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

合集下载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精选13篇)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精选13篇)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精选13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精选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个暑假中,我看过许多著名的图书,但让我记忆犹新的,还要数《曾国藩传》这本叙述了清代时期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曾国藩的国学之书。

这个故事发生在清代末年,原来的曾国藩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曾子诚,乳名则叫“宽一”。

曾子诚出生在湖南的荷塘二十四都,从此一代忠臣来到了人世间。

此书主要讲述了他在年轻之时发奋图强、日日夜夜不停地读书,最终成为了一代名臣。

随后又建立了湘军,帮助咸丰皇帝抗击太平天国,经过了无数次的艰难险阻。

终于战胜了太平军队。

可是好景不长,因为英国的神教而引发了天津教案,在此期间,因为这事他被老百姓骂成了卖国贼。

事件平息后,过了几年他却病死在总督衙门,终年六十二岁,他为了大清事业奉献了一生。

我很敬仰这位为民造福的清朝忠臣,他从不离职。

文学修养更是了不得,从小就能熟背《逍遥游》、《史记》、《文选》等古今名作,从这一点看,我很是敬佩他的记忆和耐心,因为就拿史记这本书来说,这本书非常厚、非常难读,如果换作是我,早就扔在一边玩了。

而他却能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更让我敬佩的原因是他组建的湘军在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片甲不留的时候,他的意志却没有被打散,而是东山再起,重整军队,继续抗击。

在曾国藩功成名就之时,前往恩师的墓前进行祭拜,读到这儿你不禁要问了,为什么这时他才想起他的恩师,他的孝心在哪呢?我只能说忠孝两难全。

这是一本记载历史人物的力作!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让我学到了做事不能太急太忙,不然有可能犯大错。

这本书很奈人寻味,还有很多道理有待你去发现。

北宋理学家张载有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句话堪称理学的精髓所在,而在数百年后将其贯彻至今的却是一名不喜理学但却足够伟大的清代官员。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

《曾国藩传》读后感范文(通用20篇)

《曾国藩传》范文〔通用20篇〕《曾国藩传》范文〔通用20篇〕《曾国藩传》篇1古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为一个人成长的递进过程,可见修身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奠基和根本的作用,为此我想,修身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修课。

带着这个问题,我去读了《曾国藩传》从中又一次受到深化启迪。

在此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读《曾国藩传》中我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一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曾国藩,一个知人善用、广培党羽者,一把创立军队、运作官场的好手,一个读书人统率军队攻城掠地成功的典型,一个军事家,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

一个名垂青史的重量级人物!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

此种精神我觉得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之后才能做聪明人。

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糊涂”一点时,它往往却向好的方向开展。

这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吧。

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表达了出来。

他可以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作为一代宰相就必修可以忍辱负重,否那么将不能成为真正的全国的管家。

著名表演艺术家英假设成小的时候,很想看看家人对他有多么重视,吃饭的时候就躲到衣柜里,他希望看到大家焦急找他的结果,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他的缺席,等大家吃完饭,他才从柜子里爬出来吃那些“残羹剩饭”,从此他发誓: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否那么你会大失所望的。

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这位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按照中国士大夫的圣人标准,立德、立功、立言,他在每一个领域都到达了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被封为近代最后一个圣人,在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品质和修养。

我从中发现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之二是做事要“慎独”。

“慎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一个人独处时可以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去除内心的恶念,培养自己的善念,这样就能问心无愧,对得住天地良心,饭能吃得香,覚睡得安稳,故能心安理得,心态平和,是可笑对苍天,下可孝对父母,中可和对同事。

2023年《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2023年《曾国藩传》读书笔记

2023年《曾国藩传》读书笔记2023年《曾国藩传》读书笔记1曾国藩是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他一生得力处在一“悔”字,他每天都写日记,还拿出来和大家讨论,接受大家的监督批评建议。

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就是说,笨拙胜过机巧。

办事笨拙,才靠得住。

他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绝对是一个勤奋努力的人,这跟他内心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思想有莫大的关系,是个有信仰的人,常以圣人之心要求自己。

经历了三个皇帝,包括慈禧垂帘听政的同治,从七次科考失败到翰林院,到太平天国运动(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天津教案等等,说他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也说不上,毕竟以一人之力,无法挽回传统社会积千百年形成的强大颓势。

那不是一个人的失败,是整个政权的腐败。

但他一介书生,创建湘军,统率群雄,带兵打仗,曾两次绝望到自杀被救,到后来力挽狂澜,剿灭捻军,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使清王朝的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其功不可没呀。

就连毛泽东和蒋介石都称之为偶像。

除了建功立业外,他还成就了很多人,还培养了最得意的弟子李鸿章,李后来的造诣也输于师傅,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全别人也就是成就自己。

2023年《曾国藩传》读书笔记2近日,拜读了张宏杰先生的《曾国藩传》,感慨良多。

纵观曾公之一生,从科举“七不中”到翰林帝师,一介书生,草创湘军,平内乱,几经生死,倡洋务,开眼看世界。

立德、立功、立言、为师、为将、为相,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名满天下人不妒,功高盖主主不疑,无愧千古完人。

曾公之智慧值得终身学习领悟,我年少浅薄,妄自分享两点个人体会。

一是下笨功夫。

“大道至简”,“天道忌巧,去伪守拙”、“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结硬寨,打呆仗”是曾公大智慧的最好体现。

要终生保持“笨小孩”的空杯心态,下笨功夫,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不走捷径,不学投机取巧,不计较眼前得失,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用恒心和毅力扎实走好每一步。

保持韧性,日拱一卒,死磕到底,终能星火燎原、水滴石穿。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湘军由曾国藩一手创立,从其兴办团练以保卫乡里,至成为清朝第一军并成功平定太平天国,这一历程前后共历时十五年之久。

湘军的出现,于曾国藩而言无疑是人生中的重大事件,于中国近代历史而言亦是意义非凡的大事。

因其不仅改变了曾国藩个人的命运走向,更是对整个国家的发展轨迹产生了深远影响。

“曾剃头”这一称号的由来,源于曾国藩在长沙办团练之时。

他将目标设定为除暴安良,坚决打击敌方黑恶势力,其中除了土匪之外,还有三类人亦被列入恶势力范畴:其一,平素行为不法,惯于狡猾为贼、造谣惑众之人;其二,逃兵,在经过乡里时劫掠扰乱者;其三,匪徒痞棍,有吃大户、持械抢劫等行为者。

他发布布告宣称这几类人可“就地正法”,且被扭送至官府之人,无需审讯可立即砍头。

他的铁腕手段与残忍行径使他获此“曾剃头”之名。

兴办军队必然涉及招募将士、筹集军饷等事务,这无疑会触及一些地方官员的利益,加之曾国藩为人刚正不阿,故而在长沙团练期间得罪了众多地方官员,更为重要的是,得罪了驻长沙的正规军,险些因此丧命。

在长沙受辱之后,曾国藩体悟到,对于心怀壮志之人而言,挫辱乃是最大的动力,打击则是最佳的助力。

他咬紧牙关,将挫辱生生咽下,使之成为滋养自己意志与决心的养分。

而后,带着受伤的自尊心,曾国藩来到衡阳,正式创立了湘军,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

在曾国藩的人生历程中,曾有过两次自杀举动。

第一次是在攻打靖港时,湘军首战失利,他跳水自杀,幸得身边护卫相救,未得逞。

第二次是九江失利,险些被俘,他投水自杀,又幸运获救,亦未成功。

这两次自杀皆因湘军作战失利,他欲以死谢罪。

安庆之战,亦可称为命运之战。

曾国藩顶住各方压力,凭借“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成功攻占安庆。

而后又以同样方法,历经多年攻克南京,彻底平定太平天国。

然而,“狡兔死,走狗烹”的戏码险些也在他身上上演。

但曾国藩久经沙场,其中道理自然明晰。

在天下初定之时,他主动采取措施自剪羽毛,一是让其弟曾国荃主动辞职;二是交出军权,削减湘军。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

《曾国藩传》阅读感想《曾国藩传》是近年来较为畅销的人物传记类书籍,简述了曾国藩从白丁家族到位极人臣的励志一生。

本书结构清晰,分为京官、湘军、总督和晚年四个部分,对曾国藩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通读全书,作者张宏杰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详实的内容总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曾国藩的一生娓娓道来,使读者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曾国藩的成长历程和思想变化。

然而,作为一部专业的传记作品,本书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从专业的传记角度来看,本书的内容略显单薄。

相比史学大家的作品,如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和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本书在思想性和学术性上稍显逊色。

书中对曾国藩的思想和品性的阐述不够深入,缺乏对其思想形成的背景和原因的分析,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

同时,书中对曾国藩的评价过于单一,几乎都是赞誉之词,缺乏对其不足之处的客观分析。

这样的评价方式,虽然能够让读者对曾国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却无法让读者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他。

本书的结构略显松散,部分内容的叙述不够严谨。

例如,在讲述曾国藩的湘军生涯时,作者过于注重对湘军战绩的描述,而对湘军的组织架构、训练方法等重要内容却一带而过。

这样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难以对湘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也无法理解曾国藩为何能够成功地创建和领导这支军队。

此外,书中在讲述曾国藩的晚年时,突然插入了一段对李鸿章的评价,这样的叙述方式显得有些突兀,也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然而,尽管本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本书的结构清晰,内容通俗易懂,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对于那些对曾国藩感兴趣但又不具备专业历史知识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个不错的入门读物。

本书对曾国藩的一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述,涵盖了他的政治生涯、军事生涯、学术思想等多个方面。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曾国藩的一生,以及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曾国藩传》是一本有价值的人物传记类书籍。

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曾国藩的一生,展示了他的思想和成就。

《曾国藩传》精华精读

《曾国藩传》精华精读

《曾国藩传》精华精读
摘要:
1.曾国藩的早年经历和家庭教育
2.曾国藩的职业生涯和军事成就
3.曾国藩的政治理念和改革措施
4.曾国藩的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
5.曾国藩的晚年生活和影响
正文:
曾国藩,原名子陟,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

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读书人家庭,早年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这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曾国藩的职业生涯始于科举考试,他一路晋升,最终成为清朝的封疆大吏。

在军事方面,曾国藩创建了湘军,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他还积极进行洋务运动,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曾国藩的政治理念以“忠诚、廉洁、勤政”为核心,他主张选拔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担任官员,并强调官员要关心民生、勤政爱民。

曾国藩在任期间,大力推行改革措施,整顿官场风气,提高行政效率,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曾国藩的家庭生活和睦美满,他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子孙。

他的为人处世也得到了人们的赞誉,人际关系广泛。

然而,曾国藩在晚年也遭遇了许多挫折,包括湘军被裁、政治理念受挫等,但他始终坚定信仰,为
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

《曾国藩传》读后感曾国藩生于1811年卒于1872年,李德哈特生于1895年卒于1970年。

李德哈特17岁时的1912年,曾国藩效忠一生的清王朝灭亡。

一个是东方鸿儒,一个是西方学者;一个在封建时代末期,一个在近代的英国;一个是带兵打仗的清廷统帅,一个是参与一战的英国中尉;一个是读四书五经信修齐治平的乡间秀才,一个是阅读亚历山大、腓特烈、拿破仑的剑桥大学毕业生,一个是开拓中国近代化建设的中兴第一名臣,一个是被奉为军事理论教皇的英国爵士。

看似是两个世界的人,其内在的战略思想却神奇地一致:不与占据优势位置的敌人正面冲突,而是设法转化竞争格局,将对手引入自己的优势战场。

完全没有交集的两个人,其战略思想却内在相通,正说明真理是不分中外的。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中兴第一名臣”。

他的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军事生涯中。

在与太平军的战争中,曾国藩采取了“结硬寨,打呆仗”的战略,通过修建坚固的营垒和壕沟,围困太平军,逐渐消耗其力量。

这种战略看似笨拙,但却非常有效,最终帮助曾国藩成功地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

李德哈特是英国军事理论家,他的间接路线战略思想强调通过迂回、包抄等方式,绕过敌人的坚固防线,攻击其薄弱环节,从而达到胜利的目的。

这种战略思想在二战中被广泛应用,成为盟军获胜的重要因素之一。

曾国藩和李德哈特的战略思想都强调了占据优势位置的重要性。

曾国藩通过修建营垒和壕沟,占据了有利的地形和防御位置,从而有效地抵御了太平军的进攻。

李德哈特则通过迂回、包抄等方式,占据了敌人的侧翼和后方,从而迫使敌人陷入被动。

在《曾国藩传》中,作者张宏杰详细阐述了曾国藩的战略思想和实践,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曾国藩战略思想的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战略智慧和哲学思想。

在阅读《曾国藩传》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战略思维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面临各种挑战和竞争,只有具备正确的战略思维,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曾国潘传第一章读后感700字

曾国潘传第一章读后感700字

曾国潘传第一章读后感700字《曾国藩传》第一章读后感翻开这本厚重的《曾国藩传》,仿佛打开了历史的一扇窗,让我有幸一窥那位晚清重臣、一代名儒的生平与思想。

第一章的叙述,如同细水长流,将我带入曾国藩的世界,感受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从二十四岁中举,到二十七岁中进士,再到京官八年连升六级,他的仕途看似一帆风顺,实则暗流涌动。

他经历了三次自杀,却都奇迹般地被救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显赫一时。

在第一章中,我对曾国藩的修身治学之道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他并非天资聪颖之人,但却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自律精神,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他坚持天未亮即起,开始一天的学习和工作,这种严格的自律令人敬佩。

在湖南程朱理学和经世致用的文化熏陶下,他不仅饱读诗书,成为大儒,更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学习的。

此外,曾国藩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转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初入官场时,他恃才傲物、张扬跋扈,与同僚关系紧张。

然而,在经历了种种挫折和磨难后,他逐渐领悟到了为人处世的真谛。

他开始懂得圆润处世,与同僚和睦相处,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通过阅读《曾国藩传》第一章,我深刻感受到了曾国藩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奋斗者和成功者。

他的坚韧不拔、自律精神和勤奋好学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同时,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转变也提醒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完善自己,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曾国藩为榜样,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懈奋斗。

张宏杰 曾国藩传 第四卷读后感

张宏杰 曾国藩传 第四卷读后感

张宏杰曾国藩传第四卷读后感张宏杰的《曾国藩传》第四卷是一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历史著作。

作者通过对曾国藩的生平、思想、行为和成就的全面梳理和分析,展现了这位历史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在第四卷中,作者主要讲述了曾国藩在晚清时期的活动和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

曾国藩作为清朝的重要官员和湘军的创始人,积极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开展洋务运动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的细致描绘,作者展现了曾国藩的远见卓识和果断决策。

同时,也揭示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以及晚清社会的矛盾和困境。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不仅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还深入探讨了曾国藩的思想和行为。

通过对曾国藩的信件、日记、奏折等文献的细致解读,作者揭示了曾国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他既有着传统士大夫的忠君爱民思想,又有着开明士大夫的改革意识。

在分析曾国藩的成功和失败时,作者认为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具备了坚韧不拔、深思熟虑、知人善任等优秀品质。

而他的失败则主要是因为受到了历史背景、社会条件和个人局限等因素的影响。

在阅读这部作品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张宏杰的历史观和人文关怀。

他不仅关注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更关注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通过对曾国藩的全面梳理和分析,作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曾国藩形象。

此外,作者在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对历史的新颖解析,如对曾国藩与儒家文化关系的探讨、对曾国藩与西方文化关系的分析等。

这些解析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曾国藩传》第四卷是一部极具启发性和参考价值的历史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曾国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思考。

我相信这部作品会对更多的读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曾国藩传张宏杰读后感

曾国藩传张宏杰读后感

读完张宏杰所著的《曾国藩传》后,我深受触动,对曾国藩这个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者以独特的叙事技巧,生动地呈现了曾国藩从乡村少年到成为清朝大政治家的奋斗历程,也让我对这个时期的清朝政治、社会状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曾国藩的性格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曾国藩不仅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而且善于思考,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

他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如“吃亏是福”、“凡事豫则立”等,不仅在当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也在今天仍有很大的启示。

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无疑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书中对曾国藩的个人成长历程的描绘也十分引人入胜。

从一个乡村少年,到通过科举考试成为翰林院编修,再到湘军统帅,他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作者通过对他的生活细节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他的坚韧和毅力,也使我对那个时期的社会状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此外,这本书也让我对清朝的政治生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在曾国藩的时代,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也十分激烈。

而曾国藩在其中的角色和影响,无疑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过这本书,我对清朝的政治生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曾国藩所处的历史环境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然而,这本书并非一味地赞美曾国藩。

作者也揭示了曾国藩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如过于谨慎、过于追求完美等。

这些缺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成功。

这让我明白,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改进。

总的来说,《曾国藩传》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历史传记。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曾国藩和那个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同时,书中的一些思考和启示,也对我自己的生活和职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中一部重要的参考书。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通用35篇)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通用35篇)

《曾国藩传》读书笔记《曾国藩传》读书笔记(通用35篇)《曾国藩传》读书笔记篇1如果说出不出兵的纠结,是曾国藩迈入大清国艰难的第一步,那么以后都是步步艰难,步步惊心啊。

咸丰四年(1854)一月,曾国藩带着皇帝的期望从衡州出发了。

岳州首战,船毁人亡,退守长沙。

以此来看曾国藩之前的多次拒绝,不是没有道理的。

此时湘军建立也不过一年多的时间而已。

曾国藩湘军退守长沙时,本该是上下一心团结时,但事实并非如此,有人公开嘲笑他无能无用,有人公开建议解散湘军,就连湖南巡抚骆秉章态度也不能不热。

这种境况,在出征之前就想得到的,哪知现实比想象更艰难。

初次带兵,求胜心切,难免缺乏经验,曾国藩连细作也分不清,在靖港,水师遭遇太平军,再次遭遇惨败。

曾国藩气急交加,该如何面对寄予厚望的咸丰皇帝,该如何面对湖南官员的冷嘲热讽,该如何面对支持他信任他的人,唯死而已,爱将江忠源如此,恩师吴文镕如此,于是曾国藩跃身入水,好在救得及时。

兵败如山倒,幸好在未倒之际,陆师取得了“湘潭大捷”,暂时拂去了靖港战败的愁云。

这次胜利,挽回了一些名声,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官员也不敢小觑,就连湖南巡抚的态度也转变了。

如果战争一劳永逸该多好,不过,这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岳州首败,靖港惨败,湘潭大捷,曾国藩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经过整顿的`湘军,规模不断扩大,作战实力不断增强。

咸丰四年八月,湘军再获佳绩,夺取了太平军据守多年的重镇武昌,连咸丰帝都表扬曾国藩:“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如此奇功。

”朱笔一辉,就赏赐了一个湖北巡抚之职。

哪知刚发出谕旨,咸丰皇帝就反悔了,最终赏赐了一个有名无权的兵部侍郎衔,还被咸丰皇帝警告“严行申饬”,不等湘军修整,就急促命令东下剿匪。

有功受赏,理所应当。

国难当头,满清需要汉族官员,但又要防他们觊觎大清的江山。

曾国藩这次夺下武昌,应该算是湘军出道以来的一次小辉煌了。

他虽然没有得到湖北巡抚这一实职,但他在大清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清史稿-曾国藩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清史稿-曾国藩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清史稿·曾国藩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

祖玉屏,始慕乡学。

父麟书,为县学生,以孝闻。

国藩,道光十八年进士..。

咸丰初,诏群臣言得失。

奏陈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

复上言:“国用不足,兵伍不精,二者为天下大患。

于岁入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

至岁出之数,兵饷为钜,绿营兵额六十四万,常虚六七万以资给军用。

自乾隆中增兵议起,岁糜帑二百余万。

其时大学士阿桂即忧其难继,嘉、道间两次议裁,不及十之四,仍宜汰五万,复旧额。

自古开国之初,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又深痛内外臣工谄谀欺饰,无陈善责难之风。

因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一疏,切指帝躬,有人所难言者,上优诏答之。

二年,典试江西,中途丁母忧...归。

江宁平,天子褒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翎。

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

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①如畏。

国藩为政务持大体,规全势。

自西人入中国,交涉事日繁。

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

每定约章,辄诏问可许不可许,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

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

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同治..十三年,薨.于位,年六十二。

百姓巷哭,绘像祀之。

事闻,震悼,辍朝三日。

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节选自《清史稿·曾国藩传》,有删节) [注]①粥粥:敬慎谦恭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B.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C.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D.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即殿试的及第者称为进士。

曾国藩传金句摘抄

曾国藩传金句摘抄

曾国藩传金句摘抄
1.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你想想看,那些整天偷懒不做事的人,能有什么出息呢!就好比上学的时候,有的同学总是懒得学习,最后考试成绩能好吗?
2.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这不就是在说,大方一点能把人聚集在身边,严格要求自己能让人信服,心胸宽广能得到他人支持,自己带头能引领他人!你看那些成功的领导者是不是大多都这样呀!
3.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这么说吧,如果有好处只想着自己,那肯定不行啊!大家一起获利才好嘛。

就像做生意,总不能光自己赚钱不分给合作伙伴吧!
4.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哎呀,就是说过去的就别留恋了,专注当下别想乱七八糟的,未来的也别去刻意迎合!举个例子,和前任分手了就别老是纠结啦,好好过现在的生活呀!
5.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在人多的时候要注意言辞,自己一个人时要守住内心的底线呀!就像在公司,和同事们闲聊可别什么都说,回到家自己待着也要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呢!
6. “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你想想,如果受不了贫穷怎么磨炼品格呀,受不了委屈怎么能做成事呢!就好像创业初期,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委屈,但只有熬过去才能成功啊!
我觉得这些金句真的很有道理,能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指引,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呀!。

《清史稿·曾国藩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曾国藩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清史稿·曾国藩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清史稿·曾国藩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清史稿·曾国藩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清史稿·曾国藩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原文: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

祖玉屏,始慕乡学。

父麟书,为县学生,以孝闻。

国藩,道光十八年进士。

咸丰初,诏群臣言得失。

奏陈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

复上言:“国用不足,兵伍不精,二者为天下大患。

于岁入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

至岁出之数,兵饷为钜,绿营兵额六十四万,常虚六七万以资给军用。

自乾隆中增兵议起,岁糜帑二百余万。

其时大学士阿桂即忧其难继,嘉、道间两次议裁,不及十之四,仍宜汰五万,复旧额。

自古开国之初,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又深痛内外臣工谄谀欺饰,无陈善责难之风。

因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一疏,切指帝躬,有人所难言者,上优诏答之。

二年,典试江西,中途丁母忧归。

江宁平,天子褒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翎。

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

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注]如畏。

国藩为政务持大体,规全势。

自西人入中国,交涉事日繁。

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

每定约章,辄诏问可许不可许,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

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同治十三年,薨于位,年六十二。

百姓巷哭,绘像祀之。

事闻,震悼,辍朝三日。

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节)译文:曾国藩,最初名叫子城,字涤生,是湖南湘乡人。

他的祖父曾玉屏,开始向往乡学。

他的父亲曾麟书,是县学生,凭借孝顺闻名。

清史稿 曾国藩传

清史稿 曾国藩传

清史稿·曾国藩传曾国籓,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

家世农。

祖玉屏,始慕乡学。

父麟书,为县学生,以孝闻。

国籓,道光十八年进士。

二十三年,以检讨典试四川,再转侍读,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部。

时太常寺卿唐鉴讲学京师,国籓与倭仁、吴廷栋、何桂珍严事之,治义理之学。

兼友梅曾亮及邵懿辰、刘传莹诸人,为词章考据,尤留心天下人材。

咸丰初,广西兵事起,诏群臣言得失。

奏陈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

上称其剀切明辨。

寻疏荐李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

寇氛益炽,复上言:“国用不足,兵伍不精,二者为天下大患。

於岁入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

至岁出之数,兵饷为钜,绿营兵额六十四万,常虚六七万以资给军用。

自乾隆中增兵议起,岁糜帑二百馀万。

其时大学士阿桂即忧其难继,嘉、道间两次议裁,不及十之四,仍宜汰五万,复旧额。

自古开国之初,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应请皇上注意将才,但使七十一镇中有十馀镇足为心腹,则缓急可恃矣。

”又深痛内外臣工谄谀欺饰,无陈善责难之风。

因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一疏,切指帝躬,有人所难言者,上优诏答之。

历署刑部、吏部侍郎。

二年,典试江西,中途丁母忧归。

三年,粤寇破江宁,据为伪都,分党北犯河南、直隶,天下骚动,而国籓已前奉旨办团练於长沙。

初,国籓欲疏请终制,郭嵩焘曰:“公素具澄清之抱,今不乘时自效,如君父何?且墨绖从戎,古制也。

”遂不复辞。

取明戚继光遗法,募农民朴实壮健者,朝夕训练之。

将领率用诸生,统众数不逾五百,号“湘勇”。

腾书遐迩,虽卑贱与钧礼。

山野材智之士感其诚,莫不往见,人人皆以曾公可与言事。

四境土匪发,闻警即以湘勇往。

立三等法,不以烦府县狱。

旬月中,莠民猾胥,便宜捕斩二百馀人。

谤讟四起,自巡抚司道下皆心诽之,至以盛暑练操为虐士。

然见所奏辄得褒答受主知,未有以难也。

一日标兵与湘勇閧,至阑入国籓行台。

《清史稿·曾国藩传》原文及翻译

《清史稿·曾国藩传》原文及翻译

《清史稿·曾国藩传》原文及翻译清史稿原文:曾国藩,初名子城,字涤生,湖南湘乡人。

祖玉屏,始慕乡学。

父麟书,为县学生,以孝闻。

国藩,道光十八年进士。

咸丰初,诏群臣言得失。

奏陈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

复上言:“国用不足,兵伍不精,二者为天下大患。

于岁入常额外,诚不可别求搜刮之术,增一分则民受一分之害。

至岁出之数,兵饷为钜,绿营兵额六十四万,常虚六七万以资给军用。

自乾隆中增兵议起,岁糜帑二百余万。

其时大学士阿桂即忧其难继,嘉、道间两次议裁,不及十之四,仍宜汰五万,复旧额。

自古开国之初,兵少而国强,其后兵愈多则力愈弱,饷愈多则国愈贫。

”又深痛内外臣工谄谀欺饰,无陈善责难之风。

因上《敬陈圣德预防流弊》一疏,切指帝躬,有人所难言者,上优诏答之。

二年,典试江西,中途丁母忧归。

江宁平,天子褒功,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赏双眼翎。

开国以来,文臣封侯自是始。

朝野称贺,而国藩功成不居,粥粥[注]如畏。

国藩为政务持大体,规全势。

自西人入中国,交涉事日繁。

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

每定约章,辄诏问可许不可许,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

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

居江南久,功德最盛。

同治十三年,薨于位,年六十二。

百姓巷哭,绘像祀之。

事闻,震悼,辍朝三日。

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节)译文:曾国藩,最初名叫子城,字涤生,是湖南湘乡人。

他的祖父曾玉屏,开始向往乡学。

他的父亲曾麟书,是县学生,凭借孝顺闻名。

曾国藩,是道光十八年进士。

咸丰初年,皇帝下诏让群臣上书谈论治国的得失利弊。

(曾国藩)上奏陈述目前亟待解决的事情,首先是选用人才,人才选用有转移的方法,有培养的方法,有考核视察的方法。

2023年《曾国藩传》读书笔记7篇

2023年《曾国藩传》读书笔记7篇

2023年《曾国藩传》读书笔记7篇《曾国藩传》读书笔记1《曾国藩传》,今天我有幸读到这本书,受益匪浅。

是什么让中国近代两位历史大人物毛泽东和蒋介石相继把他当做自己的精神偶像与导师?是他天资聪颖?不是。

曾国藩资质平庸,每次考试都不能如愿,是他名门之后另有能人?也不是。

在曾国藩之前的曾氏家族中,甚至没有出过一个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全做到了。

就立功而言,他从一介书生起家。

创立湘军,统率群雄,力挽狂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免遭彻底毁灭的命运,延续清王朝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德而言,时时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道德修养基本接近纯粹;就立言这方面来讲,近代中国之大儒非他莫属,对理学研究身体力行,造诣很深!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强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忠奋力拼搏的精神动力。

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认知传统使他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总结经验,应对复杂的时事和风云动荡的朝堂,至诚待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在湘军的建立过程中,把训和练完美集合,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思想动员与宣传,树立了湘军不怕牺牲、勇于向前、忠君为民的思想,把一只团练队伍也就是今时今日所说的民兵组织,发展成为后来保家卫国抵抗太平天国运动的中流砥柱。

左宗棠、李鸿章都是后清时期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都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尤其是左宗棠的以德报怨更是让后辈敬仰。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其弟曾国荃谎报战绩称洪秀全之子,被焚烧致死,曾国藩深信不疑奏报朝廷,朝廷通令嘉奖。

然而后来左宗棠发现洪秀全之子踪迹未通过曾国藩而直接上报朝廷,朝野震怒。

其时,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师曾国藩的光环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师徒不睦。

然后来左宗棠出师西北,粮草军饷均需曾国藩筹集相助,左宗棠担心曾国藩会为了以前的事情而报复,然而并非如他所料,曾国藩摒弃前嫌,用心办公,以德报怨,左宗棠终于承认自己的过错承认自己确实不如其师。

曾国藩传词语摘抄

曾国藩传词语摘抄

曾国藩传词语摘抄一、修身方面1. 克己复礼- 曾国藩一生注重克己复礼,不断克制自己的私欲,遵循传统的礼教规范。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饮食起居还是人际交往,他都以礼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2. 自省- 他常常进行自省,每天都会反思自己一天的言行举止,有哪些做得不妥之处,并且记录下来,以便不断改进自己。

这种自省的态度是他修身的重要方法。

3. 慎独- 在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

曾国藩深知慎独的重要性,即使身边没有他人监督,他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和原则的事情。

二、军事方面1. 坚忍- 在军事斗争中,曾国藩表现出了坚忍的品质。

面对太平天国军队的强大压力,他的湘军多次遭遇困境,但他从不轻易放弃,总是咬牙坚持,不断调整战略战术。

2. 谋略- 曾国藩富有谋略,在湘军的组建、训练和作战指挥上都体现了他的军事谋略。

他善于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制定出合理的作战计划,例如在围攻安庆和天京等战役中。

3. 湘军- 这是曾国藩一手组建和训练的地方武装力量。

湘军以其独特的组织架构、训练方法和战斗作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等军事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为人处世方面1. 圆融- 曾国藩在官场和人际交往中逐渐学会圆融之道。

他不再一味地刚直,而是懂得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灵活处理人际关系,与各方势力周旋,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并维护官场的稳定。

2. 谦逊- 他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不因为自己的地位和成就而骄傲自满。

无论是对待上级官员、同僚还是下属,他都谦逊有礼,这也使得他在官场和社交圈中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

3. 和光同尘- 曾国藩明白要想在复杂的官场中立足,需要和光同尘。

他能够与不同类型的官员相处,适应官场的风气,同时又不失自己的操守。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

《曾国藩传》读后感1000字1500字《曾国藩传》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上重要人物曾国藩生平和事业的传记著作。

通过对曾国藩的一生进行详细的记述和解读,作者不仅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形象,更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风云变幻。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曾国藩传中对曾国藩的塑造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才型人物,从政治家到军事家,从教育家到文学家,他几乎涉及到了中国社会各个领域。

他不仅担任过重要的政治职位,也在战争中多次立下汗马功劳。

曾国藩始终以天下为己任,抱着忠诚、奉献的态度为国家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

曾国藩的一生经历了苦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成为一位为人民立下赫赫战功的伟大人物。

通过阅读曾国藩传,我对曾国藩的品格和人格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他的崇敬之情更加深厚。

其次,曾国藩传中展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动荡与演变。

曾国藩的一生正处在中国晚清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上,他亲身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等重大事件。

在这个时候,中国社会出现了种种弊端,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曾国藩秉持着“弱国外交”的原则,主张以内治外和,他提出了“养士不再养兵”的战略,通过培养人才来保障国家的发展。

这一理念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曾国藩的思想和行动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最后,曾国藩传中也描述了曾国藩对家庭和教育的重视。

曾国藩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人,他对文化和教育的热爱感染了他的子女和弟子。

他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鼓励子女注重品德和学问的培养。

曾国藩坚信教育的重要性,他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培养了一大批有志向有能力的学生,他们继承了曾国藩的理念和思想,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通过阅读曾国藩传,我更加清楚了教育对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自己受到的教育。

总之,《曾国藩传》不仅是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传记,更是一本展示中国近代史风云变幻的巨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传>>这本书,在上高中的时候已经读过了,前两天又复习了一遍,对曾国藩又是一番敬佩! 这本书大概论述了曾国藩一生的功与过. 探究了其内心的历史负荷与无奈,评价其文化史上之地位. 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 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通读《曾国藩》之后,我觉得,前期的曾国藩是中国居官者之典范,是中国文人之楷模!他是一个乡村小地主家庭的儿子,从小就很爱读书, 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奋发图强,积极入世,忠君爱国.,长大后, 他克守封建礼教,理学修身养性的功夫,而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仕途上, 也是秉公执法,敢于得罪权贵,他从道光年间中进士,点翰林,到咸丰年间办团练,打太平军,再到同治年间于天津,办教案,曾国藩的一生可谓风风雨雨,坎坎坷坷, 却时刻以尽忠报国为己任,以兴我中华为志愿,可以毫不犹豫的说他是官之典范,人之楷模了! 而后期, 多年的官宦生活终于把曾国藩给同化了,他不再盲目模仿古代的忠臣直言死谏,虽然没有与那些贪官污吏同流合污,但对一些官场恶俗也睁只眼闭只眼,就这样.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仕途一帆风顺的曾国藩. 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 不仅是曾国藩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悲剧. 曾国藩一生中最大的功绩有两件: 灭太平军与兴办洋务.在这两件事里他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创新.爱国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扑灭打平天国之前, 他深知,要打败强大的太平军,靠政府那些懒散无能的绿营,八旗兵是不行的,就立即另起炉灶, 在湖南筹办湘军.他又非常重视对军队的训练, 不惜重金加强军备.由于湘军属于团练,相当于民兵,在军费上没有政府来源,曾国藩克服重重困难, 四处筹款建军.在军还未训练完毕时.它不轻易出省作战,这也为他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 为后来的军事胜利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后来与太平军作战,在军情紧急时也毫无畏惧,数次抱定必死之心写下遗嘱.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曾国藩另一个可敬之处是,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以及他的学生们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他很有创新精神, 购买国外仪器设备, 雇佣外国专家进行科技研究,技术创新.虽然最终,他发起的洋务运动也没能突破封建统治的重重障碍,没有达到自强的目的,但也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提供了经验, 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往向不是一时半刻所能形成的. 那种不可遏制的欲望唯有像曾国藩这样勇武之人才能取得. 曾国藩一直以成国家栋梁为宿愿,便投以完善自我的诸方面努力,从"勤"以治身到"畏"天命,无一不是在为了自己的目标在努力. 而对于做为出身封建地主阶级的曾国藩来讲, 他唯一的选择是维护其阶级的利益.曾国藩所接受的一切教益都是忠于封建王朝,严守君臣父子的仁义道德. 纵观他一生,我觉得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最后我想用四个词来形容他:睿智,坚守,,严谨,忠贞不渝.曾国藩(1811--1872 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 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曾国藩传》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重点记述其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捻军起义和处理天津教案、发起洋务运动的过程;深刻透辟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及对后世的影响;深入归纳了曾国藩的用人方略,概述了以曾国藩及其幕府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分化和主要特征、作用;同时,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功过和历史作用。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大人物之一。

肯定之言,誉其为完人,谓其“立德、立功、立言三并不朽”,谓其成就”震古铄今”,成孔子没后二千年来《春秋》经世之义之惟一“解人”。

否定之言,则谓其为“吾祖民贼”,“民族罪人”,谓其愚诚而不顾“民族大义”。

呜呼,如此大誉大毁之人,求之中国历史,能有几人乎?求之世界历史,又能有几人乎?观点鲜明精当,见解深刻独到,资料丰赡翔实,分析雄辩有力,观念新颖,视野开阔,是中国近代史研究和历史人物传记创作上的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曾国藩无疑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

毛泽东青年时期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则更是终生奉之为楷模。

作为一位被儒家思想熏陶了许多年的知识分子,曾国藩年轻之时变特别重视自身的修炼,他自己日记中的一句话就是“不为君子,变为禽兽。

”在他的字典中,只有这俩中人,禽兽,或是君子,作为一位儒家的知识分子,曾国藩当然不能忍受自己当一个禽兽,于是变事事以常人不能理解的苛刻方式来要求自己,这样也使的他在很多方面都修养很高。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

太柔了成不了大事,太刚了则会折断。

刚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进取,柔不是痹弱,而是虚心谦让。

做人应当坚挺,之后才是立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

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终成就了曾国藩.每个人品评历史人物总是纵观其一生,评论其功过,比如曾国藩最后大战太平天国,一统湘军等等。

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不是评论员,也不是历史学者,己的资历就读书、修身这两点就够我学之一生,受之一辈了。

坚忍的读书规矩,严格的修身要求成就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曾国藩,这的确不是常人可实现的!受自身生长环境影响,我也自认有追求、有要求的人,可是,面对这十二读书规矩,面对这五字修身,除了汗颜就是觉醒!许多东西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读书、修身真的是一种自我君子境界!读《曾国藩传》有感曾国藩传》摘要“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一种最高理想境界。

“立德”和“立言”于曾国藩而言,以他的个人努力及发展情形来看,这些似乎都不在话下。

唯有“立功”一项,只有帮助清廷剿灭太平天国起义,曾国藩才有可能做到集治身、治学、治家、治世、治政、治军于一身,从而达到为师、为将、为相的所谓“完人”。

关键词:曾国藩;为人处世;交友。

读完《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于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很是佩服。

曾国藩有经国济世的大志,主张积极入世,努力参加到游戏中去;想在游戏中获胜,就得先参加进去,入了局,就有了竞争的资格,出色的才华才能显露,远大的抱负才能实现。

不少人总是患得患失,喜欢站在局外看热闹,这样的人即使叫得再欢,最终也只是个看客,绝对成不了主角。

曾国藩从发现李鸿章到把他培养成一个人才,一直都在给他灌输“成大事者,必须勇于任事,挺身入局”的精神。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何尝不是需要这种精神,在我们想要取得一番成绩时,我们就必须去实践,而不是空想,只有我们勇于去实践,挺身入局,我们想要取得的成绩才可能实现。

只要我们有了这种精神,就有了百折不饶回到勇气,无论多么难得事都能迎刃而解。

当然,在我们成就事业的时候我们不但要有以上所说的这种精神,我们还需有志,曾国藩一生事业的起点就是立志,所以他将有“志”视为取得成功的首要品质,在我们想要成就事业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定好目标,只有有了目标,我们的道路才能明确,我们就会少走很多弯路,有了目标,我们才能有动力,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的机会成就事业。

在交友上,曾国藩的交友方法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正所谓,选择怎样的朋友,就选择了怎样的人生。

曾国藩有一句名言:“凡做好官,做名将,俱要好师好友好榜样。

”曾国藩的事业正是在这句话的激励下做成的,好老师是自己进步的指路明灯,好朋友是则是事业必不可少的帮手。

要交好朋友,诚信无疑是最重要的,如果在交朋友是相互猜疑,两个人都不会坦诚相待,那么这种朋友不交也罢,只有当朋友之间坦诚相待,才会成为正真的好朋友。

在交友时,我们要多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人对你有没有用,不是一时就能看出来的,不过酒肉朋友是什么时候都帮不了你的,曾国藩择交的经验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不是一路的人,不要深交,对志同道合的人,却要广泛结交。

我们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就能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不但学业上能取长补短,也为日后的事业打下了人才基础,对于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定要深交,因为这些人不但是能够帮助自己的人,更是一笔庞大的精神财富,他们可以有更多的优点让自己学习。

这本书给我很多感想的还有曾国藩的自强心法,曾国藩的性格使得他养成了不求人的习惯,自己站直可腰,别人便把他当成了可以乘凉的大树,他的一生,从个人的求自立,到国家的求富强,一直贯穿着自强的思想。

“天助自助者” ,人生就是如此。

每个人都要奋斗,靠自己的本领打天下,有的人之所以能成功,不仅仅是运气好,主要还是自己争气。

在我将来要走的道路中,我会学习曾国藩的这种为人处世的精神,因为这能让我少走很多弯路,才能让自己更有冲劲,才会更容易成功。

曾国藩传读后感不知道大家读过曾国藩的传记没有,摘记一些紧要处分享一下。

上学的时候教科书上讲他是个镇压革命的刽子手,高中时候很奇怪书店里摆的那么多“国贼”的书,真的好多呀,还灰糊糊的封皮,宛如历史垃圾的颜色,隐隐还知道和厚黑学搅和在一起,对于国贼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没有想过要读。

后来渐渐明白所谓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一场残暴的杀人运动,洪秀全荒淫无耻,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满清贵族更加可怕。

渐渐改变了看法,也许曾国藩是个值得了解的人物,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本马东玉教授所著的《曾国藩本传》。

原来他的本行是个大学士,出身寒微,生性淳朴,自幼苦读,才思聪颖,中举后中进士,勤学不辍,有人称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理学大师”,而且由于在京颇著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认可,“十年七迁,连跃十级”“三十七岁至二品者,本朝尚无一人。

”如果没有京官以后的对抗太平军,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绿营兵之外筹建地方武装,初战大败,投水自尽被救起,之后的战事胜多负少,在八旗兵、绿营兵一触即溃的危机关头扭转了形势,步步为营,逐步压缩了太平军的空间。

但是,因为湘军是“团练武装”,打出湖南以后更加无依无靠,曾虽为中央二品大员,但并无地方实权,粮饷兵源到处有求于人,官场腐败、彼此扯皮,皇帝又担心他权力过大处处掣肘,几年下来受尽了气,难以尽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