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触发作用和对断层的应力加卸载作用
第四纪断层的双重作用——以汶川8级地震破坏为例
— —
以汶 川 8 级地震破坏为例
楚全 芝 邓志辉
严 岩 祖金 华
杨竹转
马晓静 陶京岑
(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 究所 ,北京 10 2 ) 00 9 汶川大震不但造成重 大的人 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于我们 从事地震科学事业 的人 员来说 ,更重要的是给我
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 启示 。一般来说 ,第 四纪断层 ,尤其是活断层 ,是导致 强及远逐渐变弱 。地震等烈度线多数呈椭圆形,长轴方 向与发震断层延伸方 向一致。但 这次汶 川大震后在几个关键地 点的现场详细调查表明,问题远 不像 以往认识 的那么简单 。例如 ,成都市区距 震
验进行验证 。开展这方面的深入研 究,对 于我们 正确认识第 四纪断层的作用和地震破坏的规律及特 点,从而科
学 的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和经济建设规划都有重要 意义 。
4 8
断裂之 间的磁峰镇石 门村地震安置点,普通 民房个别破坏 ,多数损坏或基本完整 ,地震滑坡和崩塌少见,地震
烈度在Ⅷ度左右 。沿发震断层 ,即 中央断裂带,地震破坏 的强度和地震形变带的宽度也有较大变化,如,北川
县城荡然无存 ,地震烈度达Ⅺ度 以上。在同一条 发震 断裂上 的红火村 ,村 民董泽清的农家小院只是受到较重 的 损坏 ,院内水泥地出现裂缝 ,部分房顶垮塌 ,大部站立 ,可 以勉强住人 ,地震烈度不超过Ⅷ度 。
带 继续 向远 处 传 播 的 能量 就 会 大 大 减 弱 ,这 在 客 观上 对 断裂 带 之 外 的地 区起 到 了保 护 作 用 。 同样 , 沿 发 震 断层
上 的破坏也受到 断层 的几何结构的控制 ,当断层 单一 时,断层错动主要起到能量传递的作用,地震破坏较轻, 如茶 园坪等地;当断层的几何 结构复杂 时,就成了能量释放 的主要场所 ,如北川县城 、龙池镇等地 。 第 四纪断层 的这种双重特性不但通过地 震现场调 查得到证实 ,而且还可 以通过野外人工地震实验和室内模拟实
汶川8.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分析
图 1汶川 80级地震和部分 5 . . 以上强余震震源机制解分布 0级 通过计算 ,获取 了汶川主震和 4 4次 5级 以上强余震震源机 制解 ,这组解是对哈佛大学 已公布的 9个地 震最 佳双力偶解的很好补充 。震源机制解及其分布见图 1 。从中可 以看 出,汶 川 8 . 0级特大地震及其 4 4个强余 震以
汶川 8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震源机 制解分析 .
崔效锋 ¨ 宁杰远 胡幸平 ¨ 俞春泉 陶 开
1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北京 10 8 005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 物理系,北京 1 0 7 08 1
20 0 8年 5月 1 2日发生 的汶川 80级特大地震位于我国南北地 震带中段 , . 根据 中国大陆现代 构造应力场分 区 的研究结果 ( 谢富仁等 ,2 0 ) 0 4 ,地震发生的地点属于龙门山一松潘应力 区,该地 区区域最 大主压应力方 向为北 西西一南东东。对 于汶 川 8 . 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国内外 已开展了多方面的研 究,美国哈佛大学 、美 国地质 调查局 ( GS US )以及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快速测报 了汶川地震的地震矩张量反演 结果。研究结果一致表 明,这次地震是一次 以逆冲为主、具有一定右旋走滑分量的断层错动 ( 刘超等 ,2 0 ;王为 民等 ,2 0 ;张培 08 08
依据读取 的 P波初动数据 和四川区域地震 台网的速报 目录 , 采用格点尝试法对每个地震所有可能的震源机
制解进行全空间扫描计算 ,扫描步长为 5× 。5 ,从 中选取矛盾符号比 介于最小值 Tl C i2之间的解作为 。5× 。 T至 m ̄ I i |  ̄%
该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离散区 ( 即可能解的分布范围), 对离散区内所有可能解进行平均,以此作为震源机制解求解
主震后的余震有什么规律
Copyright © 1996-2006 中国地震局 All Rights Reserved. mailto:webmaster@回首页5月27日陕西宁强县5.7级地震和四川青川县地震是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一般主震后的余震有没有什么规律?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后数小时就显现出该地震的余震区范围很大,大致呈汶川--北川--青川的北东向展布,余震区长轴达300公里。
5月27日陕西宁强县5.7级地震和四川青川5.4级地震都位于这个余震区的东北段端部附近,应属于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
大地震发生后,频繁的余震活动在时间序列、空间分布和强度起伏等方面具有的特征是很复杂的,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多数大地震的余震震中分布的轮廓可以简化为一个椭圆形区域,其长轴和短轴长度之比约在2--5之间,长轴方向和地震断层走向近乎平行。
也就是余震震中空间分布主要受震源区主破裂方向或发震断层所制约。
大地震强余震的活动持续时间差别很大,最短的几天,最长的可达1000天以上。
一般我国西南川滇地区的强余震持续时间比较短,不超过5个月。
而发生在我国大陆东部地区的一些大震则持续时间较长,多数在10个月以上。
这与构造环境、断层的错动方式等因素有关。
大地震发生后,余震活动将持续一段时间,组成有某种统计规律的时间序列,多数大震后的最大强余震发生在主震后的两天内,也有少数出现在主震后的数月内。
强余震活动由于受到天体引力作用的影响,具有准周期性的特点,表现出某种衰减的规律性,然后这种规律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不断变化。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现象作为预报强余震的依据,但这是一种需要不断调整的动态指标。
就我们当前的认识,这次汶川8.0级地震的强余震活动还将持续1、2月的时间,可能的最大强余震为6.5级左右。
孙士宏研究员提供关闭窗口页码,1/22008-5-30/sichuan/ssh080530001.htm。
汶川8.0级地震及强余震破裂方式与引潮力之间的关系
摘 要 : 文 通过 计 算 汶 川 8 0 主震 及 2 本 .级 0次 M 5 0强 余 震 发 震 时 刻 引 潮 力 的 方 位 、大 小 及 ≥ . 变 化 率 , 对 比其 破 裂 方 式 , 现 1 次 逆 冲 型 地震 其 发 震 时 刻 的 水 平 引潮 力方 位 和 主 压 应 力 并 发 1 轴 P轴 有 6次 夹 角 在 3 。 内 ;8次 走 滑 型 地 震 , 发 震 时 刻 垂 向引 潮 力 都 处 于 向 上 的 峰 值 区 3之 其
探讨 。
关 键 词 : 川 地 震 强 余震 ; 潮 力 ;触 发机 制 汶 引 中图 分 类 号 : 3 5 7 P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03 7 ( 0 1 0 — 0 40 1 0 —2 4知作用 于地球 最大 的周期性 变化 的力 , 然很难认 为 引潮力 是 引起地 震 的 虽
高 的 , 水 平 引 潮 力 方 位 角 与 发 震 断 层 走 向 的 一 致 性 更 高 , 明 日、月 对 孕 震 区 水 平 引 潮 且 说
力 与大地 震 的发 生密 切相关 ; 陈荣 华等 初 步讨论 了引潮力对 显 著地震 触 发作用 与 大震关
系 的 机 理 。结 果 表 明 ,这 一 机 理 是 比较 复 杂 的 , 震 发 生 时 水 平 引 潮 力 方 位 与 地 震 断 层 面 地
弦附近 较易 受到 潮汐应 力 的触发 。受潮 汐力 触发 作用 的地震 发震 时刻 的月 日赤 纬有 明显 的
密 集 分 布 条 带 特 征 , 震 频 次 在 月 、日天 顶 距 分 别 在 3 。 4 。 2 。 1 0范 围 内 为 平 均 优 地 0~ O和 0~ 4 。 势 分 布 区 间 ;张 晶 等 l 分 析 了 引 潮 力 水 平 分 量 动 态 变 化 与 强 震 发 震 时 间 之 间 的 关 系 , 果 8 结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及震型判定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及震型判定
程万正;阮祥;张致伟
【期刊名称】《地震》
【年(卷),期】2009(29)1
【摘要】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余震序列,其特点是:余震序列丰富,持续时间长.余震沿NE向龙门山构造带的中央断裂条形展布,深度横剖面为锲形,呈现地块间强烈汇聚、挤压活动的特点.跨不同断裂段,余震震源机制解有逆冲、斜滑或走滑型,反映的局部构造应力场复杂.汶川8.0级地震序列为主震-余震型,文中给出了其判定的主要依据及分析预测结果.
【总页数】11页(P15-25)
【作者】程万正;阮祥;张致伟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四川省地震局,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
【相关文献】
1.自维持断层蠕滑过程和余震发生率的衰减特征——以汶川Mw7.9地震序列为例[J], 解孟雨;史保平;林禄春
2.一种矩张量反演新方法及其对2008年汶川Ms 8.0地震序列的应用 [J], 刘超;张勇;许力生;陈运泰
3.汶川8.0级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 [J], 吕坚;苏金蓉;靳玉科;龙锋;
杨雅琼;张致伟;汤兰荣;李超
4.青海及邻区地震序列h值震型判定与强余震预测研究 [J], 马茹莹;马震;王培玲;苏维刚
5.5.12汶川8.0级地震序列震后早期趋势判定及有关问题讨论 [J], 蒋海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
1979-1988 1989-2001 2002-
30% 22%
20%
10%
0%
26%
28%
15% 7% 8%
11% 2%
可以使用 加固后使用 停止使用 立即拆除
图 14 不同年代建造的建筑震害情况对比
比较抗震设计规范 TJ11-78[1]、GBJ 11-89[2]、GB50011-2001[3]可以发现,自 1976 年唐山地震以来, 我国加强了对工程结构抗震领域的研究,使得抗震设计规范逐渐完善,在抗震设计中考虑的内容越来越 全面,如表 3。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建筑抗震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同期的混凝土结构规 范为例[4]- [7],结构的设计安全水平和安全储备从 74 规范以后逐渐提高,如表 4 所示。而 74 规范的安全 水平和安全储备之所以最低,正是受当时经济水平所限。由此可见,抗震水平也是国家经济水平的反映。
其它震害情况还有伸缩缝处碰撞(图 9)、鞭稍效应造成顶部突出物结构破坏(图 10)、装饰构件破 坏(图 11)、圆形填充墙破坏(图 12)。
绵阳某酒店
汶川某教学楼
图 9 伸缩缝处碰撞破坏
都江堰某公共建筑
都江堰公安局
图 10 鞭稍效应造成顶部突出物结构破坏
图 11 装饰构件破坏
绵阳科技馆
剑南春办公楼
图 12 圆形填充墙破坏
建造年代 -1978
1979-1988 1989-2001
2002不详
表 2 建筑震害情况统计(按建造年代分类)
可以使用
加固后使用
停止使用
3 (30%)
3 (30%)
3 (30%)
21 (22%) 34 (47%) 29 (55%) 39 (51%)
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地震对区域地壳形变场及应力场的影响
汶川8.0级和芦山7.0级地震对区域地壳形变场及应力场的影响1.概述大地震同震及其震后效应对周边区域地壳形变场、应力场、断层活动状态及地震危险性等的持久影响越来越受到国际学界的关注,成为近二十多年来的研究热点。
作为有地震历史记录以来的首个发生在大陆内部的高角度逆冲型8级强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发生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对区域构造变形与断层应力积累等也会产生持续而显著的影响。
汶川地震之后5年,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于2013年4月20日又发生了芦山7.0级地震,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该断裂带未来地震危险性的讨论。
针对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两次事件开展同震及震后的相关研究,不仅对了解两次地震自身的破裂特征以及相互关系有重要价值,对于分析周边区域地壳形变场、应力场受地震影响产生的状态变化,判定区域主要活动断层的未来地震危险性等也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以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为研究对象,基于经典的位错理论和粘弹本构关系,开展两次地震同震位错及震后粘弹松弛效应引起的区域形变场、应力场变化的研究工作。
本文首先通过综合多学科资料分别构建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3D模型,以此为基础联合利用多种同震观测数据反演获得了汶川地震、芦山地震断层同震位错分布;基于Burgers体粘弹本构关系,以GPS时间序列为约束,汶川地震同震位错分布为初始条件,借助有限元数值模拟确定了龙门山断裂带两侧块体中下地壳各自最优的短期、长期有效粘滞系数;计算了两次地震同震位错及震后粘弹松弛效应引起的区域形变场变化;从库仑应力变化的角度讨论了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对后续余震及近年来周边区域一系列中强震的发生所起的作用,分析了周边主要活动断层库仑应力演化,结合速率-状态摩擦本构律讨论了未来值得关注的重点断层段。
2.本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1)汶川地震发震构造及断层同震位错分布以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物探剖面、重新定位的余震序列作为深浅构造强约束,参考区域地质剖面、速度成像、大地电磁测深等研究成果,通过多剖面解译的方式建立了汶川地震发震断层3D模型,主要包含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另外在余震区穿过青川断裂后的区域断层结构出现显著变化,识别出一条未知的反倾断层,而非北川-映秀断裂的简单延伸,后经反演测试认为该断层可能并未参与同震破裂过程。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
但 是通 过实地的调查 以及具体 的研究可 以得知 , 将地质灾害 的强 发 育区归纳入 断层上盘 的 7千米 以内 ;并且通过研 究还可 以发 现, 发震 断层 控制着大 型滑坡 的分 布 , 大型滑坡触发 的决定 因素 就是地震 波对破 体的强烈 冲击 ; 地震波对坡体 的作用也受到与发 震 断层 距离远近 的影 响 , 离发震 断层 越远 , 地震波对坡体 的作用 就越小 , 这样触发大 型滑坡 的机率 。 拐 点及错列 部位效应 :通 过一系列 的资料研究 以及 野外调 查, 我们可 以发现地震 区的所有转折和错列部位都属于地震地质 灾 害的强发育区。这主要 是因为 , 断裂 的转折 和错列部位在断层 整体错 动的作用下 , 会发 生更深 的剪 断和破裂 的现象 , 从 而将更 多 的能量 释放 出来 ,甚至局部还会 出现一些强烈 的震 动等现象 , 这样就形成 了次级震 源 , 在这个部位也容易发生一些地质灾害。 方 向效应 : 地形条件也往往控制着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的滑 动方 向 , 以龙 门山为例 , 龙 门山两侧 的水 系是垂直龙 门山走 向以 及龙 门山断裂带 发育 , 所 以, 在一般 情况下 , 滑坡应该是平行于龙 门山走 向和断层走 向方 向滑动 , 也就是东北到西南走 向。根据相 关 的研究表 明 , 滑坡的滑动方 向不仅仅是受到地形条件的控制作 用, 还受到强震地 震波在垂 直断层方 向的传播 的控制作 用 ; 因为 地震波 在垂 直断层方 向有 着很大 的强度 , 因此 , 坡体 的震 裂和抛 出就会沿着这个方 向 ; 同时 , 还 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 地震波和
1典 型 研 究 区
本文选取 了几个 比较典 型的研究 区 , 都是处于汶川地震地质 灾害的强发育 区, 也就是发震断层映秀到北川断层 的两端和 中央 位置。 都江堰到 汶川路研 究区 :都 江堰到汶川 路研究 区属于 国道 2 1 3 线, 全长大 概 9 0千米 , 汶川 大地 震导致这个路 段出现 了大量 的崩塌 和滑坡灾 害 , 严重影响了救援工作 的进行 。 经过研究 , 本路 段 大多都是岩浆岩 ,映秀到北川 I 到断层是从下端通 过了研究 区 , 而茂—— 汶断裂层则是沿着岷江从上端通过 了研究 区, 与震 中的 距 离大 约有 1 0千米。通过研 究震后航空影像可 以发现 , 公路沿线 共有 三百多个地质灾害点 ,一共有 2 5千米左右 的道路被地质 灾 害破坏掉 , 大部分都 是被 冲毁或者掩埋 。 北 川 到安 县研 究 区 : 北 川到安 县研 究 区是 在北 川 、 安县、 绵 竹以及茂县 的交界处 , 和震 中的距离 大约有 1 1 0千 米 左 右 , 这个 研 究 区受 到地震 的破坏 比较严重 ,而且属 于典型 的地震 触发地 质灾害 , 象汶川大地震 的最大 滑坡 安县 大光包滑坡 , 第 二大滑坡 绵 竹文家沟滑坡 以及唐 家山堰塞 湖滑坡等 ,都 是在北川 到安县 研 究 区 内发 生 的 。这 个 区域 的 总 面 积 将 近 3 0 0 0平 方 千 米 , 地 质 构 造主要包括板 岩 、 砂岩、 千枚 岩 、 碳 酸盐岩 以及砂浆 岩等 。 同样 的, 研究 过遥感影像之 后 , 可 以看 清楚本研究 区内 的地质 灾害具 体 情况 。
Ms8.0汶川地震断层的应力状态以及对余震危险性的影响
Ms8.0汶川地震断层的应力状态以及对余震危险性的影响刘博研;史保平【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1(054)004【摘要】利用中国地震局在汶川地震前后对四川盆地以及龙门山断裂进行的水压致裂绝对应力测量数据、近断层强震记录、以及由美国USGS公布的包括地震矩和地震波能量等在内的远场震源参数解,从简单断层模型出发,应用地震能量分配原理和库仑摩擦准则,初步估算和判断了2008年Ms8.0汶川地震断层破裂过程和震源参数,以及滑移弱化模型下应力变化(静态应力降的大小)对断层内部余震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主震而言,地震辐射效率和地震效率上限值分别约为37%和14%,平均滑移弱化距离Dc约为0.5 m,破裂能约为1.29×1016J,松弛功约为1.13×1016J.主断层内所贮存的黏弹性松弛功的大小与主震的地震波辐射能相当,假设主震在应变能变化中的松弛功全部用于一个余震的触发,且主断层上的余震发生与主震一样遵从相同的断层破裂机制:即能量分配准则,那么汶川地震余震释放的全部能量相当于一个Ms6.9级的地震.由此可推断汶川地震主断层上不会发生.Ms6.9级以上的余震,而主震后更多较小震级的余震可能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With an integration of in-situ borehole strain-meter data recorded at the Central Longmenshan Fault Zone,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s, including the near-fault strong motion records, and fault slip inversion given by worldwide earthquake research groups, we have tried to investigate earthquake faulting processes and source parameters related to the Ms8. 0 Wenchuan faulting processes based on the fault mechanic theory. In order to putdifferent data sets together for analyzing and interpretation purposes, Coulomb failure criterion and earthquake energy partition principle have been used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trength and state of stress on the fault by involving the slip-weakening frictional model. Strong motion records from Qingping station, the nearest location to the main fault (about 5 km), has been used to quantitatively estimate the averaged dynamic stress drop during fault rupture. The primary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Wenchuan main event, the seismic radiation efficiency and seismic efficiency are about 37% and 14%, respectively, the critical slip distance Dc is about 0.5 m, the fracture work and relaxation work are about 1.29 × 1016 J and 1. 13 × 1016 J, respectively. The relaxation work remained inside the fault zone is about the same order as the total radiated seismic energy from the main shock. We present a simple model to predict the size and time length of aftershock sequences based on the elastostatic mechanism and regional deformation model. We propose that, if the faulting mechanism of the aftershocks inside the main fault zone obeys the same energy partition process of the Wenchuan main shock, the largest aftershock in which the radiated energy could by release by remained visco-elastic relaxation work inside the fault zone should be less than the energy released by a Ms6.9 event or much more smaller events will occur later on, and the aftershock sequences within the slowly deforming region are predicting to be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decade typically observed at rapidly loaded plate boundaries. This infers that the aftershock sequencesafter the Wenchuan main shock will continue for many decades based on the current aftershock activity patterns.【总页数】8页(P1002-1009)【作者】刘博研;史保平【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汶川Ms8.0地震余震时空变化及影响度分析 [J], 周宾2.地震危险性评价中余震活动的影响--以邢台余震区为例 [J], 杨家亮;叶明;李红印3.近断层应力变化快速计算方法及对强余震空间分布的指示意义:以Mw7.9汶川地震为例 [J], 仲秋;申文豪;史保平4.Ms8.1昆仑山口西地震和Ms8.0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持续时间的对比 [J], 刘博研;史保平5.走滑断层或逆断层活动的地震:对余震活动的影响及大余震发生的预报 [J], Trong,PH;郭跃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解析汶川8.0级地震成因
y R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北纬31.0,东经103.4)发生8.0级地震,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最大的地震。
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并综合多个研究机构得到的汶川8.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表明,地震破裂面南段以逆冲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该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县开始破裂,并且破裂以3公里每秒的平均速度向北偏东°方向传播,破裂长度约300km ,破裂过程总持续时间近120秒,地震的主要能量于前80秒内释放,最大错动量达9米,震源深度约23公里左右,矩震级7.9,面波震级8.0。
地震破裂为单侧破裂,由西南的汶川映秀镇往东北方向的北川县、青川县扩展,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吻合。
我国大陆处于印度板块和太平、菲律宾板块的双重作用之下。
按活动地块理论,我国大陆又可划分为5个一级活动地块区和若干活动地块。
(见图)历史地震显示,我国大陆%以上的7级以上地震发生在一级和二级活动地块的边界构造带上。
汶川地震震中位置在青藏地块区和华南地块区的边界构造,龙门山断裂带上。
具体而言,其西北为向东南运动的巴颜喀喇地块,其东南为相对稳定的四川盆地。
(见图2)三叠纪(约2.3亿年)开始发育的龙门构造带,一直强烈活动,造就了与其伴生的四川前陆盆地。
经过长期的构造演化,形成至今仍在活动的龙门山推覆构造,主要由山前隐伏断裂、前山断裂、中央断裂和后山断裂组成。
断裂带解析汶川8.0级地震成因4C hi na E m er genc escue.1491905y R 在走向上还可分为南段、中段和北段。
(见图3)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地壳缩短、隆升,同时伴随地壳物质向东流动。
具体表现为由左旋走滑速率约为10m m /a 的昆仑断裂和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为边界的巴颜喀拉地块的向东南运动,受到四川盆地(华南地块)的阻挡,导致应力积累,突发破裂,汶川地震发生。
汶川8.0级地震桥梁震害
第31卷 增刊2008年12月地震研究J O U R N A LO FS E I S M O L O G I C A LR E S E A R C HV o l .31,S u p p .D e c .,2008*收稿日期:2008-07-16.汶川8.0级地震桥梁震害*解 丽,卢永坤,非明伦(云南省地震局,昆明650224)摘要:汶川地震造成了生命线系统巨大的破坏。
详细介绍了汶川地震中桥梁的震害情况及其造成的影响,总结了桥梁震害的特征,对桥梁震害原因和致灾机理进行了分析,并对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汶川8.0级地震;生命线工程;桥梁震害中图分类号:P 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08)增刊-0530-050 前言历次大地震的震害表明,生命线工程破坏造成的损失所占比例往往随震级增加而加重。
而交通系统是地震灾害发生后疏散群众、救援队伍与工程队伍进入灾区以及运送救灾物资的抗震救灾生命线。
交通系统的破坏不仅会导致惨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延误救援时间,给震后的抢险救灾、恢复生产以及人们生活造成极大困难(褚雪松,2006;张子璐,2006)。
交通系统破坏中又以桥梁的破坏最为严重,且桥梁破坏更易造成交通中断。
本次汶川大地震造成了交通系统公路、铁路和桥梁不同程度破坏,造成较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主要介绍震区桥梁破坏的情况。
1 四川震区桥梁震害1.1 Ⅸ~Ⅺ度高烈度区桥梁震害 本部分内容大多为地震现场工作队以及中国地震局直属所、省局震害评估组调查结果。
(1)陈家坝—曲山镇入口有11座中小桥彻底垮塌。
北川县北出口800m 长龙尾大桥桥墩歪斜,部分桥面塌陷,桥面呈波浪型起伏状,车辆无法通行(照片1)。
与该桥相接的长60余米的龙尾隧道衬砌严重受损,但车辆尚可通过,桥头另一桥梁全部塌陷。
照片1 北川县长龙尾大桥梁毁坏(2)北川县城有一斜拉桥,桥面为钢板铺设,震后在钢筋混凝土柱的部位由于挤压作用,桥面隆起约1m (照片2)。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相关推荐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对地震特点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地震能量巨大,震级大,烈度超强,震源深度较浅,破裂长度大,地震持续时间长,这是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因。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希望大家喜欢。
汶川大地震震害特点与成因分析篇11 引言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M8.0级特大地震。
这次地震震级大,余震也很多,地表破裂十分严重,同时也带来了次生灾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是建国以来唐山大地震后的又一震害严重的特大地震。
我国处于西亚地中海和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个受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然而我国对地震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对房屋抗震研究也是十分缓慢。
而且对地震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和室内试验着手,但室内试验却很难模拟出现实的地震作用,再加上地震发生本身的复杂性,地震作用很难预测。
所以地震的作用机制及震害还很难准确确定。
因此对地震特点及震害分析就十分必要,这对我们研究地震作用机理,进行抗震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汶川地震特点根据房屋的破坏特征和实地研究,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具有以下特点:1、地震能量巨大、烈度超强。
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7级地震的32倍,本次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约为1023.7尔格,有专家称相当于当年上千颗二战时美国在广岛扔的原子弹的能量。
据有关资料介绍,在汶川卧龙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9g(地震烈度10度强),在江油获取的峰值加速度记录达0.7g(地震烈度接近10度)。
此次地震所产生的峰值加速度大于0.4g(地震烈度9度)的区域尺度达到350公里,震中烈度高达到11度。
2、震源深度浅、破裂长度大。
汶川地震震源发生在地表以下19千米处,所产生的地面运动十分剧烈,地震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开始向北偏东49度方向传播,破裂长度达240千米。
3、发震方式特殊、震动持续时间长。
汶川Ms8.0巨震产生的完全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及其强余震群
理的解 释 ( i Kl b等 ,20 ;G m e 00 o br g等,19 ; 97
Pr n ,20 ) 国内对 地 震 的静 态 应 力 触发 已有 as s 05 。 o
不少研究 ( 邱泽华等,20 ;石耀霖 , 0 1 o. 03 20 ;R b
收稿 日期 :2 0 0 2 . 0 8— 6— 0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 0 60 1 资助 4 34 0 )
之下为朝 N 方向缓倾 的、统一的逆冲滑脱面 ,深 W
38 1
地
震
研
究
3 卷 1
的是地 震 波通 过 时 产 生 的动 态 应 力 变 化 对 后 续 地
震的触发作用 。比较两者 的触 发性质 ,静 态应力 是通过持久性地 改变施加 在断层上 的应 力来触发 地震 ,而动 态 应 力 是 通 过 较 强 的 瞬态 应 力 振 荡 改
变介 质性 质 来 触 发 地 震 。从 动 态 应 力 触 发 现 象 来 看 ,有直 接触 发 ( 秒 或 几 分 钟 内触 发 ) 和 延 迟 几
第3卷 l
第 4期
地 震
研
究
Vo. 1 No 4 13 。 .
0c .. 2 08 t 0
20 0 8年 1 0月
J OURN AL OF S S OLOGI EI M CAL RES EARCH
汶 川
8 0巨震 产 生 的 完 全 库 仑 破 裂 应 力 .
变化 及 其 强余 震 群 术
汶川8.0级地震触发与余震活动空间分布研究
汶川8.0级地震触发与余震活动空间分布研究华卫;陈章立;李志雄;赵翠萍;王勤彩【期刊名称】《地震》【年(卷),期】2009(29)1【摘要】文中分析研究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构造即龙门山断裂带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情况,并计算主震发生后产生的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讨论了地震触发与余震空间分布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以虎牙-北川-安县为界分为二段,西南段和东北段在地震活动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虽同处一条断裂带上,但两者之间地震活动没有联系.汶川8.0级主震发生之后,在空间上产生的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具有很明显的分区特征.龙门山断裂带北川至青川之间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值大于+0.05 MPa,主震对该地区后续ML≥5.0余震的发生存在着触发作用.【总页数】7页(P33-39)【作者】华卫;陈章立;李志雄;赵翠萍;王勤彩【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广东省地震局,广东,广州,510070;中国地震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北京,10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相关文献】1.汶川Mw7.9地震余震序列触发机制研究 [J], 申文豪;刘博研;史保平2.近断层应力变化快速计算方法及对强余震空间分布的指示意义:以Mw7.9汶川地震为例 [J], 仲秋;申文豪;史保平3.汶川Ms 8.0级地震余震重新定位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J], 刘巧霞;朱介寿;曹俊兴;杨海波;赵亮;田仁飞4.汶川8.0级地震的余震触发作用和对断层的应力加卸载作用 [J], 解朝娣;朱元清;雷兴林;于海英5.龙门山地震带5.12汶川地震余震空间分布特征 [J], 王青;李国蓉;梁斌;杨媛媛;俞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与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解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与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解郭祥云;陈学忠;李艳娥【期刊名称】《地震》【年(卷),期】2010(030)001【摘要】采用区域和远台Pn或Pg初至波初动符号, 利用下半球等面积投影, 求解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和截止到2008年12月10日发生的部分4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 汶川8.0级地震的震源机制为: 节面Ⅰ的走向为5°, 倾角为48°, 滑动角为39°; 节面Ⅱ的走向为247°, 倾角为62°, 滑动角为131°. P轴方位角为309°, 仰角为8°, T轴方位角为208°, 仰角为54 °, B轴方位角为44°, 仰角为35°. 结合地质构造和余震空间分布, 可以确定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 根据震源机制解, 引发本次地震的断层活动主要表现为逆冲, 主破裂面为S67°W与该地震所在断层的走向基本一致(断裂总体走向N45°E)~([1]); 主压应力轴P轴为N51 °W, 主压应力轴P轴方位与该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 根据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发生的余震与北段发生的余震的震源机制都具有优势分布, 且两者差异明显. 早期发生在南段的余震的破裂是以逆倾滑动为主, 兼有走向滑动;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余震向北段迁移, 在龙门山构造的北段地震震源的破裂方式以走向滑动为主, 兼有一定的逆倾滑动; 龙门构造带南段震源应力场受主震应力场的控制, 而龙门构造带北段震源应力场不仅受区域应力场的影响, 还受主震应力场的影响.【总页数】11页(P50-60)【作者】郭祥云;陈学忠;李艳娥【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7【相关文献】1.从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看地震的成因 [J], 陈学忠;赵晓燕;李艳娥;陆小华2.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J], ;3.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灾及救援简介 [J], 姚雪绒4.地震震源与灾害评估分析:中国四川2008年5月12日Ms 8.0汶川地震 [J], 陈胜早5.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几点反思 [J], 齐浪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汶川8_0级地震序列的小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
第33卷 第1期2010年1月地震研究J O U R N A LO FS E I S M O L O G I C A LR E S E A R C HV o l .33,N o .1J a n .,2010*收稿日期:2009-07-24.基金项目:“全国地震形势跟踪与判断”(2009020102)及科技部支撑项目“川滇地区大震前应力方向趋于集中现象研究”(200808053)联合资助.汶川8.0级地震序列的小震震源机制及应力场特征*张致伟,张永久,程万正,吴 朋,龙 锋,阮 祥(四川省地震局,成都610041)摘要:利用区域地震台网的数字地震波记录资料,由垂直向记录P 和S 振幅比值,结合部分清晰的P 波初动记录资料,反演得到了2008年5月12日至2009年4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序列中829个M L ≥3.5的小震震源机制解。
采用统计和力轴张量计算方法,分析了震源机制解参数并求取了余震区平均应力场。
结果表明:用余震区北段小震震源机制解求得的节面为直立或倾斜,走向为N N E -S S W 向,主压应力P 轴方位为S W W-N E E 方向,计算得到的平均应力张量σ1方向为77.1°;用余震区南段小震震源机制解求得的节面倾角较陡,在50°~90°之间,走向相对较分散,平均应力张量σ1方向为92.4°,呈E W 向。
从余震区南、北段的平均应力场方位随时间演化过程可以看出,余震区在2008年8月、9月、12月和2009年1月处于应力场调整阶段。
最后研究了余震区南、北段的震源机制一致性参数θ及逆冲型地震类型随时间的变化,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关键词:汶川8.0级地震;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应力场中图分类号:P 31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0)01-0043-070 引言汶川M S 8.0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破裂,形成地表破裂带。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与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解
位 的结 果收集 了 四J 台 网、 肃台 网 、 I I 甘 陕西 台网 、 庆 台网、国家 台网 、 重 青海 台网等 的台站
观测到 的 P g波 和 P n波 的 初 动 符 号 资 料 , 用 下 半 球 等 面积 投 影 求 解 汶 川 地 震 8 0 及 部 采 . 级 分余震 的震源机 制解 。
( 国地 震 局 地 球 物 理 研 究 所 , 京 1 0 8 ) 中 北 0 0 1
摘 要 : 用 区域 和 远 台 P 采 n或 P g初 至 波 初 动 符 号 , 用下 半 球 等 面积 投 影 , 解 了 20 利 求 0 8年 5月
1 日四川 汶 川 8 0级 地 震 和 截 止 到 2 0 2 I . 0 8年 1 2月 1 日发 生 的 部 分 4级 以 上 余 震 的 震 源 机 制 0 解 。 川 8 0级地 震 的震 源 机 制 为 :节 面 I的走 向 为 5 , 角 为 4 。 汶 . 。倾 8 ,滑 动 角 为 3 。 9 ;节 面 Ⅱ的 走 向 为 2 7, 角 为 6。 4。 倾 2 ,滑 动 角 为 1 1 。 3 . P轴 方 位 角 为 3 9 ,仰 角 为 8 ,T轴 方 位 角 为 2 8 , 0 0。 。 0。
关 键词 i 动 符 号 ; 川 地震 序列 ; 源 机 制 初 汶 I 震 中 图分 类号 : 3 5 7 P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 3 7 ( 0 0 0 —0 0 1 1 0 —2 4 2 1 ) 10 5 1
引 言
地 震 的震 源机 制携带 着应 力场 和震源 破裂错 动 的信息 , 了解 区域 应力 场 和地 震 成 因 是 的有 效途 径之 一 ,可 以利用 地震 发生 时 由震源 向周 围 介质 辐射 出 的地 震 波求解 得 到 。到 目 前 为止 ,求解 震源机 制 的方 法主 要有初 动符 号法 、 形矩 张量反 演方 法和振 幅 比方法 l 。 波 2 ] 国内外专 家们 已经在这 方 面做 了大 量 的工作 。 由初 动符 号求解 地震 的震 源 机 制 是 地 震学 中一 个 常 规 方 法 ,不受 地 壳 介 质 参 数 的影 响 , 单易行 , 果可靠 。 是这 种 方法 要 求 地震 要 被尽 量 多 的 台站 记 录到 , 台站 的 分 简 结 但 且 布要尽量 均匀 、 理 。 合
汶川Ms8.0级地震断层同震位移特征对断裂构造分析的启示
运动 学地质 现象 ,删和地 震物 理过程 所揭示 的地 ” 壳深部结 构构造信息 。 。 。 却为深化对 龙 门山构造
带形成 的动力学机制 和过程 的认识 和构造地质学几何 学 、 动学 、 运 动力学分析理论检验提供 了范例和机遇 。
用 下的岩 石变形破坏 过程为基础 的断裂构 造分析理 论和方 法, 受到强地震 过程 中断裂构造 复杂 同震 变形 的挑 战。
汶 川 M 80 地 震 过 程 中断 层 同震 变 形 的 几 何 学 、 动 学 特 征 及 其 空 间 变 化 , 检 验 断裂 构 造 的 几何 学 、 动 学分 析 s .级 运 为 运 的相 关 理 论 和 方 法 提 供 一个 现 实 的 范例 。本 文 通 过 对 汶 川 M 80 s .级地 震 断 层 同震 位 移 的 方 式 、 模 和 空 间变 化 特 征 规 分 析 , 出沿 断层 走 向的 位 移 方 式和 位 移 规 模 的 空 间 变 化 是 区域 构 造 应 力 和 地 震 动 力 复 合 作 用 的 结 果 。 汶 川 地 震 提 过 程 中地 震 断层 的位 移方 式和 位 移 规模 的 空 间变 化 以及 同 一构 造 部 位 的 断 层 摩 擦 镜 面 中却 出现 了不 同运 动 学指 向
机 理复 杂 等 , 特别 是 其发 生 在 被认 为 并 非最 危 险 和 地震
工 程研 究 等领 域 的科 学 家提 出 了许 多挑 战 性 问题 ,
如这 次特 大地震 的地 震机 理是 什么 ?发震 断层 的地 表破裂 和 同震位 移 的构 造力 学机 制是 什么 ?深 部构 造 的几 何学 、 动学与 地表 构造 的几何 学 、 运 运动 学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 汶川 地 震 产 生 的库 仑 破 裂 应 力 变 化 分 布 图 案 复 杂 性 强 , 要 由 发 震 断裂 复 杂 的空 问 展 布 形 态 主
导 地 位 , 利 于 强 余 震 序 列 的 孕育 、 速 以至 于发 生 ; 昆 仑 断 裂 带 和 鲜 水 河 断裂 带 受 到 了轻 微 的 有 加 东
应 力 加 载作 用 ; 泉 山 断 裂 带 、 莹 山 断 裂带 和西 秦 岭 北 缘 断 裂 带 主要 受 到 了轻 微 的卸 载 作 用 。 龙 华 关键词 汶 川地 震 ; 仑 破 裂 应力 变 化 ; 库 应力 触 发 ; 卸 载作 用 加
以及 震 源 断 层 活 动具 有逆 冲兼 右 旋 走 滑 两 种 性 质 决 定 。汶 川 地 震 产 生 的库 仑 破 裂 应 力 变 化 对 多
数 强 余 震 存 在 一 定 的触 发 作 用 。汶 川 地 震 的 发生 对 附 近 的断 裂 带 有 不 同 程 度 的影 响 , 中青 川 断 其 裂 中段 和 北 段 、 江 断 裂 南 段 和灌 县一 岷 江油 断 裂 南 段 , 主要 是 以 强 烈 的库 仑 破 裂 应 力 加 载作 用 占主
山断裂带 的 映秀一 川断裂 是这 次地震 的主发 断裂 , 北 形成 的地表 破裂 带长 达 2 0多千米 , 县一 0 灌 江油断裂 也发 生了 6 0多千 米 的破 裂 。这是 一 次 以逆 冲为 主 、 少 量右 旋 走 滑分量 的地震 , 兼 产 生的最大 垂直位 移 和最大右 旋走滑 位移分 别为 5l n和 4 81 。龙 门山断裂 带位 于青藏 高原东 " . I T
缘 , 区域 经历 了强烈 的地壳 变形 和断裂作 用 , 该 活动性 断裂分 布广泛 。本文感 兴趣 的是汶 川地 震 与后续 强余震 之 间是 否存 在应力 触发作 用 , 以及此 次 汶 川地 震 的发 生对 附近活 动 断裂 构造
带 产生 的影 响。
关 于地震应 力触 发与 断层相互 作 用 的研 究 主要是 以计算 库 仑 破裂 应 力 变化 为 基 础 ( l Hi l e l1 9 ;Had b c ta,9 8 T d ta,9 8 刘 桂 萍 等 , 0 1 万永 革 等 ,0 0 。库 仑 t ,9 3 a r e eke l1 9 ; o ae l1 9 ; 20; 20 )
汶 川 8 0级 地 震 的 余 震 触 发 作 用 和 . 对 断层 的应 力加 卸载 作用
解朝娣 D 朱元 清D 雷兴林。 于海 英
1 )中 国上 海 2 O 9 0 0 2同 济 大 学海 洋 与 地 球 科 学 学 院 海洋 地 质 国家 重 点 实 验 室 反射 地 震 学 研 究 组
第 2期
解 朝 娣 等 : 川 8 0 地 震 的余 震 触 发 作 用 和 对 断 层 的应 力加 卸 载 作 用 汶 .级
1 3
性 。这类研 究的广泛开展始 于 19 9 2年美 国 L n es . 地 震 , n a dr MW7 3 Ki g等 ( 94 计算 得到该 地 19) 震对后续 BgB a 6 5 i er . 地震 产生的库仑破裂应力增 量为 0 2MP 左 右 , 为是 L n es M . a 认 a dr 地震加 速 了 BgB a 地震 的发生 。T d i er oa等( 00 对 19 20 ) 9 8年南 极板块 Mw8 1地震 在余震 区产生 的库 . 仑破裂应力 变化作 了计算 , 结果显示应力增 量为 0 1 . a得 出主震对 1 . —0 2MP , 4个余震 中的 9 个 有确定 的触发作用 。D n 等 (9 7 研究 了美 国 C lon 地 区不 同强度地震 的触发作用 , eg 19 ) a fri i a 结果表 明 8 以上的强余震都落 在库仑 破裂应 力增 加 区。万 永革 等 (0 0 20 ) 5 2 0 ,02 和沈正 康等 (0 3 采 20)
2 )中 国上 海 2 0 6 0 0 2上 海市 地 震 局
3 日本 筑 波 3 58 6 日 产业 技 术 综 合 研 究 所 ) 0 —5 7 本 摘要 采 用 可 变 滑 动 震 源 模 型 , 算 和 研 究 了 汶川 Ms . 计 0地 震 产 生 的应 力 变化 及 对 后 续 6次 强 8
地 震 地 磁 观 测 与 研 究
第3 1卷 第 2期
201 矩 0
4月
S S OLOGI AL AND EI M C GE0M AGNETI C O BSERV AT1 0N AN D RESEARCH
V0 . 1 No 2 13 .
Ap r 201 0
d i 1 . 9 9 j is . 0 33 4 . 0 0 0 . 0 o :0 3 6 I .sn 1 0 - 2 6 2 1 . 2 0 3 /
0 引 言
20 0 8年 5月 1 2日, 四川省 汶川县 境 内发 生 8 0级特 大地震 , . 造成 了重 大 的地质 灾 害和人
员 伤亡 。震后余 震活 动频繁 , 截止 2 0 年 8月 1日, 区共记 录到 M≥ 4 0余 震 2 0次 以上 , 08 震 . 4
其 中 M≥5 0强余 震 4 . O余 次 。据地 质调 查结 果 ( 张培 震 等 ,0 8 徐锡伟 等 ,0 8 显 示 , 门 20 ; 20 ) 龙
破 裂应力 变化 由主震 断层位错 产 生 , 持久 性地施加 在后续 断层 上 , 并 进而 改变后 续断层 的稳定
作 者 简介 : 朝 娣 ( 9 1 )女 , 解 1 8 一 , 同济 大 学 海 洋 与地 球 科 学学 院博 士 研 究 生 , 主要 从 事 地 震学 研 究 基 金 项 目: 技 部 科 技 基础 性 工 作 专 项 (0 7 Y2 00 ) 科 2 0F 2 10 资助 本 文 收 到 日期 :0 91-O 2 0—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