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4章生物种群和群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示范教案第四章: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4.1 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而种群的特征又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问题的设计用比较法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
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设问:对于蝗灾,采取相应措施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提示学生蝗虫的分布有季节性、区域性)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和种群的存活曲线。
本部分的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要把握好深广度。
比如,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可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抽样统计(样方法是其中的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避免单纯讲述概念。
二、教学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解决方法]⑴首先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说明种群的概念。
⑵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教师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事例讲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解决方法]⑴教师首先讲清楚选择样方的原则: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⑵完成探究活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模拟材料,探究材料。
六、学生活动1、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问题探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50个红色圆形和50个绿色三角形随机排列的图案纸,发放给学生,先不告知学生图形和三角形的具体数目,提问:估算一下数量是多少?学生回答之,教师总结: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估算存在着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高中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案2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
主备小组:第1 组组长:组员:
(2)次生演替
①概念: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
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
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实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
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③过程(以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例)
共案个案
弃耕农田:土壤中残留着农作物及农田杂
草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
一年生杂草:在杂草的覆盖下,土壤条件
得到改善;
多年生杂草:土壤表层有机物质逐渐增多,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我国环境存在的问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措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颁布《退耕还林条例》。
(三)初生演替
五、
板书设计
第4节群落的演替
1.群落演替的概念
2.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裸岩阶段一地衣阶段一苔藓阶段—草本植
植物阶段一灌木阶段一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1节 种群的特征教案(4)
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是人教版必修三《环境与稳态》一书的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从个体水平看,生物能够通过自身的调节作用维持自身的稳态,完成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
而在自然界,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从第4章开始我们要转变视角,以群体为研究对象。
本节内容包括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数量特征两部分内容。
了解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是学习群落以及后面第五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种群的概念,性别决定,生物因素中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等生物知识,可以用来解释和分析本节内容中的有关问题。
学生掌握的数学上比例的知识可以用来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有关计算,将数学知识和生物学知识进行渗透。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性别比例失调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2、过程与方法:(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2)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的影响。
能参与我国人口问题的讨论,关注我国的人口问题与计划生育政策,形成社会责任感,并增强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五、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习兴趣,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意识。
教学要符合多元智能理论与智慧教育,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愉快和自信的情绪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实践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探究式学习和个性发展得到最大体验。
六、整体设计思路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在设计本课时本着“激趣、创新、应用、拓展”的原则做了如下尝试:其一,根据《新课程标准》灵活处理教材。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人教课标版生物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 教学设计
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D.④③①②
4.一个种群中如果幼体较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那么这个种群密度就会[]
A.越来越大B.保持稳定
C.越来越小D.无法预料
5.下列哪一项不是种群的特征[]
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
C.出生率和死亡率D.空间配置为水平结构
6.在种群的性别比例中,雄多于雌的生物多见于[]
B.校园内所有的乔木
C.棉田中由幼蚜、有翅蚜和无翅成熟蚜组成的全部棉蚜
D.一座山上的大型黑蚂蚁和小型黄蚂蚁
2.在一个水池中长期生长着藻类、水蚤、虾、鲫鱼、蚌等,这些生物可看作是一个[]
A.种群B.群落
C.生物圈D.生态环境
3.森林群落的垂直结由上而下的顺序是[]
①乔木层 ②灌木层 ③草本层 ④地被层
A.黑猩猩B.鸡
C.象海豹D.蜜蜂
7.预测某地区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是[]
A.现有的人口数量B.现在的性别比例
C.出生率、死亡率及迁移率D.目前的年龄结构
答案:CBACDCC
作
业
教
学
后
记
4.4群落的演替 教学设计
刘瑞芬
课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种群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种群密度(最基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2、种群特征增长型年龄组稳定型衰退型性别比例1)种群密度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质变革曲线:①“J型增长”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b、曲线中注意点:(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4章生物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组编:蒙在飞审核:王盈东朱才千王宏秀时间:2011-1-4【教师寄语】如果你在春天里开始播种,那么,秋天就会有喜人的收获。
为了秋天的丰收,今天就开始耕耘吧!【学习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分析理想条件下细菌种群数量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学习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课前自主预习】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的数学形式2.建立数学模型一般步骤:研究方法研究实例根据65页问题探讨,回答: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理想条件下)试推算不同时间内一个细菌的繁殖情况细菌的数量不断增长,可用数学方程式表示为:N=3.数学模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曲线图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这两个实例中,种群呈“J”型增长的原因有哪些?刚迁入到一个新的适宜环境,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而且繁殖能力强“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①模型假设:产生条件:食物,空间,气候,没有等。
②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的数量为 N t=N0λt③模型各参数的意义:N0为该物种起始数量,t为时间,N t表示t年后该物种数量,λ表示该种群的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④增长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保持不变⑤符合“J”型增长的两种情形:a.实验室条件下或理想条件下b.当一个种群刚迁入到一个新的适宜环境中时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实例:高斯实验归纳:在一定环境中,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这种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①产生条件:存在环境阻力自然条件(现实状态)——食物等总是有限的,随种群密度的,种内竞争不断,天敌数量不断。
导致该种群的降低,增高。
当出生率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就会,有时会在一定的水平.②增长特点: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K值)后,将并在左右保持相对稳定.对某种群而言,K值并固定的,若环境被破坏,K值就会变。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1.种群密度概念: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2.年龄组成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研究目的: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研究目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⑴模型假设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4 章 种群和群落共39页文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4 章 种群和群落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课件共26张PPT
植物界的开路先锋 植物界的拓荒者
Lichen-Like Symbiosis 600 Million Years Ago
地衣是六亿年前地球陆地的首批客人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
特别 提醒
群落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通常是 “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
方发生的演替。
2、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内因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其动态变化是群 落演替的催化剂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是群落演替的动力
外因
自然因素 气温的大幅度变化、 洪水、干旱等
人为因素 放火烧山、砍伐森林、 开垦土地、建造水库等
3、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过度放牧 导致草原退化
1、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历程短 B.人类活动总是降低群落的丰富度 C.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 D.群落演替的过程是低等生物演变成高等生物的过程
2、下列群落演替系列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 A.某地海底火山爆发形成了一个新岛,后来又逐渐长出 了很多植物
群落的演替
1883年
几年后
火山爆发 小草
蜘蛛
1909年
202种动物
1919年
621种动物
1934年 小树林 880种动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 群落 被另一个 群落代替的过程。
群落的演替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说明群落演替的概念、过程及类型 2 能力目标
能例举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人教生物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共34张)
御环境变化能力增强
高二生物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二、演替的类型: 1.例: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6)森林阶段
高二生物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二、演替的类型: 1.例: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1)裸岩阶段 (2)地衣阶段 (3)苔藓阶段 (4)草本植物阶段 (5)灌木阶段 : 更高的灌木在竞争中占优
势;各种鸟类迁入;群落结构较稳定, 抵
(御6)环森境林变阶化段能:力高增大强的乔木在竞争中占优
势;群落丰富度增加;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高二生物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二、演替的类型:
1.例: 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光照强度)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森林阶段
灌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高二生物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自学指导 ➢根据教材P82, 完成要点分析中的四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高二生物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 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 水土流失,江 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 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 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 20日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后,调节气候 和洪水流量的功能将大大增强。
(1)裸岩阶段 : 无生物群落
(2)地衣阶段 : 地衣首先定居在裸岩;并 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
(3)苔藓阶段 : 苔藓与地衣竞争阳光处于 优势;进一步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土 壤微生物丰富度增加
高二生物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4.1 种群的特征
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1.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3.了解种群的空间特征。
一、种群
1.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总和。 2.要点:(1)同一地点 (2)同一物种 (3)全部个体
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 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 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 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请注意:“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存在误差, 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空间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2)标志重捕法
①含义: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份个体 ,做上标 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 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②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③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N)/总标记个体数(M)=重捕个体数(n)/重捕标记数(m)
3.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
(1)种群是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 单位和进化单位。
(2)通常一个物种包含很多种群,种 群和种群之间存在地理隔离,同一种群 内的个体才能互配繁殖。
(3)种群内部个体之间形成种内斗争和 种内互助的关系。 (4)同一区域的多个种群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 体——群落。
②适用对象:常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抽样调 查(如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
③选取样方的方法: 关键是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法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4 章 种群和群落
习题演练:
种群的年龄组
中年 幼年
A
B
C
(1)我国在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70年代初期 人口的年龄组成为图 A 所示类型。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鱼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 这将会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图 A 所示类型。
(3)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 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 C 所示类型。
… …
生物群落的结构
垂直结构: 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
的分层现象。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 水平结构:
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 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 种群,种群的密度也有差别。
垂直结构
地球表面因降雨量、温度大小等生态因子从赤道 到北极依次有 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和苔原等 不同类型的群落.
看来,世界上任何生物个体都是不能单独生 活的!每个生物个体都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 生物个体打交道——包括同种的和不同种的。
同种
不同种群 合理配置
生物个体
种群
群落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 复习课 )
调查面积 (cm2) 10×10 20×20 40×40 80×80 90×90 100×100 110×110 120×120 130×130 140×140
[例3]下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仔
细分析图中去先后回答下列问题: ⑴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 个 体 没有自然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 数 a 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____,用达尔文 a b 的进化理论解释,这是由于生物具 过度繁殖 有__________特性。 ⑵如果将该种群置入有限制的自然 时间 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 b 线是_____,用达尔文进化理论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 在生存斗争过程中淘汰的个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迁入率 ⑶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_______、 迁出率 出生率 死亡率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群落的结构》
资料 2
2.尝试分析资料2曲线图,描述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
波动情况,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
种
群 数
雪兔
量
/
千
只
猞猁
1845 1855 1865 1875 1885 1895 1905 1915 1925 1935 年份
猞猁数量 雪兔数量 猞猁数量 雪兔数量
寄生
数量
数量
数量
捕食 0 A 时间
竞争
0
B
时间
共生 0 C 时间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
1.垂直结构
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明 显的分层现象——即不 同生物占据不同高度。
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
植物的分层与光照有关
植物
动物 上:杜鹃等
中:啄木鸟等
下:画眉等
动物的分层与食物和栖息场所等有关。 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资料2:结果是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两个种群数 量相对稳定。(捕食)
二、群落的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
1、捕 食
一种生物(捕食者)以另一种生物 (被捕食者)作为食物.
坐标系表示为
生物A
生
先增先减者为被捕食者,
物
数 量
生物B 后增后减者为捕食者
时间
两者数量不同步变化
种间关系
2、竞争
竞争:两种或两
种以上生物相互
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它们 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 内波动。
3.资料2中是否包含某条食物链?如果有,请你写出食
物链,并分析,猞猁的数量增多对其他生物有何种影
响?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群体和生态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群体和生态群
落知识点
1. 生物群体是指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内,由同一物种构成的个体总和。
生物群体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物量和种群结构等。
2. 种群密度是指生物群体中个体的数量。
它可以通过统计样本数量或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种群密度的变化受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的影响。
3. 生物量是指生物群体中各个个体的总重量或总体积。
生物量可以通过采样和称重来进行测量,或者通过估算方法来计算。
4. 种群结构是指生物群体中各个个体的年龄、性别和大小等特征的分布情况。
种群结构的变化可以反映出种群的生长状态、繁殖水平和环境适应能力。
5. 生态群落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种群组成的生物群体集合。
生态群落的形成受到生物间相互作用、环境因素和物种丰富度等因素的影响。
6. 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生态群落中的角色和职位。
不同物种之间通过利用资源分成不同的生态位,避免了资源的直接竞争。
7. 生态位的分化是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避免资源竞争的策略。
不同物种通过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活方式,选择了不同的生态位来避免资源竞争。
8. 网络结构是指生物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生态群落中的网络结构可以是食物链、食物网或者其他类型的关系网络。
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生物群体和生态群落的主要知识点。
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和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寄语】今天的付出,一定能在明天得到回报。
有了信心、决心、恒心,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奋斗,你心中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学习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学习重点】种群的特征。
【学习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课前自主预习】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生物个体的总和,叫种群。
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种群在中的个体数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特征。
1.样方法
问题探讨:观察课本60页中的模拟草地,思考如何估算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密度?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最常用的方法为_________。
探究:阅读课本61页,回答:
1、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_ _____;
2、和__________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
3、计算种群密度时是随便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还是各样方的平均值?。
2.标志重捕法
阅读课本62页1-2自然段,回答:
1、对于、等动物,也可以采用样方法,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
_________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2、对于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常用的方法之一是。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阅读课本62页3-4自然段,回答:
出生率是___________ _ _______;
死亡率是______________ ______。
1、为什么东北虎和大熊猫被列为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后数量仍然不能迅速增长?
;
2、为什么有些动物如蝗虫等尽管人们采取各种防除措施,却仍然数量繁多
;
3、我国为什么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阅读课本62页最后一自然段,回答:
对于一个种群来说,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_______,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研究变化,迁入率或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年龄组成
观察课本63页图4-3,思考:
1、(答a或b或c)种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大,属于类型?
2、(答a或b或c)种群数量越来越小,属于类型?
3、(答a或b或c)种群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属于类型?
五、性别比例
(1)概念:种群中的比例;
(2)类型:
(3)性别比例能影响种群密度
六、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课前预习自测】
1. 某一种群现阶段年龄个体比较多,年老个体很少,此种群正处于哪个年龄组成类型()
A. 增长型
B. 稳定型
C. 衰退型
D. 不能判定
2. 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 一平方公里内的人口数量
B. 一个池塘内各种鱼的总数
C. 一片森林里的全部生物
D. 稳定型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
3. 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对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动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
C. 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
4.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会()
A. 明显增加
B. 明显减少
C. 先减后增
D. 相对称定
5. 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森林中的()
A. 细菌和真菌
B. 所有植物
C. 所有动物
D. 落叶和土壤
6. 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A. 种群处于衰退期
B. 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
C. 种群死亡率超过10%
D. 群落结构太复杂
【主题】第4章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一、选择题
1. 下列各项中,能形成一个种群的是( )。
A. 一块朽木上的所有真菌
B. 一个湖泊里的所有鱼
C. 一片森林中全部的大山雀
D. 一座山上全部的毒蛇
2. 在对某种兔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兔12只,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 )只。
A. 46 B. 25 C. 12 D. 96
3. 在一片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5户养的是绵羊,有3户养的是山羊,那么这块草原上的8群羊是( )。
A. 六个种群
B. 一个种群
C. 两个种群
D. 八个种群 4. 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B. 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结合
C. 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
D. 种群的特征是单独个体所不具备的
5. 农业生产上常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使之不能与雌性个体交尾,致使害虫的种群密度( )。
A. 明显下降
B. 明显上升
C. 保持稳定
D. 越来越大
6. 下图表示的是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
下列有关其种群密度增长趋势的表示中,正确的是( )。
A. a<c<b
B. a<b<c
C. a>c>b
D. a>b>c 7. 下列各项中,能够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是( )。
①年龄组成 ②性别比例
③出生率和死亡率 ④迁入和迁出的个体数量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8. 一般来说,性成熟较早的动物,其后代出生率( )。
A. 较低 B. 较高 C. 动态平衡 D. 变化较大
9.近几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 性别比例适当 C. 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10. 下列有关样方选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只要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样方数目一定为10个
B. 只要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样方的大小一般为1 m2
C. 样方的大小和数目是固定的
D. 对乔木的调查取样与双子叶植物的调查取样完全相同
11. 某同学在一块菜地上取样调查菜粉蝶幼虫的种群密度,经查4个样方的种群数量分别是
20,16,2,8(单位为只/km 2
,以下同)。
该菜粉蝶幼虫的种群密度为( )。
A. 44 B. 16 C. 20左右 D. 11左右
word整理版
12. 13. 下图是依据我国3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
下面是对这三幅图的描述,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A. 图(1)是增长型,从图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
策初见成效
B. 图(1)、图(2)、图(3)都是衰退型
C. 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
策初见成效
D. 图(1)、图(2)、图(3)都是稳定型
14. 据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
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
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专家们对人口增减动态的预测依据是
A. 种群数量和密度
B. 种群年龄结构
C. 种群性别比例
D. 出生率和死亡率【自助餐作业】二、非选择题
1.(2001年上海市高考题)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
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
请回答下面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_只(计算公式是:N∶[a]=[b]∶[c])。
A.30 B.32 C.64 D.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2. 如果调查的是一块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
10个小组各统计一个样方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经实际询问有2个组所报数值是不真实的。
这两个组最可能是第________组。
如果这两个组的实际数据之和为5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
18. 某学生在测定一个生物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原始森林中的山毛榉的种群密度时,采取如下操作:选择山毛榉分布比较均匀,长5 km、宽1 km的长方块;将该地块分成三等份,在每份的中央画一个样方;样方为边长5 m的正方形;每个样方山毛榉的数量记录如下表:
请分析回答下面问题。
(1)根据该同学的调查,该原始森林中山毛榉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
(2)该调查结果是否可靠?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