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志》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文化志》读书笔记
--------- 个人网址:/p/丁叮丁咚咚
曾肤浅地以为我们岭南是古代的南蛮之地,论文化底蕴自是不能与中原地区相提并论的。

细读《中华文化通志》第二典——地域文化之《岭南文化志》,才知岭南文化亦浩如烟海,亦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枝璀璨的奇葩。

这让身为岭南人的我自愧无知的同时又深感自豪,心头的历史使命感也随之强烈。

作为原生性的文化,岭南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不断汲取、融合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

岭南文化务实、开放、兼容、创新。

而在我看来,这些特点的是一种文化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必要因素。

务实,造就了岭南文化积淀的厚重;开放,是一种不羁洒脱的文化心态;兼容,是我们文化消化其他外来文化精华的肚量;创新,更是岭南文化开拓进取的源泉。

了解了岭南史前原始文化,才知岭南文化积淀深厚绝非空穴来风。

马坝人颅骨化石的发现,新旧石器的出土,封开黄岩洞文化遗址、石峡文化遗址的挖掘,诉说着内陆农业文化的源远流长。

“陈桥类型”文化遗址,珠江口沙丘遗址,西樵山文化,无不彰显着沿海海洋性文化遗存的丰富厚实。

青铜时代遗址、墓葬600多处,青铜器1000多件,数字向来最具说服力,岭南文化与外界融合由来已久是不争的事实。

岭南学术与流派,虽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的黄金时代反映不多,但在秦统一六国便落地生根,涌现了一批以“四士三陈”为代表的文人骚客。

儒、道、佛各家思想相继传入岭南,并与当地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想风貌。

韩愈、苏轼遭贬的忧国忧民思想,张九龄、余靖、海瑞等忠臣志士的勤政爱民思想,邱浚的经济思想和理财之道各成体系各相圆满。

明代陈献章创立的江门学派提倡为学贵疑和深造自得的开放学风,歌颂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重视主题意识开创一代新风的思想流派。

而到了近代,岭南成为接触西方文明的前沿地带,近代儒学思潮、民族主义思潮、社会政治思潮、社会经济思潮、社会主义思潮的交错出现,编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我认为这不仅得益于岭南得天独厚的沿海地理位置,更仰仗的是岭南人民对家国政治的迫切关心和热爱。

岭南文学艺术,虽起步较晚,但后天发展得相对成熟。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岭南人民的勤快和智慧,先天条件的不足,不应成为一方百姓不学无术的借口,我们勤勤恳恳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文学艺术文化。

古、近、当代诗歌各具特色,作为岭南人,读那些诗句总有一股亲切感,这大抵是因为自小教课书里出现的诗歌几乎都是外域的吧。

岭南散文在明朝建立后进入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文体兼备,题材广涉,创作群体庞大,流传甚远。

而近代史的帷幕从岭南拉开之后,岭南文坛深受刺激,丁日昌、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孙中山等人推动者岭南散文对中国近代史的巨大影响作用。

我很惊讶,岭南小说居然是在清末民初才逐渐兴起。

岭南音乐及舞蹈也有鲜明的内部地域性,潮汕、客家、广府音乐有所相通,又自成一家。

除此之外,广绣、潮州金漆木雕、端砚。

石湾陶瓷、广彩等工艺艺术也各具特色,工艺产品远销中外。

摄影与电影,对于这些近代西方文明的产物,最先接触这类艺术的是中国旅外华人,而岭南作为首屈一指的侨乡,首先将这两种艺术形式引进中国,并将其传入内陆。

岭南画派画家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组织的中华写真队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摄影艺术奠定了坚实的现实主义的基石。

沙飞、薛子江等在这一领域也贡献颇大。

黎民伟、陈波儿、阮玲玉、蔡楚生......一系列岭南电影从业者更是撑起了中国内地早起电影半边天。

这再次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兼容、创新的特点。

岭南科学技术,在古代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比较落后的。

虽然我们比起中原地区的确是落后了点儿,但我们仍有一些先进方面是本土人民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我们自知不足,便不断
吸取中原及海外的先进技术,力求自生。

在我们南迁的同时带来农耕、纺织、冶金、造船、医学等技术的南传。

明清时期冶铁、制糖、制盐、造船、采珠、陶瓷等技术更是革新至中国前列,广铁、广绣、广船、广雕等产品蜚声海内外。

绵延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产资源也使岭南地区成为中国和世界海洋开发的先驱之一。

岭南近代实业的飞速发展也是举世瞩目的,采矿、金融、造船、铁路、航天、航海技术全国首屈一指。

在中西医方面,岭南是发展得比较早而快的。

广州先烈路西汉古墓中,发现有中药朱砂和供煎药、预防疾病使用的铜熏炉。

更有《肘后备急方》、《海药本草》等医书涌现。

然而古代岭南中医医生却是较少的,医药药材也较为匮乏,所以百姓得病多信仰卜卦问巫和一些民间土方。

而到了近代,虽然在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多有崇洋媚外的倾向而否定中医限制中医的发展,但岭南的中医文化仍旧是在夹缝中顽强生存,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著名中医在岭南办校,培养大批中医人才,岭南近代中医、中药届名医辈出。

而西医作为舶来品,也是从岭南开始引入中国的,西医传入中国的第一个标志牛痘接种法就是由南海人邱熺在澳门经商时以身试法有效后传入中国的。

中国内陆第一个西医医院也是由英国传教士在广州设立的。

而西医医术和西医医学家也自此不断在岭南涌现,国内第一个西医医生是广州关亚杜,第一位西医博士是中山人黄宽,这无不彰显着岭南在西医方面对整个中国西医届的重大作用。

除此之外,岭南近代生物学、农业科学、数理化学等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具有前瞻性的。

我认为这与近代以来岭南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窗口关系尤为密切。

岭南教育,较中原地区起步较迟。

最初岭南的教育人才基本皆为南下为官的中原士人,直到东汉末年以三陈四士为代表的一代名儒的出现,才使得岭南有自己的知识阶层,有自己的精英,并有岭南自己的雅文化。

岭南教育与岭南文化自此相互促进,彼此增长。

到了唐朝,岭南教育更有了“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有乡学”的体系。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岭南的教育更是蓬勃发展,书院林立。

明清时期,岭南教育以跃入全国先列。

在近代,岭南教育更是依托岭南经济的相对繁荣及远离政治中心的优势,公办、民办专业、实业学校破土而出,书院改造新式学堂比比皆是。

而教育改革,岭南更是先全国一步,为内地其他地方的教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岭南宗教,岭南作为外来宗教传入中国的第一站,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桥梁。

岭南人信奉的宗教,从佛、道、到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其实都是是基于一种现实的生活观念。

崇尚鬼神讲求实惠的岭南人以自己的生活理解赖接受宗教。

岭南风俗,客家、广府、福佬三大民系是岭南大部分土著被基本汉化后形成的,其节日习俗、婚假礼仪、送葬礼仪以及服饰等同中原地区大同小异。

但古南越族的风俗民性也未完全消失,如爱吃蛇、勤洗澡、嚼槟榔等。

广府民系冒险开拓,积极进取,讲求创新,兼容并包但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比较急功近利、庸俗自私,心胸不广,内部凝聚力较弱,并由其笃信鬼神。

客家民系由于是中原望族南迁而来,则具有强烈的宗族观念,秉承中原世胄书香家风,崇尚读书。

客家人居住寒苦山区而培养了艰苦创业勤劳刻苦的精神,也造就了其乐天、豪放的性格。

客家妇女更是以勤劳简朴著称。

传统客家人因身居大山视野较为狭窄而保守,对外界新事物较广府、福佬缓,但进去近现代后又明显改善。

福佬民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古闽越族后代,其风俗文化中保留较多百越族习俗,但由于潮汕地区人口稠密且濒临大海,很多福佬老人远渡重洋下海经商。

再加之唐宋以来潮汕地区商业贸易发展,极善经商、颇具创造和开拓精神成了福佬人的主要特征。

另一方面由于福佬人居住在沿海地区,所以其风俗也带有一定海洋文化属性。

三大民系的有所交融有所区别构成了岭南民俗的丰富多姿。

想想我自己所在的闲就是潮、客杂融的县,真真实实地感受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精彩。

岭南饮食文化,在原生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在秦汉以后被“开发”,接受中原的影响处于交融期;唐宋时形成地方特色;明清至民国由于经济的发展和西方饮食文化的渗入,岭南饮食文化享誉四方,此为全盛期。

三大民系的饮食也有各具特点。

民以食为天,岭南人
将其演绎到极致。

岭南璀璨文化卷帙浩繁博大精深,是先民们用智慧和勤奋铸造的巨大财富,作为岭南人理应自豪;包罗岭南地区种种文化现象的《岭南文化志》,是学者们孜孜不倦用心血浇筑的文化宝典,我们理应仔细研读,在了解自己地域文化的同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促进岭南文化与外域及海外文化的交流,肩负起传承、发展岭南文化的重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