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合集下载

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2016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参评项目目录001 ZY-01 中药唾液药动学研究方法的建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李秋红鞠爱霞冯宇飞李纯张丹丹刘杰丁国华崔明宇002 LC-01 栀早颗粒对真性性早熟女童瘦素及生长素促泌素水平的干预机制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杨丽珍郑南高丽娟郑杨王琳陈德欣刘莉王琰华侯冠楠003 LC-02 电针促进中风后上肢运动功能重建的量效、时效关系及中枢机制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东岩孙忠人李岩董旭王斌邢继杰冯丽媛卫哲杜志江王岩004 LC-03 失眠中医辨证论治与神经递质的相关研究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黄俊山曾雪爱张娅张一帆李星王秀峰刘芳黄兆迁005 ZY-02 基于代谢组学的黄芩苦寒药性科学内涵及黄芩“逐水”功效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刘树民陈平平汪娜卢芳陈大忠于纯淼张娜柳长凤周琦于栋华006 LC-04 以“引阳入阴”理论指导头面部诸穴按摩辅助治疗失眠的实践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张雅丽蔡俊萍汪小冬黄凤庄丽陆俊007 JC-01 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药新药研制与开发辽宁中医药大学范颖马骥乔铁张林李杨刘丽张秋华卢健马进008 LC-05 胰岛素抵抗主要相关疾病的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研究北京医院李怡王凌李晔闫小光王宝黄飞乔琳琳李秋贵李文瑞009 JC-02 基于肺络构效失衡理论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病、机、证、效体系构建辽宁中医药大学吕晓东庞立健吕静刘创王琳琳吕凌朱凌云焦蕊臧凝子杨丽010 LC-06 基于病证结合的代谢综合征基础创新研究与临床应用辽宁中医药大学石岩杨宇峰刘小溪徐娜滕飞刘亮曹彬田晓君郜贺张世超杨晓阳田列吕悦王莉田辉011 LC-07 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法对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彭清华李建超彭俊朱志容刘娉姚小磊李伟力范艳华谭涵宇龙达曾红艳吴权龙徐剑陈向东012 LC-08 中医五行体感音乐对脑瘫肌张力与认知影响的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刘振寰钱旭光赵勇李志林李玉秀张丽红林青梅王欣013 JC-03 清热利湿法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临床观察及机理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王小娟郭璇徐寅郭建生胡淑娟谭华梁罗燕肖麟014 JC-04 李德新学术思想继承与创新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于睿李可大刘晓亭吴景东王彩霞张杰鞠庆波海英李思琦崔家鹏李建学张欢倪菲徐志宏张颖015 JC-05 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水潴留机制的实验研究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刘淑荣张晓华邸琳孙颖钱锋于清华翟颖周淑平孙光伟016 JC-06 不同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不同脑区代谢组学影响的实验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志刚莫雨平姚海江宋洪涛唐银杉邓晓丰许安萍王鑫孙迎春017 LC-09 中医辨证规范的方法研究与应用示范辽宁中医药大学张哲关雪峰张会永贾连群刘悦陈智慧孔德昭齐文诚吕美君王洋杜莹裴宇鹏马原刘丽星李爽019 ZY-03 治疗小儿多动障碍注意力缺陷的中药新药研究及产业化重庆思科药物研究所有限公司重庆希尔安药业有限公司陈犁吕姗珊谯志文张毅张太君唐桂英周年华陈晓雪杨超陈云020 ZY-04 益智康脑丸的研制开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广西强寿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李浪辉饶伟源兰保强黎海珍邱宏聪梁潇李茂覃良李伟芳周军陈小刚韦宝伟陈爱民农兴旭021 LC-11 血脉通颗粒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及机理研究常州市中医医院张琪钱高潮智瑜王紫逸丁志祥张斌霞张奕民曹震022 ZY-05 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痰”作用的冠心平新药开发与治疗冠心病的机理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七一方祝元严士海刘志辉朱萱萱韩旭王令谆王道成朱波刘福明李莲静023 ZY-06 胃动颗粒治疗胃排空障碍性疾病的机制研究大连长川中医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白长川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白长川李吉彦阎超马超曹魏李翌萌闫若庸李楠韩国柱侯文彬024 LC-12 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推广应用南通良春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南通市良春中医药研究所广东省中医院南通市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江苏正大清江制药有限公司朱婉华吕爱平朱剑萍何羿婷蒋熙蒋恬顾冬梅张弛潘峰吴坚张侠福何峰钱先韩才峰025 KP-01 天地精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武汉市中医医院李智杰黄金元金海涛张义生徐惠芳赵荣周黎胡利周芳鲁焱026 ZY-07 益贞颗粒的研制及其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中的应用三峡大学中医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医医院) 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周继刚贺海波汪鋆植周创陈茂华田祚鲜穆怡罗涛颜军温涛易蓉谈发明027 ZY-08 中药口服固体制剂体内过程动力学特征研究关键技术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何新刘昌孝肖学凤李自强冯果许妍妍李亚卓王丽峰028 JC-07 电针内关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保护的作用及机制湖北中医药大学王华吴松李佳梁凤霞陈泽斌刘建民洪亚群尤行宏唐宏图黄伟郝青029 LC-13 隔物温和灸治疗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武汉市中医医院李建武冯彦斌马志毅熊源胤陈丽川李勇阮崇洁段波宁媛030 LC-14 柔筋健步丸配合埋线、刺络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田元生薛爱荣王新义王雷生田晨辉张向阳徐鹏031 LC-15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疏风宣肺、化痰利咽法治疗方案及临床应用江苏省中医院安徽省中医院江西省中医院苏州市中医院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史锁芳万丽玲孙钢陈宝华张业清蔡敏王跃李磊032 JC-08 PPAR-γ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动态表达及疏肝健脾法的干预作用研究甘肃中医药大学朱向东王燕段永强贾育新安耀荣王庆胜舍雅莉成映霞033 JC-09 《伤寒论》阳明腑实证系列动物模型研究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张喜奎朱为坤王旭丽李灵辉周媛陈颖034 JC-10 基于“卒中后认知障碍病理特点”的益气、活血方剂的治疗机制华北理工大学赵雅宁李淑杏窦娜李建民陈长香郭霞马素慧饶颖臻035 LC-16 青岛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辛善栋李爱民许宁高萍周向东036 LC-17 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法、方药治疗风湿病的相关研究甘肃省中医院田雪梅王海东王智明王爱华吴燕李伟青张延昌037 ZY-13 岭南道地药材化橘红的综合研究与资源开发利用中山大学苏薇薇李沛波王永刚彭维杨翠平聂怡初刘孟华罗钰龙邹威柳颖王声陈妍苏畅方思琪刘宏038 LC-18 小儿脑性瘫痪的中医综合康复技术规范建立及疗效机制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王雪峰胡晓丽张秀英吴振起魏巍张程贾广良王加亮李楠初丹040 LC-19 消癥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徐慧军张华冷梅薛辉孙迎春刘英刘啸风刘泳041 JC-11 心经心包经与心脏相对特异性联系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周美启周逸平胡玲吴生兵吴子建曹健蔡荣林汪克明何璐高纺042 LC-20 补肾生髓法治疗肿瘤化疗骨髓抑制的实践与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徐振晔王立芳王中奇金长娟张铭王爽鞠艳芳吴秋霞周卫东俞雷043 LC-21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北京美宝烧伤创疡研究所有限公司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唐乾利李杰辉贺全勇王洪生黄许森王克净莫小强黄衍强吴标良狄钾骐王露瑶王丽044 ZY-10 新疆中药民族药资源信息管理分析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民族药研究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测国检(北京)测绘仪器检测中心李晓瑾孙成忠贾晓光齐维君樊丛照陈国岭王果平朱军闫素雅赵亚琴宋海龙石明辉045 LC-22 循证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技术方法南京中医药大学汪受传赵霞虞舜韩新民戴启刚徐珊陈争光王雷046 ZY-11 代表性经典方剂类方衍化关系与功效物质研究技术体系创建及其应用南京中医药大学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段金廒曹龙祥范欣生郭立玮宿树兰孙锋王佩娟刘培尹莲唐于平董自波高松陈彦尚尔鑫钱大玮047 ZY-31 基于“干细胞循环”理论探讨活血化瘀法的细胞生物学基础及应用河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科技交流中心王张金生赵海滨胡超群何庆勇王剑锋苏国良赵云张阳阳048 ZY-12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药物腰痹通胶囊的研制及产业化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孙树椿萧伟张军凌娅毕宇安吴云李娜常秀娟李艳静景娇周一飞赵宾江张新庄徐振秋罗雪磊049 LC-24 国家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扶正祛瘀”学术思想在内科慢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张念志韩辉韩明向陈炜吴丽敏王艳昕各廷秋丁小娟李中南胡蝶050 LC-25 肝郁患者中医生存质量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张玮王俐琼姚培芬朱丽萍王灵台王妍陈云飞孙学华刘一博李莹051 LC-26 袁长津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总结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药导报杂志社蔡铁如袁梦石易钊旭朱民徐琦颜学桔052 LC-27 香苏和胃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天长市中医院何镔施琴高明友潘军曹正龙张贵荣王鹤林053 LC-28 去势大鼠肌骨线粒体活性变化及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黄宏兴黄红万雷李颖柴生颋魏国强刘庆浩王高峰王广伟054 LC-29 岩舒对头颈部鳞癌放化疗疗效及外周血中cyclinB2、wnt5a、Cdc6的影响唐山市人民医院王建功王晓红胡万宁李义慧黄晓智陈淑媛刘卫东杨俊泉055 LC-30 利胆合剂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武汉市儿童医院鄢素琪吴燕祥邓玉萍汤建桥熊小丽江治霞李红陈春红张丽萍周俪姗056 LC-31 心肺脾三脏同调理论指导下的湿疹防治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马绍尧李咏梅宋瑜李燕娜顾敏婕高尚璞冯国强李晓睿057 LC-32 基于“三早”模式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前期及血管保护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方朝晖吴寅盛炎炎赵进东罗琦吴云川倪海祥汪四虎管玉香058 LC-33 基于辨证施治的HIV/AIDS病证诊疗体系构建、评价与应用河南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立然王健李发枝郭会军王怡冰李秀慧蒋士卿邓鑫杨小平谭行华谢世平马建萍和丽生杨毅刘志斌059 JC-12 常见脉象脉图参数的标准化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大学陆小左王学民赵静张海芳傅琳洁郭世珍姜智浩于志峰叶志华陆程060 JC-13 “肺与大肠相表里”之神经肽联络机制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宇航钟相根郑丰杰孙燕王玥琦苏惠萍刘金民许红贾旭高誉珊张淑静王谦张前高思华061 ZY-14 对川贝母新基原太白贝母列入《中国药典》的研究与应用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州医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魏大华胡燕李萍卢其福刘菊妍宋经元李会军应军季晖陈世斌杨威朱爱梅刘晶062 JC-14 中医肝阳化风证本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梁清华熊新贵陈疆曾年菊区建刚程田力萧梅芳063 LC-33 中医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应用研究四川省骨科医院张世明马建刘波虞亚明罗小兵涂禾064 LC-34 头清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甘肃省中医院孙其斌张参军王天宝尤从新唐致霞李彦龙065 LC-35 “从肾论治”在针药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应用及相关机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陈云飞朱俊何东仪薛鸾周殷何天峰李连波陈潇毅张春雁王丹066 ZY-15 山东道地药材北沙参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隋在云刘瑾王爱洁张希林宋卫国李晓晶067 LC-36 基于枢经学说的亚健康干预技术研究与开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庞军唐宏亮黄贵华王力宁伦轼芳雷龙鸣黄锦军郭珉周宾宾周海丰何育风刘振威甘炜王开龙林静068 ZY-16 针对炎症免疫网络的中药新药发现方法及技术平台建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朱晓新李玉洁杨岚陈颖杨庆翁小刚王娅杰张东李琦蔡维艳郭琰069 LC-37 化瘀克塞胶囊对脑梗死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李长生杨晓妮李凤玲程振倩陈超程广清070 JC-15 督脉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横断损伤大鼠BDNF及其受体TrkB影响的影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丽周霞马丽虹杨军邱振刚071 ZY-17 中药饮片质量分级及注册管理模式的建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湖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武汉市中医医院广东药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亳州市沪谯药业有限公司肖永庆李丽许腊英吴纯洁刘颖孙立立丁安伟龚千锋梁生旺张义生陈红刘艳菊王英姿黄勤挽顾振荣072 LC-38 石斛合剂序贯法防治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福建中医药大学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惠安县医院福鼎市医院施红余文珍张捷平王晓宁黄浩林心君李长征林雅郑燕芳高尤亮073 LC-39 基于慢性肾衰竭中医优化诊疗方案的临床路径构建及推广应用研究广东省中医院刘旭生杨霓芝张蕾卢富华赵代鑫彭钰邹川林启展毛炜王立新包崑吴一帆黎创高燕翔074 LC-40 基于中风预防的清热泻火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火热证的临床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丁元庆郝媌吴建林路玉良宋婷唐赛雪马向梅李史清075 LC-41 基于多源证据的参麦注射液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连心马融冼绍祥姜俊杰杨薇沈培强易丹辉廖星王志飞庄严黎元元张寅刘峘076 ZY-18 治疗帕金森病的复方天麻钩藤口腔速崩片研究山西中医学院郭蕾李钦青柴金苗王玉璧张俊龙王玉秀闫川慧李东明赵琼077 ZY-19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中药心血管活性评价技术与应用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东大学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阳药科大学刘可春韩利文何秋霞彭维兵李晓莉陈锡强臧恒昌曾英姿杨永平宋少江周万辉张云韩建王荣春孙晨078 LC-42 益气养阴活血消癥通络法对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干预及机制探讨河北省中医院陈志强张芬芳张江华王月华李黎莉郭倩白璐徐晶方敬079 ZY-20 “靶-效”关联多向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治疗难治性疾病的整合效应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大学卢传坚林娜赵瑞芝朱伟韩凌徐筱杰黄闰月卢传礼陈少丹袁小红吴钉红刘春芳孔祥英危建安余靖宏080 JC-16 声波经络共振现象与黄帝内经五音治疗体系的探索与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市延庆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许继宗张波张喆李洁王雪茜李月明张涛静杨建宇李杨郭雁冰郑晓鹏彭鑫081 LC-43 刮痧技术分类标准与操作规范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陕西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河北省垂成职业培训学校杨金生王莹莹王敬赵美丽杨莉闫平慧陈枫张颖王兴泽孔垂成刘朝田宇瑛徐东升张豪斌082 ZY-21 黄芪皂苷甲改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机制研究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复旦大学彭文张雪梅王云满王浩王利殷佩浩刘育军汤庆丰池杨峰083 ZY-22 《中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编码与表示》国家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深圳市中医药企业标准联盟深圳市中医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中药公司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澳门科技大学深圳市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廖利平吴培凯黎志文孙勇张敖黄曼雪翁思妹徐美渠杨莹曦吕亦华兰青山赵霁飞许冬瑾任继伟邓雪枝084 JC-17 紫朱软膏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前及临床应用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柳国斌李西林韩强奚九一王丽翔张磊杨晓闫少庆陆姿赢李文惠杨婷085 LC-44 从湿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广西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李卫红李莉李卫民刘丹卓张亚萍覃洁梅陈夏叶勇玲黄婵娟086 LC-45 陈全新学术思想、针法体系及其临床应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陈秀华陈全新李颖艾宙奎瑜王聪张圣浩谭毅甄宏鹏方芳黄彬城李艳周俊亮冼耀东李健敏087 JC-18 泄浊解毒方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机制及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河北省中医院刘建平刘彦岭杨倩陈建权郎晓猛荣英蕊。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会评专家名单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会评专家名单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会评专家名单
(农林养殖组)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会评专家名单(医药卫生组)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会评专家名单(国土资源组)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会评专家名单(环境水利组)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会评专家名单(轻工纺织组)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会评专家名单(化工组)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会评专家名单(材料与冶金组)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会评专家名单(机械组)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会评专家名单(动力电气组)
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会评专家名单(工程建设组)。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名单

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名单

一、前言2016年,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和进步,许多科技领域的重要成果和创新被国家科技进步奖项所认可和表彰。

以下是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的名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领域的杰出成就。

二、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 《柔性透明薄膜电子器件关键材料及其制备技术》该项目突破了传统硅基电子器件的局限,开发出具有柔性和透明性的新型电子器件关键材料及其制备技术,为柔性电子、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 《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该项目在太阳能电池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制备工艺优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显著提升,为清洁能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 《高性能智能网络处理器及应用》该项目研发了一种高性能智能网络处理器及其应用技术,广泛应用于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等领域,极大提升了网络处理能力和效率。

2. 《高能密度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该项目在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为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动力支持。

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 《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该项目提出了一套高效的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并成功在多个城市进行了工程示范,为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2. 《高速铁路重大技术与工程示范》该项目在高速铁路的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多项重大技术创新和工程示范,为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五、结语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的名单展现了我国在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和突破。

这些成果不仅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也为全球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成果涌现,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六、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 《高效工业气体传感技术及应用》该项目通过对工业气体传感技术的深入研究,开发出了高效的气体传感器及其应用技术,对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检测与监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保障生产安全。

国家科技进步奖2016名单

国家科技进步奖2016名单

国家科技进步奖2016名单国家科技进步奖是中国政府设立的最高科技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在科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

每年评选出的国家科技进步奖名单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也是科技界的重要奖项。

本文将详细介绍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名单,展示我国科技创新的巨大成就。

一、特等奖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共评选出5项,涉及领域广泛。

其中,包括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微芯片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该项目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机械工程领域的“高速、超精密数控机床及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该项目推动了我国数控机床制造的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高性能钢铁材料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该项目提高了我国高端钢铁材料的生产水平;化学科学领域的“基于环境友好的新型化学反应研究与应用”项目,该项目探索了环保的新型化学反应方法;生物与医药科学领域的“一种新型重大疾病的病因及治疗机制研究与应用”项目,该项目在重大疾病的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果。

二、一等奖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共评选出50项,涵盖了多个领域。

其中,信息科技领域的获奖项目包括:云计算技术及应用、大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生物医药领域的获奖项目包括:肿瘤精确治疗的关键技术与应用、高通量基因测序与应用;航空工程领域的获奖项目包括:航空发动机及关键设备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先进航空材料与关键技术;新能源领域的获奖项目包括:太阳能电池关键技术及应用、高效储能与电池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三、二等奖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共评选出100项,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

其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获奖项目包括:光电子集成光路与关键装备技术研究与应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及相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机械工程领域的获奖项目包括:新型高效能机床技术研究与应用、大型工业机器人集成与关键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获奖项目包括:新技术-材料与关键器件、生物基材料与先进制造技术;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获奖项目包括:清洁燃烧与节能技术、新型蓄电池与储能技术。

科技部备案中国社会力量设奖清单

科技部备案中国社会力量设奖清单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03.09
84
中国创造学会创造成果奖
中国创造学会
2003.09
85
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医学奖
中国金属学会
2003.09
86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
2003.09
87
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制冷学会
2003.09
88
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原名称: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2002.3
40
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航海学会
2002.3
41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2002.3
42
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黄金协会
2002.3
43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中华中医药学会
2002.1
44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2002.1
45
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侯德榜科技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2001.3
10
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奖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2001.3
11
青少年21世纪科学奖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少年21世纪科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2001.3
12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仪器仪表科技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2004.1
104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2004.12
105
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

刘建勋研究生导师简介

刘建勋研究生导师简介

刘建勋研究生导师简介刘建勋,河北衡水人,1955年3月24日出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78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生物系中草药(药理药化)专业,2004年获日本药科大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SCI收录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4部,主编2部,副主编5部,编委7部;获国内外发明专利11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16项,第一完成人14项,其它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项;1996年被评为“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2002年被评为入选“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4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6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主要研究方向:中药药理与中药新药研发。

1、主要社会兼职情况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医院与企业药事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理事及中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实验药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动物学会中医药动物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北京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项目审评专家。

2、近5年来主持科研项目情况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课题: 基于病证结合的气血相关理论研究(2015CB554400), 2015.1-2019.8, 750万元, 首席科学家2)国家自然基金课题:AMPK介导的细胞自噬炎性反应信号通路对痰瘀互结证AS的调控机制及化痰祛瘀解毒方药的干预作用 (81573650), 2016.1-2019.12, 73.2万元,主持人3)中国中医科学院院级课题: 中药复方祛瘀化痰通脉功效与评价, 2015.1-2016.12,40万元,主持人4)北京市科技计划“十病十药”研发课题:祛瘀化痰通脉颗粒的临床前研究(Z131100002513006), 2013.4-2015.4, 110万,主持人5)重大新药创制课题:朝向国际注册的治疗血管性痴呆有效组分配伍新药维脑康胶囊的临床前研究(2012ZX10004301-608), 2012.1-2015.12, 390万元,主持人6)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及化痰祛瘀解毒方的干预作用(81073085), 2011.1-2014.12,33万,主持人3、近年来发表有代表性学术论文、专著或教材(限5篇)1.Jianxun Liu*, Hua Zhu, Yongqiu Zheng, Zhaobin Xu, Lei Li, Tao Tan, Ki Ho Park, Jincai Hou Cuixiang Zhang, Dan Li, Ran Li, Zhenguo Liu, NoahWeisleder, Desheng Zhu, Peihui Lin , Jianjie Ma. cardioprotection of recombinant human mg53 protein in a porcine model of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J Mol Cell Cardiol. 2015,80:10–19.2.Cuixiang Zhang, TianLan, JincaiHou, Juan Li, Rende Fang, Zhicheng Yang, Min Zhang, Jianxun Liu*, and Bing Liu.NOX4 promote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etastasis through positive feedback regulation of PI3K/Akt signaling. Oncotarget. 2014, 5: 4392-4405.3.Yanyan Bao, Chengren Lin, Junguo Ren, Jianxun Liu*. MicroRNA-384-5p regulates ischemia-induced cardioprotection by targeting 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delta (PI3K p110d). Apoptosis, 2013,18(3):260-70.4.Xiaodi Fan Jun Wang, Jincai Hou, Chengren Lin, Alan Bensoussan, Dennis Chang, Jianxun Liu*,and Bing Wang. Berberine alleviates ox-LDL induced inflammatory factors by up-regulation of autophagy via AMPK/mTOR signaling pathway/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5, 13(1):1-115.刘建勋主编《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思路与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4、近年来获省级以上奖励情况1)2014年,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药效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2014年,中药复方功效研究与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3)2013年,中药复方指征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4)2012年,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拟临床研究方法的建立与应用,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5)2011年,治疗缺血性脑损伤及神经退行性病变中药药效学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6)2009年,中国药学会,中国药学发展奖突出成就奖,个人奖7)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个人奖5、指导研究生情况自2000年开始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培养博士后15人,博士20余人,硕士30余人。

《天津中医药》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在中医药期刊分级中再次入选T2级期刊

《天津中医药》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在中医药期刊分级中再次入选T2级期刊

《天津中医药》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在中医药期刊分级中再次入选T2级期刊佚名【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年(卷),期】2024(41)2【摘要】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科学编制重点建设期刊目录,做精做强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领域期刊”,鼓励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把优秀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中医药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中医药科技期刊在人才评价工作中的导向作用,中华中医药学会根据《分领域发布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实施方案》要求,经过综合指标评定和同行专家评议,2023—2026年度共有11本期刊入选T1级中医药中文科技期刊目录,44本期刊入选T2级中医药中文科技期刊目录。

《天津中医药》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均再次入选T2级中医药中文科技期刊目录,即接近本学科领域国际上知名和非常重要的较高水平权威期刊。

据悉,12月2日,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第六届岐黄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创新引领,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邀请两院院士、国医大师、科技及产业管理部门的知名专家等作学术报告,重在介绍新观点、新进展、新方向、新模式、新方法,以启发思路,凝聚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论坛中颁发了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及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中医药中文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等。

【总页数】1页(P221-2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3【相关文献】1.《天津中医药》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在中医药期刊分级中均入选T2级期刊(接近本学科领域国际上知名和非常重要的较高水平权威期刊)2.《天津中医药》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在中医药期刊分级中均入选T2级期刊(接近本学科领域国际上知名和非常重要的较高水平权威期刊)3.《天津中医药》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在中医药期刊分级中均入选T2级期刊(接近本学科领域国际上知名和非常重要的较高水平权威期刊)4.《天津中医药》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在中医药期刊分级中再次入选T2级期刊5.《天津中医药》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在中医药期刊分级中再次入选T2级期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时珍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李时珍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李时珍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作者:猗猗来源:《醒狮国学》2018年第10期追溯远古,炎帝神农以他伟大的历史功绩,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中医药始祖,开创了中华民族的中医药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

为继承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曾涌现出无数杰出又举世闻名的中国传统医药文化传承人,他们或在中医药理论上有所建树,或在临床实践中疗效卓著,或以医药经典巨著嘉惠后世,或以高尚医德为人民所称颂。

其中有一位在中国医药史上闪耀着熠熠光辉的医林之圣,这就是明朝的李时珍。

中医药文化不仅仅包含着有关疾病和健康的理论与经验,还是实践医学、哲学、文学、自然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一个对中医药文化没有很好认知度的人,是难以在中医药事业上取得成就的。

学习中医药知识,了解中医药文化贯穿于李时珍的大半生。

一、勤奋学习。

认知中医药文化之魅力李时珍自幼勤奋攻读,思维敏捷。

公元1531年,他14岁便考取了秀才。

在幼年的学习生涯中,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觉地把所读经史子集等书籍中与医学有关的内容摘录出来,在读书中已注意到了医学与多学科的关系。

公元1540年,他23岁时,在第三次乡试失败后,便弃仕从医。

为了掌握更多的医药学理论知识,当好一名济世救人的医生,他更是博览群书,遍读古今经史百家书籍。

《白茅堂集》中说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窥”。

《薪州志》中也说他:“刻意读书,十年不出户阙,上自坟典,下及子史百家,罔不该治”。

因医术高超,李时珍经常出入薪州荆王府,公元1551年至1559年間,先受聘于武昌的楚王府后被推荐至国家最高医疗机构北京太医院任职。

皇家王府都设有专门的藏书室,李时珍在内多年,攻读诸家本草典籍,钻研历代医学名典,记录大量珍贵资料,成了他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草纲目》自序中记载“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

他还虚心向有知者求教,比如拜他父亲的好友顾日岩为师,学习理学、诗词等知识。

社会力量奖名单

社会力量奖名单
2002.10
52
全国生物制药信息中心、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医药科学技术奖
全国生物制药信息中心
中国生化制药工业协会
2002.10
53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科学技术奖
中国电子学会
2002.10
54
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
2002.10
55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协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材料科学技术奖
2003.09
95
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原名称: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
2003.09
96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03.09
97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
2003.09
98
中国膜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膜工业协会
2003.09
2004.10
104
梁希科学技术奖
中国林学会
2004.10
105
中国包装总公司科学技术奖
中国包装总公司
2004.10
106
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营养学会
2004.10
107
CSIAM苏步青数学奖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2004.10
108
中国科技咨询会咨询项目创新奖
中国科技咨询会
2004.10
109
60
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
刘永龄(香港亿利达工业发展集团董事长)
2002.10
61
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
中国通信学会
2002.10
62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科技馆发展奖

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参评项目

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参评项目

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参评项目201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参评项目目录004 LC-02 宫腹腔镜联合中医多靶点治疗不孕症福建省南平市人民医院潘丽贞王英王泽青蔡柳芽周丽娟005 LC-03 颈椎病治疗技术筛选的临床研究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王诗忠陈少清仲卫红宋红梅陈水金王心城蔡树河廖军陈乐春李明006 LC-04 刘玉洁主任医师治疗心悸的临证经验研究唐山市中医医院王清贤袁金英李凤娥张颖刘炜李艳梅杨淑英张军赵卫段红莉007 LC-05 基于滑膜血管新生机制的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机理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蔡辉商玮赵智明赵凌杰郭郡浩姚茹冰郑召岭赵鹏008 LC-06 清热解毒中药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作用靶点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何明吴峥嵘李渊陶庆春郝素英吴志松009 LC-07 健脾疏肝法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军祥王允亮余轶群谢春娥韩海啸胡立明刘敏徐春军刘绍能朱陵群012 LC-09 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循证证据的产生与方法学规范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杂志社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刘建平费宇彤韩梅曹卉娟王思成陈薇刘国正刘兆兰李迅夏芸014 LC-11 心力衰竭中医分期辨治方案建立及疗效评价方法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毛静远王贤良赵英强牛天福袁如玉王永刚崔晋荣施乐贾秀丽樊瑞红林谦侯雅竹015 LC-12 中医药提高腹透患者生存质量、防治腹膜纤维化相关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洪涛林燕杨波姜晨范淑芳武士锋窦一田王艳松邹琦018 LC-15 针刺对高血压脑出血脑保护作用及临床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邹伟匡洪宇孙晓伟王珑于学平滕伟刘芳戴晓红郭玉红019 LC-16 六字诀呼吸操促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康复效果的系列研究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锦秀邓丽金张文霞郑国华朱秀兰唐爱忠郑丽维葛莉李壮苗李冬秀020 JC-04 方剂配伍雷公藤对其所致肝脏、骨髓毒性的减毒作用及机制研究山西中医学院周然闫润红王永辉高丽柴智李艳彦聂中标周文静021 ZY-01 浮小麦活性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山西中医学院香港科技大学中药研发中心裴妙荣董婷霞孟霜詹华强李慧峰毕丹裴香萍张莉王艳022 JC-05 泄浊解毒方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机制及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河北省中医院刘建平刘彦岭杨倩陈建权荣英蕊郎晓猛023 LC-17 结(直)肠癌辨证分型与肿瘤基因相关性研究福建省立医院崔同建陈小岩陈发文陈晓耕张雪梅黄若磊黄毅刘振华024 ZY-02 从肝论治失眠新药白草香解郁安神胶囊研制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广西百琪药业有限公司冯玛莉李培毅贾力莉牛艳艳武玉鹏陈治伟仝立国宋美卿白崇智仲启明025 JC-06 中医癌毒病机理论创建及其应用南京中医药大学程海波吴勉华周仲瑛沈卫星周红光孙东东李柳陈海彬李黎027 LC-18 颈椎病中医证型规范化研究甘肃省中医院谢兴文汪俊红李宁马真卿李红专王春晓028 KP-01 《自然会健康》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029 LC-19 基于精室理论创制前列腺炎Ⅰ号的临床及抗炎机制研究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曾庆琪刘嘉朱勇曾明月王劲松冯俊志杨海军杨凯030 LC-20 滋阴补阳方序贯对多囊卵巢综合征周期重建的治疗作用南京中医药大学谈勇任青玲聂晓伟邹奕洁周阁郭银华殷燕云胡荣魁赵娟031 ZY-03 抗肿瘤中药微粒多途径传递系统核心技术创研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陈彦瞿鼎王小宁张振海刘聪燕贾晓斌周静范晨怡032 JC-08 模拟拔伸按压手法对腰椎运动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生物力学作用研究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甘肃中医学院张晓刚杨学锋李具宝李延红刘太运潘建西董建华033 LC-21 中医健脾单元疗法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疗效及免疫学机制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健黄传兵汪元阮丽萍张金山程园园张皖东范海霞陈瑞莲谌曦034 JC-09 爱罗咳喘宁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机制研究河南中医学院谢文英张良芝尚立芝包海燕张紫娟卢旻何磊常学辉胡文豪李亮程凯刘坦潘小丽佘悦樊尊峰035 ZY-04 中药临床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与研究体系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居文政熊宁宁蒋萌张军刘芳吴婷刘史佳储继红许美娟邹冲殷俊刚李长印俞景梅王晓骁戴国梁036 LC-22 补肾温阳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河北中医学院河北省中医院石家庄市第四医院杜惠兰陈景伟边文会刘京芳李清雪杨剑贾云波贺明仝瑞晓李艳青037 LC-23 养心颗粒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静周亚滨张春芳郑佳新赵艳茹关丽梅李璟怡张丽丽周洪波辛翰东常艳宾038 ZY-05 泻浊解毒通络法治疗痛风的机理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中南许成群陈光亮牛云飞石国斌刘剑张培培汪俊张帆039 LC-24 中药清瘟解毒Ⅰ号Ⅱ号煎剂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实验研究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江柏华张碧海谭莉君蒋鹏娜刘丽敏李强李配卓040 JC-10 补肾益气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及遗传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甘肃中医学院刘永琦苏韫舍雅莉何建新聂蕾伍志伟张利英颜春鲁骆亚莉杨玥龚红霞薛娜041 JC-11 基于“痰瘀毒”理论探讨大柴胡汤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辽宁中医药大学王凤荣孙淼郑娴王帅李文杰杨莺景雅婷王金梁陈维杨荣来045 ZY-07 五味子“味”“能”相关及其饮片质量评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李丽张村肖永庆于定荣刘颖殷小杰麻印莲顾雪竹朱明贵黄文倩046 LC-28 胃癌术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构建及其临床与实验评价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庆生潘晋方张琦帅剑锋刘举达周富海047 LC-29 小儿常压型脑积水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陕西中医学院附属西安脑病医院)宋虎杰苏同生韩祖成张玲何丽云李奇玉陈霄刘玉堂邓仁才048 JC-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系统相关及证治规律的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伟邵雨萌张心月朱雪卢绪香阎小燕臧国栋韩佳贾新华何荣王立娟张阳沈宁刘骅漫陈宪海049 LC-30 固本防惊汤预防小儿高热惊厥复发的临床研究宁波市中医院董幼祺董继业夏明郑含笑凌春瀛罗巧二丁瑾050 JC-13 中药及其活性提取物的免疫调控关键技术与抗肿瘤作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姜国胜姚成芳李霞宋冠华段文娟任霞李翠玲051 JC-14 三七总皂苷对心梗后左室重构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生物制品与药物研究所郭洁文杨敏任斌符永恒邓志军邱光清李丽明刘若轩陈剑梅韦炳华052 ZY-06 熊胆粉特有药用价值及熊胆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王喜军吴修红孙晖靳哲朴成玉辛笛张爱华闫广利孙畅李杏花张宁李丽静郭冷秋孙文军韩莹053 LC-31 中医异病同治绝经综合征、经前期综合征规范研究及应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王小云杨洪艳聂广宁温泽淮刘建黄旭春姜惠中魏绍斌王玲李佶054 KP-03 《谁搞垮了孩子的身体》《跟我学小儿推拿手法》深圳市儿童医院人民卫生出版社万力生孟昭美温长路汪受传055 JC-15 肾虚衰老理论指导下的老年性痴呆防治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安红梅胡兵顾超谢燕许丽雯史云峰靳淼张占鹏陈久林林晨056 LC-32 脑卒中针康治疗体系的建立及应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唐强王艳颜培宇邢艳丽朱路文张立刘波李季关莹057 LC-32 脑卒中急性期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证候分析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唐明杨秀丽安朋朋李红周景想孙莉莉058 LC-33 循经弹拨法治疗寒凝血瘀型慢性腰肌劳损长春中医药大学刘明军张欣卓越尚坤陈邵涛赵春强仲崇文陈飞腾059 LC-34 补肾活血通淋法对前列腺增生症的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孙自学陈建设郑攀张谦孙新宇杨志平王瑞060 LC-35 清肝活血方治疗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的方证病理学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邢练军陈珺明吴涛王淼安德明郑培永张莉季光061 ZY-08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广东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程学仁孙冬梅陈浩桉谭登平陈玉兴毕晓黎张建军罗文汇魏梅杜建平曾晓会赵自明李智勇陈向东胥爱丽063 LC-36 具有中医特色的慢性肾脏病管理模式的建立与推广广东省中医院刘旭生毛炜吴一帆林启展卢富华王立新邹川张蕾黎创吴禹池何志仁邓丽丽刘惠傅立哲刘曦064 LC-37 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系列研究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邓鑫梁健练祖平白广德赵晓芳张亚萍侯恩存涂燕云刘旭东065 LC-38 痰瘀论治冠心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杨关林张哲贾连群陈民张会永关雪峰李国信于睿姜钧文王洋杜毅李峥刘悦肖蕾刘光辉066 LC-39 痹痛灵最优处方确定及免疫机制影响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汪悦郭海英吴素玲耿元卿李广清丁蓉覃仕化景嵘月067 LC-40 中药消胀贴膏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刘成海邢枫冯年平陶艳艳张雅丽蔡俊萍068 KP-04 《湖南省中医养生保健手册》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中医药大学邵湘宁姚勤蔡铁如何清湖069 ZY-10 名贵中药资源分子系统学及其药材的分子鉴别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贵阳中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袁媛黄璐琦金效华彭华胜蒋超周涛崔光红李旻辉杨健王学勇谢冬梅陈敏李军德南铁贵金艳070 LC-41 慢性乙肝患者中医生存质量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张玮王俐琼姚培芬王灵台王妍施美育孙学华陈云飞刘一博李莹王磊蔡国芳071 JC-16 艾灸温补脾胃的生物学效应机制研究与临床应用湖南中医药大学常小荣刘密杨宗保岳增辉刘未艾彭亮彭艳张国山谭静石佳072 LC-42 结直肠吻合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与推广成都肛肠专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杨向东魏雨龚文敬贺平韩方海任东林张桢赵希忠吴凌云安辉073 JC-17 益气解毒活血通络类中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深圳市中医院李顺民孙惠力曾又佳戈娜邵牧民易铁钢卢建东074 LC-43 糖尿康片干预糖调节受损的临床观察开封市中医院庞国明闫镛韩建涛姚沛雨王志强袁峰075 JC-18 伤科止痛膏治疗运动性损伤的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叶锐彬李晓松程杰何本祥李小红076 LC-44 “促通”按摩法治疗中枢性神经损伤后咀嚼功能障碍的作用研究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田洋耿吉冬刘志荣李玉春王君刘新瑞程东红姜晓东077 JC-19 中药干预实验性糖尿病心肌病变微炎症通路机制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邓悦朴春丽闫凤杰董志恒常立萍刘兴山靳宏光李双娣齐峰杜海波金艳芳078 JC-20 活血化瘀法之“生新”层面理论重构及其机制、应用河南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张金生田力李社芳王建彬何庆勇张宝霞胡超群赵桂芳朱慧芳张阳阳079 LC-45 中医金针拨障术切口外滤过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机理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吴烈桑子瑾杨迎新周浩川苏航康玮张国亮武丹蕾080 JC-21 调补心肾法治疗轻度认知损害的研究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孙莉项颗马琳项柏冬李超生邸琳081 ZY-11 中药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相似度)法的创立与运用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贺福元杨岩涛邓凯文石继连周晋刘文龙刘平安唐宇周逸群唐昱桂卉罗杰英082 JC-22 语义网环境下中医药信息标准化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崔蒙李海燕贾李蓉杨硕刘静董燕朱玲李敬华高博于彤焦宏官083 LC-46 刘祖贻学术临证精华暨效验方转化应用之系列研究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刘芳刘祖贻杨维华朱璐尹天雷卜献春宁泽璞刘春华伍大华赵瑞成刘天舒颜学桔易钊旭084 LC-47 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基础和临床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阮岩王士贞邱宝珊刘蓬何伟平王培源徐慧贤张肇宇姚良忠李迎春杨占军钟萍崔鲁佳085 ZY-12 符合中药特点的增溶性药用辅料的筛选与评价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三O二医院南京威尔化工有限公司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杨明张萍张海燕张锐高正松史新元廖永红宋民宪马鸿雁齐云086LC-48 王烈教授防治小儿哮喘病理论体系与系列方药临床应用评价长春中医药大学孙丽平冯晓纯王延博丁利忠段晓征李静王烈087 LC-49 基于“痰滞脑神”理论的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及氧化应激损伤干预机制研究黑龙江神志医院赵永厚柴剑波于明曲秀杰高潇赵玉萍张浩李明张春娟白冰088 LC-50 益气活血法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刘又文沈素红陈献韬贾宇东王庆丰张颖朱英杰杜志谦陈柯张晓东张蕾蕾马向浩刘立云王宁耿捷089 LC-51 朱红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疗效机制、安全性评价及应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吕培文徐旭英董建勋王乐平林含杨焕杰李建荣霍凤韩颐090 JC-23 痰瘀同治防治冠心病的基础与临床系列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吕晓东庞立健吕静王琳琳辛哲朱凌云吕凌蒋世伟刘创焦蕊091 LC-52 强心通脉颗粒防治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和循证示范疗效评价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朱爱松张艳宫丽鸿卢秉久鞠宝兆郑海鹰汲泓庞敏张凤芹李亚秋宋婷婷李佳阎俊杨硕肖雪092 ZY-13 中药大品种丹红注射液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质量控制及产业化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天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南开大学赵步长王跃飞朱明军韩际宏樊官伟陈韵岱李学林王益民黄衍民王少峡王晶姜苗苗赵菁王丹丹贾力夫093 LC-53 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的社区痰湿型体质居民健康管理模式研究郑州市中医院徐学功杨晓正刘艳霞张军鹏徐变玲杨玲玲张理程雪马燕楠094 LC-54 常见脾胃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张声生沈洪唐旭东王垂杰黄穗平赵文霞魏玮王宪波李慧臻时昭红朱生樑汪红兵周强陶琳095 KP-05 《食物是天然的药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王国玮周滔096 LC-55 中医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应用研究四川省骨科医院张世明马建刘波虞亚明赵军宁侯世祥杨明罗小兵涂禾097 LC-56 灸疗对尿毒症血透患者临床干预方案的初步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北京中关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邱模炎程爱华李葆青郝建荣张启蒙李楠张胜容孙慧王绍华栾洁刘鹏丁品胜孙仲宜王红朱莉098 LC-57 调曲整脊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北京昌平区光明骨伤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湘潭市岳塘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广西平南县同安骨伤医院佛山市中医院王秀光韦以宗潘东华韦春德谭树生林廷章戴国文吴宁张盛强099 LC-58 化腐再生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足机制与临床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朝晖马静关靖朱朝军徐强卢旭亚李品川孙玉芝殷玥刘现周彭娟田影孙俊超100 JC-24 金黄膏药效物质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红陈宝元韩俊泉曲鹏飞刘斌石建华邓鹤鸣权沛沛101 LC-59 大肠癌脾虚湿热证治理论构建与应用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市中医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李琦蔡国响刘建文侯风刚王炎刘宁宁任建琳隋华周利红刘宣季青付晓伶张彦博韩植芬柴妮102 LC-60 针灸的血管调控作用及刺井疗法治疗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应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张栋郭义石现张庆萍罗明富潘兴芳韩为李飞李顺月周智梁王频左芳宋晓晶周丹王淑友103 ZY-14 夏桑菊颗粒质量标准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湖南中医药大学广州白云山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林丽美廖端芳夏伯候姚江雄许招懂方铁铮刘菊妍刘塔斯龚力民何迎春蒋莉娟黎志坚谭新肖冰梅104 JC-25 制大黄-川芎药对防治对比剂肾病的机制及临床应用上海市中医医院龚学忠汤晓春王骞王跃荣王国华周家俊任飞徐欢105 JC-26 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药新药研制与开发辽宁中医药大学范颖马骥乔铁张林李杨刘丽张秋华卢健马进106 LC-61 复方叶下珠防治乙肝相关肝癌的癌前病变临床与实验研究深圳市中医院童光东周大桥魏春山邢宇锋张希贺劲松唐海鸿肖春玲郑颖俊周小舟邱梅陈亮陈英杰107 LC-62 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燕宁陈鲁孙明晓杨朝晖马洪波苑修太刁娟娟108 LC-63 健脾渗湿,化痰祛瘀法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市糖尿病研究所厦门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杨叔禹李学军能江王丽英苏伟娟刘素嬛109 LC-64 解毒通络生津法治疗干燥综合征的临床应用及细胞免疫机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薛鸾王丹李奔胡建东李国陵杨月朴雪梅吴香香关超吴丹巍侯佳奇110 LC-66 强力增智灵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及作用机制研究河北省中医院田军彪刘学飞蔡月花赵见文徐素芝陈艳红杨丽静崔媛111 LC-66 慢性荨麻疹中医证治规律研究河南省中医院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大学淮河医院郑州人民医院刘爱民张步鑫张冰王坤代淑芳徐俊涛李雪莉屠远辉高月平112 LC-67 脐疗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高树中马玉侠刘存志郭刚杜冬青鞠红梅于岩瀑113 ZY-15 超临界CO2萃取为核心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及其在天然药物中的应用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州白云山汉方现代药业有限公司)航天科工集团贵州航天乌江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大学葛发欢刘菊妍李楚源李金华潘江波李菁袁诚黄翔刘培庆黄民詹华书朱成业林秀仙孙太林陈路林114 ZY-16 通络药物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的作用和机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杨跃进赵京林李向东张海涛尤士杰胡奉环金辰程宇彤段炼康晟罗富良115 LC-68 基于帕金森病血脉瘀滞、筋急风动病机的抗震止痉胶囊临床应用及作用机理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鲍远程杨文明张波谢道俊陈怀珍汪瀚王艳昕汪美霞杨兴涛江停战蔡永亮张娟方向韩辉王晓旸116 ZY-17 中药整体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构建及其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诗丹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果德安吴婉莹侯晋军笪娟钱勇谢天培姜宝红杨敏刘璇姚帅龙华丽蔡录影屈华王秋蓉冯瑞红117 LC-69 张大宁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天津市公安医院南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张大宁张勉之谭小月张敏英赵松李树茂左春霞徐英贾胜琴张文柱张艳秋程项阳118 ZY-18 广西产地钱、火炭母的品种、活性部位及其制备方法关键技术研究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医学院朱华笪舫芳高雅张可锋王孝勋傅鹏李学坚白燕远邹登峰周雨晴杜沛霖119 LC-70 基于辨证施治的HIV/AIDS病证诊疗体系构建、评价与应用河南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应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审批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项的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审批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项的名单

为了贯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鼓励社会力量支持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加强对社会力量设立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的规范管理,根据《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经审定,准予下列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办理登记,特此公告。

注:现开展活动的实际奖项为204项,杜邦科技创新奖、刘永龄科学技术奖、森泽信夫印刷技术奖、精瑞住宅科学技术奖、沙产业科学技术奖、食品药品质量监测技术基金科技奖、泰达华生生物园、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杜邦中国包装奖、广济药业科学技术奖、王忠诚神经外科科学技术奖11项已经注销。

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

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

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
摘要:
一、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概述
二、中国医药学领域的主要奖项
1.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2.中华医学科技奖
3.中国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4.中国药学奖
三、中国医药学领域奖项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正文
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主要分为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华医学科技奖、中国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和中国药学奖等。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是中国医药学领域内最高级别的奖项之一,它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每年颁发一次。

该奖项旨在表彰在医药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中国医药学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奖项,它由中华医学科技奖基金会主办,每年颁发一次。

该奖项旨在表彰在医药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中国中医药科技进步奖是中国医药学领域的又一个重要奖项,它由中国中医药学会主办,每年颁发一次。

该奖项旨在表彰在中医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
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中国药学奖是中国医药学领域的另一个重要奖项,它由中国药学会主办,每年颁发一次。

该奖项旨在表彰在药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中国医药学领域内的奖项对于推动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12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骨伤科部分)

2012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骨伤科部分)

四川省 中医药科 学院 华 中科技 大学 同济 医学 院附属协和 医院 鞠大宏 崔天红 周文泉 高 蕊 田 峰
安徽 省立 医院 奎 黄学勇 王 频 杨永晖
项 目名称 1 辨证选用 隔物灸治疗膝 原发性骨关节炎的临床 规范及机 理研 究 安徽 中医学院附属针 灸 医院 飞 韩 为 程红亮 孙
( 部分 ) 见《中医正骨) ) 2 0 1 2年 第 4期 第 4 3页。
说明 : 中华 中医药学会 科学技 术奖和李时珍 医药创新 奖 由中华 中医药学会分 别于 2 0 0 2年和 2 0 0 5年 经 国家科技 部、 国 家科 学技 术奖励 工作 办公 室批 准设 立, 每年评选一次 , 是 国家对科研成果 奖励制度 实施 重大 改革后 , 在 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 的大力 支持
下批 准设 立的我 国惟一代表 中医药行业行使 奖励权力 的奖项 , 其奖励 项 目代表 了行 业的最高水平 , 对 中医药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起 到了重要促进作 用。2 0 0 8 年度 中华 中医药 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 目名单( 部分) 见《 中医正骨) 2 0 0 9年第 8 期 封二 。 2 0 0 9年度 中华 中医药学会科 学技 术奖获奖项 目名单( 部分) 见《 中 医正骨》 2 0 l O年 第 7期前插 页( 对 目录) 。2 0 1 0年度中华中 医药学会科 学 技 术奖获奖项 目名单( 部分 ) 见《中医正骨》 2 0 1 1年 第 6 / 9期 第 1 9 / 4 2页。2 0 1 1年度 中华 中医药学会科 学技 术 奖获 奖项 目名 单
完成 单位 : 中国中医科 学院 中医临床基础 医学研 究所 研究 院 完成 人员 : 谢雁呜 王和鸣 邓文龙
完成 单位 : 安徽 中医学院第一 附属 医院 完成 人员 : 杨 骏 张庆萍 阎怀士 李

第十五届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第十五届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第十五届我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我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药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之一,每两年举办一次,旨在表彰在药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和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

第十五届我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选经过激烈竞争,最终评选出了一批在药学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获奖项目。

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些获奖项目的亮点和贡献。

1. 获奖项目:新型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技术该项目以新型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技术为研究方向,通过结合计算化学、有机合成、药物化学等多学科知识,成功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的新型药物分子。

这些新型药物分子在抗癌、抗病毒、抗菌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为我国药物研发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获奖项目:中药复方基础研究及应用该项目以中药复方基础研究及应用为主题,通过对中药复方中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成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良好药效的中药复方。

这些中药复方在心脑血管疾病、免疫调节、抗炎、抗肿瘤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为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现代化转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3. 获奖项目:药物配剂技术与制剂工程该项目以药物配剂技术与制剂工程为研究内容,通过对药物稳定性、生物利用度、给药途径等关键因素的研究,成功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良好药物释放特性和生物可控性的新型药物制剂。

这些新型药物制剂在口服、注射、贴患等给药途径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我国制药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获奖项目:药物毒理学与安全评价技术该项目以药物毒理学与安全评价技术为主题,通过对药物在机体内的毒理作用机制、代谢途径、致毒靶点等关键问题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药物安全性评价和监测体系。

这套体系能够有效评估药物的毒副反应和潜在风险,为我国药物安全监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5. 获奖项目:药物临床评价与药效学研究该项目以药物临床评价与药效学研究为研究内容,通过对临床试验设计、数据分析及药效学研究方法的优化和创新,成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药物评价研究。

情系祖国,心系中医——记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宋柏林

情系祖国,心系中医——记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宋柏林
吉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中华中医药学会 民间传统诊 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 究分会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员会评审专家、 国家奖励评审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
是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 20 年 、08 06 20 年两次进
行了中层干部竞聘 , 使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 推动
健 康 月 报
Jna ea i ny 。 ak gub
挥专科特长 、 体现时代特点、 提高综合实力” 的办院方针 , 树立“ 以 病人为中心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办院理念 , 在高手林 立的医 疗市场中 , 深化改革 , 开拓创新 , 3 的时间里 , 在 年 一步步走出困
境, 打造出 自己的品牌 , 使医院旧貌换新颜 , 教、 医、 研工作成绩显
类 问题 。
合能力的提升 , 更是一次思想意识上的进步 , 相信在接下来的活动
会有更多感人至深的事迹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 成为我们前进路 此项活动开展以来 , 医院患者满意度明显增高 , 医院涌现出了 中 ,
毅然放弃国外工作 , 日 从 本回国, 投身于家乡建设 。 他认为学校及 推进医院人才建设工作。组织医务人员开展经常性的业务学习和
注重在职人员学历层次的提高 。目前 , 医院临床一线医生具 家 乡的 建设有他的一份责任。20 年 , 06 宋柏林回国, 竞聘走上附属 培训 , 医院院长岗位。 有博硕学位的占全院医生总数的 6%以上 ,大多数已经成为学科 0
助理 、 附属 医院 院长 , 兼任 中华 中医 药学会 医院 管理 分
著, 综合实力、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极大提升 。
=、 深化改革 。 推进医院现代化建设 宋柏林同志在管理中意识超前。重点推出三项措施。

经科学技术部登记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名录

经科学技术部登记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名录
80
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
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
2002年10月
(原名称: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科技创新奖:80、81、114合并)
81
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科技促进奖
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
2002年10月
已注销
82
陈嘉庚科学奖
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
2003年9月
83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生产力促进奖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
(原名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科技馆发展奖)
(原:科技馆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
63
华罗庚数学奖
中国数学会、源南教育出版社
2002年10月
64
陈省身数学奖
中国数学会
2002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2002年10月
66
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奖
周培源基金会
2002年10月
67
周培源力学奖
2001年3月
序号
奖项名称
设奖者
登记时间
22
茅以升科学技术奖
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
2001年3月
23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奖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2001年3月
24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2001年3月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25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
2001年3月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2004年10月
103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2004年10月
序号
奖项名称
设奖者
登记时间
104
梁希科学技术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李时珍医药创新奖参评项目目录001 ZY-01 中药唾液药动学研究方法的建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李秋红鞠爱霞冯宇飞李纯张丹丹刘杰丁国华崔明宇002 LC-01 栀早颗粒对真性性早熟女童瘦素及生长素促泌素水平的干预机制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杨丽珍郑南高丽娟郑杨王琳陈德欣刘莉王琰华侯冠楠003 LC-02 电针促进中风后上肢运动功能重建的量效、时效关系及中枢机制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东岩孙忠人李岩董旭王斌邢继杰冯丽媛卫哲杜志江王岩004 LC-03 失眠中医辨证论治与神经递质的相关研究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黄俊山曾雪爱张娅张一帆李星王秀峰刘芳黄兆迁005 ZY-02 基于代谢组学的黄芩苦寒药性科学内涵及黄芩“逐水”功效研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刘树民陈平平汪娜卢芳陈大忠于纯淼张娜柳长凤周琦于栋华006 LC-04 以“引阳入阴”理论指导头面部诸穴按摩辅助治疗失眠的实践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张雅丽蔡俊萍汪小冬黄凤庄丽陆俊007 JC-01 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中药新药研制与开发辽宁中医药大学范颖马骥乔铁张林李杨刘丽张秋华卢健马进008 LC-05 胰岛素抵抗主要相关疾病的中医药基础与临床研究北京医院李怡王凌李晔闫小光王宝黄飞乔琳琳李秋贵李文瑞009 JC-02 基于肺络构效失衡理论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病、机、证、效体系构建辽宁中医药大学吕晓东庞立健吕静刘创王琳琳吕凌朱凌云焦蕊臧凝子杨丽010 LC-06 基于病证结合的代谢综合征基础创新研究与临床应用辽宁中医药大学石岩杨宇峰刘小溪徐娜滕飞刘亮曹彬田晓君郜贺张世超杨晓阳田列吕悦王莉田辉011 LC-07 益气养阴活血利水法对视网膜脱离术后患者视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彭清华李建超彭俊朱志容刘娉姚小磊李伟力范艳华谭涵宇龙达曾红艳吴权龙徐剑陈向东012 LC-08 中医五行体感音乐对脑瘫肌张力与认知影响的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刘振寰钱旭光赵勇李志林李玉秀张丽红林青梅王欣013 JC-03 清热利湿法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临床观察及机理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王小娟郭璇徐寅郭建生胡淑娟谭华梁罗燕肖麟014 JC-04 李德新学术思想继承与创新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于睿李可大刘晓亭吴景东王彩霞张杰鞠庆波海英李思琦崔家鹏李建学张欢倪菲徐志宏张颖015 JC-05 益气活血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水潴留机制的实验研究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刘淑荣张晓华邸琳孙颖钱锋于清华翟颖周淑平孙光伟016 JC-06 不同电针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不同脑区代谢组学影响的实验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志刚莫雨平姚海江宋洪涛唐银杉邓晓丰许安萍王鑫孙迎春017 LC-09 中医辨证规范的方法研究与应用示范辽宁中医药大学张哲关雪峰张会永贾连群刘悦陈智慧孔德昭齐文诚吕美君王洋杜莹裴宇鹏马原刘丽星李爽019 ZY-03 治疗小儿多动障碍注意力缺陷的中药新药研究及产业化重庆思科药物研究所有限公司重庆希尔安药业有限公司陈犁吕姗珊谯志文张毅张太君唐桂英周年华陈晓雪杨超陈云020 ZY-04 益智康脑丸的研制开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广西强寿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李浪辉饶伟源兰保强黎海珍邱宏聪梁潇李茂覃良李伟芳周军陈小刚韦宝伟陈爱民农兴旭021 LC-11 血脉通颗粒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及机理研究常州市中医医院张琪钱高潮智瑜王紫逸丁志祥张斌霞张奕民曹震022 ZY-05 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痰”作用的冠心平新药开发与治疗冠心病的机理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七一方祝元严士海刘志辉朱萱萱韩旭王令谆王道成朱波刘福明李莲静023 ZY-06 胃动颗粒治疗胃排空障碍性疾病的机制研究大连长川中医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白长川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白长川李吉彦阎超马超曹魏李翌萌闫若庸李楠韩国柱侯文彬024 LC-12 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的基础研究及临床推广应用南通良春中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南通市良春中医药研究所广东省中医院南通市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江苏正大清江制药有限公司朱婉华吕爱平朱剑萍何羿婷蒋熙蒋恬顾冬梅张弛潘峰吴坚张侠福何峰钱先韩才峰025 KP-01 天地精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武汉市中医医院李智杰黄金元金海涛张义生徐惠芳赵荣周黎胡利周芳鲁焱026 ZY-07 益贞颗粒的研制及其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中的应用三峡大学中医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医医院) 三峡大学生物与制药学院周继刚贺海波汪鋆植周创陈茂华田祚鲜穆怡罗涛颜军温涛易蓉谈发明027 ZY-08 中药口服固体制剂体内过程动力学特征研究关键技术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何新刘昌孝肖学凤李自强冯果许妍妍李亚卓王丽峰028 JC-07 电针内关对心肌缺血大鼠心肌保护的作用及机制湖北中医药大学王华吴松李佳梁凤霞陈泽斌刘建民洪亚群尤行宏唐宏图黄伟郝青029 LC-13 隔物温和灸治疗不同证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武汉市中医医院李建武冯彦斌马志毅熊源胤陈丽川李勇阮崇洁段波宁媛030 LC-14 柔筋健步丸配合埋线、刺络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田元生薛爱荣王新义王雷生田晨辉张向阳徐鹏031 LC-15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疏风宣肺、化痰利咽法治疗方案及临床应用江苏省中医院安徽省中医院江西省中医院苏州市中医院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史锁芳万丽玲孙钢陈宝华张业清蔡敏王跃李磊032 JC-08 PPAR-γ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动态表达及疏肝健脾法的干预作用研究甘肃中医药大学朱向东王燕段永强贾育新安耀荣王庆胜舍雅莉成映霞033 JC-09 《伤寒论》阳明腑实证系列动物模型研究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张喜奎朱为坤王旭丽李灵辉周媛陈颖034 JC-10 基于“卒中后认知障碍病理特点”的益气、活血方剂的治疗机制华北理工大学赵雅宁李淑杏窦娜李建民陈长香郭霞马素慧饶颖臻035 LC-16 青岛地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辛善栋李爱民许宁高萍周向东036 LC-17 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治法、方药治疗风湿病的相关研究甘肃省中医院田雪梅王海东王智明王爱华吴燕李伟青张延昌037 ZY-13 岭南道地药材化橘红的综合研究与资源开发利用中山大学苏薇薇李沛波王永刚彭维杨翠平聂怡初刘孟华罗钰龙邹威柳颖王声陈妍苏畅方思琪刘宏038 LC-18 小儿脑性瘫痪的中医综合康复技术规范建立及疗效机制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王雪峰胡晓丽张秀英吴振起魏巍张程贾广良王加亮李楠初丹040 LC-19 消癥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徐慧军张华冷梅薛辉孙迎春刘英刘啸风刘泳041 JC-11 心经心包经与心脏相对特异性联系及其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周美启周逸平胡玲吴生兵吴子建曹健蔡荣林汪克明何璐高纺042 LC-20 补肾生髓法治疗肿瘤化疗骨髓抑制的实践与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徐振晔王立芳王中奇金长娟张铭王爽鞠艳芳吴秋霞周卫东俞雷043 LC-21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北京美宝烧伤创疡研究所有限公司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院唐乾利李杰辉贺全勇王洪生黄许森王克净莫小强黄衍强吴标良狄钾骐王露瑶王丽044 ZY-10 新疆中药民族药资源信息管理分析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民族药研究所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测国检(北京)测绘仪器检测中心李晓瑾孙成忠贾晓光齐维君樊丛照陈国岭王果平朱军闫素雅赵亚琴宋海龙石明辉045 LC-22 循证性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技术方法南京中医药大学汪受传赵霞虞舜韩新民戴启刚徐珊陈争光王雷046 ZY-11 代表性经典方剂类方衍化关系与功效物质研究技术体系创建及其应用南京中医药大学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段金廒曹龙祥范欣生郭立玮宿树兰孙锋王佩娟刘培尹莲唐于平董自波高松陈彦尚尔鑫钱大玮047 ZY-31 基于“干细胞循环”理论探讨活血化瘀法的细胞生物学基础及应用河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科技交流中心王张金生赵海滨胡超群何庆勇王剑锋苏国良赵云张阳阳048 ZY-12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药物腰痹通胶囊的研制及产业化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孙树椿萧伟张军凌娅毕宇安吴云李娜常秀娟李艳静景娇周一飞赵宾江张新庄徐振秋罗雪磊049 LC-24 国家级名老中医韩明向“扶正祛瘀”学术思想在内科慢性疾病的临床应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张念志韩辉韩明向陈炜吴丽敏王艳昕各廷秋丁小娟李中南胡蝶050 LC-25 肝郁患者中医生存质量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张玮王俐琼姚培芬朱丽萍王灵台王妍陈云飞孙学华刘一博李莹051 LC-26 袁长津教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总结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药导报杂志社蔡铁如袁梦石易钊旭朱民徐琦颜学桔052 LC-27 香苏和胃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天长市中医院何镔施琴高明友潘军曹正龙张贵荣王鹤林053 LC-28 去势大鼠肌骨线粒体活性变化及中药干预的实验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黄宏兴黄红万雷李颖柴生颋魏国强刘庆浩王高峰王广伟054 LC-29 岩舒对头颈部鳞癌放化疗疗效及外周血中cyclinB2、wnt5a、Cdc6的影响唐山市人民医院王建功王晓红胡万宁李义慧黄晓智陈淑媛刘卫东杨俊泉055 LC-30 利胆合剂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胆汁淤积性肝病的临床研究武汉市儿童医院鄢素琪吴燕祥邓玉萍汤建桥熊小丽江治霞李红陈春红张丽萍周俪姗056 LC-31 心肺脾三脏同调理论指导下的湿疹防治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马绍尧李咏梅宋瑜李燕娜顾敏婕高尚璞冯国强李晓睿057 LC-32 基于“三早”模式的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前期及血管保护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方朝晖吴寅盛炎炎赵进东罗琦吴云川倪海祥汪四虎管玉香058 LC-33 基于辨证施治的HIV/AIDS病证诊疗体系构建、评价与应用河南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湖北省中医院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立然王健李发枝郭会军王怡冰李秀慧蒋士卿邓鑫杨小平谭行华谢世平马建萍和丽生杨毅刘志斌059 JC-12 常见脉象脉图参数的标准化研究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大学陆小左王学民赵静张海芳傅琳洁郭世珍姜智浩于志峰叶志华陆程060 JC-13 “肺与大肠相表里”之神经肽联络机制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宇航钟相根郑丰杰孙燕王玥琦苏惠萍刘金民许红贾旭高誉珊张淑静王谦张前高思华061 ZY-14 对川贝母新基原太白贝母列入《中国药典》的研究与应用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州医药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魏大华胡燕李萍卢其福刘菊妍宋经元李会军应军季晖陈世斌杨威朱爱梅刘晶062 JC-14 中医肝阳化风证本质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梁清华熊新贵陈疆曾年菊区建刚程田力萧梅芳063 LC-33 中医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应用研究四川省骨科医院张世明马建刘波虞亚明罗小兵涂禾064 LC-34 头清胶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甘肃省中医院孙其斌张参军王天宝尤从新唐致霞李彦龙065 LC-35 “从肾论治”在针药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应用及相关机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陈云飞朱俊何东仪薛鸾周殷何天峰李连波陈潇毅张春雁王丹066 ZY-15 山东道地药材北沙参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隋在云刘瑾王爱洁张希林宋卫国李晓晶067 LC-36 基于枢经学说的亚健康干预技术研究与开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庞军唐宏亮黄贵华王力宁伦轼芳雷龙鸣黄锦军郭珉周宾宾周海丰何育风刘振威甘炜王开龙林静068 ZY-16 针对炎症免疫网络的中药新药发现方法及技术平台建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朱晓新李玉洁杨岚陈颖杨庆翁小刚王娅杰张东李琦蔡维艳郭琰069 LC-37 化瘀克塞胶囊对脑梗死的作用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李长生杨晓妮李凤玲程振倩陈超程广清070 JC-15 督脉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横断损伤大鼠BDNF及其受体TrkB影响的影响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丽周霞马丽虹杨军邱振刚071 ZY-17 中药饮片质量分级及注册管理模式的建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湖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武汉市中医医院广东药学院福建中医药大学亳州市沪谯药业有限公司肖永庆李丽许腊英吴纯洁刘颖孙立立丁安伟龚千锋梁生旺张义生陈红刘艳菊王英姿黄勤挽顾振荣072 LC-38 石斛合剂序贯法防治糖尿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福建中医药大学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惠安县医院福鼎市医院施红余文珍张捷平王晓宁黄浩林心君李长征林雅郑燕芳高尤亮073 LC-39 基于慢性肾衰竭中医优化诊疗方案的临床路径构建及推广应用研究广东省中医院刘旭生杨霓芝张蕾卢富华赵代鑫彭钰邹川林启展毛炜王立新包崑吴一帆黎创高燕翔074 LC-40 基于中风预防的清热泻火法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火热证的临床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丁元庆郝媌吴建林路玉良宋婷唐赛雪马向梅李史清075 LC-41 基于多源证据的参麦注射液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连心马融冼绍祥姜俊杰杨薇沈培强易丹辉廖星王志飞庄严黎元元张寅刘峘076 ZY-18 治疗帕金森病的复方天麻钩藤口腔速崩片研究山西中医学院郭蕾李钦青柴金苗王玉璧张俊龙王玉秀闫川慧李东明赵琼077 ZY-19 基于斑马鱼模型的中药心血管活性评价技术与应用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山东大学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沈阳药科大学刘可春韩利文何秋霞彭维兵李晓莉陈锡强臧恒昌曾英姿杨永平宋少江周万辉张云韩建王荣春孙晨078 LC-42 益气养阴活血消癥通络法对糖尿病肾病蛋白尿的干预及机制探讨河北省中医院陈志强张芬芳张江华王月华李黎莉郭倩白璐徐晶方敬079 ZY-20 “靶-效”关联多向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治疗难治性疾病的整合效应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大学卢传坚林娜赵瑞芝朱伟韩凌徐筱杰黄闰月卢传礼陈少丹袁小红吴钉红刘春芳孔祥英危建安余靖宏080 JC-16 声波经络共振现象与黄帝内经五音治疗体系的探索与应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市延庆区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许继宗张波张喆李洁王雪茜李月明张涛静杨建宇李杨郭雁冰郑晓鹏彭鑫081 LC-43 刮痧技术分类标准与操作规范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陕西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河北省垂成职业培训学校杨金生王莹莹王敬赵美丽杨莉闫平慧陈枫张颖王兴泽孔垂成刘朝田宇瑛徐东升张豪斌082 ZY-21 黄芪皂苷甲改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机制研究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复旦大学彭文张雪梅王云满王浩王利殷佩浩刘育军汤庆丰池杨峰083 ZY-22 《中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编码与表示》国家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深圳市中医药企业标准联盟深圳市中医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中药公司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澳门科技大学深圳市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廖利平吴培凯黎志文孙勇张敖黄曼雪翁思妹徐美渠杨莹曦吕亦华兰青山赵霁飞许冬瑾任继伟邓雪枝084 JC-17 紫朱软膏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前及临床应用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柳国斌李西林韩强奚九一王丽翔张磊杨晓闫少庆陆姿赢李文惠杨婷085 LC-44 从湿瘀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广西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李卫红李莉李卫民刘丹卓张亚萍覃洁梅陈夏叶勇玲黄婵娟086 LC-45 陈全新学术思想、针法体系及其临床应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陈秀华陈全新李颖艾宙奎瑜王聪张圣浩谭毅甄宏鹏方芳黄彬城李艳周俊亮冼耀东李健敏087 JC-18 泄浊解毒方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机制及炎细胞因子的影响河北省中医院刘建平刘彦岭杨倩陈建权郎晓猛荣英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