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MRI诊断
颈椎病的MRI诊断

寰枢关节
寰枢外侧关节 寰枢正中关节 寰椎横韧带 寰椎十字韧带
实用文档
寰齿关节与寰枢关节
寰椎与枢椎之间形成由寰椎前弓和枢椎齿 突构成的寰齿关节和是由寰椎侧块的下关 节面与枢椎的上关节面构成寰枢关节。
1.关节囊 侧方的寰枢关节囊,薄而松 弛,连接寰椎侧块的边缘与枢椎的下关节 面。
2.前寰枢椎韧带 从寰椎前弓下缘至枢 椎椎体前面之间。
实用文档
韧带
(1)、前纵韧带 (2)、后纵韧带 (3)、黄韧带 (4)、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 (5)、横突间韧带
实用文档
颈部韧带
1.前纵韧带 它起自枕骨的咽结节,向下经寰椎前弓及各椎 体的前面,止于第1或第2骶椎的前面。前纵韧带坚固附着 于椎体,但疏松附着于椎间盘。
2.后纵韧带 位于椎管的前壁,其作用为限制颈椎屈曲运 动。它起自枢椎,向上移行为覆膜。
实用文档
前纵韧带
环枕前膜
前纵韧带
实用文档
后纵韧带
覆膜
后纵韧带
实用文档
韧带
实用文档
覆膜 后纵韧带 前纵韧带
翼状韧带
覆膜深部
实用文档
齿状尖韧带 翼状韧带
实用文档
椎体间连结
脊柱后面观
实用文档
椎体 椎间盘 后纵韧带
椎弓间连结
黄韧带
实用文档
黄韧带
黄韧带 向上附着于上位椎板下缘的前面, 向下附着于下位椎板上缘的后面,薄而较 宽。黄韧带向外延展至椎间关节囊,但不 与其融合。黄韧带有一定弹性,颈椎屈曲 时,可使相邻椎板稍分开,过伸时可稍缩 短,而不致发生皱褶突人椎管内,这样其 弹性张力可协助须部肌肉维持头颈直立。
实用文档
椎间盘
成年人的椎间盘除纤维环的周缘部外,无 血管和神经,其营养主要靠椎体内血管经 软骨板弥散而来。椎间盘的弹性及张力取 决于软骨板的通透性和髓核的渗透能力, 椎间盘这种吸液性能如果发生改变,不仅 影响椎体间的稳定性,而且与椎间盘的变 性有关。
磁共振(MRI)颈椎扫描技术

磁共振(MRI)颈椎扫描技术检查前准备:检查前去除患者身上的金属异物(包括Bra),如粘贴膏药需去除。
线圈:头颈联合线圈或脊柱相控阵线圈。
体位:仰卧位,头先进,身体与床体保持一致,使扫描部位尽量靠近主磁场及线圈的中心,膝部用海绵垫垫高,减轻颈椎运动。
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头部用海绵垫固定,注意保护听力。
定位位置:下颌角水平。
常规扫描方位:横断位,矢状位,必要时冠状位。
横断面:BH Calibration Scan,横轴位扫描校准序列如使用相控阵线圈,所有序列需进行扫描校准序列。
中心定于扫描部位的中心位置,层厚8MM,单次采集,如范围不够,可增加层厚。
相控线圈需使用Asset或Pure针对相应的线圈进行校准。
Pure可改善多通道线圈图像的均匀性,SCIC能纠正信号均匀性,Asset可加快扫描速度。
频率编码为前后。
矢状面:SAG T2 FSE,矢状面T2加权序列在横轴位及冠状位上定位,在冠状位上调整角度,使定位线平行于颈髓正中矢状线,在横轴位上调整层面,范围包括颈椎椎体及两侧横突,矢状位上调整FOV中心置于椎体后缘。
扫描范围上至小脑上缘下至Th2水平,需包括整个病变范围。
添加上下饱和带,可减轻血管搏动及脑脊液伪影,添加前饱和带减轻吞咽运动伪影的干扰。
使用流动补偿(FC)、无相位卷积(NPW)、线圈纠正(SCIC、HC)技术。
频率编码为前后。
矢状面:SAG T1 FSE,矢状面T1加权序列复制SAG T2 FSE定位线。
去除上下饱和带,可缩短扫描时间,为了减少扫描时间不添加前饱和带。
使用无相位卷积(NPW)、线圈纠正(SCIC、HC)技术。
频率编码为前后。
矢状面:SAG STIR,矢状面STIR序列复制SAG T2 FSE定位线。
添加上下饱和带,可减轻血管搏动及脑脊液伪影,添加前饱和带减轻吞咽运动伪影的干扰。
使用流动补偿(FC)、无相位卷积(NPW)、线圈纠正(SCIC、HC)技术。
频率编码为前后。
横轴位: AX T2 FSE 横轴面T2加权序列在矢状及冠状面上定位。
颈椎病的影像诊断

颈椎病的诊断必须具备的条件:
1. 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2. 影像学证实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有退行性变;
3. 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一致。
如果仅有影像学表现、颈椎间盘或椎间关节退变, 而无临床症状,应该诊断为“颈椎退行性变”; 因为55岁以上人群80%影像学表现有颈椎退行性 变,而大部分无临床症状.
14
钩椎关节:由下位椎体外侧缘中后部向 上突出的钩 突(唇状)及与其相对应的上位椎体的外缘构成; 正位呈“托盘状”,左右对称。
15
8、颈椎的生理曲度: ☆ 颈椎前突,最突点一般位 于C4,
故颈椎病多发生于 C4上下方;
☆ 颈椎的前突距离测量:枢椎齿突后上缘向下至第 七颈椎体后下角划一连线,该线至C1—7椎体后线 的最宽距离,正常为12mm+-5mm。
之间基本平行。
18
9、颈椎韧带:颈椎周围的韧带对维持的内外平衡 起着重要作用;如果颈椎病无骨质改变时,而血
管、神经、韧带(尤其是黄韧带)受压或扭曲
(如某一椎体旋转)产生充血水肿,病史长者可 以纤维化,出现颈椎病症状。
椎体前有前纵韧带:
椎体后有后纵韧带:
椎体两侧有椎旁韧带:
椎弓间有黄韧带:
横突间有横突间韧带:
切凹增生征 正常下关节突
40
(五)椎间孔变窄变形:骨性椎间孔变
形、变小的原因主要是上关节突肥大和钩椎关 节增生; 平片斜位能显示椎间孔的骨性狭窄, “8”字形(系钩椎关节和上关节突同时增生) “3”字(系钩椎关节增生) 反“3”字形(系上关节突增生)。 CT和MRI可清楚显示椎间孔变窄;
41
椎间孔变形:主要表现前后径变小。 C4上关节突肥大、
35
小关节积气,关节面硬化 C3下关节突变尖硬化
颈椎病的影像学

05
颈椎核医学检查
骨显像
总结词
骨显像是一种放射性核素成像技术,通过显示骨骼的形态和 代谢状况来诊断颈椎病。
详细描述
骨显像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药物,利用其在骨骼 中的聚集和代谢来反映骨骼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在颈椎病诊 断中,骨显像可以检测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病变, 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
T2加权像
01
总结词
显示病变信号
02
详细描述
T2加权像主要用于显示病变信号,能够清晰地显 示出颈椎间盘退变、突出、脊髓受压等病变。
压脂像
总结词
区分病变与正常组织
详细描述
压脂像通过抑制脂肪信号,能够更好地显示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有助于诊断颈椎病变。
04
颈椎血管造影
椎动脉造影
椎动脉造影是通过向椎动脉内注射造影剂,使椎 01 动脉显影的技术。
侧位片
总结词
显示颈椎的侧面结构
详细描述
侧位片是颈椎病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显示颈椎的侧面结构,包括颈 椎的侧方曲度、椎间隙和椎间孔等。侧位片可以观察颈椎的排列顺序、曲度和骨 质增生等情况,对于颈椎骨折、脱位和颈椎病等疾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斜位片
总结词
显示颈椎的斜面结构
详细描述
斜位片是颈椎病影像学检查的重要补充,主要显示颈椎的斜面结构,包括椎间 孔和椎弓根等。斜位片可以观察椎间孔的大小、形态和骨质增生等情况,对于 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于早期发现和诊断。
06
颈椎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椎病与颈椎骨折的鉴别诊断
颈椎病
颈椎的生理曲度可能发生改变,如颈椎前凸消失或反曲; 颈椎间盘可能发生退行性改变,如间盘高度降低、真空 征等;椎间隙可能变窄。
颈椎病的影像学

内容提要
颈椎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价值 颈椎病的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在颈椎病术后评价的应用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定义
(由2008年第三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修订)
颈椎椎间盘组织 退行性改变
出现与影像学改变 相应的临床表现者
继发病理改变累及 其周围组织结构
动态MR 黄韧带的变化
4 颈椎椎体骨赘、钩椎关节、椎小关节退变
椎体骨赘
或骨桥形成
CT、MRI 椎体后缘的骨赘
椎管狭窄及颈髓受压
椎体前缘的骨赘
食管
食管受压
左侧钩突肥大
钩椎关节退变表现为颈椎钩突肥大、变尖增生以及骨赞形成,其钩椎关节间
隙变窄,关节面显示硬化。
CT扫描可观察到钩突增生肥大引起的
3.发展 (1)原因: ①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 修。筑权 ②修路成为中国人 救的亡强图烈存愿望。 (2)成果:1909年 京建张成铁通路车;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 权收归国有。 4.制约因素 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 正轨。
髓核与母椎体体分椎离体,上形、成下游缘离出体现半 小结节,圆多形位缺于损硬影膜,外X线间及隙C,T可 偶尔位于见硬其膜边下缘骨。质硬化,T1、
T2 MRI信号与椎间盘相 似。
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前后受压
MRI、CT椎间盘突出
脊髓异常信号
颈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时,MRI可见受累颈髓弯曲、变形,向后移位, 其内出现斑点状异常信号,提示脊髓水肿、囊性变等。
1 颈椎生理曲度异常
颈曲变小、变直、反弓 多采用Borden氏测量法 正常C值7.6~12.2mm 防止军人位、低颏位 青少年颈椎病的主要影像学特征(100%)
颈部MRI检查

颈部MRI检查颈部MRI检查介绍:颈部MRI检查是对颈部和颈部周边进行MRI扫描,用于诊断颈部的病变。
颈部MRI检查正常值:皮下脂肪和骨髓在T1WI、T2WI和质子密度像上均呈高信号;骨皮质、空气、韧带、肌腱和纤维软骨呈低信号;肌肉和关节透明软骨呈中等偏低信号。
液体,如关节内积液,炎症或水肿和肿瘤组织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血肿则依出血时间的长短而呈现强度不同的信号。
检查没有发现异常的肿块和区域。
颈部MRI检查临床意义:异常结果:颈部MRI检查适应于:颈部良恶性肿瘤颈部血管性病变颈部的囊肿性病变颈部的肉芽肿性病变颈部的淋巴结肿大颈前软组织血管丰富,为消除血管搏动伪影可于近心端和远心端分别加饱和带;严重动脉搏动伪影,可采用心电、脉搏同步采集技术;颈部血管病变,可采用2D(3D)TOF法或PC法血管成像技术,或加增增强对比剂采用3D-CE-MRA技术。
需要检查的人群:颈部酸痛,颈部周边有异常疼痛的人群。
颈部MRI检查注意事项:不合宜人群:1、安装人工心脏起博器者及神经刺激器者禁止做检查。
2、颅内有银夹及眼球内金属异物者禁止做检查。
3、心电监护仪不能进入MRI检查室。
曾做过动脉病手术、曾做过心脏手术并带有人工心瓣膜者禁止做检查。
4、各种危重病患者:如外伤或意外发生后的昏迷、烦躁不安、心率失常、呼吸功能不全、不断失血及二便失禁者等等。
5、检查部位有金属物(如内固定钢针钉等)不能检查。
6、妊娠妇女慎做检查,如有可能怀孕者,请告知检查医生。
检查前禁忌:成像检查前4小时禁食禁水,训练患者屏气。
检查时要求:检查放松心情,听从医生吩咐进行检查,请将病历、X线平片、CT片、既往MRI片等资料随同带来MRI室供参考。
颈部MRI检查检查过程:采用头颈部联合线圈或颈部相控阵线圈或颈部表面柔线圈(视扫描部位而定)。
患者取仰卧位,头先进,头置于线圈内,头部正中矢状面与XO平面一致;双侧眼裂连线平行于ZO平面,双侧颞部及耳部予以固定防止运动。
颈椎椎管狭窄核磁影像诊断标准

颈椎椎管狭窄的核磁影像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矢状位MRI图像上,硬膜囊前后径小于10mm为正常,10~12mm为相对狭窄,小于8mm为绝对狭窄。
横断位MRI 图像上,硬膜囊横径小于10mm为狭窄,小于8mm为严重狭窄。
MRI的T2加权像上,如果显示出脊髓前后蛛网膜下隙变薄或者消失,以及椎管正中部分前后径减小,相对于脊髓椎管的容积变小,这些都可以判断为颈椎椎管狭窄。
在MRI的T1加权像上,如果看到脊髓前后高信号的改变,这可能表示脊髓受压后的形态和髓内信号改变。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判断颈椎椎管狭窄的程度和位置,但具体的诊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
颈椎病的影像诊断

一 定义及分型
❖ 定义:系指颈椎间盘变性及其继发的一系 列颈椎退行性病变刺激或挤压邻近的血管或 神经所引起的临床表现称颈椎病.
❖ 分型:脊髓型 神经根型 交感型 椎动 脉型
正常颈椎的影像表现
❖ 大体表现 ❖ 平片 ❖ 常规脊髓造影 ❖ CT及CTA ❖ MRI
三 颈椎退行性疾病
❖ 颈椎间盘突出症 ❖ 颈脊椎关节病
颈椎间盘突出症
❖ 占椎间盘突出症的10%,好发于C5-6及C6-7 ❖ CT表现:椎间盘膨出,膨出间盘边缘超出椎
体后缘2mm。 椎间盘突出,分为“软突”和“硬 突”。 MRI表现:突出物与变性间盘信号一致,有
窄颈与椎间盘相连或与间盘分离, 和CT所示软突对应;突出物呈不 均匀低信号,与CT所示硬突对应。
四 颈椎椎管狭窄及颈椎病
❖ 颈椎狭窄症系指椎管及椎间孔狭窄压迫了脊 髓或神经根所引起的临床表现。
❖ 由于颈椎退行性变引起的椎管狭窄症即为脊 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
❖ 椎管狭窄分类
先天性
合并于全身骨骼发育障碍 合并于先天性脊柱畸形 发育性椎管狭窄
后天性
退行性病变 、骨折或脱 手术后 、OPLL 、氟骨 症、强直性脊柱炎 、 肥 大性骨关节症。
水肿---长T2,略长或等T1信号。病灶边缘模糊。 坏死---不均匀长T2信号,略长T1信号,病灶边缘欠清
楚。 囊变---信号同CSF,病灶边缘清楚。
神经根型颈椎病
常规脊髓造影:一个或几个水平神经根鞘袖充盈 不良、变形、缺损或消失。
CTM及MRI: 前根及/或后根,联合后的神经根 受压,水肿增粗。
于4mm
硬膜囊及脊髓呈新月形,脊髓矢状径小于等发育性椎管狭窄Fra bibliotek颈椎病密切相关。
颈椎病患者的X线、CT、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颈椎病患者的X线、CT、MRI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总结颈椎病在X线、CT、MRI中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
方法收集近十年来关于颈椎病的影像学文献报道,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X线平片可观察到颈椎病的大部分征象,特别是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椎间隙狭窄在颈椎病早期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CT能更准确地显示椎体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和突出,明确椎管狭窄的真正原因。
MRI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直观的看到椎间盘对硬膜囊、脊髓的压迫。
磁共振血管造影可以清晰显示椎动脉的改变。
结论任何一种影像学检查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优势,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体征检查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关键词】颈椎病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1],是因颈椎间盘变性所致病变节段不稳定,或外伤等因素造成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临近的神经与其他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2],好发部位为C4-5.C5-6C6-7[3]。
中老年人是高发人群[4],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工作环境的改变,愈来愈多的从事长期低头、伏案工作的人群如学生、教师等开始出现颈椎病的相应症状,颈椎病有年轻化的趋势。
重视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高中青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防止中老年人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X线、CT、MRI检查已成为诊断颈椎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
1.方法通过万方,知网,维普三大数据库,以颈椎病为关键词,文摘中以X线、CT、MRI为索引,年限定在2001年- 2012年,进行搜索,对所得的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结果2.1 X线平片表现:A)生理曲度变直[6-9]:颈椎成保护性的变直、后凸、前凸或反弓。
改变原因可能是颈部附近肌肉因神经受刺激引起的反射性痉挛所致。
B)椎间隙变窄[10-11]:椎体间隙变窄、不对称或休蒙氏结节,椎板密度增高等。
颈椎动态MRI对早期脊髓型颈椎病(CSM)的诊断价值

166
[8] 梁硕, 关 海 山 . 多 节 段 脊 髓 型 颈 椎 病 髓 内 M R I T2W I 高 信 号 强 度 比 值 分 级 与 预 后 相 关 性 分 析 [ J ] . 实 用 骨 科 杂 志,2019, 25(7):588-591.
[9] 矫健航,张善勇,陈曦,等 . 胸腰椎骨折分型的发展过程及临床意 义 [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4(6):1226-1229.
1 月就诊的 210 例颈肩部不适或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主诉颈肩部不适患者 70 例为第一组,临床体征和症状检查符合但 M R I 检查无异常
患者 70 例为第二组,确诊的 C S M 患者 70 例为第三组,全部观察对象均接受颈椎动态 M R I 结合临床表现检查,对比三组检查结果。结果:第一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 X 线片检查与 JOA 评分结果比较 第一组患者的前凸角、椎管矢径、椎体 / 椎管矢径均
明显大于第二组和第三组,且其 JOA 评分结果也明显高于 第二组和第三组,三组观察对象数据差异对比明显(P < 0.05),见表 1。
表 1 三组患者 X 线片检查与 JOA 评分结果比较(x- ± s)
第三组 70 6.32±0.92 0.87±0.12 5.11±0.63 0.89±0.23
t
14.304
21.882
18.703
4.1
0.000
组别 例数
第一组 70 第二组 70 第三组 70
t P
椎管矢径 /mm 9.81±1.48 8.72±1.66 6.41±1.02
综上所述,早期脊髓型颈椎病(C S M)实施颈椎动态 M R I 结合临床表现检查和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较高,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脊椎MRI扫描检查技术1

二.脊椎MRI扫描检查技术㈠颈髓及颈椎MRI扫描技术检查1.适应证①颈椎骨岛·颈椎畸形·颈髓脊膜彭出症·颈髓积水·神经管闭合不良;②化脓性颈椎炎·颈椎结核·蛛网膜炎·颈髓空洞症:③颈椎椎管狭窄·颈椎多发性硬化;④原发良恶性肿瘤与转移性肿瘤2.扫描检查前的准备工作病人在进入MRI室之前需除掉随身携带的所有金属物品·磁性物件,以免产生伪影或造成危害。
3.扫描检查与图像显示技术⑴线圈柔软表面线圈⑵病人体位与扫描中心参阅头颈部内容⑶扫描方位①横断扫描在矢状位像上选择横断扫描层面,沿左右旋转横断层面,使其与感兴趣区脊髓相垂直。
扫描范围由病灶大小决定,用左右向作为相位编码方向。
在横断面定位像上对横断面扫描中心进行校正,并选择适当的横断面FOV.②矢状扫描用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图像作定位图像。
在冠状面定位像上选择矢状扫描层面,并沿前后轴旋转层面,并使扫描层面与颈髓或颈椎CC平行。
再在矢状面定位像上设定饱和带和相位编码方向,如果要观察椎间盘和椎体病变,应用CC向作为相位编码方向,并在CC方向设定垂直于扫描层面的饱和带,用于抑制CC方向视野外组织回卷伪影。
如果要观察脊髓病变,应用前后作为相位编码方向,在前后方向设定垂直于扫描层面的饱和带,用于抑制运动对脊髓造成的伪影。
扫描范围由病灶大小决定。
③冠状扫描在矢状定位图像上选择冠状位扫描层面,并沿左右轴旋转层面,使扫描层面与感兴趣区段哦脊髓或椎体平行。
再在横断位定位像上沿CC轴转动层面,使扫描层面与椎体左右轴平行。
最后在冠状位定位像上设定相位编码方向和饱和带。
其余方法请参阅矢状扫描的内容。
4.部分正常颈髓及颈椎MRI图像介绍MRI信号特征为:①脊髓的灰质在质子密度加权像与T1加权像上,其信号强度比较高,白质的信号强度较低。
在T2加权像上,灰质的信号强度较低,白质的信号强度较高,灰质的影像呈蝴蝶型;②在T1加权像与质子加权像上,脑脊液的信号强度比脊髓的信号强度低,而在T2加权像上脑脊液的信号强度比脊髓的信号强度高。
颈椎磁共振成像在颈椎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图像处理及后处理技术
图像预处理
01
对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如去除噪声、增强对比度等,以提高
图像质量。
图像后处理
02
运用后处理技术,如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等,对图像进
行三维重建和定量分析,为诊断提供更多信息。
图像分析与诊断
03
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对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准确
的诊断。
04
颈椎磁共振在各类颈椎疾 病诊断中应用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通过非手术治疗或手术 治疗,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 生活质量。
案例二:复杂型颈椎管狭窄症评估策略分享
患者病情介绍
患者因颈部外伤导致复杂型颈椎管狭窄症,伴有脊髓受压症状。
磁共振成像在评估中的应用
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全面评估颈椎管狭窄的程度、范围及脊髓受压 情况。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颈椎磁共振成像 在颈椎疾病诊断 中的应用
目录
• 颈椎疾病概述 • 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及设备介绍 • 颈椎磁共振检查操作规范与注意
事项 • 颈椎磁共振在各类颈椎疾病诊断
中应用
目录
• 典型案例分析与讨论 • 影像学检查在颈椎疾病治疗中辅
助作用
01
颈椎疾病概述
颈椎疾病定义与分类
定义
颈椎疾病是指由于颈椎间盘退行 性变、颈椎骨质增生等原因所引 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扫描参数设置与调整技巧
扫描序列选择
根据颈椎病变的特点和诊断需求,选 择合适的扫描序列,如T1WI、T2WI 、STIR等。
扫描时间掌握
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 扫描时间,以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和运 动伪影。
对比分析颈椎病的MRI、CT影像学诊断价值

临床探索对比分析颈椎病的MRI、CT影像学诊断价值马民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山东青岛 266400)摘要:目的:分析颈椎病的MRI、CT影像学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疑似颈椎病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CT检查和MRI检查,对比两种方式检查结果。
结果:两种检查方式诊断颈椎病方面均有较高的检出率,在诊断效能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T检查在固性椎管狭窄、颈椎屈曲度异常、椎间隙狭窄方面的检出率低于MRI,P<0.05;CT在钩突增生、小关节突增生方面检出率高于MRI,P<0.05。
结论:CT与MRI在颈椎病诊断中均具有一定价值,在不同方面的显示各有优劣性,临床应酌情综合使用两种检查方式,为后期医师治疗颈椎病提供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MRI;CT;影像学;诊断价值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的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病,又称颈椎综合征,其中包括颈椎骨关节炎、颈神经根综合征以及增生性颈椎炎等[1]。
主要发病原因是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其次为慢性劳损、先天性畸形以及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等因素[2]。
并可根据受累组织,分为神经根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以及椎动脉颈椎病这4中类型。
颈椎病临床常表现为上肢无力、手指发麻、颈背疼痛等,严重时亦可导致患者四肢僵硬、痉挛甚至截瘫或四肢瘫痪等,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3]。
早期诊断颈椎病,及早进行干预治疗意义重大。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疑似颈椎病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所所有患者均采用CT 和MRI检查,其中男49例、女43例,年龄31~57岁。
1.2 方法多层螺旋CT检查:所有患者均行CT检查时确保为同一台CT机,取患者头后仰卧位,电流220~250 mA,层厚5 mm,准直为5 mm,螺距为1.5,将原始图像与重建图像进行结合,多平面、多方位、立体的显示颈椎及周边组织结构,使医师更加准确的对患者颈椎病情况进行判断。
颈椎病在DR、CT、MRI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防治

颈椎病在DR、CT、MRI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防治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X线摄影(DR)、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在颈椎病诊断检查中影像学特点,探索其诊断限度及临床防治对策。
方法分析120例经临床及DR、CT、MRI检查确诊的颈椎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DR平片能观察到颈椎病的大部分征象,特别是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狭窄在颈椎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但CT及MRI能更准确地显示椎体骨质增生,前后纵韧带钙化、椎间盘退变和突出,更能明确椎管狭窄的真正原因。
结论 DR平片在颈椎病的初步诊断及临床防治中有重要意义;CT及MRI对颈椎病的诊断及分型能提供更多、更准确的影像学资料,为临床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颈椎病数字化X线摄影(DR)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 核磁共振成像(MRI)【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6-0100-02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人群正常的生活与工作;近几年临床证实,发病的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临床表现除颈肩、臂酸痛、麻木、头疼、头晕外,还有许多特殊的症状。
本文收集经临床和影像检查同时确诊的颈椎病120例,对DR平片、CT与MRI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 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120例中有65例做DR检查,35例做CT检查,20例做MRI检查;其中男63例,女57例,年龄18~77岁,平均年龄47.5岁,病程半年~30年。
其中18~20岁12例,20~30岁20例,30~40岁30例,40~60岁33例,60岁以上25例。
临床上以颈肩部不适、疼痛,放射到头枕部或上肢,眩晕,上肢麻木,甚重者出现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为主要症状。
1.2 方法X线摄影采用PHILIPS DR摄影机,常规摄取颈椎正侧双斜位。
120例颈椎病的MRI表现与诊断分析

摘 要 目的 : 讨 颈 椎 病 的 磁 共 振 影 像 特 点 及 其 临 床 意 义 。 方 法 : 10例 颈 椎 病 患 者 行 S 序 列 , 状 位 探 对 2 E 矢
T1 1T WI轴 位 T W 1 描 , 对 磁 共 振 影 像 和 临床 资料 进 行 分 析 。结 果 : 共 振 平 扫 均 可 显 示 椎 体 骨 质 、 间 盘 及 w 、2 , 2 扫 并 磁 椎
诊 断率 明显提 高 , 手 术病 理 对 照 保 持高 度 一 致 。总 与
之 我们 的研究 证实 薄 层 扫描 、 薄层 增 强 扫 描 对 于纵 隔 胸 膜线在 肿块 边缘 的走 行显 示率 明显 高于 常规 的厚层
达 9 . 。这 是 因 为薄 层 增 强 的胸 膜 线 征 象 发 现 率 25 明显 高于其 它组 。原理 为薄层 扫 描 的容 积效 应减 少所
以显示率 提 高 ; 薄层 增 强 扫 描 因为 肿 块 与胸 膜 的强 化
扫 描 , 解决 纵隔 旁 区肿 块 的 定位 定 性 诊 断 有 较 高 的 对
实用 价值 。
参 考文献
[ ] 邹 玉 林 , 晓林 , 利 华 , . 隔 型 肺 癌 的 影 像 学 表 现 1 郑 肖 等 纵
[] 医学 影 像 学 杂 志 ,0 6 1 () 1 2 1 4 J. 20 ,6 2 :8 — 8 . [ ] 章 必 成 , 光 祖 , 志 强 , . 隔 型肺 癌 的 诊 断 ( 2 2 杜 孙 等 纵 附 7例
做颈椎核磁注意事项

做颈椎核磁注意事项颈椎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诊断颈部各种疾病。
在进行颈椎核磁之前,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颈椎核磁的基本原理。
颈椎核磁利用磁共振技术观察和记录颈椎部位的图像。
然而,磁共振技术使用的是强大的磁场和电磁波。
因此,如果您有植入金属物体(如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等),请告知医生。
这些金属物体可能会对磁共振产生影响或造成安全隐患。
其次,颈椎核磁需要您保持静止,因此您需要尽量放松身体,避免任何过度运动。
任何突然的动作可能会导致图像模糊或出现伪影,从而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保持静止还可以提高磁共振的效果,使医生可以更好地观察和分析颈椎的情况。
此外,颈椎核磁通常需要在躺卧位进行。
因此,在进行检查前,您需要脱掉外套、鞋袜,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图像质量的物品。
如果您带有金属物品,例如纽扣或皮带扣等,请将其取下。
确保身上没有任何金属物品可以避免干扰磁场,从而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
此外,颈椎核磁需要您在机器中保持静止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通常为几分钟到半个小时,具体取决于您的临床情况。
为了使您在机器中保持稳定,您可能会被要求使用固定装置(例如腭夹)来固定头部。
这是为了确保在整个检查过程中,您的头部保持在恒定的位置,从而获得清晰的图像。
最后,颈椎核磁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不会对身体造成直接损伤。
但是,由于强磁场和电磁波的使用,部分人可能会感到一些不适,例如恶心、头晕、热感等。
如果您有这些不适症状,应立即告知医生。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对您进行处理。
总之,在进行颈椎核磁之前,请记住以上注意事项。
告知医生您是否有植入金属物体,保持身体放松,脱掉可能干扰图像质量的物品,保持静止,及时与医生沟通任何不适症状。
这样可以帮助您顺利完成颈椎核磁,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韧带
(1)、前纵韧带
(2)、后纵韧带 (3)、黄韧带
(4)、棘上韧带与棘间韧带
(5)、横突间韧带
颈部韧带
1.前纵韧带 它起自枕骨的咽结节,向下经寰椎前弓及各椎
体的前面,止于第1或第2骶椎的前面。前纵韧带坚固附着 于椎体,但疏松附着于椎间盘。 2.后纵韧带 位于椎管的前壁,其作用为限制颈椎屈曲运动 。它起自枢椎,向上移行为覆膜。
屈伸运动时,上位椎体向前或向后滑动,钩椎关节的 关节面之间也有相应的滑动,这时钩椎关节起引导颈 椎屈伸运动的作用。钩椎关节常骨质增生,钩突骨赘 对神经根和椎动脉会产生直接压迫。
寰枕关节
寰枕关节关节囊松弛,此关节借寰枕前、后膜加强稳
定,这两个膜将寰椎和枕骨间的裂隙封闭。椎动脉由 寰枕后膜穿过人颅,而第1颈神经由此穿出,有时寰枕 后膜远侧部分可以钙化,在椎动脉及第1颈神经的后方 形成一个骨弓,在头后仰时可能压迫椎动脉引起头晕 。
棘间韧带
棘上韧带
棘间韧带
血管
椎动脉是由锁骨下动脉左右各发出
一支,从第6颈椎横突孔进入后沿
各横突孔上行,至环椎侧块有一个
迂曲,然后进入大脑汇合成基底动 脉,主要支配大脑后1/3与小脑。
颈部椎管
脊神经的分支
前支 后支 交通支
后根
后支
交通支 前根 前支
脊膜支
影像解剖
正 常 颈 椎 C T
临床与MR诊断
一、颈部脊柱相关解剖
交感神经节
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节是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胞体
的所在部位。可分为椎旁节和椎前节。椎旁节纵行排 列于脊柱两侧,有22-25个节,节与节之间由神经纤维 (节间支)相连,形成交感干。交感干在颈段有三个节 ,即颈上节、颈中节和颈下节,颈下节常与胸1交感节 合并成星状神经节。交感干在胸段有11-12个节;腰段 常有4个节;骶段有4-5个节,
颈椎的骨性结构
颈椎共有7块,第1、第2和第7颈椎因形状有所差异,
称为特殊颈椎;其余4块颈椎形态基本相似,称为普通 颈椎。
颈椎整体观
关节突关节
(1)、颈段关节突关节面近似水平位。 (2)、胸
段关节突关节面近似冠状位。 (3)、腰段关节突关 节面近似失状位
颈椎的横突短而宽
,较小,中央部有 椭圆形横突孔,横 突末端分成横突前 、后结节,两结节 间的深沟通过脊神 经的前支。第7颈椎 前结节长而肥大, 形成颈助。
前纵韧带
环枕前膜
前纵韧带
后纵韧带
覆膜
后纵韧带
韧带
覆膜
后纵韧带
前纵韧带
翼状韧带
覆膜深部
齿状尖韧带 翼状韧带
椎体间连结
椎体
脊柱后面观 椎间盘 后纵韧带
椎弓间连结
黄韧带
黄韧带
黄韧带 向上附着于上位椎板下缘的前面,向下附着于
下位椎板上缘的后面,薄而较宽。黄韧带向外延展至 椎间关节囊,但不与其融合。黄韧带有一定弹性,颈 椎屈曲时,可使相邻椎板稍分开,过伸时可稍缩短, 而不致发生皱褶突人椎管内,这样其弹性张力可协助 须部肌肉维持头颈直立。
椎间盘
颈部的C1—2之间没有椎间盘,因而在颈椎只有6个椎
间盘。颈椎椎间盘前缘高度约为后缘的2—3倍,颈椎 间盘高度的总和约为颈段脊柱高度的1/4。髓核多在 椎间盘中部稍前,颈段脊柱运动曲线由此通过。从矢 状面来看,纤维环在后部较前部为厚。椎间盘不伸展 至钩椎关节的内侧边界。
椎间盘
成年人的椎间盘除纤维环的周缘部外,无血管和神经
特珠颈椎的结构特点
第二颈椎(枢椎)枢椎的齿突,是限制寰椎水平移位
的枢轴。枢椎上关节面呈凸形,而下关节面是典型的 颈椎关节突关节面,参与颈椎关节柱的组成。椎体的 前下缘呈唇状突起,遮盖其下的椎间盘和第3颈椎椎体 。
颈椎的连接
一、颈椎椎间关节
颈椎椎间关节又称为关节突关节,有引导和限制运 动节段运动方向的作用。椎间关节构成椎间孔的后壁 ,其前方与椎动脉相邻近。下部颈椎的椎间关节所承 受的压力较上部者大,引起骨质增生的机会也较多。
,其营养主要靠椎体内血管经软骨板弥散而来。椎间 盘的弹性及张力取决于软骨板的通透性和髓核的渗透 能力,椎间盘这种吸液性能如果发生改变,不仅影响 椎体间的稳定性,而且与椎间盘的变性有关。
椎髓核 棘突 纤维环
钩椎关节
钩椎关节钩椎关节是由于适应颈椎运动功能的发展,
正常颈椎CT
颈部 CTA
正常颈椎MRI
腰脊神经MRI
PROSET
颈椎病的概念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由于颈椎椎间盘、 颈椎骨关节及其相关的肌肉、韧带、筋膜等所发生 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改变,刺激或压迫了周围的 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 症状和体征的结合症候群。
颈椎
关节突
关节突呈短柱状,与椎体轴呈45度角。这种结构形式
在遭受屈曲外力时易产生脱位和半脱位。其前方直接 与脊神经根相贴,因此,当发生增生、肿胀或脱位时 ,易压迫脊神经根引起压迫症状。
普通颈椎的基本形态
普通颈椎每块椎骨均由椎体、椎弓和突起三部分 组成。 (一)椎体 椎体自第2颈椎至第6颈椎椎体逐渐增大,椎体的横 径约为矢状径的1.5倍,上面略小于下面,后缘略高于 前缘。
颈椎上面观
棘突 椎孔 上关节面 横突孔 钩突 椎体
颈椎前面观
上关节突 钩突 下关节突 椎体
颈椎左侧面观
上关节突 钩突 棘突
下关节突
第七颈椎棘突:
寰椎atlas •无椎体、棘突、关节突 •组成:前弓、后弓、侧块
枢椎axis 齿突
特珠颈椎的结构特点
(一)第1颈椎(寰推) 该颈椎由前后两弓及两个侧块相互连成环状, 上与枕骨髁相关节,下与枢椎构成关节。 1.前弓 约占寰椎的1/5,为连结两侧侧块的弓 形板,向前隆凸,中央有小结节,称为前结节, 为颈长肌及前纵韧带的附着部。后方正中有圆形 的齿突关节面,与枢推的齿突构成寰齿关节。前 弓的上下缘分别有寰枕前膜和前纵韧带附着。
寰枢关节
寰枢外侧关节 寰枢正中关节 寰椎横韧带 寰椎十字韧带
寰齿关节与寰枢关节
寰椎与枢椎之间形成由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突构成的寰
齿关节和是由寰椎侧块的下关节面与枢椎的上关节面 构成寰枢关节。 1.关节囊 侧方的寰枢关节囊,薄而松弛,连接寰 椎侧块的边缘与枢椎的下关节面。 2.前寰枢椎韧带 从寰椎前弓下缘至枢椎椎体前面 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