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9年级上册第9课导学案(部编)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部编版人教社九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作者的三间小屋的具体内容;2、详细分析文章提出的“精神的三间小屋”具体的精神内涵;3、简要分析文章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这“精神的三间小屋”赋予的精神内涵及给予的生活启示。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简介: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就读于北京外语学院附属学校。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国内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二、课文分析: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呢?a、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b、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c、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
2、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
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4—6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的?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与恨。
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孤独之旅》导学案 新人教版
9.孤独之旅备考重点:文学常识;字音字形:嬉闹、给予、胆怯、仓皇;成语: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
学习目标:1、体验成长的感受。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点:1、体验成长的感受。
2、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学习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知识梳理1、走进作者二、字词积累1、重点字(拼音)嬉闹(xī) 掺杂(chān) 给予(jǐ) 撩逗(liáo) 凹地(āo) 胆怯( qiè)仓皇(cāng)逃窜(cuàn) 戳(chuō)破2、多音字撩(liāo)撩起嚼(jiáo)嚼东西扎(zhā)扎针(1iáo)撩逗(jué)咀嚼(zhá)挣扎(jiào)倒嚼(zā)扎辫子3、形近字缕:(lǚ)一缕炊烟掺:(chān)掺杂镂:(lòu)镂空渗:(shèn)渗透楼:(lóu)楼房惨:(cǎn)悲惨褛:(lǚ)褴褛稠:(chóu)稠密缎:(duàn)锦缎惆:(chóu)惆怅锻:(duàn)锻炼记忆方法“缕”“镂”“楼”“褛”四个字结构相同,读音不同、部首不同,分别是“纟”“钅”“木”“礻”;“掺”“渗”“惨”三个字结构相同,读音不同、部首不同,分别是“扌”“氵”“忄”;“稠”“惆”二个字结构相同、读音相同、部首不同,分别是“禾”“忄”“缎”“锻”二个字结构相同、读音相同、部首不同,分别是“纟”“钅”4、重点词①厚实:丰富、富裕。
②嬉闹:嬉笑打闹。
③撩逗:挑逗、招惹。
④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②失意的样子。
⑤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⑥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⑦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5、词语辨析茫然渺茫迷茫辨析三个词都含“茫”字,“茫”是模糊不清,对事理全无所知或遥远,面积大,看不清边沿的意思,但三个词表达的意思不同。
第09课美丽的颜色(导学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09课《美丽的颜色》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会科学探索时的艰苦与快乐,感受居里夫妇的精神和品质。
2.理解文中引用原话及人物描写的作用,把握传记的主要特点。
3.感受本文含蓄委婉,富有情味的语言,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重点难点】1.了解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献身科学、忘我奉献的人格魅力。
2.把握传记的特点,了解引用和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过程】1.人物简介玛丽·居里,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研究放射性现象,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
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镭和钋。
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
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4日因白血病逝世。
2.作者简介艾芙·居里(1904—2007),居里夫人的次女,法国人,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人物传记作家,曾为其母撰写《居里夫人传》。
3.作品简介《居里夫人传》是居里夫人的次女艾芙·居里在母亲去世三年后写成的。
该传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其丈夫比埃尔·居里的事迹,并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
书中引用了居里夫妇的许多信札和日记,书的最后还附录了居里夫人一生所得奖金、奖章的情况以及她所得的名誉头衔的年表,是一本很翔实的个人记录。
全书文字生动流畅,一出版就深受读者欢迎,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发行。
4.文体知识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人物传记的特征有两个:一是真实性,二是文学性。
5.字词积累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微妙.(miào)燥.热(zào)沥.青(lì)骤雨猝.至(cù)窒.息(zhì)吹嘘.(xū)荧.光(yíng)筋.疲力尽(jīn)简陋.(lòu)炽.热(chì)踱.步(duó)小心翼.翼(yì)轮廓.(kuò)酸渍.(zì)铀.矿(yóu)和.颜悦色(hé)理解下列词语的词义:炽热:温度高,极热。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 鱼我所欲也(导学案)(教师版)
第9课《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领会会孟子散文的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辨析本文的比喻、对比论证的方法。
3.熟读成诵,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重点难点】1.抓住文章中“舍身取义”的重要论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学习运用比喻、举例、对比说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预习案导语:我们班将要进行一次演讲比赛,主题是“选择与坚守”。
我们将追寻古人“选择”的足迹,探访名人和普通人的“选择”。
在追寻和探访中,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和体悟。
走进青春期,走进社会,我们也会面临更多的分叉路,那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我们的人生路呢?相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你将会有明确的方向。
第三单元核心任务:“选择与坚守”主题演讲比赛要求:(1)学习第三单元课文,收集、积累素材,从中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有益启示,感受先贤们的选择与坚守在现代的意义。
(阅读)(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表现手法等,撰写演讲稿,探寻自己内心的坚守。
(写作)(3)演讲比赛,真实感受选择和坚守的内涵。
1.知识简介(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2)《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不食嗟来之食①齐大饥。
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③,贸贸然④来。
黔敖左奉⑤食,右执⑥饮,曰:“嗟⑦!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⑧也!”从而谢焉⑨,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本文出自《礼记·檀弓下》)②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导学案(全册)
编教语级册导学册1 《沁园春·雪》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
2.品读意象,领略词的意境美。
3.感受作者的伟大胸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
学习难点:品读意象,领略词的意境美。
【新知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沁园春()莽莽()分()外妖娆()数()风流人物折()腰成吉思汗()稍逊()风骚()还看今朝()2.了解作者。
毛泽东,字(),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课堂探究】1. 请给本词标注停顿与重音,并尝试有感情诵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编教语级册导学册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作者望见了怎样的雪景?用一个词概括,并说出理由。
3.在词里,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请找出关键词品读。
4.毛泽东笔下的雪世界又让我们看到他一个怎样的人呢?【拓展延伸】讨论:谁是真正的英雄?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你学了这首词后,有什么感悟?编教语级册导学册【学习评价】自评☆☆☆师评☆☆☆参考答案:【新知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沁园春qìn 莽莽mǎn g mǎn g分fèn外妖娆ráo 数shǔ风流人物折zhé腰成吉思汗hán 稍逊xùn 风骚sāo 还看今朝zh āo2.字润之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课堂探究】1.停顿与重音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三单元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习目标 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精读“百草园”段落,品味准确传神的描写语言,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检查预习】1.走进作者(填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给加点字注音逃窜.(cuàn)菜畦.(qí)确凿.(záo)轻捷.(jié)啄.食(zhuó)云霄.(xiāo)脑髓.(suǐ)倘.若(tǎng)跪.地(guì)拗.断(ǎo)觅.食(mì)鉴.赏(jiàn)倜.傥(tì)和蔼.(ǎi)恭.敬(gōng)渊.博(yuān)淋漓.(lí)盔.甲(kuī)绅.士(shēn)斑蝥.(máo)蝉蜕.(tuì)博.学(bó)人迹罕.至(hǎn)人声鼎.沸(dǐng)3.把握词语确凿:确实。
长吟:长声鸣叫。
轻捷:轻快敏捷。
宿儒: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课堂活动】学习任务:默读感知,读情感之“变”1.静悄悄地阅读:默读课文,做到不动唇、不出声,在5分钟内内读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地点所属自然段主要内容作者主要情感百草园1-8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看到的景物、听到的美女蛇的传说以及与闰土父亲在冬日捕鸟的经历,交代了百草园后来的归属童年时在百草园感到趣味,对离开百草园和归属感到不舍和遗憾三味书屋10-24描述了三味书屋的环境和礼节;我问三味书屋先生怪哉虫子没对三味书屋枯燥的教学感到不满;对先生的尊敬;与伙伴们嬉有得到回答;在三味闹读书的快乐书屋读书习字对课的日常;和伙伴们去后院,在课堂上读书画画的经历。
第9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 人教部编版2024)
第9课追忆童年岁月感悟成长滋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以及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叙述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童年的美好与成长的意义。
【重点难点】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叙述视角,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童年的美好与成长的意义。
【任务群】任务一:积累·扫清字词常识障碍任务二:默读·感知儿时成长之路任务三:精读·探寻“百草园”之“乐”任务四:研读·辨析“三味书屋”之“严”与“趣”任务五:品读·鉴赏叙事视角之妙【学习过程】童年是一段难以割舍的回忆。
近期学校将举办“致敬童年,感悟成长”名人童年故事摄影集,校园摄影社团选几组名人岁月回眸的镜头,我们班准备分享鲁迅先生的童年故事。
今天,我们就通过他的一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积累素材做好准备。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积累·扫清字词常识障碍1.考虑到有些同学对鲁迅和本文的出处《朝花夕拾》还是不甚了解,校园摄影社团准备先制作一个“作者简介”和“背景链接”的展板,请你根据课本注释和查阅资料所得,为摄影社团提供素材。
2.自由读一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并把生难字注上拼音。
窜.()觅.()跪.()拗.()攒.()敛.()确凿.()轻捷.()云霄.()倘.若()鉴.赏()啄.食()和蔼.()恭.敬()质朴.()博.学()渊.博()倜傥..()淋漓..()盔.甲()绅.士()人迹罕.至()人声鼎.沸()菜畦.()皂荚.()桑椹.()油蛉.()斑蝥.()秕.谷()蝉蜕.()[课中学习任务]★任务二:默读·感知儿时成长之路1.读一篇文章,我们可以先关注标题,标题有时会给我们很多阅读提示。
河南省淮滨县第二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故乡》导学案 新人教版
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
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板书设计:
展示小说三要素(略)
展示课文线索及情节(略)
作业:基训第一课时
课后反思:
教学时抓基础和小说三要素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学亚平
课题
(二)、了解小说常识,掌握小说三要素。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是灵魂。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概括介绍;具体的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活动;行动描写;对话描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形象。
希望好比地上的路,这句话充满了哲理。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这段议论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信心。
三、板书设计:
板书三个人物形象
板书环境描写的作用
四、作业
做基训第二课时
课后反思: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
《故乡》
审核
朱锐敏
参加人员
朱锐敏、王亚平、韩传堂、闵鑫
主备人初稿
同科教师个案修改
教材简析(含教材处理):同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2、分析环境描写及作用;
3、分析最后一句议论
学习重点:1、分析人物形象;2、分析环境描写及作用;
难点:分析最后一句议论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点拨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9精神的三间小屋预习导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 9精神的三间小屋预习导学案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9精神的三间小屋预习导学案九年级中文(一)预习学习计划9精神的三间小屋数据链毕淑敏,女,汉族,山东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
作品很多都与医生这个职业有关,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代表作品《红处方》。
有效预习一、第一阅读感知:朗读课文,掌握主要内容,清除单词障碍。
1.在下列单词中用点拼音。
宽宥襟怀游弋轻觑濡养坍塌窗棂.......疆域憎恶困厄天赐矗立驰骋储藏.......惊骇泥泞栖息和谐....二、细读思考一.如果一个普通家庭住在三间卧室里,它可以被视为庇护所。
我们的大脑也需要活动的空间吗?2.在精神上,我们是否也需要三间小屋来容纳我们的情感、事业和我们自己?3.我们的作家毕淑敏是如何建造三座精神小屋的?3、预习问题(你对学习有疑问)你对第一次阅读课文有什么疑问?课后检测1.解释下列句子中一些单词的意思。
(1)他以谦逊的姿态原谅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年级上册第九课第1页,共4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微风中就悄无声息地坍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使事业与生活呈现出多彩、和谐、相辅相成的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导学案(含答案)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自由和自治的城市1.城市兴起(1)背景: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起来,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2)概况: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
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
2.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1)背景: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因此,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
(2)手段:城市居民采取各种方式反抗,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3)结果:到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
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
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
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一种证书。
这种证书就是“特许状”。
(4)典型:法兰西的琅城取得自治的过程最为典型。
知识点2城市居民的身份3.居民身份: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
很多人进入城市以前还是农奴,当他们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
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
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
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
4.影响(1)随着更多的城市取得自由,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成了自由人,而且,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因此,越来越多的农奴逃离庄园,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
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部编教材九年级语文上9《论教养》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预习学案9. 论教养【资料链接】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世前苏联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
17岁时进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
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从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
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借助工具书查缺补漏。
贸.然疲惫.不堪大发雷霆.涵.养汲.取恕.我直言自吹自擂.恪.守允诺.尴尬..矫.揉造作箴.言嚼.絮絮.叨叨处.境教.养灾难.忸怩..作态2.词语释义漠不关心:随心所欲:一意孤行:自吹自擂:矫揉造作:附庸风雅:随机应变:【分享交流】1.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2.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内容。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5.学校开展中国好家规评选活动,下面两条家规深受师生好评,你更喜欢哪一条?请谈谈你的理由,并说明理由。
(1)一生之成败,皆关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
——《曾国藩家书》(2)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朱子家训》九年级语文(上)课中导学9. 论教养【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解本文的论证思路、论证方法。
3.理解教养的内涵及教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出示目标三、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 2.生难字词四、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怎样理解本文的题目?从题目中你能猜出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吗?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对论题进行论证的?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植树的牧羊人》三维导学案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缘际会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我” 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
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
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
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
果和感染力。
☞目标导学三 : 拓展延伸
在环境界日益恶化的今天,我们应该向植树的牧羊人学些什么?
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
赏析: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 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4)
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5)
推动情节的发展;(6)深化
(2)那是 6 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 作品主题。
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从 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时隔 6 年) 种树
成林,看到了溪水。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本文记叙事件以时间为序: 大约四十年前——大战结束 后——1945 年的 6 月。理清 这一顺序,各用 一个偏正短 语概括即可。
三访牧羊人
无
(1945 年6月)
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 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 活。
3.文中的牧羊人都种了哪些树?他又是怎样种植橡树的? 明确:种的树有:橡树、山毛榉、白桦树;先是认真挑选橡子,然后把装着橡子的 袋子在水里泡一下,最后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在坑里放进一棵橡子,再仔细 埋上泥土。
第一人称叙事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第一课时注重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把握,第二课时注重语言的品味和技巧的赏析,重难点处理得当,层 次分明。
不足之处
【部编版】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目录第一单元导学案1《沁园春·雪》2《我爱这土地》3《乡愁》4《你是人间四月天》5《我看》x第二单元导学案6《敬业与乐业》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8《论教养》9《精神的三间小屋》第三单元导学案10《岳阳楼记》11《醉翁亭记》12《湖心亭看雪》13《诗词三首》第四单元导学案14《故乡》15《我的叔叔于勒》16《孤独之旅》第五单元导学案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8《怀疑与学问》19《谈创造性思维》20《创造宣言》第六单元导学案21《智取生辰纲》22《范进中举》23《三顾茅庐》24《刘姥姥进大观园》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沁园春•雪》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感受词中精炼的语言及丰富的表现力;2.理解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3.体会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诗人的伟大抱负及壮志豪情。
二、知识链接1.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塬yuán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3.词:词兴起于唐,盛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学案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学案课前预习:1、走进新闻----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阅读第171页“表达交流”综合实践)。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3、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形式等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评价任务: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指出消息的六要素。
2、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摧枯拉朽、纷纷溃退、不到、即已等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视频展示《航母Style走红祖国强大振奋人心》同学刚刚看到的一段视频是凤凰网站上2012-11-27 00:25:32的一则消息,从中你得到什么信息?(我国歼-15在航母上顺利起降。
歼—15飞机起降飞行训练的视频也在新闻中播出。
其中指挥歼-15起降姿势的画面引爆网络,网友纷纷模仿。
并称其为“航母style”。
还称之为中国最牛手势。
)这是一则消息,也是我平常所说的新闻,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新闻。
二、自主学习:1、学生展示预习收获----新闻的有关知识(教师补充强调媒体展示)。
A、新闻的概念(学生仅作了解)a、概念: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b、广义的新闻报道包括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c、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
B、消息的结构(学生仅作了解)a、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第9课导学案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一个中心:民主政治的扩展。
两个国家:法国和德国。
两部宪法:1875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
三种职责:法国总统共和制、明确了总统参议院和众议院。
两个权力中心: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和宰相
比较英国君主立宪制和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国家元首都是君主,实行世袭制并任期终身。
C.法国的国家元首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而德国国家元首是世袭的
D.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合作探究】
1、比较德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比较项
法国
德国
相同点:
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都有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立法权在议会
不
同
点
政体
权力中心
元首产生
行政权
皇帝、宰相
特点
议会共和制
军事性、封建性、皇帝权重
A.确立责任内阁制B.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C.规定首相对议会负责 D.确立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
( )[真题2](08·全国二)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以下关于两国政治制度相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君主为国家最高元首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
C.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
(2)、立法权属于。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可以否决众议院的决
议案。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可以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到控制。
评价:⑴派掌握了实权,政体最终确立(2奠定了的基础。
2、怎么学?
请同学们重点掌握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别归属,并与美国的相关内容比较。
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人教部编(无答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导学案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2.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3.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作者简介:2.读准字音。
积攒.()宽宥.()游弋.()困厄.()惊骇.()濡.养()麾.下()灰烬.()矗.立()襟.怀()广袤.()驰骋.()坍.塌()自惭形秽.( )3.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4.作者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哪些“精神小屋”?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解决以下问题,分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1.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的?2.第一间小屋中有爱也有恨,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3.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4.如何才能让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5.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6.如果我们的精神小屋不住着自己,会出现什么情况?7.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三、小结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
四、阅读文章,结合议论性文体的特点,完成下列练习题。
从古籍经典中汲取人文精神许民彤①据报道,有媒体对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大、中山大学、西安交大等全国十几所高校的古典文学接受情况进行了调查,经常接触古典文学的大学生仅占27%,偶尔接触的占60%,大学阶段的古典人文整体阅读量大大下降,可以说大学生与古典人文教育渐行渐远…………⑦人文,是一个民族灵魂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支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而大学正是人文精神的源泉。
大学中的古典文学教育对于学生的治学和做人都有好处。
从古典人文教育中,我们能够习得如何为人仁爱、诚信,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公理、良知,人性本善这些优秀的内涵。
第9课《木兰诗》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1
第9课《木兰诗》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木兰诗》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力量。
学习要点: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第一课时一、导入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
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
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
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
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
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编的《》(乐府双璧另一:《》),属于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正字音机杼()(织布梭子)可汗()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缰绳)燕山()胡骑()(战马)戎机()(军事)朔气()(北方)金柝()(打更用的梆子)红妆()(装饰,打扮)著我旧时裳()(穿)傍地走()(贴着)三.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当户惟可汗市但朔气金柝铁衣明堂策勋强不用郭著帖花黄扑朔迷离安能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
五.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段)写。
第二部分(第段),写。
第三部分(段),写。
第四部分(第段),。
六、分析第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七、小结。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9 论教养》导学案设计初三优秀公开课
九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学习小组:姓名:第一部分:预习案一、温故知新,风采展示朗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是20 世前著名的知识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目标导学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 学生朗读正音(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贸.然()疲惫不堪.()大发雷霆.()涵.养()恕.我直言()自吹自擂.()恪.守()允诺.()自持.()汲.取()尴.尬()矫.揉造作()扭捏.()箴.言()嚼.()絮.絮叨叨()(2)根据解释写词语()可以作为学习、效仿标准的人或事物。
()形容非常疲乏。
()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比喻大发脾气,高声斥责。
()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不听劝告,固执地照自己的意思行事。
()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第二部分:探究案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理清层次朗读指导:抓住议论性的句子,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课文中作者认为良好的教养来自哪里?2.课文中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哪里?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结合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请你举出我们身边的“无教养”的表现。
第三部分:检测案五、检测反馈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典.范(diǍn) 恪.守(gè)自吹自擂.(léi)一意孤行.(xínɡ) B.允.诺(yǔn)箴.言(jiān)矫.揉造作(jiǍo) 疲惫.不堪(bèi) C.愚蠢.(chǔn)尴.尬(gān)扭捏.作态(niē)漠.不关心(mò) D.谦.让(qiān)积淀.(dìng)大发雷霆.(tíng)坚持不懈.(xiè)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的浅见和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又使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的破坏。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鲁迅。
2、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并学习本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学习理解独特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品味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中所具有的童真、童事;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理清文章思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难点:品味文章精炼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三、学法指导1. 学生自由朗读,勾画有疑难的字音;2. 组织语言,概括文意;3. 同桌配合,准确翻译;4. 质疑难点,讨论明确。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9-1936.10),原名周樟寿,后改名 ,字豫山,后改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 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 、思想家、 。
作品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选自散文集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作品介绍“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上开的花,傍晚时把它捡起来。
作者用这个名字说明这是一本回忆往事的散文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 散文,作者回忆自己早年的生活。
本文写于1926年,当时作者45岁。
五、学习内容(一)给画线字注音确 凿( ) 竹 筛( ) 菜 畦( ) 渊 博( )鼎 沸( ) 倜 傥( ) 蟋 蟀( ) 宿 儒( )2019——2020上半学年 初一语文学案 第(7)期 班级学号: 姓名: 小组 : 编制人: 审核人: 编制时间: 学生所需时间: 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锡箔()觅食()云霄()淋漓()(二)课文探究1.揣摩标题的含义,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文章讲了什么?(1)“”“”点明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
(2)“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和顺序来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故乡》学习目标:1.情节的把握;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3. 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关于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字,浙江绍兴人。
有小说集《》、《》等;散文诗集《》、散文集《》以及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2.给下列字注音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髀.()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黛.()色五行.()..()()潺潺课堂探究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理清文章的结构: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3.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4. 故乡的景色怎样?找出来读一读看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5. 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这些人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⑴我冒了严寒,……。
⑵时候既然是深冬;……。
⑶阿!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⑷我所记得的故乡。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
仿佛。
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
⑸这祭祀,说是30多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很郑重;……。
1. 将下面词语填入到文中的空白处。
A. 本也如此B. 全不如此C. 也就如此2. 此次回故乡“我”的印象如何?心情怎样?答:3. 用横线画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答:4. 选文各段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依次填入下面的横线上。
⑴⑵⑶⑷⑸5. 选文的第4段在《故乡》全文中有何作用?答:6. 选文的(3)段运用修辞方法,有何作用?当堂检测(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都运用了修辞方法,请将它们的修辞方法写在括号内(1)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2)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3)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4)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不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5)我只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2.下边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更好,并说说你的理由。
①“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②“阿呀阿呀,真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我认为______句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
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1.区别文中三个“辛苦”的不同含义,把正确答案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A.奔波、劳碌 B.辛勤、劳苦 C.处心积虑,挖空心思第一个“辛苦”()第二个“辛苦”()第三个“辛苦”()2.正确理解下面短语的含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A.为攫取、剥削得更多而放纵、凶暴残忍的生活B.令人向往的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C.整年劳累、受尽欺诈和剥削的生活D.为寻求真理,到处辛苦奔波的生活E.为了生存到处游荡流浪的生活F.辛勤劳苦、麻木不仁的生活(1)辛苦展转的生活()(2)辛苦麻木的生活()(3)辛苦恣睢的生活()(4)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3.文中加横线的句子“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句中“后辈”指的是________,“后辈还是一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出“我”对同闰土的隔阂发展到这地步感到惊愕的一个词是________。
5.文中加横线句子“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句中“手制的偶像”是指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闰土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是“茫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上面两段对人物描写采用的方法是()A.肖像描写 B.语言描写C.心理描写 D.动作描写(三)、课外阅读害怕回乡(节选)故乡,是生命的根,在抚摸生命之树的根须时,如果没有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那么你可曾以自己树冠的绿阴,给故乡人送来一丝一缕的清凉?你会想到自己没有做官,不是荣归故里,你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
你也不是明星,不为故乡增色。
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于你。
只是你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回乡之路,进行一番审视和梳理了。
想到此,你会明白前人为什么会有“近乡情更怯”的感喟了。
你会感喟自己是一只小鸟,在山外的天地里飞了一圈。
感喟自己是一条鱼,在人生的江河里漫游了一回。
如今日暮乡关,想到故乡厚实的土地,能歇你坎坷多愁的奔波,能抚慰你疲惫至极的心灵。
于是你回乡,因为你是从这里赤条条的来到世上,也是从这里背起行囊,怀着故乡的期待,开始世路风尘的跋涉。
而今疲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回到了生命的源头,你不得不回望一下自己的漫漫长途,也不得不反躬自问:你留在山外世界的行踪、足踪是否歪斜?你是否行所当行,止所当止?你所食的一饭一粥,是否取之有理有节?而对依旧贫瘠的土地,你是否无愧于心,无愧于乡呢?所以回乡,不只是回到往昔,回到记忆,而是回到生活的始发站,去审读..自己的生命行程。
回家也许你会生出丝丝愧疚,但会因亲情的抚慰而释然。
回乡,面对养育你的土地,你想到故乡的厚恩,未有寸功的回报,你会怵然而惊。
所以,我害怕回乡。
1.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2.体会第5段中加点词“审读”的语境义,从上一段中找出一个与它意义相近的词语。
3.文章结尾,作者说:“我害怕回乡。
”请细读短文,概括原因。
答案:时代背景:1921年,辛亥革命,赶跑了一个皇帝,却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1.略2.略1.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2. 依据时间的顺序,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1. 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2.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苍黄的天、横着萧索的村庄——没有一些活气。
3. 闰土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动作语态活泼刚健,动作干脆利落,说话脱口而出,朴质、生动;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
对“我”的态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
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对“我”恭恭敬敬,称呼“我”为老爷,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对生活的态度热爱生活,农村生活知识丰富----天真活泼,无忧无虑。
要一副香炉和烛台----悲苦无奈,寄希望于神灵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成了一个木偶人。
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杨二嫂二十年前二十年后外貌豆腐西施“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细脚伶仃的圆规”语言语言尖刻(贵人眼高)怪声怪气(阿呀呀,阿呀阿呀),见解庸俗(你阔了,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动作终日坐着顺手牵羊,明索暗偷“……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行为卑劣(栽赃闰土并借此发现为功,拿走“狗杀气”),跑的快(飞也似的跑了)。
通过削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如果说闰土的麻木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
1. B C A2. 故乡萧条冷落、破败不堪、死气沉沉。
心情悲凉。
3. “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渲染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我”的悲凉心情。
4.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5. 奠定了行文的感情基调,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6.反问,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突出故乡的变化之大使我的心绪由悲凉变的更加沉重。
1. 答案:尽自己努力,给故乡作一点贡献。
(“结出丰厚的果实来回报”“送来一丝一缕的清凉”表达了这层意思。
)2. 答案:回望或反躬自问。
(“审读”即反思、反省的意思。
)3. 答案:①去审读自己的生命行程。
②对故乡未有寸功回报。
一、基础知识1. (1)比喻(2)反问(3)比喻(4) 借代(5) 比喻2. 答案:①杨二嫂认为我在外发了,听说我搬家,要拿走我的木器,被我拒绝后,她便认为我是愈有钱,愈不肯放松(这两句话强调的重点不一样,①句强调的是有钱之后才吝啬,②句强调因一贯吝啬才有钱。
)二、答案:1.A B C 2.(1)D (2)C (3)A (4)B 3.水生和宏儿这一辈水生和宏儿之间没有隔膜 4.竟 5.“我”的主观臆想 6.因为闰土的愿望只是想让自己眼前的生活过得好一点,所以“切近”,“我”的希望是让后一代过“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那就比较艰巨而曲折了,所以“茫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