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物理总复习解题方法专题讲解专题(12个专题详解)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物理之高频考点解密含解析(共20专题)

2019年高考物理之高频考点解密含解析(共20专题)

考点1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1.基本公式(1)速度公式:v=at。

(2)位移公式:x=12at2。

(3)速度与位移关系式:v2=2ax。

2.速度–时间图象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直线的斜率代表加速度,斜率越大,表明加速度越大。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比例关系设T为等分的时间间隔,则有①1T末、2T末、3T末、···的速度之比:v1:v2:v3:···:v n=1:2:3:···:n②1T内、2T内、3T内、···的位移之比:x1:x2:x3:···:x n=1:22:32:···:n2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xⅠ:xⅡ:x Ⅲ:···:x N=1:3:5:···:(2N–1)④通过前x、前2x、前3x、···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t1:t2:t3:···:t n:⑤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t1:t2:t3:···:t n=1: (–1):(–⑥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末的速度之比v1:v2:v3:···:v n如图所示,在公路的十字路口,红灯拦停了一车队,拦停的汽车排成笔直的一列,第一辆汽车的前端刚好与路口停止线相齐,汽车长均为l =4.0 m ,前面汽车尾部与相邻汽车的前端相距均为d 1=1.0 m 。

为了安全,前面汽车尾部与相邻汽车的前端相距至少为d 2=5.0 m 才能开动,若汽车都以a =2 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绿灯亮起瞬时,第一辆汽车立即开动,求:(1)第六辆汽车前端刚到达停止线时的速度大小v ;(2)从绿灯刚亮起到第六辆汽车前端与停止线相齐所需最短时间t 。

三年高考(2017-2019)物理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电磁感应(解析版)

三年高考(2017-2019)物理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2 电磁感应(解析版)

专题12 电磁感应1.(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空间存在一方向与直面垂直、大小随时间变化的匀强磁场,其边界如图(a )中虚线MN 所示,一硬质细导线的电阻率为ρ、横截面积为S ,将该导线做成半径为r 的圆环固定在纸面内,圆心O 在MN 上。

t =0时磁感应强度的方向如图(a )所示。

磁感应强度B 随时间t 的变化关系如图(b )所示,则在t =0到t =t 1的时间间隔内A .圆环所受安培力的方向始终不变B .圆环中的感应电流始终沿顺时针方向C .圆环中的感应电流大小为004B rS t ρD .圆环中的感应电动势大小为200π4B r t【答案】BC【解析】AB 、根据B-t 图象,由楞次定律可知,线圈中感应电流方向一直为顺时针,但在t 0时刻,磁场的方向发生变化,故安培力方向A F 的方向在t 0时刻发生变化,则A 错误,B 正确;CD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E I R =,又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22B r E t t φπ∆∆==∆∆,又根据电阻定律得:2rR S πρ=,联立得:004B rS I t ρ=,则C 正确,D 错误。

故本题选BC 。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如图,两条光滑平行金属导轨固定,所在平面与水平面夹角为θ,导轨电阻忽略不计。

虚线ab 、cd 均与导轨垂直,在ab 与cd 之间的区域存在垂直于导轨所在平面的匀强磁场。

将两根相同的导体棒PQ 、MN 先后自导轨上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两者始终与导轨垂直且接触良好。

已知PQ 进入磁场时加速度变小恰好为零,从PQ 进入磁场开始计时,到MN 离开磁场区域为止,流过PQ 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答案】AD【解析】于PQ进入磁场时加速度为零,AB.若PQ出磁场时MN仍然没有进入磁场,则PQ出磁场后至MN进入磁场的这段时间,由于磁通量φ不变,无感应电流。

由于PQ、MN同一位置释放,故MN进入磁场时与PQ进入磁场时的速度相同,所以电流大小也应该相同,A正确B错误;CD.若PQ出磁场前MN已经进入磁场,由于磁通量φ不变,PQ、MN均加速运动,PQ出磁场后,MN由于加速故电流比PQ进入磁场时电流大,故C正确D错误。

「包学习」2019全国2卷(物理)考法分析

「包学习」2019全国2卷(物理)考法分析

「包学习」2019全国2卷(物理)考法分析听说今年全国2卷的理综物理比较难,包学习APP考法分析带你摸透试题,很简单~考查点:万有引力定律答案:D难度:易应考知能:本题考查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学习时不止要记公式,更要了解力与距离、质量之积的关系,并能够用数学图像工具描述这种关系,对此类数学能力的考查是高考物理的重要一项。

(见复习划重点考点14 知识划重点)考查点:原子核反应答案:C难度:易应考知能:送分题,具有估算的能力会更快:质量亏损为4.0312u-4.0026u=0.0286u,乘931,能约出数值即可,不必细算。

(见复习划重点考点42 考法5 质能方程的理解与应用)考查点:力的正交分解,摩擦力答案:Am=150kg。

难度:易应考知能:本题属于加了一点情境的容易题,正确分析受力、分解重力是关键。

(见复习划重点考点7 考法12 平衡问题中的临界问题)考查点: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答案:B简析:电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做匀速圆周运动,圆心在垂直于入射方向的直线上,如图。

解得B项正确。

难度:中应考知能:这是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典型问题,有2个要点:①依据圆心在垂直于速度方向且处于入射和出射的两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上,确定圆心的位置。

②分析半径、弦等几何关系,用代数法或比例法求解半径。

(见复习划重点考点36 考法6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分析与计算)考查点:重力势能,动能答案:AD应考知能:考查的是重力势能与动能的基本概念,更为重要的是图中信息提取能力。

(见复习划重点专题5 考法10 功能关系、能量守恒)考查点:运动图像答案:BD简析:AB项,观察图像,第一次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第二次的(数格子可知),所以第二次的竖直位移大于第一次。

在斜面上,水平位移与竖直位移成比例,所以第二次的水平位移大于第一次。

CD项,图线上,第二次较第一次平滑,加速度更小,则受到的阻力更大。

难度:中应考知能:掌握v-t图像的基本性质——图线与t轴围成的面积代表位移;图线斜率表示加速度。

高考物理答题技巧解密-2019年精选学习文档

高考物理答题技巧解密-2019年精选学习文档

高考物理答题技巧解密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的自然科学。

小编准备了高考物理答题技巧,希望你喜欢。

一、高中物理选择题的答题技巧选择题一般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理解及应用这些知识进行一些定性推理和定量计算。

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每一选项都要认真研究,选出最佳答案,当某一选项不敢确定时,宁可少选也不错选。

(2)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3)相信第一判断:凡已做出判断的题目,要做改动时,请十二分小心,只有当你检查时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百分之百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

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这一点尤为重要。

(4)做选择题的常用方法:①筛选(排除)法: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和自身掌握的知识,从易到难,逐步排除不合理选项,最后逼近正确答案。

②特值(特例)法:让某些物理量取特殊值,通过简单的分析、计算进行判断。

它仅适用于以特殊值代入各选项后能将其余错误选项均排除的选择题。

③极限分析法:将某些物理量取极限,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④直接推断法:运用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抓住各因素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甚至要用到物理工具进行计算,得出结果,确定选项。

⑤观察、凭感觉选择:面对选择题,当你感到确实无从下手时,可以通过观察选项的异同、长短、语言的肯定程度、表达式的差别、相应或相近的物理规律和物理体验等,大胆的做出猜测,当顺利的完成试卷后,可回头再分析该题,也许此时又有思路了。

⑥整体法与隔离法:分析多个对象时,一般要采取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

二、物理实验题的做题技巧(1)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

作为填空题,数值、单位、方向或正负号都应填全面;作为作图题:①对函数图像应注明纵、横轴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

②对电学实物图,则电表量程、正负极性,电流表内、外接法,变阻器接法,滑动触头位置都应考虑周全。

【创意版】2019高考物理试题解题方法大全

【创意版】2019高考物理试题解题方法大全

2021高考物理试题解题方法大全
今天教师带大家学习高考物理试题解题方法,掌握高考物理试题解题方法大家解题效率会大大提升。

一、共点力的平衡怎么解?
〔1〕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平衡问题是常见的题型,常用三种方法来求解,力的分解法、力的合成法和正交分解法。

〔2〕用力的合成法
结点C受三个力的作用,即重物拉力F,AC段张力,Tac和BC段张力Tbc,C点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所以三个力的合力为0,可见Tac与Tbc的合力T一定有F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

因此可得
〔二〕“二力杆件〞和“多力杆件〞的问题解法
不少物理习题涉及到杆的平衡问题,如果一杆仅在两端受力,那么称此杆为二力杆件。

二力杆件处在平衡状态时,各端所受合力必沿杆的方向。

如果一杆除两端受力外,中间也受力,那么称此杆为多力杆件。

多力杆件平衡时,各端所受的合力,一般不沿杆的方向。

二、怎样解运动学问题?
〔一〕合理选择解题公式
三、怎样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
〔一〕轻质物理受力分析法:
物理习题中长把不计质量的物体称为轻质物体,对于这些轻质物体的不受力分析,往往是造成习题错解的原因,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对于m=0的物体,
即使有很大的有限加速度,其所受合力必为0。

高三物理归纳法高考物理解题方法大全(解析版)

高三物理归纳法高考物理解题方法大全(解析版)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归纳法(解析版)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谈到他从中国到美国留学时说:在中国学了推演法,就是学了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等,然后用这些定律解题,从一般到特殊;在美国学习了归纳法,就是从实验总结规律,从特殊到一般。

杨振宁教授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中美学习物理的方法之不同。

在我们物理学的茫茫题海中,大部分是用推演法(即演绎法)去解的,但也有少数用归纳法解的题目。

1.什么叫归纳法?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归纳法可以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即我们通常所说之归纳法,归纳法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

它把特性或关系归结到基于对特殊的代表(token)的有限观察的类型;或公式表达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pattern)的有限观察的规律。

2.归纳法是物理学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术。

要做出正确的归纳,就要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这个样本必须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

3.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归纳推理也可称为归纳方法.完全归纳推理,也叫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推理,也叫不完全归纳法。

4.归纳法在解物理题中的应用:物理过程与序数n有关的情况,n的个数较多,可考虑用归纳法解题。

5.用归纳法解物理题的解题程序:首先分析物理过程,找出物理过程适用的物理规律,例如用动量守恒定律或动能定理,根据物理规律写出方程式,求解出第1个物理过程的解,例如v1、s1等,然后根据第2、3个物理过程的结果(如v2、v3或s2、s3等)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列出递推公式(如v n、s n等与v1、s1及n的关系式),最后根据递推公式求解未知量,如求n或求总路程。

例1.回旋加速器在核科学、核技术、核医学等高新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回旋加速器的原理如图,D1和D2是两个中空的半径为R的半圆金属盒,它们接在电压一定、频率为f的交流电源上,位于D1圆心处的质子源A能不断产生质子(初速度可忽略,重力不计),它们在两盒之间被电场加速,D1、D2置于盒面垂直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

2019年版本总结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专题专题-Word版

2019年版本总结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专题专题-Word版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专题总结(附参考答案)现在离高考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要再系统地复习一遍高中物理的内容,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了。

作为冲刺阶段的这个时期,同学们在重视基础复习的同时,要特别加强对热点内容和主干知识的总结和提炼。

把第一轮复习的相对独立的知识,通过总结形成网络结构,通过提炼掌握解决这一类型问题的方法。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一阶段复习是把书“读厚”,现在可以叫第二阶段的复习,是把书“读薄”。

可以从“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的相关问题专题”、“动量和能量专题”、“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专题”、“电磁感应的导轨类问题专题”、“图象专题”、“估算和临界专题”、“实验专题”等进行总结复习。

下面我以“图象问题专题”为例说明总结复习的方法。

一、总结高中物理图象归纳高中物理课本中出现的和其它常用的物理图象,如下表所示:所有以上的物理图象都形象直观地反映了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它们有很多共性或类似的地方,我们可以从总体上把握物理图象。

具体来说,对每个物理图象,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图象中的横轴与纵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和单位明确了两个坐标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则清楚了图象所反映的是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有些形状相同的图象,由于坐标轴所代表的物理量不同,它们反映的物理规律就截然不同,如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

另外,在识图时还要看清坐标轴上物理量所注明的单位。

2.图象的特征注意观察图象的形状是直线、曲线,还是折线等,从而弄清图象所反映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图象反映的物理内涵。

如金属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反应了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还要注意分析图象的拐点,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它是两种不同变化情况的交界,即物理量之间的突变点。

3.截距的物理意义截距是图线与两坐标轴的交点所代表的坐标数值,该数值具有一定的物理意义。

如图2为图1情景中拉力F与杆稳定时的速度v 的关系图,图线在横轴上的截距表示杆所受到的阻力。

2019年高考物理专题复习:电源最大功率问题的几种解法

2019年高考物理专题复习:电源最大功率问题的几种解法

电源最大功率问题的几种解法关于学习的“三部曲”,西方有的学者总结为”3W ”,就是“1.是什么(What) 2.为什么(Why) 3.怎么样(How)”。

中国学者总结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和举一反三”。

把它用到物理学习上,就是说,首先要知道某个知识,还要知道这个知识为什么是这样的,最后,还有应用这个知识解决问题。

但是,有的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套用公式,就会造成错误。

本文以电源最大输出功率问题为例加以说明。

关于电源最大输出功率问题,1980年代的教科书上有这个实验,以后没有了。

高考也以计算题考过,全国卷考过,江苏卷考过,上海卷考过,每题都不同。

可见此问题的重要。

本文从基本问题谈起。

一、电源最大输出功率问题的基本问题如下图所示,电源电动势为E=6V ,内阻为=r 2Ω,外电路接一滑动变阻器R ,求电源输出功率最大的条件及其值。

【解法1】公式法电源输出功率为R I p 2==22)(r R RE +=r Rr R E 4)(22+- 当Ω==2r R 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值为W rE p m 5.442==. 【解法2】图象法根据R I p 2==22)(r R RE +=2)2(36+⋅R R 作出R p -图象如下:PR0.511.522.533.544.55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PR从图象可以看出,当Ω=2R 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值为W p m 5.4=. 【解法3】求导数法电功率表达式:22()E P R R r =+,根据求导公式2'')'(vuv v u v u -=,得导数:=)('R P 4222)()(2)(r R r R R E r R E ++⋅-+⋅=42)()()(r R R r r R E +-⋅+⋅,当r R =时,导数的分子为零,即此时有极大值,将Ω==2r R 代入P 式得最大值W p m 5.4)22(2622=+⨯=. 二、变式如下图所示,电源电动势为E=6V ,内阻为=r 2Ω,外电路接一滑动变阻器R 和一定值电阻Ω=5.00R ,求:(1) 滑动变阻器的功率最大的条件及其最大值。

2019年初高中物理衔接精品课程专题12 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解析版)

2019年初高中物理衔接精品课程专题12 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解析版)

专题12 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功之一。

因受力分析的不完全或错误常常是造成解题错误的原因。

因为这一基本功掌握不好而导致学习上的困难,从而形成对物理学习的畏难情绪,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

受力分析是这一大难点恰恰给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首先遇到了。

因此,克服这一难点就成为顺利衔接初高中物理教学的关键之一。

那么,形成这一难点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克服这一难点?一、难点形成的原因1.受力分析涉及的知识面广受力分析的过程涉及的不是一两个知识点,而是由许多个知识板块构成的知识群。

每一种力都可以因其成因和特点的不同,成为一个独立的板块。

这些不同的知识板块从力学一直贯穿整个高中物理课程。

力学中涉及的重力、弹力、摩擦力就是一些基本的板块。

在实际应用中,为解决某个物理问题进行的受力分析,至少要涉及两个以上的力,甚至更多。

学生在单独认识它们时已感不易,当那么多的力杂合在一起,要求学生作出正确的判断,其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2.各个知识板块的难度在高中阶段跃升很大。

如摩擦力,在初中阶段只定性地涉及,其作用一般也只限于阻碍物体运动.而到了高中则要求定量地分析。

尤其是静摩擦力,它的存在、大小和方向都可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

如果更进一步,还有摩擦力方向跟运动方向同向和反向的问题。

知识的难度跃升很大,学生感到很难掌握。

3.初中阶段不完全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形成的不利的思维定势。

如弹力,在初中除了弹簧的弹力外,其余所有的弹力都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而且都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分析,分别把它们叫作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等,而不涉及其产生的原因,也不明确地把它们归入弹力范畴。

在当时,这主要是为了适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适合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让学生易于接受掌握。

但这却给高中阶段受力分析留下了隐患,形成一种不利的思维定势。

如分析在斜面上下滑的物体受力,学生往往会多出一个“下滑力”来。

其实这是重力的一个沿斜面向下的分力,是它具有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作用效果,但我们不能根据这个作用效果,臆造出一个“下滑力”来。

(浙江选考)2019年高考物理专题12静电场要点透析相关题型解析试题(含解析)

(浙江选考)2019年高考物理专题12静电场要点透析相关题型解析试题(含解析)

静电场重点透析及相关题型分析●电荷描述库仑定律●一、电荷及电荷守恒定律1.元电荷、点电荷、比荷(1)元电荷:e=1.6×10-19C,全部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也就是说,电荷量时不可以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此中质子、正电子的电荷量与元电荷同样。

(2)点电荷:当带电体自己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的问题影响很小时,可以将带电体视为点电荷。

(3)比荷带电体所带电荷量q与其质量m之比叫做比荷。

比荷一般是针对电子等微观粒子而言的。

比方,电子的电荷量e与电子的质量m e之比,叫做电子的比荷,为2.静电场(1)定义:存在于电荷四周,能传达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别物质。

(2)基天性质:对放入此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3.电荷守恒定律(1)内容:电荷既不可以创立,也不可以消灭,只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也许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在任何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2)起电方式: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觉起电。

(3)带电实质:物体带电的实质是得失电子。

4.感觉起电:感觉起电的原由是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也许说是电场对电荷的作用。

(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当有外加电场时,电荷导游体两端挪动,出现感觉电荷,当无外加电场时,导体两端的电荷发生中和。

二、库仑定律1.内容:真空中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F的大小,跟它们的电荷量Q1、Q2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它们的连线。

Q1Q22.表达式:F=k2,式中k=9.0×109N·m2/C2,叫静电力常量。

r3.适用条件:真空中的点电荷。

③从两点电荷连线中点O沿中垂面(中垂线)到无穷远,电场线先变密后变疏,即场强先变大后变小。

6.匀强电场场强方向到处同样,场强盛小到处相等的地域称为匀强电场,匀强电场中的电场线是等距的平行线,平行正对的两金属板带等量异种电荷后,在两极之间除边沿外就是匀强电场。

2019高三生必读:高考物理各题型详解及应对策略精品教育.doc

2019高三生必读:高考物理各题型详解及应对策略精品教育.doc

高三生必读:2019高考物理各题型详解及应对策略导读:2019高考刚刚结束,又迎来了2019年高考复习的开始。

在高考的各个科目当中,物理是高考中同学们遇到困惑比较多的学科之一。

怎样打好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总攻的第一枪?以下是2019高考物理各题型详解,请您看正文:一份试卷的压轴题,难度大,分值也大,是用来鉴别考生掌握知识与综合应用能力高下的分档题。

所以,拿下压轴题,就能胜券在握。

压轴题显著特点综合的知识多一般是三个以上知识点融汇于一题。

譬如:电磁感应综合的压轴题,可以渗透磁场安培力、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功能原理、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牛顿定律、运动学公式,力学平衡等多个知识点。

物理技能要求高解题时布列的物理方程多,需要等量代换,有时用到待定系数法;研究的物理量是时间、位移或其他相关物理量的函数时,则通过解析式进行分析讨论;当研究的物理量出现极值、临界值,可能涉及三角函数,也有用到判别式、不等式性质等。

难易设计有梯度虽说压轴题有难度,但并不是一竿子难到底,让你望题生畏,而是先易后难。

通常情况下的第(1)、(2)问,估计绝大多数考生还是有能力和信心完成的,所以,绝对不能全部放弃。

压轴题解答思路压轴题综合这么多知识点,又能清晰地呈现物理情境。

其中,物理问题的发生、变化、发展的全过程,正是我们研究问题的思路要沿袭的。

分析物理过程根据题设条件,设问所求,把问题的全过程分解为几个与答题有直接关系的子过程,使复杂问题化为简单。

有时压轴题的设问前后呼应,即前问对后问有作用,这样子过程中某个结论成为衔接两个设问的纽带;也有的压轴题设问彼此独立,即前问不影响后问,那就细致地把该子过程分析解答完整。

分析过程,看清设问间关系才能使解答胸有成竹。

分析原因与结果针对每一道压轴题,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考虑,物理过程都包含有原因与结果。

所以,分析原因与结果成为解压轴题的必经之路。

譬如:引起电磁感应现象的原因,是导体棒切割磁感线、还是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或者两者同作用。

2019年高考物理之高频考点解密含解析(共20专题)

2019年高考物理之高频考点解密含解析(共20专题)

考点1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1.基本公式(1)速度公式:v=at。

(2)位移公式:x=12at2。

(3)速度与位移关系式:v2=2ax。

2.速度–时间图象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直线的斜率代表加速度,斜率越大,表明加速度越大。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重要比例关系设T为等分的时间间隔,则有①1T末、2T末、3T末、···的速度之比:v1:v2:v3:···:v n=1:2:3:···:n②1T内、2T内、3T内、···的位移之比:x1:x2:x3:···:x n=1:22:32:···:n2③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的位移之比xⅠ:xⅡ:x Ⅲ:···:x N=1:3:5:···:(2N–1)④通过前x、前2x、前3x、···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t1:t2:t3:···:t n⑤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t1:t2:t3:···:t n=1: (–1):(–⑥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末的速度之比v1:v2:v3:···:v n如图所示,在公路的十字路口,红灯拦停了一车队,拦停的汽车排成笔直的一列,第一辆汽车的前端刚好与路口停止线相齐,汽车长均为l =4.0 m ,前面汽车尾部与相邻汽车的前端相距均为d 1=1.0 m 。

为了安全,前面汽车尾部与相邻汽车的前端相距至少为d 2=5.0 m 才能开动,若汽车都以a =2 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绿灯亮起瞬时,第一辆汽车立即开动,求:(1)第六辆汽车前端刚到达停止线时的速度大小v ;(2)从绿灯刚亮起到第六辆汽车前端与停止线相齐所需最短时间t 。

物理计划总结-2019年高考物理复习应试技巧及分析 精品

物理计划总结-2019年高考物理复习应试技巧及分析 精品

2019年高考物理复习应试技巧及分析
选择题
由于热学部分内容是2019年刚刚加入的,所以2019年也不会出现难题,考生复
习时还是要注重基本概念和规律。

选择题在试卷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考生尽量将失分
控制在两个题以下。

计算题
第22题多考查动能定理与平抛、圆周运动的综合,但是从近两年出题规律中发现,第22题也很有可能考查动能定理在电磁场中的简单应用,也就是选取了带电粒子在场
中的运动作为物理情景,当然题目不难,也不会有复杂的物理过程,属于中档题。

第23题则更要对图像的考查引起重视,尤其是平时复习中常规图像的变式,所以
复习的时候还是要重点掌握图像的分析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最后一道计算题题型
变化多端,更注重联系实际和深化应用知识能力的考查。

比如力学规律在电磁问题中
的应用,图像与动量结合的问题等。

解这类问题要先建立物理模型,寻找小的突破口,利用能确定的物理过程解题。

2019年12月01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直线运动解题思路与方法解析 设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0+,有-16=10-2,所以经过t =13 s 物体的速度大小为16 m/s.由x =v 0t +12at 2可知这段时间内的位移为x =(10×13-12×2×132)m =-39 m ,物体的运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速度从10 m/s 减到0,此阶段位移大小为x 1=02-v 202a =02-102-2×2m =25 m ,第二阶段速度从0反向加速到16 m/s ,位移大小为x 2=v ′2-02-2a =162-022×2m =64 m ,则总路程为L=x 1+x 2=25 m +64 m =89 m.答案 13 s 25 m 89 m3.妙用Δs =aT 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第m 个T 时间内的位移和第n 个T 时间内的位移之差s m -s n =(m -n )aT 2.对纸带问题用此方法尤为快捷.例3有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在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所发生的位移分别为10 m 和16 m ,时间间隔为2 s ,求该质点运动的加速度a .解析 由Δs =aT 2,可得a =Δs T2=1.5 m/s 2. 答案 1.5 m/s 24.假设法假设法是以题设的物理现象及其变化为基础,对物体条件、物理状态或过程进行合理假设,然后根据物理概念和规律求解.例4一个以初速度v 0沿直线运动的物体,t 秒末的速度为v ,其v -t 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t 秒内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v -<v 0+v 2B.v -=v 0+v 2C.v ->v 0+v 2D.无法确定解析 本题我们可以假设物体做初速度为v 0,末速度为v 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其v -t 图象如图中的倾斜虚线所示.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知物体在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v 0与末速度v 的算术平均值,即平均速度等于v 0+v2,而物体在t 秒内的实际位移比匀变速直线运动在t 秒内的位移大,所以v ->v 0+v2,故选项C 正确.答案 C5.极值法有些问题用一般的分析方法求解难度较大,甚至中学阶段暂时无法求出,我们可以把研究过程推向极端情况来加以分析,往往能很快得出结论.例5两个光滑斜面,高度和斜面的总长度相等,如图所示,两个相同的小球,同时由两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释放,不计拐角处能量损失,则两球谁先到达底端?解析甲斜面上的小球滑到斜面底端的时间很容易求出.设斜面高度为h ,长度为L ,斜面的倾角为θ.则由L =12g 21sin θ、sin θ=h L ,解得t 1=2L2gh .乙斜面上的小球滑到斜面底端的时间很难直接计算.可将乙斜面作极端处理:先让小球竖直向下运动,然后再水平运动,易解得这种运动过程中小球运动的时间为t 2=2h g+L -h 2gh =L +h2gh<t 1,所以,乙斜面上的小球先到达斜面底端.答案 乙斜面上的小球先到达斜面底端6.图象法利用图象法可直观地反映物理规律,分析物理问题.图象法是物理研究中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运动学中常用的图象为v -t 图象.在理解图象物理意义的基础上,用图象法分析解决有关问题(如往返运动、定性分析等)会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解题既直观又方便.需要注意的是在v -t 图象中,图线和坐标轴围成的“面积”应该理解成物体在该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例6汽车从甲地由静止出发,沿平直公路驶向乙地.汽车先以加速度a 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匀速运动,最后以大小为a 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乙地恰好停止.已知甲、乙两地的距离为x ,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时间t 和运行过程中的最大速度v m .解析 由题意作出汽车做匀速运动时间长短不同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不同的图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都等于甲、乙两地的距离x .由图象可知汽车做匀速运动的时间越长,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就越长,所以当汽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中间无匀速运动时,行驶的时间最短.设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t 1,则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t -t 1).则有v m =a 1t 1=a 2(t -t 1),解得t 1=a 2t a 1+a 2,则v m =a 1a 2ta 1+a 2, 由图象中三角形面积的物理意义有x =12v m t =a 1a 2t22a 1+a 2,解得t =2xa 1+a 2a 1a 2,故v m =2xa 1a 2a 1+a 2.答案 t =2xa 1+a 2a 1a 2 v m =2xa 1a 2a 1+a 27.相对运动法以系统中的一个物体为参考系研究另一个物体运动情况的方法.例7物体A 、B 从同一地点,同时沿同一方向运动,A 以10 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B以2 m/s 2的加速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A 、B 相遇前两物体间的最大距离.解析 因为本题求解的是A 、B 间的相对距离,所以可以利用相对运动法求解.选B 为参考系,从计时开始到A 、B 相遇前两物体间出现最大距离的过程中,A 相对于B 的初速度、末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v 0=10 m/s ,v =0,a =-2 m/s 2,根据v 2-v 20=2aΔx max ,有Δx max =v 2-v 202a,解得Δx max =25 m. 答案 25 m8.逆向思维法对于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可以当作逆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处理.这样更符合思维习惯,容易理解.例8一物体以某一初速度在粗糙水平面上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下来,若此物体在最初5 s 内和最后5 s 经过的路程之比为11:5.则此物体一共运动了多长时间?解析 若依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列式,将会出现总时间t 比前后两个5 s 的和10 s 是大还是小的问题:若t >10 s ,可将时间分为前5 s 和后5 s 与中间的时间t 2,经复杂运算得t 2=-2 s ,再得出t =8 s 的结论.若用逆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处理,将会简便得多.视为反向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最后5 s 内通过的路程为x 2=12a ×52=12.5a ,最初5 s 内通过的路程为x 1=12at 2-12a (t -5)2=12a (10t -25),由题中已知的条件:x 1:x 2=11:5,得(10t -25) :25=11:5,解得物体运动的总时间t =8 s. 答案 8 s9.比值法对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可推出以下几个结论: (1)连续相等时间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 v 1:v 2:v 3:…:v n =1:2:3:…:n(2)t 、2t 、3t 、…、nt 内的位移之比为: x 1t :x 2t :x 3t :…:x nt =12:22:32:…:n 2 (3)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为: x 1:x 2:x 3:…:x n =1:3:5:…: (2n -1) (4)连续相等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 (2-1) : (3-2):…: (n -n -1)在处理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时,首先考虑用以上的几个比值关系求解,可以省去很多繁琐的推导及运算.例9一个物体从塔顶做自由落体运动,在到达地面前最后1 s 内发生的位移是总位移的7/16,求塔高.(取g =10 m/s 2)解析 由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规律推论知,第1 s 内、第2 s 内、第3 s 内、第4 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7,第4 s 运动的位移与总位移的比值为7/16,故物体下落的总时间t 总=4 s ,塔高h =12gt 2总=80 m.答案 80专题二:处理平衡问题的几种方法1.合成、分解法利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能解决三力平衡的问题,具体求解时有两种思路:一是将某力沿另两个力的反方向进行分解,将三力转化为四力,构成两对平衡力.二是某二力进行合成,将三力转化为二力,构成一对平衡力.例1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的重球,由细绳悬挂放在斜面上,斜面光滑,倾角θ=30°,细绳与竖直方向夹角也为30°,求细绳受到的拉力及斜面受到的压力.解析对重球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重球在斜面对球的支持力N、细绳的拉力T、重力mg 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可得,支持力N与拉力T的合力与重力mg构成平衡力,由几何关系可得N=T=mg2cosθ=3mg/3,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重球对斜面的压力为N′=3mg/3,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下.细绳受到的拉力为T′=3mg/3,方向沿绳斜向下.2.相似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的主要性质是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在物理中,一般当涉及矢量运算,又构建了三角形时,若矢量三角形与图中的某几何三角形为相似三角形,则可用相似三角形法解题.例2如图甲所示,两球A、B用劲度系数为k1的轻弹簧相连,球B用长为l的细绳悬于O点,球A固定在O点正下方,且OA之间的距离恰为l,系统平衡时绳子所受的拉力为F1.现把A、B间的弹簧换成劲度系数为k2的轻弹簧,仍使系统平衡,此时绳子所受的拉力为F2,则F1与F2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为( )A.F1>F2B.F1=F2C.F1<F2D.无法确定解析如图乙所示,分析B球的受力情况,B球受到重力、弹簧的弹力和绳的拉力,△OAB 与△BDE相似,由于OA=OB,则绳的拉力等于B球的重力,所以F1=F2=mg.答案 B3.图解法此方法适用于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或可等效为三个力)而平衡的问题,特别是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或平衡中的临界、极值问题.例3如图甲所示,光滑的小球静止在斜面和竖直放置的木板之间,已知球重为G,斜面的倾角为θ,现使木板沿逆时针方向绕O点缓慢移动,问小球对斜面和挡板的压力怎样变化?解析小球的受力如图乙所示,小球受重力、斜面的支持力和挡板的支持力,在这三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三个力可构成力的三角形.挡板绕O点缓慢移动,可视为动态平衡.因挡板对小球的支持力F N2的方向与水平方向之间的夹角由90°缓慢减小,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F N1的方向也不变,由矢量三角形知,F N1必将变小,F N2将先变小后变大.4.正交分解法将各力分解到x轴和y轴上,运用两坐标轴上的合力等于零(∑F x=0,∑F y=0)的条件解题,多用于三个以上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问题.值得注意的是,x、y方向选择的原则:(1)在平衡状态下,少分解力或将容易分解的力分解.(2)在非平衡状态下,通常沿加速度方向和垂直加速度方向进行分解.(3)尽量不要分解未知力.例4如图所示,斜劈A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B在外力F1和F2的共同作用下沿斜劈表面向下运动.当F1方向水平向右,F2方向沿斜劈的表面向下时斜劈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方向向左.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同时撤去F1和F2,物体B的加速度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下B.若只撤去F1,在物体B仍向下运动的过程中,A所受地面摩擦力方向可能向右C.若只撤去F2,在物体B仍向下运动的过程中,A所受地面摩擦力方向可能向右D.若只撤去F2,在物体B仍向下运动的过程中,A所受地面摩擦力不变解析对物体B和斜劈A分别受力分析如图(a)、(b)所示,由于水平方向受力平衡,且斜劈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方向向左,对斜劈分析有N B sinθ>f′B cosθ,f′B=f B=μN B,即μ<tanθ,所以当同时撤去外力F1、F2时,mg sinθ>μmg cosθ,物体B的加速度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下,A正确;若只撤去F1,N″B=mg cosθ,f″B=μmg cosθ<mg sinθ,则N″B sinθ>f″B cosθ,A所受地面摩擦力方向仍向左,B错;若只撤去F2,A所受地面摩擦力方向向左不变,C错D对.答案AD规律总结(1)物体或系统受四个或四个以上作用力时,一般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2)当物体或系统受力发生变化,在比较变化前、后的受力或运动情况时,要分清不变力和变化力,抓住变化力或者变化力的某方向上的分量进行比较,可以简化运算过程;如上题中,要求讨论斜劈A 所受地面摩擦力的变化,只要抓住斜劈A 所受变化力中的水平分力进行比较,就能较快地得出结论.(3)要善于转换研究对象.选择研究对象时优先整体也是相对的,当整体法有困难时一定记得要选择恰当的隔离体作研究对象.5.正弦定理法三力平衡时,三力的合力为0,三个力可构成一封闭三角形,若由题设条件寻找到角度关系,则可用正弦定理列式求解.例5一盏电灯重力为G ,悬于天花板上A 点,在电线O 处系一细线OB ,使电线OA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β=30°,如图甲所示.现保持β角不变,缓慢调整OB 方向至OB 线上拉力最小为止,此时OB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等于多少?最小拉力是多少?解析对电灯受力分析如图乙所示,据三力平衡特点可知:OA 、OB对O 点的作用力T A 、T B 的合力T 与G 等大反向,即T =G ① 在△OT B T 中,∠TOT B =90°-α, 又∠OTT B =∠TOA =β,故∠OT B T =180°-(90°-α)-β=90°+α-β,由正弦定理得T B sin β=Tsin90°+α-β②联立解得T B =G sin βcos α-β,因β不变,故当α=β=30°时,T B 最小,且T B =G sin β=G /26.整体法和隔离法选择研究对象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首要环节.若一个系统中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物体的平衡问题,在选取研究对象时,要灵活运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对于多物体问题,如果不求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我们优先采用整体法,这样涉及的研究对象少,未知量少,方程少,求解简便;很多情况下,通常采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相结合的方法.例6如图所示,顶端装有定滑轮的斜面体放在粗糙水平面上,A、B两物体通过细绳相连,并处于静止状态(不计绳的质量和绳与滑轮间的摩擦).现用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于物体B上,将物体B缓慢拉高一定的距离,此过程中斜面体与物体A仍然保持静止.在此过程中( )A.水平力F一定变小B.斜面体所受地面的支持力一定变大C.物体A所受斜面体的摩擦力一定变大D.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一定变大解析隔离物体B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则有F=mg tanθ,T=mgcosθ,在物体B缓慢拉高的过程中,θ增大,则水平力F随之变大,对A、B两物体与斜面体这个整体而言,由于斜面体与物体A仍然保持静止,则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一定变大,但是因为整体竖直方向并没有其他力,故斜面体所受地面的支持力不变;在这个过程中尽管绳子张力变大,但是由于物体A所受斜面体的摩擦力开始并不知道其方向,故物体A所受斜面体的摩擦力的情况无法确定,所以答案为D.7.平衡问题中极值的求法极值是指研究平衡问题中某物理量变化时出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学物理的极值问题可分为简单极值问题和条件极值问题,区分的依据是是否受附加条件制约.若受附加条件制约,则为条件极值.例7如图所示,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现施一与水平面成α角且斜向下的力F推物体,问:α至少为多大时,F无论多大均不能推动物体(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解析设物体的质量为m,静摩擦力为F f,现取刚好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分析,如图,由平衡条件有F cosα=μ(mg+F sinα),即F=μmgcosα-μsinα.上式中出现三个未知量,缺少条件,但注意到题中“无论F多大……”,可设想:当F→∞时,必有右边分式的分母→0,即cosα-μsinα=0,注意到题中“无论多大……”,可设想:当→∞时,必有右边分式的分母→0.专题三: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常用方法1.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常用方法——合成法、分解法(一)合成法合成法需要首先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将各个力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加速度方向上合成,直接求出合力,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称为合成法,具有直观简便的特点.(二)分解法分解法需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将某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分力,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称为分解法.分解法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常用方法,但此法要求对力的作用效果有着清楚的认识,要按照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例1如图所示,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车厢中,悬挂小球的悬线偏离竖直方向37°角,球和车厢相对静止,球的质量为m=1 kg.(g=10 m/s2,sin37°=0.6,cos37°=0.8)求:(1)车厢运动的加速度并说明车厢的运动情况;(2)悬线对球的拉力.解析球和车厢相对静止,它们的运动情况相同,由于对球的受力情况知道的较多,故应以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球受力分析,可以确定小球的加速度,即车厢的加速度不确定,但车厢的运动情况还与初速度方向有关,因此车厢的运动性质具有不确定性.深入细致的审题是防止漏解和错解的基础.(1)解法一:合成法以球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甲所示.球受两个力作用,重力mg和线的拉力F T,由球随车一起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故其加速度沿水平方向,合外力沿水平方向.做出mg和F T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如图甲所示,由数学知识得球所受的合力为F合=mg tan37°.由牛顿第二定律F合=ma得球的加速度为a=F合m=g tan37°=7.5 m/s2,方向水平向右.故车厢可能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解法二:分解法以球为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图,如图乙所示.绳的拉力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分别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其竖直分力F1和小球的重力平衡,二是其水平分力F2使小球产生向右的加速度,故F T cos37°=mg,F T sin37°=ma,解得a=g tan37°=7.5 m/s2,故车厢可能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向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2)由受力图可得,线对球的拉力大小为F T=mgcos37°=12.5 N. 答案(1)见解析(2)12.5 N2.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需确定研究对象,画出受力分析图,建立直角坐标系,将相关作用力投影到相互垂直的两个坐标轴上,然后在两个坐标轴上分别求合力,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式求解,此方法被称为正交分解法.直角坐标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坐标系建立的不合适,会给解题带来很大的麻烦,如何快速准确地建立坐标系,要依据题目的具体情境而定,正交分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成.当物体受到两个以上的力作用而产生加速度时,通常采用正交分解法解题.为减少矢量的分解,建立坐标系时,确定x轴的正方向常有以下两种选择.(1)分解力而不分解加速度分解力而不分解加速度,通常以加速度a的方向为x轴的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将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分解在x轴和y轴上,分别求得x轴和y轴上的合力F x和F y.根据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各个方向上的力分别产生各自的加速度,得F x=ma,F y=0.例2如图所示,小车在水平面上以加速度a向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车厢内用OA、OB两根细绳系住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OA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OB是水平的.求OA、OB两绳的拉力F T1和F T2的大小.解析m的受力情况及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如图所示(这样建立只需分解一个力),注意到a y=0,则有F T1sinθ-F T2=ma,F T1cosθ-mg=0,解得F T1=mgcosθ,F T2=mg tanθ-ma.答案F T1=mgcosθF T2=mg tanθ-ma(2)分解加速度而不分解力物体受几个互相垂直的力的作用,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时,若分解的力太多,则比较繁琐,所以在建立直角坐标系时,可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使尽可能多的力位于两坐标轴上而分解加速度a,得a x和a y,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x=ma x,F y=ma y,再求解.这种方法一般是以某个力的方向为x轴正方向时,其他的力都落在或大多数落在两个坐标轴上而不需要再分解的情况下应用.例3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固定在水平地面上,质量为m的物块A叠放在物体B 上,物体B的上表面水平.当A随B一起沿斜面下滑时,A、B保持相对静止.求B对A的支持力和摩擦力.解析 当A 随B 一起沿斜面下滑时,物体A 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mg 、B 对A 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 N 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 f 的作用而随B 一起做加速运动.设B 的质量为M ,以A 、B 为整体,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m +M )g sin θ=(m +M )a ,得a =g sin θ.将加速度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进行分解,如图所示.则a x =a cos θ=g sin θcos θ, a y =a sin θ=g sin 2θ,所以F f =ma x =mg sin θcos θ,由mg -F N =ma y =mg sin 2θ,得F N =mg cos 2θ.答案 mg sin θcos θ mg cos 2θ3.整体法和分隔法如果系统是由几个物体组成,它们有相同的加速度,在求它们之间的作用力时,往往是先用整体法求它们的共同加速度,再用分隔法求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例4如图所示,质量为2m 的物体A 与水平地面间的摩擦可忽略不计,质量为m 的物体B 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在水平推力F 的作用下,A 、B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A 对B 的作用力为多大?解析 以A 、B 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受重力G 、支持力F N 、水平向右的推力F 、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 f (F f =μmg ).设加速度为a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F f =3ma .以B 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受重力G B 、支持力F N B 、A 对B 水平向右的作用力F AB 、水平向左的摩擦力F fB (F fB =μmg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AB -F fB =ma . 联立以上各式得F AB =F +2μmg3.答案F +2μmg34.极限分析法在处理临界问题时,一般用极限法,特别是当某些题目的条件比较隐蔽、物理过程又比较复杂时.例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板上放着一质量为m的木块,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板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若要将木板从木块下抽出,则加在木板上的力F至少为多大?解析木板与木块通过摩擦力联系,只要当两者发生相对滑动时,才有可能将木板从木块下抽出.此时对应的临界状态是:木板与木块间的摩擦力必定是最大静摩擦力F f m(F f m=μ1mg),且木块运动的加速度必定是两者共同运动时的最大加速度a m.以木块为研究对象,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 f m=ma m.①a m也就是系统在此临界状态下的加速度,设此时作用在木板上的力为F0,取木板、木块整体为研究对象,则有F0-μ2(M+m)g=(M+m)a m.②联立①、②式得F0=(M+m)(μ1+μ2)g.当F>F0时,必能将木板抽出,即F>(M+m)(μ1+μ2)g 时,能将木板从木块下抽出.答案F>(M+m)(μ1+μ2)g5.假设法假设法是解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用假设法解题,一般依题意从某一假设入手,然后用物理规律得出结果,再进行适当的讨论,从而得出正确答案.例6如图所示,火车车厢中有一个倾角为30°的斜面,当火车以10 m/s2的加速度沿水平方向向左运动时,斜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A保持与车厢相对静止,求物体所受到的静摩擦力.(取g =10 m/s2)解析物体受三个力作用:重力mg、支持力F N和静摩擦力F f,因静摩擦力的方向难以确定,且静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斜面平行,所以假设静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水平方向上有F N sin30°-F f cos30°=ma.①在竖直方向上有F N cos30°+F f sin30°=mg.②由①、②式得F f=-5(3-1)m,负号说明摩擦力F f的方向与假设的方向相反,即沿斜面向下.答案-5(3-1)m6.传送带类问题的分析方法例7如图所示,传送带与地面倾角θ=37°,从A 到B 长度为16 m ,传送带以10 m/s 的速率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A 处无初速度地放一个质量为0.5 kg 的物体,它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求物体从A 运动到B 所需要时间是多少?(sin37°=0.6,cos37°=0.8,g=10 m/s 2)分析传送带逆时针转动,在物体加速到速度等于传送带速度之前,物体受到沿斜面方向向下的摩擦力,这一动力学条件是在审题过程中容易发现的,当物体的速度达到传送带速度之后,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是审题过程中要注意研究的问题.解析 物体放在传送带上后,开始的阶段,由于传送带的速度大于物体的速度,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沿传送带向下,受力如图甲所示,物体由静止加速,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μmg cos θ=ma 1解得a 1=10 m/s 2物体加速至与传送带相同的速度需要的时间为t 1=v a 1=1010s =1 s物体加速到与传送带相同的速度经过的位移为 s =12a 1t 21=5 m由于μ<tan θ(μ=0.5,tan θ=0.75),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将继续加速运动,当物体速度大于传送带的速度时,物体受到沿传送带向上的摩擦力,受力如 图乙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 sin θ-μmg cos θ=ma 2解得a 2=2 m/s 2设后一阶段物体滑至底端所用的时间为t 2,由L -s =vt 2+12a 2t 22解得t 2=1 s(t 2=-11 s 舍去)所以,物体从A 运动到B 所用时间t =t 1+t 2=2 s.答案 2 s规律总结传送带类问题的求解思路和技巧解决传送带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准临界情况,即物体与传送带速度相等时,此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会发生突变,有时是摩擦力的大小发生突变(传送带水平放置),有时是摩擦力的方向发生突变(传送带倾斜放置,如例7),然后正确运用运动学知识即可顺利求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