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听课记录
中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实录5

中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实录5一、名著阅读题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县里的父母官王公罢了官,而且新官一到就赶他出衙,正无处安身。
少卿当即表示:“请来我家花园里住。
”臧蓼斋大惑不解问道:“你从前会也不肯会他,今日为什么自己借房子与他住?”杜少卿道:“……我前日去拜他便是奉承本县知县,而今他官已坏了,又没有房子住,我就该照应他。
”(1)从上面语段,可见杜少卿是个的人。
(2)结合《儒林外史》整本书,请再选择一个情节说说杜少卿还是个怎样的人?2.(赏析笔法)结合《儒林外史》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这条回目,再根据“严监生积劳成疾,临终前一直摇晃两个手指,最后由赵氏掐掉了一茎灯草,严监生才断气”这样的情节,请说说严监生“终正寝”讽刺了什么。
3.小说《儒林外史》刻画了读书人的众生相,其中善画无骨荷花的______、点了范进试卷使他中了秀才的______、以及临终时伸着两个手指的_____,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简•爱》中女主人公具有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个性,她在桑菲尔德担任_____时遇到了罗切斯特,并产生了真挚的爱情。
4.根据选段内容填空。
“先生,我现今衣食缺少,还拿甚么本钱想读书上进?这是不能的了。
只是父亲在家患病,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也不如。
所以几回自心里恨极,不如早寻一个死处!”上面的话出自______(人物)之口。
从选段中可以看出此时的他_________的性格。
5.请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在下面文段的空缺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走进名著,宛如走进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读《朝花夕拾》我们认识了出身低微又充满爱心的保姆①_______;读《儒林外史》我们认识了屡试屡败,因中举而发疯的②________;读《水浒传》,我们认识了神机妙算的“智多星” ③________,他带领好汉智取生辰纲;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我们认识了出生在湖南湘潭的④_______,他自小喜欢读书,并努力研习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
语文知识点人教版语文选修《儒林外史》word教案 总结

语文知识点人教版语文选修《儒林外史》word教案总结语文知识点人教版语文选修《儒林外史》word教案-总结初中数学、数学课件、数学教案、学科数学、数学试卷、初中数学试题、课后练习、数学期末考试、数学指导计划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优化教案第四单元儒林外史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及国外儒学史的思想内容、主题和艺术成就。
2.学习《儒学外史-匡超人》客观、真实、间接的讽刺写作方法。
3.学习“学者”的多种讽刺技巧。
教学重点和难点:多样化的讽刺技巧和应用教学时间:一学时教学过程一、导论出示图片,边出示边指出作家作品及人物,都出示完,提问这些图片上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清楚:他们都是荒谬可鄙的人物,都是作者在作品中讽刺的人物。
今天我们通过《儒林外史》节选部分《匡超人》的学习,来体会其讽刺艺术。
二、《儒林外史》作品介绍1、介绍《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显然,《儒学外史》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社会问题的小说。
它以真人为榜样,以当代事件为素材进行总结和改进。
本文从儒家思想入手,对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腐朽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批判。
与以往的小说相比,《学者史》更具思辨性和批判性。
《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虽然深刻地揭露了黑暗的现实,但主要表达了理想,反映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写得更为精彩。
《金瓶梅》对社会现实的展示和揭露多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但《史外学者》主要通过对丑恶现象的批判来揭示其理想。
反映作者理想的正面人物在小说中是次要的、不可移动的,而被作者攻击的反讽人物则是活跃的、成为光辉的艺术形象。
从这个意义上说,《儒林外史》不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最具特色的社会问题批判小说。
2.介绍“学者史”主题初中数学、数学课件、数学教案、课题数学、试卷数学、初中数学试题、课后练习、数学期末考试、数学导学案初中数学、数学课件、数学教案、课题数学、试卷数学、初中数学试题、课后练习、数学期末考试、数学导学案明确:《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2024年《儒林外史》助读教案

2024年《儒林外史》助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儒林外史》第一卷,具体内容包括:范进中举、胡屠户骂官、周进哭墓、马二先生选书等经典章节。
通过对这些章节的详细解读,使学生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儒林外史》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了解小说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现象。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古典小说的阅读兴趣。
3. 引导学生从小说中汲取人生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封建社会现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小说的主题思想、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儒林外史》原著、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儒林外史》的封面和简介,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中的章节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讨论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4. 例题讲解:以范进中举为例,讲解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个人物,写一段关于其性格特点的分析。
六、板书设计1. 《儒林外史》助读2. 内容:人物关系图小说主题:讽刺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和官场风气作者创作意图:揭示社会弊端,倡导真善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中的某一人物,阐述其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2. 答案示例:以胡屠户为例,分析其市侩性格,及其在小说中对范进命运的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的其他章节,深入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主题,提高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学会思考和分析。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2. 教学目标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3. 教学难点中的封建社会现象理解;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人物性格和作用;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的现实生活联系。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教学重点:1. 《儒林外史》的作者及成书背景。
2.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2.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成书背景、小说简介等。
2.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成书背景。
2. 简介小说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3.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举例说明。
4. 学生分享对小说中讽刺手法的理解。
板书设计:1. 《儒林外史》2. 作者:吴敬梓3. 成书背景4. 讽刺手法教学反思:1. 学生对作者及成书背景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小说中讽刺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社会现象。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社会的官场百态。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理解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关联。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 学生预习课文,关注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范进、周进等。
3. 学生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1. 人物形象分析2. 范进、周进等主要人物3. 人物特点4. 社会现象的联系教学反思:1.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情况。
2. 是否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2020—2021学年九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课堂实录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儒林外史》导读课聚焦关键人物,探究成书缘由——《儒林外史》导读课一、课前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将开展《儒林外史》的导读课。
《儒林外史》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讽刺文学的扛鼎之作, 它对封建社会的揭露深刻透彻, 讽刺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 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
对于这本书的主题, 历来众说纷纭。
有说是“反对八股科举说”,有说是“反对功名富贵说”,也有“指摘时弊说”,还有“反映知识分子生活说”等等。
那么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走进一位人物去探究这本书的主旨。
二、通览全书,整体感知有人统计《儒林外史》前前后后一共写了400多的人物,其中有91个人物是作为儒林当中的主要人物。
那么阅读这本书后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谁呢?简单说说在他身上发生了哪些令你难忘的故事?生:我最感兴趣的是严监生,他在临死之际还念念不忘捻灭两根灯草让人啼笑皆非。
师:吝啬鬼严监生,在小学课本中就出现过。
生:我印象深刻的是腐儒周进,他在贡院参观时痛哭不止、满地打滚,哭到口吐鲜血,让人觉得可悲。
师:这场号啕大哭竟让他的人生发生逆袭。
生: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被他老丈人一个巴掌打清醒的情节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师:是的,这部小说中人物众多,形态各异,比如刚才说到的周进和范进,都是腐儒的典型,还有贪官污吏汤奉与王惠,再比如八股迷的典型马二先生和鲁编修,都充满了讽刺意味,让人印象深刻。
三、跳读聚焦,研读匡迥1.《儒林外史》内容颇丰,人物颇多,但从头至尾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人物或情节。
全书中唯一花费了近六回篇幅来描写的人物只有匡超人,他也是书中前后变化最大的一个典型人物。
屏显:请迅速浏览第15回—第20回,完成下面表格,初步认识“匡超人”。
姓名匡迥特长无籍贯温州乐清最高学历太学生职业①人生履历打工失败__③___④_偏门捞财(赌场抽头考场枪手)时来运转,官运亨通婚姻状况②示例:①拆字/小买卖/选书/内廷教习②先娶了郑老爹家的三女儿、又娶了李给谏的外甥女辛小姐③求学受阻④附庸失望2.要真正走进一个人物,我们可以关注人物的初始姿态、发展姿态,就匡超人而言,我们还可以关注他的转折(变质)状态,来进一步了解他的形象。
儒林外史课堂笔记

儒林外史》课堂笔记、xx 生平经历文木老人”“寓客”(一)世代书香家门鼎盛(二)生平经历20 岁中秀才之后,始终未中第,29 岁参加乡试又落榜。
1、22岁之前①贵公子生活②封建文人式教育③随父外任2、23 岁父亲去世生活巨变3、23到33岁内部纠纷争夺财产排斥、打压,矛头直指吴敬梓(富贵 -贫困;热衷科举-失望幻灭)4、34 到54岁渐入困顿穷厄识记文人学者,增长见识;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发展了恣情任性的性格;怀疑 -彻底决裂的科举制度(以病辞推荐不再应试放弃秀才学籍)总说:现实主义精神富贵 -贫困批判科举制度xx—失败二、xx的创作及《儒林外史》(一)《儒林外史》时间:说法不一版本:卧闲草堂本——现存最早课本56 回本(二)其他著作《文木山房集》——诗文;《诗说》——经学;《史汉纪疑》——史学三、《儒林外史》思想内容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这四类人物寄托了自己的思想。
(一)主要批判对象是科举制度文行出处——做人的基本原则、衡量人物尺度。
1、腐儒形象——xx 进范进(1)周进:60多岁穷困潦倒年轻秀才的挖苦讽刺自我吹嘘新进学王举人的不可一世、耀武扬威。
(2)范进:热心科举,执迷不悟;穷困卑微,软弱无能;心力交瘁,喜极生悲。
总说:两个典型意义——刻画了被扭曲异性的人性(失去自我意识、自我价值)。
表达了批判的态度(批判懦弱、麻木、猥琐),揭示了原因(科举、社会因素。
中举前后的变化,典型社会环境塑造了典型性格)。
2、举业至上的典型——xx 先生xxxx八股取士的氛围更加浓厚。
马二先生:一生信奉科举,24 年生员,终未中举,以选批八股文为职业,到处宣扬科举的重要。
鲁小姐:科考深入闺阁中,连孩子也不能幸免。
3、由纯朴到坠落的典型——xx 超人(二)批判xx1、残酷王玉辉:一边大谈礼仪,鼓励女儿殉夫,一边内心悲痛。
九下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录课稿

九下名著导读《儒林外史》录课稿一、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
吴敬梓出身于科举世家,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
“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但到了吴敬梓父亲吴霖起的时候,家道开始衰落。
吴霖起拔贡出身,只做过一任县教谕(八品学官);但为人正直,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在父亲的影响下,20岁便考中秀才,可此后屡试不中,于是自36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 而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之中。
二、作品介绍“儒林”一词源自《史记》“儒林列传”,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历代的“儒林传”,记述的都是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却与此不同,刻画的是“儒林”另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众生相。
全书五十六回,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这些人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表现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和批判的一类【反面形象】1.儒生形象(腐儒迂儒骗子)诗曰:又哭又笑周同生,喜极发疯范举人,盗名欺世牛浦郎,忘恩负义匡超人,鲁编修和马纯上,迷信八股误终身。
2.官绅形象(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诗曰:汤奉凶残坑回民,王惠搜刮雪花银,监生临死指灯草,坑蒙拐骗严贡生,吞占邻田诬和尚,善打秋风张乡绅。
3.【名士形象】有些人在功名上不得志,不想苦苦挣扎,而是投机取巧,以刻诗集、结诗社或品评艺人等形式,混充名士,互相勾结,互相标榜,过着无聊的寄生生活。
这类人有……诗曰:娄氏兄弟季公子,兰江雪斋杜慎卿,投机取巧充名士,蝇营狗苟为功名,互相勾结与标榜,碌碌无为过一生。
以上形象,大多是熙熙攘攘,为名为利,故弄玄虚,欺世盗名。
倚仗权势,盘剥百姓。
迂腐可笑,有辱斯文。
终老科场,皓首穷经。
真个是:儒林群丑显百态,功名苦煞读书人!所以堪称“一曲读书人的悲歌”。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第2课时精品教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的相关情节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借助思维导图对本书人物进行分类。
2.欣赏讽刺笔法,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的讽刺艺术,初步掌握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
3.联系现实体会作品的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欣赏讽刺笔法,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的讽刺艺术,初步掌握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欣赏讽刺笔法,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的讽刺艺术,初步掌握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
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成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上节课,我们布置了深度阅读的学习任务,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业。
明确:(1)“隐括全文”的“名流”——王冕(2)“暮年登上第”的老童生——周进(3)中举前后对比鲜明的疯子——范进(4)“添列衣冠”“胆小有钱”的兄弟俩——严贡生、严监生(5)“铮铮有名”的禀生——王德、王仁(6)“穷翰林”——鲁氏父女(7)庸中佼佼的制义选家——马静(8)从拆字少年到内廷教习的——匡迥(9)由“风流才子”而“铨选部郎”的——杜倩(10)由“豪杰”堕落为败家子弟的——杜仪(11)谦逊恬适的学者——庄尚志(12)“渐渐销磨”的“真儒”——虞育德(13)“为人以忠孝为本”的父子——萧浩父子(14)孝悌君子——余特、余持(15)自称“迂拙”其实“伪妄”的老秀才——王蕴(16)极富“义气”的“壮士”——凤鸣歧设计意图:勾连旧知,回顾《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激发学生新课的学习。
二、阅读探究过渡:《儒林外史》作为中国18世纪一幅全景的文人风俗画,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儒林人物形象。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设计

⼈教部编版语⽂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设计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教学⽬标: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学常识;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说的思想内容;3、理清故事情节,了解典型⼈物形象特征;4、学习⼩说⼤胆夸张,细致描摹,⾟辣讽刺的艺术⼿法;5、领会⼋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的毒害。
教学过程:⼀、课前热⾝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纷纷进来,也有⼩的,也有⽼的,仪表端正的,獐头⿏⽬的,⾐冠齐楚的,褴褛破烂的。
最后点进⼀个童⽣来,⾯黄肌瘦,花⽩胡须,头上戴⼀顶破毡帽。
⼴东虽是⽓候温暖,这时已是⼗⼆⽉上旬;那童⽣还穿著⿇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下去归号。
周学道看在⼼⾥,封门进去。
出来放头牌的时节,坐在上⾯,只见那穿⿇布的童⽣上来交卷,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扯破了⼏块。
周学道看看⾃⼰⾝上,绯袍锦带,何等辉煌?因翻⼀翻点名册,问那童⽣道:“你就是A?”A跪下道:“童⽣就是”。
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A道:“童⽣册上写的是三⼗岁,童⽣实年五⼗四岁。
”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A道:“童⽣⼆⼗岁应考,到今考过⼆⼗余次。
”学道道:“如何总不进学?”A道:“总因童⽣⽂字荒谬,所以各位⼤⽼爷不曾赏取。
”周学道道:“这也未必尽然。
你且出去,卷⼦待本道细看。
”A磕头下去了。
思考:1.⽂中的A是谁?他已经五⼗四岁了,为什么还叫“童⽣”?“童⽣”的称呼与年龄⽆关,清⼈为了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叫儒⽣或童⽣。
2.⽂中划线句是什么描写?写出了⼈物什么特点?外貌穷困潦倒,凄凉可怜3.A考了⼆⼗余次未考中,还在继续考,是什么促使他如此热衷于科举?只有通过科举才可以改变⾃⼰的⽣活境况、社会地位。
⼆、⾛近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 ),字敏轩,号粒民,清朝最伟⼤的⼩说家之⼀。
汉族,安徽全椒⼈。
18岁考取秀才,23、26、29岁三次科考⽽不中。
36岁因对科举⽣厌,拒绝参加科考。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儒林外史》的背景及作者吴敬梓;(2)能够把握课文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3)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对社会现象的揭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观察力和思考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思想;(2)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社会现象的揭露;(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深刻含义;(2)对社会现象的揭露和反思;(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作品和人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儒林外史》的背景及作者吴敬梓;(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学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及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合作成果;(3)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社会现象的揭露;(2)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其性格特点;(3)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举例说明作品中的讽刺手法;(2)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阐述其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6. 课堂小结:四、板书设计1. 课文《儒林外史》简介;2. 人物形象分析;3. 讽刺手法及对社会现象的揭露;4. 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儒林外史》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有了深入了解;(2)学生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对社会现象的揭露;(3)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得到了提高。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特点;2. 掌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3. 提高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吴敬梓简介2. 《儒林外史》创作背景3. 明清小说的发展概况第二章:小说特点概述1. 讽刺手法2. 现实主义精神3. 人物性格刻画第三章:主要人物介绍1. 杜少卿2. 庄绍光3. 马二第四章:经典故事解析1. 杜少卿参加乡试2. 庄绍光请教名士3. 马二先生游西湖第五章:寓意与启示1. 讽刺科举制度2. 揭示人性丑恶3. 提倡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 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儒林外史》;2.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小说创作背景。
二、教学内容讲解1. 讲解小说特点,分析讽刺手法、现实主义精神及人物性格刻画;2. 介绍主要人物,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3. 通过经典故事解析,理解小说主题及寓意。
三、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对人物的看法;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小说的重要性和阅读名著的方法;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下一章节。
板书设计: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背景:明清时期特点:讽刺手法、现实主义、人物性格刻画主要人物:杜少卿庄绍光马二经典故事:杜少卿参加乡试庄绍光请教名士马二先生游西湖寓意与启示:讽刺科举制度揭示人性丑恶提倡道德修养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欲望?是否全面讲解了小说的特点和人物形象?学生对经典故事的解析是否到位?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参与度如何?课后作业布置是否具有针对性?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教学内容:第六章:严贡生与严监生1. 严贡生的形象特点2. 严监生的形象特点3. 兄弟俩的关系与故事发展第七章:虞博士与庄绍光1. 虞博士的形象特点2. 庄绍光的形象特点3. 两人之间的故事与影响第八章:王惠与汤知县1. 王惠的形象特点2. 汤知县的形象特点3. 两人之间的故事与寓意第九章:双塔镇与考场风云1. 双塔镇的社会风貌2. 考场上的故事与讽刺3. 反映出的科举制度问题第十章:小说结局与主题深化1. 主要人物的结局2. 小说主题的深化3. 对读者的启示教学过程:六、课堂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章节;2. 简要介绍本章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文学常识。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3、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4、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5、深刻领会八股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3、学习小说大胆夸张,细致描摹,辛辣讽刺的艺术手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作者简介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因其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清代讽刺小说家。
出身于科举世家,其父吴霖起,只做过一任县教谕,为人正直耿介,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20岁中秀才,23岁丧父。
从此,他的生活起了很大变化,由于他挥霍放荡和乐于助人,致使父亲死时留下的财产消耗殆尽,逐步落入贫困交加的境地,因而招来了庸夫俗子的非议。
大家都拿他作“败家子”的典型来教育子孙。
几经波折,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再不应乡试,也放弃了“诸生籍”,不愿再走科举仕进的道路.他突破了“名教”的束缚,发展了恣情任性的狂放性格。
1754年病逝于扬州,极其悲惨地结束了他坎坷磊落的一生。
二.创作背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三.内容简介《儒林外史》不仅是清中叶唯一一部长篇儒林小说,而且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作品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通过描绘一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一章:小说背景与作者简介1.1 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科举制度。
1.2 掌握作者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动机。
1.3 分析小说的主题:揭示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扭曲。
第二章:故事情节梗概2.1 概述小说主要人物及其命运。
2.2 简述各章主要情节。
2.3 分析小说情节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分析主人公范进的性格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代表性。
3.2 探讨其他重要人物如胡屠户、周进等形象的特点。
3.3 分析小说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关系。
第四章:文学手法鉴赏4.1 描述小说的结构特点:章回体和讽刺手法。
4.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4.3 探讨作者运用讽刺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第五章:现实意义与反思5.1 讨论小说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5.2 分析小说对人性的探讨:虚伪、功利、道德沦丧。
5.3 反思封建社会对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板书设计:《儒林外史》背景与作者主题与情节人物与形象文学手法与寓意现实意义与反思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腐朽范进、胡屠户等讽刺、象征科举制度、人性扭曲吴敬梓人性的扭曲矛盾、关系章回体、讽刺现实社会的启示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和作者,掌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文学手法及现实意义。
通过讨论和反思,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性的扭曲,从而对现实社会产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联系有一定难度,在讲解时需详细阐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讽刺手法和象征意义,使其更好地理解作品。
总体来说,本次教学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对《儒林外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之能更好地将作品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见解。
六章: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分析6.1 举例说明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语言等。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8

《儒林外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结合故事情节,探究作品的讽刺艺术。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名著阅读,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名著作品的阅读与理解成为中考的宠儿。
我们先来看看最近三年的中考名著阅读题,你有什么发现?(出示投影,2016、2017、2018三年的阅读题)(学生发言:题目增加到三题;分值逐年增加,现在已是10分;内容上包括人物形象的判定,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整部作品分析人物的塑造意义)这节课我们就对《儒林外史》做一个人物以及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总结。
二、出示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结合故事情节,探究作品的讽刺艺术。
三、学习过程(一)析结构,梳人物线索过渡语:1、《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文的中心人物和故事情节,而是由众多的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境界。
书中的大多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
但是作者也有独到的构思,我们来看本书的结构。
第1回,以王冕开篇,笼罩全局。
第2-30回,揭露科举考试制度下士人的丑态及灵魂的扭曲。
第31-46回,树立真儒典范。
第47-55回,作者在事实面前无奈,开始理性思考。
第56回,以四大奇人为理想的探索,自食其力,不受功名富贵牢笼的新人物。
与第1回呼应。
2、全书的人物众多,同学们来梳理一下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梳理:王冕—周进—范进—严贡生—严监生—王惠—汤奉—娄三、娄四公子—鲁编修—鲁小姐—蘧公孙—杨执中—权勿用—马二先生—匡超人—潘三—牛布衣—牛浦郎—鲍文卿—鲍廷玺—杜慎卿—杜少卿—迟衡山—庄征君—虞博士—郭孝子—萧云仙—沈琼枝—汤镇台—余二先生—王玉辉—凤四老爹(先从整体上掌握小说的脉络,学生把这些人物的故事大概都简略的说说。
)(二)明主题,赏讽刺艺术过渡语:《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整部小说没有完整的主干故事,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学生发言,回答小说的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读后提升课教案

第三节读后提升课教学目标:1.分析《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评价作品的讽刺笔法。
2.重点研读小说第五十五回的内容,探究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分析《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评价作品的讽刺笔法。
教学难点: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环节一:儒林故事会(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儒林外史》中写了很多故事。
其中有些故事篇幅稍长,从多个侧面展示了人物的性格;有些故事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却含意深远,韵味悠长。
请从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学生活动:讲述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并概括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环节二:儒林众生相(设计意图:指导学生依据人物特点,给人物分类。
)“儒林”一词源自《史记》,意为儒生之林;“儒生”指的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则刻画了与“儒林正史”不同的儒林众生相。
请回顾书中所塑造的典型儒生形象,然后给他们分类。
用幻灯片展示如下内容:《儒林外史》中儒生的类别1.科举的痴迷者,如周进、范进等2.科举的异化产物,如汤奉、王惠等。
3.科举的帮凶,如严贡生、匡超人等。
4.科举的绝缘体,如王冕、杜少卿等。
环节三:鉴赏艺术手法——讽刺(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分析小说叙事写人的艺术手法,体会讽刺这一手法的艺术表现力。
)1.教师发言:《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一直为人称道,它突出表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
请同学们从书中选择一个主要人物,细读与之有关的故事,然后说说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学生活动:(1)讲述某一人物的故事;(2)指明该人物出现在哪一回中;(3)朗读、分析小说的语言。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儒林外史》助读教案

《儒林外史》助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儒林外史》第四回“范进中举”,内容包括:1. 熟悉《儒林外史》第四回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表现主题;3. 掌握文学名著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回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2. 学习小说的讽刺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小说讽刺手法的分析和理解;2.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阅读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现实生活中的讽刺故事,引发学生对讽刺文学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2. 情境创设: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背景和作者吴敬梓,引导学生进入小说情境;3. 梗概梳理: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第四回,了解故事情节,概括主要事件;4. 人物分析:详细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5. 讽刺手法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讽刺手法的运用,如夸张、对比、反讽等;6.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分析解答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技巧;7.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主《儒林外史》第四回“范进中举”2. 副讽刺手法与人物分析3. 板书内容:情节梗概:范进中举,胡屠户拜师;人物形象:范进(贪功名、忘恩负义)、胡屠户(趋炎附势、狡猾);讽刺手法:夸张、对比、反讽。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儒林外史》第四回的主要情节;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特点,举例说明其讽刺意义;运用讽刺手法,写一段关于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的描述。
2. 答案:(1)情节概括:范进中举,胡屠户拜师。
(2)人物形象分析:范进贪图功名,忘恩负义;胡屠户趋炎附势,狡猾。
(3)讽刺现象描述:示例:某单位领导为了巴结上级,不顾员工利益,大搞形式主义,最终导致单位效益下滑,员工怨声载道。
儒林外史课堂笔记

儒林外史课堂笔记儒林外史》课堂笔记、xx 生平经历文木老人”“寓客”(一)世代书香家门鼎盛(二)生平经历20 岁中秀才之后,始终未中第,29 岁参加乡试又落榜。
1、22岁之前①贵公子生活②封建文人式教育③随父外任2、23 岁父亲去世生活巨变3、23到33岁内部纠纷争夺财产排斥、打压,矛头直指吴敬梓(富贵 -贫困;热衷科举-失望幻灭)4、34 到54岁渐入困顿穷厄识记文人学者,增长见识;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发展了恣情任性的性格;怀疑 -彻底决裂的科举制度(以病辞推荐不再应试放弃秀才学籍)总说:现实主义精神富贵 -贫困批判科举制度xx—失败二、xx的创作及《儒林外史》(一)《儒林外史》时间:说法不一版本:卧闲草堂本——现存最早课本56 回本(二)其他著作《文木山房集》——诗文;《诗说》——经学;《史汉纪疑》——史学三、《儒林外史》思想内容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这四类人物寄托了自己的思想。
(一)主要批判对象是科举制度文行出处——做人的基本原则、衡量人物尺度。
1、腐儒形象——xx 进范进(1)周进:60多岁穷困潦倒年轻秀才的挖苦讽刺自我吹嘘新进学王举人的不可一世、耀武扬威。
(2)范进:热心科举,执迷不悟;穷困卑微,软弱无能;心力交瘁,喜极生悲。
总说:两个典型意义——刻画了被扭曲异性的人性(失去自我意识、自我价值)。
表达了批判的态度(批判懦弱、麻木、猥琐),揭示了原因(科举、社会因素。
中举前后的变化,典型社会环境塑造了典型性格)。
2、举业至上的典型——xx 先生xxxx八股取士的氛围更加浓厚。
马二先生:一生信奉科举,24 年生员,终未中举,以选批八股文为职业,到处宣扬科举的重要。
鲁小姐:科考深入闺阁中,连孩子也不能幸免。
3、由纯朴到坠落的典型——xx 超人(二)批判xx1、残酷王玉辉:一边大谈礼仪,鼓励女儿殉夫,一边内心悲痛。
《儒林外史》听课记录及评析

《儒林外史》听课记录及评析
听课记录:
课程名称:《儒林外史》导读
授课老师:XXX
听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听课地点:XXX教室
课程主要内容:
1. 《儒林外史》的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
2. 小说情节概述
3. 人物形象分析
4. 作品主题探讨
5. 作品艺术特色讲解
课堂互动情况:
*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
* 老师提问作品主题,学生回答较为准确
* 老师组织小组讨论,学生讨论热烈,提出了一些新颖的观点
个人感悟: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对《儒林外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尤其是老师对作品主题的探讨,让我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评析:
这堂课程老师准备充分,讲解生动有趣,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思考。
同时,老师也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得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课程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儒林外史》这部经典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讲老师提出的观点是《儒林外史》是一部读书人命运的悲歌。
第一节课老师依旧是从解题开始的。
老师依次对“读书人”、“命运”“悲”进行了解题。
这节课老师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作品之外,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部作品。
分析了时代的难题,讲了文学作品中对科举考试的抨击,也介绍了一些文人对八股的肯定。
第二节课老师带领我们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进入作品本身,分析了讽刺是此作最大的艺术特点,怜悯是理解这部作品容易起争议的地方。
通过这一讲,我的脑海里跃入《范进中举》的画面,之前的理解大多是觉得这书讲的是一些有趣的故事,现在这种理解看来显得有些浅薄了。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描写近两百个人物,通过对封建末世科举制度下文人的塑造,对吃人的科举礼教腐败事态的描绘,反映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从一个更高的视角来看,这个时代知识分子都处在一个可悲的命运之中。
这部书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典范。
通过老师的讲说,我又想起《儒林外史》里许多生动的讽
刺笔墨。
最经典的就是范进中举了,讽刺得是入木三分。
这部书讽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不学无术、假冒斯文、为富不仁、装腔作势、迂阔无趣等。
我还了解到作者通过不动声色的白描、自相对比、反差相形、自行呈露、制造闹剧等手法,在作品中表达出他对科举体制下知识分子命运的清醒批判与悲悯情怀。
除了这我还增加了封建科举制度及科举对知识分子的影响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