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余华小说《第七天》的研究

合集下载

余华《第七天》综述和索引

余华《第七天》综述和索引

余华《第七天》研究综述

余华的《第七天》,从一面世就面临着褒贬两极分化的窘况,喜欢的人给予极大的褒奖,不喜欢换的人则贬得一文不值,更提出了“余华江良才尽”的疑问,大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如何正确地评价一部作品的优劣,不能单从它的销量,故事情节,以及网络的评价入手,应该结合该作者以前的作品,对比在创作新的作品时,有哪些创新,有哪些缺失。余华曾经表示,“如果我按照自己以前的写作套路,我可以写出100本《活着》,100本《许三观卖血记》,但是我需要的是创新。”而余华的《第七天》,确实继承了他自己一贯的创新作风,无论从题材上,还是材料组织上,都是从前的作品没有的。但是余华的创新是不成功的,他设想的很尖锐,很应该发人深省的东西,在行文里并没有表现的淋漓尽致。相反的,整篇文章看上去写得匆匆忙忙,在结构和语言,人物塑造等等方面上都有不成功的地方。

(一)表现手法

很多读者反映,在读余华的《第七天》时,总有一种隔靴瘙痒的感觉,很多书中本来应该情绪,余华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将那些情绪放大化,所以总觉得故事没有说完,有太多的情绪没有表现出来。像是冒充妓女的男人杀警察案,余华在创作灵感上汲取了“杨佳案”的框架。在创作时,采取了一种戏谑口吻,用夸张的手法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但是事情的结尾仅仅以两个人的死亡作为结束,并没有说警察的父母是否为警察争取到了“烈士”的名号,也没有说明两个生前的死对头为何在死后会成为形影不离的棋友。

除了对情节缺失感到莫名奇妙,读者们对人物的结局也不能满意,在杀妻冤案中,妻子失踪,丈夫被控告杀人判处死刑,在丈夫死后疯妻子突然回来了。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真人真事,一个男人被指控杀害妻子,在监狱里被关了40余年,后来妻子回来了,男人才被放出来。关于男人的冤狱,现实中警方没能给受害者一个交代,在《第七天》中,余华同样也没能给观众一个交代,事情仅仅是到死亡就结束了。去年七月十三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励耕报告厅举办的《余华长篇小说学术研讨会纪要》中,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程光炜说,余华在处理这些悲剧性的情节时,故意以一种举重若轻的叙事方式,来抵消着“剧情白热化”这种热度的发展。

虚构与现实的交织——论余华小说《第七天》

虚构与现实的交织——论余华小说《第七天》

虚构与现实的交织——论余华小说《第七天》

《第七天》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的新作,这篇长篇小说以杨飞死后的感想和七日见闻为内容。讲述了现实世界的荒诞和悲凉,讲述了人生百态,讲述了最底层人民的无奈和辛酸、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无情、又讲述了少见的温情。7天,不同的事件交织联系在一起,他们所经历的一切那么的真实,那么的让人心灵颤抖。同时现实世界的欲望仿佛一个恐怖的史前巨兽,在吞噬着所有被欲望控制的人的生命。现实是残酷的,当这些被社会遗忘,被社会抛弃的人再一次相聚,没有了恩怨纠葛,只剩下悔恨自己为什么不好好的活下去。在那个虚构的世界里,大家都在洗涤着自己的灵魂,仿佛解脱却又有少许的遗憾和无奈。最终虚构与现实的交织让我们理解了爱的难能可贵;理解了眼泪是那么的意义深重;理解了爱而不得是多么的冷酷。本文首先对余华的创作梗概进行了概述,总结了目前对于小说的研究和争议,然后对于小说中的虚构和现实描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另外余华的小说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但却直击灵魂。本文针对小说的叙事技巧进行了阐述,又从写作手法上对余华的《第七天》进行了分析,最后回归人的世界,虚构和现实的交织是为了更好的描写人,是为了更好的关照人。这也是余华写作的根本出发点。

1前言

1.1余华的创作概述

《第七天》这部小说以中国传统的“头七”作为故事的出发点。在中国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人在死后的前七天,灵魂依然在人间游走。死者要在这七天看看自己的亲人,会会自己的老友,以弥补生前的遗憾。七天之后,亲人烧纸钱,才算送走了他们,让他们安心的过奈何桥,安心的投胎。如果这七天,家里人没有按照他的意思办事,或者心愿未了,那么灵魂没有办法安心,则会一直存在在人间。虽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是也传达着一种善意,即希望通过这个机会,弥补缺憾。但又有些残酷,因为逝去的永远也不会回来。余华的《第七天》同样讲述了一个灵魂在七天的所见所闻。将一些现实中的新闻串联起来,通过荒诞的叙事内容,构建了死者和现实世界的联系。真真假假,恍如真切发生,却又是那么的虚幻缥缈。讽刺着现实世界的各种贪污腐败,争名夺利,却又歌颂者平凡人的美与善良。

余华《第七天》的底层叙事策略研究

余华《第七天》的底层叙事策略研究

余华《第七天》的底层叙事策略研究

作者:肖雪冰

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7期

内容摘要:余华作为有底层情怀的作家之一,在其作品《第七天》中,通过对底层小人物生活状态的描绘,为底层人强势发声。在叙事策略上,余华运用了亡灵视角、荒诞风格和诗意语言等叙事策略进行底层书写。通过亡灵视角将生死两个世界衔接,突出底层人的无力与绝望。通过荒诞的风格讽刺了社会麻木不仁等现象。同时又运用诗意的语言给予底层阶级爱的幻象。从以上叙事策略中可以看出余华的人道主义精神与他的底层情结,同时可以得出其底层叙事的价值所在,也是本篇论文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余华《第七天》底层书写叙事策略

目前学界对于余华小说《第七天》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作者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内容等分析都很广泛深刻。但对于此文本底层叙事的研究却付之阙如。因此本文尝试从底层叙事策略的角度对余华的《第七天》进行整体把控和综合分析。致力于对中国文学当下所缺少的有关个体生命與生活表现进行有效补充,同时引发读者对于中国社会中弱势群体生存境遇的文学关注与自觉省思。

一.“底层”和“底层文学”

“底层”一词在词典中解释为喻指社会、组织的最低阶层。它最早源于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安东尼奥·葛兰西。葛兰西所指的底层主要是从属于欧洲社会结构、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的社会群体。他的底层理论实际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在我国,“底层”一直是学界高度关注的研究对象。蔡翔教授最早在他的《底层》一文中提及“底层”一词,他抒发了底层是他个人的成长史的感慨,而并非一个概念。而后他在与刘旭的对话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底层的看法:“底层我觉得是一个相对性比较强的概念,相对于男权,妇女就是底层;相对强势阶级,工人农民是底层。我们在不同的语境下需要考虑不同的底层问题。”南帆教授同样认为底层不能够简单的进行定义,应该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予以不同的审视。同时他认为底层始终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即“底层是一个被压抑的阶层。”王晓华在《当代文学如何表述底层》中,从三个层面来界定底层:“1.政治学层面——处于权利阶梯的最下端,难以依靠尚不完善的体制性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缺乏行使权利的自觉性和有效路径;2.经济层面——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匮乏,没有在市场体系中进行博弈的资本,只能维系最低限度的生存;3.文化层面——即无充分的话语权,又普遍不具备完整表达自身的能力,因而其欲求至少暂时需要他人代言。”王晓华将政治经济学观点与文化视野结合起来,较为全面地界定了底层。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第七天》是余华的几部小说中的一部,它以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著称。余华在小说中

采用了简洁、朴实的语言,同时又能够表现出深刻的内在世界和生活哲学。本文将从人物

语言、描写语言和叙述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从人物语言来看,《第七天》的人物语言显得朴实、简洁,但却充满了内涵和情感。

在小说中,主要人物许三多的语言是余华最为着墨的部分。他的话语简单直接,表达方式

直白坦率,但又不失深刻内涵。余华透过许三多的言语,展现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

世界,传递出一种深深的人情味。许多场景中,许三多的话语都是在揭示人生的无奈和坚强,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守。他的语言充满了对命运的抱怨与无奈,也包含了对生活的

热爱与追求。通过许三多的语言,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成长,从而更加贴

近他的生存状态,对他的命运变化产生共鸣。

从描写语言来看,《第七天》的描写语言同样简洁明快,但又能够深刻表现出人物形

象和环境氛围。余华在描写方面多采用了“积极、肯定、直面”的手法。在小说中,他以

简单的叙述方式描写了人物的外貌特征、行为举止,以及周围环境的景物变化。这种简单、直接的描写方式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更容易感同身受。而正是这种直面现实的描写

方式,使得小说表现出一种朴实的美感和情感共鸣。通过这种描写方式,读者能更加容易

地认同和理解小说中人物和环境,从而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受。

从叙述语言来看,《第七天》的叙述语言同样简练明快,但却又不失深刻和感染力。

余华在叙述方面善于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展开故事,这样的叙述方式更加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使得读者更能够与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叙述中虽然没有繁复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是一部描写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作品,其语言特点体现了余华深刻的写作功底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本文将从余华小说的语言风格、叙事手法、人物语言以及情感描写等方面来分析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余华在《第七天》中的语言风格是清晰简洁、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余华擅长用简练的文字将复杂的情感和事件描述得淋漓尽致,而且他的语言风格富有诗意,句式流畅,极具感染力。余华在小说中对人物的语言处理也是极具特色,他善于捕捉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对话展示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使读者更加贴近人物内心世界。而余华对事件的描写也是尽可能地简洁有力,所有的细节都是为了彰显主题和情感。

余华在《第七天》中的叙事手法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他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包括回忆、插叙、夹叙等,这些手法使得小说的叙述更加丰富多样,也更具有层次感。通过这些叙事手法,余华将故事中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人物进行了交织,更加生动地展现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变化。

余华在《第七天》中巧妙地运用了人物语言,通过对人物的日常交际和思想表达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余华擅长捕捉人物的语言特点,通过对话展示出人物的性格风貌,使其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和生活气息。人物语言的运用也是余华小说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他通过细致入微的对话,将人物内心世界展露无遗。

余华在《第七天》中对情感的描写也是非常细腻和深刻的。他通过文字描绘出了人物的愤怒、孤独、挣扎和坚韧,使得小说中的情感充满了力量和张力。余华的情感描写非常真实,让人不禁沉浸感同身受。通过对情感的描写,余华将读者引入了小说的情感世界,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有感染力和令人回味无穷。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摘要】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在语言特点方面具有独特之处。小说的叙述清晰,语言简练,没有多余的修饰词语,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故事

情节。小说中充满了象征意味,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比喻,给人以深刻

的思考和感悟。余华运用写实主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人物形象和环境,让读者身临其境。对话也是小说的亮点,生动感人,展现出人物

之间的情感真实和复杂。余华在《第七天》中的语言表达丰富多样,凸显出独特的风格和情感,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深刻的触动和思考。

【关键词】

余华, 第七天, 语言特点, 富有象征意味, 写实主义手法, 对话生动感人, 叙述清晰, 精炼简练, 结论, 情感丰富, 独具特色, 引言, 正文

1. 引言

1.1 导言

《第七天》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一名普通工人的生活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普通人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困苦与奋斗。在小说中,

余华运用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手法,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生

活的真实与残酷。本文将探讨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从叙述清晰、精炼简练、富有象征意味、写实主义手法和对话生动感人等方面进行

分析,以揭示作品的独特魅力。通过对作品语言特点的深入剖析,希

望能更好地理解余华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以及作品所传达的人文

关怀和情感丰富。

2. 正文

2.1 叙述清晰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在语言方面具有叙述清晰的特点。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清晰地描绘了故事中发生的事件和人物的情感变化。在

小说中,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主人公耿浩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以及

他与周围人的关系。余华通过精准的叙述,让读者深入理解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余华的作品《第七天》以其特有的语言风格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分析余华在这部小说中所展现出的语言特点。

余华在《第七天》中使用了简洁、直接的语言。他不使用复杂的修辞手法,而是通过简单、直接的表达来传达其意图。在小说开篇,作者用“我的人生从哪儿开始呢?还真是开始的时候似乎什么都没有,更确切点说,是一片黑暗没有尽头”来描述主人公唐温的处境,揭示了唐温内心的孤独和无助。这种直接、简约的语言风格使读者更容易被情节所吸引,也更加容易理解故事中所表达的深层意义。

余华在《第七天》中使用了大量的对白形式。无论是主人公的自言自语,还是与其他人交流的对话,对白贯穿了整个小说的始终。这种用对话展示情节的方式使读者更容易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也更容易情感投入其中。通过对话,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他与他人的关系。

余华还在《第七天》中使用了大量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语言。他用细腻、形象的笔触描绘了唐温身处的场景和他的感受。在描述主人公唐温的午睡时,作者用“天色微亮,他躺在床上,看到了窗户上的亮光慢慢地、懒洋洋地溜过来,撞上窗棂,旋转几圈,然后消失了”,这种描写方式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唐温所处的环境。通过这些描写和形象化的语言,余华成功地给读者营造了一种真实、鲜活的感受。

余华在《第七天》中使用了大量的反讽和幽默。虽然小说讲述了一位人死后灵魂进入地狱的故事,但余华却以幽默的方式来探讨生死、人生的意义等深刻的问题。在主人公唐温的灵魂进入地狱后,作者以幽默的口吻描述了地狱的生活,如落地灯地狱、天天吃胡饼的地狱等等。这种幽默的手法既能让读者得到轻松和愉悦,又能启发读者对生活和死亡的思考。

从《第七天》看余华作品的荒诞与真实

从《第七天》看余华作品的荒诞与真实

从《第七天》看余华作品的荒诞与真实

作者:杨煜

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13期

杨煜

内容摘要:《第七天》是余华反映社会现实的力作,本文从余华在文本中叙事的荒诞与现

实特征入手,认为余华构筑了荒诞的情节和叙事线索,用反讽的手法揭示出“死无葬身之地”

的底层生存现实,具有客观现实内核,发出关注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呼喊,是一部艺术思想比

较出色的作品;但是,本文对现实内核及所涉题材亦进行了一定反思。

关键词:余华荒诞艺术真实《第七天》

一.先锋叙事营造的荒诞感

在《第七天》的写作中,余华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构建了现实的人间与“死无葬身

之地”的双重叙事空间,这种尝试本身就具有相当强烈的荒诞感。余华通过死者对现实世界与

死后世界的叙述,实现这种双重空间的构建。余华在谈到《第七天》的创作时这样说到,

“《第七天》的叙述有点像圆规的作用,‘我’在叙述里是一个圆心,叙述的圆规一圈一圈往

外划出一个一个的圆。‘我’的经历是圆心,所见所闻是一条条圆线。”[1]这里的“我”是在作品开篇就交代的已死亡的灵魂,叙述的中心由已死的主人公承担,其生前与死后的经历构成

叙事的两条主线,这又是另一层荒诞感的体现。

在叙事结构方面,这种延续的荒诞感也无处不在。《第七天》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余

华回归八十年代先锋写作的一次新的尝试。与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相似,《第

七天》亦采用片段的拼贴式结构,但不同的是,这种结构的核心不是由主人公的回忆所贯穿的,遵循的亦不是所谓“记忆的逻辑”。从表面上看,这种叙事结构是由主人公死后的见闻所触发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第七天》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沉重、深刻的笔触勾勒出人性的孤独与无奈,悲喜交织,充满理性思考和哲学意义。本文从语言层面对小说的特点进行探讨。

一、平实朴素的叙述方式

余华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朴素,没有过多华丽的修辞和夸张的描绘,沉稳淡定,反映

了小说所描写的切实现实的主题。他善于抓住人物与物品的特点和细节,如叙述李万山喝

水的场面:“在厕所里,他打开水龙头,大口地吞着冰凉的自来水,水流入肚子里,一代

一代,像是永不会停止”。

二、鲜明的对比手法

在小说中,余华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通过对比,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如小说开头为“正午时分,一只鸟落在了窗户上”;小说结尾为“太阳升到了天上,

但是人们知道,它不会再划过世界的顶端,不会再向下俯冲,因为那只鸟已经离开过它的

视线和神圣的力量范围,那只鸟就在那边了”。

三、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

余华还有高度的象征意义,诗意的象征元素贯穿整篇文章,将人物、场景、道具等复

杂的个体特征通过精妙的象征手法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如小说中的“黑白天”、“搭起

楼来撑死的人”等精妙的象征,寓意极为深刻,让人不禁深思。

四、奇特的叙述情节

余华的小说常常包含荒诞、离奇等元素,如小说中所描写的“死区”,“管试”等情节,应用科幻的元素,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彩,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在文学

创作上的思维、创造与能力。

综上所述,余华的《第七天》是一部口吻平实,风格简洁却洋溢着深厚人文哲理的经

典之作。通过平淡却富有内涵的语言,他描绘了一幅荒诞的人生图景,往往掩藏在朴素之

余华《第七天》研究综述

余华《第七天》研究综述

余华《第七天》研究综述

作者:王然

来源:《人间》2016年第05期

摘要:余华小说《第七天》从二〇一三年六月出版至今,有两年时间。小说的出版把余华推到了风口浪尖,其中,有批评也有赞扬。本文将两年的研究评论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归纳,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悟进行评介,总结出自己的观点,述评结合,以期实现一个系统的研究成果。本综述共分为两大部分:叙述视角和主题研究。第一部分汇集了小说叙述视角的研究资料,许多学者大都认同小说的亡灵叙述视角。第二部分也将不同论者对小说主题的不同观点进行了分类整理,以期实现对小说文本的深层次剖析。希望本文对余华及其小说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叙述视角;主题

中图分类号:B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09-02

余华自一九八七年在《北京文坛》上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以来,便一直以自己的冷漠叙述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创作出一系列贴近现实生活而又直逼生命本真的作品。

二〇一三年,余华推出了新作《第七天》。虽然出版时间不长,但文学界始终对它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一方面,余华及其新作受到了众多的批评与指责;但另一方面,应该看到,赞赏肯定作品的论者也很多。在这些评论中,论者们对小说主题及其叙述视角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的评析,对当下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本文意在对这些评论进行归纳整理和综合,形成一个关于余华及其小说的完整而系统的文献综述,以期对以后的余华及其小说研究有所帮助。

一、叙述视角研究

作品叙述必然会才采用一定的角度,这种角度就是叙述视角。《第七天》的叙述者是一个死去的魂灵,许多论者都看到了小说的亡灵叙述视角,并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看法。洪治纲的《寻找是为了见证——论余华的长篇小说》从余华自身创作出发,肯定了《第七天》亡灵叙述视角。一方面,他认为余华一直是以一种惯常的人的视角进行书写的,而《第七天》却从一个已经死去的亡灵角度进行叙述,这无疑是余华对自身小说创作的突破与超越。另一方面,从一个亡灵的角度进行叙述,“以死观生”,给予了作家极大的创作自由,拓宽了小说的延展度。[1]黄雪莹在《论医学与余华写作视角的形成——以余华小说为例》着重分析了医学对余华文学创作的影响。一是医院环境的影响。余华从小就在医院的职工宿舍生活,经常看到医院各种血淋淋的场面,甚至常常出入太平间,年幼的余华早已习惯了死亡、血腥等常人所恐惧的东西。二是五年的牙医经历。作为医生,他需要冷静和镇定,面对病人的呻吟疼痛,余华早已司空见

浅析余华小说《第七天》

浅析余华小说《第七天》

浅析余华小说《第七天》

作者:厉建欣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2013年第10期

摘要:自《第七天》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这部作品始终没有达到读者的期待标准。但认真分析,《第七天》在内容取材于社会热点,人物刻画细致,结构上非常巧妙,不失为一部优秀作品。

关键词:第七天结构人物

自余华《第七天》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但是这部作品始终没有达到读者的期待标准。第一遍读来,感觉这不是余华精心雕刻之作,就像好多网友所批评的是新闻串烧,或是微博的复制,不是七年磨一剑之作。但认真读来,《第七天》有许多精妙的构思,优美的比喻,精致的对话,值得细细推敲。

就《第七天》来说,它的内容争议无疑最大。余华选择时下最热的话题,这当然是对当下现实社会的一个回应,但这种选择无疑是在钢丝绳上行走。暴力拆迁、食品安全、上访种种话题,读者们已经被新闻媒体轰炸得麻木了,再也没有陌生化的感觉。不过《第七天》所描写的故事还是有他的价值。《第七天》将现实世界与死亡世界交际在一起,现在与过去交织在一起,“我”的视角与他人视角交织在一起,描写人生之无奈,现实之残酷,令人叹为观止。《第七天》按照杨飞经历的七天分为七章,这七章看似独立成篇,各又藕断丝连。《第七天》通过一个主人公杨飞,杨飞死后所见所闻和杨飞回忆旧事两条主要线索贯穿。这其中又着力刻画两个隐含的主人公杨金彪和刘梅。第一章杨飞净身之后穿上绣着李青名字的睡衣,为第二章杨飞回忆与李青相识相爱作了伏笔。第一章描写了杨飞在殡仪馆候烧室看到一个“身穿破旧蓝色衣服戴着破旧白手套的骨瘦如柴的人”,而第三章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回忆杨飞与杨金彪一起幸福时光,而在第五章死后的杨飞在不断寻找自己父亲杨金彪,而在第七章则点明了“身穿破旧蓝色衣服戴着破旧白手套的骨瘦如柴的人”就是杨金彪。这样杨金彪故事就完整了,人物形象也逐渐建立起来。第四章写刘梅因为男友买了假iphone 跳楼现场微博自杀,而第六章就解释了吴超因为父亲病重没有看到刘梅微博直播自杀情形没有及时赶回阻止刘梅,在得知刘梅自杀消息毅然卖肾为刘梅买墓地最终死去。第七章刘梅净身后讲叙了与吴超相识故事,吴超在其后赶来揭示与刘梅在一起故事,这样刘梅故事就非常完整。

撕裂的痛——论余华的《第七天》

撕裂的痛——论余华的《第七天》

第43卷第2期2021年2月

宜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chun University

Vol.43,No.2

Feb.2021

撕裂的痛

—论余华的《第七天》

罗益民

(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摘要: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展示了生命的撕裂形态。发生于亲近者之间的撕裂,以及人物自身不同程度的撕裂感,可以溯源到现实世界中的巨大裂隙。这种裂隙甚至以可怕的稳固性延伸到死后的世界。撕裂也对作2具有形式意义。《第七天》可以说是从撕裂的现实而来的撕裂之作,抒写了一种撕裂的痛。但该书对裂隙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平面化的倾向。

关键词:余华;第七天;撕裂;痛;海德格尔

中图分类号: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0X(2021)02-0098-06

Suffering from Fissuring:on Yu Hua's The Seventh Day

LUO Yt-mi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Yichun University,Yichun336000,China)

Abstract:Yu Hua's nover T he Seventh Day shows thr fissured form of lifr.Thr fissurr that occurs betyeen thr closernd the torn feelings of the characters themselves,ccn be traced back th the huge gap ic the reai world.This Ossurr even extends to the postmortem worlV with tOTibie stability.The Ossuring alse gives the work a formai fee-hurewhsch ssshown asafs s ure.Thrirerneh daL can besasd hobehhework whosehhemessabouhfs s urefrom hhe Ossured reality,and writes a suffering from fissuring.However,the book's description of the fissuring alss has a tendency h make complicated things simplistic.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是一部以中国新农村为背景的小说,以其细腻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人物刻画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而备受读者喜爱。在这部小说中,余华的语言特点体现得非常鲜明,具有丰富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余华的语言真实、质朴。他善于运用一些朴素的词汇和句式,以真挚的情感表达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比如在小说中,余华对主人公富贵的内心世界进行了细腻而真实的描写,用一种真切的语言,切中要害地透露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

余华的语言充满了诗意和情感。在小说中,余华运用了丰富的比喻、象征和隐喻,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情感的体验。通过这些诗意的语言,余华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深处,将读者带入了一种超越现实的情感境界。

余华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他在使用文字的时候,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形式,而是更加倾向于自由、随性的表达方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让人感觉到一种独特的美和魅力。这也是余华小说一直备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余华的语言中融入了对生活的关怀和思考。他在小说中经常运用一些对生活的反思和启示,通过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呈现出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这种关怀和思考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增加了读者对作品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具有丰富的语言特点,其真实、质朴、诗意和思考,使得这部小说成为一部充满魅力的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语言风格,余华成功地表达了对人性、生活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和体验,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精神上的盛宴。

论余华《第七天》的人文关怀立场

论余华《第七天》的人文关怀立场

论余华《第七天》的人文关怀立场

王沁蕊(安庆师范大学)

一、直面荒诞

余华的《第七天》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七天的见闻,故事的主线,是一个男人死后寻找安宁的旅程,而这故事的复线,则缠绕承载着各种人物的人生,以及多件曾经的社会热点新闻。常有人说,人生而平等。而余华为我们描绘的,是一群生前不能平等、死后也不能平等的人,死无葬身之地,连将自己火化都要排队摇号,分普通、贵宾和豪华等级的故事。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叫做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一个人在死去之后,还需要自己去殡仪馆火化自己,并且开始回顾自己的一生。短短的开头,就奠定了这部小说荒诞的起点和基点。在这接下来的七天经历中,主人公杨飞的所见所闻,串联起了暴力拆迁、死婴被当做医疗垃圾处理、官方隐瞒商场爆炸实际死亡人数、警察刑讯逼供导致无辜人员被判处枪毙、男子装女人卖淫被抓、男人为女友买墓地卖肾而死等社会热点新闻。

以《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广受好评和关注的余华,《兄弟》发行后饱受质疑。2013年《第七天》发表后,又在文学界引起了一阵批评余华的热潮。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郜元宝是这样说的:“该书有五大伤:副线太多、语言拘束、小说与网络媒体互文、死者讲生的转换不够自然、扉页引经据典有断章取义之嫌。”1

书间道

而在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对余华《第七天》的学术研讨会上,曹卫东、张新颖等教授对这部小说不管是从语言、结构还是叙述视角的转换等方面,都持有相对肯定的看法。

论余华小说《第七天》的叙事艺术

论余华小说《第七天》的叙事艺术

论余华小说《第七天》的叙事艺术

摘要

在我国当代文学领域中,余华是为数不多的极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在国际领域,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广泛传播,深受国外读者喜爱,获得了众多奖项,他的作品成为国外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在国内文学界,余华是一位备受文学评论界和读者关注的作家。作为先锋派的重要代表,他的创作始终遵循着先锋精神,这就要求他在写作上要维持着创新型和先导性,他的作品极具实验色彩与艺术个性,始终处在当代文化变动的前列。

纵观余华创作历程,其叙事风格一向以犀利、直刺人心见长,写作距离从最初的疏离大众,到现在的贴近普通人。而《第七天》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能代表余华创作风格的作品。余华在答《京华时报》记者问时说,他一直有这样一种欲望,“将我们生活中看似荒诞其实真实的故事集中写出来。”[[endnoteRef:0]]《第七天》无疑就是这个欲望的集中体现。在小说《第七天》中,作家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思维方式曲折地反映着现实真相,本文拟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以及叙事手法三个方面出发,探讨小说的艺术成就和作家的创作意图,以及余华对当代文学的贡献。付建舟.余华《第七天》的创作意图与其叙事策略[J]. 小说评论, 2013(5):98-103.]

关键词:余华;第七天;叙事艺术

论余华小说《第七天》的叙事艺术

咸阳师范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论文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China, Yu Hua is one of the few influential writers of the world. In the international field, his works are translated into many languages and widely disseminated, loved by foreign readers, won numerous awards, his work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foreign readers to understand China. In the domestic literary circles, Yu Hua is a writer of literary criticism and readers. A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he avant-garde, his creation has always followed the spirit of pioneer, which requires him to maintain the innovation and pilot in writing, his works are very experimental and artistic personality, always in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changes forefront.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论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第七天》是余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成为了众多读者

的心头好。余华以其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并通过小说中的语言呈现出

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从小说的语言特点入手,探讨《第七天》在语言方面的魅力所在。

余华在《第七天》中采用了朴实的语言风格。小说以一位背负沉重罪行的老人为主角,通过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悟,展现了一幅悲壮的人生画卷。余华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描

述了老人生活中的琐事,描绘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这种朴实的语言让读

者感到亲切和真实,使人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小说中所呈现的情感和内涵。

余华善于运用象征主义的语言手法。在《第七天》中,余华用丰富多彩的意象和象征

来丰富小说的内涵,增添了作品的深度和艺术性。在小说中,余华通过描绘自然界的景物,比喻人生犹如一片广袤的草原,而人的内心则像是一座被遗弃的城市。这种对自然界的观

察和描绘,使得小说的语言更加生动、富有张力,引人深思。

余华在《第七天》中还运用了富有诗意的语言。小说中有许多充满诗意的句子,通过

对情感的细腻描绘和对形象的生动描述,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

“他就这么站着,任由风雨在他周围肆意地凌乱。”这句话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表达了

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给人以深深的感触。这种富有诗意的语言,使得小说更加具有

感染力和艺术感。

余华《第七天》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朴实、象征、诗意和隐喻等方面。通过对这些

语言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的艺术魅力,并对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余华小说《第七天》的研究

摘要:余华,当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天》等。而他的小说《第七天》则鲜明地体现了这种文学创作形式。用荒

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的七日见闻;讲述了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讲

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本文将通过对《第七天》中叙事特点、语言风格等方

面进行分析,展现余华通过“真实与荒诞”的强烈对比所表现出的震撼力以及影响力。

关键词:余华;《第七天》;叙事特点;语言特点;真实与荒诞

一.《第七天》的叙事特点

1.圆形的叙事模式

小说开篇即是主人公杨飞孑然一身在马路上游荡,而他的目的地是殡仪馆——原来,他已经死了。之后,余华通过杨飞的视角,描述了多个挣扎在社会底层

的小人物的死。因此,小说以死亡为视点,却又不是写主人公杨飞的个人之死,

而是弥散式的叙事描绘了一场死亡的“盛宴”, 余华自己称此为圆形叙事。余华

说:“第七天的叙述有点像圆规, ‘我’的经历是圆心, 所见所闻是一一条条圆线, 叙述

的圆规一圈圈往外画圆。作者以杨飞死后的见闻为线索, 讲述了患癌症没钱救治

的父亲, 为爱情卖肾死亡的伍超, 在大火中被政府瞒报的38个遇难者, 被医院当作

医疗垃圾扔进河里的27个死婴等悲剧故事。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将看

似无关的几个人,通过死亡联系在了一起,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

2.荒诞与现实交替的叙事方式

《第七天》从作品一开始就表现出了荒诞主义的手法,主人公杨飞死后,还

要自己去殡仪馆火化,甚至殡仪馆内的座位安排也是等级分明——贵宾可以坐沙发,穷人只能坐椅子,而市长却有自己的贵宾室。但这荒诞中,却也带着真实,

政府强拆房屋, 让一个美好的家庭变成了一对夫妻的坟墓;27个死婴被当作医疗垃

圾扔进河里;无辜的人被警察严刑逼供承认杀人, “被杀者”却安然无恙的回到了家里;打工妹因为男友用假的手机欺骗她而跳楼自杀;打工男为了给女友买一块墓地

居然去黑市卖肾, 最后惨死……这么多的荒唐事, 其实正是现实生活中每天不断上演的悲剧。余华自己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过:“在《第七天》里, 我从一个死者的角度来

描述现实世界, 这是我的叙述距离。《第七天》是我距离现实最近的一次写作。”

可以说, 作者是用荒诞击穿了现实。作品最后所说的“死无葬身之地”, 喻指被现实

逼到无路可走的人死后也无法得到安息, 这是何等的悲怆与绝望。

可以说,《第七天》同荒诞的手法表现了现实世界,而杨飞、鼠妹、伍超等

人就是在这现实生活中挣扎生存,被现实生活所抛弃的的小人物的代表。

二.《第七天》的语言特点

1.对话式的语言

因为描述的是主人公在死后七天的见闻,因此在《第七天》中,存在着大量

的人物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或讽刺了现实社会,如杨飞在殡仪馆听到的对话:前面的塑料椅子里有一个候烧者对身穿蓝色衣服的抱怨起来:“等了这么久,也没听到叫号。”

“正在进行市长的遗体告别仪式,”身穿蓝色衣服的说,“早晨烧了三个就停

下了,要等市长进了炉子房,再出去后,才能轮到您们。”

“为什么非要等到市长烧了,才烧我们?”那个候烧者问。

“这个我不知道。”

另一个候烧者问:“你们有几个炉子?”

“两个,一个是进口的,一个是国产的。进口的为贵宾服务,国产的为您们

服务。”

“市长是不是贵宾?”

“是。”

“市长要用两个炉子烧吗?”

“市长应该用进口炉子。”

“进口炉子已经留给市长了,国产炉子为什么还要留着?”

“这个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两个炉子都停了。”

这段对话表现了因为市长要火化,享受了顶级待遇,而耽搁了其他人火化的

进度。这一系列对比与讽刺,表现了现实世界的残酷以及对小人物的不公平,从

而达到了小说讽刺权贵的目的。

2.荒诞的语言风格

《第七天》中,作者更是不吝笔墨,广泛运用调侃式语言,于嬉笑中揭示着时代

弊病。其中:

“随即我又想起半个月前报纸电视上都是市长突然去世的消息,官方的解释是

市长因为工作操劳过度突发心脏病去世。网上流传的是民间的版本,市长在一家五

星级酒店的行政套房的床上,与一个嫩模共进高潮时突然心肌梗塞,嫩模吓得跑到

走廊上又哭又叫,忘记自己当时是光屁股。”

在这段描写中,官方和民间的说法截然对立,运用戏谑般的语言表达出来,

当读者在笑的同时也引发思考,高度讽刺了中国纷繁复杂而又荒诞无常的现实。

三.《第七天》中的“荒诞与真实”

1.小说“荒诞与真实”的具体体现

小说具有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描写风格,借助了“我”死后七天在人间游荡的

所见所闻来揭露各种存在于现实世界的黑暗的社会现象。小说随处可见真实与荒

诞的鲜明对比。比如:“我”虽然已经死了,但还保留着活着时的习惯,在公交站

等203路公交车,回家洗澡等;而当“我”赶到殡仪馆时,荒诞却开始慢慢显露出来——等待着火化的死者们讨论和攀比着自己的寿衣和骨灰盒,甚至在殡仪馆也

有着等级制度,穷人只能坐椅子,而富人却能坐沙发。原来在死后的世界,也还

是存在着贫富贵贱的等级制度。

2.“真实与荒诞”的写作所引发的反思

“真实与荒诞”只是余华在创作作品时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其目的就是为了

引发读者的反思。在作品中,余华大胆而又直白的揭露了当今社会的黑暗与不公平,将社会矛盾直接呈现在了小说里。“我”的回忆和“我”在死后的见闻交织在一起,碰撞出了无数个社会矛盾——特权、贫富等级、医疗黑市、野蛮拆迁以及官

僚腐败等等,将无数个社会问题通过“我”的见闻描写了出来。可以说,在小说中,“我”不仅是一个旁观者,更是一个经历者,一个被害者。《第七天》将视角引申

向了整个社会,里面反映了一群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而每个读者又能从中看到一

个真实的却又渺小的自己。

总结

综上所述,余华运用其特有的舒适方式和文学语言在《第七天》中构建了一

个荒诞的死人世界,这个世界中充斥了现实世界所存在的不公平与黑暗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