重点词句、看似矛盾处、描写的空白处等。

小学语文论文-引导学生找准课堂质疑的“着眼点”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引导学生找准课堂质疑的“着眼点”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引导学生找准课堂质疑的“着眼点”人教版新课标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因此,如果教学中教师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既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也可以让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那么,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学会有效质疑呢?一、着眼于字词品析处语文课堂需要咬文嚼字,品词析句。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的视线聚焦在文本中精彩的字词上,让他们学会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质疑,强化他们对重点字词的关注,让学生在解疑、释疑的同时,经历品味的过程,在“一字未宜忽”中提高品词析句的能力。

例如,教学《爱如茉莉》时,文中有一句话:“初升的太阳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

”阅读中,学生对“探”这个字产生疑问:为什么这里不用“钻、照、射”呢?细读之后,学生发现一个“探”字就能生动地表现出病房里动人的一幕,这就叫“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

二、着眼于矛盾揭示处让学生发现文本语言的矛盾之处,能激起他们内心的疑问,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例如,《黄河的主人》中,直接描写艄公的仅有一句:“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教学时,学生发现这句中有一对反义词“小心”和“大胆”,学生的疑问油然而生:明明是“小心”,怎么又是“大胆”的呢?这种矛盾正是深入把握文本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学生通过联系上文对黄河的描写,体会到这两个词体现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

三、着眼于学习展开处学会学习,首先需要学会学习的方法。

教学时,教师要善于结合具体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法,形成能力。

例如,《海伦·凯勒》这篇课文写了小海伦所遭遇到的不幸,以及她是如何战胜命运,成为生活强者的。

教学时,一位教师在板书揭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此时学生最想知道的是:海伦·凯勒是一个怎样的人?接着,教师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品析语句,充分交流。

最后,学生终于明白海伦具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初探-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初探-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初探人教版新课标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可见,质疑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个问题,让学生按照他的“指引”步步紧跟,学生显得“无疑无难”殊不知,这种教学,学生受益终身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培养,学生只能成为一群“跟随”族,得到的只是不经“咀嚼”的“食物“。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此,要让学生求得真正的知识,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创新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自己体验成功的前提。

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师生民主、自由、和谐,学生间互相协作的课堂氛围。

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对每天一个学生都要给予关注和期望,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从而打好良好的质疑基础,使每一个学生都敢于思考,敢于发问。

同时,对那些敢于质疑但不一定正确的学生,不仅要给予更多的言语表扬,而且还要用微笑、注视、点头,肯定手势以及关注性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以保持他们的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再帮助其具体表达。

其次,教师在教学时要充满激情,循循善诱,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对一些需要口头表达的问题,我就先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互相说一说,考考对方,看谁讲得好,有时也让小组讨论一下,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就会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所提出问题的质量也有好差之别,尤其会提一些没有什么价值的问题。

据此,教师要从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出发,以鼓励为主,引导为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这样提问题的意识才会越来越强烈。

因此,只有老师更多的积极鼓励、平等和宽容,儿童的质疑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学语文论文-质疑的引导策略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质疑的引导策略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质疑的引导策略人教版新课标虽然许多教师都意识到质疑的重要性,都在想方设法激疑,但一落实到教学实践,效果就不尽如人意。

具体表现为:①明知故问讲形式。

教师平时引导机械,致使学生的思维发生定势,养成只动嘴巴不动脑的不良习惯。

如一遇见课题就随口问:“这篇课文写什么内容?是怎么写的?作者为什么要写?”②水上浮萍不到位。

五六年级的学生,按理应该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可仍有不少教师将字词的解释、浅显旬意的理解等疏通性问题作为质疑的重点。

③离题万里费时间。

不是引导学生静心与文本对话,围绕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质疑,而是让学生游离文本,提出毫不相干的问题,既耽误了教学时间,又收不到任何效果。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质疑的质量,促使他们积极探究呢?策略一:着眼语文,因文释道。

一般人读文章,只注意思想内容,不注意语言文字,这不是语文意义上的学习。

语文学习,不能只停留于思想内容,应该关注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文字。

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中说过,他过去看文学作品也只注意思想或情感的引人人胜,不注意语言文字如何,后来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

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

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令我感到憎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

”语文的“精彩妥帖”是语文学科学习的重点。

所谓“精彩妥帖”,就是所运用的文字恰好表达了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换一种表达就没有这个效果。

用这种眼光看语文不只是文学的专利,也是现代公民应该养成的习惯。

从这一点上讲,语文探究活动要立足语言形式。

通过对语言形式的追究而生疑,在探究“疑”的过程中,体会文本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感悟语言的“精彩妥帖”。

策略二:缩小疑域,曲直有致。

有时候,学生的质疑,疑域太宽,让人觉得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如学习《鸟的天堂》(人教版第十册),学生质疑:鸟的天堂好在哪里?教师觉得,这种质疑没有着力点,叫人仿佛步人茫茫的雪原,找不着边际。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论文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论文

浅述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摘要】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学会自学的角度论述如何提高语文能力。

【关键词】:质疑语文能力思考语文能力是个综合概念,它包括众多的因素,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不遗余力地通过字、词、句、篇章的教学,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在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们既抓双基,又着重发展学生智力、思维、思想认识水平,也是在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营造民主课堂氛围——质疑的土壤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教学相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促进的,特别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师在各个方面都没有绝对的优势了。

教师在课堂中并不是绝对的权威,在地位上大家是平等的,只是角色不同,分工不同,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重。

我们应该努力营造出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才能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敢问,敢学,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但做教师的还是会有一种惯性,认为自己永远比学生看问题更准确,常会对于课堂中的不“和谐”音打断或批评,这样做容易使师生关系对立起来,影响了课堂氛围。

在我的课堂里,人人可以发表看法,不用怕说错;人人可以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哪怕与课堂离得再远;人人可以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质疑和补充。

“老师,我想提问……”“老师,我不同意某某某的看法……”“老师,我有补充……”这样的声音比比皆是,我的课堂是民主的课堂,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孩子们爱问的天性被激发了出来,学生真正爱提问,也会提问了。

二、教给方法,使学生寻疑有方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质疑”的方法。

”质疑”的方法很多,笔者尝试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三处、三点”进行三个层次质疑。

这”三处”为:(1)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要质疑;(2)似懂非懂的问题要质疑;(3)容易混淆、容易忽略的细节要质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的认识与思考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的认识与思考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的认识与思考人教版新课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

在倡导学生主体,尊重学生感受,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要回归生活等理念指引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

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阵地。

语文阅读教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的课堂上学生潜心读书,书声琅琅;新的课堂上,有丰富的情境,有体验、感悟和想像;新的课堂充满了智慧的讨论、情感的交融;课堂上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体验……面对这些可喜的变化,笔者对阅读教学过程有了新的认识。

一、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学生潜心读书的过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学习是一个合作探研,纵向发展的过程。

语文实践有很多形式,其中读是最常用、很重要的实践形式。

读应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读不仅是学生搜集和吸纳信息的过程,读还是阅读理解的过程,读也是信息处理后反馈表达的形式。

阅读教学的过程,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

因此,每篇课文都应让学生充分地读,要让学生以读为手段在书中“走几个来回”。

如何让学生“潜心读书”,针对当前“读”的现状,笔者谈几点思考。

(1)要重视领读,加强范读。

不同年级学生,读的侧重点、读的形式是有区别的。

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潜心”的,读的意识和能力薄弱,而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读好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感悟、理解大多是在读中进行的)。

尽管低年级课文文字优美,但对于孩子来说,课文中那么多生字,不同的句式,读书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

“模仿是最好的老师”,因此领读就显得很有必要。

即使在中高年级,课文中有些句子比较长,学生难以把握它们的逻辑停顿;或者是课文有些重点句,含意深刻,学生难以表达它们的情感。

这也需要老师的帮助,在中高年级要加强范读。

领读和范读不仅能激发学生读的兴趣,降低学生读的难度,而且领读和范读时,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通过质疑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人教版新课标一、问题的提出。

"问"是新旧知识产生碰撞后进行思维、想象产生的结果,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分析,也是对新知识的渴求。

同时,"问"也是思维活跃程度的一种反映,能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也是学习能力的一种表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得多。

因此,如何使学生敢问、会问、善问,从而使他们有兴趣去学习,并且学会学,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实验步骤。

1.一年级第一学期:培养学生问的意识,也就是敢问。

学生年纪小,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不会问,一个是不敢问,因此需要教师进行系统训练,帮助学生克服以上两个问题。

(1)让学生掌握质疑方法。

教师先就一个具体实例,围绕重、难点进行质疑,再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质疑,请同学或教师回答。

这样,就降低了质疑的难度,使学生觉得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很轻松、很正常的事。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个问题的模式:学到什么了、找到什么规律、有什么不懂的。

每节课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围绕这三个模式,充分地想、问、说。

(2)给学生质疑空间。

给学生充分的质疑空间,也就等于给了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

(3)教会学生质疑评价。

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教师的评价和学生间的评价相结合,给他们一个合谐的空间,使他们觉得溶入课堂是件有趣的事情。

学生能正确的评价,一方面说明他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另一方面也使他提高了质疑的兴趣。

三、实验效果分析。

1.班级情况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但差异较大,学习能力不强的较多。

喜欢互相帮助,有一定的提问和合作意识。

2.班级课堂效果分析。

全班有26%的学生能够主动质疑,主动发表不同见解;主动释疑,提出有价值的见解,积极参与活动3.总体效果分析。

从参与度来看,学生的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有价值的见解不多。

从成绩对比看,大多数学生进步较大。

小学语文论文新课程下的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新课程下的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新课程下的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人教版新课标一、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1、会背不会读。

教过低年级的老师,只要稍微留心,就会发现,很多学生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当你随便指个句子时,却不会读。

我们的随机抽样调查也表明,这绝不是个别现象。

“会背不会读”,这听起来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实实在在存在着。

为什么呢?细想想,很好理解:课文是跟着别人“顺”会的,不是自己读会的。

低年级课文很短,有的就那么几句话,最少两教时的教学时间,少说也得一块读上十几遍,靠听也记住了。

试想,这种没有视觉接触的语文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形成吗?2、会说不会听。

落实“民主”与“和谐”的理念,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学生情绪高涨、发言积极,尤其是“口无遮拦”的低年级孩子,更是不吐不快。

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就在这“都想说”的背后,却存在着“都不听”的严重问题。

不听同学的发言,甚至没听进去老师的话,一个问题讨论了半天,老师又总结了数遍,再回答依然是刚才自己说的内容。

没有听,就没有接纳,没有接纳,哪有提高?3、会演不会悟。

现在低年级的课,动辄就表演,好像只有演才有“情趣”、只有演才是新课堂。

学生呢,不管像不像,都能比划几下。

比起“演”,要让学生也去体会一下词句的内涵,就困难重重了,很可能会出现冷场,或离题万里的尴尬局面。

从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的角度,去审视现在课堂上的“演”,有多少是有实际意义的?二、问题引发的思考:低年级阅读教学要重点关注什么这些问题在提醒着低年级教师,尤其是一年级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阅读状态,防患于未然。

1、关注习惯的培养。

“会背不会读”、“会说不会听”都是习惯问题。

不直接接触课文的拼音和文字,没有做到“眼到嘴再到”,甚至不愿意付出拼读、连词成句、反复练习等一系列脑力劳动,只是凭着课堂上的无意识的反复“听”而记住课文,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过程,这是一种不认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表现,不及早予以纠正,直接影响着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时间的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论文-让孩子们真正学会质疑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让孩子们真正学会质疑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让孩子们真正学会质疑人教版新课标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

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

”朱熹有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和探索,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动脑、动口、动手、质疑、解疑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的交流,使他们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

一、民主平等,鼓励质疑实践证明,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心情舒畅,能迅速地进入学习最佳状态,积极思维,敢于在教学过程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各种问题。

面对一个个大胆质疑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大开绿灯,允许他们随时发问,允许他们质疑不到位、出错等,让他们相信自己能行,相信自己的才华,不必担心出错误,不要害怕别人嘲笑,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面对一个个质疑的学生,教师要给以真诚的微笑,即便有些问题看起来还不成熟,或是很天真的假想,教师也应认真地倾听,积极引答,把期望带给学生,把人格还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他们。

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这种主动性,特别是那些独树一帜的学生,只要他们敢做敢想,就要重视、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设,突破传统的做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行为加以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一个人如果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追求。

此时教师要增强学生的信心,解放学生的嘴,使他们敢问。

二、画龙点睛,质疑课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因此对题目的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分析文章的窗户,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或者问自己,谁?为什么?怎么样?还可以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从理解词语含义入手。

小学语文论文-中高段学生语文课堂质疑能力的探究与实践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中高段学生语文课堂质疑能力的探究与实践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中高段学生语文课堂质疑能力的探究与实践人教版新课标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对此,朱熹曾逐字逐句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

”而在现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这八个字可理解为:要实施启发式教育,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要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把给予学生问题、思路、结论的教学方式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好奇、好问,求知欲强等特点出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标新立异,学会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学会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解决问题。

毫无疑问,学生学习中会遇到困难、疑惑,这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可是我们的学生往往会有疑而不敢质疑。

有些学生出于爱面子的虚荣心理,即使有问题也不敢问,总害怕问错了会引起同学的讥笑,对质疑有后顾之忧;有些学生不善于质疑,他们只是虔诚而认真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不善于思索和怀疑,因而也就感到无问题和无疑问;也有些学生是不会质疑。

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压制学生的这种课堂质疑精神,或认为有疑问就是学习不认真这是不对的,这对于学生的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

据“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质疑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仅占2.9%。

我曾留心观察,在小学阶段,最爱问问题的是低段的学生,到了五六年级时,学生基本上不爱问了。

因此,小学阶段,特别是中高段学生的语文课堂必须重视学生课堂质疑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一.新课标呼唤课堂质疑亚里斯多德说过:“创造性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小学语文论文借助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质疑的思考_人教版新课标-word

小学语文论文借助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质疑的思考_人教版新课标-word

小学语文论文-借助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质疑的思考人教版新课标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更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创造性的学习。

”古今中外,人们对质疑的重要性的认可可见一斑。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怕教学任务完不成,省去质疑环节;有的老师质疑环节有了,但也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有的甚至从来不让学生质疑,因为老师心中从不重视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甚至从没这个概念。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巧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质疑精神,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呢?一、于文章题目处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窗户”和“眼睛”,它反映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传递了课文的精神,有的甚至还暗示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情节线索。

如果抓住课题教学,引导学生对“窗户”质疑,发挥“眼睛”的传神作用,就更易引起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如教学课文《钓鱼的启示》,我是这样引导的: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之所以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的短文,编者选入我们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有什么疑问吗?生:他做了一件什么事?生:“做得好”“好”在哪?“对”在哪?生:为什么是“天知地知”?生:编者为什么要改为“钓鱼的启示”?生:究竟有什么启示?学生的质疑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

笔者领着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读边自己找答案边做笔记。

这样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释疑,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在那“天知地知”的环境里,看到那条很有魅力的“鱼”,看到那位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孩子的父亲,也看到了那位极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的“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低年级语文教学布疑设疑浅议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低年级语文教学布疑设疑浅议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低年级语文教学布疑设疑浅议人教版新课标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认真钻研教材、教参,体会文章思路,然后写出教案。

其主要内容是课堂上提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跟这些问题、答案配套的板书提纲。

教师的教学过程就亦步亦趋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不可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不是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的容器;不是要求学生创新思维,而是对课文的同构解读;不是要求学生设疑解疑,拓展思维,而是要求学生对教师“权威”答案的认同。

这种把学生捆起来齐步走的做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和天赋,也违约了学生的心理规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问是促使儿童积极思维的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布疑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处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积极的状态,让学生快速、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

”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感受的空间。

在多年来的低年级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布疑设疑的。

具体操作如下:一、从整体布疑设疑传统的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来看,都是从第一段讲到最后一段;从教学形式来看,都是教师问,学生答;从教学内容来看,都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文章的中心等等。

我彻底摒弃了繁琐的分析,空洞的说教,代之以多疑、多思,以学定教。

在教学《妈妈的爱》时,我从课题整体布疑设疑:“同学们,想想课文中妈妈的爱分别讲了哪几件事?”配乐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看图思考。

结果同学们都能自己释疑。

其实,学生的资源是丰富的,学生的天赋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创设情境,就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又如教《难忘的泼水节》,我也是从课题整体布疑设疑“为什么说今年的泼水节是难忘的?”“今年的泼水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同学生们很快就能找出与往年不同的地方,加深了对“难忘”一词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议小学语文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人教版新课标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乐于质疑问难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尤其对于感性思维为主的小学生而言,抽象的文字无法吸引他们的兴趣,缺少了兴趣,也就失去了探究课文内容的动力。

因此,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质疑问难的乐趣,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教学设计不仅要从教师的教学角度出发,还要从学生的接受度来考虑。

哪些内容突出了童真童趣,则要充分运用,作为牵引学生兴趣的法宝;哪些内容过于直白,缺乏灵动的气质,则需要在教学中增加补充材料,以使教学氛围活跃起来,提升学生的兴趣。

其次,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个人阅历,产生质疑,从而提出问题,在质问解疑的过程中增长知识。

比如《江南春》一诗中“南朝四百八十寺”一句,有学生提出疑问,“诗人数过当时南朝有多少座寺庙吗?”显然这是一个虚数,是诗人为了合辙押韵而设的,数字并无实际意义。

学生在提问中增长了见闻,体会到了质疑问难的乐趣。

二、精心设计,使学生勤于质疑问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预设到精讲,再到评价,每个环节都是教学活动实施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些环节设置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自始至终沉浸在教学氛围中。

因此,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主动提问,是保持精力集中的有效方法。

首先,提炼主线,引导学生围绕主线质疑问难。

比如《三打白骨精》一课,文章的主线是围绕“白骨精”想捉“唐僧”展开的,教师可鼓励学生以主线为背景,积极提出质疑。

其次,深度探究,引导学生反思质疑。

再以上面的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白骨精”四个人物的性格,并一一罗列出来,学生会觉得“孙悟空”在整个故事中形象硬朗,是一位英雄似的人物,便产生疑问“孙悟空的本领超群,为什么要保护一个凡人去取经呢?这样不是大材小用了吗?”通过这样的反思,使学生认识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小学语文论文-指导质疑方法,让学生会问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指导质疑方法,让学生会问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论文-指导质疑方法,让学生会问人教版新课标良好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能够诱导学生提问,为他们质疑提供前提条件,不过在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即使有质疑的积极性,但就是提不出问题,或者只能提出一些表层的问题。

这说明学生还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还未进入探索性思维状态。

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时,需要给予一些质疑方法上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1.从课题上质疑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教《为你打开一扇门》,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问:这扇门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打开这扇门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从课文遣词造句的妙处质疑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

如朱自清《春》这一课里有大量优美的语句,学生找出后思考:这些语句好在什么地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答了这些疑问,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用句的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从课文的重点。

难点处质疑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

如教《夏》这一课,一个学生提到:“夏天是这样的热,这样的忙,为什么作者却要大力的歌颂呢?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

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可以形象地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是歌颂伟大的劳动人民。

4.从写作手法上质疑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

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上质疑,找出课文的写法和自己作文的写法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小学课本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初读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定题呢?通过读、思、议,学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来表达自己对叶老的无限怀念之情,课题点明了文章中心,这样就学到了一种含蓄的、新颖的定题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改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之我见-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改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之我见-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课改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之我见人教版新课标“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下,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又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还引导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更能使学生所理解内容、重点、难点分解。

因而教师很有必要把握好这一度。

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喜欢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

让学生乐于质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小语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出适合学生质疑的轻松和谐的环境,激发质疑兴趣,让学生敢思、敢问、乐探究。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积极参与学生活动的前提之一。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的信心。

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大胆地质疑。

2、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

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①创设情境,唤起质疑欲望。

如教学十一册《向命运挑战》时,教师谈话、激趣导入:大家都知道张海迪,从小学起患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

但她以顽强地毅力战胜了疾病和困难,出色地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个国家的语言,翻译、创作了不少作品,成为一代楷模。

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像张海迪这样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物,(出示课题)他们的事迹更让人惊叹,甚至使人不敢相信,世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读题目后,自然很想知道文章写谁?挑战什么?怎样挑战的?②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对当前阅读教学的审视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对当前阅读教学的审视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育论文-对当前阅读教学的审视人教版新课标新课标颁布以来,我听了不少阅读教学课,其中包括规格比较高的观摩课,深感老师们在贯彻“新课标”、改进课堂教学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如增加了读的份量,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等。

但也感到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若不引起重视,将影响“新课标”的贯彻落实。

一、不能忽视读中的悟“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的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可以看得出,这里的“充分地读”,不仅包括朗读和默读,还包括思考与想象。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仅有读是不够的,还要“悟”,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要有自己的见解。

在低年级,朗读要多些,“悟”则可少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朗读可少些,默读和读中悟须多些。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对课文的概括性了解是“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具体化,也是“悟”,而且更为重要。

如《草原》第一段,概括草原的特点如“天空明朗、空气新鲜、一碧千里、牛羊成群”,这是“悟”。

用自己的话把草原景色描述得更具体,把作者的感受说得更具体,这也是“悟”。

概括化和具体化,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悟”,在教学中应结合使用。

但是,在一些观摩课中,“读”是明显增加了,“读中的悟”却还是有待开发的处女地。

二、不能忽视语言表达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即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

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到了高年级,理解和运用语言更是教学的重点。

学生理解语言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对课文内容的领会表达出来,即从表达和运用来看理解。

然而,在一些课中,教师仅满足于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时的片言只语的表达,而未能引导和鼓励学生尽量表达得具体些。

这种不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不能用图像代替语言的感悟教学中图像的运用,只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的。

初读课文时图像的运用,在于创设一种氛围,把学生引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精读课文时图像的运用,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借助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质疑的思考人教版新课标
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更明确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创造性的学习。

”古今中外,人们对质疑的重要性的认可可见一斑。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怕教学任务完不成,省去质疑环节;有的老师质疑环节有了,但也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有的甚至从来不让学生质疑,因为老师心中从不重视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甚至从没这个概念。

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巧借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质疑精神,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于文章题目处质疑
题目是文章的“窗户”和“眼睛”,它反映了文章的主题思想,传递了课文的精神,有的甚至还暗示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情节线索。

如果抓住课题教学,引导学生对“窗户”质疑,发挥“眼睛”的传神作用,就更易引起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

如教学课文《钓鱼的启示》,我是这样引导的: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之所以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的短文,编者选入我们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他做了一件什么事?
生:“做得好”“好”在哪?“对”在哪?
生:为什么是“天知地知”?
生:编者为什么要改为“钓鱼的启示”?
生:究竟有什么启示?
学生的质疑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

笔者领着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读边自己找答案边做笔记。

这样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释疑,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在那“天知地知”的环境里,看到那条很有魅力的“鱼”,看到那位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孩子的父亲,也看到了那位极不情愿、却又无可奈
何的“我”。

随着教学“质疑”与释疑的深入,学生也和“我”一样终于感悟到父亲的良苦用心,从心灵深处感受到“钓鱼的启示”的成长意义。

二、于“貌似矛盾”处质疑
有些课文有些地方通过前后联系,不难发现似乎前后矛盾。

但貌似矛盾的外表下,再稍加思考却又合情合理,让人点头称赞。

如《桂花雨》一课,课文倒数第二段写到“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怎能和满山的桂花比?这不是明显的矛盾吗?这句话是作者的错误吗?当然不是。

那该怎么理解母亲说的话呢?从文中妈妈的情感深处,从妈妈那思乡爱乡的感情出发,从月是故乡明的道理出发就情有可原,就不难理解。

笔者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有了一定把握后,出示本段,让学生带着问题、你能就本段提出什么问题、反复自读。

不一会儿,学生的问题出来了:为什么“我们”全家要搬到杭州去?为什么我每次去山上赏花总要给母亲一大袋桂花……这些当然不是笔者想要的最好的质疑。

于是,笔者笑着摇摇头,慢悠悠地说:“再想,再想!”学生一阵沉寂后,终于有人“哦”了一声,仿佛恍然大悟似地,骄傲地高高地举起手,嘴里嚷着:“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其实很多孩子都想到了:满山的桂花真的不及家乡院子里的那一棵桂花香吗?
这种前后联系中“貌似矛盾”的现象其实是很多的。

如《窃读记》里,小女孩在书店里连续站了两个多钟头,按理说应该是两腿发软,两脚酸痛,可为什么走出书店时却“浑身轻松”?这样的质疑,能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深入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体会人物精神,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于“有悖常理”处质疑
有些课文乍一看似乎和生活常理不相符,让人感觉不可思议,无法理解。

如《落花生》一课。

学生读到“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

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部分学生会想,一个男人和老婆孩子们在一起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为什么却说“很难得”呢?笔者故意让孩子们停下来,笑笑地看着他们:“孩子们,你们读到这里就没什么疑惑吗?”于是,几个孩子举手了。

这个问题,如果不是有比较丰富的课外知识,且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家庭背景是很难理解的。

笔者让孩子们课外查找资料,第二课时留五分钟交流。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位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

他将多年积蓄全部充作官饷,坚决抵抗日本鬼子的入侵。

台湾被日本侵占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拖家带口搬到祖籍福建尤溪。

在许地山十四五岁时,他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全家住在衙内大院里。

他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许地山的母亲建议开辟出来种花生,这就是课文中所写的事。

由于许南英公务繁忙,很少有时间与家人在一起,所以过节还要去请他回家中团聚。

因此,文中才会说“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许地山长大后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

他说“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学生在查找中对作者本人及其父亲更加敬佩,对落花生的含义理解更深刻。

当他们在举例说明谁是落花生一样的人时,从清洁工到警察,从建筑工到医生,从农民到科学家,他们说得头头是道。

最后还总结出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做贡献,就算默默无闻,也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是落花生一样的人。

看,学生讲得多精彩!
这样的质疑,引导学生把文本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加深了对文本中心思想的理解,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透彻。

有悖常理的地方还有很多,如五下的《金色的鱼钩》,生锈的鱼钩怎么会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呢?
四、于有违科学处质疑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敢于向文章、向作者质疑是更难能可贵的。

在《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课文里,有这么一句“青海湖水之所以如此湛蓝,是因为湖面高出海平面3179米,比两个泰山还高,湖水中含氧量较低,浮游生物稀少,含盐量在百分之零点六左右,透明度达到八九米以上,因而,湖水晶莹明澈。

”可文章的最后却又这么写着:“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笔者把两句话放在一起,让学生反复读,然后质疑。

一阵思考过后,有学生问:含氧量低鱼儿应该也少,为什么夏天鱼儿却这么多呢?多好的问题啊!说明了孩子们的课外知识是丰富的,懂得用学过的科学知识来分析问题,读书能有所思考,有自己的见解。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学生会质疑,还要引导学生会解疑,会探究。

笔者启发学生:“如何验证这两句话是否自相矛盾呢?”学生兴趣盎然,讨论激烈,但谁也说不出个好办法。


是,笔者让他们分组合作探究:一组探究什么叫“浮游生物”?鱼儿算不算浮游生物?二组探究:鱼的生存和水中氧气的含量有无关系,什么关系?三组探究:夏天,水中的氧气含量与其他季节有无区别。

可是怎么探究呢?问题再抛给学生。

学生们想到了可以上网搜索,可以上图书馆查找,可以咨询初中或高中的生物或地理老师,还有的更直接,说可以问问养鱼的专业户……看,学生们的思维打开了,积极性上来了,一个个跃跃欲试,好像恨不得马上开展活动的样子。

笔者趁热打铁,让他们三天后汇报探究结果,如果能用实验说明自己的探究结果更好。

这样的质疑,把文本学习与资料查找搜集,把课内学习与课外探究,把个人学习与小组合作有机结合。

学生学得兴致勃勃,一个个都说没想到语文课也蕴藏着如此深、如此多的科学知识,越学越有味!
质疑的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借助教材,引导学生就文章题目处、貌似矛盾处、有悖常理处、有违科学处等进行质疑,长此以往,学生的质疑意识必将得到激发,质疑精神、质疑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和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