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2016年秋九年级上册教案:4《外国诗两首》(语文)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具体章节为《外国诗两首》,包括《飞鸟集》和《夜莺》。

详细内容包括对两首诗的背景、作者简介、诗句解析、主题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两首外国诗的基本信息,如作者、背景、写作手法等。

2. 培养学生对外国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美。

3.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两首诗的深入理解,把握其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诗句的解析,诗歌鉴赏方法的传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首诗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两首诗的作者、背景,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两首诗,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4. 例题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句解析和诗歌鉴赏的实践操作。

6.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主题思想,进行讨论交流。

六、板书设计1. 《外国诗两首》2. 内容:a. 《飞鸟集》作者:泰戈尔背景:印度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句解析:逐句解析主题思想:人生哲理b. 《夜莺》作者:济慈背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诗句解析:逐句解析主题思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分析《飞鸟集》中的修辞手法。

b. 请从《夜莺》中选取一句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a. 示例:《飞鸟集》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

b. 示例:例如“夜莺,不是凡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内容,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外国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本教案主要围绕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两首》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外国文学,并培养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以下是本节课的具体教案安排: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外国诗两首》的作者及背景;2. 理解《外国诗两首》的主题与意境;3. 掌握《外国诗两首》的基本语言特点与修辞手法;4.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2. 难点: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要介绍《外国诗两首》的背景及作者,引发学生对这两首诗歌的兴趣;2. 学习《外国诗两首》第一首诗,呈现诗歌全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讨第一首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4.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总结,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5. 学习《外国诗两首》第二首诗,同样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6. 分组讨论:再次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二首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7. 教师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8. 总结与展望: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1. 教学资源:教材《外国诗两首》、多媒体设备、小组讨论资料等;2.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将对《外国诗两首》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这堂课中收获知识,感受文学之美。

九年级语文上册 4 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 4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一、教学假想意象是诗歌表达主旨和感情的重要载体,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是读懂诗歌一个最重要的步骤。

这两首诗都形象生动,有吸引力。

在教学时,要以朗读指导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由浅人深、由局部到整体地理解诗歌内容,注意想像,反复揣摩诗歌意象,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意象,并迁移训练。

二、学习目标一、有情感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二、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领会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用意,明白得诗人什么缘故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可不能死亡”的感叹。

3、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把握写景诗的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写景诗的意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导语:漫步在诗苑中,那丰硕多彩的情感、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咱们。

每一首诗,确实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确实是一支美好悦耳的歌,确实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确实是奔涌的热血,确实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

今天,咱们将欣赏两首外国诗歌。

二、检查预习1.依照所查资料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出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的闻名诗篇有《夜莺颂》、《秋颂》等。

他的诗想象丰硕,绚丽多彩,对世人具有极大的阻碍。

他的诗对后世的阻碍专门大。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情感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刻画大自然景色。

他的抒情诗情感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刻画农村大自然景色三、组织学生朗诵诗歌1.听朗读带。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诵这两首诗,齐读、自由朗诵3.讨论:这两首诗中所包括的思想情感别离是什么?4.组织学生朗读这两首诗。

指导时,可以多放放朗读带,让学生多模仿,多体会,掌握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重音等,然后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诗歌,并将自己的朗读与朗读带中的朗读进行比较,找出优点与不足。

【】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4课《外国诗两首》

【】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4课《外国诗两首》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区别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不同的特点.2. 了解写景诗的特点.3.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4. 引导学生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的构思.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3.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探究新知:第一首教师感情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诗意.2.学生自由诵读,充分联想,在想象中入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特点.第二首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 写溪水的歌唱 以动写静 ”十 第三节:U 口、【/十丄宀3弘士一 冃静谧.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第一首 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 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2. 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影响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 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 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3. 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思考盛夏的 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第二首1.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2. 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效果检测:课堂小结:本诗是自读课文,与此单元其它诗歌不同,是来自国外的诗歌.这两首外国诗都是描写大自然,但是表现的却是大自然 的不同方面.《蝈蝈与蛐蛐》较后首诗稍难理解些,这包括蝈蝈.蛐蛐 意象是如何叠加,使之融为一个整体的;蝈蝈 .蛐蛐唱歌的意象与大 地诗歌之间的联系;“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与诗人创作思想大地的诗歌 盛夏 严冬 蝈蝈的乐音 蛐蛐的歌儿 充满生机的关系等.第二首诗中夜的静谧是需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的,诗中 意象也需要结合个人想象慢慢琢磨才能有所领悟.布置作业:蝈蝈与蛐蛐济慈叶赛宁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以动写静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教学后记:教学中我们常常会意外地发现:学生头脑里有教师所 意想不到的潜能和想法,有时他们能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 效果.因为第一节课在四班各课的程序一堂课下来,课堂非常沉闷, 为了实现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贯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我课后 思考的一个主要问题.于是我改变当初的教学设计.新的思路通过学 生反复诵读围绕教师设计的“我感受到――” “我发现了一一”我不 理解一一” “我欣赏一一”等几个环节,很好地,掌握理论落第一首 的学习要点,教师及做了一番学法总结后,学生自学第二首诗时得心 应手,完成效果相当不错,但是,如何在教师“退居二线后”,仍能 在有限的时间内不留痕迹引导学生将课文所有知识很好地落实,是一 个难题,也是我为之不断努力的方向. 板书设计: 大地的诗歌盛夏一一 严冬 ---- 蝈蝈的乐音 蛐蛐的歌儿 充满生机静谧.美丽。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鲁教版初三上)doc初中语文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鲁教版初三上)doc初中语文

第 4 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鲁教版初三上)doc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明白得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4.揣摩语句,领会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设想1.一课时2.就诗歌的题材看,课文的两首诗差不多上田园诗,能够从田园诗的角度,对比阅读两首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3.教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受形象,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

教师只须作适当的点拨,为学生创设充分的体悟摸索的空间,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爱好。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引导学生感悟明白得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3.比较法运用同题材诗的扩展阅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漂亮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 1.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青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大夫助理。

自幼喜爱文学。

1817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

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许多闻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愁闷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适的月光,充满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

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 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专门大阻碍。

诗人25 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

他留下的墓志铭是:〝那个地点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外国诗两首》,分别是雪莱《西风颂》和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你》。

这两首诗分别选自教材第四章《诗歌》部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领会两首诗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表现手法,品味诗歌语言美。

3.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中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两首诗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西风和生活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西风和生活给我们启示。

2. 诗歌朗读让学生朗读两首诗,初步感受诗歌韵律和节奏。

3. 例题讲解对比分析两首诗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讲解诗歌中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4. 课文分析(1)雪莱《西风颂》:西风象征意义、诗歌意境和哲理。

(2)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你》:生活隐喻、诗人人生观。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分析方法,对两首诗进行鉴赏。

6.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两首诗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1. 雪莱《西风颂》:西风象征意义诗歌意境和哲理2.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你》:生活隐喻诗人人生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两首诗中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2)谈谈你对两首诗情感表达理解。

2. 答案:(1)象征意义:西风代表革命力量,生活代表人生道路。

隐喻手法:通过西风和生活象征,表达诗人思想和情感。

(2)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两首诗情感理解和艺术鉴赏能力有所提高,但对诗歌象征意义把握仍需加强。

2. 拓展延伸:(1)查找更多关于雪莱和普希金诗歌,进行对比阅读。

(2)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物或生活为主题诗歌,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风颂》和《假如生活欺骗你》,我设计一个实践情景引入环节。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2)夜莺颂
-夜莺,不是凡鸟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请结合所学,分析《飞鸟集》和《夜莺颂》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仿写一首诗,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艺术特色。
2.答案:
(1)分析要点:两首诗的意境、艺术特色、情感表达。
(2)示例:以《飞鸟集》为例,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确保导入、课文学习、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在重要环节适当留白,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三、课堂提问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注意提问的顺序和深度,由浅入深,帮助学生逐步理解诗歌。
四、情景导入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等,创造与诗歌氛围相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解读《夜莺颂》中“夜莺,不是凡鸟”的寓意。
4.随堂练习:
(1)让学生选取一首诗,进行朗读并分享感受。
(2)仿写一首诗,要求运用本节课所学的艺术特色。
5.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六、板书设计
1.标题:《外国诗两首》
2.内容:
(1)飞鸟集
-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
-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学生的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反思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加课堂互动。
四、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分析作业和随堂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反思评价方式是否全面,是否能够有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通过对诗歌语言、意象、节奏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波动,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版)

4 *外国诗两首【知识目标】朗读诗歌,理解内容,把握构思艺术。

(重点)【能力目标】感悟诗歌,感受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难点)【情感目标】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导入一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共同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导入二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就是一句诗,它也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

如果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平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生活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品味大自然的诗意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1.作者简介:《蝈蝈与蛐蛐》的作者济慈,英国(国别)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不少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

2.字词积累:(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蝈.蝈(ɡuō)蛐.蛐(qū)昏晕.(yūn)树篱.(lí)消逝.(shì) 栖.息(qī) 凝.成(nínɡ) 草茸茸.(rónɡ)3.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蝈蝈与蛐蛐》,说说两层景、物有何不同。

景:盛夏(生机)——严冬(冷寂、温馨)物:蝈蝈(喜悦)——蛐蛐(悦耳)(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象征着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3)从这首优美的诗歌里,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结合具体词句,用散文的笔法描述出来。

提示:“盛夏的豪华”让我仿佛看到夏日午后的阳光透过密密的枝叶,撒在林间草地上的点点碎碎的笑容。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外国诗两首》,具体包括《飞鸟集》和《夜莺》。

《飞鸟集》为印度诗人泰戈尔所作,主要描绘了飞鸟与天空的和谐之美;而《夜莺》则是英国诗人济慈的代表作,展现了夜莺歌声的神奇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飞鸟集》和《夜莺》两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2. 分析和评价泰戈尔与济慈在诗歌创作中的艺术手法。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意境及艺术手法。

难点:理解济慈在《夜莺》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及其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飞鸟与夜莺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自然之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两首诗,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课文解析:a. 分析《飞鸟集》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飞鸟与天空的和谐关系。

b. 讲解泰戈尔在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如飞鸟象征自由,天空象征包容等。

c. 分析《夜莺》中的象征手法,如夜莺象征永恒、美好等,以及济慈如何通过描绘夜莺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诗进行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两首诗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飞鸟集》a. 主题:飞鸟与天空的和谐之美b. 意境:自由、包容c. 艺术手法:象征2. 《夜莺》a. 主题:夜莺歌声的神奇魅力b. 意境:永恒、美好c. 艺术手法:象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包括主题、意境和艺术手法。

2. 答案要求:不少于3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泰戈尔和济慈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诗歌创作特点。

初三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初三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初三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材背景本课文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诗两首,分别是英国诗人威廉·莎士比亚的《春天之歌》和美国诗人卢瑟福·斯图尔特·洛夫莱斯的《森林之夜》。

这两首诗歌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诗歌,其中《春天之歌》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和希望,而《森林之夜》则描写了森林中神秘的气氛和生命的力量。

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学的魅力,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春天之歌》和《森林之夜》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歌内容及作者用词的含义•学习诗歌的词汇、句法和语言运用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考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让学生感受外国文学的魅力和文化底蕴•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学习诗歌中的生词、词汇和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2.教学难点•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抒发•理解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的不同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散思维,拓展知识面。

例如,通过提出“为什么作者要选择这些词语?”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诗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2.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课前阅读的任务或课堂讨论。

通过互动学习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交流能力。

3.情感体验教学法通过图像、声音、触感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

例如,让学生欣赏自然风光的图片或音乐,来提高学生对自然美景的认识和感知。

五、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画、歌曲等多种途径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例如,播放《春之祭》的片段或先给学生播放《春天之歌》的歌曲。

2.阅读让学生在课前识读两首诗,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感受。

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完成诗歌理解和分析,包括生词解释、诗歌大意概括等。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五篇】导读:本文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构思艺术。

能力目标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2.揣摩精美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学习诗歌,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察诗人对自然的感应,深入理解生命底蕴,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田园诗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蝈蝈与蛐蛐》,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诗歌意象并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来赏析诗歌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自学《夜》。

突破方法: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蝈蝈与蛐蛐》,时刻提醒并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

然后,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学《夜》,也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阅读。

目的是利用好自读课,让学生自主阅读,充分体验各种自学方式所带来的阅读快乐。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小组学习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学《夜》。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在这个单元学习中我们一起赏过了雪,听过了雨,看过了星,今天我们要来一个垄上行,到田园中去走走。

复习田园诗的知识(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提示学生背诵《过故人庄》《饮酒》《归园田居》等田园诗,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设计(二)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1.济慈简介。

(见“资料链接”) 2.教师范读。

九年级语文教案第四课、外国诗两首

九年级语文教案第四课、外国诗两首

第四课、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1.诵读法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

《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生活,对他们痛苦生活给予同情,讴歌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诗歌的主题思想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研读《祖国》1.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诗句“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是解读诗意的关键。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优秀6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优秀6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优秀6篇)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⑴ 写景诗的特点。

⑴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目标: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既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诗篇,如《夜莺颂》等,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1、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问题研究: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课后练习一: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和欣赏第二首诗《夜》*1、作者简介: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3、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⑴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⑴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4、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5、当堂做完《基础训练》。

【教学课后记】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

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2、分析写景诗的意境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4课《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外国诗两首》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

这个单元是诗歌,选编的主题是对大自然的赞颂。

单元学习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中的自然美景,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怀,品味含蓄、精练、优美的语言。

《外国诗两首》是田园诗。

田园诗一般都是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但因人、因诗而异,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蛐蛐》一诗,作者借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表现出大自然的无比美好无限生机以及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诗《夜》是诗人通过描写出的夜景的静谧、美丽的特点,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将他安适、宁静的心境蕴含其中。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现代诗歌涉猎不多,从教材角度也对现代诗选编不多。

但从初四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对古诗理解赏析的体验和诗歌本身特点两方面考虑,我认为学生学习这两首诗不难。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诗歌朗读的习惯与能力;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2、情感与态度:要展开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理解诗情,体会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和对待生活的情趣。

『说明』这些目标就是学生学习诗歌的要求及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习惯与能力。

3、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感悟诗歌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把握诗歌的主旨,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同时,学习诗歌,一定要展开联想和想象,体验诗歌情境,理解诗情,体会蕴涵其中的自然诗意、人生情趣。

『说明』诗歌就要注重培养学生“朗读感悟”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其感情意蕴;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3、比较阅读,把握匠心构思。

教学方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把握诗歌具体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品析感悟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感悟诗歌意境、赏析语言美等特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增强朗诵,感觉诗歌所描述的意象,掌握全诗要旨。

2、学会比较阅读。

3、推测诗句,经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境界。

【教课要点】1、感觉诗歌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增强有感情的朗诵。

【教课难点】推测语言,学会比较阅读。

【教课课时】1课时。

【教课步骤】一、新课导入自然万物,活力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歌颂。

二、《蝈蝈与蛐蛐》济慈 (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身世低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欢文学,一世写有许多的有名诗篇,如《夜莺颂》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烂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拥有一种永久的美。

惋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溘然长逝,时年才25岁。

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眠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学生朗诵诗歌。

第1页/共3页3、整体掌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叹“大地的诗歌素来不会死亡”,颂扬大自然的无穷美好和勃勃活力,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穷热爱和衷心赞美之情。

4、诗中如何表现虫声之美?烘托:盛夏活力勃勃的情景。

冬日的孤独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

三、《夜》叶塞宁 (1895~1925),俄罗斯诗人,身世于农民家庭。

他的诗感情诚挚,风格清爽,并善于描述大自然风景。

30 岁时,因思想极度矛盾,精神郁闷,自杀身亡。

2、频频朗诵诗歌。

3、请概括这首诗每一小节的内容: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漂亮。

第四节:再次写夜的静谧、月色的漂亮。

4、试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夜景:学生以小组单位自主活动,答案不求一致,只求感悟独到。

四、拓展比较与郭沫若《静夜》对比,你的感觉有何不一样?(学生自主讲话 )第2页/共3页预设:同样──都描述了静谧的夜景、漂亮的月光。

不一样──《夜》:描绘眼前实景,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闲、安静的心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两首
教材分析: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

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生动地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

《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全诗虽是纯然写景,但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入自然,时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出了丰富的生命底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学法指导:
诵读法、感悟法、比较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出示诗句)
吟咏这些名句,如同欣赏一幅幅优美的自然画卷,如同歌唱一曲曲祖国山河的赞歌。

这些诗句是山水田园诗的名句。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两首外国的田园诗。

二、介绍作者: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自幼家境窘困,是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

死时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
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蝈蝈与蛐蛐》是作者早期创作的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小诗,洋溢着明朗欢乐的情调。

三、读:
1、听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2、自读,读出自己的个性,比如,男同学读这首诗可以读的激情满怀,女同学则可以读的深情款款。

(指导朗读)如开头要读得缓慢深情,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感叹句要语调上扬感情强烈。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反复出现,可以读快读高些, 结尾句里“鸣叫”要读悠长些。

四、赏:
1、这首田园诗选用的主要的意象是什么?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描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1. 杨柳 2. 长亭
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1. 月亮 2. 鸿雁
愁苦类意象(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 梧桐 2. 猿猴
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1. 菊花 2. 梅花
2、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诗人把大自然一切美好动听的声音,比喻成“大地的诗歌”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3、结尾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鸣叫,作者是如何把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

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4、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

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5、让学生带着明朗欢快的基调再读课文。

五、归纳主旨:
1、找出主旨句来。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2、说一说对主旨句的理解。

这首诗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美好如诗,永远歌声不断,永远充满生机。

3、带着对大自然的赞美深情朗读课文,感受生活的情趣。

六、板书:
蝈蝈与蛐蛐
济慈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夜》
一、作者介绍: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

早期诗作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

二、读:
1、先听老师范读,营造诗歌氛围,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2、自读,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突出静谧、美丽的特点。

三、赏:
1.《夜》蕴含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恬静、喜悦是诗的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蕴含了诗人对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的钟情与热爱,尤其喜欢给人类带来柔美感受的事物。

2.《夜》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感受到一份独特的静谧与柔美,陶醉其中而尽情地享受着这份恬静与闲适。

3.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和静景。

4、比较两诗在内容、形式与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相同点:
(1)题材相同,都是田园诗。

(2)写作手法相似,都是以大自然极常见的事情作为感情表达的意象,情味浓郁,意蕴悠长。

(3)两位诗人都表达出了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
主要表现在构思方面:《蝈蝈与蛐蛐》一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诗歌仅仅描写了蝈蝈与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唱,
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富有内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

叶赛宁的《夜》,纯然写景,反复吟咏,在写景中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5、用恬静、喜悦的感情基调朗读诗歌,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四、迁移训练:
同是写夜的诗歌,叶赛宁的《夜》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同: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

异: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

(再读《夜》,品味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五、小结: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声音,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

歌唱自然、赞美自然,这是田园诗永恒的主题。

同学们就请用你手中的笔书写心中的诗情吧!
六、作业:
课后练习三
七、板书

叶赛宁
一:写夜的静谧
听觉:二:写溪水的歌唱静谧
视觉:三: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美丽
四: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恬静与闲适的心境
课后反思: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

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

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学中,我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

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