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例文

合集下载

关于比较文学论文

关于比较文学论文

关于比较文学论文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它特有的研究对象及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对研究世界文学并对抑制文化霸权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比较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比较文学课程改革探究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比较文学发展的历程还十分短暂,自1998年国务院将其与世界文学合并为一个专业以来,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并归为中国语言文学类的二级学科。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争相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其重要性也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

虽然其作为高校文学专业必修课开设已久,但是与其他主干课程相比,无论是从学科体系方面,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在讲授这门新兴学科的时候,如何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的关系,“采取何种教学方法”等问题成为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和挑战。

本文拟就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比较文学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提出些自己的观点,以期对比较文学课程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比较文学课程的背景与挑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文化不断受到来自多方面的挑战,面临两方面的危机:一方面是全球一体化所产生的对于文化多元化的冲击。

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得全球一体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冲击下,有的民族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丢掉了本民族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而有的民族文化则被彻底遗忘、抛弃,成为历史;另一方面,有些民族则为了保护本身文化的独立性而采取封闭、孤立的态度,他们拒绝与外界文化交流、接触,以此来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纯洁性。

面对这种趋势,当务之急就是增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使其能够面对全球化的冲击,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这些现实都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发展平台。

按比较文学所建构的比较视域来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需要其他文化的存在,而一旦有了“他者”的对比,“自我”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存在意义。

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论文篇一:比较文学论文天津理工大学比较文学结课论文姓名:韦丽学号:20112478年级:2011级浅析《饮酒》和《茵纳斯弗利岛》两首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摘要《饮酒》的作者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陶渊明,这首诗是诗人以酒为题,写出其对现实境遇的不满和对田园宁静生活的喜爱向往。

可以说,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而另一首《茵纳斯弗利岛》的作者则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威廉·巴特勒·叶芝。

这首诗被称为叶芝早期唯美主义浪漫风格最具代表的名作,全诗以朴素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对城市生活的厌弃,渴望去过真正的生活。

两首诗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各自保持其特点,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魅力。

关键词:《饮酒》《茵纳斯弗利岛》文笔特色中西文化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茵纳斯弗利岛叶芝我就要动身走了,去茵纳斯弗利岛,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支起九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独个儿住着,茵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从朝雾到蟋蟀歌唱的地方;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走了,因为我听到,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都在我心灵的深处听见这声音。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

曾做过几年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是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在他的饮酒诗中大多是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我们今天所要比较的这首《饮酒》则是表达作者对田园风光的无限热爱,更是对所过的闲适隐居生活的喜爱。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

下文是店铺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

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一、引言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

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

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阶段是法国学派的形成初期,它以个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写作为特点,学派、学科意识和学术方向并不是十分明确的。

浅谈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浅谈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浅谈比较文学论文范文在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学的趋势是走向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它特有的研究对象及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对研究世界文学并对抑制文化霸权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比较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当代比较文学论文摘要:“语言”和“文学”这两个术语是韦斯坦因视为决定学科独立与否的关键性词汇,“语言”和“文学”将比较文学集成为立体浑成的有机体,既有历时的发展脉络,也有共时的彼此观照,呈现出稳定中的变化、变化中的稳定色彩。

关键词:比较文学;语言一、“文学”之维和“语言”一样“文学”/“文学性”也是韦斯坦因确立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重要一环。

在完成了什么算是“比较的”文学的回答之后,对于什么样的文学可以进入比较文学研究,韦斯坦因也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在韦斯坦因看来,“文学”/“文学性”也和“语言”一样,有着丰饶的立体构成和深邃的理论价值,它既指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范畴,也指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和学术价值。

在其重要理论著作《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中,韦斯坦因对“文学”作了言简意赅的探讨:在英语和法语中,“文学”一词原来是“学问”(learning)或者“博学”(erudition)的意思。

例如,伏尔泰谈到夏普兰时,就说他有“渊博的学问”(une littérature immense)。

直到18 世纪,研究的焦点才从主观的人转到了客观的作品上。

但即便在这一较晚的发展阶段,文学所包括的还是所有出版物,不管它们在实质上是什么类型的作品(在英、法、德诸语言中,“文学”常常用来指那些非文学的作品)。

在18 世纪,非功利的作品常常被称为“诗”(poesy)或诗类。

直到 19 世纪,才将实用性作品与非实用性作品作了系统的区分。

只有当这种区分获得了普遍性的时候,“文学”才获得其真正的含义。

正如西蒙•格诺在《七星百科辞典》的序言中告诉我们的,“在搞技术的人们逐渐把他们的专业提到科学这一高度”的时代,“文学是与功能性地使用书面语言完全不同的写作方式”。

2021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8篇范文)范文1

2021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8篇范文)范文1

2021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8篇范文)范文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中最传统的研究范式,它研究的是文学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影响研究在各民族文学和文化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影响方式的运用,使各民族文学互相接触、互相借鉴。

本文总结了8篇“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论文(8篇范文)之第一篇:重审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悖论、对象与方法 摘要:当前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理论探索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争议,实际上源于影响类型的多样性与研究方法的单一性、科学理性与文学诗性的内在失衡、文学“影响—接受”关系的机械割裂而产生的悖论。

依据文学关系的层次形态, 影响研究的对象具体表现为不同层面的文学关系, 而从文学关系的本质来看, 影响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文学性逻辑关系。

若要有效地进行影响研究实践, 其方法和步骤可归纳为以“文本作品”为中心, 以“文学事实联系的探寻”和“创作活动的审美钩沉”为基本点, 以“文学的相似性思维、跨文化的历史语境和接受的主体性立场”为基本原则。

关键词: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内在悖论,文学关系,比较文学 历史地看,早期法国学派提倡的影响研究尽管在20世纪初遭到意大利学者克罗齐等人的诋毁, 又在20世纪50年代遭到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学者的激烈抨击, 但影响研究并没有因此而消亡, 学界对影响研究的探讨至今也未停止。

因为“影响”本身就是“比较文学中十分关键的一个概念”[1] (P27) , “影响研究”仍然是比较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

然而, 目前关于影响研究的理论探索还依然存在诸如研究界定不够清晰, 研究对象不够明确, 研究方法单一陈旧等困惑与争议。

这些问题的存在显然会阻碍影响研究的深入。

因此, 若要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就有必要在梳理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检视文学间影响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反思传统影响研究的不足和误区, 重新审视比较文学的“影响”与影响研究之间的关系, 以“影响”为切入点, 通过探究影响研究的内在悖论, 进而明确影响研究的对象, 在此基础上探寻影响研究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法, 为影响研究的具体实践提供必要的学理与方法论支撑。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精选比较文学是一门正处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国内外学界至今都很难对其做出准确的定位。

不过,由于跨越性是比较文学学科成立的核心属性,国内学界倾向于根据其“跨越性”特征来界定比较文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比较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教学思路[摘要]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离不开丰富的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实例。

将当代广东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教学中,既能形成较有岭南特色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又能彰显教学改革实践中比较文学课程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特色。

本文就此展开教学实例研究,以期实现比较文学特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学;瑶族文学;实例研究比较文学课程是当代高校中文系课程中较为重要的一环。

比较文学相对其他分门别类的文学课程而言,其最鲜明的课程特色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国别、跨区域,这一课程特色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的通识指向,区域特色资源整合利用到比较文学的教学之中,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广东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中,将瑶族文学植入比较文学的课程实践,有着广泛的学科基础和地缘优势。

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大多来自广东省连南、乳源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学生,其对民族文学加入教学内容的接受也更为清晰。

因此在比较文学课程中,结合少数民族文学、尤其是当代瑶族文学与文化的内容,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本文试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全方位展示比较文学教学与当代广东瑶族文学相结合的教学实例研究。

一、教学目标无论在以文学文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还是师范类高等院校,以及综合类普通本科院校,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始终有着通识教育的帽子。

因此教学目的并非功利,也并不明确具体。

本人在教授比较文学的课程中,既经历过作为选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也经历过作为必修课的比较文学教学。

中文专业本科和中文师范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有所不同,虽然都有比较文学的课程,但前者是作为必修课程设置,而后者是作为选修课程设置,因此教学目标也因课程设置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在全球化的时代,民族文学的趋势是走向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它特有的研究对象及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对研究世界文学并对抑制文化霸权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比较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一:浅谈“天人合一”与“人天合一”的文明相通性异质性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华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作为东西方不通文化代表的老庄学说“天人合一”同希腊神话中体现的人本主义精神的“人天合一”同样具有相通的跨文明异质性,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在坚持传统老庄学说中的同时还能不断接受西方文明中的合理成分。

然而,虽然这两种精神具有异质性而同时他们又是各自独立的。

一、“天人合一”中的“天”与“人天合一”中的“天”老庄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天”。

“天”的概念最早出自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盘古开天地”和“女娲补天”,《千字文》开宗名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时的“天”是一个浑沌不清的大园筒,先民们把“天”看成一种绝对的力量来崇拜;到了周朝,对“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周文王作《易经》卦一:“乾。

元享,利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天”是一个相当于河图、洛书的天园地方的宇宙,相当于“太极”阴阳两极相抱旋转的球,是一个造生万物的主体“一”。

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把“天”写作'天'就是一人头顶“一”,“一”就是“天”,“天,颠也。

至高无上”;老子庄子则把它与“人”联系起来,多指是人意志之外的客观存在,老庄的“天”多指与人类共存的自然,按造字会意拆字讲“天”字可有二种理解:(1)“一大”就是“天”最大;(2)“一人一”就是“天人合一”之意。

“人”,按文字学看它由一撇一捺组成。

按《易经》的观点这一撇一捺就是一阴一阳、一男一女的相互支撑与相互抵抗,它是阴阳相斗相和的产物。

按现在观点讲人是自然界中有智慧有意志的高级主体。

比较文学学年论文范文大全

比较文学学年论文范文大全

比较文学学年论文范文大全随着比较文学课程在国内外各高校的开设,比较文学受到越来越多来自文学界的关注。

下文是店铺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比较文学学年论文范文大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文学学年论文范文大全篇1探析当代国际比较文学一、从文学到文化当回顾最近几十年来国际比较文学的发展轨迹和研究现状时,我们不难发现,当代比较文学一个相当主要的发展趋势是:中外比较文学家的研究重心,或者说他们的研究兴趣,正在从比较文学向比较文化转移。

这一点从最近两届的国际比较文学年会的主题中即可窥见一斑。

具体的专题讨论也无不与文化研究有密切的关联,如“文学与属性(ldentity)”,“文学体裁、语言与文化”,“文学与其他文化表现形式”,“比较文学的方法、范式与文化的多样化”,等。

1997年即将在荷兰举行的第十五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的主题显然也是继承了这一发展脉络,且在文化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它的主题是“作为文化记忆的文学”,而它的研究导向则明确指向“文学与目前和过去世界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诸如殖民、反殖民的进程,新兴国家,民族国家的诞生和发展,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历史性接触,联邦政体的创建和发展,欧洲部分国家的解体以及其它一些国家的联合)以及文学和性别的文化研究关系”。

它的七个副主题分别是:民族的形成,讨论作为文化诸因素的载体的文学及其机构,因为它们对民族性和身份的形成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殖民者与被殖民者,考察现时代及过去的文学如何从各个层面(从最个人的到最公共的)使相关者对前殖民时代、殖民与反殖民时期的体验保持鲜活的记忆;人类的良知,探讨文学如何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待人类历史上的反常事件;性别记忆,探讨文学在性别区分过程中的角色,甚至还可“扩展到民族、种族、宗教、及其他集体身份内部的角色”;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文类,“试图为现有的文类所不能充分回答的社会及文化问题提供答案,或提出一套解决方案”;“作为文化记忆的文学研究的方法”和“作为文化记忆的翻译”两个副主题,则分别探讨文学在不同时期或文化史中被使用(或被滥用)的方式及翻译对社会的贡献,等等。

比较文学论文集精选

比较文学论文集精选

比较文学论文集精选比较文学促进了民族文学、文化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有助于具有世界性特征的新文学样式的出现。

下文是店铺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比较文学论文集精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文学论文集精选篇1谈西方比较文学界中的西方中心论及其反思二十世纪末期,帝国主义大战、瓜分势力、冷战等都已不是那么明显的冲突。

对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一篇相当具有争议性的文章《文明的冲突?》中是这样描述的,他毫不隐讳地指出: “在这个新世界中,冲突的主要缘由并非是意识形态和经济上的,人类文明的巨大差异以及冲突的主要来源将是文化上的。

民族国家在世界事务中将依然是最有力量的因素,但是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的民族间和不同文明的群体之间。

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的政治。

”在这篇文章中亨廷顿大胆地做出了这样的预言: 他认为在西方与非西方之间,将会产生大规模的激烈的文化冲突,而且这种激烈的文化冲突将会引发一场世界大战。

对于他的预言是否正确,我们暂时先不做评价,但是他却把文化冲突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他还认为文化冲突的影响和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而且这个文化冲突问题确确实实是未来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那么文化冲突是怎样产生的? 文化冲突是起源于以某种文化为中心的理论和一种文化对其他种文化的压制。

亨廷顿为什么会提出如此可怕的预言,这是因为亨廷顿就是从西方中心论出发进行思考的,而且他感受到了过去那种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建制正在逐渐衰落。

的确,由于殖民制度的逐渐衰弱和崩溃,各民族的文化都逐步复兴起来,都在重新发现自己的本真,都在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色。

实际上,保存并发扬文化的多样性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没有差异就不会有发展。

比如: 非洲音乐对当代通俗摇滚音乐的影响,中国建筑对欧洲建筑的影响等,都说明文化的差异会带来发展。

然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并没有从此就走上坦途,它正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威胁,其中最大的也是最为明显的威胁就是一直存在于西方社会里的各种顽固的文化中心论。

2021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精选范文8篇)范文3

2021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精选范文8篇)范文3

2021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精选范文8篇)范文 形象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在比较文学学科萌芽时就已经产生,主要研究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的塑造和描述。

近年来,对形象学进行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学术热点之一。

本文精选了8篇“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比较文学形象学论文(精选范文8篇)之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方法的反思 摘要:中国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从“他者形象塑造”研究模式起步, 发展到目前从跨文化传播角度, 探讨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里东方主义话语的研究策略, 更进一步的研究思路或可体现为思想史语境的他者形象阐释路径。

将他者形象问题置于思想史视野中, 可以拓展异域形象阐释的学术思想空间, 揭示他者形象产生传播过程中的思想意义。

作为具有高度学术责任感的跨文化形象学研究, 应该将之与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运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联系起来。

反思传统研究路径, 从形象学研究的问题点出发, 以跨学科、语境式的思想史分析策略, 呈示有益于当下人生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借鉴意义, 是一件极有价值的事情。

关键词:思想史语境,比较文学形象学,比较文学,形象学 跨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特别是外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研究, 不单纯是一个学术研究话题, 它很容易产生显着的社会影响力, 并显示出愈来愈强劲的生命力。

它与目前中国“国际形象”的宣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中国国家文化形象的建设, 相互关联。

中国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 从“他者形象塑造”研究模式起步, 发展到目前从跨文化传播角度, 探讨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里东方主义话语的研究策略, 更进一步的研究思路或可体现为思想史语境的他者形象阐释路径。

一、形象学研究的传统阐释思路 形象问题,尽管复杂, 但无处不在:远方的异国形象、近处的异地形象, 大同小异。

一旦自己的心理指向了异于本土 (本地) 文化的实存空间, 形象的想象问题, 便不期而遇, 形象学的研究就有了某种现实需要。

比较文学的论文

比较文学的论文

⽐较⽂学的论⽂⽐较⽂学的论⽂ 在各领域中,⼤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吧,通过论⽂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

写论⽂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是⼩编精⼼整理的⽐较⽂学的论⽂,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较⽂学的论⽂1 内容摘要: ⽐较⽂学是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的⼀类艺术研究形式,对诗歌来说,采取⽐较⽂学视阈的核⼼正是跨⽂化体系的艺术分析和研判。

中英爱情诗歌因其各⾃悠久的历史进程⽽产⽣了各⾃独特的个性化发展特征,但同属诗歌领域的艺术本质却⼜使⼆者间存在⼀定的内在联系。

本⽂尝试从中英爱情诗歌的相似与不同处着⼿进⾏跨⽂化的研究分析,从⽽得以更好地鉴赏与品评东西⽅爱情诗歌艺术跨⽂化的个性特质。

关键词: ⽐较⽂学;中英;爱情;诗歌 ⼀、⽐较⽂学视阈下中英诗 歌跨⽂化影响因素同样属于诗歌艺术领域,中英爱情诗歌之所以在内在关联性之上存在种种不同,本质原因正是跨⽂化因素的深刻影响。

以英国为代表的主要英语国家都是起源于海洋⽂化的岛屿或半岛国家,如英伦三岛,在其本⼟⽂化发展及其后来向外扩张占领⼀个个殖民地的过程中,海洋都是其开疆拓⼟的主要路径甚⾄唯⼀通道。

于是海洋成为其区域⽂明、民族⽂化最核⼼的组成甚⾄主导,⽽在与喜怒⽆常的⼤海争夺⽣存权、控制权的历程中,勇往直前、热爱冒险、敢闯敢拼渐渐成为了欧美地区最主要的民族个性,并且对其包括诗歌在内的各项艺术领域产⽣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具体来说,英语诗歌创作往往直抒胸臆、简单直⽩,情感浓烈到⼀⽬了然、⽆所掩藏,且绝⼤多数在形式上长短不⼀,虽在每句结尾处常以相同韵律的词结束,但整句⽤字数量相对随意等。

反观中国,⼏千年农耕⽂明为主的⼤陆⽂化属性诞⽣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华夏⽂明,“喜怒哀乐之未发”、“发⽽皆中节”的“中庸之道”贯穿了儒家⽂化始终。

“君⼦戒慎乎其所不暏,恐惧乎其所不闻”的谨⼩慎微决定了中国古典诗歌对格律近乎苛刻的要求,⽆论五⾔或七⾔,古典诗歌在字数上讲究完全⼀致,在韵律则要求对仗⼯整。

比较文学毕业论文

比较文学毕业论文

比较文学毕业论文范文一:比较文学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摘要】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掌握汉语基本知识,例如阅读、理解以及写作等能力,还要求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良好培养。

而这种教学理念和比较文学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比较文学视野下高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比较文学一、比较文学理念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比较文学起源于国外,在经历了引进、介绍以及改造后在国内开始发展起来,并且呈现出日趋完善的趋势。

目前在国内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是其两大主要支柱,跨学科研究和阐发研究则是比较文学中十分重要的两种研究方法。

目前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较为典型的定义是:所谓比较文学,主要是基于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以及不同学科间的跨越式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其主要采用的是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以及跨文明研究的方法,对跨越式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以及互补性等进行详细探究,通过发现文学规律及特性,促进世界文学加强了解和整合,最终全面推动世界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近来来,随着比较文学在国内的逐渐发展,将人文精神理念积极融入到比较文学中,进一步彰显人文素养,推动文学理念朝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这样充分说明了比较文学的强劲发展势头以及新鲜的学术活力。

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在于通过文学教育手段,运用综合性和边缘性的学科整合,来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格以及审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重视对人类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在中学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规定了,中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传授语文基础知识,还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而这种教学理念正和比较文学中“兼容并包”和“和而不同”、“尊重生命”、“新人文精神”等理念不谋而合。

可以说,比较文学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理念是高度契合的。

二、比较文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结合的实施策略一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要素和教师的学历构成特点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参与主体是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其中学生的主导地位是无可争议的。

比较文学论文(鲁迅与契诃夫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论文(鲁迅与契诃夫的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论文(鲁迅与契诃夫的比较研究)第一篇:比较文学论文(鲁迅与契诃夫的比较研究)摘要:比较文学中关于契诃夫和鲁迅的比较之多,笔者从两位文学大师的作品入手比,试图比较分析两者创作的异同点。

如创作的手法,作品情感的倾向,人物的塑造等等。

关键词:鲁迅契诃夫比较文学狂人讽刺鲁迅文学与契诃夫文学的比较鲁迅,一个为众人皆知的名字,一个近代文学的奠基人。

其作品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世纪,从《阿Q正传》到《孔已己》、从《药》到《狂人日记》,从《彷徨》到《呐喊》,再到《朝花夕拾》鲁迅先生始终如一地践行着自己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以及‚寄意寒心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千古名言‘。

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

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

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他就是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鲁迅。

他是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契诃夫;他说‚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容貌、衣裳、心灵、思想;人的智慧上应当是明豁得,道德上应该是清明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明的‛。

他也曾和鲁迅一样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知识分子,偶然遭受一两次痛苦,便会觉得这个刺激过于强烈,便会大叫起来;可是广大的群众,无时无刻不受着痛苦的压迫,即便感便麻木了,他们在大街上或者在住宅中所能看见的,只有沉默的人们,毫无声息地在活着动着他们到了过于痛苦的时候,反而只吹一声口哨。

‛他就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契科夫。

-契诃夫与鲁迅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作家,虽然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但却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他们的小说创作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人称鲁迅为“中国的契诃夫”.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说过:‚在同情并怜悯小人物但同时又了解他们的弱点这一点,鲁迅和契诃夫是相似的。

浅谈比较文学大学范文.doc

浅谈比较文学大学范文.doc

浅谈比较文学大学论文范文浅谈比较文学大学论文范文篇一《新升本院校科研与教学互动发展实践》一、问题的提出科研与教学,是评价本科高校综合实力的两个重要指标。

刚从专科升本不久的新升本院校,无论在科研还是教学方面,自然也都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方法得当,科研与教学可以相互推动,共同促进新升本院校的全面发展,但是,如果处理不好,科研与教学的矛盾性将会更为凸显,阻碍新升本院校快速发展的步伐。

比较文学一般都会成为新升本院校的中文专业必然要增开的新课程。

这与比较文学的课程性质有一定关系。

时至今日,在全球化语境中,早已无需证明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显学的地位及其重要作用。

显然,比较文学的意义超出了文学研究本身,而与人的素质教育密切相关。

它更重视培养人的开放的胸襟,世界的眼光,多元并存的立场,对话与沟通的视域。

比较文学在增进人类的相互理解、沟通各种文化以促进其发展等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

[1]但是,专科院校的中文专业通常并不开设比较文学课程,因为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比较文学体现出较高的综合性和难度,不太适合专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

比较文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及文学理论的基础上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拓展课,它着眼于培养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汇通整合的能力,并在跨国家、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视野下,培养一种比较视域和开阔胸襟。

可以说,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文学在加强跨民族文化沟通、深入探析中西文化差异、辅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大有可为。

因此,新升本院校的中文专业基本上都会增开这门课程,因为它能够比较全面地锻炼和衡量本科生综合运用所学中文知识的能力,对于提升本科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非常有帮助。

但是,正由于是新增设的课程,教师们对其接触时间比较短,所以,新升本院校的比较文学无论在科研还是教学方面往往都面临着很多问题。

在科研方面,教师们从事比较文学科研的时间不长,相关的科研能力和科研经验都比较欠缺,甚至不知该如何着手去做比较文学的科研,因此,能够申请到的科研资源和取得的科研成果自然都会少一些。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科。

下文是店铺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论文篇1浅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质疑研究摘要:目前,在很多高校中都设置了“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这一专业,然而,国内很多学者对这一专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对其利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本文则主要针对这一名称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高校;专业名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一、前言教育部于1998年大规模地调整了二级学科,其中,《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这两个二级学科进行了合并,即《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置于现在中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科下。

在该课程名称诞生伊始,国内的学者就提出了各不相同的观点。

例如,谢振天指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学科,强行把它们合并在一起,对学科发展产生了很大阻碍。

一方面,导致认识论的混乱,很多师生没有正确认识到这一学科的实质,从而将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同等对待,认为两者的教学研究是一样的。

另一方面,在具体的教学研究过程中也造成了混乱,在很多师生眼中,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是相同的,理所当然地把外国文学的相关教学、论著看做是比较文学的教研成果。

再如,孟华指出,把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捆绑起来进行学科设置,对于比较文学的长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名称的质疑从本质上来看,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并不是一个学科体系的范畴,而教育行政部门在全国教育系统中把这两个学科强制地合并成为一个学科,并没有经过学术意识的公众论证。

然而,在我国的综合性大学中,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基本上原来的“外国文学”课程均变为了现在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那些“外国文学”的教师也随之成为“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教学者和研究者。

1、比较文学的内涵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学科的设置是混乱的,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定位就是“非学术性”的,另一方面,一些教学研究者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形成正确科学的“比较思维”。

大学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大学比较文学论文范文

大学比较文学论文范文尽管比较文学在过去的发展中不仅取得了学科的独立,而且也取得不应被忽视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它本身是带着众多争议和问题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大学比较文学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比较文学论文范文篇一摘要:高校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政治觉悟、教学能力、治学和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

全球化时代对比较文学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国学及教育学基础的夯实和务实的科研创新精神是提高比较文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比较文学;全球化时代;教师专业素养一比较文学是一门跨域民族、跨越语言、跨域学科和文化的世界性文学研究。

在全球化时代,社会转型,文化多元,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比较文学的教育与研究作为能够促进民族文学发展,推动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学科,具有更加广阔的视域。

知识、能力和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素质的“三要素”。

比较文学教师肩负传播中西文学学术思想的重任,学科性质决定其面临巨大挑战。

1.政治素质文学的内容涉及所在国别与文化的意识形态。

在传播中西先进文明与文化的同时,教师要把握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尺度,在洋文学引入比较文学课堂的同时,引导学生合理、正确地借鉴和吸收其精华思想。

盲目自大不可取,全盘西化亦不可取,要避免进入意识形态的误区而不能自拔。

2.知识结构与教学方法在一些高校,比较文学课程被看做是边缘学科,不能得到校方的重视,仅能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

现有的比较文学课程设置多锁定为“比较文学概论”,对文学功底尚未深厚的本科生来说,抽象的概念、方法论、研究对象和学科联系脱离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范围,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积极性不高。

教师自身学习层次和知识结构单一,教学理念跟不上,教学方式方法落后,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满意度差,教学效果和质量受到很大影响,这也造成现有比较文学教师的身份焦虑。

3.科研水平教学和科研是衡量教师水平的重要内容。

比较文学论文的

比较文学论文的

比较文学论文的有关比较文学论文的范文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以跨越为特征的边缘性学科,其学科建设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新闻的真实性的具体含义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有关比较文学论文的范文篇1浅谈比较文学与新闻的“真实”【摘要】文学的真实性突出的是艺术性,是属于艺术范畴内的真实,有着艺术本身原则性的规律;而新闻的真实性是实事求是的真实发生的事件,不经过任何方式的加工的,纯现实性的事件。

二者的真实性在某种意义上有共同之处,但各自有着只属于自身的真实性原则。

【关键词】比较文学;新闻;真实性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艺术性,有唯美性。

新闻可以是文学的来源之处,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变成优秀的文学作品。

此作品根据文学的内在尺度修改润色是对真实存在的新闻事实的超越,用唯美的手法揭示社会生活,是读者产生信任感认同感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由此受到启迪,这就是文学的真实性的体现。

而新闻的真实性就是要报道真真切切发生的事件,不存在什么主观的修饰法,只是客观的再现事件的过程。

为此,作为文学创作者和新闻从业者的职责在短时间内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但其最终的目的是有共同之处的。

新闻的真实性的具体含义是指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

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经过(how)都经得起核对。

这个要求看上去很简单,但一到实际工作中就显得很复杂。

这种复杂的基本原因就在于:任何新闻报道都是经过选择的。

这种选择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从每时每刻变化着的世界之中选择及其有限的事件用以公开传播;二是对选择中的每一个事件还得再选择其中的部分事实公开传播,这里有个主次,轻重,缓急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过程中,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价值取向。

于是,同一事件,不同的传媒,报道出来的新闻可能会大相径庭,但谁都会宣称自己的新闻是唯一真实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比较文学大致可分为法国的影响比较文学、美国的平行比较文学、俄苏的类比比较文学和中国的阐发比较文学等四大派别。

下文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1 浅析比较文学的源流摘要: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自此,开始了比较文学的研究。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法国学派,法国学派以一整套理论、方法和操作模式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由于其局限性,法国学派的弊端日益凸显,由此美国学派登场。

美国学派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对作品、现象加以比较分析,探讨并发现其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和民族独特性等。

关键词:比较文学 ;研究;源流一、引言1829年,法国学者阿•福•维尔曼首次提出了“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一书,该书对文学的本质、相对性、发展的原理、比较研究等许多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并从氏族文学、城市文学、世界文学、国家文学等角度出发,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作了比较考察,堪称比较文学的先驱。

标志着比较文学已真正成为一门学科。

二、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跨越国界和超越同一文化背景的文学思潮、流派、运动、作家、作品以及和文学发展有关的各种现象的学问。

作为一门学科,它和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一样,都是文学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纵观全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史,我们可以追溯当今比较文学发展的源流。

1、法国学派按照学者们通常的看法,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是由法国学派所奠定的“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是形成最早、影响较大的一个学派。

法国学派的先驱者,如基内、维尔曼和安培等人的讲座和课程,戴克斯特(J.Texte)的第一本专著《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为比较文学作为学科的发展并成为大学体制性的课程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这一阶段是法国学派的形成初期,它以个体的、创造性的思考和写作为特点,学派、学科意识和学术方向并不是十分明确的。

巴登斯贝格曾在《比较文学杂志》中撰写了著名发刊词“比较文学的名与实”。

他批判性地总结了学界的观点并提倡系统采用严密考证的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和法国文学的相互影响,并与阿扎尔一起推动了该学派的发展。

梵•第根的经典论著《比较文学论》全面阐述了法国学派观点,其中包括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即比较应摆脱美学的含义而取得科学的含义。

他将研究对象确定为输出者、传递者和接受者。

1954年法国成立“比较文学协会”,标志法国学派的正式成立。

在法国学者看来,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文学史的分支。

作为科学的比较文学可按照文学跨国界传播的环节∶放送、传递、接受分为渊源学、媒介学和流传学三个大的范畴。

法国中心论是一种固执的民族主义情结,这决定当年的法国学派从民族文学突破出去,研究了一圈后,又回到民族主义的自我满足之中,致使法国学派作为比较文学的开创者却一度演变为比较文学进一步拓展的“障碍”。

2、美国学派美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牧师沙克福德早在1871年在康奈尔大学就作过《总体文学还是比较文学》的学术报告,1899年在伍德贝里倡导下,哥仑比亚大学创办了第一个比较文学系;1903年《比较文学杂志》在美国问世。

此后,巴尔登斯伯格和弗里德里契在1950年合编发表的《比较文学参考书目》为比较文学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

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的问世标志着美国学者开始在比较文学领域迈出了自己的步伐。

美国学者继承了20世纪人文学科语言学转向的潮流,将形式主义的文本研究加以有效地本土化,以新批评为主导方式敞开了自己的文化立场。

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届年会更是比较文学领域的一次划时代的里程碑。

韦勒克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发言,他认为比较文学研究脱离不了文学性,文学作品是差异性的有机体,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的符号结构。

1960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标志着美国学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美国学派第一次认真对待了“比较”和“文学”。

雷马克1962年发表的《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用》,全面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

他从比较文学的定义入手,指出“比较文学是超越某一具体国家的局限去研究文学,研究文学跟其他知识和信仰的领域(诸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其他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1969年奥尔德里奇在《比较文学论文选集》中更是清晰地提出了“平行研究”的主张。

美国学派所倡导的“平行研究”),旨在打破法国学派的局限,将有实际接触和影响的两国或多国文学、文学与其他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或艺术门类加以比较研究。

然而美国学派在自身理论的建设中不够严谨周密,对研究范围的划分模糊,受形式主义影响,且过分强调“美学价值”以至将难以用美学研究方式解决的东西加以简单排斥。

3、中国学派不管是法国学派还是美国学派,由文化的异质和学者个体的局限性、狭隘的民族性,因此西方比较文学研究始终脱离不了“西方中心论”的思维模式。

然而世界是一个整体,较文学领域若离开东方学者的参与研究,若忽略了非英语文化区域的文化及文学资源的渗透,那么这种研究因没有达到比较文学旨在“跨越”和“打通”的目的,而并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的比较文学研究,它的学理意义就自然值得怀疑。

而以跨文化研究为特点的中国学派。

1983年,在天津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性比较文学会议。

会上,我国老一代学者季羡林、杨周翰、贾植芳、朱维之等人积极呼吁和极力主张建立比较文学中的“中国学派”。

他们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通过扎实的实践和不断的开拓,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研究道路。

90年代,比较文学“中国学派”问题再度成为我国广大中青年比较文学学者们热议的焦点。

“中国学派”的提出,“正是为了清除不仅在西方,也包括在东方都存在的欧洲中心主义,重估与科学认识非欧洲国家,尤其是中国自身文学及其文化体系,以更客观地沟通中外文学与更正确地把握其规律”。

中国大陆学者以跨文化对话作为新的研究范式,在探讨东西方文学异质性,即特色性、独立性和话语权等层面的探讨进行问题研究,取得了异同方法论的成熟;在倡导多元互补、互为参照、互为主观、互为语境等层面展开东西方文化及文学核心范畴的追溯和对比,取得了跨文化对话的入口。

参考文献:[1]曹顺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阶段[J].中国比较文学,2001(3).[2]谢会昌.论比较文学的目的性[J].金筑大学学报综合版,2000(2).[3]查明建.近年来我国比较文学研究理论热点问题综述[J].中国比较文学.1997(4).[4]卢康华,孙景尧.比较文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比较文学相关论文参考例文篇2 论吴宓的比较文学观吴宓(1894—1978),字雨僧,陕西泾阳人,著名学者。

早年就学于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1917年至1921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留学,专攻欧洲文学和比较文学。

回国后曾在多所大学任教,率先开设比较文学课程,主编《学衡》杂志和《大公报·文学副刊》。

50年代后任重庆西南师范学院教授。

吴宓是现代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为开创和发展现代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由于时代的限制和吴宓毕生坚持古典主义的学术思想,他的比较文学观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一、古典主义的倡导者吴宓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期,深受他的老师白璧德的影响。

白璧德(IrvingBabbit ,1865 —1933 )是美国“新人文主义”(NewHumanism)文学运动的著名领袖,在哈佛大学讲授法语文学和比较文学。

他提倡古典主义,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持批评态度,呼吁回到对古典文学的研究中去,强调文学在保存传统价值方面的作用。

吴宓本来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在20世纪初叶的境遇充满了忧虑,到美国留学后,他从小接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白璧德的学说不谋而合,使他从白璧德的学术思想中找到了重新诠释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和话语力量。

可以说,自留美时期起,白璧德的深刻影响就贯穿了吴宓的全部文学生涯。

吴宓1921年回中国后,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正努力吸收西方的思想,与传统守旧势力形成激烈对峙的局面。

吴宓以在美国留学的亲身经历,认为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是非常必要的,问题在于怎样吸收。

他指出:“今日中国文字文学上最重大急切之问题乃为‘如何用中国文字表达西洋之思想;如何以我所有之旧工具,运用新得于彼之材料。

’”(注:吴宓:《马勒尔白逝世三百周年纪念》,首发于《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年),后载《学衡》杂志第65卷(1931年),又收入《吴宓诗集·卷末》,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

)他写于1928年的《马勒尔白逝世三百周年纪念》是一篇关于中西文学文化比较研究的重要论文。

文中介绍了法国“七星诗社”的文学主张,讨论了中国白话新文学运动与法国“七星诗社”运动的异同。

“七星诗社”是16世纪法国的诗人团体,作为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影响的文学革新运动的产物,其宗旨是:研究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学,提倡摹仿希腊拉丁作家,并以此作为借鉴,对法国诗歌进行革新。

马莱伯(Francoisde Malherbe,1555—1628,吴宓译作“马勒尔白”) 是法国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以作品格律严谨和用词纯正著称,对“七星诗社”的文学主张持批评态度。

吴宓认为,从表面上看,中国新文学运动与法国“七星诗社”运动所涉及的问题有共通性,二者都是要尽量吸收外来影响以创造本国的新文字新文学,因而前者与西方文学的关系很像后者与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Humanism)之间的关系;然而在实质上,两者却大相径庭,前者试图创新,而后者实为复古。

据此,吴宓认为,中国的韩愈和桐城派更适合与法国的马莱伯相比:“韩昌黎提倡古文,而后世之桐城派严立义法,于各种不见于古书而不甚常用之字面,概不许阑入文中。

此其注重纯粹之文字与精严之规律,与马勒尔白之主张亦多有合也。

”(注:吴宓:《马勒尔白逝世三百周年纪念》,首发于《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年),后载《学衡》杂志第65卷(1931年),又收入《吴宓诗集·卷末》,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

)在比较的基础上,他又进一步作了归纳:“夫古今中西论文字文体者虽多,其结论要必归于明显雅正。

已达此鹄,则美与用合一。

而文字之能事尽矣。

”(注:吴宓:《马勒尔白逝世三百周年纪念》,首发于《大公报·文学副刊》(1928年),后载《学衡》杂志第65卷(1931年),又收入《吴宓诗集·卷末》,上海中华书局1935年版。

)吴宓因坚持其古典主义立场和受时代限制等原因,对于中国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持批评态度,认为这一场革新运动与他所追求的“明显雅正”、“文字纯粹”和“规律精严”等目标背道而驰,是“芜杂零乱”,“漫无标准”:“解放之事尚未终,吸收西洋文化学术之功尚未成,而日常所见之书籍文报中,已有‘射他耳’(即satire ——笔者注) ‘幽默’等不能了解之名词,‘吹牛’‘呆膀子’等市井污秽之俗语,‘前提’‘场合’等误解其义之译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