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试谈苏轼的务实精神

合集下载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论文名人——苏轼

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论文名人——苏轼

班级:指导老师:小组成员:北宋才子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苏轼为北宋文学大家,在诗词文等多领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其诗与黄庭坚一起,被目为“宋诗”的代表;词则另辟蹊径,于剪红刻翠外别立一宗,成为词界革新的领袖。

本书从苏轼2700多首诗、330多篇词中精心选取了诗135首、词27篇,依创作时间先后编排、并详加注解。

读毕斯编,于苏轼诗词,可称观止。

一、提出问题苏轼作为一个诗人和词人,其成就是不可忽视的,他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跨越时空激励着我们积极进取。

苏轼的诗词是值得我们深层研究的。

二、研究目的(一)通过了解苏轼诗词作品,了解苏轼的思想。

(二)通过深层学习苏轼的诗词,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三、研究过程(一)通过查找书面资料,上网,发放调查问卷100份,了解苏轼的诗词对中学生的影响(二)收回问卷100份,统计结果。

(三)总结资料,编写论文四、研究结果(一)、苏轼诗词对中学生的影响苏轼作为北宋多才多艺的大才子,其诗词一直被视为珍宝,保留至今。

其中《水调歌头》《江城子》等多篇名作被选入小学,中学生教科书。

苏轼的大名早已家喻户晓。

苏轼的是个对于现代人的文学素质和人生态度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我们的调查中,在表示苏轼对其有影响都含有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对其有着重大影响。

然而,我们的调查中,仅仅有42%的人表示苏轼诗词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其他的则选择不填或直截了当地填“无”。

而在“有影响的42%人中,有一小部分人的回答还具有一定的敷衍性,甚至有一些写出诸如“考试多拿些分”,“背诵背到头晕”此类的话,但也有少数同学认为读苏轼的诗词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使自己更豪放,也可以用于写作当中,使自己的作文富于文采。

很难想象,一个在北宋叱咤风云,才华可与之匹敌的人寥寥无几的大才子,对现代人的影响的调查结果竟如此令人咂舌,可见,现代人对苏轼诗词的精华的了解还是不够,苏轼的诗词虽大多为人所知,但其真正的内涵还是少有人能够体会到。

浅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学术论文)

浅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学术论文)

2009.11学教育潘美明浅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可说是一个诗、词、文、书、画皆独步天下的文化巨匠。

但他的一生,却宦海沉浮,屡遭贬谪,忧患频仍,坎坷多舛。

他的人生态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乌台诗案”是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此之前,苏轼秉持的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态度。

不过之后哪怕一再贬谪,他还是尊主泽民,忘躯为之。

而横遭贬谪的苏轼,能在人生逆旅、仕宦险境中,做到任天而动、随缘自适、超然物外,又缘于他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汲取了其中的积极因素。

正如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认为苏轼复杂思想的构成因素,除了“儒家的底子”,还有“庄子的哲学,陶渊明的诗理,佛家的解脱”。

[1]一.尊主泽民,忘躯为之。

苏轼出生于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年少时即以东汉的“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的范滂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

仁宗嘉祐二年,二十岁的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双双高中进士。

兄弟二人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经历极大地激发了苏轼的功业理想,他觉得“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沁园春·赴密州马上寄子由》),立志要做一个风节凛然、敢作敢为的儒者。

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他主动请求外任。

在任职地方官期间,苏轼确实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政绩卓著。

初任凤翔签判,他为舒民困,改革“衙前役”。

任杭州通判,他访问民间疾苦,了解运河堵塞的情况。

任密州太守,他率领民众,灭蝗减灾。

任徐州太守,筑堤抗洪,“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宋史·苏轼列传》),最终取得抗洪的胜利。

他还亲身视察监狱,十分关心囚犯的健康。

此时的苏东坡,正实现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宏愿。

他的作品中也洋溢着对生命永恒价值的追求,体现了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弘道济世的生命观,如“著书多暇真良计,从宦无功谩去乡”(《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富贵一朝名不朽”作家研究0742009.11学教育(《石鼓》),“功名意不已”(《韩子华石淙庄》)。

苏东坡事迹及精神

苏东坡事迹及精神

苏东坡事迹及精神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美食家,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在文学创作、政治事务、教育改革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的事迹和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苏东坡的事迹颇多,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政治上的才干和廉洁。

他先后担任过各级官职,包括郡守、知州等,他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积极推行改革,以“慈民为本”的理念,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种植新品种的粮食作物,推动农业发展。

他还注重教育改革,提倡普及教育,为贫困学子提供奖学金,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他还积极参与灾害救助,为受灾的百姓提供物资和资金支持。

他的廉洁政治、关心民生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后世政治家的楷模。

苏东坡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对人民的关怀。

他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诗词豪放洒脱,意境深远,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善于抒发情感,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人生百态的思考。

他的散文也以真实感人、抒发情怀而著称,他的《赤壁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此外,苏东坡还是一位卓越的书法家,他的行草和楷书成就极高,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艺术瑰宝。

苏东坡的精神也体现在他对人民的关怀上。

他心怀天下,他关心民生,为百姓做出了很多贡献。

他的政治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他积极推行改革,为百姓谋福利。

他注重教育改革,希望人民能够通过教育得到提升。

他在灾难中积极参与救助,为灾民提供援助。

他在行为上以身作则,廉洁奉公,树立了榜样。

他的关怀和付出,使他成为后世人们景仰的楷模。

苏东坡的事迹和精神给后世人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他的政治智慧和廉洁奉公的品质是我们仰慕的榜样,他的文学成就和对人民的关怀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传承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苏东坡的事迹和精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为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做出贡献。

苏轼的精神品质作文

苏轼的精神品质作文

苏轼的精神品质作文苏轼,在我没有走近他时,他只是一个文学家、书画家;但当真正走入他的世界,才发为他找到一个合适的标签是如此困难。

还在冥思苦想时,笔已经在纸上轻轻勾勒出了我眼中的那个苏轼——哲学家。

苏轼后半生一直在探索人生奥秘,而这种思考,已经将他铸造成了哲学家,清冷秋季,雾气笼着茫茫大江,水天一色,不由使人感叹世界的宏大与自己的渺小,苏轼却坐在船头饮酒,缓缓吟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却与柏拉图的学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在这一刻已不是单纯的乐观,而是彻底蜕变为了理性的哲学家:常人看到的,是片面上的万物流动,生生灭灭,那只不过是感官世界罢了;苏轼深邃的目光,却望透了那重重迷雾,用不朽的灵魂,追随到了永恒不变的理型世界。

于是,他淡然了,成熟了,厚重了,心也如冰般透彻且不易被外界事物打扰了,如同他诗中的梨花,将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深刻的思考,使他成为哲学家。

常人看到的只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他,却调转笔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庐山美景中,他能写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坚信,这一切决不是苏轼有意而为,而是在电光石火间很自然的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即使时再普通的的事物,他都能输灌以深刻的思想,反倒让人们看到的是他的乐观与豁达,忽视了他的理性与深刻。

而他这种深刻,不是有生俱来的,而是经过了坎坷的磨练后沉淀下来的,如厚茧老皮。

苏轼还拥有一个哲学家应有的智慧。

他信仰儒佛道三教,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将其巧妙地融为一体。

当他胸怀天下却屡屡碰壁时,能在道教的“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中找到精神慰藉;他一生像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般四处行善,却不失旷达与洒脱。

他用自己的智慧将这三教中的精华集于一身,这无疑加速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成为哲学家。

就这样,在柏拉图一千四百多年后,中国有一位叫苏轼的文人追随他脚步,像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那样,冲破了肉体的枷锁,释放了灵魂,踏上了回归理型世界的旅程。

论东坡精神

论东坡精神

论“东坡精神”我崇拜苏轼,几乎达到“迷信”的程度。

他在《赤壁怀古》中抒发的“大江东去”的豪情,在《水调歌头》中抒发的“千里共婵娟”的手足情,在《江城子》中抒发的“不思量自难忘”的夫妻情,在《赤壁赋》中抒发的“物我无尽”的超然之情,都是人类、人性中最普遍、最真实、最美好的思想感情。

掩卷体味,是一种至高的精神享受。

“东坡精神”是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必须了解苏轼一生所经历的两次“在朝—外任—贬居”的过程。

嘉佑元年(1056)中举人,次年中进士。

接着,母逝,回蜀居丧三年。

从嘉佑六年(1061)应制科授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起,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

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大赦北还,病逝常州,终年66岁。

有些资料,只笼而统之地强调他为官四十年。

其实这四十年,只是他吃俸禄的时间,并不是他实际任职的时间。

有些材料又笼而统之地强调他作地方官的时间达三十年之久,任过八个州的知州。

其实,他实际任职的时间则更短:密州二年,徐州一年十一个月,湖州三个月,登州五天,杭州一年八个月,颍州八个月,扬州四个月,定州七个月,计七年五个月。

再加上他任副职的时间:开封推官一年,杭州通判四年,也不过十二年多。

其余时间,或下狱待审,或贬谪流放,或劳顿奔波于旅途。

其中谪居黄州、惠州、儋州就达十多年。

难怪他在去世前两个月,看到李公麟的苏轼画像时无限感慨地题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由此,不难看出,他一生之中,宦海沉浮,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屡遭贬谪,颠沛流离。

尽管他少年时有“奋厉有当世之志”,尽管皇帝嘉许他有宰相之才,但是由于他的“耿介”,不谙政治权术,而使他失去许多“机遇”而未尽政治之才。

然而,他的最可宝贵的“东坡精神”及其伟大的文学天赋却得到充分地展现。

一、直面人生,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

苏轼在饱受政治迫害、一贬再贬的情况下,不消沉自弃,不戚戚于险途,不汲汲于名利,而是直面人生,自强不息,砥砺意志,彻悟人生,坚韧旷达,与命运抗争,成就了他的文学天才,玉成了他的人格和文格,锻铸了他独立特行的“东坡精神”。

苏轼学术论文范文(2)

苏轼学术论文范文(2)

苏轼学术论文范文(2)推荐文章实践论学术论文范文热度:文学学术论文范文2000字热度:关于学术论文致谢词范文热度:医学保研学术论文范文热度:医学学术论文范文热度:苏轼学术论文范文篇二苏轼处世哲学初探【摘要】在苏轼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重要财富。

而作为政治家的苏轼,也做出了一个儒家士大夫当有的历史功绩。

而苏轼辗转于放达文人和深邃政客之间的处世哲学,便有了深刻的研究价值。

本文试从正道直行的执着、善处忧患的旷达、自救自立的人格、亲躬为民的情怀四个层面来剖析苏轼的处事之道。

【关键词】苏轼处世之道人格风貌生命精神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说:“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评价苏轼:“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苏轼坎坷人生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风貌和生命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一、“奋厉有当世志”――正道直行的执着儒家鼓励人“志于道”,建功立业,有为于天下。

苏轼《上梅直讲书》云:“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

”苏辙《墓志铭》追述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授以书。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这正如后来苏轼说自己“少抱有为之志”。

苏轼于仁宗朝举制科作《制策》二十五篇,“大抵劝仁宗厉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也”;及事神宗皇帝,两次上书数万言,“大抵皆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也”;哲宗元�初,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苏轼对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接受尤深,使得他虽有“隐”的思想,却终究没有归隐。

正如他所言:“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 “羡君欲归去,奈此未报恩。

”……可知苏轼一生沉浮,而拳拳报国之意若一。

二、“一蓑烟雨任平生”――善处忧患的旷达苏轼才华横溢聪敏过人,刚正立朝勇于为义,却拙于谋身,不会自我保护。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苏轼的创新精神.docx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苏轼的创新精神.docx

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苏轼的创新精神◊马波(资中县高楼中心校资中641200)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用短短95字,勾画出一幅皓月当空,家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联人事,抒发了那种谪官居外的凄凉寂寞之情和人生离别的相思之苦,热爱现实人牛及处世旷达乐观,豪放飘逸的胸襟。

它感染和激励了后世无数骚人墨客。

词作还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将现实和理想自然交汇,形成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使其立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成为中秋词的代表作。

首先,从语言创新来看,《水调歌头》正文共95字,这百来字可说是字字珠巩,透射出幽邃神秘的魅力和绚丽缤纷的色彩。

而百来字中,竞有五处是化用前人成语,“化腐朽为神奇”而创新山米的,表现了苏轼令人叫绝的创新能力。

词的开头两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化用李白“青天打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而创新出来的,比较李白原文和苏轼新词,苏词不仅更为明快简练,而一“明”字更为形象,兼有一种色彩之美,把人带入一种美的意境,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有先声夺人之功;苏词的“把酒问青天”陡然发问,体现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表达的感情更为强烈,更令人浮想联翩,使苏词表现出一种清新明快的特色。

我们比较之后,不能不为苏轼的创新能力叫好。

《水调歌头》的第二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引自唐人小说《周秦行记》的最后五个字。

(《周秦行记》的原文“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天。

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尽管是引用,但这几字和苏轼的上下文结合得天衣无缝,犹如己出,我们不得不佩服苏轼剪裁缝合,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能。

《水》词的第三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出自《列子?皇帝篇》,其原文有“列子乘风而行 2凝神释……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耶”,苏轼在这里巧用其意,加一“欲”字,巧妙地表达岀思想深处的愿望,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的神往,对出世的向往;而后面又着一“恐”字,则前后呼应,将内心激烈复杂的思想斗争,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原文的基础上,融进了崭新的创意!《水》词的第四句“起舞弄清影”也是在李白《月下独酌》的诗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中,抽象概括提炼,化用李白原意,以一“弄”字,即赋予月光与人的思想和情感,给月光注入了灵气,在作者的笔下,我们似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皎洁的月光,投下清冷的阴影,嬉戏着因思念亲人而借酒浇愁的作者,因仕途遭贬愁肠百结的烦恼促使他寻求解脱,凄冷的环境,恰与作者内心的孤寂契合,无奈中对月沉思,随即舒展长袖,翩翩起舞,向着茫茫天宇,倾诉心中的烦闷和苦恼,情郁于中,借酒舞发之于外,久别亲人的孤独,政治失意的懊恼, 终在月下狂舞的苦中求乐的渲泄中获得了释放,由超脱尘世的向往转化为对人间生活的留恋,以致发岀“何似在人间”的慨叹。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试谈苏轼的务实精神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试谈苏轼的务实精神

试论苏轼的务实精神【摘要】对于一代文豪苏轼,常读常新,也会有多种解读。

笔者看来,最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是其求真务实的精神。

这是苏轼精神的内核。

他的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勤政爱民、善待自己、实事求是和创作思想以及与屈原、陶渊明、李白不同的处世态度上。

【关键词】苏轼 务实精神“人似秋鸿来有信”(《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但苏氏不会再生,只能让人仰天浩叹,“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但苏轼这样的人物决不会“大江东去”,他是永垂不朽的。

他的精神将营养一代又一代胸怀抱负、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人。

钟灵毓秀的苏轼,忠正倔强的苏轼,洒脱超然的苏轼……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苏轼!但不论哪一个苏轼,他的根是务实,因务实而心安理得,因务实而超然物外。

苏轼的一生,是务实的一生;他的务实,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轼的务实,表现在勤政爱民,务求实效上。

“奋厉有当世志”(《苏子瞻墓志铭》)的苏轼,忠君爱国恤民是他一生的主导思想,而且他对症下药,务求实效。

面对现实,苏轼为强国富民思考了很多。

仁宗朝,他劝仁宗“励精庶政,督察百姓,果断而力行”。

神宗朝,他又“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

哲宗朝,他又为哲宗提出“六事”;一是慈,二是俭,三是勤,四是慎,五是诚,六是明。

在《教战守策》中,他警以居安思危,提出教民习武,以备外患。

在《思治论》中,他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问题。

苏轼精血诚聚为君国出谋划策,既高瞻远瞩,又对症下药,一心想改变“有治平之名、无治平之实”的社会现状。

苏轼始终关心国家、民族命运。

青年时代,他就表示了“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的决心,以后他又经常表示愿意效命疆场:“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雪,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祭常山回小猎》)即使在贬官黄州期间,在政治极不得意的时候,也还念念不忘“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

论述《前赤壁赋》中苏轼豁达精神的现在实指导意义500字

论述《前赤壁赋》中苏轼豁达精神的现在实指导意义500字

论述《前赤壁赋》中苏轼豁达精神的现在实指导
意义500字
我们无论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上,都要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不能因为学习上的一点小困难或者生活上的一些小摩擦,就自暴自弃,反而,我们应该像苏轼一样,积极进取,不达目的不罢休。

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后来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

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面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却依旧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内容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

苏轼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他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

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

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

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申论范文大全:为官之道——发扬东坡精神

申论范文大全:为官之道——发扬东坡精神

申论范文大全:为官之道——发扬东坡精神国考申论最后的文章写作一直是许多考生那一座那一逾越的高山,但要跨过这座高山,平时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申论范文大全:为官之道——发扬东坡精神”,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申论范文大全:为官之道——发扬东坡精神在理想中,为官之道是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心系百姓。

为官之道是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志为民。

为官之道是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怀天下。

在现实中,有官员木偶式为官,把清廉等同于不作为;有官员打着为民谋利的幌子只顾形式;有官员不从实际出发违背群众根本利益。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着实不堪。

因此,我们要探寻一条正确的为官之道——发扬苏东坡精神,勤政为民。

传承清正廉洁的东坡精神,做公私分明干净清爽的人。

回顾历史有廉洁公正,铁面无私包青天,身居高位,却一直坚守初心,判案断吏,刚正不阿,为一方百姓保留公正,消除恶霸。

反观,一代贪官和珅,利用职权贪图钱财,让世人不惜感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可见在我们的为官之路上有“慎言慎行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两袖清风”的父母官,也会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大贪官。

作为一名官员我们就应该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贵品质,选择做一个百姓爱戴重任的好官员。

传承以人为本的东坡精神,做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人。

“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是我党的奋斗使命。

作为一名官员将一直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我们苏东坡就是这样,在治理西湖之时,面对百姓无淡水问题,选择积极清理杂草与淤泥,并且修建路堤,开辟区域让百信种植菱角,最终解决百姓的用水,出行以及生活来源难题。

苏东坡一直将为民谋利作为自身的事业,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产业。

故此,我们要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

从苏轼书学理论看其主体精神

从苏轼书学理论看其主体精神

从苏轼书学理论看其主体精神从苏轼书学理论看其主体精神苏轼为我国著名诗人,又是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他对中国诗歌、书法和绘画都有自己独到见解,均取得了重大成就。

“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才,是人类知识和才华发展到某方面极限的化身。

人们对苏轼所创作的文化世界,曾有‘苏海’之称。

虽然最早宋人李涂的提法是‘韩如海’、‘苏如潮’(《文章精义》),但嗣后人们却习称‘苏海韩潮’。

……人类的精神生活是与整个外部环境互动互摄的心智活动,作家的文化创造不可能在完全封闭的内心世界中孤立地进行。

我们要走近‘苏海’,就应努力缩短古与今的时间隔阂,追踪和品味苏轼的生活遭际与心灵律动,重视他的文化创造与外部环境、人文生态的密切关系。

所谓外部环境,主要自然是宋代的政治状况、经济形态、文化思想、士风民俗等‘大环境’,更应从其具体的生存方式,如人际关系、交游酬和、家居生活、行迹细节等‘小环境’入手,才能获得更切实的认识和透彻的理解。

这也是纠正目前某些空疏浮浅、大而无当的学风的良药。

”1[1] 王水照先生的这段话指出对苏轼全面研究的重要性,对于这样一个“罕见的全才”不应只是单一性的研究。

对苏轼书法艺术观进行研究,能够全面而真实地认识他的艺术观念,能够和文学观念形成对照,从而发现他内心深处隐藏的、未完全显现的观念与思想。

这也是对苏轼“小环境”的研究。

而我们现在的研究有时候恰恰忽略了对苏轼的全面关照,对此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如朱靖华先生就认为:“大家都公认,苏轼是北宋时期一位‘全能作家’,一位‘通才’,他的诗、文、赋、绘画、书法皆称一流,但我们的研究却往往偏执一隅,拘泥于局部,甚至采取了封闭的方法,未能从‘全能’和‘通才’的视角来审视和探索苏轼。

其论述方法多沉溺于以文论文、以诗论诗、以词论词、以赋论赋,或者就绘画谈绘画、就书法谈书法的泥潭之中,缺乏综合交叉研究的认识和‘整体辨证’的论述。

其结果是面对着一位极其丰富复杂的‘全能作家’,却成为‘单能作家’的微观探求。

苏轼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800字

苏轼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800字

苏轼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800字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文学成就高度赞誉,被尊称为“东坡先生”。

他的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苏轼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曲折,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天才,还展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勇气。

他担任过一些重要的政府职位,但常常因言辞激进和直接批评朝廷而遭到贬谪。

然而,无论他身处何地,苏轼都保持了独立和豪迈的精神,从未屈服于压力,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使他成为了北宋时期文坛的巨星,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是他作品的真实写照。

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由和人性的美,这种独立的思想体现在他的诗歌中。

他的诗作朴实自然,充满了亲切和温暖的情感,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敏感和善良。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情感的真挚关怀。

苏轼还体现出了他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他常常批评时政,对社会现象和政治腐败表示忧虑,并倡导以德治国的理念。

然而,他对人民的热爱和同情使他的观点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力量。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对弱者的呼唤,他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弱势群体的困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苏轼的坚持和担当也是他值得称赞的精神品质之一。

尽管他多次被贬谪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从未放弃对自己的要求和对社会的期许。

他在困境中保持冷静和乐观,在逆境中展示出自己的勇气和智慧。

他的励志精神激励着后人面对挑战时保持坚持和乐观的态度。

总之,苏轼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人物事迹和精神品质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人性的热爱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从苏轼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追求自由和真理、坚持原则和信仰的勇气,以及热爱和同情弱者的心灵。

他的精神品质将永远被后人所推崇和传颂。

苏轼徙知徐州精神品质

苏轼徙知徐州精神品质

苏轼徙知徐州精神品质苏轼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他在徐州任职期间展现出了一种特殊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人生态度,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苏轼徙知徐州的精神品质表现在他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上。

在担任徐州知州期间,苏轼对于治理徐州的责任感十分强烈。

他深入了解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改善徐州的社会状况。

他注重细节,力求将工作做到极致,以期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还积极倾听民众的意见和建议,虚心向前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政水平。

苏轼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和扎实工作作风,无疑是他作为一名优秀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精神品质的体现。

苏轼徙知徐州的精神品质还表现在他对待困难和挫折的乐观态度上。

在苏轼任职期间,徐州遭受了多次灾害和战乱,百姓生活困苦。

然而,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或消沉,相反,他坚定地面对困难,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积极组织抗灾救灾工作,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即使遭受到朝廷的不公待遇,苏轼也没有被打倒,而是坚定地继续为民众谋福祉。

他用自己乐观向上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给困苦的徐州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苏轼徙知徐州的精神品质还表现在他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上。

作为一位文学家,苏轼深知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他积极倡导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建设学校,推广文化知识,鼓励百姓读书学习。

他自己也勤奋读书,广泛涉猎各种学问,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苏轼还注重培养后人,他广纳贤才,提拔人才,为徐州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这种重视文化教育的精神品质,对于当时的徐州乃至整个社会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苏轼徙知徐州期间展现出了一种特殊的精神品质,这种品质包括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的乐观态度,以及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这些品质不仅影响了苏轼个人的人生态度,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应当向苏轼学习,用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工作,用注重文化教育的思维去提升自己。

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

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

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苏轼是才华横溢聪敏过人,刚正立朝勇于为义的人。

了对苏轼研究的学术论文,欢迎阅读!苏轼处世哲学初探【摘要】在苏轼作为我国古代文学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重要财富。

而作为政治家的苏轼,也做出了一个儒家士大夫当有的历史功绩。

而苏轼辗转于放达文人和深邃政客之间的处世哲学,便有了深刻的研究价值。

本文试从正道直行的执着、善处忧患的旷达、自救自立的人格、亲躬为民的情怀四个层面来剖析苏轼的处事之道。

【关键词】苏轼处世之道人格风貌生命精神秦观在《答傅彬老简》中说:“苏氏之道,最深于性命自得之际。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评价苏轼:“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苏轼坎坷人生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风貌和生命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学习。

一、“奋厉有当世志”――正道直行的执着儒家鼓励人“志于道”,建功立业,有为于天下。

苏轼《上梅直讲书》云:“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

……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

”苏辙《墓志铭》追述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授以书。

“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传》,慨然太息。

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这正如后来苏轼说自己“少抱有为之志”。

苏轼于仁宗朝举制科作《制策》二十五篇,“大抵劝仁宗厉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也”;及事神宗皇帝,两次上书数万言,“大抵皆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也”;哲宗元?初,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苏轼对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接受尤深,使得他虽有“隐”的思想,却终究没有归隐。

正如他所言:“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羡君欲归去,奈此未报恩。

”……可知苏轼一生沉浮,而拳拳报国之意若一。

二、“一蓑烟雨任平生”――善处忧患的旷达苏轼才华横溢聪敏过人,刚正立朝勇于为义,却拙于谋身,不会自我保护。

故“一生忧患,常倍他人”(《南华寺六祖塔功德疏》),几经贬逐,饱受苦难,终不得大用。

苏轼人物品质

苏轼人物品质

苏轼人物品质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艺术家。

他的文学才华和高尚的品质深受人们的敬仰和喜爱。

这篇文章将围绕苏轼的人物品质展开探究,并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苏轼的高尚品质。

首先,苏轼具有优秀的思想品质。

他的思想开阔,审美独特,凭借开放的心态和快速的思维反应,能够对当时的风俗民情进行及时、精准的反映,并且是当时文化交流的佼佼者。

同时,苏轼还坚持自身价值观,不受时空限制,不盲从他人,始终保持自己的主张,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苏轼是一个具有实干精神的人。

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认真对待自己每天的工作和学习。

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大师,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官员,曾经担任过几个高级职务,成就极为辉煌。

在平凡的日常中,苏轼从不懈怠,积极投入到每一份工作中,不断突破自我,最终成为一名难以替代的文化使者。

再次,苏轼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他十分关心人民疾苦,深耕民情,用自己的才华为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不仅关心家庭、亲戚,也关心全社会,常常阐述自己的思想、见解,反映社会问题,深入人民群众,引导社会风气,对社会事务的影响非常深远。

最后,苏轼是一个处世明智的人。

他在政治斗争中,始终处之泰然,懂得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他总是能够保持冷静、沉着,采取明智的策略应对挑战,不轻易屈服于权利游戏。

他的成就不仅来自于他的才华,还在于他的处世之道,所以,苏轼的朝廷生涯十分成功。

综上所述,苏轼是一个历史名人,他的文学才华和高尚品质深受人们的敬仰和喜爱。

他的优秀思想品质、实干精神、爱心和处事明智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无论时间怎样流转,人们对他的记忆和尊重会一直存在。

传承文化弘扬东坡精神的作文

传承文化弘扬东坡精神的作文

传承文化弘扬东坡精神的作文《东坡精神在生活中的传承》在我们的文化长河里,有这么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苏轼,也就是东坡居士。

他的东坡精神就像一把火炬,穿过岁月的迷雾,一直在我们的生活里传递着温暖与力量。

咱先说说我自己的一次东坡文化之旅吧。

那是一次去黄州的旅行,黄州这个地方对东坡先生来说意义非凡。

我去了东坡赤壁,刚到那儿,就感觉好像一脚踩进了历史的小漩涡里。

眼前的赤壁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雄伟壮观,甚至有点普普通通,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因为东坡先生而变得不同寻常。

我漫步在景区里,看到那些刻在石头上、写在牌匾上的东坡诗词,有的地方字迹已经有点模糊了,就像岁月的小手在上面轻轻涂抹过。

我凑近了看一块刻着《赤壁赋》的石碑,一笔一划仿佛都在讲故事。

想着东坡先生当年就在这附近,喝着小酒,看着江水滔滔,然后灵感就像江里的鱼儿一样蹦跶出来,写出如此美妙的文章。

他被贬到黄州,生活条件不咋样,可他没有成天皱着眉头唉声叹气。

他自己种地,给自己取个号叫东坡居士。

他还研究美食,鼓捣出了东坡肉。

我能想象他系着个围裙,在小灶前乐呵呵地看着锅里的肉炖得咕噜咕噜响的样子。

这种东坡精神现在也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里体现着呢。

比如说我邻居家的大叔,他下岗之后生活遭遇了很大的变故。

但是他就像东坡先生一样,没有被挫折打倒。

他学着做早点,虽然开始的时候手忙脚乱,做出来的包子馒头样子也怪怪的。

但是他不急不躁,慢慢改进,就像东坡种地慢慢摸索一样。

现在他的早点摊生意可好了,他做的豆沙包啊,那味道真是一绝。

这就是苏东坡面对困难时乐观豁达、积极进取的精神传承啊。

东坡精神要是比作一盏灯,那它的光芒一直都亮堂堂地照在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

从黄州的赤壁到我们生活中的小街巷,这种传承从来没有断过。

这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玄乎其玄的东西,它就是像呼吸一样自然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文化力量。

《我和东坡先生的“隔空互动”》一提起东坡先生,我脑海里总会蹦出一个鲜活的形象:圆嘟嘟的脸蛋,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还留着一撇小胡子。

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

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

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简析苏轼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论文篇1苏轼的词创作是从他中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开始的,他最早的作品《浪淘沙·咋日出东城》和《南歌子·海上乘槎侣》,前者写春天之景,语言平易流畅,意境虽无过人之处,倒也清新可爱;后者写钱塘江潮,苏轼词的豪迈气概和诙谐风格微有端倪。

统观全局,苏轼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治、情爱、农村三类作品。

苏轼是满怀热情投入到政治生活中的,但是不幸的家庭经历、多蹇的仕途命运、严酷的权力争斗使他蒙受了一次次打击。

在作品中,有对理想的热情,有落魄的郁愤,有逆境中的不甘沉沦,真实细致地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还是"性情中人",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大都写得真切感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 彭乘:《墨客挥犀》。

② 见原词序。

③ 陆游:《老学庵笔记》。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密州任上,距苏轼元配夫人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词的起片开门见山,直抒感慨,丝毫不用铺垫和渲染,将思念和盘托出,有不吐不快之势。

生死殊途,南北相隔;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苦闷,满腑凄凉无处倾诉。

接下来退一步讲"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自己早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

下片写梦中相见,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思想论文总结简短

苏轼的思想论文总结简短

苏轼的思想论文总结简短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影响了后世,并且对中国文化和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思想不仅包含了文学艺术的观点,还涉及了社会政治、人生哲学等多个领域。

苏轼强调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个人情感。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心灵,追求内在的自我完善。

他主张“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精神,即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和毅力,克服外部的困难和考验,同时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自我修养。

他在《东坡志林》中写道:“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这一观点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

苏轼还非常关注社会民生和政治改革。

他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有着深刻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思考。

他积极倡导节俭、廉洁和公正,主张政府要负责任地管理国家事务。

他在《兰亭集序》中写到:“非吾人所及也哉!都人士则为之,朝宰丞相则为之,近古之志者……吾人固穷达不能已之。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的责任感和社会的正义。

在文学艺术方面,苏轼提倡“诗以时言,赋以事文”。

他认为文学艺术应该与时俱进,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

他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造诣,但并不拘泥于古人的形式和主题,提出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观点,主张文学要有个性和创新的风格。

他在《答刘郎中书》中写道:“念与诸君辈为游,不畏羡公子之林薮”。

这一观点强调了个人独立性和文学的自由创作。

此外,苏轼还关注人生哲学和道德伦理问题。

他在《东坡书屋记》中写到:“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他认为,人生中能够有一个了解自己的知己是非常重要的,在他看来,知己是一种精神寄托,能够帮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他还强调道德修养和敬畏天地的观念,提出了“敬若无事”的做人态度。

总之,苏轼的思想包含了个人修养、社会政治、文学艺术和人生哲学等多个方面。

高考议论文作文人物素材之苏轼

高考议论文作文人物素材之苏轼

高考议论文作文人物素材之苏轼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苏轼是很多考生写高考议论文作文时常用的素材之一。

苏轼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作品流传至今,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了我们今天学习的重要素材。

首先,苏轼的文学成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深受唐诗宋词的影响,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

他的诗词多为抒发情感、描写自然和祖国风景的,表现出他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反映出他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既表现了人生短暂易逝的感慨,又表达了他对爱国精神、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这样的文学精神和风范,值得我们在今天的文学学习中去领悟和借鉴。

其次,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

苏轼的书法曾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他的字体独具特色,气势宏伟,非常有气魄。

他的绘画风格则多为写意,不拘泥于形式,尤其精于山水画。

他的画风自由奔放,富有想象力和创意,充满了生命和动力。

他的书法和绘画都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内涵,是我们可以学习的艺术精神和技巧。

最后,苏轼的思想和政治观点也是我们可以思考和借鉴的。

苏轼的思想开放、多元,他重视人性、追求自由、尊重个性,主张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思想。

他在政治上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尤其是他对民主政治的推崇和对官僚主义的批判,对我们在今天的政治学习和思考也有着启迪作用。

综上所述,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他的文学、书法、绘画以及思想和政治观点都是我们可以学习的素材。

在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从苏轼身上汲取精神营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苏轼的务实精神【摘要】对于一代文豪苏轼,常读常新,也会有多种解读。

笔者看来,最值得今人借鉴和学习的是其求真务实的精神。

这是苏轼精神的内核。

他的这种精神,主要表现在勤政爱民、善待自己、实事求是和创作思想以及与屈原、陶渊明、李白不同的处世态度上。

【关键词】苏轼务实精神“人似秋鸿来有信”(《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但苏氏不会再生,只能让人仰天浩叹,“明月几时有?”(《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但苏轼这样的人物决不会“大江东去”,他是永垂不朽的。

他的精神将营养一代又一代胸怀抱负、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人。

钟灵毓秀的苏轼,忠正倔强的苏轼,洒脱超然的苏轼……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苏轼!但不论哪一个苏轼,他的根是务实,因务实而心安理得,因务实而超然物外。

苏轼的一生,是务实的一生;他的务实,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轼的务实,表现在勤政爱民,务求实效上。

“奋厉有当世志”(《苏子瞻墓志铭》)的苏轼,忠君爱国恤民是他一生的主导思想,而且他对症下药,务求实效。

面对现实,苏轼为强国富民思考了很多。

仁宗朝,他劝仁宗“励精庶政,督察百姓,果断而力行”。

神宗朝,他又“劝神宗忠恕仁厚,含垢纳污,屈己以裕人”。

哲宗朝,他又为哲宗提出“六事”;一是慈,二是俭,三是勤,四是慎,五是诚,六是明。

在《教战守策》中,他警以居安思危,提出教民习武,以备外患。

在《思治论》中,他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问题。

苏轼精血诚聚为君国出谋划策,既高瞻远瞩,又对症下药,一心想改变“有治平之名、无治平之实”的社会现状。

苏轼始终关心国家、民族命运。

青年时代,他就表示了“与虏试周旋”(《和子由苦寒见寄》)的决心,以后他又经常表示愿意效命疆场:“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雪,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祭常山回小猎》)即使在贬官黄州期间,在政治极不得意的时候,也还念念不忘“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

”(《谢陈季常惠一揞巾》)。

一旦来到边地重镇,他就加强边备。

如来到定州时即上《乞增修弓箭社条约状》,派人补修营房,整饬军纪,增修弓箭社。

苏轼是把政治理想随时付诸实践的实干家。

他每到一地,都有显著政绩。

抗旱、抗涝、治蝗、抑盗、赈灾、济民、兴修水利,解决百姓饮水问题,几乎都是事必躬亲,务见实效。

有些地方官讳言灾情,无意恤民,唯恐影响政绩,专事献媚,而苏轼总是及时真实地向朝廷反映灾情,并且瞻前顾后,未雨绸缪,不仅避免了百姓流亡,而且减少了死亡,安定了民心,发展了生产。

苏轼坚决主张减免民间积欠。

他说:“放之,则损虚名而收实惠;不放,则存虚数而受灾祸,利害较然”(《应诏论四事状》)。

同时,他主张“以官榷与民”,使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财有道。

作开封推官期间,“有旨市浙灯,公密疏旧例无有,不宜以玩好示人,即有旨罢”(《东坡先生墓志铭》)。

通判杭州期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

知密州时暂缓执行手实法,后朝廷亦知其害而罢之,“密人私以为幸”。

在徐州,河决危城时,率先组织护城,“不避涂潦”。

到扬州,他首先停止了万花会,以去民害。

在惠州,写了堪称“诗史”的《荔枝叹》。

诗中揭示了由于皇帝的穷奢极欲,官吏媚上取宠,各地名产都得进贡的弊政。

同时对宋代的进茶、进花也作了深刻地批判。

“官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杯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又如《吴中田妇叹》中写道:“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在政治上累遭打击的苏轼,总以一颗赤子之心体会着人民的疾苦,“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蔡州道上遇雪》)指陈弊害,慷慨切实。

“遇事有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

”真真如是。

从《喜雨亭记》中可以看出,苏轼向往的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的境界。

从《超然台记》可以看到,苏轼与百姓一同粗食陋居,相安为治的情景。

他的超然来自与民同乐,来自务实出成果。

有人对苏氏作了这样的总结评价:苏轼一生,忧患备尝,在新旧党夹攻的困境中,在备极艰辛的人生旅途中,他胸怀坦荡,泰然处之,对君国一颗忠心,始终未泯,忧国忧民之意境愈蹙而志愈坚,表现了一个封建社会正直士大夫的高风亮节。

我以为这是公允的评论。

但需要补充一点,支撑苏轼高风亮节的底座,便是花岗岩一般的务实。

作为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始终把自己与君国百姓联系在一起,毫不懈怠,不计谪迁,多么难能可贵!可以说,没有哪个时代不需要苏氏的这种务实精神。

这种精神是永恒的!二、苏轼的务实表现在善待自己、认真生活上。

苏轼也是“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差不多在贬谪迁徒中度过半生,但他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给人的感觉是他的生活充实而充满阳光,他的生命坚韧而优美。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苏轼给我们的回答是:人还是要活的,而且要好好生活。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人似乎在说:人生就是一次既不轻飘又不胶着的翱翔。

“知其不可而为之”吗?不。

“宁溘死以流亡兮”吗?也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吗?也不尽然。

“停杯投箸不能食,拨剑四顾心茫然”吗?也似不必。

处困厄何必折磨自己?历贬徒不妨坦然以对。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不要幻想,不要牢骚,不要无聊,不要玩世不恭,不要落拓不羁,不要怨天尤人,而是真真实实,老老实实,踏踏实实,充充实实。

《超然台记》中写道:“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正是:“天涯何处无芳草”,切不可“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祟春江晚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并非苏轼的日常生活中常有山珍海味,而是他拥有感受美的心灵,总能在逆境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使生命充满诱人的滋味,这似乎在说,幸福就在身边,幸福就在心里,可要细心体会。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饮湖上初晴后雨》)“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

”(《雨后到干明寺,逐宿》)对至清至洁的景物的热爱、呵护和欣赏,显示了诗人的生活品位,仿佛诗人的生命正如雪莲一般绽放,而且是那么滋润,又听得见鸟语花香。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咏定惠院海棠》)诗人被谪迁于“空谷”,自意倒是上天别有深意,怎能不好好珍惜!于是,他“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海棠》)。

当“廪入既绝,人口不少”,“先生年来穷到骨,向人乞米何曾得”时,他不仅开荒躬耕、种粮种菜树桑树竹,还“痛自节俭”。

《苏轼评传》里写道:他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每天的用费不得超过一百五十钱。

每月初,取四千五百钱分为三十串,挂在屋梁上。

每天用叉挑取一串,就把叉藏起来。

这一百五十钱若未用完,就另外放在一个竹筒中,以待宾客往来之需。

也许,再没有人比苏氏更深刻感受到人生之须臾,因而更精心的料理生活,珍惜生活,善待生命。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东坡》)诗人将对生活和生命的珍爱转化为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浣溪纱》)“万里春随逐客来,十年花送佳人老。

”(《和秦太虚梅花》)“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新城道中》)诗人将命运的坎坷转化为自尊自信以及“我”与自然的和谐,美意葱茏。

“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纵笔》)衰病相袭,霜风相加,不禁让人凄然泪下,但诗人却是“春睡美”!好一个苏轼!真是“春宵一刻值千金”(《春宵》),让生命的每一刻像小提琴奏出的乐音一般优美,把生命的所有不如意一改而为面对生命的高山流水。

即使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诗人依然以诗文自娱,或解易论经,充实着生活,润泽着生命。

苏轼确实是一个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典范。

人生,不如意者常十八九。

不必困惑迷惘,不必自暴自弃,不必自残自戕,不必睥睨社会,不必隐逸遁世,否则,往往慢待了生命,辜负了上苍,甚至毁灭了自己。

这也是苏轼对我们的启迪。

三、苏轼的务实,表现在他的实事求是、热爱科学上。

苏轼对王安石变法基本持否定态度,其后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又不赞称,他主张“校量利害参用所长”(《辩试馆职策问札子》),似乎真是“一肚皮不合时宜”。

其实,这正是苏氏实事求是、不盲从的人格反映。

做地方官时,他往往因地制宜,灵活地推行政策,务实为本。

《石钟山记》中反映的苏氏“目见耳闻”亲临考证“绝知此事”的精神,与对待新法旧法的态度可谓一脉相承,即使对名家的考证论述也不轻易俯首称是。

《苏轼评传》中写了这样一件事:为了证明八丈沟(在颍州)不可开,他派人用水平“仔细打量”,每隔25步立一竹竿,竿用水平测量高下,总共立了5881根竹竿,以此反驳了主张开八丈沟的那些闭塞眼睛捉麻雀的官员。

其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令人敬畏。

疏浚杭州西湖时,苏轼亲自湖上观察,考虑到西湖南北三十里,若把污泥置于岸上,费工费时。

于是决定积淤泥于湖中,作为长堤,淤泥既可去,而又便于交通,正是一石三鸟。

苏轼的决策来自务实和科学,令人服膺。

他的《日喻》这篇妙文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只有实践、反复实践,才能“致其道”的道理,“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水。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这同样体现了苏氏实践出真知的务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务实而尊重科学规律,这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道理。

苏轼赞誉“秧马”,是确实看到了它高效且无饲养之劳的优点,他赞美“石炭”,也是看到了石炭既带给百姓温暖,又省木材以护山林,又可冶炼以固国防的实惠。

苏轼还性好医学,热心于收集验方,同时推行五行之理,研究治病用药的奥秘,用以自治济人。

《琼台记事录》中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明学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苏轼一生在科技的推广、医药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方面都做出贡献。

之所以如此,是苏氏有一种强烈的务实精神和严肃的科学态度。

四、苏轼的务实,表现在他创作态度和创作思想上。

世事洞晓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苏轼既博学,又经历丰富。

加之务实,追求“了然于心”,继而“了然于口与手”,即深切地体会事物和准确地表达事物,所以他就能把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独特的体验转化为汗牛充栋的著作。

固然,苏轼是天才,有所谓“公之于文,得之于天”,但离开了求真务实的精神,他就决不会在有宋一代卓尔不群,独领风骚。

这里,我所说的体现苏氏创作精神的务实,是自然而然。

苏轼常为自己身为物役、行不由己而感慨,同时又紧紧守住内心精神活动的一方净土,不愿心为物役,他要让自己的精神“羽化登仙”,解除尘世的羁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