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技术(第三版) 简答题整理

合集下载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答案]高电压技术试题及答案(Word可编辑版)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答案]高电压技术试题及答案(Word可编辑版)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答案]高电压技术试题及答案(最新版)-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处理-高压电工设备的绝缘应能承受各种高电压的作用,包括交流和直流工作电压、雷电过电压和内部过电压。

以下是由阳光网小编整理关于高电压技术试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高电压技术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在末端开路的情况下,波发生反射后,导线上的电压会__提高一倍____。

2、每一雷暴日、每平方公里地面遭受雷击的次极化数称为___空间落雷装订线密度________。

3、极不均匀电场中,屏障的作用是由于其对_空间电荷_______的阻挡作用,造成电场分布的改变。

4、先导放电与其它放电的典型不同点是出现了_梯级先导__________。

5、波阻抗为Z的线路末端接负载电阻R,且R=Z,当入射波U0入侵到末端时,折射系数α=_____1______。

6、Z1、Z2两不同波阻抗的长线相连于A点,行波在A点将发生反射,反射系数β的取值范围为__-1≤β≤1 ______。

7、当导线受到雷击出现冲击电晕以后,它与其它导线间的耦合系数将 _____增大___。

8、衡量输电线路防雷性能的主要指标是雷击跳闸率和_耐雷水平__________。

9、电源容量越小,空载长线的电容效应___越大_____。

10、根据巴申定律,在某一PS值下,击穿电压存在___极小_____值。

二、单项选择题11、流注理论未考虑的现象。

A、碰撞游离B、表面游离C、光游离D、电荷畸变电场12、波在线路上传播,当末端短路时,以下关于反射描述正确的是__A____。

A、电流为0,电压增大一倍B、电压为0,电流增大一倍C、电流不变,电压增大一倍D、电压不变,电流增大一倍13、极化时间最短的是A、电子式极化B、离子式极化C、偶极子极化D、空间电荷极化14、雷电流通过避雷器阀片电阻时,产生的压降称为A、额定电压B、冲击放电电压C、残压D、灭弧电压15、GIS变电所的特点之一是A、绝缘的伏秒特性陡峭B、波阻抗较高C、与避雷器的电气距离较大D、绝缘没有自恢复能力16、保护设备S1的伏秒特性V1t与被保护设备S2的伏秒特性V2t合理的配合是A、V1t始终高于V2tB、V1t始终低于V2tC、V1t先高于V2t,后低于V2tD、V1t先低于V2t,后高于V2t17、介质损耗角正切值测量时,采用移相法可以消除的干扰。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 简答题整理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 简答题整理

第一章电解质的极化和电导①气体介质的介电常数:1)一切气体的相对介电常数都接近于1。

2)任何气体的相对介电常数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但影响都很小。

②液体介质的介电常数:1)这类介质通常介电常数都较大。

但这类介质的缺点是在交变电场中的介质损较大,在高压绝缘中很少应用。

2)低温时,分子间的黏附力强,转向较难,转向极化对介电常数的贡献就较大,介电常数随之增大;温度升高时,分子间的热运动加强,对极性分子定向排列的干扰也随之增强,阻碍转向极化的完成,所以当温度进一步升高时,介电常数反而会趋向减小。

③固体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1)中性或弱极性固体电介质:只具有电子式极化和离子式极化,其介电常数较小。

介电常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也与介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很接近。

2)极性固体电介质:介电常数都较大,一般为3—6,甚至更大。

与温度和频率的关系类似畸形液体所呈现的规律。

3、介电常数与温度、频率关系:1)低温时,分子间黏附力强,转向较难,转向极化对介电常数的贡献较小,随温度升高,分子间黏附力下降,转向极化对介电常数贡献较大,介电常数随之增大,当温度进一步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加强,对极性分子的定向排列的干扰也随之增强,阻碍转向的完成,介电常数反而趋向较小。

2)当频率相当低时,偶极分子来得及跟随交变电场转向,介电常数较大,接近于直流电压下测得的介电常数,当频率上升,超过临界值时,极性分子的转向已跟不上电场的变化,介电常数开始减小,随着频率的继续上升由电子位移极化所引起的介电常数极性。

4.电解质电导与金属电导区别:金属导电的原因是自由电子移动;电介质通常不导电,是在特定情况下电离、化学分解或热离解出来的带电质点移动导致。

5温度对电导影响:温度升高时液体介质的黏度降低,离子受电场力作用而移动所受阻力减小,离子的迁移率增大,使电导增大;另外,温度升高时,液体介质分子热离解度增加,也使电导增大。

6.电容量较大的设备经直流高压试验后,接地放电时间长的原因:由于介质夹层极化,通常电气设备含多层介质,直流充电时由于空间电荷极化作用,电荷在介质夹层界面上堆积,初始状态时电容电荷与最终状态时不一致;接地放电时由于设备电容较大且设备的绝缘电阻也较大则放电时间常数较大(电容较大导致不同介质所带电荷量差别大,绝缘电阻大导致流过的电流小,界面上电荷的释放靠电流完成),放电速度较慢故放电时间要长达5~10min。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_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_

第一章作⏹1-1解释下列术语(1)气体中的自持放电;(2)电负性气体;(3)放电时延;(4)50%冲击放电电压;(5)爬电比距。

答:(1)气体中的自持放电:当外加电场足够强时,即使除去外界电离因子,气体中的放电仍然能够维持的现象;(2)电负性气体:电子与某些气体分子碰撞时易于产生负离子,这样的气体分子组成的气体称为电负性气体;(3)放电时延:能引起电子崩并最终导致间隙击穿的电子称为有效电子,从电压上升到静态击穿电压开始到出现第一个有效电子所需的时间称为统计时延,出现有效电子到间隙击穿所需的时间称为放电形成时延,二者之和称为放电时延;(4)50%冲击放电电压:使间隙击穿概率为50%的冲击电压,也称为50%冲击击穿电压;(5)爬电比距:爬电距离指两电极间的沿面最短距离,其与所加电压的比值称为爬电比距,表示外绝缘的绝缘水平,单位cm/kV。

1-2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和自持放电条件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理论各适用于何种场合?答:汤逊理论认为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的主要原因,二次电子来源于正离子撞击阴极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

所逸出的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

流注理论认为形成流注的必要条件是电子崩发展到足够的程度后,电子崩中的空间电荷足以使原电场明显畸,流注理论认为二次电子的主要来源是空间的光电离。

汤逊理论的适用范围是短间隙、低气压气隙的放电;流注理论适用于高气压、长间隙电场气隙放电。

1-3在一极间距离为1cm的均匀电场电场气隙中,电子碰撞电离系数α=11cm-1。

今有一初始电子从阴极表面出发,求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

解: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为n a? e?d? e11?1?59874答: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为59874个。

1-5近似估算标准大气条件下半径分别为1cm和1mm的光滑导线的电晕起始场强。

解:对半径为1cm的导线对半径为1mm的导线答:半径1cm导线起晕场强为39kV/cm,半径1mm导线起晕场强为58.5kV/cm1-10 简述绝缘污闪的发展机理和防止对策。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作业⏹1-1解释下列术语(1)气体中的自持放电;(2)电负性气体;(3)放电时延;(4)50%冲击放电电压;(5)爬电比距。

答:(1)气体中的自持放电:当外加电场足够强时,即使除去外界电离因子,气体中的放电仍然能够维持的现象;(2)电负性气体:电子与某些气体分子碰撞时易于产生负离子,这样的气体分子组成的气体称为电负性气体;(3)放电时延:能引起电子崩并最终导致间隙击穿的电子称为有效电子,从电压上升到静态击穿电压开始到出现第一个有效电子所需的时间称为统计时延,出现有效电子到间隙击穿所需的时间称为放电形成时延,二者之和称为放电时延;(4)50%冲击放电电压:使间隙击穿概率为50%的冲击电压,也称为50%冲击击穿电压;(5)爬电比距:爬电距离指两电极间的沿面最短距离,其与所加电压的比值称为爬电比距,表示外绝缘的绝缘水平,单位cm/kV。

1-2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和自持放电条件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理论各适用于何种场合?答:汤逊理论认为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的主要原因,二次电子来源于正离子撞击阴极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

所逸出的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

流注理论认为形成流注的必要条件是电子崩发展到足够的程度后,电子崩中的空间电荷足以使原电场明显畸,流注理论认为二次电子的主要来源是空间的光电离。

汤逊理论的适用范围是短间隙、低气压气隙的放电;流注理论适用于高气压、长间隙电场气隙放电。

1-3在一极间距离为1cm的均匀电场电场气隙中,电子碰撞电离系数α=11cm-1。

今有一初始电子从阴极表面出发,求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

解: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为n a= eαd= e11⨯1=59874答: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为59874个。

1-5近似估算标准大气条件下半径分别为1cm 和1mm 的光滑导线的电晕起始场强。

解:对半径为1cm 的导线)()(cm m c /kV 39113.011130)r δ0.3δ(130E =⨯+⨯⨯⨯=+=对半径为1mm 的导线)/(5.58)11.03.01(1130E cm kV c =⨯+⨯⨯⨯=答:半径1cm 导线起晕场强为39kV/cm ,半径1mm 导线起晕场强为58.5kV/cm1-10 简述绝缘污闪的发展机理和防止对策。

高电压技术试题库及答案

高电压技术试题库及答案

高电压技术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高电压技术主要研究的电压等级是()。

A. 220VB. 380VC. 10kVD. 35kV及以上答案:D2. 以下哪个不是高电压试验的类型?()A. 绝缘电阻测试B. 耐压试验C. 短路电流测试D. 局部放电测试答案:C3. 高压断路器的主要功能是()。

A. 接通电路B. 切断电路C. 调节电压D. 测量电流答案:B4. 高压输电线路的导线材料通常不包括()。

A. 铝B. 铜C. 铁D. 钢5. 以下哪个参数不是衡量绝缘材料性能的指标?()A. 击穿电压B. 介电常数C. 电阻率D. 导电率答案:D6. 高压电容器的放电时间通常由()决定。

A. 电容器的容量B. 电容器的电压C. 电容器的电流D. 电容器的电阻答案:A7. 在高电压试验中,为了保护试验设备,通常会使用()。

A. 保险丝B. 继电器C. 断路器D. 电阻器答案:A8. 高压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越高,其输电损耗()。

A. 越大B. 越小C. 不变D. 无法确定答案:B9. 以下哪种设备不是用于限制过电压的?()B. 电抗器C. 电容器D. 电感器答案:C10. 高压试验中,测量设备绝缘电阻的单位是()。

A. 欧姆B. 伏特C. 法拉D. 亨利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高电压技术在以下哪些领域有应用?()A. 电力系统B. 医疗设备C. 通信设备D. 家用电器答案:A、B、C2.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高压断路器的动作特性?()A. 操作电压B. 环境温度C. 机械磨损D. 操作频率答案:A、B、C3. 高压输电线路的绝缘子需要具备哪些特性?()A. 高强度B. 高绝缘C. 耐腐蚀D. 耐高温答案:A、B、C、D4. 以下哪些措施可以提高高压输电线路的稳定性?()A. 增加线路的导线截面B. 提高线路的电压等级C. 增加线路的负载D. 使用避雷器答案:A、B、D5. 高压试验中,以下哪些设备是必需的?()A. 高压发生器B. 测量仪器C. 试验样品D. 保护装置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 高电压技术的研究对象仅限于电力系统。

高电压技术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高电压技术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1-1气体放电过程中产生带电质点最重要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答: 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过程中产生带电质点最重要的方式。

这是因为电子体积小,其自由行程(两次碰撞间质点经过的距离)比离子大得多,所以在电场中获得的动能比离子大得多。

其次.由于电子的质量远小于原子或分子,因此当电子的动能不足以使中性质点电离时,电子会遭到弹射而几乎不损失其动能;而离子因其质量与被碰撞的中性质点相近,每次碰撞都会使其速度减小,影响其动能的积累。

1-2简要论述汤逊放电理论。

答: 设外界光电离因素在阴极表面产生了一个自由电子,此电子到达阳极表面时由于α过程,电子总数增至d eα个。

假设每次电离撞出一个正离子,故电极空间共有(deα-1)个正离子。

这些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运动,并撞击阴极.按照系数γ的定义,此(deαeα-1)个正离子在到达阴极表面时可撞出γ(d -1)个新电子,则(deα-1)个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时,至少能从阴极表面释放出一个有效电子,以弥补原来那个产生电子崩并进入阳极的电子,则放电达到自持放电。

即汤逊理论的自持放电条件可表达为r(deα=1。

eα-1)=1或γd1-3为什么棒-板间隙中棒为正极性时电晕起始电压比负极性时略高?答:(1)当棒具有正极性时,间隙中出现的电子向棒运动,进入强电场区,开始引起电离现象而形成电子崩。

随着电压的逐渐上升,到放电达到自持、爆发电晕之前,在间隙中形成相当多的电子崩。

当电子崩达到棒极后,其中的电子就进入棒极,而正离子仍留在空间,相对来说缓慢地向板极移动。

于是在棒极附近,积聚起正空间电荷,从而减少了紧贴棒极附近的电场,而略为加强了外部空间的电场。

这样,棒极附近的电场被削弱,难以造成流柱,这就使得自持放电也即电晕放电难以形成。

(2)当棒具有负极性时,阴极表面形成的电子立即进入强电场区,造成电子崩。

当电子崩中的电子离开强电场区后,电子就不再能引起电离,而以越来越慢的速度向阳极运动。

一部份电子直接消失于阳极,其余的可为氧原子所吸附形成负离子。

高电压技术简答题(重点理论)

高电压技术简答题(重点理论)
②测量绝缘电阻时,一般只用“L”和“E”端,但在测量电缆对地的绝缘电阻或被测设备的漏电流较严重时,就要使用“G”端,并将“G”端接屏蔽层或外壳。这样就使得流经绝缘表面的电流不再经过流比计的测量线圈,而是直接流经 G 端构成回路,所以,测得的绝缘电阻只是电缆绝缘的体积电阻。
③线路接好后,可按顺时针方向转动摇把,摇动的速度应由慢而快,当转速达到每分钟120转左右时(ZC-25型),保持匀速转动,并且要边摇边读数,不能停下来读数。
1.汤逊放电理论
汤逊理论的基本观点: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电离的主要原因;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阴极逸出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它只适用于低气压、短气隙的情况。
2.流注放电理论
气体放电流注理论以实验为基础,它考虑了高气压、长气隙情况下空间电荷对原有电场的影响和空间光电离的作用。
③防止雷击闪络后建立稳定的工频电弧;
④防止工频电弧后引起中断电力供应。
15.避雷线架设问题
35kV及以下线路一般不全线架设避雷线的原因:
①绝缘水平低,容易遭“反击”;
②35kV及以下系统采用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方式,一相接地故障的后果并不严重;
③一相接地后,起相当于避雷线的作用。
16.发电厂、变电所防直击雷的基本原则
(4)引起波的衰减与变形。由于电晕要消耗能量,消耗能量的大小又与电压的瞬时值有关,故将使行波发生衰减的同时伴随有波形的畸变。
13.阀式避雷器的结构及作用
阀式避雷器是由装在密封瓷套中的多组火花间隙和多组非线性阀片电阻串联组成。它分普通型和磁吹型两大类。阀式避雷器是发电厂、变电所中设备对侵入波的主要防护装置。
防护措施:为了对付这种过电压,最根本的防护方法就是不让断续电弧出现,这可以通过改变中性点接地方式来实现。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考试复习题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考试复习题

《高电压技术》复习题1、雷电对地放电过程分为几个阶段?P38答:1、先导放电:放电不连续,放电分级先导,持续时间为0.005~0.01S ,雷电流很小2、主放电:时间极短,50~100s μ,电流极大,电荷高速运动。

3、余光放电:电流不大,电流持续时间较长,约0.03~0.05s 。

2、什么是雷电参数?P242答:1、雷电放电的等值电路。

2、雷电流波形。

3、雷暴日与雷暴小时:雷暴日是一年中有雷电的日数,在一天内只要听到过雷声,无论(次数多少)均计为(一个雷暴日)。

雷暴小时数则是(一年中发生雷电放电的小时数,)即在一个小时内只有(一次雷电),就计作(一个雷电小时)。

4、地面落雷密度和输电线路落雷总次数:地面落雷密度是指每一雷暴日每平方千米地面遭受雷击的次数,以γ表示。

与雷暴日数有关,如下:3.0023.0d T =γ3、什么是波阻抗?波速?P206 答:波阻抗00C L Z =是(电压波与电流波之间)的比例常数,它反映了波在传播过程中遵循(储存在单位长度线路周围媒质中的电场能量和磁场能量一定相等)的规律,所以Z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波速001C L v =等于空气中的光速,对电缆来说,其单位长度对地电容C0较大,故电缆中波速一般为1/2~1/3倍的光速。

4、防雷保护有哪些基本装置?P246答:现代电力系统中实际采用的防雷保护装置有(避雷针、避雷线、保护间隙、各种避雷器、防雷接地、电抗线圈、电容器、消弧线圈、自动重合闸等等)。

5、避雷针的作用是什么?其保护范围如何确定?P246答:避雷针高于被保护的物体,其作用是吸引雷电击于自身,并将雷电流迅速汇入大地,从而使避雷针附近的物体得到保护,保护范围指具有0.1%左右概率的空间范围,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并结合运行经验来确定,常用的方法有折线法、滚球法。

6、避雷线的作用是什么?其保护范围如何确定?P246答:同上。

7、各种避雷器的结构特点,适合于哪些场合?P254答:避雷器的类型有主要有何护间隙、管型避雷器、阀型避雷器和氧化锌避雷器等几种。

高电压技术 课后答案_复习资料(简)

高电压技术  课后答案_复习资料(简)

1 气体的绝缘特性与介质的电气强度1-1气体放电过程中产生带电质点最重要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答: 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过程中产生带电质点最重要的方式。

这是因为电子体积小,其自由行程(两次碰撞间质点经过的距离)比离子大得多,所以在电场中获得的动能比离子大得多。

其次.由于电子的质量远小于原子或分子,因此当电子的动能不足以使中性质点电离时,电子会遭到弹射而几乎不损失其动能;而离子因其质量与被碰撞的中性质点相近,每次碰撞都会使其速度减小,影响其动能的积累。

1-2简要论述汤逊放电理论。

答: 设外界光电离因素在阴极表面产生了一个自由电子,此电子到达阳极表面时由于α过程,电子总数增至deα-1)eα个。

假设每次电离撞出一个正离子,故电极空间共有(d个正离子。

这些正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运动,并撞击阴极.按照系数γ的定义,此(deα-1)个正离子在到达阴极表面时可撞出γ(deα-1)个正离子撞击eα-1)个新电子,则(d阴极表面时,至少能从阴极表面释放出一个有效电子,以弥补原来那个产生电子崩并进入阳极的电子,则放电达到自持放电。

即汤逊理论的自持放电条件可表达为r(deαeα-1)=1或γd =1。

1-3为什么棒-板间隙中棒为正极性时电晕起始电压比负极性时略高?答:(1)当棒具有正极性时,间隙中出现的电子向棒运动,进入强电场区,开始引起电离现象而形成电子崩。

随着电压的逐渐上升,到放电达到自持、爆发电晕之前,在间隙中形成相当多的电子崩。

当电子崩达到棒极后,其中的电子就进入棒极,而正离子仍留在空间,相对来说缓慢地向板极移动。

于是在棒极附近,积聚起正空间电荷,从而减少了紧贴棒极附近的电场,而略为加强了外部空间的电场。

这样,棒极附近的电场被削弱,难以造成流柱,这就使得自持放电也即电晕放电难以形成。

(2)当棒具有负极性时,阴极表面形成的电子立即进入强电场区,造成电子崩。

当电子崩中的电子离开强电场区后,电子就不再能引起电离,而以越来越慢的速度向阳极运动。

高电压技术试题及答案

高电压技术试题及答案

高电压技术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高压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一般是多少?A. 220VB. 380VC. 10kVD. 110kV答案:D2. 绝缘子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导电B. 绝缘C. 散热D. 支撑答案:B3. 高压断路器的主要功能是?A. 测量电压B. 测量电流C. 切断高压电路D. 保护电路答案:C4. 以下哪种材料不适合用作高压绝缘材料?A. 陶瓷B. 橡胶C. 塑料D. 铁5. 高压输电线路的电晕现象是由于什么引起的?A. 电压过高B. 电流过大C. 绝缘材料老化D. 温度过高答案:A6. 高压输电线路的电抗主要由什么决定?A. 线路长度B. 线路截面积C. 线路材料D. 线路高度答案:A7. 高压输电线路的电容效应是由什么引起的?A. 电压过高B. 电流过大C. 线路之间的距离D. 线路材料答案:C8. 高压输电线路的电晕放电现象主要发生在?A. 绝缘子表面B. 导线表面C. 线路支架D. 线路接地答案:A9. 高压输电线路的雷击保护措施通常包括哪些?B. 避雷线C. 避雷器D. 所有选项答案:D10. 高压输电线路的维护工作主要包括哪些?A. 清洁B. 检查C. 维修D. 所有选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高压输电线路的绝缘材料需要具备哪些特性?A. 高绝缘强度B. 良好的机械强度C. 良好的耐热性D. 良好的耐化学腐蚀性答案:ABCD2. 高压断路器在操作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A. 确认断路器是否处于断开状态B. 确认操作人员是否穿戴好绝缘防护装备C. 确认操作环境是否安全D. 确认操作人员是否具备操作资格答案:ABCD3. 高压输电线路的电晕放电现象会对哪些方面产生影响?A. 输电效率B. 线路损耗C. 电磁干扰D. 环境噪声答案:ABCD4. 高压输电线路的维护工作包括哪些内容?A. 定期检查绝缘子B. 定期检查导线C. 定期检查线路支架D. 定期检查接地系统答案:ABCD5. 高压输电线路的雷击保护措施包括哪些?A. 避雷针B. 避雷线C. 避雷器D. 接地系统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高压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越高,输电效率越高。

高电压技术复习题答案

高电压技术复习题答案

高电压技术复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高电压技术主要研究的电压等级是()。

A. 低压B. 中压C. 高压D. 超高压答案:D2. 高压绝缘材料的老化主要受哪种因素影响?A. 温度B. 湿度C. 电压D. 机械应力答案:A3. 以下哪项不属于高电压试验的类型?A. 绝缘电阻测试B. 接地电阻测试C. 局部放电测试D. 电流互感器测试答案:D二、填空题1. 高电压试验中,________是用来测量绝缘材料的介电强度的试验。

答案:击穿试验2. 在高电压技术中,________是指在绝缘介质中局部区域的放电现象。

答案:局部放电3. 高压输电线路的________是保证线路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

答案:绝缘配合三、简答题1. 简述高电压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答案:高电压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高压输电、变电站的绝缘设计、电力设备的绝缘测试、电力系统的过电压保护等方面。

通过高电压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力系统的传输效率,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2. 高压断路器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案:高压断路器的主要功能是在电力系统中进行正常和异常条件下的电流切断与接通。

它能够在发生短路或过载时迅速切断故障电流,保护电力系统的安全。

四、计算题1. 某高压输电线路的电压为500kV,线路长度为100km,线路电阻为0.1Ω/km。

求线路的总电阻和线路的总电流,假设线路的输送功率为1000MW。

答案:线路的总电阻R_total = 100km × 0.1Ω/km = 10Ω。

根据功率公式P = V × I,其中 P = 1000MW = 1000000kW,V = 500kV = 500000V,可以求得总电流 I = P / V = 1000000kW / 500000V = 2000A。

五、论述题1. 论述高电压技术在现代电力系统发展中的重要性。

答案:高电压技术在现代电力系统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高电压技术考点整理

高电压技术考点整理

1.电介质按物质形态分为:气体介质、液体介质、固体介质2.电器设备中:外绝缘:由气体介质和固体介质联合构成内绝缘:由液体介质和固体介质联合构成3.气体的电离类型:碰撞电离、光电离、热电离4.气体的放电现象有击穿和闪络两种现象。

5.Ⅰ气体介质的电气特性一.气体放电分为:自持放电和非自持放电非自持放电:当施加电压U<Uc时,需要外界电离因素才能维持。

自持放电:当施加电压U>Uc时,气隙中的电离过程仅靠外施电压就可以维持,不再需要外部电离因素。

常见气体放电形式;电晕放电、火花放电,辉光放电,电弧放电,沿面放点电晕放电(电晕放电是极不均匀电场所特有的一种自持放电形式):(名词解释)若构成气体间隙的电极曲率半径很小,或电极间距离很大,当电压升到一定数值时,将在电场非常集中的尖端电极处发生局部的类似月亮晕光的光层,这时用仪表可以观测到放电电流。

随着电压的升高,晕光层逐渐扩大,放电电流也增大,这种放电形式称为电晕放电。

二. 汤逊理论和流注理论1. 汤逊理论:放电的主要原因是电子电离,二次电子来源于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溢出电子,溢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

二次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气体放电的判据。

用于低气压、短气隙——pd<26.66kPa.cm自持放电的条件:2. 流注理论:流注理论认为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是电子崩达到某一程度后,电子崩产生的空间电荷使原有电场发生畸变,大大加强崩头和崩尾处的电场。

另一方面气隙间正负电荷密度大,复合作用频繁,复合后的光子在如此强的电场中很容易形成产生新的光电离的辐射源,二次电子主要来源于光电离。

适用于高气压,长间隙——pd>26.66kPa.cm自持放电的条件:流注:在正电荷区域内形成正负带电粒子的混合通道,这个电离通道称为流注。

三. 不均匀电场的放电附:不均匀电场分为少不均匀电场(球状电场)和极不均匀电场(棒-棒,棒-板)1. 极性效应:由于高场强电极极性的不同,空间电荷的极性也不同,对放电发展的影响也不同,这就造成了不同极性的高场强电极的电晕起始电压和间隙击穿电压的不同。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第一章作1-1解释下列术语(1)气体中的自持放电;(2)电负性气体;(3)放电时延;(4)50%冲击放电电压;(5)爬电比距。

答:(1)气体中的自持放电:当外加电场足够强时,即使除去外界电离因子,气体中的放电仍然能够维持的现象;(2)电负性气体:电子与某些气体分子碰撞时易于产生负离子,这样的气体分子组成的气体称为电负性气体;(3)放电时延:能引起电子崩并最终导致间隙击穿的电子称为有效电子,从电压上升到静态击穿电压开始到出现第一个有效电子所需的时间称为统计时延,出现有效电子到间隙击穿所需的时间称为放电形成时延,二者之和称为放电时延;(4)50%冲击放电电压:使间隙击穿概率为50%的冲击电压,也称为50%冲击击穿电压;(5)爬电比距:爬电距离指两电极间的沿面最短距离,其与所加电压的比值称为爬电比距,表示外绝缘的绝缘水平,单位cm/kV。

1-2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和自持放电条件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理论各适用于何种场合答:汤逊理论认为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的主要原因,二次电子来源于正离子撞击阴极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

所逸出的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

流注理论认为形成流注的必要条件是电子崩发展到足够的程度后,电子崩中的空间电荷足以使原电场明显畸,流注理论认为二次电子的主要来源是空间的光电离。

汤逊理论的适用范围是短间隙、低气压气隙的放电;流注理论适用于高气压、长间隙电场气隙放电。

1-3在一极间距离为1cm的均匀电场电场气隙中,电子碰撞电离系数α=11cm-1。

今有一初始电子从阴极表面出发,求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

解: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为n a e d e11159874答: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为59874个。

1-5近似估算标准大气条件下半径分别为1cm和1mm的光滑导线的电晕起始场强。

高电压技术考试重点名词解释及简答

高电压技术考试重点名词解释及简答

1绝缘强度:电解质保证绝缘性能所能承受的最高电场强度。

2自由行程:电子发生相邻两次碰撞经过的路程。

3汤逊电子崩理论:尤其是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产生碰撞电离,使电荷迅速增加的现象。

4自持放电:去掉外界电离因素,仅有电场自身即可维持的放电现象。

5非自持放电:去掉外界电离因素放电马上停止的放电现象。

6汤逊第一电离系数:一个电子逆着电场方向行进1cm平均发生的电离次数。

7汤逊第三电离系数:一个正离子碰撞阴极表面产生的有效电子数。

8电晕放电:不均匀电场中曲率大的电极周围发生的一种局部放电现象。

9伏秒特性:作用在气隙上的击穿电压最大值与击穿时间的关系。

10U%50击穿电压:冲击电压作用下使气隙击穿的概率为50%的击穿电压。

11爬电比距:电气设备外绝缘的爬电距离与最高工作线电压有效值之比。

12检查性试验:检查绝缘介质某一方面特性,据此间接判断绝缘状况。

13耐压试验:模拟电气设备在运行中收到的各种电压,以此判定耐压能力。

14吸收比:加压后60s与15s测量的电阻之比。

15容升效应(电容效应)回路为容性,电容电压在变压器漏抗上的压降使电容电压高于电源电压的现象。

16耦合系数:互波阻与正波阻之比。

17地面落雷密度;每一雷暴日每平方公里地面上受雷击的次数。

18落雷次数:每一百公里线路每年落雷次数。

19工频续流:过电压消失后,工作电压作用下避雷器间隙继续流过的工频电流。

20残压:雷电流过阀片电阻时在其上产生的最大压降。

21灭弧电压:灭弧前提下润徐加在避雷器上的最高工频电压。

22保护比:残压与灭弧电压之比。

23耐雷水平:雷击线路,绝缘不发生闪络的最大雷电流幅值。

24雷击跳闸率:每一百公里线路每年由雷击引起的跳闸次数。

25击杆率:雷击杆塔的次数与雷击线路总次数的比。

(山区大)26绕击率:雷绕击导线的次数与雷击导线总次数的比。

27保护角:避雷线与边相导线的夹角。

28工频过电压:系统运行方式由于操作或故障发生改变时,产生的频率为工频的过电压。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第一章作⏹1-1解释下列术语(1)气体中的自持放电;(2)电负性气体;(3)放电时延;(4)50%冲击放电电压;(5)爬电比距。

答:(1)气体中的自持放电:当外加电场足够强时,即使除去外界电离因子,气体中的放电仍然能够维持的现象;(2)电负性气体:电子与某些气体分子碰撞时易于产生负离子,这样的气体分子组成的气体称为电负性气体;(3)放电时延:能引起电子崩并最终导致间隙击穿的电子称为有效电子,从电压上升到静态击穿电压开始到出现第一个有效电子所需的时间称为统计时延,出现有效电子到间隙击穿所需的时间称为放电形成时延,二者之和称为放电时延;(4)50%冲击放电电压:使间隙击穿概率为50%的冲击电压,也称为50%冲击击穿电压;(5)爬电比距:爬电距离指两电极间的沿面最短距离,其与所加电压的比值称为爬电比距,表示外绝缘的绝缘水平,单位cm/kV。

1-2汤逊理论与流注理论对气体放电过程和自持放电条件的观点有何不同这两种理论各适用于何种场合答:汤逊理论认为电子碰撞电离是气体放电的主要原因,二次电子来源于正离子撞击阴极使阴极表面逸出电子,逸出电子是维持气体放电的必要条件。

所逸出的电子能否接替起始电子的作用是自持放电的判据。

流注理论认为形成流注的必要条件是电子崩发展到足够的程度后,电子崩中的空间电荷足以使原电场明显畸,流注理论认为二次电子的主要来源是空间的光电离。

汤逊理论的适用范围是短间隙、低气压气隙的放电;流注理论适用于高气压、长间隙电场气隙放电。

1-3在一极间距离为1cm的均匀电场电场气隙中,电子碰撞电离系数α=11cm-1。

今有一初始电子从阴极表面出发,求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

解: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为n a e d e11159874答:到达阳极的电子崩中的电子数目为59874个。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课后答案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课后答案

高电压技术第三版课后答案【篇一:高电压技术(周泽存)课后作业与解答】t>p11,1-1 解答:电介质极化种类及比较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介质原子中的电子运动轨道将相对于原子核发生弹性位移,此为电子式极化或电子位移极化。

离子式结构化合物,出现外电场后,正负离子将发生方向相反的偏移,使平均偶极距不再为零,此为离子位移极化。

极性化合物的每个极性分子都是一个偶极子,在电场作用下,原先排列杂乱的偶极子将沿电场方向转动,显示出极性,这称为偶极子极化。

在电场作用下,带电质点在电介质中移动时,可能被晶格缺陷捕获或在两层介质的界面上堆积,造成电荷在介质空间中新的分布,从而产生电矩,这就是空间电荷极化。

1-6解答:由于介质夹层极化,通常电气设备含多层介质,直流充电时由于空间电荷极化作用,电荷在介质夹层界面上堆积,初始状态时电容电荷与最终状态时不一致;接地放电时由于设备电容较大且设备的绝缘电阻也较大则放电时间常数较大(电容较大导致不同介质所带电荷量差别大,绝缘电阻大导致流过的电流小,界面上电荷的释放靠电流完成),放电速度较慢故放电时间要长达5~10min。

补充:1、画出电介质的等效电路(非简化的)及其向量图,说明电路中各元件的含义,指出介质损失角。

图1-4-2中,rlk为泄漏电阻;ilk为泄漏电流;cg为介质真空和无损极化所形成的电容;ig为流过cg的电流;cp为无损极化所引起的电容;rp为无损极化所形成的等效电阻;ip为流过rp-cp支路的电流,可以分为有功分量ipr和无功分量ipc。

jg为真空和无损极化所引起的电流密度,为纯容性的;jlk为漏导引起的电流密度,为纯阻性的;jp为有损极化所引起的电流密。

度,它由无功部分jpc和有功部分jpr组成。

容性电流jc与总电容电流密度向量j之间的夹角为?,称为介质损耗角。

介质损耗角简称介损角?,为电介质电流的相角领先电压相角的余角,功率因素角?的余角,其正切tg?称为介质损耗因素,常用%表示,为总的有功电流密度与总无功电流密度之比。

高电压技术赵智大第三版配套练习及答案

高电压技术赵智大第三版配套练习及答案

第一章气体放电的基本物理过程一、选择题1)流注理论未考虑的现象。

A .碰撞游离B .表面游离C .光游离D .电荷畸变电场2)先导通道的形成是以的出现为特征。

A .碰撞游离B .表面游离C .热游离D .光游离3)电晕放电是一种。

A .自持放电B .非自持放电C .电弧放电D .均匀场中放电4)气体内的各种粒子因高温而动能增加,发生相互碰撞而产生游离的形式称为。

A.碰撞游离 B.光游离 C.热游离 D.表面游离5)______型绝缘子具有损坏后“自爆”的特性。

A.电工陶瓷B.钢化玻璃C.硅橡胶D.乙丙橡胶6)以下哪个不是发生污闪最危险的气象条件?A.大雾B.毛毛雨C.凝露D.大雨7)污秽等级II 的污湿特征:大气中等污染地区,轻盐碱和炉烟污秽地区,离海岸盐场3km~10km 地区,在污闪季节中潮湿多雾但雨量较少,其线路盐密为2/cm mg 。

A .≤0.03 B.>0.03~0.06 C.>0.06~0.10 D.>0.10~0.258)以下哪种材料具有憎水性?A .硅橡胶 B.电瓷 C.玻璃D 金属二、填空题9)气体放电的主要形式:、、、、10)根据巴申定律,在某一PS 值下,击穿电压存在值。

11)在极不均匀电场中,空气湿度增加,空气间隙击穿电压。

12)流注理论认为,碰撞游离和是形成自持放电的主要因素。

13)工程实际中,常用棒-板或电极结构研究极不均匀电场下的击穿特性。

14)气体中带电质子的消失有、复合、附着效应等几种形式15)对支持绝缘子,加均压环能提高闪络电压的原因是。

16)沿面放电就是沿着表面气体中发生的放电。

17)标准参考大气条件为:温度C t �200=,压力=0b kPa ,绝对湿度30/11m g h =18)越易吸湿的固体,沿面闪络电压就越______19)等值盐密法是把绝缘子表面的污秽密度按照其导电性转化为单位面积上__________含量的一种方法20)常规的防污闪措施有:爬距,加强清扫,采用硅油、地蜡等涂料三、计算问答题21)简要论述汤逊放电理论。

高电压技术知识点总结

高电压技术知识点总结

高电压技术知识点总结一、填空和概念解释1、电介质:电气设备中作为绝缘使用的绝缘材料。

2、击穿:在电压的作用下,介质由绝缘状态变为导电状态的过程。

3、击穿电压:击穿时对应的电压。

4、绝缘强度:电介质在单位长度或厚度上承受的最小的击穿电压。

5、耐电强度:电介质在单位长度上或厚度所承受的最大安全电压。

6、游离:电介质中带电质点增加的过程。

7、去游离:电介质中带电质点减少的过程。

8、碰撞游离:在电场作用下带电质点碰撞中性分子产生的游离。

9、光游离:中性分子接收光能产生的游离。

10、表面游离:电极表面的电荷进入绝缘介质中产生的游离。

11、强场发射:电场力直接把电极中的电荷加入电介质产生的游离。

12、二次电子发射:具有足够能量的质点撞击阴极放出电子。

13、电晕放电:气体中稳定的局部放电。

14、冲击电压作用下的放电时间:击穿时间+统计时延+放电形成时延15、统计时延:从间隙加上足以引起间隙击穿的静态击穿电压的时刻起到产生足以引起碰撞游离导致完全击穿的有效电子时刻。

16、放电形成时延:第一个有效电子在外电场作用下碰撞游离形成流注,最后产生主放电的过程时间。

17、50%冲击放电电压:冲击电压作用下绝缘放电的概率在50%时的电压值。

18、沿面放电:沿着固体表面的气体放电。

19、湿闪电压:绝缘介质在淋湿时的闪络电压。

20、污闪电压:绝缘介质由污秽引起的闪络电压。

21、爬距:绝缘子表面闪络的距离。

22、极化:电介质在电场的作用下对外呈现电极性的过程。

23、电导: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导电的过程。

24、损耗:由电导和有损极化引起的功率损耗。

25、老化:电力系统长期运行时电介质逐渐失去绝缘能力的过程。

26、吸收比:t=60s和t=15s时的绝缘电阻的比值。

27、过电压:电力系统承受的超过正常电压的。

28、冲击电晕:输电线路中由冲击电流产生的电晕。

29、雷暴日:一年中听见雷声或者看见闪电的天数。

30、雷暴小时:一年中能听到雷声的小时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电解质的极化和电导①气体介质的介电常数:1)一切气体的相对介电常数都接近于1。

2)任何气体的相对介电常数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但影响都很小。

②液体介质的介电常数:1)这类介质通常介电常数都较大。

但这类介质的缺点是在交变电场中的介质损较大,在高压绝缘中很少应用。

2)低温时,分子间的黏附力强,转向较难,转向极化对介电常数的贡献就较大,介电常数随之增大;温度升高时,分子间的热运动加强,对极性分子定向排列的干扰也随之增强,阻碍转向极化的完成,所以当温度进一步升高时,介电常数反而会趋向减小。

③固体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1)中性或弱极性固体电介质:只具有电子式极化和离子式极化,其介电常数较小。

介电常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也与介质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很接近。

2)极性固体电介质:介电常数都较大,一般为3—6,甚至更大。

与温度和频率的关系类似畸形液体所呈现的规律。

3、介电常数与温度、频率关系:1)低温时,分子间黏附力强,转向较难,转向极化对介电常数的贡献较小,随温度升高,分子间黏附力下降,转向极化对介电常数贡献较大,介电常数随之增大,当温度进一步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加强,对极性分子的定向排列的干扰也随之增强,阻碍转向的完成,介电常数反而趋向较小。

2)当频率相当低时,偶极分子来得及跟随交变电场转向,介电常数较大,接近于直流电压下测得的介电常数,当频率上升,超过临界值时,极性分子的转向已跟不上电场的变化,介电常数开始减小,随着频率的继续上升由电子位移极化所引起的介电常数极性。

4.电解质电导与金属电导区别:金属导电的原因是自由电子移动;电介质通常不导电,是在特定情况下电离、化学分解或热离解出来的带电质点移动导致。

5温度对电导影响:温度升高时液体介质的黏度降低,离子受电场力作用而移动所受阻力减小,离子的迁移率增大,使电导增大;另外,温度升高时,液体介质分子热离解度增加,也使电导增大。

6.电容量较大的设备经直流高压试验后,接地放电时间长的原因:由于介质夹层极化,通常电气设备含多层介质,直流充电时由于空间电荷极化作用,电荷在介质夹层界面上堆积,初始状态时电容电荷与最终状态时不一致;接地放电时由于设备电容较大且设备的绝缘电阻也较大则放电时间常数较大(电容较大导致不同介质所带电荷量差别大,绝缘电阻大导致流过的电流小,界面上电荷的释放靠电流完成),放电速度较慢故放电时间要长达5~10min。

第二章气体放电的物理过程1.电离形式:①光电离②撞击电离③热电离④表面电离:热电子发射、强场发射(冷发射)、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光电子发射2. 负离子的形成:负离子的形成不会改变带电质点的数量,但却使自由电子数减少,因此对气体放电的发展起抑制作用。

(或有助于提高气体的耐电强度)。

3. 去游离的三种形式:1)带电粒子在电场的驱动下作定向运动,在到达电极时,消失于电极上而形成外电路中的电流;2)带电粒子因扩散现象而逸出气体放电空间。

3)带电粒子的复合。

气体中带异号电荷的粒子相遇时,可能发生电荷的传递与中和,这种现象称为复合,是与电离相反的一种过程。

4. 气体放电的汤森德机理和流注机理的区别以及各自的适应范围:汤森德理论认为电子崩向阳极不断发展,崩中的正离子撞击阴极也产生自由电子。

自由电子的撞击电离和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的电离的放电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流注理论认为电子崩发展使崩头和崩尾场强增加而崩内场强减少,有利于崩内发生复合产生大量的光子,而光子又产生光电离,光子产生的电子也产生二次电子崩迅速汇入到主崩,以等离子体的形式向阴极发展就形成了流注。

相同点:两者产生和发展都需要碰撞电离和电子崩。

相异点:汤逊理论主要考虑了电子的碰撞电离和正离子撞击阴极表面的电离;流柱理论主要考虑了电子的碰撞电离、空间电荷对电场畸变的影响和空间光电离。

应用条件: 汤逊理论:低气压、小距离,cm 26.0<s δ,比较均匀的电场;流注理论:高气压、远距离,cm 26.0>s δ或不均匀的电场。

5.帕刑曲线:物理意义:在均匀的电场中,击穿电压U b 是气体的相对密度δ、极间距离S 乘积的函数,只要S ⋅δ的乘积不变,U b 也就不变。

原因:假设S 保持不变,当气体密度δ增大时,电子的平均自由行程缩短了,相邻两次碰撞之间,电子积聚到足够动能的几率减小了,故U b 必然增大。

反之当δ减小时,电子在碰撞前积聚到足够动能的几率虽然增大了,但气体很稀薄,电子在走完全程中与气体分子相撞的总次数却减到很小,欲使击穿U b 也须增大。

故在这两者之间,总有一个δ值对造成撞击游离最有利,此时U b 最小。

同样,可假设δ保持不变,S 值增大时,欲得一定的场强,电压必须增大。

当S 值减到过小时,场强虽大增,但电于在走完全程中所遇到的撞击次数己减到很小,故要求外加电压增大,才能击穿。

这两者之间,也总有一个S 的值对造成撞击游离最有利,此时U b 最小。

6. 电晕放电基本物理过程在极不均匀电场中,最大场强与平均场强相差很大,以至当外加电压及其平均场强还较低的时候,电极曲率半径较小处附近的局部场强已很大。

在这局部强场区中,产生强烈的游离,但由于离电极稍远处场强已大为减小,所以,此游离区不可能扩展到很大,只能局限在此电极附近的强场范围内。

伴随着游离而存在的复合和反激励,发出大量的光辐射,使在黑暗中可以看到在该电极附近空间发出蓝色的晕光,这就是电晕。

7.电晕放电效应:1).有声、光、热等效应,表现是发出“丝丝”的声音,蓝色的晕光以及使周围气体温度升高等。

2).在尖端或电极的某些突出处,电子和离子在局部强场的驱动下高速运动,与气体分子交换动量,形成“电风”。

当电极固定得刚性不够时,气体对“电风”的反作用力会使电晕极振动或转动。

3). 电晕会产生高频脉冲电流,其中还包含着许多高次谐波,这会造成对无线电的干扰。

4).电晕产生的化学反应产物有强烈的氧化和腐蚀作用,所以,电晕是促使有机绝缘老化的重要因素。

5). 电晕还可能产生超过环保标准的噪声。

对人们会造成生理、心理的影响。

6).电晕放电,会有能量损耗。

8.消除电晕措施1).采用分裂导线,使等值曲率半径增大。

2). 改进电极的形状,增大电极的曲率半径,使表面光滑。

9.电晕效应有利的方面1).电晕可削弱输电线上雷电冲击或操作冲击波的幅值和陡度;2).利用电晕放电来改善电场分布;3).利用电晕原理制造除尘器、静电涂喷装置、臭氧发生器等.10.极性效应:当棒极为正时,电子崩从棒极开始发展(因为此处的电场强度较高),电子迅速进入阳极(棒极),离子运动速度慢,棒极前方的空间中留下了正离子,使电场发生了畸变,使接近棒极的电场减弱、前方电场增强,因此,正极性时放电产生困难但发展比较容易,击穿电压较低。

当棒极为负时,电子崩仍然从棒极(因为此处的电场强度较高),电子向阳极(板极扩散),离子相对运动速度较慢,畸变了电场,使接近棒极的电场增强,前方电场减弱,因此,负极性时放电产生容易但发展比较困难,击穿电压较高。

正极性时放电产生困难但发展比较容易,击穿电压较低。

负极性时放电产生容易但发展比较困难,击穿电压较高。

对于极不均匀电场在加交流电压在缓慢升高电压的情况下,击穿通常发生在间隙为正极性时。

11. 沿面放电电压的影响因素和提高方法影响因素:(一)固体介质材料主要取决于该材料的亲水性或憎水性。

(二)电场形式 同样的表面闪络距离下均匀与稍不均匀电场闪络电压最高。

界面电场主要为强切线分量的极不均匀电场中,闪络电压比同样距离的纯空气间隙的击穿电压低的较少强垂直分量极不均匀电场则低得很多。

提高方法:主要是增大极间距离,防止或推迟滑闪放电。

12. 污闪:绝缘子上有污秽且在毛毛雨、雾、露、雪等不利天气下发生的闪络对策:调整爬距(增大泄漏距离)、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扫、涂料、半导体釉绝缘子新型合成绝缘子13. 提高间隙沿面闪络电压的方法1).屏障 2).屏蔽 3).加电容极板 4).消除窄气隙 5).绝缘表面处理 6).改变局部绝缘体的表面电阻率 7).强制固定绝缘沿面的电位 8).附加金具 9).阻抗调节第三章 气隙的电气强度1.伏秒特性曲线的制作:①保持一定的冲击电压波形不变,而逐级升高电压,以电压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电压较低时,击穿一般发生在波尾,取该电压的峰值与击穿时刻,得到相应的点;电压较高时,击穿一般发生在波头,取击穿时刻的电压值及该时刻,得到相应的点;把这些点连成一条曲线,就是该气隙在该电压波形下的伏秒特性曲线。

② 实际上伏秒特性具有统计分散性,是一个以上下包线为界的带状区域。

工程上,通常取“50%伏秒特性曲线”来表征一个气隙的冲击击穿特性。

2.伏秒特性曲线的应用:在保护设备和被保护设备的绝缘配合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防雷设计中实现保护设备和被保护设备的绝缘配合的依据。

3.提高气隙击穿电压的方法1)改善电场分布 2)采用高度真空 3)增高气压 4)采用高耐电强度气体 5)SF6气体的应用第四章 固体、液体和组合绝缘的电气强度1.固体击穿:提高方法:(1)改进绝缘设计(2)改进制造工艺3.改善运行条件影响因素:电压作用时间、温度、电场均匀度和介质厚度、电压频率、潮度、机械力、多层性、累积效应2.液体击穿:提高方法:(1)提高并保持油品质 (2)覆盖 (3)绝缘层 (4)极间障影响因素:1.液体本身的介质品质 2.电压作用时间 3.电场情况 4.温度 5.压强3.小桥理论(液体热击穿):工程用油存在着杂质(如水、纤维素等),由于它们的介电常数很大,很容易沿电场方向极化定向,并排列成杂质小桥。

如果未接通两极则小桥附近电场强度大、油中分解产生气泡、电离增强,气泡增加,这样下去必然会出现由气体小桥引起的击穿。

如果接通两极,因小桥的电导大而导致发热促使水汽化、气泡扩大,发展下去也会形成小桥,使油隙发生击穿。

4.油老化的现象和特征:①颜色逐渐深暗,从淡黄色变为棕褐色,从透明变为浑浊。

②粘度增大,闪燃点增高,灰分和水分增多。

③酸价增加。

④绝缘性能变坏,表现在电阻率降低,介质损耗增大,击穿电压降低。

⑤出现沉淀物。

5、影响油老化的因素:1>.温度2>.触媒3>.光照:光的作用,加速油的氧化。

4>.电场:加速油老化。

6、延缓变压器油老化的方法1>.装置油扩张器。

2>.装置隔离胶囊。

3>.将油与强烈触媒物质隔离。

4>.掺入抗氧化剂,以提高油的安全性。

第七章 线路和绕组中的波过程1. 波阻抗与电阻:波阻抗表示分布参数线路中前行电压波与前行电流波的比值;反行电压波与反行电流波比值的相反数;计算公式如下00C L Z ,L 0和C 0表示单位长度的电感和电容。

波阻抗与电阻的不同:(1)波阻抗仅仅是一个比例常数,没有长度概念,而电阻不是;(2)波阻抗吸收的功率以电磁能的形式存储在导线周围的媒介中,并没有消耗;而电阻吸收的功率和能量均转化为热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