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案_2
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人教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教材背景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外古诗词,作者为唐代诗人杜甫,题为《春夜洛城闻笛》。
这篇古诗词旨在描绘春夜里的洛城,笛声悠扬,而人远离家乡。
通过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家乡思念和怀念之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怀之情。
同时,在用词上运用了形象化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洛城的夜景和笛声的音乐效果。
本诗词兼具现实主义和意境化的特点,向读者展示了古人对生活的真切感受。
二、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掌握《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情感意义和文学价值;2.通过反复朗诵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鉴赏力;3.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通过仿写扩展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诗意理解:通过阅读诗歌的了解诗歌的结构和情感特点;2.诗歌欣赏:通过朗诵诗歌的方式,深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3.诗歌模仿:通过模仿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手法来扩展学生对诗歌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1. 诗意理解(1)师生共同阅读《春夜洛城闻笛》;(2)讲解古诗中生僻生词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意;(3)解析古诗歌的结构和情感表达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全诗的结构和内容;(4)通过讨论和提问的方式,深入分析古诗的内涵和寓意。
2.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多次背诵《春夜洛城闻笛》;(2)通过声音朗诵的方式,深入感受吟诵的韵律和情感;(3)通过情感分析的方式,理解和升华诗歌的意境。
3. 诗歌模仿(1)分析《春夜洛城闻笛》的表达结构和表现手法;(2)通过教师指导,引导学生仿写类似的古诗;(3)提醒学生注意诗歌的表达方式和结构,以有效地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五、课后作业(1)通过网络或其他渠道查找杜甫的其他著作,深入了解杜甫的诗歌艺术和风格;(2)练习朗读或背诵《春夜洛城闻笛》;(3)通过模仿杜甫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写一篇或多篇类似风格的诗歌作品。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古诗词的韵律和表现手法,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从导入新课时的生活化问题,到诗词的逐句解析,再到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我注意到了学生们的一些反应和表现,这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很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能够迅速地将自己的经历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这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然而,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首诗的意境可能仍然显得有些抽象,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具体情境体验来帮助理解。
2.教学难点
-生僻字词的理解: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学生可能难以掌握,需要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解释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诗句的朗读技巧:学生可能在朗读节奏、语调上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学生对于古诗词中抽象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可能感到难以捉摸,教师需采授过程中,我注重了诗句的朗读和节奏划分,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但我也观察到,部分学生在朗读时仍显得不够自信,这可能是由于对生僻字词的不熟悉造成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字词基础的巩固。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能够在小组内部分享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讨论深化对诗歌的理解。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讨论方向的引导。
-诗词意境及主题思想:分析诗句描绘的春夜洛城景象,理解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诗词艺术特色的鉴赏:学习诗句的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玉笛”一词,需解释其象征意义,即美好的乐器,同时强调“暗飞声”表达了诗人对悠扬笛声的隐约感受。
人教语文七年级下册《三单元 : 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_18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姓名:学校:授课题目:《春夜洛城闻笛》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诗境,理解思想感情,并能在课堂上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古诗赏析能力。
3.通过诗人客居洛城听闻笛声,来感悟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并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诗歌的美感。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人思念家乡的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言外之意。
教学方法:朗诵法、提问法、讨论法、听音频教学手段:PPT课件与视频相结合。
教学准备: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搜集诗歌创作背景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兴趣(3分钟)学生1:分享李白故事-----李白赋李花学生2:分享李白故事-----李白字号来历学生3:以李白故事延伸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引出课题老师:《春夜洛城闻笛》------明确课题意思“春夜”交代了季节和时间;“洛城”交代地点;“闻笛”交代事件二、听范读,解决字音和断句(3分钟)1.指名学生初读全诗,进行正音教学。
2.小组PK诵读3.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诵。
三、再读课题,结合注释翻译文本(15分钟)《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 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2.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
玉:指玉石。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3.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4.闻:听;听见。
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柳曲》也。
”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6)
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6)一. 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课外古诗词。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洛阳的春夜,听到远处传来的笛声,引发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表达了人们普遍的乡愁之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感,了解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句式、韵律和意境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古代文化、诗人的生平事迹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此外,学生可能对“闻笛”这一主题有共鸣,但需要引导他们从诗人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的意境;了解古代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的基本内容、诗的意境、古代文化。
2.难点:诗人的情感、古诗的欣赏。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同时,运用对比、情景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这首诗,了解诗的基本内容,查找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古笛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然后提问:“你们听说过笛子吗?它在我国古代音乐中有什么地位?”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然后提问:“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人的情感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呈现诗的意境。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2.《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课外2.《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绘了春夜洛城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于古诗文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教学来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能够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3.能够分析诗文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培养审美能力。
4.能够了解李白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文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表达。
3.李白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诗文进行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和情感。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其他李白的诗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春夜洛城闻笛》。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材料。
2.准备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历史资料。
3.准备其他李白的诗作作为参考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诗文,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展示《春夜洛城闻笛》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的意境。
3.操练(15分钟)对诗文进行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义和情感。
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古诗文知识,如韵律、意境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文的意境和艺术特色,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5.拓展(10分钟)介绍李白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
同时,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李白的诗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春夜洛城闻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2.教学难点
-诗词的朗读技巧: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古诗词的朗读节奏和情感表达,需要教师通过示范、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诗句意象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或图示来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基本内容。这是一首描写作者李白在洛阳夜闻笛声,引发思乡之情的诗。它是古代诗词中的佳作,展现了音韵美与情感表达的结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理解李白如何运用音韵、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朗读。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句情感,启发他们思考如何运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词背景:介绍《春夜洛城闻笛》的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
2.诗词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春夜洛城闻笛》,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6.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作,了解其诗歌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7.思想教育:通过学习《春夜洛城闻笛》,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_4
春夜洛城闻笛——“古诗词中的乡思”群文阅读教学目标1.比较阅读,探究所选古诗中思乡之情的不同内涵和表现手法。
2.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深入领悟古人的故土情怀,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一样的情感,不一样的变现手法。
阅读篇目《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虞美人》李煜《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教学过程同学们,你们在外求学,有没有思念过自己远在家乡的父母亲人?不过,现在条件好了,一个电话,一张车票,就可以解思念之苦。
可古人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可能会因为战争,为了生计,为了人生抱负,背井离乡,孤旅漂泊,而交通和通讯不便,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就只有一声概叹、两行清泪,或者诉诸文字了。
那么,关于思乡的古诗,大家能说出几句吗?相关诗句预设: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登黄鹤楼》)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温庭筠《商山早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张九龄《西江夜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这些古诗中的切切故乡情。
(板书:切切故乡情——古诗中的乡思)一、自主学习请大家读课单上所列四首古诗,完成自主学习提纲:(一)扫清字词障碍,积累关键字词,把握朗读节奏。
(独立完成,小组交流)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凭.(píng)煜.(yù)不堪.(kān)雕.(diāo )栏玉砌.(qì)枯藤.(téng)瘦.(shòu)马天涯.(yá)岑参(cén shēn)2.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学设计_30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意,学习如何鉴赏古诗词。
过程与方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升古诗词鉴赏水平【学法指导】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美及情感美。
【自主预习】1、李白(701-762),字,号,代(朝)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一说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代属安西都护府),少时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青莲乡。
一说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
李白一生喜好云游四方,因为一生中在青莲此地居住时间最久,在青莲的生活也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很深的影响,所以后人称之为青莲居士。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享年61岁。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生活,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会稽郡),寓居在安陆、应山。
直到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半,就赐金放还而去,然后由高天师如贵道士授录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的道观紫极宫。
成为一个真正的道士,过着飘荡四方的漫游生活。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
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1、比一比,忆一忆,看谁记得最多《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静夜思》《赠汪伦》《早发白帝城》《古朗月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2、自由诵读古诗,想想该怎么读,试着在本小组读一读。
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新知探究】1、你能说说诗题的意思吗?2、从诗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诗题交待了哪些内容)1、诗中出现了哪些事物形象?2、第一、二句写了一件什么事?使用了什么修辞?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请简要说说理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一. 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夜洛城的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唐代诗人李白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这首诗的背景和意境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境,翻译诗句。
3.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美好景色。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文,理解诗中的意境。
2.难点:分析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中的美好景色。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美好景色;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共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讨论。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录音。
2.准备诗文的翻译和解析。
3.准备相关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洛阳夜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夜晚的美好。
然后播放诗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2.呈现(10分钟)将诗文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洛城”、“春夜”、“笛声”等,并解释词语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分析和讨论,理解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最后,各组汇报自己的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4.巩固(5分钟)让学生进行诗文翻译练习,巩固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5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与诗人的情感进行对比。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春夜洛城闻笛》优质课教学设计_107
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们体会了古人的思乡之情,希望大家能够达到背诵,并把它和其他相关思乡情的句子积累下来。
1.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通过初读,读准音,读顺畅
3.通过诵读,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这样才能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题:(1)怎样理解“暗”?(二)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三)谁来解释一下与“折柳”这个意象相关的知识。
生:小组交流后代表发言。
师:以同样的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岑参《逢入京使》
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诗人“双袖龙钟泪不干”的原因是什么?(二)诗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句,谈谈你的看法。
科目
课题
《春夜洛城闻笛》
课型
新授课
人
2019年4月
教学目标
1、初步鉴赏诗歌。
2、积累“月”“折柳”和“笛声”三个意象。
3、讨论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准备:熟读课文
课前准备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说明
个案补充
1.课前导入
2.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3.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及主旨
师:介绍作者及背景。
生:对作者及背景实行补充。
师:同学们自由读诗文。注意要读准音,读顺畅。
生:自由读。
师:齐读一遍,注意读出重音,读出节奏。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好。再读诗文,请你借助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对不懂得问题画出来,等会一起解决。
生:自由读课文后提出问题。
师:对问题实行点拨,并强调重点句子的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等李白思乡诗群文阅读
一、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通过群文阅读比较异同,体会李白思乡情结
3.学习思乡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及常见意象
二、教学重点:掌握思乡诗中的常见意象
三、教学难点:诗歌诵读方法的指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入乡情
在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的古代,诗人常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比如王安石在《泊船瓜洲》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仙李白又是如何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呢?一起走进《春夜洛城闻笛》。
(二)自读诗文,感知乡情
1.读准字音:全班齐读《春夜洛城闻笛》,把握字音
2.读懂意思:同桌间互译诗歌
是谁家的庭院,传来隐隐约约的玉笛声?
融入春风中,飘满整个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这《折杨柳》的笛声,
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呢?
(三)再读诗歌,品读乡情
1.读出情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朗读,学生评价)
明确:暗”要读得低沉、缓慢;
“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
“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
何人:重读
2.内容探究:在这首诗中,是什么引起了诗人绵长的思乡之情呢?
明确:借笛声抒发思乡之情。
诗人在异乡,听到幽怨缠绵的《折柳曲》,不禁勾起了绵长的思乡情。
(四)知识迁移,探讨乡情
1..展示李白其他诗歌,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宣城见杜鹃花》《望木瓜山》《静夜思》
蜀国曾闻子规鸟,早起见日出,床前明月光,
宣城还见杜鹃花。
暮见栖鸟还。
疑是地上霜。
一叫一回肠一断,客心自酸楚,举头望明月,
三春三月忆三巴。
况对木瓜山。
低头思故乡。
①这几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②什么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说明理由。
参考这个例子:我们组选的是《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诗人借笛声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在宁静的夜晚,诗人夜不能眠,突然,从远处隐隐约约传来幽怨缠绵的笛声,听着《折柳曲》,不禁让诗人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妻儿,他们是否一切安好?
2.补充李白的经历
李白的故乡在四川绵阳县美丽的青莲乡,自号“青莲居士”。
李白本将“济苍生,安社稷”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然而却长期怀才不遇,只能漂泊在远离故园的荆楚、吴越等地寻找机会,与父母妻儿聚少离多,对故土家园常怀深深的眷恋,因此思乡就成了李白诗的一个重要主题。
(五)拓展延伸,诉说乡情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乡土情结。
家乡的某种景、物是否也曾牵动了你的情丝?
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一曲弥漫在洛城夜空中的折柳曲,凄清悠长、幽怨缠绵。
在你的眼中,乡愁是(分享背后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借(笛声)抒发诗人思乡之情
子规/杜鹃
归鸟
……
六、教学反思
余映潮老师曾说,一节课上一首诗,内容太少。
特别是像《春夜洛城闻笛》这样比较简单的诗,如何上“厚”,是这节课设计的初衷。
李白的乡土情结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通过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导入,引出《春夜洛城闻笛》,再由这首诗,带动多篇诗歌进行群文阅读,小结李白的乡土情结,结合学生实际,联系自身的经历理解乡愁。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李白的了解,又可以积累思乡诗常见的意象,何乐而不为呢?想法很美好,但实际操作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年纪还小,可能对故乡的概念没有成人深刻,再比如这节课教师语言上缺乏感染力,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