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开发地质基础》PPT课件
东北石油大学油气田地质开发基础-PPT-第六章
2021/4/9
12
第二节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2021/4/9
13
2021/4/9
14
第二节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三)披覆背斜油气藏
1、定义: 这类背斜是由地形突起及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
2、形成机理:在沉积基底上常存在有各种地形突起,由结晶基岩、坚硬致密的沉积岩
下大上小。
如渤海湾盆地的济阳坳陷的孤岛及孤东油田。主要分布在地台区。
2021/4/9
15
2021/4/9
16
第二节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四)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1、成因:由地下塑性物质活动的结果。在特殊的沉积环境中,坳陷内可堆积巨厚
的盐岩、膏岩和泥,它们在地下高温、高压下一般呈较强的塑性。在上覆不均衡重力负 荷或侧向水平应力作用下,产生塑性蠕动,可在上覆地层薄弱地带发生底辟上拱,使上 覆地层发生变形,形成底辟拱升背斜圈闭。
2021/4/9
7
第二节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形态较简单,油气聚集机理简 单,也易于用地震方法发现,是油气勘探的首选对象。背斜 油气藏从成因上看,也可分为五个亚类
(一)挤压背斜油气藏
1、定义:由侧向挤压应力为主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背斜 圈闭的油气聚集。
2、特点:两翼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闭合度高,闭合 面积小;常伴有断裂(图6-1)。
(五)滚动背斜油气藏
1、形成机理:沉积过程中,由于张性断层的块断活动及重力滑动,边沉积边断
断鼻油气藏
断 孤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层
油
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石油地质基础知识讲义PPT课件
倾 斜岩岩层层在地厚表度出永露远的小部于分铅叫垂露厚头度。。露头可分为: 天然露头:天然出露在地表的岩层露头。 人工露头:经人工或机械挖掘出来的岩层露头。
第7页/共53页
(二)褶皱构造
水平岩层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形成波状弯曲 但未丧 失其连续完整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褶皱构造是地壳上是最常见的一种 地质 构造形态。
第11页/共53页
3)断层分类 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方向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三种, 如图1-7所示。
第12页/共53页
其中:
• 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正断层会使地层 产生缺失现象。
• 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逆断层会使地层 产生重叠现象。
• 平移断层:两盘沿断层面走向方向相对移动的断层。
第19页/共53页
第三节、石油的生成及油气运移
一、石油、天然气的生成
关于油气的成因曾有两种不同的学说,即有机成因学说和无机成因 学说两大派别。
无机成因学派认为:石油和天然气是来自地球内部的无机物质,或 者是来自宇宙中的碳氢元素,经过复杂的化学作用,首先形成了甲烷, 并在地球形成初期就已存在地球内部,后来沿地壳的裂缝向上运移,在 运移过程中聚合成高分子的烃类,并在岩层中聚集形成油气藏。
2、层理类型:根据细层和层系界面的相对关系,将层理分为水平 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四种类型。(图1-12层理 类型示意图 略)
第17页/共53页
(二)沉积岩的分类
根据沉积岩的成分、沉积岩作用的方式和沉积的环境等,可将 沉积 岩分为碎屑岩、粘土岩和碳酸盐岩三大类。
1、碎屑岩:其中碎屑颗粒含量大于50%。碎屑岩是主要储油岩石。 我国
【采油PPT课件】地 质 基 础 部 分
线产生负异常;反之,产生正异常。
b.识别油、水层:当其它条件相同时,水层的自 然电位大于油层的自然电位。
c.判断水淹层:对于注淡水开发的油藏,油层水
淹后,相当于地层水矿化度降低,地层水电阻率增大,
造成自然电位减小。
d.识别岩性:泥岩处自然电位曲线平直,砂岩处
自然电位曲线异常幅度最大,含泥砂岩次之,砂岩含
扶余油层 杨大城子油层 下部含油组合
K1q2 K1q1
农安油层
K1d
J
大庆油田萨、 葡、高油层, 是青山口组--嫩江组沉积时 期,由北部沉 积体系形成的 储集层。
T06
T1萨二组 T1΄
T2
大庆油田萨、葡、高油层,是青山口组 ---嫩江组沉积时期,由北部沉积体系形 成的储集层。储层厚度由北向南逐渐减 薄,单层厚度由大到小,储层物性由好 变差。
其实践意义在于应用地质构造的客观规律指导生
产实践 。
•两种构造形式:褶皱构造与断裂构造
•褶皱构造: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连续弯曲,其岩 层的连续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它是岩层朔性变 形的表现。 •岩石受力作用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就要 破裂,形成断裂构造。
• 褶皱的要素及基本类型
核:组成褶皱中心部分的岩层为核,它是相对于褶皱内部的某一地层来说的 翼:核部两侧的岩层成为翼。相邻的两个褶曲之间的翼是共有的 枢纽:组成褶皱的岩层的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叫枢纽,它可以是直线、
井中的电动势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扩散电位、 薄膜电位和过滤电位。
•曲线特点
砂泥岩剖面: 泥岩处 SP曲线平直(基线) 砂岩处 负异常(Rmf > Rw ) 负异常幅度与粘土含量成反比, Rmf / Rw 成正比
自然电位曲线的应用
《石油地质基础》-5-地层PPT课件
第二节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指各种地质作用发生的时代。 主要包括:
——相对地质年代: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 先后顺序
——绝对地质年代:表示地质事件发生至 今的年龄。
8
第二节 地质年代
一、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形成的新老关系
也即先后顺序,主要是根据生物界的发 展演化,把地质历史划分为不同的历史 阶段。
每年每克母体同位素能产生的子体同位素的克数。
36
第二节 地质年代
1、同位素地质年代测定——条件
放射性同位素种类很多(自然界已知有53种以上),
但能用于测定绝对年代的同位素(只有少数几种) 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具有适当的半衰期。不同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极不
相同。根据地质体形成距今时间的不同,测定其绝 对地质年代时须采用具有相当的半衰期的放射性元 素。一般说来,地质体的形成时间都比较长,因此, 那些半衰期极短的放射性同位素是不适用的。
3、地层研究的意义
(1)地球发展的不同地质历史阶段所形成的 岩层或岩石组合是不同的,而各种矿产常与 一定地质时代的岩层或岩石组合有关。例如: 煤在石炭纪、二叠纪及侏罗纪地层中发现最 多;石油和天然气多发现于中生代和新生代 地层之中。
4
第一节 概述
3、地层研究的意义 (2)地层是地壳发展历史的天然记录,研究地
各地区所形成的岩层总难免有不同特征。每一个 地区的地层都须要根据其岩石性质从老到新进行 系统的划分,分出不同的层,以弄清该区岩层形 成的顺序,建立该区的地层系统,并和其它地区 进行对比研究。这样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称为 岩石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是以地层的岩性特征和岩石类别作 为划分依据的地层单位,包括群、组、段、层四 个级别。
《油田开发地质基础》课件
油田开发的工作流程
1
勘探与评价
确定油田的边界和储量,并评估开发潜力。
2
钻井与完井
使用钻机开采油井,并进行完井作业以确保油井的安全和可靠性。
3
生产与采收
通过注水、注汽和其他采收技术,将石油和天然气从油藏中采集出来。
油田开发中的挑战
1 技术挑战
油田开发需要解决地下复 杂环境中的技术难题。
2 环境挑战
《油田开发地质基础》 PPT课件
本PPT课件将为您介绍油田开发地质基础知识,包括石油概述、油田的形成、 油藏的分类、地质勘探技术、油田开发的工作流程、油田开发中的挑战以及 油田开发的前景分析。
石油概述
石油是一种天然的有机物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它是地下深处由古代生物遗骸经过长时间的地 质作用形成的。
油田开发对环境产生一定 的影响,如水资源的过度 开采和废水处理。
3 经济挑战
油价的波动和市场需求的 变化会影响油田开发的经 济效益。
油田开发的前景分析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油田开发仍然具有广阔的前景。新的勘探技术和开采方法将有助于更高效、 可持续的油田开发。
非常规油藏
非常规油藏是指储量较低或岩石渗透性较差的油田, 采油难度较大。
地质勘探技术
1 地震勘探
地震勘探通过记录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情况,推断地下岩石的构造和性质。
2 地电勘探
地电勘探利用电率和自然电位的差异来确定地下物质的分布。
3 地磁勘探
地磁勘探将测量地下岩石的磁性特征,以了解地下构造和岩石性质。
油田的形成
古生物堆积
油田形成的第一步是古生物堆积,古代生物遗骸会通过各种地质作用沉积在地下。
成岩作用
油田基础地质培训PPT课件
三类油层是条带状、透镜状分布的低渗透油层。除了上述四个砂岩组以外的33个砂岩组属于这种类型。空气渗透率一般小于500×10-3μm2,有效渗透率小于200×10-3μm2,孔隙度为%,砂体零散分布。
喇嘛甸油田北东块萨Ⅱ9沉积相带图
喇嘛甸油田具有统一的水动力系统,油气水纵向分布受重力分异作用制约,具有统一的油气界面和油水界面。油气界面在海拔-770m左右,油水界面在海拔-1050m左右。
三矿
四矿
二矿
一矿
基础井网开发层系示意图
SⅠ
SⅡ
SⅢ
PⅠ1-2
PⅠ4
PⅠ5-7
PⅡ
GⅠ1-5
GⅠ6-20
GⅡ1-18
GⅡ19-34
GⅢ
基础井网一套井
油 井
基础井网二套井
×
一套井
水 井
二套井
81年 之前 二套井
在层系划分上,根据油层性质划分为葡I1-2油层和萨尔图+葡I4及以下油层两套开发层系。一套半井网,分别采用600m和300m井距反九点法面积注水井网。
㈠开发初期(基础井网)
一套井网为排号后只有两位数
二套井网为排号后有三位数,注水井排号后第三位数为2,采油井排号后第三位数分别为1、3或0
层系井网开发层系示意图
“7”
SⅠ
SⅡ
SⅢ
PⅠ1-2
PⅠ4
PⅠ5-7
PⅡ
GⅠ1-5
GⅠ6-20
GⅡ1-18
GⅡ19-34
GⅢ
“8”
“4”
“5”
三
四
层系调整后各套区
1.自喷开采阶段(1973年—1980年)
开采初期千方百计搞好分层注水,不断恢复油层压力,放大压差生产,同时针对油田厚油层发育,油层多等特点,采取了选择性压裂、油井堵水等工艺措施,充分挖掘主力油层的潜力,使年产油量从1976年起始终保持在1200×104t以上,比原设计年产油800×104t的能力高出50%以上。阶段末累积产油8214.9 ×104t,采出程度10.08%,油田综合含水60.7%。
油田地质基础
不整合接触识别特征.1不整合面与整合面比较而言是不平整的,表现为起伏不平2.不整合面附近常富集有沉积矿产3.对于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有明显差异4.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有沉积间断5.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的构造变形强弱程度不同河流相1化石:不易保存,只是植物的茎、叶的碎片2岩性:陆源碎屑岩,成分受物源控制,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3沉积构造:冲刷构造,水平与交错层理,暴露标志4砂体形态:平面上看:曲流河是带状,辫状河是片状;剖面上看:曲流河孤立透镜体,辫状河是复合透镜体5流向特征:典型单向水流6粒度资料反映出是牵引流性质7电性和地震标志明显8相序:向上变薄变细的二元结构三角洲1.岩石类型;以砂岩、粉砂岩、粘土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比河流高2.粒度分布特征;由陆地向海方向,砂岩的粒度和分选性有变细变好的总趋势3.沉积构造;复杂多样4.生物化石;海生与陆生混生现象是重要特征5.沉积层序.垂向上是下细上粗的反旋回6.砂体形态.平面上是朵状或指状;剖面上呈发散的扫帚状,与前三角洲呈齿状交错7.测井曲线特征.SP曲线呈反钟形或漏斗形同沉积背斜的特征1.顶部岩层厚度小,两翼岩层厚度大2.单层厚度横向变化的岩层中,同一岩层横向上常常存在岩性和岩相变化3.背斜构造幅度下部大、上部小,两翼岩层倾角下部突、上部缓4.构造面积和构造幅度大、圈闭条件好、储层发育,生储盖组合配置好,靠近油源、形成时间早断层识别标志1断层附近岩石破碎、断层角砾岩、断层泥、糜棱岩、断层镜面、擦痕2产状突然变化,节理密集3构造透镜体4牵引褶皱5地层的缺失或重复6断层三角面7可能为负地形8线状、串珠状泉水断层野外识别1.构造线的不连续构造线或地质体沿走向突然中断或错位2.地层的重复和缺失与褶皱不同的是单向重复3.断层面的构造特征擦痕、摩擦镜面4.断层附近的构造现象附近的岩层发生塑性变形和脆性变形5.地貌标志断层崖、山脊被错断等井下断层识别证据:1.井下地层的缺失或重复2.近距离内标准层的标高相差悬殊3.近距离内同层厚度突变4.钻井过程中的井漏、井塌等现象可作为参考5.近距离内油藏流体性质差异明显.同生断层特征1.下降盘的地层厚度明显大于上升盘的厚度2.断层的断距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断面常具有上陡下缓的特征4.下降盘长发育滚动背斜和反向断层5.形成的滚动背斜和断块构造等圈笔,有利于油气聚集.有机质向油气转化阶段划分①生物化学气阶段②热催化生油气阶段③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④深部高温气阶段.裂缝油气藏主要特点1.油气藏常呈块状2.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钻井液漏失等现象3.试井获得的地层实际渗透率比实验室测值大得多4.同一油气藏,不同的油气井之间相差悬殊古潜山油气藏的主要特点1.油气分布不受地层限制,呈块状,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规模较大2.储层发育,物性好,单井产量高3.油气一般来自上面的新时代,下面为储层,具有新生古储的特点不整合面在油气运移与聚集中的作用1.由于不整合面长期受到风化侵蚀作用使其孔渗性增强2.可以作为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通道3.生油区与储集区联系的桥梁4.在不整合面上下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不整合接触识别特征.1不整合面与整合面比较而言是不平整的,表现为起伏不平2.不整合面附近常富集有沉积矿产3.对于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有明显差异4.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有沉积间断5.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的构造变形强弱程度不同河流相1化石:不易保存,只是植物的茎、叶的碎片2岩性:陆源碎屑岩,成分受物源控制,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3沉积构造:冲刷构造,水平与交错层理,暴露标志4砂体形态:平面上看:曲流河是带状,辫状河是片状;剖面上看:曲流河孤立透镜体,辫状河是复合透镜体5流向特征:典型单向水流6粒度资料反映出是牵引流性质7电性和地震标志明显8相序:向上变薄变细的二元结构三角洲1.岩石类型;以砂岩、粉砂岩、粘土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比河流高2.粒度分布特征;由陆地向海方向,砂岩的粒度和分选性有变细变好的总趋势3.沉积构造;复杂多样4.生物化石;海生与陆生混生现象是重要特征5.沉积层序.垂向上是下细上粗的反旋回6.砂体形态.平面上是朵状或指状;剖面上呈发散的扫帚状,与前三角洲呈齿状交错7.测井曲线特征.SP曲线呈反钟形或漏斗形同沉积背斜的特征1.顶部岩层厚度小,两翼岩层厚度大2.单层厚度横向变化的岩层中,同一岩层横向上常常存在岩性和岩相变化3.背斜构造幅度下部大、上部小,两翼岩层倾角下部突、上部缓4.构造面积和构造幅度大、圈闭条件好、储层发育,生储盖组合配置好,靠近油源、形成时间早断层识别标志1断层附近岩石破碎、断层角砾岩、断层泥、糜棱岩、断层镜面、擦痕2产状突然变化,节理密集3构造透镜体4牵引褶皱5地层的缺失或重复6断层三角面7可能为负地形8线状、串珠状泉水断层野外识别1.构造线的不连续构造线或地质体沿走向突然中断或错位2.地层的重复和缺失与褶皱不同的是单向重复3.断层面的构造特征擦痕、摩擦镜面4.断层附近的构造现象附近的岩层发生塑性变形和脆性变形5.地貌标志断层崖、山脊被错断等井下断层识别证据:1.井下地层的缺失或重复2.近距离内标准层的标高相差悬殊3.近距离内同层厚度突变4.钻井过程中的井漏、井塌等现象可作为参考5.近距离内油藏流体性质差异明显.同生断层特征1.下降盘的地层厚度明显大于上升盘的厚度2.断层的断距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断面常具有上陡下缓的特征4.下降盘长发育滚动背斜和反向断层5.形成的滚动背斜和断块构造等圈笔,有利于油气聚集.有机质向油气转化阶段划分①生物化学气阶段②热催化生油气阶段③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④深部高温气阶段.裂缝油气藏主要特点1.油气藏常呈块状2.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钻井液漏失等现象3.试井获得的地层实际渗透率比实验室测值大得多4.同一油气藏,不同的油气井之间相差悬殊古潜山油气藏的主要特点1.油气分布不受地层限制,呈块状,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规模较大2.储层发育,物性好,单井产量高3.油气一般来自上面的新时代,下面为储层,具有新生古储的特点不整合面在油气运移与聚集中的作用1.由于不整合面长期受到风化侵蚀作用使其孔渗性增强2.可以作为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通道3.生油区与储集区联系的桥梁4.在不整合面上下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不整合接触识别特征.1不整合面与整合面比较而言是不平整的,表现为起伏不平2.不整合面附近常富集有沉积矿产3.对于角度不整合,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有明显差异4.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有沉积间断5.不整合面上下的地层的构造变形强弱程度不同河流相1化石:不易保存,只是植物的茎、叶的碎片2岩性:陆源碎屑岩,成分受物源控制,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3沉积构造:冲刷构造,水平与交错层理,暴露标志4砂体形态:平面上看:曲流河是带状,辫状河是片状;剖面上看:曲流河孤立透镜体,辫状河是复合透镜体5流向特征:典型单向水流6粒度资料反映出是牵引流性质7电性和地震标志明显8相序:向上变薄变细的二元结构三角洲1.岩石类型;以砂岩、粉砂岩、粘土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比河流高2.粒度分布特征;由陆地向海方向,砂岩的粒度和分选性有变细变好的总趋势3.沉积构造;复杂多样4.生物化石;海生与陆生混生现象是重要特征5.沉积层序.垂向上是下细上粗的反旋回6.砂体形态.平面上是朵状或指状;剖面上呈发散的扫帚状,与前三角洲呈齿状交错7.测井曲线特征.SP曲线呈反钟形或漏斗形同沉积背斜的特征1.顶部岩层厚度小,两翼岩层厚度大2.单层厚度横向变化的岩层中,同一岩层横向上常常存在岩性和岩相变化3.背斜构造幅度下部大、上部小,两翼岩层倾角下部突、上部缓4.构造面积和构造幅度大、圈闭条件好、储层发育,生储盖组合配置好,靠近油源、形成时间早断层识别标志1断层附近岩石破碎、断层角砾岩、断层泥、糜棱岩、断层镜面、擦痕2产状突然变化,节理密集3构造透镜体4牵引褶皱5地层的缺失或重复6断层三角面7可能为负地形8线状、串珠状泉水断层野外识别1.构造线的不连续构造线或地质体沿走向突然中断或错位2.地层的重复和缺失与褶皱不同的是单向重复3.断层面的构造特征擦痕、摩擦镜面4.断层附近的构造现象附近的岩层发生塑性变形和脆性变形5.地貌标志断层崖、山脊被错断等井下断层识别证据:1.井下地层的缺失或重复2.近距离内标准层的标高相差悬殊3.近距离内同层厚度突变4.钻井过程中的井漏、井塌等现象可作为参考5.近距离内油藏流体性质差异明显.同生断层特征1.下降盘的地层厚度明显大于上升盘的厚度2.断层的断距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3.断面常具有上陡下缓的特征4.下降盘长发育滚动背斜和反向断层5.形成的滚动背斜和断块构造等圈笔,有利于油气聚集.有机质向油气转化阶段划分①生物化学气阶段②热催化生油气阶段③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④深部高温气阶段.裂缝油气藏主要特点1.油气藏常呈块状2.钻井过程中经常发生钻具放空、钻井液漏失等现象3.试井获得的地层实际渗透率比实验室测值大得多4.同一油气藏,不同的油气井之间相差悬殊古潜山油气藏的主要特点1.油气分布不受地层限制,呈块状,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规模较大2.储层发育,物性好,单井产量高3.油气一般来自上面的新时代,下面为储层,具有新生古储的特点不整合面在油气运移与聚集中的作用1.由于不整合面长期受到风化侵蚀作用使其孔渗性增强2.可以作为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通道3.生油区与储集区联系的桥梁4.在不整合面上下可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1。
采油PPT课件:油气田开发地质概述
一、油气藏及其油、气、水
9、地层水
地层水状态:地层水在岩石(油层)孔隙中呈油水(气)混 合状态;油藏边水和底水呈自由状态。
地层水化学成分:地层水化学成分主要有:Na+、K+、 Ca2+、Mg2+阳离子,和Cl-、SO42-、CO32-、HCO3-阴离子。
实际各油田地层水水型通常有:CaCl2型(氯化钙型),又 称硬水,一般是封闭条件较好的油藏;NaHCO3型(碳酸氢钠 型),又称碱性水,也是油田常见的水型。
一、油气藏及其油、气、水
2、圈闭类型
(1)构造圈闭:由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位移造 成的圈闭叫构造圈闭,包括断层遮挡圈闭和背斜圈闭。
断层遮挡圈闭
背斜圈闭一、油气藏及其油、来自、水2、圈闭类型(2)地层遮挡圈闭:由于地层因素造成遮挡条件的圈闭。 包括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和地层超覆遮挡圈闭。
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
一、油气藏及其油、气、水
5、原油的物理性质
饱和压力:地层原油在压力降低到开始脱气时的压力称 饱和压力。原始饱和压力是指油田开采初期,地层保持在原 始状况下测得的饱和压力。
溶解气油比:地层原始状况下,单位重量(或体积)原油 所溶解的天然气量称为原始气油比(单位:m3/t或m3/m3);油 井生产时,每采出1吨原油伴随采出的天然气量称生产气油 比(单位:m3/t)。
8、天然气的化学性质
天然气与石油相似,主要由C(65%-80%)、H(12%-20%)、 S、N、O及微量元素组成。
天然气的化合物主要有甲烷 (CH4)、乙烷(C2H6)、丙烷 (C3H8) 、丁烷(C4H10) 等烃,还有少量CO2、CO、H2、N2等。甲 烷在天然气中含量最多,占42%-98%,当其含量超过95%时, 则称为干气;而乙烷以上的烃类含量超过5%时,称为湿气。 干气多产自纯气藏,湿气多与石油伴生。
油田开发基础知识ppt课件
开发方式及布井
三、油田注水方式
注水方式是指注水井在油田上所处的部位以及注水井 和采油井的排列关系。
油田注水方式一般分为:边外(缘)注水和边内注水 两大类(或分为边缘注水、切割注水、面积注水和点状注 水四类)。目前,多数油田采用面积注水方式。
开发方式及布井
(一)边缘注水
边缘注水适用于油田边水比较活跃、油水界面清晰、 油田规模较小、地质构造完整、油田边部和内部连通性能 好、油层渗透率较高、油层稳定的油田。边缘注水一般在 油水过渡带地区较适用,根据油水过渡带情况分为三种。
油田开发简介
油田开发一般都包括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开发前的详探、开发试验等(搞清油田的
地质构造、地质储量、储层物性等地质特点); (2)开发设计和投产阶段——根据油田实际情况和开发规 律,选择最佳的油田开发方案,同时组织投产; (3)方案调整和完善阶段——在开发过程中,随着对油田 认识的不断加深,针对不同开发阶段采用不同开发方案,以 实现不同时期的产量要求。
开发方式及布井
1、缘内注水
注水井布署在内含油边界 以内,按一定井距环状排列, 与等高线平行。一般适用于过 渡带区域内渗透性很差无法注 水的油田,可以防止原油外流, 减少注入水的损失。
缘内注水
开发方式及布井
2、缘上注水
注水井布署在外含油边界 上或在油藏内距外含油边界较 近处,按一定井距环状排列, 与等高线平行。一般适用于过 渡带区域内渗透性较差的油田, 可以提高注水井的注入能力和 驱油效率。
行列切割注水示意图
开发方式及布井
行列切割注水方式和特点如下:
(1)可根据油田地质特征选择最佳切割方向和切割距离, 采用横切、纵切、环状切割的形式;
(2)便于调整注水方式,有利于地面生产工艺简化及管理 方便;
油田基础地质培训
实例三
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描述地层不整 合油气藏的地质特征、不整合面的 识别标志、勘探开发方法等,分析
其成藏条件和勘探策略。
实例四
水动力油气藏。描述水动力油气藏 的地质特征、水动力条件的识别标 志、勘探开发方法等,分析其成藏
条件和勘探思路。
05
勘探开发技术方法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应用
地震勘探
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探地下的地 质情况。
02
案例二
某气田致密砂岩气藏地质资料解释与应用。通过测井资料精细处理、地
震资料多属性分析和岩心资料综合研究,有效预测了气藏分布范围,为
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了有力支撑。
03
案例三
某油田低渗透油藏地质资料解释与应用。通过地质调查、测井评价和地
震反演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应用,准确刻画了低渗透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
,为油田增储上产奠定了基础。
02 微观非均质性
利用扫描电镜、压汞实验等手 段,研究储层孔隙结构、喉道 分布等微观特征。
03 层内非均质性
分析单层内岩性、物性的韵律 性、旋回性等变化特征,评价 层内流体流动规律。
0 层间非均质性 4对比不同层位之间岩性、物性
的差异程度,评价层间流体窜 流和隔层遮挡作用。
04
油气藏类型及成藏模式
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需求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 增长,油田开发对于满足 社会需求和保障能源安全
至关重要。
技术进步
油田开发技术的不断创新 和进步,提高了开发效率 和采收率,降低了开发成
本和环境影响。
02
地层与构造基础
地层划分与对比
01
02
03
地层划分原则
《石油地质基础》地层PPT文档98页
《石油地质基础》地层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பைடு நூலகம்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