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变化的地形
第四章 地质构造
基本概念
地表形态特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 地壳各部分质点运动的综合表现。这种由地球 内部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与变位的运 动,称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由于地壳 的长期运动,造成岩层的产状和岩层的弯曲、 断开或产生位移的变化,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在一定范围内的基本表现形式有 单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三种类型。
(三)褶曲的平面形态分类
在水平面上,根据褶曲延伸长度及同一岩 层界限的长宽比分为三类: 1. 线形褶曲:长度和宽度之比大于10:1 2. 短轴褶曲:延伸不远即倾伏消失,长 宽比为10:1至3:1之间。 3. 近等轴褶曲:长宽比小于3:1,其枢纽、 轴面、轴迹无定向,平面呈近圆形,近等轴 背斜又叫穹窿,近等轴向斜又叫构造盆地。 图见书P84页.
褶曲要素
不对称背斜
翼部
转折端
翼部
160°∠25°
345°∠65°
核部
轴面
褶皱构造对工程建设的影响 在由全型褶曲构成的褶皱山区,岩层强烈破碎,顺向坡岩体 极易沿层面或节理面产生滑动,发生顺层滑坡,破坏了周围 的村庄、道路,阻断河流。 在背斜、向斜的脊部,张性节理发育,加速了风化作用的进 行,造成岩体强度的降低,并最终发育成背斜谷、向斜谷或 背斜、向斜式冲沟,对公路、铁路建设造成很大困难。 背、向斜的核部往往构造应力很大,在工程中一旦遇到,应 加强应力和变形测试,减少构造应力对工程的危害。 采矿巷道及地下隧道宜布置在背斜的核部,而尽量避免布置 在向斜的轴部。因为布置在背斜的核部的巷道或其它地下洞 室能有效利用顶板岩体的自然成拱作用,增加洞室的稳定性。 而布置在向斜的核部的巷道或其它地下洞室,一旦两帮岩石 下滑,造成顶部岩石冒落事故,洞室顶部将很难进行进一步 维护。
人教版第四章第一节 常见的地貌类型(流水侵蚀地貌)
凸岸 A
VA〈VB
A
B
凹岸 B
B处河流以侵蚀为主,A处河流以堆积为主。
即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内蒙古呼伦贝尔莫尔格勒河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识别下列河流景观,简 要分析其形成过程。
牛轭湖
牛轭
平原地区蜿蜒曲折的河流,受到河 岸的限制较少,可以侧向自由发展。当 河床弯曲愈来愈大时,河流的上下河段 愈来愈接近,曲流呈“Ω”形,出现狭窄的 曲流颈。洪水期,曲流颈可能被冲开, 河流不经过曲流而直接进入下一河段, 这种现象称为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 弯曲河道被废弃,形如牛轭,称为牛轭 湖。
3、流水侵蚀地貌
⑴V形河谷——山区河流横截面 呈V形的河谷
【思考】 左图V形河谷形成的主要 原因是什么?描述景观的主要特点。
成因:流水下切作用强烈。
特点: ①河谷深度大; ②岸壁较陡; ③谷底狭窄,谷底全部为河床占据; ④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贵州兴义马岭河峡谷
【思考】描述下图瀑布的形成与发展。
2、河流自然截弯取
直可以 B
A、减小河流流速 B、减弱洪水灾害 C、增加航运距离 D、增强河道淤积
认知拓展: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河流的侵蚀作用在地球上已经存在超过20亿 年之久,为什么在下蚀作用强的地区仍没有将地 球“切穿”?
①河床:河谷中被水流淹没的部分。随水位涨落而变化。 ②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称为河漫滩。 ③谷坡:主要指河谷两壁,具有一定的坡度的部分。 ④河流阶地: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
中下游海拔降低,侵蚀基准面深度降低,流速减缓,下 蚀、溯源侵蚀减弱,河流侵蚀以侧蚀为主,河谷呈槽形。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27第四章第四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凸岸处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可以淘金等;凹岸处河水较深,且泥沙淤积少,可以筑港。
河流堆积地貌
1.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条件
(1)堆积物:风化或流水侵蚀→搬运→堆积物(存在颗粒大小差异)。
(2)流速减缓:地势平缓、河道弯曲、海水/湖水/河水顶托作用→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下降。
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考向1地形对聚落布局的影响
(2024·广州模拟)下图是我国某历史遗址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宫室遗址分布在()
①河流右岸②河流左岸③被堆积的河岸④被侵蚀的河岸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①③
2.村落沿河谷分布的主要原因有()
①便于观测水情②利于取水灌溉③土壤肥沃,适宜发展农业④矿产资源丰富
考向2地形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三门源传统古村落,位于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北倚千里岗山脉余脉,南接金衢盆地,三面环山,山涧小溪穿村而过。三门源先祖为躲避战乱,迁居于此,村内现存明清古建筑约60幢,保存较为完整。2008年10月,三门源村被列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三门源传统古村落部分民居出现空置现象。下图示意三门源古村落分布。据此完成~4题。
(1)第Ⅰ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地质构造差异抬升B.河流的阶段性下切
C.原始河床地形差异D.滑坡、泥石流作用
(2)在第Ⅱ段河床,纵剖面①→②→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A.淤积大于侵蚀B.侵蚀大于淤积
C.侵蚀—淤积平衡D.持续不断侵蚀
第(1)题:
第(2)题:
(1)D(2)A
河流侵蚀地貌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主要涉及地球运动、地球动力学、地壳构造和地形地貌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是地理学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第四章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并结合实际应用进行解析。
一、地球运动
1.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周期为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2.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365.25天。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二、地球动力学
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分为若干板块,板块之间相互运动、碰撞,形成地表的构造地貌。
2.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板块构造的基础,分为造山运动和地壳运动。
造山运动使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形成山脉;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断裂、下沉,形成盆地。
三、地形地貌
1.山地:山地是地球表面最基本的地形地貌,主要由造山运动形成。
2.平原:平原是地势较低、地形平坦的地貌类型,主要由河流沉积和地壳运动形成。
3.丘陵:丘陵地形地貌起伏较小,地势较低,主要由地壳运动形成。
4.盆地:盆地是地势较低、四周高中间低的地貌类型,主要由地壳断裂和
河流沉积形成。
四、知识点应用实例及解析
1.地球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航海、航空、地震预警等。
2.板块构造学说在资源勘探和灾害预防方面的应用:通过研究板块运动规律,寻找矿产资源、预测地震等。
3.地形地貌对气候、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山地气候、平原农业、盆地生态环境等。
2021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貌4.1常见地貌类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一、喀斯特地貌1.形成: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在适当条件下,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3.地表喀斯特地貌(1)溶沟:呈长条状或网格状,地面上下不平,崎岖难行。
(2)洼地:溶沟进一步开展可形成洼地(坝子),是当地重要的农耕区。
(3)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
峰林可演变为孤峰,以至残丘。
4.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常常成层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
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
二、河流地貌1.河流上游的地貌——V形河谷(1)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
(2)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2.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1)河流中下游多发育冲积平原。
(2)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形。
3.地势平缓地区——河曲在地势平缓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称为河曲。
洪水泛滥时,河水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局部与河道别离,形成牛轭湖。
4.河流河口段——三角洲 河流入海或入湖处多形成三角洲三角洲的形状⎩⎪⎨⎪⎧鸟嘴状——长江三角洲扇形——黄河三角洲鸟趾状——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三、风沙地貌1.定义: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风沙地貌。
我国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2.风沙地貌类型(1)风蚀地貌: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等地貌。
(2)风积地貌新月形沙丘⎩⎪⎨⎪⎧固定沙丘流动沙丘3.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
四、海岸地貌1.定义: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1)海岸侵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2)海岸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
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一、判断题1.地表喀斯特地貌演化顺序一般是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四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四章知识点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
地球是一个复杂而对我们来说充满了神秘的星球。
自然地理环
境是指地球在自然界中对人类影响巨大的非人工因素,如气候、
地形、地貌等等。
在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四章中,自然地理环
境也是值得深入学习的一个知识点。
第二节:气候
气候是指长期平均的天气条件,可以影响生态、农业和人类居
住等方面。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四章指出,全球气候变化是当
今世界面临的挑战之一。
要掌握气候的知识,需要了解气候因素、气候类型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节:地形
地形可分为海洋地形和陆地地形。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四章
就着重讲解了陆地地形。
这里我们主要了解以下内容:什么是地
形?为什么地形有高低不平的地方?世界地图上的高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分别是什么地形?
第四节:地貌
地貌是指由地形和地质结构所构成的地面特征,包括各种地形和地物。
例如:山脉、河流、湖泊、瀑布等等。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四章也是着重讲解了地貌特征。
第五节: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各种突发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涝、干旱、风暴等等。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四章也对此做出了详细探讨。
自然灾害的认知可以让我们进行更好的防范和应对,减少灾害发生时的损失。
结语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本第四章知识点内容繁多,但这些都是有意
义的、有用的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环境,更好地保护和珍惜我们生存的星球。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图
E 山顶
5.等高线重叠 (chóngdié)处。
第二十页,共二十二页。
【小试牛刀 】参考答 (xiǎo shìniú dāo) 案
1. 陡 缓
2. ① 500; ②,共二十二页。
内容 总结 (nèiróng)
表示(biǎoshì)地形起伏的地图。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发挥你的 想像力,堆一座山地模型,包括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1.等高线呈封闭
No 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1. 陡 缓。2. ① 500 Image
12/12/2021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二页。
山脊
DC
A
500
300
100
E
B
第十九页,共二十二页。
请写出山体各部位的名称, 并与其特点相连线。
A 山脊 山谷
B
C 鞍部
1.等高线呈封闭 (fēngbì) 状态,由外 向内,海拔增高。
2.等高线向海拔 较低处凸出。
3.等高线向海拔 较高处凸出的地 方。
D 陡崖
4.两条等高线的凸 出(tū chū)部分相
第十四页,共二十二页。
第十五页,共二十二页。
课堂 活动 (kètáng)
• 发挥你的想像力,堆一座山地模型, 包括山峰(shānfēng)、山脊、山谷、鞍部、 陡崖。
• 做好后向大家展示一下
第十六页,共二十二页。
堆一堆
▲
▲
第十七页,共二十二页。
认一认
山谷 鞍部 山顶
▲
▲
陡崖
第十八页,共二十二页。
表示 地形起伏的地图 (biǎoshì)
第一页,共二十二页。
第二页,共二十二页。
华师版科学七上第四章_变化的地形知识点复习 课外知识
华师版科学七上第四章_变化的地形知识点复习课外知识第四章变化的地形【概念与规律】一、火山与地震1、地形及其变化(1)地形:即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
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
①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
②丘陵:相对高度较小(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
③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④高原:高原特点是海拔高,内部相对高度小,范围比较大,周围常有明显陡坡。
⑤盆地:周围高,间低,周围是山地或高原,间是平原或丘陵。
(2)地形的变化:地壳是运动和变化着的,因而地表形态也是不断变化的。
所谓“沧海桑田”的成语,正是人们对自然界地形变化的生动描述和感叹。
(3)地形变化的原因:引起地形变化的原因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作用和来自地球外部作用力二个方面。
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外力作用有: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海浪、冰川作用等,其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另外,生物和人的作用也会引起地形变化。
(4)地形变化的速度:地质作用有些非常激烈,地形会发生剧变,如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
有的地形变化却非常缓慢,不易被人们觉察,但年长日久仍会显露出“沧海桑田”的明显变化。
2、火山(1)火山喷发:是由于地壳内部灼热的岩浆从地壳裂口处或地壳脆弱的地方猛裂冲出地面造成。
其现象常常是惊心动魄,十分壮观的。
图4-1表示火山的构造。
(2)火山喷出物:有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三类。
气态物以水蒸汽为主,还有氢气、二氧化硫等。
液态物是从火山口溢出的高温岩浆。
图4-1固态物有火山弹、火山砂和火山灰等。
(3)火山的分类:一般将火山分为三类。
①活火山:是指目前正在喷发或经常喷发的火山。
世界上现有500多座活火山。
②死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以前爆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是指在人类历史上曾经爆发过,以后长期处于平静,但仍可能爆发的火山。
2024广州版地理(六三制)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形的变化》全单元全套教案
2024广州版地理(六三制)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形的变化》全单元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了解地形的分类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运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四单元《地形的变化》第1课时:地形分类及特点1. 教学目标:- 了解各种地形的定义及特点。
- 能识别常见地形并了解其分布。
2. 教学内容:- 各种地形的定义及特点。
- 地形分布图的观察与分析。
第2课时:地形变化的原因1. 教学目标:- 了解地形变化的原因。
- 掌握地形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 地形变化的原因。
- 地形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第3课时:地形变化的实例1. 教学目标:- 了解地形变化的实例。
- 分析地形变化实例的原因及影响。
2. 教学内容:- 地形变化的实例。
- 地形变化实例的原因及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的变化。
2. 运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地形的变化。
3.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形分类及特点的理解。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地形分布图,并分析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地形分布图。
2. 地形变化实例图片。
3. 教学PPT。
六、教学步骤第1课时:地形分类及特点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发现地形的特点。
2. 讲解:介绍各种地形的定义及特点。
3. 实践:让学生识别常见地形,并了解其分布。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地形分类及特点。
第2课时:地形变化的原因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地形分类,引发学生对地形变化的思考。
地貌学:第四章 流水地貌
与大多数发育在山口平缓地区、坡度不足10而面积广阔的冲积扇不同, 慕士塔格山的冲积扇面积袖珍,但坡度可以达到20,几乎一次大规模的 山洪就能造就出一个这样的“非典型”冲积扇。一个个近似标准三角形 的冲积扇紧密地排列在山口,边缘被另外一个同样三角形的绿洲所掩盖, 构成了这样一幅独特的风景。
流淌在四川泸定的大渡河水流湍急,河岸两侧山谷陡峭。由于可开垦居住的 土地非常有限,泸定县城只能建在山麓的冲积扇上。从空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两岸的冲积扇几乎完全被密集的房屋建筑所覆盖,一座公路桥连接着大渡河 两侧的交通。河面上还可看到一条铁索桥,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泸定桥。
雨滴的溅蚀与降雨侵蚀力成正比,也与地 表水层厚度成正比,与土壤抗剪强度成反比。 后者受土粒间的结合力、植物根系粘结力以及 土壤紧实度等的影响。
坡面实际受雨面积和坡度的关系
a.直线坡、b.凸形坡、c.凹形坡、d.混合坡
二、坡面径流作用形成的地貌
1、坡面径流的三个作用带
(1) 不明显冲刷带
(2) 冲刷带
雨滴溅落到地面,形成一个小坑。土 粒被抛向空中,扰动了土壤表面。
在片蚀过程中,雨滴对地面的打击也是相 当重要的。雨滴在垂直降落地面时,最高速度 可达7--9米/秒,因此具有巨大的冲击力。土 粒受雨滴冲击可以溅到60厘米高和1.5米远的 地方。据估计,一次倾盆暴雨能够扰动多达每 公顷225吨的土壤。在一个倾斜的地面上,雨 滴溅击侵蚀使土壤缓慢地向坡下蠕移。
表2 坡积裙与倒石堆比较
形成原因 物质组成
主要特点
倒石堆
崩塌堆积地 貌(倾卸式急 剧堆积)
碎石与土混杂 堆积,石块或 以块石主。
自顶部向前缘,机 械组分由细变粗。 结构松散、杂乱、 多孔隙,大小混杂 无层理。
第四章 岩溶地貌
第四章岩溶地貌岩溶,原称喀斯特(Karst)。
喀斯特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一带碳酸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着各种碳酸岩地形。
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研究了喀斯特高原的奇特地貌,并把这种地貌叫做喀斯特。
以后,就借用喀斯特这个地名来称呼碳酸盐岩地区一系列特殊的地貌过程和水文现象。
这样,喀斯特一词便一直成为世界各国所通用的专有术语。
我国对碳酸盐地区的地貌现象,早在晋代就有文字记载。
距今300多年前,我国明代的旅行家徐霞客(1586~1641)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一带的碳酸盐岩地形,探寻了100多个地下溶洞,详细记述了碳酸盐岩地区的景观。
1966年在广西桂林召开的我国岩溶学术会议上,决定将喀斯特一词改称岩溶。
岩溶地区的许多特征,不仅在碳酸盐岩地区存在,而且在其他可溶性岩石地区,如白云岩、石膏、岩盐等分布的地区也可见到。
第一节岩溶作用概念:凡是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积)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
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
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岩溶。
发生在石灰岩、白云岩(一种以白云石〔CaMg(CO)2〕)、石膏、岩盐(岩盐,又叫3石盐,主要化学成分是氯化钠)等可溶性岩石中的岩溶叫真岩溶。
另外,在碎屑岩(砾岩、角砾岩、砂岩等)、冻土和黄土地区,也存在着类似岩溶的现象,称为假岩溶。
一、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岩石条件:第一,岩石必须具有可溶性。
第二,岩石必须具有透水性。
水的条件:第一,水必须具有溶蚀性。
第二,水必须具有流动性。
(一)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可溶性主要取决于岩石成分和岩石结构。
岩石成分指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岩石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颗粒大小、形状和排列、岩石的胶结物性质等。
可溶性岩石分为三类: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CaMg(CO3)2〕、硅质灰岩、泥灰岩硫酸盐类岩石——石膏(CaSO·2H2O)、芒硝(Na2SO4·10H2O)4卤盐类岩石——石盐、钾盐溶解度大小:卤盐>硫酸盐>碳酸盐(如20℃纯水,各种可溶性盐的溶解量为NaCl为360g/l;CaSO4为2.0g/l;CaCO3为0.015g/l)。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一、重要知识点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内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内部的力(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喷发、侵入等)、变质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定义:外力作用指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如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所起的作用。
-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能,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对地表的影响: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3. 地表形态的类型-山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包括背斜山、向斜山、断块山等。
-盆地:地壳运动后形成的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区,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谷地:由地壳运动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形成的低洼地区,如向斜谷地。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地区,如青藏高原。
-平原:海拔较低、地形平坦的地区,如华北平原。
4. 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冲积扇的形成:河流流出山口时,因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背斜和向斜的形成:地壳运动产生的挤压力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背斜和向斜。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断裂破碎,易被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地。
-断层山与断层谷地的形成:岩体断裂并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如华山、庐山、泰山等;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流水堆积而成断层谷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
二、记忆点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种主要力量,它们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变得复杂多样。
2.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外力作用则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地表形态。
3. 山地、盆地、谷地、高原和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密切相关。
第四章流水地貌
影响因素:气候条件、 地表物质、地形条件; 形成浅凹地和坡积裙
不明显 冲刷带
冲刷带
淤积带
第二节 沟谷水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一.沟谷水流作用与沟谷发育 1.沟谷水流的特性
沟谷是暂时性线状水流侵蚀的结果,这种地形分布 十分广泛,尤其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带的草原或山 麓地带更为常见。
这种沟谷水流与前面讲到的面状水流是完全不同的, 因为它是线状的,但它又区别与另一种经常性的线状 水流-河流,此种水流具有自己独特的水文特性,相 应地形成了一系列独特地地貌类型。 2.沟谷水流的作用
量减少,泥沙物质增多,在河流上游也可以堆积为主,在同一
时间,同一地段内,侵蚀和堆积也是同时进行的,例如在弯曲 河段,凹岸侵蚀,被侵蚀的物质由于环流的作用,被搬运到凸
岸堆积下来。
由此可见,侵蚀、搬运、堆积作用总是同时进行的,只 是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内,不同条件下,它们的作用强度和 性质不同而已,所以不能把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孤立起来, 机械地划分侵蚀、堆积过程。
而且也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或者冰雪地区发生,
只不过它们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不同而已,所以流水
是地表外营力中最普遍最活跃的作用营力之一。
流水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及其相应的沉积,是陆
地上分布最广的地貌类型与沉积相类型。
流水地貌的研究,对水工建筑、航道整治、水
土保持和矿产地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坡面径流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推移
颗粒太大而不能悬浮的沙、 砾石集中在河底,以滑动、 滚动和偶尔低跳的方式移 动,这种搬运形式称之为 推移。
河流的搬运方式(据K.W.布泽)P—深槽;R—浅滩;W—河水面
推移质——粗沙、砾石 跃移质——细砾石、沙
悬移 粒径较小的粉沙与 粘土,在流水中呈 悬浮状态搬运,这 种搬运形式称之为 悬移。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笔记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笔记
本章是高一地理必修一中的第四章,研究内容为地球表面地形和地貌,全面介绍了各种地形地貌的特征,性质及形成原因。
本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地理概况介绍。
本篇介绍了地形地貌的总体概况,包括地形的种类、表现形式、地貌的演化及影响因素等内容,全面展示了地形地貌的发展过程及其重要性。
第二,平原地形。
平原是最常见的地形,其特点主要有平坦、缓坡,主要原因有海洋演化、冰川运动、河流冲刷和火山爆发等。
第三,丘陵地形。
丘陵地形在地球表面也很常见,其特点是丘陵变化起伏,地貌结构和形态复杂,其形成主要原因有海洋演化、山谷形成、冰川运动等。
第四,山脉地形。
山脉地形是地球表面最特殊的地形,其特点是地貌由缓坡向陡坡转变,并伴有峰谷、沟壑等结构,其形成主要原因是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
第五,河流地形。
河流地形也是地球表面比较常见的地形,其特点是呈蜿蜒形,下游比上游近所接受的土壤较多,其形成主要原因是降雨水和冰川活动等。
第六,湖泊地形。
湖泊地形也是地球表面比较常见的地形,其特点是呈环形,且水面比较平坦,其形成主要原因有海洋演化、山谷形成、冰川运动、河流冲刷等。
总之,本章内容涉及到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各种类型以及形成的
原因,本篇内容丰富,令人印象深刻,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反复研习本章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地貌学第四章
➢ 海沟多分布在主动大陆边 缘。比如,太平洋边缘, 海沟就比较发育,也比较 典型。世界上最深的海沟 是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 为11034m。
马里亚纳海沟
第一节 大地构造地貌
二、海沟、岛弧和边缘海
岛弧:当大洋板块俯冲到地幔一定 深度时,板块就会脱落、熔融,熔 融的物质上涌,从而导致靠近海沟 的大陆边缘岩石圈的拉张,拉张使 得大陆边缘与大陆主体分离,形成 弧状的岛屿——岛弧。大洋岩石圈 的褶皱或者隆起也可形成岛弧。岛 弧与大陆主体之间陷落形成盆地— —弧后盆地,如果弧后盆地与海洋 连通就形成边缘海,日本海即是极 其典型的边缘海。
➢ 发育在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叫做单斜地貌。倾斜岩层倾角一般 在5°~80°,大于80°的为直立岩层,单斜地貌包括单面山(单斜 山)和猪背脊(猪背山)。
➢ 单面山又称单斜山(Monoclinal mountain/cuesta),组成山体的岩 层倾角一般大于5°并在25°以下,沿岩层走向延伸,顺岩层发育 的山坡比较和缓,而另一坡短而陡,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 单斜山或者单面山。
➢ 依据表面形态特征,平原又可分为熔岩平原、倾斜平原、凹 形平原和起伏平原等类型。
➢ 依据外动力差别,平原还可以分为熔岩平原、喀斯特平原、 冲积平原和海成平原等类型。
第二节 区域构造地貌
二、平原
➢ 高平原的地貌分异非常复杂,通常可分为切割高原与波状高 原两类。当高原上有山地相间分布时,一般以山原相称。
第三节 局部构造地貌
背斜
向斜
第三节 局部构造地貌
三、褶皱构造地貌
1、褶皱要素
组成褶皱的某些特定部 位及其几何上的点、线、面 等要素,统称为褶皱要素。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喀斯特地貌
答案:1.B 2.C
3.(2021·湖南益阳高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21年3月31日,“中国天眼(FAST)”正式向全球天文学家开放。“中国天眼”是利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洼坑作为望远镜台址建造的。它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探索宇宙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口径500米,发射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如果在里面倒满矿泉水,全世界70亿人平均每人可分4瓶。它能看穿130多亿光年的区域,接近宇宙边缘。目前,“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有了它可以推动对宇宙深空的了解与探测,为天文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海相沉积形成可溶性岩石(石灰岩)
地壳抬升 形成高原
地表地下受到侵蚀
继续侵蚀地表和地下形成典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形成过程
首先大气降水在平坦的岩石表面沿裂隙溶蚀出 ,溶沟进一步加深加宽就形成了 ,溶沟相互交错,将岩石分割成 ,溶沟加深形成 ,大量山峰被溶蚀变矮甚至消失成为 ,孤峰进一步被溶蚀成 。
喀斯特石质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暴雨冲刷力强。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
喀斯特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
成因:石漠化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侵蚀力强;多陡坡,土层薄,易被侵蚀;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土层发育薄;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人多,贫困,生态保护意识差
常见地 貌类型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考点大全笔记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考点大全笔记综合题1、下图为“某区域水循环地质剖面示意图”。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水循环的类型是,其中 C 环节名称为,人类通过(填“修水库”或“跨流域调水”)来调节 A 环节水量的空间分配。
(2)位于河口附近的丁处往往形成(填“河口三角洲”或“海蚀崖”)地貌,其外力成因是作用。
(3)大量砍伐森林会导致当地水循环 A 环节水量的季节变化(填“增大”或“减小”)。
(4)如果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则河口附近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夏季比冬季(填“高”或“低”),理由是;请描述夏季该海域盐度值的水平分布特点答案:(1)海陆间循环(大循环);水汽输送;跨流域调水(2)河口三角洲;流水沉积(3)增大(4)低;夏季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入海淡水多,稀释海水盐度由河流入海口向外盐度值升高(或离河口越远,海水盐度越高)解析:(1)由示意图知各环节分别是:A 是径流、B 是海水蒸发、C 是水汽输送、D 是降水。
故此图是海陆间的大循环。
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人类建水库、开凿运河、跨流域调水、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都会引起水循环的变化。
农业的发展、围湖造田、森林的破坏,也会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
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都可能会导致洪涝灾害、地下漏斗、地上的断流,次生盐渍化,水质恶化、沿海海水入侵,干旱化、盐渍化等环境问题。
在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水循环问题中,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是最受关注的两个问题。
(2)水循环是联系地球各圈层和各种水体的“纽带”和“调节器”,它调节了地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对冷暖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水循环是“雕塑家”,它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象。
水循环是“传输带”,它是地表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和主要载体。
流水的侵蚀形成 V 形峡谷、瀑布如长江三峡;流水的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流水的沉积在上游形成山麓冲积扇,中下游冲积平原,入海口处形成河口三角洲。
第四章-地貌
表4-1 大陆地貌的形态分类表
形态类型
绝对高度/m
相对高度/m
平均坡度 /°
举例
高山 >3500
>1000
>25 喜马拉雅山、天山
中山 3500~1000 1000~500 10~25 大别山、庐山 山地 低山 1000~500 500~200 5~10 川东平行岭谷、华蓥山
丘陵 <500
<200
闽东沿海丘陵
2021/6/7
单斜软弱层型垭口
三、垭口和山坡
2、剥蚀型垭口 是以外力强烈剥蚀为主导因素所形 成的垭口,其形态特征与山体地质结构无明显联系。 此类垭口的共同特点是松散覆盖层很薄,基岩多半裸 露。 3、剥蚀-堆积型垭口 是在山体地质结构的基础上, 以剥蚀和堆积作用为主导因素所形成的垭口。其开 挖后的稳定性主要决定于堆积层的地质特征和水文 地质条件。
2021/6/7
4.1 概述
一、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二、地貌形态 三、地貌的分级与分类
2021/6/7
一、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1. 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促使地貌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动力,是内、外力地质 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地壳表面的基本起伏,对地貌 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根据其作用过程可分为风化、剥蚀、搬 运、堆积和成岩等作用,对内动力作用所形成的基本地 貌形态,不断的雕塑、加工、起改造作用。
2021/6/7
背斜张裂带型垭口
1、构造型垭口
3)单斜软弱层型垭口:这种垭口主要由页岩、千枚岩等
易于风化的软弱岩层构成。两侧边坡多不对称,一坡岩层 外倾可略陡一些。由于岩性软弱,风化严重,稳定性差, 故不宜深挖。若须采取深路堑,与岩层倾向一致的一侧边 坡的坡角应小于岩层的倾角,两侧坡面均要有防风化的措 施,必要时设置护壁或挡土墙。穿越这一类垭口,宜优先 考虑隧道方案,可以避免因风化带来的路基病害,还有利 于降低越岭线的标高,缩短展线工程量或提高公路线形标 准。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人教版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
必修第一册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石等。
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注:喀斯特一词源自克罗地亚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名称,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因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故此类地貌称“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和水的溶蚀力、流动性以及合适的温度条件,决定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如下表所示:2.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地理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
3.喀斯特地貌的类型喀斯特地貌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
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1.河流地貌的概念河流地貌是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的总称。
包括”V”形河谷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
三、风沙地貌 1. 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风沙地貌,又称风成地貌。
2. 类型:3. 风沙地貌的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在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能看到风沙地貌,如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丹娘沙丘。
四、海岸地貌1.概念: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海岸地貌。
1.概念:冰川是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地面上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
2.类型: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
常见的冰川侵蚀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槽谷、角峰和刃脊等。
冰川堆积地貌主要有冰碛丘陵等,冰碛丘陵是冰川堆积后形成的波状起伏的地表形态。
(1)冰斗分布在雪线附近、呈围椅状的半圆形凹地。
(2)冰川槽谷:冰川过量下蚀和展宽形成的典型冰川谷,两壁陡立,谷底开阔,横剖面呈“U”形。
(3)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