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跨文化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

合集下载

传媒学中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研究

传媒学中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研究

传媒学中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研究前言在世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问题逐渐成为传媒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将从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入手,探讨跨文化传播问题的定义、涵义、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

一、跨文化传播问题的定义与涵义传媒学中的跨文化传播问题,是指信息和意识形态的尺度、不同语境和信息的差异、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的变化,以及文化冲突等一系列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织,进而产生产生的影响和挑战。

简单来说,就是各种信息、思想和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传递、交流、沟通产生的问题。

跨文化传播问题的涵义包括:一是跨越文化界限的传播;二是跨越文化的交流;三是跨越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四是跨越文化的文化差异。

二、影响跨文化传播的因素1.语言因素语言作为文化交流和认知的基础,是影响跨文化传播因素之一。

语言的差异会影响到跨文化传播中信息的准确性、表达的清晰程度,可以通过语言的本地化和处理来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

2.社会文化因素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会对信息传播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

文化的传统、价值观、意识形态、民族特性等都会影响传播的效果和交流过程。

3.技术因素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传播媒介越来越多样化,这就会使得跨文化传播媒介、方式和传播环境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传播效果。

4.政治因素国家、政治和法律制度都会对跨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很多时候,政治因素同时会影响文化传播的效果。

三、跨文化传播问题的应对策略1.适应目标文化的情形和需求。

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自己本地文化的见解,应当尊重、理解、融合目标文化的风俗、文化差异和价值观。

2.通过多种方式加速文化交流和传播。

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加速文化交流和传播。

借助于多种媒介的互动性(比如网络、电视、广播和社交媒体),注重信息以清晰、简明易懂的方式传播。

3.保护“本土文化”。

每个文化背景都应该尊重并保护本土文化的本质特征,应该通过维护语言、古籍、文化遗物等各种本土文化进行保护,并适应一些新技术的帮助,协助本土文化得到保护。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文化误读(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根源于文化差异,是基于己方的社会规范、观念体系、思维方式 等对另一种文化产生的偏离事实的理解和评价。文化误读常常具有浓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背景。由于服务于解释 者的某种利益需要,这种误读通常比较稳定,也往往会形成误导,导致对所阐释的文化产生偏见和歧视。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传播学
全球
文化
特点
民族
文化
群体
传播学
社会
传播 体系
心理
导论
社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东亚
传播
理论
基础
建构
内容摘要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系统梳理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进程,积极纳入了国内外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最新成 果。主要特点在于:立足中国社会、文化的语境之中,以跨文化传播学的基础概念、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基本 命题为核心,全面呈现理解跨文化传播实践、开展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符号、文化、社会、心理、技术、能力和全 球社会等层面的认知视角和分析范式。跨文化传播学是一个阐释全球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活 动的知识系统,其学术旨趣不仅指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群体、组织、国家之间交往的特点和规律,不同文 化之间的意义阐释和理解,人类各个文化的创造、分野和变迁的进程,还涉及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差异、文化休克 与文化适应、技术发展对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延续和变迁、传播的控制和管理、民族文化自立与发展等诸多议题。
读书笔记
本书材料翔实,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拓宽视野。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笔记----f334b180-7164-11ec-82d6-7cb59b590d7d第一章跨文化交际一、什么是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的过程。

今天,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的进步和交际手段的发展,来自不同国家、种族和民族的人们可以频繁地接触和交流。

l、哈姆斯认为,世界上的交流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出现;用词;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来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工具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流。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交流的特点是跨文化交流。

二、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1.首先,它在美国兴起。

美国有来自各国的移民,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和习俗,并逐渐形成了美国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美国与其他国家交往频繁。

2.edwarhall《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3.1970年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

今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传播是传播的核心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

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一、沟通与沟通三、传播的种类沟通可以分为人际沟通和非人际沟通;人际交往可以分为社会交往和非社会交往。

非社交沟通指的是内向沟通(自我沟通)。

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四章语言交际一、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有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

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

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e.g.①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

汉族不仅注重长幼顺序,而且对于是父系、母系或婚系亦十分重视。

古人有强烈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按血缘远近区别亲疏,家族里又有内外嫡庶之别。

互联网时代社交类APP的发展与跨文化传播

互联网时代社交类APP的发展与跨文化传播

互联网时代社交类APP的发展与跨文化传播1. 引言1.1 互联网时代社交类APP的发展与跨文化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社交类APP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社交类APP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态势,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乐趣。

在这种背景下,跨文化传播成为社交类APP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挑战。

社交类APP的兴起和发展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它不仅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也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交类APP使用行为也呈现出多样化和特色化,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社交交流的不同理解和需求。

文化差异对社交类APP传播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同文化之间的认知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以及语言文字的差异都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和理解。

这也给跨文化传播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催生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

在未来的发展中,文化融合与共享将成为社交类APP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趋势。

通过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社交类APP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深层次的互动和合作,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互联网时代社交类APP的发展与跨文化传播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所带来的重要性和影响也将逐渐凸显。

2. 正文2.1 社交类APP的兴起和发展社交类APP的兴起与发展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社交类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交需求。

最早的社交类APP可以追溯到2004年推出的Facebook,它的成功开创了社交网络的先河,之后出现了Twitter、Instagram、Snapchat等一系列社交类APP,每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社交类APP的兴起与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也深刻影响了传统的社交模式。

在以往,人们主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传统的通讯工具(如电话、短信)进行社交,但随着社交类APP的普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进行社交,扩大了社交范围,拓展了社交方式,提高了社交效率。

传播学的起源诞生和发展培训课件

传播学的起源诞生和发展培训课件

3
媒体革命
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
4
社交媒体的兴起
个人和群体之间信息分享的重要平台。
传播学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媒介效应理论
研究媒体对观众行为和态度的 影响。
符咒理论
解释符号和意义如何构建和传 递信息。
社会交换理论
探究人际关系中的信息交流和 互动。
传播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
广告与营销
公共关系
传播学为广告和品牌营销提供了理论和策略的支持。
通过传播学的原理,组织可以更好地管理和维护与 公众的关系。
数字传播
传播学的知识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变得更加重 要。
大众传播
研究媒体如何塑造社会和影响观众。
传播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1 数字化和技术创新
2 跨文化交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媒体和新 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改变传播学领域。
全球化的发展将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 沟通和理解。
3 个性化和用户参与
用户参与和个性化传播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结和展望
通过本课件,我们了解了传播学的起源、定义和重要理论。传播学在实践中 的应用广泛,其未来的发展将受到技术和文化的影响。
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和范围
大众传播
探究媒体如何将信Biblioteka 传递给大众,包括广播、电 视和报纸。
政治传播
关注政治信息传递和舆论形成的过程。
组织传播
研究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沟通流程和策略。
跨文化传播
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理解。
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里程碑
1
古代传播
口头交流和文化传统的开始。
2
印刷术的发明
大规模信息传播的重要突破。

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形成发展的理论脉络

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形成发展的理论脉络

·18·
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形成发展的理论脉络
在霍尔的 《无声的语言 》发表以后 , 60 年 代陆续又有一些有关跨文化传播的著作问世 。 比如 , 1962 年 R1T1O liver所著 《文化与交际 》 ( Cu ltu re and Comm un ica tion ) , 1966 年 A1Sm ith 主编的 《交际与文化 》 ( Comm un ica tion and Cu l2 tu re) , 1967 年 , I1Parry 发 表 的 《人 类 交 际 心 理 》 ( The Psychology of Hum an Comm un ica tion ) 等 。与此同时 , 美国一些大学开始开设跨文化 交际学课程 [ 8 ] 。 60 年代中期 , 在匹兹堡大学的 一批学者组织了研讨会 (workshop s) , 形成了一 个研究中心 , 忽普斯 (D avid Hoopes) 主编 、出 版 了 《跨 文 化 交 际 学 读 本 》 ( 1971, 1972, 1973, 1974) , 在当时论著甚缺的情况下 , 读本 在教学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9 ] 。
在这些思想和实践的推动下 , 有关跨文化 传播相对系统观点在 20世纪中期以后开始酝酿 。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霍尔 1955年首次将 inter2
cultural和 communication并置在一起 , 从人类学 的实践奠定了直到现在被称为 “跨文化传播学 ” ( Intercultural Comm unication Theo ry) 的 学 科 基 础 , 其 《无声的语言 》一书也被公认为跨文化 传播研究的奠基之作 。
日期 1950 - 1955
1955 1959 1960年代晚期 1970 1972 1973 1974

跨文化传播学的性质、对象与任务

跨文化传播学的性质、对象与任务

第二章跨文化传播学的性质、对象与任务本章在一定意义上涉及跨文化传播学的学术合法性问题。

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理由,至少要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或对特定对象特殊的研究角度或方法,要有本学科特殊的学科范畴和理论体系。

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实事求是地说还处于建设之中,因此在这些方面只能是初具轮廓,不少问题我们都还不能十分肯定。

特别是对于跨文化传播理论体系的建设,我们认为还处于形成阶段,我们将在后面有关章节再予具体讨论。

第一节跨文化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归属一、跨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传播学什么是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一词来源于英文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由于intercultural突出不同文化之间,Cross-cultural突出超越、跨越不同文化,所以后者使用较为少见。

其中communication虽然在汉语中翻译为“传播”,但与汉语传播一词倾向于信息的单向传递有所不同,英文中这个词有交流、沟通、交通和交际等语义,因此跨文化传播也有人翻译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流”或者“跨文化传通”等,都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沟通活动。

对一般人来说,跨文化传播可能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跨文化传播活动古已有之。

随着人类的成长,部落、族群、民族的迁徙和不同部落、族群、民族之间通商、战争等各种接触,都自然发生跨文化传播。

如《尚书·舜典》: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生产民时,必须不违农时,安抚远方的臣民,爱护近处的臣民,亲厚有德的人,信任善良的人,拒绝邪佞的人,能够这样,边远的外族都会服从你们。

见江灏、钱宗武《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8页)又如《尚书·旅獒》“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

西旅氐贡厥獒,太保乃作《旅獒》。

用训于王,曰:‘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讲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知识点整理

[讲解]《传播学总论(第二版)》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传播学的诞生期: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传播学的诞生地:美国传播学诞生的背景:①(社会基础)工业化大生产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活动和范围走向国际市场,因而对信息的要求就更高。

②(社会需求)报业加上各种新兴媒介逐步形成了传播业,这给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因此,社会急需要关注和思考传播带给人们的一切。

③(学科基础和需要)两次科技革命带来了两次思想革命,人们的认识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认识广度和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拓展。

人们能够科学而全面地研究影响日益扩大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诞生于美国有政治、经济、社会、学科四方面的背景:1.政治:①政治家对传播媒介宣传重视和利用,进而重视对传播的研究,这推动了传播研究在美国的开展。

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宣传起了重大作用,战后学者又进行了总结分析。

③二战中格外重视宣传工作,推动了传播研究的深入,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经济:①战后美国经济空前发展,自由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普遍关注营销环节中的各种传播问题。

②战后大众传播业逐渐形成,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推动大众传播业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3.社会:科技革命中产生的新的传播技术推动了传播业的大发展。

新媒介在推动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暴力、色情、特别是对儿童的影响),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4.学科:①传播学具有学科交叉性,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研究传播学,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异彩纷呈。

②新闻学是传播学的基础和前身。

随着新闻实践的逐步深化,“新闻”概念逐步让位于“大众传播”概念。

此时大众传播学出现,大众传播学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就是传播学。

传播学的基本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传播学新闻学发展的四个趋势:①从定制分析到定量分析。

②从人文学方法到行为科学方法。

③从伟人研究到过程与结构。

④从区域性角度到国际性角度。

跨文化传播的兴起与发展

跨文化传播的兴起与发展

默顿:从“陌生人”到“世界公民”
世界公民( cosmopolitan ) 表示个人与自身系统之外的交流达到 相对高的程度,与本地人相比,他更 具有流动性,与社区之外的人也保持 着朋友关系网。
默顿 Robert King Merton
面对流动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思考
个体如何与更大的社会系统和谐相处?由此发展出诸多成 熟的思想与理论模式,这使得跨文化传播作为研究领域已 是呼之欲出的事情了。 边缘人理论的限定 金伯格(Milton M. Goldberg),1941
陌生人理论进入美国社会学
面对的问题: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每年100万移民的涌 入,使移民的不安定和排斥移民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芝加哥城市生态模型
在城市中心,极端富有者与极端贫困者比邻 而居,中心周围是贫民窟,再向边缘扩展到 郊区,居住者的状况逐步上升。与生态模型 存在隐喻式联系的是“种族关系圈”:所有 群体都在为获得可利用资源而斗争,不同的 群体开始接触后就发生冲突,冲突过后是适 应阶段,各群体之间的界限被明确地标示出 来,然后进入分离阶段,最后便是同化阶段, 下属群体接受了下属群体的方式,最终消失 其中。
边缘人理论的中心课题已通向研究那些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 观念信仰的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如何说明和理解意义,并确立了三个研 究目标,即描述特定文化之间传播的性质,揭示文化的异同;基于对文 化异同的理解,研究消除人们由于文化屏障造成的传播差异的途径;最 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创造和分野的进程。
[三重维度] 我是通过他人的目 光来想象自己的面貌和形象的; 第二,我们想象出对这一面貌的 某些评价;第三,我们体验到某 种诸如骄傲或耻辱的自我感觉。
1909
库利 Charles Horton Cooley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一讲 定义与诞生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一讲 定义与诞生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与之关联的传播类型:
跨种族传播(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跨族群传播(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跨群体传播(intergroup communication); 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印刷时代
印刷术的发明,给整个人类文化带来了新 的曙光,亦使跨文化传播步入了一个崭新 的时代。 就欧洲而言,随着印刷品的大量出现,激 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文化的普及、科学的启蒙和社会的进步, 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 诞生。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基本认识:
跨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促 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历史中 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折射出人类社会信息 系统不断发达、不断趋于复杂化的过程。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二、跨文化传播学的诞生
文化人类学家是跨文化传播学的开拓者。 从20世纪初期开始,以英国和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为先导, 对人类不同文化的差异及跨文化传播活动的学术努力日益 深入。在“二战”进入后期阶段之后,美国面临着一个现 实的问题:如何确保美军能在新近占领的岛屿上与土著居 民沟通与合作? 由于美军对这些土著居民的语言和文化一无所知,美国政 府就邀请了一些优秀的文化人类学家,专门研究这些地区 的文化。在这一时期,研究者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性 产生了全新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这样的认识:作为一门 学科的跨文化传播学,应致力于考察那些对不同文化成员 之间的人际传播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因素。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跨文化传播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008年年跨文化传播学本土化的动力跨文化传播学本土化的动力今天的中国已经走上了伟大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与外部今天的中国已经走上了伟大的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经济快速起世界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日益广泛和深入中国经济快速起飞和社会加速转型的现实更是对跨文化传播研究形成强烈飞和社会加速转型的现实更是对跨文化传播研究形成强烈的刺激为跨文化传播学在中国的本土化拓展提供了历史的刺激为跨文化传播学在中国的本土化拓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和理论诉求

跨文化传播教程

跨文化传播教程

跨文化传播教程
跨文化传播教程是一种教学资源,旨在帮助学习者了解和应对跨文化交流和传播的挑战。

它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跨文化意识:教会学习者如何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并培养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2. 跨文化沟通技巧:教授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包括非语言沟通、适应性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方法。

3. 文化学习和适应:介绍学习者如何研究和了解目标文化,以及适应新环境和文化的方法。

4. 跨文化传播策略:教授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和方法,包括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广告和媒体的传播技巧。

5. 跨文化领导力: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领导能力,帮助他们在跨文化团队或组织中取得成功。

6. 跨文化冲突解决:教授如何解决跨文化冲突和误解的方法,以促进双方的理解和合作。

教学资源可以包括课程大纲、教材和案例研究,以及参与跨文化交流和活动的机会。

通过这些教学资源,学习者可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沟通技巧,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跨文化环境。

跨文化传播概述

跨文化传播概述

LOGO
中国香港
印度 日本 中国台湾 美国 泰国
17
19 1 27 13 32
Page 16
二、跨文化传播的要素 【一】感知 1、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
LOGO
从霍氏的各文化维度指标值中,可得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十分 明显的,就是在同为东方文化圈的中国大陆、日本、中国香港、 新加坡等也是较明显的。就如中日两国文化都是一种集体主义导 向,但两种集体主义却有较大的不同。此外,除了民族、地域文 化差异之外,不可否认,还有投资合作伙伴“公司文化”的风格 差异。可以说,公司内文化差距越大,产生文化冲突与困惑的可 能性与强度就会越来越大。 当然,文化差异的指标不会只有四个。但即使只考虑这四个文化 差异指标,且认为每个指标也都只有两种情况,按照排列组合来 分析,也可能有68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类型。霍夫斯坦特的研究方 法,和企业文化类型的多样性相兼容。
(2)跨文 化传播学
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 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进行交流以 及研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化交 流障碍的方法和途径。
Page 3
一、跨文化传播简介
LOGO
2.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交通系统和通讯系统的发展加速了国际交往
(1)时代 背景
(2)世界 人口的变 化
Page 17
二、跨文化传播的要素 【一】感知
LOGO
2、庞德的长期观念与短期观念(long vs short term orientation) (例子)
表五:部分国家 (或地区)的长 期观指数
Page 18
二、跨文化传播的要素 【一】感知
LOGO
3、克拉克洪和斯托贝克的价值观导向(例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译者的解释:“美国政府历来以廉洁、公正的‘民 主政治’自我标榜,一些天真的美国人也颇以美国‘完 美’的政治体制而沾沾自喜,及至见到如此黑暗内幕, 他们怎能不忧心忡忡,怒火中烧呢?这,大概就是此书 得以名噪一时的秘诀吧。”(威廉·莱德勒、尤金·伯迪克《丑陋的美国
人》,“译者前言”,光明日报出版社,朱安、武国强译)
• “五月花号公约” (The Mayflower Compact )
• 自愿建立一个公民国家(a civil body politic),制定和遵 守平等的法律、条例、行为规则、宪法、命令(equal laws, ordinances, acts, constitutions, and offices)
Freedom)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34页。王希译)
•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丹尼尔·J·布尔斯廷(Daniel J.Boorstin)所说:“美国是在寻求共同性的过程中发 展成长的。”(丹尼尔·J·布尔斯廷《美国人建国的历程》(The
Americans)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谢延光等译)
(雅各布·尼德曼《美国理想:一部文明的历史》(The American Soul),华夏出版 社,第31页。王聪译)
• “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希腊人,或是德国人,或是日本人, 但在America出生则完全不同,因为一个人是一点点变 成American的。”(雅各布·尼德曼《美国理想:一部文明的历史》(The
• 前苏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战; • 西方——自由与奴役之战。 • 用经济援助换取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归属
• 1.2.2 《丑陋的美国人》
• 东南亚“萨坎”(Sarkhan)国的美国外交官和经济援 助人员对当地文化的无知和傲慢。
• 《丑陋的美国人·序言》:“这是一本虚构的小说,但 又是有事实为根据的,我们所写的事情事实上都发生过。 它们不仅发生在亚洲,也发生在全世界——在驻扎着二 百多万美国人的五十九个国家中。”(威廉·莱德勒、尤金·伯
• (各种宗教的信教人数来自美国人口统计局2001年的统计数字,转引自董小 川《美国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9-80页。)
• 1.2 “冷战”经济援助的困境和反思
• 1.2.1 冷战(Cold War)
• 丘吉尔:“一道铁幕在欧洲降临,将自由的西方与共产 主义的东方一分为二。”(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 故事》,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355页。王希译。)
• 美国宗教多元文化群体(例要)
• 印第安人宗教(103000人); • 天主教(50873000人); • 新教(4647000人); • 犹太教(2831000人); • 东正教(645000人); • 摩门教(2787000人); • 穆斯林(1104000人); • 佛教(1028000人); • 印度教(766000人); • 巴哈伊教(84000人);
•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雅各布·尼德曼(Jacob Needleman) 也说:“America是一个建筑在一群人深思熟虑后形成 的哲学观点基础上的国家——这是世界历史上空前绝后、 绝无仅有的。America不是一个部落、民族或者种族的 概念。它是一个包括自由、自决、独立的思维、独立的 良心、自给自足、勤奋工作和平等公正的哲学概念。”
第二章 跨文化传播学的兴起和发展
• 1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兴起
跨文化传播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末在美国逐渐形成的。
• 1.1 独特的多元文化之国
1.1.1 公约上的国家
• 生于斯长于斯的country和nation • “土著印第安人”(native Indians)或“第一民族”
(First Nations)
社,第273页。朱安、武国强译)
《丑陋美国人》的巨大影响
• 美国国务院要求美国所有驻外使馆的外交人员和经济援 助人员必须阅读《丑陋的美国人》。
• 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宣传语是“我们为什么 是丑陋的美国人”(Why are we ugly American)。
• 1963年美国电影导演乔治·英格鲁德将这本小说改编成 了电影,由马龙·白兰度主演。
1.2.3 美国对冷战的反思
爱德华·霍尔:“尽管美国在各种援外计划上花费了亿万 美金,可此举既没有赢得世界上别国人民的爱戴,也没 有受到他们的尊重。相反,如今许多国家的人民却从内 心厌恶美国人,而在另一些国家里,人们对美国人的态 度也仅是容忍而已。”(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导言”,上海
• Unite State of America
• 1.1.2 美国精神 • 美国精神:民主、自由、个人主义、不可剥夺的公民权
利和人民直接选举的政府。
• 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做一个美国人,其实一向是“一种 感情和思想的问题”,而从来不是“一种种族和祖先的 问题。”(转引自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The Storyof American
• 1.1.3 跨文化传播成为日常生活 •
• 美国族裔多元文化群体 (例要)
• 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文化(人口占69.1%) • 印第安文化(人口占0.7%) • 非裔美国文化(人口占12.1%) • 亚裔美国文化(人口占4%) • 拉美裔美国文化(人口占12.5%)
• (占人口比例数字来自美国人口统计局2000年的统计数字,转引自董小川 《美国文化概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American Soul),华夏出版社,第32页。王聪译)
• 美国学生的爱国宣誓
• “我宣誓效忠美利坚合众国的旗帜以及它所代表的共和 国,一个国家,归神主宰,不可分割,人人享受自由和 公正的待遇。”(转引自雅各布·尼德曼《美国理想:一部文明的历史》(The
American Soul),华夏出版社,第29页。王聪译)。
迪克《丑陋的美国人》,光明日报出版社,朱安、武国强译)
Hale Waihona Puke • 《丑陋的美国人·实事求是的后记》:“我们看到的亚 洲是这样一幅图景:我们在大城市里作茧自缚,死气沉 沉,不断误解着亚洲人的感情和需求。我们倾注的大量 资财如泥牛入海一去不回,而俄国人搞小本经营却大获 其利。”(威廉·莱德勒、尤金·伯迪克《丑陋的美国人》,光明日报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