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可尼贫血基因亚型的研究

合集下载

范可尼贫血遗传规律

范可尼贫血遗传规律

范可尼贫血遗传规律范可尼贫血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影响红细胞的形成和功能,导致患者体内血红蛋白含量降低,造成贫血。

本文将从范可尼贫血的基因遗传规律、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基因遗传规律范可尼贫血是由突变的HBB基因引起的,这是一个位于人类染色体11号上的基因。

在正常情况下,HBB基因会编码β-全球链,它是构成成人血红蛋白的一个组分。

然而,在范可尼贫血患者中,HBB 基因发生突变,导致β-全球链的合成受阻,使得血红蛋白的产生减少,最终导致贫血。

范可尼贫血的遗传规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这意味着,只有当一个人同时从父亲和母亲那里继承了突变的HBB基因时,他才有可能患上范可尼贫血。

而如果只从一个父亲或母亲那里继承了突变的基因,那么他将成为一个健康的基因携带者,不会表现出范可尼贫血的症状。

二、病因范可尼贫血的病因主要是突变的HBB基因。

这种基因突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生,包括自发突变和遗传突变。

自发突变是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发生的突变,不涉及遗传。

而遗传突变是指基因突变从一个代际传递到下一个代际。

在范可尼贫血的病因中,遗传突变是主要的原因。

当一个患有范可尼贫血的人与一个健康的基因携带者生育子女时,子女有50%的几率继承突变的HBB基因,从而患上范可尼贫血。

这种遗传规律使得范可尼贫血在一些家族中具有聚集性。

三、临床表现范可尼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贫血症状。

患者体内的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氧供应不足,出现乏力、疲劳、头晕等症状。

由于红细胞形态异常,患者的红细胞易于破裂,导致黄疸和脾脏肿大。

此外,范可尼贫血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脏病、骨骼畸形等。

四、治疗范可尼贫血还没有根治方法,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输血、脾切除术和药物治疗。

输血是范可尼贫血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输注红细胞来提高患者体内血红蛋白的含量,缓解贫血症状。

然而,长期输血可能会引起铁过载,对患者的肝脏和心脏造成损害,因此需要进行螯合剂治疗。

利用高通量分析技术研究范可尼贫血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

利用高通量分析技术研究范可尼贫血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
结论:对罕见疾病FA,国内首次对其易感基因突变类型进行研究,发现其与国外广为报道的纯合突变并不一致,而是呈现出多种影响其蛋白功能的突变类型或同时涉及多个FA基因。对其它积累的与肿瘤发生潜在相关的基因突变筛查发现,大多数突变均近似随机的出现在各个患者中,这从理论上支持肿瘤发生是由于肿瘤发生的多次打击学说。
ACACA基因突变具有富集特征并同时调控骨髓衰竭有关的脂类代谢及体内胰岛素相关的在肿瘤发生中具有一定作用的信号通路,可能是FA患者高肿瘤易感性的一个新特征。进一步在大样本FA患者人群中建立这些新发现的突变与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是必要且有意义的。
摘要:范可尼贫血症(Fanconi anemia, FA)是一种罕见的隐性遗传病,其具有染色体不稳定性、进行性骨髓衰竭、先天畸形以及包括白血病和实体瘤在内的高肿瘤易感性。近十年的研究相继确定了15个FA致病基因,但对其肿瘤易感性的机理却知之甚少。
实验结果:在确诊的5例FA患者及其亲本的外显子测序数据中,提取15个已知FA基因相关突变并经过传统PCR扩增测序验证发现,每位患者的突变涉及其中一个或多个基因,并且具有包括单碱基突变(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或插入缺失突变(移码突变)等多种类型,并以复合杂合突变形式居多,而非国外广为报道的纯合突变形式。其中FANCA的突变同时分布于CYH,WFY,WSW,KLP四位患者并以复合杂合突变,纯合突变及移码突变的形式出现,FANCD2及X染色体连锁的FANCB分别仅以复合杂合突变及纯合突变的形式出现于患者CYH及WFY中,而FANCM、FANCI及同为乳腺癌易感基因的BRCA2以杂合及复合杂合突变同时出现于多名患者中。
而进一步分析,这些突变除了造成FA易感基因蛋白翻译错误或终止,FANCA位于第31号内含子及第15号、21号外显子区的突变还可能影响其可变剪切的行使。而除此已知的肿瘤易感基因外,在经过滤数据库中多态性基因序列并在肿瘤相关通路及DNA损伤修复相关通路上进行突变基因的筛选,我们先后在一名或多名患者中鉴别出,FAM109A, VANGL2, DNAH7, ZNRF4, DNAH2, UNC13D, UBB, ZNF43, ZNF93, LAMA3, ALS2,ACACA等基因的突变。

范可尼贫血遗传规律

范可尼贫血遗传规律

范可尼贫血遗传规律范可尼贫血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类遗传性贫血病。

β-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该基因编码的珠蛋白链缺失或异常,导致红细胞的形态、功能和生存期受损,最终导致贫血。

范可尼贫血的遗传规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

常染色体指的是除了性染色体之外的其他所有染色体,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分为隐性和显性两种。

隐性基因只有在两个等位基因均为隐性时才会表现出来,显性基因只要有一个等位基因是显性,就会表现出来。

隐性遗传方式是指患者需要同时遗传其中一种范可尼贫血基因从而得到该疾病。

范可尼贫血的基因突变主要出现在β-珠蛋白基因上,该基因位于长臂上。

β-珠蛋白基因有两个等位基因(A和B),正常情况下,这两个等位基因都会分别编码β-珠蛋白链,形成健康红细胞。

但是,如果一个人同时遗传了两个β-珠蛋白基因都出现缺失或异常的基因,则会导致范可尼贫血疾病。

由于范可尼贫血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因此,在一对夫妻中同时携带同一种β-珠蛋白缺失或异常的基因时,每个子女的患病风险都为25%。

当两人携带两种不同的β-珠蛋白缺失或异常的基因时,每个子女患病的风险将会降低。

在范可尼贫血的遗传过程中,孟德尔遗传规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孟德尔遗传规律首先要求每个人都有两个等位基因,而这些等位基因也到达了同样的概率。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基因会发生突变,从而改变了一些人受到的基因的类型,并因此产生了范可尼贫血疾病。

同时,孟德尔遗传规律还指出在生殖过程中,两个不同基因的等位基因会随机分离,可以保持孩子各自的等位基因数量。

基于这个规律,范可尼贫血的基因突变在遗传过程中会遵循随机分离原理,每个子女平等地携带着父母两个等位基因的一部分,从而影响子女的患病风险。

总的来说,范可尼贫血遗传规律是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每个子女患病的风险为25%。

在范可尼贫血的基因突变遗传过程中,孟德尔遗传规律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这个规律,基因突变在遗传过程中会遵循随机分离原理,每个子女平等地携带着父母的一部分等位基因。

儿童范可尼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观察

儿童范可尼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观察

儿童范可尼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观察发布时间:2021-02-26T10:26:46.010Z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期作者:张小娟[导读] 探讨儿童范可尼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方法与效果。

张小娟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21500[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范可尼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方法与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儿童范可尼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①观察组并发症几率25.0%,对照组并发症几率7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满意10例,较满意8例,护理满意度90.0%,对照组满意3例,较满意9例,护理满意度60.0%,P<0.05。

结论:儿童范可尼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综合护理效果显著,值得肯定。

关键词:儿童;范可尼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上,范可尼贫是较为罕见的染色体遗传性病变,该病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进行性衰竭,大部分患者会伴有先天畸形,约20%的患者会发展成恶性肿瘤[1]。

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范可尼贫血的有效方式[2]。

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全过程的护理质量,则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及成功率。

为探讨儿童范可尼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护理方法与效果,本文研究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儿童范可尼贫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均与范可尼贫血临床诊断标准相吻合[3];②均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②患者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调查研究。

与此同时,排除资料不全、不配合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等患者。

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男11例,女9例,患者年龄在5-13岁之间,平均(8.5±1.4)岁;对照组20例,男10例,女10例,患者年龄在5-16岁之间,平均(8.4±1.0)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1.2方法1.2.1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术前准备、术后病情护理、遵医嘱用药、病房环境护理等方面。

范可尼贫血:从遗传疾病到癌症关联的DNA修复通路探索与治疗展望

范可尼贫血:从遗传疾病到癌症关联的DNA修复通路探索与治疗展望

doi:10.3971/j.issn.1000-8578.2024.23.0772范可尼贫血:从遗传疾病到癌症关联的DNA 修复通路探索与治疗展望史晋宇1,2,邢琳1,2,刘世佳1,2,吕文豪1,2,张冰琰1,2,徐立君1,2,张亚芬1Fanconi Anemia: Exploration of DNA Repair Pathways from Genetic Diseases to Cancer and Prospects for TreatmentSHI Jinyu 1,2, XING Lin 1,2, LIU Shijia 1,2, LYU Wenhao 1,2, ZHANG Bingyan 1,2, XU Lijun 1,2, ZHANG Yafen 11. Department of Breast Surgery, Fifth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Shanxi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Taiyuan 030000, China;2. The Fifth Clinical Medical Schoo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0, ChinaCorrespondingAuthor:ZHANGYafen,E-mail:*******************Abstract: Fanconi anemia (FA) is an inheritable disorder that presents with bone marrow failure, developmental anomalies, and an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to cancer. The etiology of this condition stems from a genetic mutation that disrupts the proper repair of interstrand DNA cross-links (ICLs). The resultant dysregulation of the DNA damage response mechanism can induce genomic instability, thereby elevating the mutation rates and the likelihood of developing cancer. The FA pathway assumes a pivotal role in safeguarding genome stability through its involvement in the repair of DNA cross-links and the maintenance of overall genomic integrity. A mutation in the germ line of any of the genes responsible for encoding the FA protein resul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A. The prevalence of aberrant FA gene expression in somatic cancer, coupled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connection between FA pathway activation and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 has solidifi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A pathway and cancer. Consequently, targeted therapies that exploit FA pathway gene abnormalities are being progressively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This review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involvement of the FA protein in the repair of ICLs, the regulation of the FA signaling network,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cancer pathogenesis and prognosis. Additionally, it explores the potential utility of small-molecule inhibitors that target the FA pathway.Key words: Fanconi anemia pathway; DNA damage repair; Cancer susceptibility; Prognosis; Targeted therapyCompeting interests: The authors declare that they have no competing interests.摘 要:范可尼贫血(FA )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其特征包括骨髓衰竭、发育异常和易患癌症。

当生命的密码不能修复 —范可尼贫血基因诊断

当生命的密码不能修复 —范可尼贫血基因诊断

当生命的密码不能修复—范可尼贫血基因诊断陆道培血液•肿瘤中心医学检验科滕文刘红星供稿引子:每个人都有一套记录在46条染色体中的生命密码,每个新的生命或新的细胞产生时,这套生命密码就被复制一次。

复制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错误,因此强大的错误修复机制就非常重要。

有一种叫做范可尼贫血的遗传病便是因为先天性错误修复功能的缺陷所致。

1927年,瑞士的一名叫Guido Fanconi儿科医生发现一个家庭中三个男孩出生时都有身体畸形,都在5-7岁之间出现贫血症状,并予以报道。

后来这种常伴有先天性多发畸形,并有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的遗传性综合征被命名为范可尼贫血。

研究者很快发现,范可尼患者染色体与正常人不同,尤其在DNA 交联剂的诱导下会大量断裂,具有染色体不稳定性。

随着基因研究的深入,后续的研究表明,这类患者主要是因为累及“范可尼贫血互补群蛋白”的一组基因突变而导致的遗传病。

我们每个人都携带着自己的一套约30亿个核苷酸信息组成的生命密码,这些生命密码记载在细胞核中,在显微镜下通常以二倍体46条染色体的形式存在。

我们的生命密码准确而有序地记载在染色体上,在特定的时间和组织中,部分信息被打开和翻译,从而有序地执行生命的功能。

我们每个新的生命和身体中每一个新的细胞的产生都伴随着这套生命密码的复制,在每次复制过程中由于自身或环境因素的影响等原因,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错误。

但在基因关键序列中的哪怕一个碱基的错误都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因此人类进化出了一套强大而精确的修复功能,来发现和修复这些错误。

在这些可能出现的错误中,由于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需要形成复制叉、同源染色体交联等临时性的结构,或者由于受环境交联剂影响等形成的染色体交联都需要被正确修复。

“范可尼贫血互补群蛋白”便是一组执行染色体交联修复功能的蛋白,当这一群蛋白中的一种发生突变而导致功能异常时,便可能会导致染色体复制时形成的临时性结构或异常交联修复的困难。

因此范可尼贫血的患者在DNA交联剂的诱导下会呈现大量断裂的分裂相,表现为染色体不稳定性,染色体断裂实验也成为范可尼贫血的经典实验室检查方法。

范可尼贫血汇报ppt课件

范可尼贫血汇报ppt课件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遗传特征,范可尼贫 血可分为多个亚型,如FA-A、FA-B、 FA-C等。不同亚型的患者在症状严重 程度、发病年龄和预后等方面存在差 异。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范可尼贫血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家族史、实验室检查和基因检测结果。具体标准包括:典型的临床症状、 阳性家族史、骨髓象检查显示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染色体断裂试验阳性以及特定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
THANK YOU
定期输血和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药物,改 善贫血症状。
监测病情
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 、心电图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处理方法指导
感染治疗
根据感染类型和严重程度选用合适的抗 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
心脏病治疗
针对贫血性心脏病,需改善贫血、减 轻心脏负荷、治疗心功能不全等。
止血措施
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感染、合理饮食、保持个人卫生 等,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治疗配合
教育患者如何正确服用药物、接受输血等治疗措施,以及定期随 访的重要性。
心理支持重要性
缓解焦虑和恐惧
范可尼贫血患者常常面临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心理支持有助于 他们缓解这些情绪,增强信心。
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心理支持,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提高生活质 量。
较为常见。
02
DNA修复功能受损
这些基因突变导致DNA修复功能受损,使得患者对DNA交联剂等物质
高度敏感。
03
临床表现多样性
不同基因突变可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从轻度贫血到重度多系统受累表
现不一。
发病机制探讨
01
DNA交联修复障碍
范可尼贫血患者的DNA交联修复 能力降低,导致DNA损伤累积。

可治性罕见病—范可尼贫血

可治性罕见病—范可尼贫血

可治性罕见病—范可尼贫血一、疾病概述范可尼贫血( Fanconi anemia,FA)是一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或)X-连锁隐性遗传疾病,为先天性骨髓衰竭综合征中最常见的疾病,全球发病率为0. 3/10万[1]。

1927年Fanconi首次报道3例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合并多发性先天畸形病例,故名为范可尼贫血[2]。

FA中位发病年龄为7岁,9%的FA患者直至成年期才被确诊,也有直至49岁才发病的患者,男:女约为2:1[3]。

目前,已经发现FANC -A、FANC -B、FANC -C、FANC - D1(BRCA2)、FANC -D2、FANC -E、FANC -F、FANC -G(XRCC9)、FANC -I( KIAA1794)、FANC -J(BRIP1)、FANC -L(PHF9/POG)、FANC -M(HEF)、FANC -N(PALB2)、FANC -O(RAD51C)、FANC -P (SLX4)、FANC -Q(XPF/ERCC4)、FANC -R( RAD51)、FANC -S(BRCA1)和FANC -T( UBE2T)等19个基因的异常可以造成FA,其中FANC -A突变最多见,约占70%,其次为FANC -C和FANC -G突变[4]。

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了FA/BRCA功能网络,该功能网络与3条经典的基因损伤后DNA修复路径相关,分别是同源重组、核苷酸切除修复和经诱变的跨损伤DNA复制[5]。

在射线、有毒化学物质、细菌和病毒感染造成DNA损伤后,该损伤不能得到及时修复,造成突变的累积。

由于人体造血系统处于相对活跃的增殖状态,这些DNA损伤后易导致造血系统受累,表现为造血系统增殖低下,远期极易发生血液和其他系统的恶性转化[6]。

二、临床特征FA是一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且疾病呈进展性,造成其临床表现多样化。

部分患者可仅有骨髓衰竭而无躯体畸形,或只有躯体畸形而无血液系统异常;患者常有阳性家族史,其自身和(或)家族成员恶性肿瘤发生率较高。

经基因分析确诊的原发性范可尼综合征一例报告

经基因分析确诊的原发性范可尼综合征一例报告

经基因分析确诊的原发性范可尼综合征一例报告顾洁1#,朱若昕2#,李栋3△摘要:原发性范可尼综合征是一类罕见的遗传病,由于HNF4A 等基因缺陷导致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重吸收受阻引发营养物质丢失及电解质紊乱,从而以多饮、多尿、生长发育落后、佝偻病为主要表现。

对于原发性范可尼综合征的临床与遗传学研究,国内仅有数例病例报道,尚少见遗传学确诊病例报道。

本文患者经临床、生化、影像学及HNF4A 基因分析,发现HNF4A 基因存在c.187C>T (p.R63W )的杂合突变,未在患者父母中检出,经临床及遗传学确诊为原发性范可尼综合征。

给予患者左卡尼汀、辅酶Q10、纠酸、保肝、护肾、补充维生素D 、改善线粒体功能等治疗并进行随访,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

关键词:范科尼综合征;佝偻病;醛固酮减少症;基因;HNF4A 基因中图分类号:R589文献标志码:DDOI :10.11958/20180011A case report of inherited Fanconi syndrome diagnosed by gene analysisGU Jie 1#,ZHU Ruo-xin 2#,LI Dong 3△1Laboratory Animal Center,Institute of Hematology and Blood Diseases Hospital,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Tianjin 300020,China;2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Gansu Provincial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Hospital;3Department of Nephrology,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lidong430@Abstract:Inherited Fanconi syndrome is a kind of rare hereditary disorder,usually affecting kidney proximal tubule,kidney,liver and bones.HNF4A gene mutation is one of genetic causes with unclear pathogenicity mechanisms,leading to loss of nutrients and electrolyte disturbances due to kidney proximal tubule reabsorption defect.There are only a few cases reported in China on the clinical and genetic studies of inherited Fanconi syndrome.There is rarely a genetically diagnosed case report.In this study,the proband was a 16-year-old boy.HNF4A gene sequencing was performed,and a heterozygous mutation c.187C>T (p.R63W)was detected in the HNF4A gene,which was not detected in proband ’s parents.The patient was diagnosed as inherited Fanconi syndrome by clinical and genetics.The patient was treated with L-carnitine,coenzyme Q10,acidosis correction,liver and kidney protectant and vitamin D supplement,and therapy of improved mitochondrial func⁃tion.The patient was followed up,and the clinical symptoms were improved.Key words:Fanconi syndrome;rickets;hypoaldosteronism;genes;HNF4A gene基金项目:天津市科委面上资助项目(15JCYBJC26200)作者单位: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邮编300020);2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妇产科;3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肾内科#为共同第一作者作者简介:顾洁(1970),女,本科,主管技师,主要从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及实验动物等领域研究△通讯作者E-mail:lidong430@原发性范可尼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遗传病,于1931年由Fanconi 首次报道。

范可尼贫血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范可尼贫血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674
bp,有14个外显子。大小为53—204 bp,编码63 ku(558
core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tgl,参与FA核心复合体(FA
complex)
的合成。FANCC主要位于细胞质中.因而不直接参与DNA 损伤修复Iiol。 二、FANCA FANCA基因位于16q24.3,长度超过80 kb,有43个外显 子,大小为34—188 bp,编码163 ku(1 455个氨基酸)的蛋白 质【tn.参与FA核心复合体的合成。FANCA蛋白有2个重叠 的双向核定位信号(nuclear
义突变等降m。队NCG蛋白参与FA核心复合体的合成[41。
万方数据
・286・
J Diagn Concepts Pmet 2010,V01.9,No.3
四、FANCF
将持续克隆。然而约60%FANCB基因通过基因沉默逃避了 甲基化,从而保持了活性。FANCB编码蛋白FAAP95。参与 构成FA核心复合体,’并稳固FANCL尸司。 十、FANCM FANCM基因位于14<121.3。FANCM编码的蛋白与古细菌 Hef蛋白同源。参与FA核心复合体的合成。研究发现,FA.M 患者细胞中FANCA、FANCG和FANCL表达水平下降,三者 均为FA核心复合体的组成部分.提示FANCM在合成FA核 心复合体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结构作用。FANCM具有DNA移 位酶的活性.介导FA核心复合体在DNA链上移位从而识别 定位于损伤的DNA,FANCM在DNA损伤应答过程中高度磷 酸化。可能参与信号转导。调节FA核心复合体的活动阿。 十一、FANCJ/BRIPI FANCJ/BR,P1基因位于17q23.2。FANCJ/B刚rPl编码蛋 白BRIPl是一种DEAH.box解旋酶,属于RecQ家族,可能 参与DNA损伤的修复。此外BRIPl还可能与BRCAI共同 参与DNA同源重组。对8例不同种族的FA.J患者的研究发 现,肼Ⅳa存在点突变、无义突变、剪切位点突变和框架移 位,可影响DNA解旋酶的合成及其与BRCAI相互作用闭。 十二、FANCN/PALB2 FANCN/PALB2基因位于16p12。PALB2编码的蛋白质 与BRCA2共同定位于FANCD2.I核灶区(nuclear loci)。参 与DNA损伤的修复。PALB2的存在使BRCA2定位于稳定 的核内结构中,促进了BRCA2的稳定性和功能嗍。 十三、FANCI FANCI位于15q25.26,其序列与FANCD2相似。FANCI

范科尼贫血三例

范科尼贫血三例
未及 。 常规 : 血 白细 胞 45 19 , .x 0 L 血红 蛋 白 9 L 血小 板 4 x / 1 , 2 19 , 性 粒 细 胞 08 , 巴细 胞 02 , c.%。 髓 象 : 生 0/ 中 L . 淋 0 .0 R 0 2 骨 增 重 度 减 低 , 系 以 分 叶 细 胞 为 主 , 系 极 为 减 少 , 巴细 胞 比 粒 红 淋 例 增 高 , 片未 见 巨 核 细 胞 。人 院 后 继 续 予 司坦 唑 醇 、 全 泼尼 松 及 输 血 、 症 治 疗 , 情 逐 渐 加 重 , 红 蛋 白 维 持 5 L左 对 病 血 0 右 , 属放弃治疗出院。 家 例 2男 , 。 者父母非近亲结婚 , 家族性遗传病史。 : 7岁 患 无
早 1 向新 生 , 3面 重新 回到 社会 。
参 考 文 献
『1 陈 新 谦 ,金 有 豫 ,汤光 . 编 药 物 学 . 6版 . 京 : 民卫 生 出 1 新 1 北 人 版 社 ,2 0 : 9 — 9 . 07 4 144
发现 , 愉快事件 可引起情绪低 落 , 别是很严 重的事件 、 不 特 接 踵 而 来 的事 件 、 持 续 很 久 的事 件 , 容 易 引 起 抑 郁 发 作 。通 或 更 过 与 患 者 家 属 交 流 得 知 患 者 要 强 , 家 中做 主 , 在 因父 亲 及 配
胞 1 。骨髓 活检示造血组织灶性分布 , 个 巨核细胞 少见 , 脂肪 组织 、 纤维组织明显增多。 色体 检查未 见异 常核 型。 染 诊断为
“ A , 院 后 予 司坦 唑 醇 、 尼 松 、 P F ”入 泼 E O等 治 疗 , 红 蛋 白最 血 高升 至 9 / 。继 续 治 疗 过 程 中 贫血 再 次 加 重 , 2 1 5g L 于 0 0年 9 月 查 骨 髓 象 示 增 生 活 跃 , 见 大 量异 常幼 稚 细胞 , 流 式 细 胞 可 经

范可尼贫血

范可尼贫血

范可尼贫血折叠编辑本段基本介绍范可尼贫血(Fanconianemia)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血液系统疾病,属于先天性再障,称为Fanconi贫血,这类患者除有典型再障表现外,还伴有多发性的先患儿天畸形(皮肤棕色色素沉着,骨骼畸形、性发育不全等)。

其病因可能是染色体的异常。

同时,还会伴有精子减少等其他特征。

经常与其他疾病伴发,科学家一直在探索这个疾病的根本病因。

多于儿童期发病。

男孩以4~7岁、女孩以6~10岁发病者较多。

在范可尼贫血病人中,因缺少DNA螺旋的一个关键基因BRIP1,因此许多与它相互作用的基因便不能发挥功能,从而引发一系列伴随疾病或症状,如BRCA1这个基因无法作用于DNA转录,因此导致它经常与肿瘤伴发。

折叠编辑本段临床表现范可尼贫血是一种综合征,临床表现主要有多种多样的肢体和(或)器官畸形和进行性骨髓衰竭。

约75%的患者出生时常伴有先天性畸形,几乎可累及机体的任何系统,但在畸形的数量和累及范围上变化颇大,从无可见畸形至各种复杂畸形,甚至在同一家族中的各患者之间亦有显著差别。

先天性畸形的发生频度依次为皮肤色素沉着和(或)咖啡斑、体形矮小、拇指和(或)桡骨缺失和畸形、男性性腺及生殖器发育异常、小头畸形、眼畸形、肾畸形、体格和智力发育迟缓、耳畸形或听力障碍以及其他少见的消化道畸形、心肺畸形等。

多数患者的骨髓衰歇发生于儿童期(5~10岁),呈进行性加重,但受累程度变化不定。

贫血的一般表现,出血倾向及易感染。

多见皮肤色素沉着,或片状棕色斑,体格、智力可发育落后。

无肝、脾、淋巴结肿大。

折叠编辑本段发病机制范可尼贫血以常染色体隐性方式遗传。

本病发生骨髓衰歇的机制仍未完全阐明。

已发现了多种范可尼贫血相关基因,包括FANCA、B、C、D1、D2、E、F、G,对各基因编码的相应范可尼蛋白的功能正在深入研究中。

发病机制:患者对氧自由基的清除发生障碍,DNA的修复途径有缺陷,染色体易于断裂,从而造成造血干细胞的损伤以及恶性肿瘤的易发倾向。

应用高通量测序研究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发病机制

应用高通量测序研究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发病机制

应用高通量测序研究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目的范可尼贫血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临床特征是造血功能衰竭,多发性先天畸形,易患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对DNA交联剂如丝裂霉素C (mitomycin C, MMC)异常敏感。

目前已发现15个FA易感基因,均参与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功能途径。

但1/3患者没有已知FA易感基因变异,而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并没有明显的FA疾病表型,暗示FA存在新的易感基因以及可能是多基因协同遗传疾病。

本实验主要研究范可尼贫血易感基因突变和阐明基因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与骨髓造血衰竭发生的关系。

研究方法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仪,对临床确诊的5例范可尼贫血患者及其父母进行双末端50×全外显子组测序,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全外显子组点突变、插入、缺失,通过与人类基因组数据库对比分析发现范可尼贫血患者易感基因的突变,通过与父母外显子组序列对比分析发现生长发育过程中新发的基因突变。

将高通量测序与传统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动物模型等研究相结合,最终阐明基因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与骨髓造血衰竭发生的关系。

实验结果5例患者经临床表现、外周血彗星实验、MMC实验确诊为范可尼贫血。

通过对5例患者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分析发现每一例患者在已知的15种范可尼贫血易感基因上都有单基因或多基因突变,突变类型包括单碱基突变(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或插入缺失(移码突变),单碱基突变包括纯合突变、杂合突变、复合杂合突变(一条基因上有多个突变位点),造成蛋白翻译错误或终止。

FA易感基因的突变类型及方式各不相同,突变数目不一,与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没有相关性,推测易感基因突变引起引起FA的机制是复杂的。

如患者WFY在多个FA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在FANCA和BRCA2基因上发生了纯合突变,在FANM 基因发现符合杂合突变。

而患者WSW仅在FANCA基因发现杂合的GG碱基缺失,引起移码突变,通过与父母的外显子数据对比分析发现这个基因突变来自于父亲,但其父亲没有FA临床表现,推测其有未知的基因突变。

范科尼贫血诊疗指南(罕见病诊疗指南)

范科尼贫血诊疗指南(罕见病诊疗指南)

29.范科尼贫血概述范科尼贫血(Fanconi anemia,FA)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常染色体或X连锁隐性遗传。

由于基因异常引起基因组不稳定而致病,主要表现为先天性发育异常、进行性骨髓衰竭和发生恶性肿瘤风险增高。

病因和流行病学范科尼贫血基因突变或缺失,导致DNA损伤后修复调节以及DNA链间交联修复等多个过程异常。

迄今已有至少19个基因被克隆,定位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命名为BRCA2,BRIP1,F ANCA,F ANCB,F ANCC,F ANCD2,F ANCE,F ANCF,F ANCG,F ANCI,ERCC4,F ANCL,F AMCM,MAD2L2,P ALB2,RAD51,SLX4,UBE2T和XRCC2等。

新的基因仍有可能被发现。

不同基因突变或缺失可表现为不同的亚型和临床表现。

其中A亚型占60%~65%,基因定位于16号染色体(q24.3),有43个外显子。

蛋白由1 445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63kD。

A型的突变包括丢失、插入、错义、无义、移剪接码、重复以及多态性等。

C亚型占10%~15%,定位于9号染色体短臂上,有15个外显子,分子量为63kD。

C亚型最典型的突变为IVS4(+4)A—T。

G亚型约占10%,定位于9号染色体(p13)上。

14个外显子,蛋白分子量为68kD。

G亚型当中严重全血细胞减少、骨髓衰竭及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发生高于其他亚型。

但范科尼贫血的临床严重程度与其不同亚型并无明确相关性,同一亚型其临床表现也有较大差异。

在不同种族、不同地区发病率有所不同。

在亚洲人群中发病率为1/160 000,男女发病比例约1.2:1。

部分近亲婚配人群中发病率更高。

我国报道甚少。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先天性发育异常,进行性骨髓衰竭和肿瘤发生率增高,也有患者无发育异常或骨髓衰竭表现。

1.发育异常患者可以表现为多种形体和智力发育异常。

生长缺陷、异常皮肤色素沉着、上肢单侧或双侧骨骼畸形、体格矮小、小头畸形、眼部异常、泌尿生殖道畸形、内分泌异常、听力损失、外耳异常、先天性心脏缺陷、消化道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及面部畸形、脊柱畸形、颈部畸形及发育迟缓和(或)智力残疾等。

【CN109652530A】一组检测范可尼贫血的生物标记及检测试剂盒【专利】

【CN109652530A】一组检测范可尼贫血的生物标记及检测试剂盒【专利】

权 利 要 求 书
17/18 页
18
CN 109652530 A
权 利 要 求 书
18/18 页
。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试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试剂盒还包括用于二代测序的试 剂。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试剂盒还包括dNTP、DNA聚合酶、 用于分离或纯化核酸的试剂、阳性对照和/或阴性对照。 9 .根据权利要求4-8任意一项所述的检测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用的检测样本为外周 血、骨髓和实体瘤样本中的一种或几种。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检测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用的检测样本为外周血。
12/18 页
13
CN 109652530 A
权 利 要 求 书
13/18 页
14
CN 109652530 A
权 利 要 求 书
14/18 页
15
CN 109652530 A
权 利 要 求 书
15/18 页
16
CN 109652530 A
权 利 要 求 书
16/18 页
17
CN 109652530 A
19
CN 109652530 A
说 明 书
一组检测范可尼贫血的生物标记及检测试剂盒
1/24 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分子生物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组检测范可尼贫血的生物标记及检测试 剂盒。
背景技术 [0002] 范可尼贫血是一种遗传性异质性疾病,以先天性躯体畸形、骨髓造血衰竭以及肿 瘤易感性为主要特点。该 病患者常伴有先天性身体畸 形 ,常见骨骼畸 形 ,也可有内脏畸 形 , 眼、耳或生殖器畸形等;该病最严重的临床特征为血液系统的异常,患者多于出生或幼年发 病 ,出现出血 、感染 、内分泌失 调、免 疫 力低下等症状 ,进行性出现一 系或者多 系血 细胞减 少,极易发展为骨髓造血衰竭;另外,该病患者易患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等血液系统肿 瘤及鳞状上皮癌、头颈部癌等非血液系统的实体瘤。 [0003] 范可尼贫血发病主要是由于互补群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DNA损伤修复过程异常。 该 病较为罕见 ,临床表现具有高 度异 质性 ,且与其他疾病 (全血细胞减 少、再生障 碍性贫血 等) 的 某些症状 相似 ,所以 很难基于临床特征进行早期诊断 。现阶 段 ,范可 尼贫血常规的 诊 断方法是染色体断裂实验。例如,Auerbach等 (Fanconi anemia diagnosis and the d ie po xy bu ta ne (DE B) tes t .E x p Hema tol .1 993 ,21 :7 31 -7 33 .) 使 用双环氧 丁烷 (Diepoxybutane,DEB)进行DNA交联检测;Fernando等(Diagnosis of Fanconi anemia in patients with bone marrow failure .Haematologica .2009 ,94(4):487-495 .)使用丝裂 霉素C(Mitomycin C,MMC)进行染色体稳定性检测。但这些常规检测方法常出现假阳性或假 阴性结果,检测效率低。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准确检测范可尼贫血的技术。 [0004] 近年来,随着范可尼贫血分子发病基础研究取得的显著进展,目前已知发现了至 少22种范可 尼贫血的亚型 ,并成功克隆出22种相关基因 :FANCA、FANCB、FANCC等。研究者们 发现可以 通过 相关基因的 突变检测并明 确易感基因 ,提高检测效率。其中分子生物学的实 验方法主要有巢式PCR、一代测序等。但是PCR方法不能直观的得到具体的突变序列,而一代 测序的 方法受到测序通量的 影响 ,无法一次性检测多个基因的 全部外显子区域。本发明通 过二代高通量 测序方法 ,可以 一次性准 确测量多个基因的 外显子以 及相关序列 ;进行序列 比 对后 ,能 够有效地与再生障 碍性贫血等疾病进行区分 ,为临床医生辅助诊断范可 尼贫血 提供便利。

范可尼贫血的研究进展与国际诊断标准

范可尼贫血的研究进展与国际诊断标准

范可尼贫血的研究进展与国际诊断标准吴占河;葛志红【期刊名称】《现代检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28)006【摘要】范可尼贫血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除B亚型外,X-性连锁).临床表现为多样化的型体及智力发育异常,多种肿瘤高发倾向,进行性骨髓衰竭以及多种脏器受累.范可尼贫血的研究是医学研究当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迄今为止,15个不同的互补亚型被鉴别,这15个突变的基因已被定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位点上.以发病机理、诊断技术、治疗为主的探索性研究日益深入,因此极大地推动了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同时也为癌症和老化方面的研究带来极大的有意义的启发.由于范可尼贫血患者大多是在发生骨髓衰竭或合并为肿瘤的晚期才为就诊的原因,所以被称之为不治之症.包括从产前开始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延长生命非常重要.也由于该病的基因型及临床表型相当复杂,缺乏明显特征,所以给早期诊断带来困难与挑战.同时也要求医务人员具有血液、遗传及肿瘤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该文将对范可尼贫血的新的概念、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测策略等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希望对国内开展此方面的工作有些帮助.【总页数】6页(P1-6)【作者】吴占河;葛志红【作者单位】澳大利亚皇家亚历山大儿童医院西悉尼基因组诊断实验室,澳大利亚999029;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 51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6【相关文献】1.范可尼贫血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 [J], 赵艳霞;高清平2.范可尼贫血通路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J], 王海洋;皮蓉芳3.对1例梨状窝恶性肿瘤伴范科尼贫血放疗患者的护理经验总结 [J], 杨小连;杜萍;杨幸为;何佩仪4.范可尼贫血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余士俊;赵维莅5.减剂量预处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范可尼贫血3例报告 [J], 陈志伟;刘健;王英洁;苏淑芳;魏林林;姚强华;王颖超;刘玉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小板减少的范可尼贫血临床诊治探讨

血小板减少的范可尼贫血临床诊治探讨

血小板减少的范可尼贫血临床诊治探讨范可尼贫血(Fanconianemia,FA)是一种常染色体或某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以骨髓造血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常易并发各种躯体畸形及早发多种实体肿瘤。

FA的临床诊断主要通过完整的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其完整的病史包括患者的个人史与家族史,当近亲及家族其他成员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肢体发育异常、乳腺癌、头颈部肿瘤等均有助诊断此病;FA的临床表现除主要的血液学异常外,还表现为躯体畸形、内分泌疾病、听力下降、不孕不育及实体肿瘤等临床表现。

随着人们对于FA分子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化,FA诊断与治疗有了很大的进展。

我院收治一例以血小板减少起病,多次诊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效果差,后结合患者左上肢六指及小眼畸形、皮肤咖啡牛奶斑、皮肤色素沉着、听力下降等特殊体征,经染色体断裂点检查确诊。

本文就血小板减少的范可尼贫血临床诊治进行以下探究,具体如下。

1.2方法本次入院予激素(泼尼松片1mg/kg.d)联合达那唑6mg/d治疗14天后复查血常规血小板无明显上升,加用免疫抑制剂(长春新碱1mg/w)连续治疗三周,同时加用叶酸30mg/d、甲钴胺1.5mg/d治疗,以上治疗二月后复查血常规:WBC8.8某10^9、RBC3.22某10^12、HB116g/L、MCH110.9fl、MCV36pg、MCHC325g/L、PL26某10^9,血小板仍无明显改善,出院间断服用激素(泼尼松片0.5mg/kg.d)及叶酸、甲钴胺(剂量同前)治疗,后未规律复查血常规。

2年后即2022年4月再次因鼻腔出血住我院,血常规:WBC5.6某10^9、RBC3.12某10^12、HB107g/L、MCH104.0fl、MCV33.2pg、MCHC319g/L、PL17某10^9,复查骨髓细胞学检查示:骨髓增生活跃,G:E=1.1:1,粒系增生活跃,红系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体积偏大,形态无明显异常,淋巴细胞比例及形态正常,巨核细胞14个,幼稚巨核细胞0个,成熟有血小板形成0个,成熟无血小板形成14个,裸核0个,第四次骨髓细胞学检查仍提示巨核系统增生伴成熟障碍,但患者经激素、白介素-11、达那唑、长春新碱治疗后血小板仍无明显改善,开始有轻度贫血,予补充叶酸、甲钴胺治疗仍无好转。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Key words】 Fanconi anemia′s ; Chromosome breakage ; Genotype
范可尼贫血 ( Fanconi anemia , FA) 系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性疾病 ,临床以造血功能障碍和多发性先 天畸形为主要表现 。我国已有数十例 FA 病例报 道 ,但仅少数有细胞遗传学资料 ,其基因亚型尚未见 报道 。现将 1的细胞遗传学和基因亚型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
The total numbers of chromosomal breakage images were 34 and 74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MMC 50 ng/ ml and 100 ng/ ml. They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in healthy controls (0. 07 and 0. 11) . The genetic subtype of all the 3 cases was group A gene (FANCA) . Conclusion The main manifestations of FA were dysfunction of bone2marrow hematopoiesis and congenital multiple malformation. Our study indicated that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in FA patients were unusually sensitive to DNA cross2linking agent MMC. DNA injury was a possible pathogenesis of FA. Genetic subtype may offer som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improving the treatment of the hereditary disease.
结果
一 、3 例 FA 患儿的细胞遗传学检查 如表 1 所示 ,3 例 FA 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在 100 ng/ ml MMC 诱导下染色体平均断裂率分别为 6171 、2. 98 、6. 49 ; 畸变率均为 100 % ; 每个畸变细胞 的平均断裂率分别为 6. 71 、5. 98 、6. 49 。3 例 FA 患 儿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断裂率均随着 MMC 浓度 增高而升高 。 3 例 FA 的 MMC 诱导分裂像 在 50 、100 ng/ ml MMC 诱导下分别为 34 和 74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对照组 MMC 诱导分裂像在 50 ng/ ml 、100 ng/ ml 时 分别为 0107 和 0111) 。 二 、3 例 FA 患儿基因亚型的检测结果 3 例 FA 患儿均缺乏 FANCA 蛋白的表达 ,提示 均为 FA2A 亚型 。
【关键词】 范可尼贫血 ; 染色体断裂 ; 基因型
Genetic subtypes of three cases with Fanconi anemia PENG Guangjie 3 , XIE Yan , WANG Kaiyan , et al . 3 Department of Pediatracs , Tongji Hospital , Tongji Medical College ,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二 、方法 1. 细胞遗传学检查 :采取 FA 患儿外周血 2 ml , 肝素抗凝 ,加入 18 ml HAM210 培养基 ,混匀后分为 4 组 , 分 别 加 入 丝 裂 霉 素 C ( mitomycin C , MMC) ( Kyowa Hakko Kogyo Co Ltd , Japan) 0 、12. 5 、50 ng/ ml 和 100 ng/ ml ,置 37 ℃、5 %CO2 培养箱内培养 72 h 。 收获细胞前 30 min ,加入秋水仙胺 (Merck 产品) 。按 常规收获细胞 ,制片 , Gimsa 染色 ,于光镜下观察染 色体断裂情况 。染色体断裂计数 :染色体 (或单体) 断裂 、裂隙 、碎片等计为 1 个断裂 ,四幅射体 、三幅射 体等计为 2 个断裂 。上述 4 组中每组检查 100 个分 裂像 ,分别记录不同类型及数目的染色体断裂 ,计算 畸变率 (畸变细胞 % = 有染色体断裂的分裂像数/ 观 察的分裂像总数 ×100 %) 、平均断裂率 (每个细胞断 裂数 = 总断裂数/ 观察的分裂像总数) 、每个畸变细 胞的平均断裂率 (每个畸变细胞断裂数 = 总断裂数/ 有染色体断裂的分裂像总数) 和高断裂数细胞率 (高 断裂数细胞率 = 高断裂数分裂像/ 观察分裂像总 数) 。高断裂数分裂像是指断裂数在 5 个以上的分 裂像 。每次细胞遗传学检查均与正常健康儿进行对 照。 2. 基因亚型的检测 : 取患儿外周血经 EB 病毒 转化后建立 B2淋巴母细胞系 ,与参考细胞系进行细 胞融合和互补试验 ,方法见参考文献[ 2 ] 。然后采用 免疫沉淀法分离蛋白质 、转膜 ,再将膜依次与兔抗 FANCA 抗体 、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兔抗体孵育 ,最 后 用 ECL ( enhanced chemiluminescence ) Western blotting 试剂盒制成胶片和照片 。 细胞融合和互补试验原理 :参照细胞系为已知 亚型的细胞系 。被检测细胞系和参照细胞系 ,如果
基因的缺陷 (缺陷可不同) 位于同一 FA 基因上 ,融 合后的子代杂交细胞的该 FA 基因仍有缺陷 ,该杂 交细胞仍对 MMC 超敏感 (即不互补) ,因此不互补提 示被测细胞系与参照细胞系属同一亚型 ;若被检测 的细胞系和参照细胞系基因缺陷位于不同 FA 基因 上 ,融合后的子代杂交细胞这两个缺陷基因得到来 自两个父代细胞健康基因的 FA 互相补充 ,该杂交 细胞对 MMC 不再超敏感 (即互补) ,因此提示被测细 胞系与参照细胞系不属于同一亚型 。
Technology , Wuhan 430030 ,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Fanconi anemia ( FA) is an autosomal recessive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dysfunction of bone2marrow hematopoiesis and congenital multiple malformation. We studied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genetic subtype of 3 children with FA to support the genetic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FA. Methods Three children with FA seen from 1997 to 1998 in our hospital were investigated. The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were collected and mitomycin C (MMC , DNA cross2link agent , the concentration 100 ng/ ml)2induced chromosomal breakage tests were done. The genetic subtype of FA was achieved by cell fusion and complementation analysis. Results Three cases of FA were diagnosed at the age of eight years. They were all males with history of 0. 5~2 years , and exhibited progressive pale , slow2growth , bone2marrow function failure and congenital multiple malformation. The mean rates of chromosomal breakages in the 3 cases were 6. 71 , 2. 98 and 6. 49 , respectively.
·690 ·
中华儿科杂志 2001 年 11 月第 39 卷第 11 期 Chin J Pediatr , November 2001 , Vol 39 , No. 11
疗上采用以康力龙 、泼尼松 、左旋咪唑等为主的中西 医结合治疗 ,例 2 加用左旋甲状腺片及氢化考的松 。 随访 1. 5~2 年 ,患儿血象和骨髓象均有不同程度的 改善 ,但例 3 疗效较差 ,需间断输血方能维持正常 生活 。
基金项目 :美国范可尼贫血研究基金会资助 ( IFRF) 作者单位 :430030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儿科 (彭光洁 、王开颜 、胡群 、刘双又 、张柳清) ;武汉大学附属第一医 院血液科 (谢燕 、夏虹 、陈友华)
对象和方法
一 、对象 3 例均系本院住院患儿 ,符合文献报道 [ 1 ]的诊 断标准 。就诊年龄分别为 8 岁 4 个月 、8 岁 6 个月 、8 岁 9 个月 ,均为男性 ,病程 015 年~2 年 。临床主要 表现为进行性面色苍白 ,体格发育落后 ,其中例 1 与 例 3 有皮肤散在大小不一的淡棕褐色色素斑 ,伴右 指多指畸形 ,而例 2 尚伴有甲状腺及肾上腺皮质功 能减低 。外周血象示三系减少 ,网织红细胞降低 。 骨髓象均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 (简称再障) 改变 。治
The aberrant rates were 100 %. The mean rates of chromosomal breakage of each aberrant cell were 6. 71 , 5. 98
and 6. 49. The rates of chromosomal breakage in 3 the cases were increased with the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MM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