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4.1.2点、线、面、体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 教案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 教案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2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节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定义,并能够识别和描述它们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对于几何学的学习还是相对陌生。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但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并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点。

2.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点、线、面、体。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点。

2.难点:点、线、面、体的识别和描述。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操作活动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点、线、面、体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几何模型、图片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点、线、面、体,如针尖、直线、平面、盒子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几何图形,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它们分别叫做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点: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只有位置。

•线:有长度,没有宽度和高度,可以无限延伸。

•面:有长度和宽度,没有高度,可以无限延伸。

•体:有长度、宽度和高度,是三维空间中的图形。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观察和触摸几何模型,识别和描述点、线、面、体的特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环节
导学过程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多媒体演示西湖风光,垂柳、波澜不起的湖面、音乐喷泉、雨天、亭子……随着镜头的切换,学生在欣赏美丽风景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垂柳像什么?平静的湖面像什么?湖中的小船像什么?随着音乐起伏的喷泉又像什么?在岸边的亭子中我们寻找到了哪些几何图形?从中感受生活中的点、线、面、体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1、课本112页观察,并回答它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2、113页练习(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思考以下问题:
这些立体图形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都是平的吗?圆锥的侧面与底面相交成几条线,是直线还是曲线?正方体有几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有几条边?
从西湖风光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且让学生对点、线、面、体有了初步的形象认识,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如“点”是没有大小的,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可以借助湖中的小船、地图上用点表示城市的位里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点”的含义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同时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说你对上述这段叙述的理解和体会.
2、阅读教科书第119页的实验与探究,并思考有关问题.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改变以往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数学学习活动中,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活动情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妙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点、线、面、体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识.在学习中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亲身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 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  学案(含答案)

完成情况 点、线、面、体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组号:_________一、回顾旧知1.观察长方体模型,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2.请你根据实际生活的例子,想象灿烂的星空,有流星划过天际;汽车雨刷;长方形绕它的一边快速转动;并回答:这些图形给我们什么样的印象?二、新知梳理1.请说一说点、线、面、体等概念。

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2.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

3.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学前准备三、试一试1.人在雪地上走,他的脚印形成一条_______,这说明了_____的数学原理;体是由______围成的,面和面相交于_______,线和线相交于_______;点动成_________,线动成______,面动成_______。

2.如下图,第二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一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一连。

通过预习你还有什么困惑?一、课堂活动、记录你知道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了吗?二、精练反馈A 组:1.汽车上的雨刷把玻璃上的雨水刷干净属于的实际应用是( )A .点动成线B .线动成面C .面动成体D .以上答案都不对2.将三角形绕直线L 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如下图所示立体图形的是( )。

A B C DB 组:课堂探究3.棱柱、圆锥分别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是平面还是曲面?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胶滚沿着从左到右的方向将图案滚涂到墙上,下列给出的4个图案中,符合图示滚涂出的图案是()。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四、拓展延伸(选做题)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你会发现很多图形都能看成是动静结合,舒展自如的。

下面所给的三排图形都存在着某种联系,用线将它们连起来。

【答案】【回顾旧知】1.答:这个长方体有6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12条线,线和线相交成8个点2.答;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新知梳理】1.答:几何学中,点指有位置而没有长、宽、厚的图形;面是由线移动所生成的图形,有长有宽而没有厚;线是指有长度而无宽度和厚度的图形;体是有点有线有面的有长宽厚的总体。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1.2点、线、面、体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1.2点、线、面、体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然而,我意识到有些学生对几何图形的理解还比较模糊,今后在提问时可以更加具体,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几何元素。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学生们听得比较认真,但对于无限小和无限延伸等概念还是有点难以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利用更多直观的教具和动画,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这些概念。案例分析部分,学生们表现出较高的兴趣,说明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
-立体图形的认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和想象是学生的难点,需要通过实物模型或三维动画来增强学生的空间感知。
举例:在讲解点的时候,可以用一个点在黑板上无限放大来形象说明点的无限小特性;在讲解直线和曲线时,可以展示直尺和圆规的使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受直线的无限延伸和曲线的连续性;对于面的理解,可以通过折叠纸张来展示平面和曲面的不同;对于体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立方体物品,如粉笔盒、书本等,帮助他们形成立体概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1.2点、线、面、体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部分:4.1.2点、线、面、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点的概念:点是一个没有大小、只有位置的几何图形。
2.线的概念:线是由无数个点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组成的几何图形,分为直线和曲线。
3.面的概念:面是由无数个线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组成的几何图形,分为平面和曲面。
3.数学表达: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几何图形,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4.问题解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几何问题的能力。
5.合作交流: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案

4.1.2 点、线、面、体●归纳导入 如图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棱?棱和棱相交成几个顶点?【归纳】立体图形也简称为__体__,包围着体的是__面__,面有__平面__和__曲面__两种.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__线__,线有__直线__和__曲线__两种.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__点__.【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长方体图片的展示也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点、线、面,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建议:在探究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归纳.●复习导入 问题1:你还记得这章第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常见的立体图形吗?它们是怎样分类的呢? 常见立体图形:正方体 长方体 棱柱圆柱棱锥 圆锥球常见立体图形分类:1.按柱体、锥体、球体分类:常见立体图形 ⎩⎪⎨⎪⎧柱体⎩⎨⎧棱柱圆柱锥体⎩⎨⎧棱锥圆锥球2.按构成立体图形的面的“曲”和“平”分类:(1)至少有一个面是曲面;(2)全部由平面构成.问题2:观察图片中餐厅的外在构造,它可以抽象为什么图形?说说它是由什么图形构成的?问题3:观察下面这张地理图片,此地理图片的构成元素有哪些?【教学与建议】教学:先复习旧知识,再设置问题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议:结合图形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思考立体图形的构成,让学生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命题角度1几何体的构成元素在几何体中比较特殊的点是顶点,比较特殊的线是几何体的棱,一般关注它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以及面的形状和数量.【例1】下列立体图形中,全是由曲面围成的是(D)A.圆锥B.正方体C.圆柱D.球【例2】如图,这个立体图形是由__5__个面组成的;面与面相交成__9__条线;其中有__2__条线是曲线.*命题角度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从运动的角度看: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例3】将图中的平面图形围绕轴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A)A B C D【例4】下图中的立体图形是由右图中的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形成的(A)A B C D*命题角度3解决旋转后形成立体图形问题把某一个平面图形绕不同的线旋转得到不同的立体图形,求立体图形体积或表面积.【例5】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3 cm,以直线AB为轴,将正方形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体积是(B)A.27 cm3B.27πcm3C.18 cm3D.18 πcm3【例6】我们知道将一个长方形绕它的一边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是圆柱.现在有一个长为4 cm,宽为3 cm的长方形,分别绕它的长、宽所在的直线旋转一周,得到不同的圆柱,它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解:绕长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圆柱的体积为π×32×4=36π(cm3);绕宽所在直线旋转一周得到的圆柱的体积为π×42×3=48π(cm3).高效课堂教学设计1.通过丰富的实例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2.通过对点、线、面、体几何特征的认识,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活动1新课导入如图是一个长方体,它有__6__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__12__条棱,棱和棱相交成__8__个顶点.◆活动2探究新知1.教材P119思考以下内容.提出问题:(1)长方体有几个面?(2)长方体的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几条棱?棱和棱相交形成几个顶点?(3)由此可以得出几何图形是由哪些部分组成?(4)点、线、面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图形分别是什么?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活动3知识归纳1.几何体也可简称为__体__.包围着体的是__面__,面有__平面__和__曲面__两种.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__线__,线有__直线__和__曲线__两种.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__点__.2.几何图形都是由__点____线____面____体__组成的,__点__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用运动观点看,点动成__线__,线动成__面__,面动成__体__.◆活动4例题与练习例1观察图形,回答下列问题:(1)图①是由几个面组成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2)图②是由几个面组成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3)图①中共有多少条线?这些线都是直的吗?图②呢?(4)图①和图②中各有几个顶点?解:(1)图①是由6个面组成的,这些面都是平面;(2)图②是由2个面组成的,1个平面和1个曲面;(3)图①中共有12条线,这些线都是直的;图②中有1条线,是曲线;(4)图①中有8个顶点,图②中只有1个顶点.例2如图,上面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出下面的立体图形,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例3笔尖画线可以理解为点动成线,请用数学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1)流星划破夜空,留下美丽的弧线;(2)一条拉直的细线切开了一块豆腐;(3)把一枚硬币立在桌面上用力一转,形成一个球.解:(1)点动成线;(2)线动成面;(3)面动成体.练习1.教材P120练习第1题.2.在球、圆锥、圆柱、棱柱中,由曲面和平面围成的是(C)A.球和圆锥B.球和圆柱C.圆锥和圆柱D.圆柱和棱柱3.下雨时,司机会打开雨刷器,雨刷器在运动时会形成一个扇面,这是因为(B)A.点动成线B.线动成面C.面动成体D.面面相交形成线4.如果一个多面体的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那么这个多面体叫做棱锥.如图是一个四棱柱和一个六棱锥,它们都有12条棱.下列棱柱中和九棱锥的棱数相等的是(B) A.五棱柱B.六棱柱C.七棱柱D.八棱柱5.如图所示的五棱柱,它的底面边长都是6 cm,侧棱长是8 cm,试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的五棱柱共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2)图中的五棱柱共有多少个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哪些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3)求这个五棱柱的侧面积.解:(1)五棱柱共有15条棱,侧面和上、下底面相交的棱长为6 cm,共10条;侧棱长均为8 cm,共5条;(2)五棱柱共有7个面,底面都是五边形,侧面都是长方形;上、下底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各个侧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3)这个五棱柱的侧面积为6×8×5=240(cm2).◆活动5课堂小结1.多姿多彩的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2.点无大小,线有直线和曲线,面有平面和曲面.3.体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4.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1.作业布置(1)教材P122~123习题4.1第5题;(2)对应课时练习.2.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学案:4.1.2 点、线、面、体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学案:4.1.2 点、线、面、体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学案:4.1.2 点、线、面、体学前温故从上面、正面、左面三个不同的方向看________,会得到不同形状的________,且许多立体图形都可以展开成________.新课早知1.几何图形的构成元素有____、____和____,面分为______和______,线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2.圆柱体是由__________个面组成的,其中有__________个平面,有__________个曲面.3.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____;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____;包围着体的是____;几何体也简称____.点动成____,线动成____,面动成____.4.笔尖在纸上快速滑动写了一个又一个英文字母,这说明了________;直角三角形绕它的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一个圆锥体,这说明了________.答案:学前温故立体图形平面图形平面图形新课早知1.点线面平面曲面直线曲线2.32 13.点线面体线面体4.点动成线面动成体1.点、线、面、体等概念及相互关系【例1】如图所示的立体图形,是由__________个面组成的,面与面相交成__________条线.解析:任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组成的.点、线、面的变化组成了不同的图形.对于几何图形的问题,首先要认真观察.在数面时可先数底面,再数侧面;数线时,可先数底面与侧面相交成的线,再数侧面与侧面相交成的线.答案:4 62.判断简单图形运动后形成的图形【例2】下图(1)是由下列哪个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形成的()(1)解析:面动成体.图形A绕虚线旋转一周形成圆台;图形B绕虚线旋转一周形成球;图形C绕虚线旋转一周形成圆柱;图形D绕虚线旋转一周形成圆锥.答案:A1.汽车的雨刷把玻璃上的雨水刷干净属于的实际应用是()A.点动成线B.线动成面C.面动成体D.以上答案都不对答案:B2.将左下图所示的直角梯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得到的立体图形是()答案:C题中的图是一个直角梯形,上底短,下底长,绕对称轴旋转后上底形成的圆小于下底形成的圆,因此得到的立体图形应该是一个圆台,故选C3.正四面体的顶点数和棱数分别是()A.3,4 B.3,6 C.4,4 D.4,6答案:D4.如图,三棱锥有__________个面,它们相交形成了__________条棱,这些棱相交形成了__________个点.答案:4645.图中的立体图形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后得到?请用线连起来.解:如图.。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是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空间观念,理解并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难点: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关系,能够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关系。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点、线、面、体的图片和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物体,如笔、纸、盒子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3.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点、线、面、体,如电线、桌子、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体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优秀教学案例
3.举例说明点、线、面、体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等;
4.讲解点和线、线和面、面和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点在线上,线在面上,面在体内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点、线、面、体的理解和应用实例;
2.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展示和解释,其他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关系,如线如何动成面,面如何动成体等;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困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关系,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等过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观察实物模型和展开图,感知点、线、面、体的空间形态,培养空间想象力;
2.通过动手操作,如绘制图形、折叠展开图等,巩固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征;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习惯。
3.小组合作和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和团队合作,学生能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解题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归纳和知识结构: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关系,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思维能力。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意识、思维品质等,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2)终结性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期中考试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点、线、面、体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评与互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维。
4.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加强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结合信息技术,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开始时,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篮球、铅笔、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由哪些基本的几何元素组成?”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思考点、线、面、体的概念。
2.图片展示:展示一些点、线、面、体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些几何元素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几何元素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问题驱动:提出问题:“如何用点、线、面、体来描述我们生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我将系统地讲授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作图方法。
2.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3.知识梳理: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图。
4.拓展延伸: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点、线、面、体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一部分,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点、线、面、体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2.能够识别和判断各种几何图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几何美,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等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2.采用实例教学法,让学生感受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物的图片或模型,如直线、曲线、平面、立体图形等。

2.准备PPT,展示点、线、面、体的实例和特点。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建筑、家具等,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点、线、面、体。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点是什么?线是由哪些点组成的?面是由哪些线组成的?体是由哪些面组成的?从而让学生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4.1.2点、线、面、体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4.1.2点、线、面、体学案
3.精选配套练习;4.高质课堂达标检测。
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习笔记
一、课前复习
1、回忆小学学习的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并把它们的侧面展开图画出来。
2、以学 习小组为单位用硬纸片制作圆柱、圆锥、棱柱、长方体、正方体(2个)模型。观察他们分别由什么样的硬纸片围成?
二、探究学习
1、阅读P119-120页教材,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探究二】在直角△ABC中两直角边分别 是6 cm,8cm,斜边为10 cm,若分别以一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的几 何体是什么 形状?它们的体积是多少?
【探究三】一只蚂蚁从如图所示的正方体的一 个顶点A沿着棱爬向B,只能经过三条棱,共有()种走 法。
A.8 B.7
C.6 D.5
三、巩固练习
如图:把14个棱长为1cm的正方体在地面上堆叠成如图所示的立体,然后将露出的表面部分染成红色,那么红色部分的面积为()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4.图形的关系,了解什么是立体图形的平面图形。
2、通过观察和 动手操作,经历图形的变化过程,明确一 些简单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以及某些平面图形也能围成立体图形。
学习内容
基本要求
1.体现学习的主要内容(重视基础);2.设计典型例题;
A.21cm2B.24cm2
C.33cm2D.37cm2
课堂达标检测
1、(1)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条 线,是 线;圆锥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条线,是 线。
(2)正方体有个面,都是面,面与面相交 形成了正方体的棱,共有条棱,棱与棱相交形成正方体的顶点,共有个顶点,经过一个顶点的棱有条。
2、连一连:第一行的平面图形绕竖线旋转,得 到什么立体图形。
(1)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面与面相交形成,线有;线与线相交形成 。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喜。他们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想法,也展示了对点、线、面、体应用的理解。不过,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开放性问题的引导,我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让问题更加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力求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几何知识,提高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也会继续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如“你能找到哪些物体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4.1.2点、线、面、体》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几何图形的兴趣还是挺高的。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们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这让我觉得这个切入点设计得还是不错的。不过,我也注意到,当涉及到几何符号和定义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看来这部分内容需要我们重点攻克。
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实物举例来解释抽象的几何概念,但我也发现,对于一些空间观念较弱的学生来说,这些概念还是难以理解。这里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教学辅助工具,比如三维模型或者互动软件,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空间观念。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很高,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我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个别成员可能没有充分参与到讨论中,这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我进一步关注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 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 教学设计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但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方式,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能够识别和描述简单的几何图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简单的几何图形。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和图形,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点、线、面、体的理解。

3.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各种几何图形和实物。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物,如小球、直线、平面等,用于直观展示点、线、面、体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教室、桌子、书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物由哪些基本元素组成。

2.呈现(5分钟)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并通过课件和实物道具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尝试识别和描述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矩形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点、线、面、体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并给予反馈。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如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1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平面几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立体几何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直观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2.难点:点、线、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合作交流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直观的实物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如小球、直线、平面模型等。

2.准备一些图片,如点、线、面、体的示意图等。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物模型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感受到点、线、面、体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性质。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几何图形的认识还不够系统。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但对其本质特征和相互关系缺乏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识别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难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点、线、面、体,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3.自主探究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如牙签、小棍、平面图形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点、线、面、体的动画效果,增强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物、家具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点、线、面、体,让学生初步认识它们。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如“你能找出这些实例中的点、线、面、体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例如,让学生设计并计算一个简单的房屋模型的总面积和体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图片,如篮球、书本、铅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物体的形状。
-提问:“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可以由哪些基本的几何图形组成?”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物体都是由点、线、面组成的立体图形,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点、线、面、体。
-例如,小组合作探究如何计算不同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分享各自的方法和技巧。
5.融入多媒体,提高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态图、三维模型等,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空间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使用几何画板软件展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6.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真实的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面:有面积、形状;
-体:有体积、形状。
3.教师结合实例,讲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如点可以组成线,线可以组成面,面可以组成体。
4.通过实物演示和几何画板软件,引导学生观察点、线、面、体的性质,并总结规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探究任务,如:
-小组1:探究线段的性质;
4.学会运用点、线、面、体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图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等。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发现点、线、面、体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点、线、面、体的性质和关系。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础之后,开始接触立体几何的知识。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几何图形,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立体几何的知识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通过实例和模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几何图形,如建筑物、家具等,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可以作为他们学习立体几何的素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分类这些几何图形,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感受几何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其关系。

2.难点: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和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几何图形,感受几何图形的美。

2.直观教学法:利用模型和教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点、线、面、体的特征。

3.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4.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模型、教具、图片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点和线的运动轨迹,以及面的形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如建筑物、家具等,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的美。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面与面相交形成,线有;线与线相交形成 。
(2)几何图 形是由、、、 组成 的,是构成图形的基体元素。点动成;线动成;面动成。
(3)分别找出一些生活中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生活现象。
2、探究学习
【探究一】如图,一个正方体切去 一个角后,切去的部分是一个三棱锥,剩下的部分有多少条棱?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数学4.1.2点、线、面、体学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什么是立体图形的平面图形。
2、通过观察和 动手操作,经历图形的变化过程,明确一 些简单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以及某些平面图形也能围成立体图形。
学习内容
基本要求
1.体现学习的主要内容(重视基础);2.设计典型例题;
【探究二】在直角△ABC中两直角边分别 是6 cm,8cm,斜边为10 cm,若分别以一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的几 何体是什么 形状?它们的体积是多少?
【探究三】一只蚂蚁从如图所示的正方体的一 个顶点A沿着棱爬向B,只能经过三条棱,共有()种走 法。
A.8 B.7
C.6 D.5
三、巩固练习
如图:把14个棱长为1cm的正方体在地面上堆叠成如图所示的立体,然后将露出的表面部分染成红色,那么红色部分的面积为()
3.精选配套练习;4.高质课堂达标检测。
学习的主要内容
学习笔记
一、课前复习
1、回忆小学学习的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并把它们的侧面展开图画出来。
2、以学 习小组为单位用硬纸片制作圆柱、圆锥、棱柱、长方体、正方体(2个)模型。观察他们分别由什么样的硬纸片围成?
二、探究学习
1、阅读P119-120页教材,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A.21cm2B.24cm2
C.33cm2D.37cm2
课堂达标检测
1、(1)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条 线,是 线;圆锥的侧面和底面相交成条线,是 线。
(2)正方体有个面,都是面,面与面相交 形成了正方体的棱,共有条棱,棱与棱相交形成正方体的顶点,共有个顶点,经过一个顶点的棱有条。
2、连一连:第一行的平面图形绕竖线旋转,得 到叠,得到的立体图形是()
A.三棱锥B.圆锥体
C.棱锥体D .六面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