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南京发现明代刑部尚书墓碑 被当洗衣石用三十年

合集下载

明朝遗案的真实案例

明朝遗案的真实案例

明朝遗案的真实案例
明朝时期有很多离奇的遗案,其中一些真实案例至今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比如说,万历年间,江苏省常州府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盗墓案,偷走了祖孙三代的骨灰盒。

案犯们被捕后,他们交代了他们的犯罪经过,但是由于当时缺乏科学技术,无法找到被盗的骨灰盒,直到现代科技的发展才解决了这一谜团。

另外,明朝还有一位叫做吕留良的大将军,他为了报复杀害他儿子的仇人,竟然用了一百多年才将仇人的家族灭掉。

这个故事令人瞠目结舌,也让人感慨人性的复杂和坚持的力量。

还有一件知名度较高的案件,就是明朝内阁大学士杨廷和的冤案。

杨廷和被指控参与了一场谋反阴谋,最终被定罪并斩首。

但是历史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这个案件的真相远非如此简单,其中涉及到权力斗争、情妇纠纷等因素。

这些明朝时期的遗案,不仅仅是故事,也是历史的真实记录。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可以看到人类智慧的发展和变革的不同面貌。

- 1 -。

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

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

72文化·CULTURE六个深藏于故纸堆中的明代基层政治事件《胥吏的盛宴——彭县小吏舞弊案》大明嘉靖年间,成都府下辖的彭县发生了一桩普通的官场舞弊案。

在处理过程中,从户房的算手到府衙的防夫,从公堂上的皂隶到奔走乡间的快手,每个官员都挖空心思在每一个细处寻租,从每一件政务里讹诈。

陈佐得知胡知县查侵欺案时,第一反应不是惶恐,而是借机敲诈杜山;刘景高奸宿之余,还不忘问刘本敖讨要零花钱;刘本敖、王廷用补交了赔款之后,一定要再勒索王廷美来找补;就连负责催促牌票的小角色刘永敖,见到刘景高回成都之后的第一个反应,就是问他讨要辛苦费。

最后这一群人被告发,所有涉案官吏都受到了处罚。

《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明朝的户口档案库叫黄册库,在南京玄武湖。

朱元璋推行户籍制度后就开始兴建。

朱元璋规定每10年全国清查一次户口,清查后的户口档案存放到黄册库。

执行到后期,黄册质量越来越差,还给人民带来许多额外负担,最后有一部分成了南明政府做软甲的材料,大部分被清政府当废纸卖掉,剩下的成为故宫八千麻袋档案的一部分。

该篇讲的是大明黄册库从建立到毁灭的全过程,从中探讨明代政治是如何一步步垮掉的。

《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大明正统年间,北京有个忠勇前卫的百户杨安,他老婆岳氏长得很漂亮。

有个锦衣卫校尉垂涎岳氏的美色,想要侵犯,结果没能得逞。

半年以后,杨安染疾而死,怀恨在心的校尉跳出来,指控岳氏谋杀亲夫。

他有鼻子有眼地编造说,岳氏早和她的女婿邱永有染,害死了杨安。

按《大明律》,“伙同奸夫谋杀亲夫”是至为严重的大案。

锦衣卫校尉诬告这个罪名,直接要人绝户。

此案事涉人命,顺天府第一时间将岳氏、邱永、郝氏、沈荣四人收押。

四个人在牢狱里自然大叫冤屈,可官府偏信了校尉的证词,动了刑,将四人屈打成招。

最后在朝廷的权力斗争中,四个无辜的人丧命。

《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万历年间,一项不公正的税收政策在徽州府引发了旷日持久的骚乱。

这场骚乱规模不算大,动静却不小,前后持续近十年。

2000年2月的一天,南京文物工作者对位...

2000年2月的一天,南京文物工作者对位...

2000年2月的一天,南京文物工作者对位...2000年2月的一天,南京文物工作者对位于明孝陵以东的朱标陵寝明东陵进行勘测,找到了地下宫殿入口,没有发现被盗的痕迹。

为了保护明东陵地宫,文物工作者决定不再进一步发掘,而是对陵园地面建筑遗址展开清理,从中出土了绿色琉璃瓦等文物。

尽管朱标才是朱元璋认可的储君人选,但由于英年早逝,外加靖难之役后朱标一系彻底与皇位绝缘,导致明东陵被淹没在荒草丛长达数百年,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综合发掘简报与《明史》可知,1392年4月,朱标在南京病逝,年仅37岁。

朱元璋闻讯后大哭不已,经受不住如此沉重的打击,同年8月,朱元璋忍痛追赠朱标为懿文太子,按照皇太子的规制在自己的陵寝明孝陵以东,为爱子修建陵墓,是为明东陵。

不过毕竟在朱元璋时代,明东陵实质是太子墓,所以陵园地面建筑由陵门,享殿,排水设施和宝顶等组成,没有建造帝陵才有的明楼,也没有设置单独神道,而是与明孝陵共用神道。

直到朱标次子,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于1399年先是追赠父亲为孝康皇帝,并上庙号为兴宗,紧接着明东陵改建成帝陵的计划被提上议事日程。

按照朱允炆的设想,明东陵享殿将升格成祾恩殿,牌位由懿文皇太子之神位改成大明兴宗孝康皇帝之神位,每年举行9次大祭,比明孝陵每年3次大祭还多了6次。

此外明东陵还将增建明楼和神道,并矗立神功圣德碑和碑亭。

1402年6月随着朱棣打进南京和朱允炆下落不明,这一切都成为泡影。

朱棣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撤销朱标明兴宗孝康皇帝的谥号及庙号,恢复懿文太子的原有祭祀规格,并将朱标第三子,吴王朱允熥贬为广泽王,第四子衡王朱允熞贬为怀恩王。

至于小儿子朱允熙则被朱棣指定为朱标继承人,负责守卫和祭祀明东陵,但爵位却从徐王降为瓯宁王。

对于朱标孙子,同时也是朱允炆唯一在世的儿子朱文圭,则永远圈禁凤阳高墙。

离奇的是,仅仅过去了半年多,朱允熥和朱允熞就被废为庶人,圈禁凤阳。

1414年朱允熞病逝,年仅29岁,三年后朱允熥突然暴卒,年仅39岁。

明孝陵石碑讲述

明孝陵石碑讲述

明孝陵石碑讲述
(实用版)
目录
1.明孝陵石碑的概述
2.明孝陵石碑的历史背景
3.明孝陵石碑上的文字及其意义
4.明孝陵石碑的保护和传承
正文
【明孝陵石碑的概述】
明孝陵石碑,位于我国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的明孝陵内,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石碑。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石碑则是为了纪念和颂扬他们的功德而设立的。

【明孝陵石碑的历史背景】
明朝初期,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为了巩固政权,他下令修建了规模宏大的明孝陵。

石碑作为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的治国理念。

据史书记载,明孝陵石碑始建于公元 1368 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明孝陵石碑上的文字及其意义】
明孝陵石碑的碑文由朱元璋亲自撰写,全文共 24 行,每行 60 字,共计 1440 字。

碑文详细记录了朱元璋从贫苦农民到一代帝王的传奇经历,以及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同时,碑文还赞誉了皇后马氏的贤良淑德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这些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研究明朝历史的珍贵资料。

【明孝陵石碑的保护和传承】
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沧桑,明孝陵石碑仍然保存完好。

这得益于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文物保护的高度重视。

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历史遗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缮和保护,使得石碑的历史价值得以传承。

同时,明孝陵石碑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研究,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明朝历史和文化。

综上所述,明孝陵石碑不仅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明朝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明孝陵石碑讲述

明孝陵石碑讲述

明孝陵石碑讲述摘要:1.明孝陵石碑的历史背景2.明孝陵石碑的雕刻技艺3.明孝陵石碑上的文字与故事4.明孝陵石碑的保护与传承正文:明孝陵石碑讲述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所立的一座陵墓,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

这座陵墓不仅是朱元璋的孝心之作,更是一部用石头雕刻出来的历史巨著,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感人至深的故事。

首先,明孝陵石碑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明朝初年。

朱元璋在创立明朝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孝道,决定为其父母建造一座宏伟的陵墓。

明孝陵石碑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代表了朱元璋的孝心,更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其次,明孝陵石碑的雕刻技艺堪称一绝。

石碑通高7.1 米,宽2.16 米,厚0.7 米,重量约为600 吨。

在如此巨大的石碑上,雕刻者们运用了深浅浮雕、阴线刻等多种技法,将图案和文字雕刻得栩栩如生。

尤其是石碑正面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更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再次,明孝陵石碑上的文字与故事令人叹为观止。

石碑正面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由朱元璋亲自撰写,碑文长达5000 余字,详细记录了朱元璋父母的生平、功德以及自己的创业历程。

这些文字既是对祖先的赞美,也是对自己功业的宣扬,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最后,明孝陵石碑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课题。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石碑不仅代表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更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巡查和维护等。

同时,通过开展文化旅游、学术研究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明孝陵石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总之,明孝陵石碑是一部用石头雕刻出来的历史巨著,它以丰富的历史信息、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物201409期--江苏南京白马村明代仇成墓发掘简报_邵磊

文物201409期--江苏南京白马村明代仇成墓发掘简报_邵磊
DOI:10.13619/11-1532/k.2014.09.003
江苏南京白马村明代仇成墓 发掘简报
南京市博物馆
1965 年 11~12 月 ,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
(现为失考墓神道石刻的后部抢救 性发掘了一座砖室墓 (编号为 1965NJGM4 , 以下 简称 M4 ), 出土墓志显示墓主为明代开国功臣 、 卒赠皖国公的安庆侯仇成 。 2012 年底至 2013 年 初 , 南京市博物馆对仇成墓的形制与结构进行 了复原 ,提验了出土文物 , 并对现存神道石刻进 行了调查测绘 。 现将仇成墓的考古发现情况简 报如下 。 一 神道石刻与墓葬形制
D 形辅弼位于正方两侧 , 其相对的两个外角均
斜杀作委角 , 背平 , 在上 、 下窄端各穿凿一牛鼻 形孔。 标本 M4 ∶ 4-2,背面两侧棱边内削 。 宽 1.6、 高 6.4、厚 0.5 厘米 (图一〇 ∶ 7)。 标本 M4 ∶ 4-3 ,
1 件 (M4 ∶ 5)。 中空 , 前低
图七
瓷梅瓶 (M4 ∶ 2 )
器物共 73 件 ( 副 ), 主要出土于后室 。 陶缸 厘米 。
0.65、厚 0.48 米 ,石门梁上部以长方形砖顺向平
砌 。 后室中央距后壁 0.69、 距左壁 1.38 米处 , 有 一长方框形棺床 , 棺床外框以方形砖砌成 , 其 内填以黄土 , 长 2.52、 宽 1.08、 高 0.11 米 。 后室
图八
瓷梅瓶 (M4 ∶ 3 )
49
2014 年 · 第 9 期
图九
出土器物
1、2. 瓷梅瓶 (M4 ∶ 2 、3) 3. 金 饰 件 (M4 ∶ 8 ) 4、5. 金簪 (M4 ∶ 6 、7 ) 3 6. 鎏金银束发冠(M4 ∶ 5)

明南京工部尚书沈应时家族墓地的考古发现

明南京工部尚书沈应时家族墓地的考古发现

明南京工部尚书沈应时家族墓地的考古发现作者:吴业恒来源:《大众考古》2020年第02期2012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洛阳城市基建项目考古中发现一处明代墓地,具体位置在道北二路和经八路交叉口东北、洛阳老城苗南村东南,东距定鼎北路300米,南距隋唐洛阳城宫城北城墙约800米。

墓地北倚邙山,南俯洛河,据村民回忆,此前这一带地面上有石羊、石虎、石碑等,后不知所踪(2019年墓地南侧道北二路施工过程中出土2件明代石羊,可能与沈应时墓有关)。

墓地共包含5座墓,根据出土的6合墓志可知,分别为沈机夫妇(父)、沈应时夫妇、沈侨夫妇(子)、沈余庆夫妇(长孙)墓,另一座未出土墓志,但从形制、年代及位置,可以确认墓主为沈应时家族成员。

从墓葬排列情况看,墓地遵循昭穆制度进行规划设计,沈应时父母沈机夫妇墓居主位,沈应时夫妇、长孙沈余庆夫妇墓居昭位,子沈侨夫妇及另一座墓居穆位。

墓葬虽均被盗扰,但仍然出土一批精美陪葬品。

沈機夫妇墓沈机夫妇墓为斜坡墓道石封门拱顶砖室墓,南北向,总长16.8米。

石封门因盗扰破坏坍塌,墓志放置于甬道与封门结合处,2合墓志东西并列,分别用楷书和篆书题盖:“明赠中宪大夫父沈公封太恭人母辛氏合葬墓志”、“明故处士沈东桥墓志铭”。

封门门框为长条形柱石,内侧有凹槽,顶部横梁与两侧门柱有榫卯扣合,门框内用三块长方形青石板侧立叠砌。

内侧封门为青石质,两扇对开,未经打磨,底铺石条,两侧有长条形门柱,门柱与横梁通过榫卯相连接。

墓室为两层砖砌拱顶。

棺床位于墓室后部,小砖包边,棺床上有两具木棺痕,南北向,东西并列,人骨完全粉化,扰乱。

墓室虽被严重扰乱,但仍然出土大量人物、动物陶俑和陶制生活用具、墓志、石祭台等各类随葬遗物83件(套)。

生活用具种类齐备,有碗、碟、碾、磨、房、轿、床、爵、灯、香炉、戏楼、井、灶等。

陶俑以男女侍俑为主,少量动物俑。

男女侍俑造型生动,男侍俑冠帽有双耳、卷沿尖顶、卷沿圆顶、瓜棱圆顶、小盖帽等,女侍俑或头挽高髻,或戴发箍,或戴瓜棱形圆顶帽。

【名人故事】郑板桥智断遗产案

【名人故事】郑板桥智断遗产案

【名人故事】郑板桥智断遗产案
郑板桥是明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官员,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的许多故事和事迹一直被后人传颂,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他在处理遗产案件时的智慧和公正。

据说,在郑板桥担任南京太仆寺卿的时候,一位商人去世,留下了一份价值连城的遗产,但其子女因为一些原因无法分配这份遗产,于是这个案件被报告到了郑板桥的手中。

郑板桥决定亲自审理此案,并对这对姊妹进行了严格的问询。

他了解了姐姐的个性、能力和愿望,发现她是一个踏实、勤奋的人,有着经商的头脑和实际能力,而妹妹则是一个多愁善感、品尝良好的少女,对生意一窍不通。

在权衡了各种因素之后,郑板桥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姐姐继承全部遗产,而妹妹只能得到十分之一的遗产。

当大家听到这个判决时,都感到十分不解,认为这是不公正的。

然而,郑板桥并没有理会他们的质疑,而是解释道:“我认为妹妹不够强大,无法保护她的财产,因此我要她的姊姊拥有全部财产,并为她妹妹的未来生活负责。


这样的决定尽管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但事后很快被证明是正确的和公正的。

姐姐有效地管理和增值了遗产,帮助妹妹在婚姻和家庭生活方面稳定下来。

郑板桥的智慧和公正成为了后来一代人敬仰的榜样,这个故事也被广泛传颂。

西善桥一茶场踩了几十年的台阶竟然是朱元璋亲家墓志铭

西善桥一茶场踩了几十年的台阶竟然是朱元璋亲家墓志铭

西善桥⼀茶场踩了⼏⼗年的台阶竟然是朱元璋亲家墓志铭西善桥⼀茶场踩了⼏⼗年的台阶竟然是朱元璋亲家墓志铭2011年4⽉6⽇,西善桥街道⽂化⼴播站副站长张彤深⼊到油坊村樊家凹⼀处茶场寻查⽂物遗迹,猛然在茶场操作间的进门处铺着四块青⽯板,俯⾝查看,竟然发现是明代的墓志铭!简单清理后,张彤拍下了照⽚,经过专家仔细辨认,其中⼀合墓志铭显⽰:⼤明骠骑将军前军都督府佥事赠开国辅运推诚宣⼒武⾂追封英⼭侯谥襄武襄武於公之墓。

这是今年西善桥发现的第三块散落在村庄的明代墓志铭,具有较⾼的研究价值。

南征北战抗倭英雄根据《明实录·太宗实录》记载:于显(?~1389年),蕲州府(湖北境内)黄梅县⼈。

元⾄正⼗六年(1356年)归附朱元璋,累⽴战功。

洪武三年(1370年),授⼴洋卫指挥使。

洪武六年(1370年),擢升⼤都督府佥事。

洪武⼗三年(1380年),改前军都督佥事。

洪武⼆⼗⼆年(1389年),因病去世。

特赠开国辅运推诚宣⼒武⾂,追封英⼭侯,谥“襄武”。

明朝⽴国之初,朱元璋的军事战略是集中兵⼒推翻元朝,消灭地⽅势⼒和割据政权,统⼀全国;对倭寇骚扰则采⽤外交⼿段,多次遣使赴⽇通好,对倭寇骚扰进⾏交涉。

⽇本南朝良怀王不满明朝使⾂与北朝往来,扣留明使;北朝虽愿通好,但⽆⼒制⽌。

明廷乃改变决策,变通好为禁海,遂罢宁波、泉州、⼴州市舶司,停⽌与⽇通商。

同时,加强海防。

在沿海增设卫所,造船巡海,多次派兵出海驱逐倭寇。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为了加强海防、打击倭寇,在南京组建成⽴了“⼴洋卫亲军指挥使”,⼴洋卫所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军作战和⽔路运输。

洪武三年,于显被任命为⼴洋卫指挥使。

洪武五年,太祖命⽻林卫(朝廷禁军)指挥使⽑骧、⼴洋卫指挥使于显领兵追歼侵犯苏州、松江、温州、台州地区的倭寇。

洪武六年,以⼴洋卫指挥使于显为总兵官、横海卫指挥使朱寿为副总兵,出海巡防备倭。

同年,于显擢升⼤都督府佥事,洪武七年,太祖命靖海侯吴祯为总兵、都督佥事于显为副总兵,统辖范围包括在京各卫及太仓、杭州、温州、台州、明州、福州、漳州、泉州、潮州沿海诸卫。

关于明孝陵的故事

关于明孝陵的故事

关于明孝陵的故事
明孝陵是中国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棣(也被称为明成祖)的陵墓,位于今天的
中国南京市栖霞区。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宏伟的陵墓之一,也是明朝帝王陵墓群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明孝陵的故事源于明成祖朱棣的传奇一生。

朱棣是明太祖朱棣的第四子,因其
母亲生前是一位遭受不公待遇的宫女,所以朱棣的地位较为低下。

然而,在一系列政治动荡中,朱棣成功夺取了帝位,成为明朝的皇帝。

作为一位明君,明成祖朱棣的统治时期被认为是明朝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

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注重农田水利和经济发展。

他还下令修建北京的紫禁城和南京的明孝陵,将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由北京转移到南京。

明孝陵的修建始于
1426年,历时十余年才完成。

明孝陵的设计灵感取自中国传统的陵园和园林艺术。

陵墓主体建筑为方形石阶
墓丘,象征着皇帝的尊严和权威。

墓丘周围环绕着一条环抱的壕沟,并设有石狮子、石人和石马等石雕作品,充分展示了明朝的建筑和雕塑技艺。

墓丘的顶部覆盖着一座巍峨壮观的石质神道和祠堂,供奉着明成祖及其配偶的灵位。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朝历史文化的重要遗迹,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前往
参观。

这座陵墓不仅是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安息之所,也是明朝时期建筑和雕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的存在不仅让人们了解历史,还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精髓。

总之,明孝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代帝王陵墓之一,其背后的故事讲述了明
成祖朱棣的传奇一生以及他在位期间对国家的贡献。

这个千年古墓至今仍然让人们震撼和敬畏,同时也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吸引着人们前去参观和研究。

历史趣谈明代贪污有多厉害 皇宫修扇窗户要5000两白银

历史趣谈明代贪污有多厉害 皇宫修扇窗户要5000两白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代贪污有多厉害皇宫修扇窗户要5000两白银导语:十五世纪,江南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祝枝山在他的笔记中记载了一段故事:“太祖筑京城,用石灰秫粥锢其外,时出阅视。

监掌者以丈尺分治,上十五世纪,江南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祝枝山在他的笔记中记载了一段故事:“太祖筑京城,用石灰秫粥锢其外,时出阅视。

监掌者以丈尺分治,上任意指一处击视,皆纯白色,或稍杂泥壤,即筑筑者于垣中,斯金汤之固也。

”意思是说,明太祖朱元璋修南京城,用石灰、糯米汁浇灌墙体,使其坚不可摧。

城墙修造按长度分段,由专人负责。

朱元璋时常到工地巡视,随便指一处,令人砸开检查。

合格的墙体里都是石灰和糯米浆的纯白色,如果稍有泥土掺杂其中,便将监工、工匠全部筑进城墙。

如此一来,无人敢敷衍疏忽,南京城因而修造得固若金汤。

祝枝山记载故事之时,离明太祖之世已近百年,故事耸人听闻,未必可信。

然而明初对工程质量的监管严格,却实在合于一个新生王朝的活力与朝气。

无论在南京城墙,还是长沙古城墙上,明代砌墙的砖头都刻着铭文,上面有工程负责人、监造官员、制作工匠以及劳役人的名字,甚至还刻有制作的时间。

如此一来,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可以层层追究问责。

这是古代工程建造的传统,唐代的刑法典《唐律疏议》中就说:“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

”但是任何一项制度的实施,都难免随时间推移而变质,随人心散漫堕落而腐朽。

到万历一朝,皇宫的修造花费,已经比民间同样的工程多花上百倍的银钱。

万历年间举人沈德符记载说,乾清宫一扇窗户坏了要修,由于内府侵削、小吏克扣、工头冒领的层层贪墨,预算居然高达五千金。

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历史名人的故事-左光斗入狱

明朝历史名人的故事-左光斗入狱

明朝历史名人的故事-左光斗入狱左光斗是明朝时期的良臣,为了挽救明王朝他做出了很多的努力,最后还狼狈入狱,并搭上了自己的生命。

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左光斗入狱明神宗后期,有个官员名叫顾宪成,因为正直敢谏,得罪了明神宗,被撤了职。

他回到无锡(今江苏无锡)老家后,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东门外东林书院讲学。

附近一些读书人听到顾宪成学问好,都赶到无锡来听他讲学,把一所本来就不大的东林书院挤得满满的。

顾宪成痛恨朝廷黑暗,在讲学的时候,免不了议论起朝政,还批评一些当政的大臣。

听过讲学的人都说顾宪成议论得对,京城里也有大臣支持他。

东林书院名声越来越大。

一些被批评的官僚权贵却对顾宪成恨得要命,把支持东林书院的人称做“东林党人”。

明熹宗刚即位的时候,一些支持东林党的大臣掌了权,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数杨涟和左光斗。

有一次,朝廷派左光斗到京城附近视察,还负责那里的科举考试。

一天,北风刮得很紧,天上飘起了大雪。

左光斗在官署里喝了几盅酒,忽然起了游兴。

他带着几个随从,骑着马到郊外去踏雪。

他们走着走着,见到一座古寺,环境十分幽静,左光斗决定到里面去休息一下。

他们下了马,推开虚掩的寺门,进了古寺,只见左边走廊边的小房间里,有个书生伏在桌上打瞌睡,桌上还放着几卷文稿。

左光斗走近前去,拿起桌上的文稿细细看了起来。

那文稿不但字迹清秀,而且文辞精采,左光斗看了不禁暗暗赞赏。

他放下文稿,正想转身回去,忽然想到,外面正下大雪,天气严寒,那书生穿得那样单薄,睡着了岂不要受凉,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身上披的那件貂皮披风解下来,轻轻地盖在书生身上。

左光斗退出门外,把门掩上,他打发随从到寺里和尚那里去一打听,才知道那书生名叫史可法,是新到京城来应考的。

左光斗把这个名字暗暗记住。

到了考试那天,左光斗进了厅堂。

堂上的小吏高唱着考生的名字。

当小吏唱到史可法的名字时,左光斗注意看那个送试卷上来的考生,果然是那天寺里见到的书生。

历史趣谈:此人有很严重的洁癖 朱元璋为他发明粪桶刑!

历史趣谈:此人有很严重的洁癖 朱元璋为他发明粪桶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此人有很严重的洁癖朱元璋为他发明粪桶刑!
导语:朱元璋是一个比较有争议性的开国皇帝,有些人很喜欢这个泥腿子出身的皇帝,他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做出不少令老百姓拍手称快的事情,同时他因杀...
朱元璋是一个比较有争议性的开国皇帝,有些人很喜欢这个泥腿子出身的皇帝,他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做出不少令老百姓拍手称快的事情,同时他因杀戮过重也让很多人不喜欢。

朱元璋从农民坐上皇帝在执政时期有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个朱元璋管理官吏时发明的一个刑罚,这个刑罚专门对付一些爱摆谱,有洁癖的官员。

在大明朝开国之初有一个历史事件非常有名,被称为“洪武赶散”。

当时江南地区的人比较富裕,朱元璋生怕这些富人不好管理,对自己的统治会带来威胁,于是就下令把江南的几十万富人迁移到苏北和凤阳等地,而这些人留下的田产和房屋留给了当地的穷人和乞丐居住。

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为了壮大南京的规模,还下令让全国的富人迁徙至南京,于是在明朝初年就有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人口大迁徙。

今天小编说的事情就跟这个人口迁徙有关,当时有个画家名叫倪瓒,也被迁徙到苏北地区。

倪瓒能够流传千古,一来是因为他的书画造诣颇高,寥寥数笔便能逸气横生,位于“元四家”之列,另外这位人物流传千古的就是他的洁癖症。

倪瓒每次洗头需要换水十几次,平常穿个衣服也要无数次的调整,感觉比一个爱美的女士更麻烦。

他的书房里有两个书童,这两个小鬼每天扫把不离手,屋里的地面一会就要扫一遍,就连院子里的一棵桐树,也要从树叶洗到树身,每天都要保持光亮如新。

喝茶时,仆人要从山里不远千里挑来山泉,而他却只用下面半桶煎茶,他认为上面半
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古代西善桥碑文故事

关于古代西善桥碑文故事

关于古代西善桥碑文故事南京,我的故乡。

有着六朝古都之称,这里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

其中就包括位于秦淮河畔,与夫子庙相邻而居的西善桥。

据说在很早以前,这座石拱桥是用麻石砌成的,因此取名为麻石桥。

至明代初期时,因有一人路过此地时,被湍急的河水冲走了马匹和兵器,然后大喊救命,当他呼救时,听到呼声者也一起喊起来,一问才知道原来同样路过此处的一户人家发生了火灾,想必那时正值涨潮吧!待回去拿东西时却再也找不见,等第二天打算从别处绕过此处时,发现所有行李都已不翼而飞。

无奈之下只好又返回搬家具,直到第三天退潮后才开始继续赶路。

由于这座桥常出事故,于是人们便把它叫做“鬼桥”。

但后来不知何人修建了现在这座单孔拱桥,这才让人们改变了对此桥的印象。

清朝乾隆年间,曾有一户人家迁移到这里,因为觉得之前的小石桥太不安全了,就请工匠重新修造了一座石桥,并且附带建造了一座桥亭,以作纪念,便取名为“永庆”。

桥头立有两块石碑,上面刻满了字体端庄、字数超长的字,每块碑文上记录的内容也各有千秋。

可惜随着时光的流逝,现在只剩下一块尚存了,另外一块则散落在周围各处。

我去寻访石碑时,首先看到的是关于清朝进士吴锡麟的介绍。

根据上面提供的线索,我依稀猜测出上面应该是记载着某年某月举办的科考情况,因为上面提及的人物是清朝的进士,官职也达到四品左右,估计上面说的应该是乡试中的学子。

接下来仔细观察后,我的心中已经渐渐浮现出了一副美妙画卷……随后几个月,天气持续晴朗,风平浪静,阳光普照,给人们一种暖洋洋的感觉。

在这样温和的天气里,永庆桥显得格外热闹。

一大群身穿蓝色衣服、腰系玉带的读书人簇拥着几辆轿车缓缓驶入西善桥。

街边卖菜卖肉的商贩迅速将自己手中的东西收拾好放进店铺内。

在岸上、船上络绎不绝地往城门口涌去的人更是挤满了整条街巷。

有些胆小怕羞的姑娘甚至连脸都不敢露出来。

她们为什么会如此紧张呢?难道其中藏着什么秘密吗?碑文上还写道:“今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百姓安康。

金陵掌故

金陵掌故

金陵掌故南京作为“十朝古都”,有人嘲笑它们都是短暂的。

然而,这种短暂的背后,是二千多年以来持续不断的风起云涌和波涛激荡,在造成王朝频繁更迭的同时,也留下无数的历史文化积淀。

试想,如果一个王朝连续三五百年平安无事,又会给后人留下多少值得回味的历史?朱自清先生说过:“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

”因此,从2月27起,我像史海拾贝一般,从浩如烟海的南京地方史料中,挑选一些重要的或精彩的金陵掌故,用微博的形式,每晚发四五条,给朋友们作系列介绍。

【金陵掌故01】金陵,是南京的第一个地名,也是历代用得最多的地名。

此名源自金陵山,就是钟山,又称蒋山、紫金山。

《说文解字》说:陵,大山也。

而钟山的泥石,远看呈紫金色,所以人们称它为金陵,后人称紫金山。

《舆地志》说:“蒋山古曰金陵山,县之名因此山立”。

这就清楚说明了金陵地名的来历。

【金陵掌故02】关于金陵地名源的另一说法是,楚威王或秦始皇发现此地有王气,于是埋金镇王气,并为此地取名金陵。

在此说中,“陵”作陵墓解。

南京地名专家刘宗意认为此说不成立。

因为,“陵”作坟墓解时,历来都专指埋葬帝王之处,而挖坑埋金处是不能称为陵的。

不过,民间流传较广的,却是这一说法。

【金陵掌故03】金陵最早用于城名是在战国时期。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尽取越国夺取的吴国地域,而在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

石头山是金陵山的余脉,当时还没有自己的名称,所以这座建在石头山上的城邑就被命名为“金陵邑”。

唐代《建康实录》对此有明确记载:“因山立号,置金陵邑”。

【金陵掌故04】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路过金陵,有术士说金陵有王气,秦始皇一听大为恼怒,命人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泄散王气,并将金陵改为秣陵。

“秣”即喂养牲口,意即这里不该称金陵,只能贬为牧马场。

李清照词曰“春归秣陵树”,说的就是南京。

现在的秣陵镇,是秦汉时的秣陵县城。

【金陵掌故05】小丹阳来历。

今南京范围,秦朝有秣陵、江乘、丹杨三县县治设在这里,起初都隶属鄣郡。

历史解密康熙为朱元璋扫墓 称赞其对国家的治理胜过唐宋

历史解密康熙为朱元璋扫墓 称赞其对国家的治理胜过唐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康熙为朱元璋扫墓称赞其对国家的治理胜过唐宋
导语:去过南京明孝陵的人,都会发现朱元璋的墓前,立着一块大石碑。

石碑上,写着4个大字:治隆唐宋。

这4个字的意思就是,朱元璋对国家的治理,
去过南京明孝陵的人,都会发现朱元璋的墓前,立着一块大石碑。

石碑上,写着4个大字:治隆唐宋。

这4个字的意思就是,朱元璋对国家的治理,胜过唐宋。

唐宋盛世,闻名历史,而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整顿吏治,反贪打虎,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更胜于唐宋盛世。

如此赞誉,出于谁手?写这4个字的,不是别人,是康熙皇帝。

乍看之下,有点疑惑。

抹黑前朝,抬高当朝,这是多数当朝皇帝的做法。

何况,清军入关,夺了大明的江山,满汉之别曾一度令其头疼不已。

在这种情况下,不贬低前朝皇帝,已算难得,怎么还会对朱元璋如此赞誉有加?
其实,若是留意史料上记载的康熙对朱元璋的态度,就不会意外了。

康熙6次南巡,每次经过南京,明孝陵是必到的地方。

清朝的皇帝,到明朝皇帝的陵园里,已经有点匪夷所思。

更令人惊讶的是,康熙每次到明孝陵,必定会对朱元璋的陵墓,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而这4个字,正是康熙有感而发写下的。

康熙六扫朱元璋之墓,一方面说明,朱元璋确实对明朝两百多年的江山,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对历史有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显示了康熙不凡的胸怀、过人的气度以及谋略。

康熙时,满汉的矛盾依旧突出。

通过为汉人皇帝扫墓,表示满汉一家,拉拢汉人,这也是康熙稳定统治的一个方法。

生活常识分享。

明孝陵历史故事

明孝陵历史故事

标题:明孝陵历史故事
明孝陵,位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的陵墓,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朝皇家陵寝。

明孝陵的修建始于洪武元年(1368年),历时25年才完工。

整个陵墓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规模宏大,布局严谨。

主体建筑包括神道、陵宫、明楼、宝顶等,建筑群与山川融为一体,展现了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园林设计。

朱元璋和马皇后在世时感情深厚,互相关爱。

马皇后去世后,朱元璋深感悲痛,下令为她修建了这座陵墓。

在修建过程中,朱元璋还亲自到工地上监督,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把关。

在明孝陵的保存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修缮和保护。

清朝时期,明孝陵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多次修缮。

1961年,明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南京市人民政府对明孝陵进行了大规模修缮,恢复了历史原貌。

明孝陵是南京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如今,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明孝陵,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独特魅
力。

明朝张澜墓碑记内容

明朝张澜墓碑记内容

明朝张澜墓碑记内容摘要:1.张澜墓碑的发现与背景2.张澜墓碑的碑文内容概述3.张澜墓碑碑文的详细解读4.张澜墓碑的历史价值与意义正文:一、张澜墓碑的发现与背景明朝张澜墓碑,位于我国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

张澜墓碑的发现可追溯到上世纪80 年代,当时在成都市青羊区的一处工地上意外发现了这座墓碑。

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确认这座墓碑为明朝嘉靖年间所立,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张澜是明朝的一位重要官员,墓碑的发现为研究明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二、张澜墓碑的碑文内容概述张澜墓碑的碑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墓主生平事迹的介绍,另一部分为张澜家族的谱系介绍。

墓主生平事迹部分详细介绍了张澜的出生地、出生时间、历任官职及其政绩等,表现了张澜在政治上的才华和贡献。

家族谱系部分则详细记录了张澜家族的世系传承,为研究明朝家族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张澜墓碑碑文的详细解读1.墓主生平事迹部分张澜,字希孟,号东溪,明朝成都人。

生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 年),卒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 年)。

张澜从小聪颖过人,学识渊博,历任都督、太监、尚书等职,多次受到皇帝的褒奖。

在任期间,张澜治理水患、修筑边墙、整顿军队,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2.家族谱系部分张澜家族为明朝成都地区的名门望族,家族世代簪缨,人才辈出。

张澜之父张凤,官至太常寺少卿;张澜之子张世杰,官至南京户部尚书。

张澜墓碑的家族谱系部分详细记录了张澜家族的世系传承,为研究明朝家族史提供了重要参考。

四、张澜墓碑的历史价值与意义张澜墓碑作为一座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首先,墓碑的碑文内容为研究明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其次,张澜墓碑对于研究明朝家族史具有重要意义,为现代人了解明朝家族制度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例。

最后,张澜墓碑还具有书法艺术价值,碑文为明代著名书法家杨慎所书,具有很高的书法欣赏价值。

明朝南京史良佐的故事

明朝南京史良佐的故事

明朝南京史良佐的故事
明朝南京史良佐,担任南京的西城御史,而他的家则是住在东城。

每次他从家里出门,或是返家的时候,乡亲里民们见到他的车驾到来,都不站起来表示敬意;史良佐感到很生气,于是就下令抓几个见到他没有起立致敬的里民,送到东城御史那里去问罪处罚。

东城御史就质问里民们:“你们为何见到了西城御史的车驾经过,却不站起来致敬呢?”里民们回答说:“我们都是被倪尚书给误了啊!”东城御史就问:“倪尚书是怎么误了你们的?”里民说“倪尚书是南京人,他负责掌理兵部的时候,大家看到他的车驾经过,就走避离开,倪尚书经常叫他的随从,制止民众走避,并且还说:‘我跟你们同是一个乡里的人,我不能够经过里门下车向你们问候,怎么还能够麻烦你们起立向我致敬呢?’而我们也实在是太笨了,竟然以为史御史的作风,就像倪尚书一样,所以才不起立向他致敬;没想到竟然因此而触怒他啊!”东城御史听了里民们的解释,就笑着把他们给释放了。

倪尚书就是文毅公倪岳。

唉!史御史听到这些话,心里也应当感到惭愧内疚啊!
投诉。

南京明城墙中的“混凝土”揭秘

南京明城墙中的“混凝土”揭秘

历史探秘81南京明城墙中的“混凝土”揭秘◎ 朱明娥混凝土是人类在19世纪的伟大发明之一,中国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生产出混凝土。

中国古代没有混凝土,古人将一块块砖头或石头垒砌在一起,使用什么样的黏合剂才能够达到坚固、使用、美观的效果呢?聪明的明朝人在建造南京城墙时,使用了一种神奇的黏合剂,这种黏合剂凝固性能极强,历久弥“硬”,可与今天的高标号混凝土相媲美。

南京明城墙墙体黏合剂究竟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呢?关于南京明城墙砖之间的黏合材料,民间一直有使用糯米汁、石灰和桐油筑城的传说。

这个传说可信度有多高呢?明朝人马生龙《凤凰台记事》(商务印书馆据稗乘本影印)一书的记载:筑京城用石灰、秫粥锢其外,上时出阅视。

监掌者 城砖之间的白色黏合剂历史 探秘82以丈尺分治。

上任意指一处击视,皆纯白色,或稍杂泥壤,即筑筑者于垣中,斯金汤之固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修筑南京城墙,使用了石灰、秫粥增加城砖和条石之间的凝固度,朱元璋不时外出巡视。

负责掌管筑城的人按照一丈一尺来分工修筑。

朱元璋任意指一处城墙,用硬物击打后观察,皆是纯白色,有的地方稍微夹杂一点泥土,则立即将筑城者筑到城墙中,这样一来南京城墙便固若金汤了。

”其中“秫”的含义,据《辞源》(商务印书馆2016年10月版)有二:一是指高粱,二是指糯米。

“秫粥”要么是高粱粥,要么是“糯米粥”。

南京地处江南,江南盛产稻米,所以,南京民间传说修筑南京城墙使用“糯米汁”是有根据的。

无独有偶,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1460~ 1527)撰写的《野记》中,也有惊人的相似记载:太祖筑京城,用石灰、秫粥锢其外,时出阅视。

监掌者以丈尺分治。

上任意指一处击视,皆纯白色,或稍杂泥壤,即筑筑者于垣中,斯金汤之固也。

明代陆采《冶城客论》“张宁”篇提到修筑南京城墙用了大量石灰。

张自说其祖名宁,世家东洞庭山,元末游金陵时,太师李韩公善长未贵,相与订刎颈盟。

及公遭际太祖,为国元勋,以监修京城,荐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南京发现明代刑部尚书墓碑被当洗衣石用三十年
导语:日前,记者接到溧水区东屏镇周村自然村村民举报,称家里有一块明代刑部尚书端木以善的墓碑。

记者采访发现,该墓碑上写着“明故先祖考刑部尚
日前,记者接到溧水区东屏镇周村自然村村民举报,称家里有一块明代刑部尚书端木以善的墓碑。

记者采访发现,该墓碑上写着“明故先祖考刑部尚书端木公以善府君之墓”,据介绍,该墓碑被当成池塘的洗衣石已经三十多年了,最近清理池塘才发现,不知道是否有价值,希望文物部门前往考察。

同时,记者获悉,还有一块更大的墓碑已经沉到池塘底。

据相关材料记载,端木以善曾任明代刑部尚书,其两个儿子端木孝文、端木孝思才华横溢,曾出使朝鲜。

盖房采石运回墓碑
昨天,在东屏镇周村爱景村周村自然村,记者见到了这块墓碑,墓碑被“遗弃”在村民经秀环家院子里的一个角落,旁边堆满了其他的杂石。

经秀环告诉记者说,这块墓碑他小时候就见过,已经看了三十多年了。

而发现这块墓碑的,是经秀环的父亲经月根,今年已经69岁了,可惜,记者采访时,经月根因为打工的地方较远,且手机关机而无法联系上。

“我听我父亲说,三十多年前,我家盖房子的时候,到附近的爱景山采大块的石头用来做地基,当时发现了两块墓碑,因为比较平整且方方正正的,我父亲就把两块墓碑运回来了。

”经秀环说,运回来后,两块墓碑被分别安放在附近的两个池塘,作为村民洗衣服、洗菜时用的石板。

乃明代二品官员墓
经秀环告诉记者说,其中一块墓碑因为池塘后来废弃了,就沉到了池塘底,现在不知道如何了。

而这块墓碑,是家里最近清理池塘时,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