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 绪论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定义今天通用的文化一词,是近代学人在翻译解释西方相关词语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化及文化,并加以锻炼,再创造而成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是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即天文相对称,叫做“人文”,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相对叫做“文”,即文与质,文与野相对,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
文化和西方对应的词,拉丁文和英文都叫culture.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得一切能力与习惯。
冯天瑜(武汉大学),何晓明等认为凡是超与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地人话”,即是文化。
1989年出版的《辞海》把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隘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明有光明,文德彰显的含义,其文明部分与文化相交叉,后来文明也只文明的进步状态,而与野蛮相对,因此,近代以来,学术界用文明一词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其本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文雅之意,二是有政治文明方面的含义,与国家的概念相适应。
从现在意义上讲,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是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文化成果,他通常与国家的概念相对应即通常指国家文明。
二,文化的分类和内部结构文化概论有两个概念,一是中国文化史,二是文化学。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别。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的文化:1.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等各种物态实体,以及制造这些物态实体的技术。
这些物态实体不仅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还包括着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
如四大发明2.文学艺术3.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式,也可以叫风俗文化,是一种以礼俗,习惯,风尚及各种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社团,聚落)形态出现的,见之于行动的行为模式。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甲骨文、金文有“拔”字,本作双足踏邑之形,即 以占领其邑象征夺取其政权。“拔”字之古形作:
在金文中,“国”字的原始字形状像“戈”加“口”, 即“或”字。其中,“戈”是声符,兼有执戈守城之意。 “口”表示城邑。到了春秋时期,四周又被加上了外廓—— “口”,表示国之疆界。最初的“国”并没有明确的疆界, 最早的“国”字也忠实地记录了这一特征。
“人为照料”的内涵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其二,将几种特殊过程扩大延伸为 一般普通的过程——这就是culture让人立刻联想到的意涵。
全球所有地区的人,你们随着岁月而毁灭。你们活着并不仅仅要用 你们的骨灰为土地施肥。死后,你们的后代应该会因为欧洲的文化 而变得高兴。“优势的欧洲文化”这个念头启示是对于大自然尊严 的一种极大的侮辱。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凝固下来并在代际传承的价 值观念、社会机制和行为规则,社会的人们据此思维、交流和 行为,并且产生和创造具有特征物质制品或艺术风格。 (1)核心层面:人们的社会性; (2)中间层面:人们基于这种社会性的思维和行为; (3)外表层面:人们思维和行为的产物。
文化从表至里的三个不同的层面,其他两个层面都蕴含在表层的物质层 面之下,故文化的三个层面又可以归结为两个不同的范畴(或两种不同的存 在状态)——无固定形态的非物质的范畴就是所谓的“非物质文化”(无形 文化),有固定形态的物质范畴就是通常所说的“物质文化”(有形文化), 这两种文化范畴构成了完整的文化形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这些物质文化的过程以及人类各社群为了满 足自己精神生活需要的具有社会性、凝固性和典型性的行为,它是被各地区 和社群视为其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包括了口头传说、表演艺 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工艺等。“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人类这些 思维和行为的创造物,是由固定形态的可以被视觉感知的人类创造、制作和 使用的人工遗留物。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笔记整理第一讲绪论一,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黄河流域)《长城》壁毯陈列于联合国。
表现了居庸关长城的雄姿。
以千山万壑象征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晨光灿烂象征古国新貌。
晨光将长城映成金色,象征祖国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故宫太和殿(最大宫殿):大、深、高、庄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渔、樵、耕、读文化方式:大足石刻(重庆)文化心理——包容,博爱:儒,释,道儒释道信仰的对象佛陀上帝玉皇大帝学问的对象儒家道家释家生产的对象稻作小米麦子消费的对象茶(儒)酒(道)豆腐(佛)制器的对象青铜陶瓷竹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印章、篆刻与书法、中国民俗。
中华第一神品:《清明河上图》(十字绣)。
2005年七月十二,元青花,鬼谷子下山,成交价2.3亿(2吨黄金)圆明园大水法。
文化类型:中国:小农文化美国:牛仔文化法国:情人文化英国:绅士文化日本:武士文化文化的汉语词源“文即纹,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经》“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所以经天纬地曰文。
天然花纹——刻画在岩石上的纹——刻在甲骨上的纹——刻在陶器上的纹——刻在青铜器上的纹——皿文。
高层次的纹:文化在历史发展上存在不同层次,每一个层次反映出不同时代文化各要素所积累的平面分布。
蒙昧——野蛮——文明:原始——古代——中世纪——现代文明:渔猎——农业——工业——后工业文明;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
文化的拉丁文词源: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化概念的界定之一:就过程而言,文化是人化或自然界的人类化,这个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影响的过程。
就结果而言,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蕴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文化体系的四个层次:广义的文化:1,物质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包括历史、文学、哲学、教育、戏剧、音乐、美术、书法、考古、科技、宗教。
)狭义的文化:中华。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二)什么是文化? *与自然相对的文化:文化意味着人加工过的自然。 *与愚昧相对的文化:文化意味着知识和教养。 *与文明相对的文化: 个人:文化指的是个人品味;文明指的是公民素质。 群体:文化是特殊的风俗、语言和信仰;文明是普 世的价值、制度和宗教。
(三)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1.广义文化 《辞海》:“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 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 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 织机构。” 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
(三)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 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 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 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 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黑格 尔《哲学史讲演录》
《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 这里“中国” 即指中原地区。夏亦有“雅”、“大”之义。
唐人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 之美,故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族是汉族的前 身。
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学习、研究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书证:“天因人,圣人因天;人自生之,天地形之,圣 人因而成之。”——《国语〃越语下》范蠡
在古代中国,人们往往通过天象来制约国君的行为。民 上面有君,君上面则有天。从天到人之间不但有君,还 有圣人。所谓“圣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公共知识 分子,有良心的知识分子,参与社会事务的知识分子。 普通人不清楚各种事件、现象的缘由,只有圣人才能把 来龙去脉解释清楚,以沟通天人关系。由此而言,行为 义理层面的“阴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圣人的 权术, 是圣人解救、改造和发展社会的托辞。 “六鷁退飞”——《左传》周内史叔兴 非由“阴阳”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第一讲导论第二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三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四讲伦理道德的人文文化第五讲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德第六讲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第七讲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第八讲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九讲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第十讲挑战与机遇第一讲导论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
1.文化的概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p.3)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p.4)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p.4 —p.5)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p.5 —p.6)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2."中华"的含义。 中——聚四方之都 华——光辉、文彩、精粹 元代的王元亮在《唐律疏议释文》中将中 国成为中华,:“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 教,字属中国。衣冠威仪,羽俗孝悌,居身 礼仪,故谓之中华。”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说: 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或之国名,亦 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故 《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 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 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 有亲疏之别。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 种,而其称中华如故。以此推之,华之所以 为华,以文化言,可决知也。
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 学、社会意识形态。
简言之:自然的人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
1、物态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 力量”构成的。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 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 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三、”文化“与”文明“ 唐.孔颖达《尚书.舜典》”经天纬 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 双重意义,影响面大,近似于广义 文化。
文化——简言之:自然的人化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 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 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 的 对 象 化 或 本 质 外 化
人 的 本 质
显 形 文 化
表 层
器 物 制 度 精 神
用途 材料
成文制度
衣食住行,工具、武器、文具 、生活用具(器皿)、娱乐器 具 玉石器、陶器、金银器、青铜 器、铁器、瓷器
政治、法律、教育、
1绪论(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
精选课件ppt
28
(三)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 世界经济类型:农耕经济、游牧经济、商 业经济。
• 东方文化:大陆---土地---农业—农业文 化(稳定,一般可通过努力获得)文化的 内在循环(内部自相争斗)
• 西方文化:海洋---航海---商业---商业文 化(难以预测,努力把握机会)---文化的 自我否定(外向发展)
精选课件ppt
6
引申义
•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 诗词曲赋。
•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 申为法令条文。
•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 彩。
•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 善、德行之义,如成语“文质彬彬”(《论语· 雍也》)中的“文”即指文采和修养德行。
• 2.《被历史忽略的历史》 杨文 • 3.《历史不忍细看》 文欢 • 4.《追寻历史的真相》张秀枫 (河南文艺出版社) • 5《明朝那些事》 当年明月,中国友谊出版社(7本) • 6. 《大秦帝国》 孙皓晖 河南文艺出版社(11本) • 7. 《文化与价值》张岱年 著 • 8. 《中国历史与文化》管维良
• 2、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
精选课件ppt
24
民族性和国度性
• 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方块字,表义,表形, 表声);能把写字作为艺术、书法。
• 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古典,经学,史学,类 书和丛书等);
• 三是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西汉透光铜镜(四大发 明带动了世界文明);
• 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诗经,诸子散文,唐诗, 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 从时间角度上,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 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学习笔记】绪论
5、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历史性、遗传性、现实性、变异性 6、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 道德伦理 7、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 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 (一统与多元、群体与个体、事功与审美)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1、学习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 ①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②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③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 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2、学习方法: ①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②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 ③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5、两词演变: ①“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 的《易 贲卦 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 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②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如“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 ③西方语文系统中,与“文化”对应的词汇,原形为动词, 含有耕种、居住、练习等多重意义,并由此引申为对人的 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这就与中国古代“文化”一词 的“文治教化”内涵比较接近。类似于中国语言系统中的 另一词汇“文明”。 (唐人孔颖达疏解《尚书 舜典》: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 方曰明。 “文明”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是对火的利用,扩展 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 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 6、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创造了人 举例: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 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从而进入“文化”范 畴。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 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完成的
【中国文化概论 学习笔记】绪论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节
五色成文而不乱。 引申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各 种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如伏羲始作卦、造 书契, “由是文籍生焉” 。还指事物的各种特征,与“质”、“实”相对, 如《论语·庸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还指有关人的品质,诸如美德和善行,如郑玄注《礼记·乐记》云:“文 犹美也,善也。 ”
一、文化的含义 (一)生活中对文化的理解
1.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 2.道德、伦理、修养等个人质素; 3.语言文字、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以及 各种出版物。
网民受教育程度调查示意图
(二)典籍中关于文化的解读
在古代,文化两个字本是单独使用的。
文 最初指动物身上的纹理,器物上的
纹样,也指各种事物的颜色混杂在一起。 许慎《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物质文化当中包含了精神的成分
对文化的分层理解
第三个层次:高雅的文学艺术 沿袭了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把文化理解
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是人类“更高雅、更 令人心旷神怡的那一部分生活方式”,是“弹钢琴谈论勃朗宁的诗”那一 类内容,或者就是曲高和寡式的阳春白雪。
韩熙载夜宴图
周文王姬昌
从自然的纹理中,逐渐引申、演化出自然规律, 从纹理一样繁富的人际关系中,可以找出教化人群的 规律。
汉代史学家刘向造像
(三)中外学者对于文化的解读
内蒙古海拉尔出土的石器
在西方,Culture的早期意 思和汉语相近,源于拉丁语 Cultura,含有耕作、垦殖、育 种之义,后来泛指农业和园艺。
对文化的分层理解
第一个层次: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 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
中国文化概论概要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文化产品的概念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几个名词解释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
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1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人口分布的特点: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历史上,曾居住过吐蕃和羌人。
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
强调两个问题(了解、深化)
• 第一,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
古代的“中国”一词,最初并不具有统一的 国家实体的含义,而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的概念。 • “中国”含义的变迁 • 在中国古代,并不存在我们今天所说的“中 国文化”这个概念,因为在古代的中国,所有朝 代都不以“中国”为国名。
• 什么时候开始称“中国”:
第一讲
“文化”界说 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文化溯源
• 1、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文化”,“文” 和“化” 的复合。 • “文” • 最早商代甲骨文,像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 人。后为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文物典 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
• “化”: • 本义为改易、生成、变幻。
• 事物形态和性质的改变——引申为道德伦
3、“文化”与“文明”
• A、文化:人类创造(物质、精神)成果
总和。文明:文化的高级阶段,玛雅文明、 文明古国。
• B、文化:偏精神层面(内) 。文明:
偏重物化形态(外)
• C、文化可以产生出文明,但文明不一定
产生出文化。
文化的层次(广义) • 文化体系(四层说) • 物态文化:服饰文化、建筑 文化等。 • 制度文化:家族制度、官吏 制度等。 • 行为文化:礼仪、民俗等 。 • 心态文化:书籍、书法等
人 的 对 象 化 或 本 质 外 化
显 形 文 化
表 层
器 物 制 度 精 神
用途 材料
成文制度
不成文制度
衣食住行,工具、武器、文具、 生活用具(器皿)、娱乐器具 玉石器、陶器、金银器、青铜 器、铁器、瓷器
中 层
政治、法律、教育、
风俗礼仪、家族制度、生活
深 层
宗教信仰、文学艺术、 思想 思维方式 价值趋向 学术思想、哲学、
《中国文化概论》
《文化学概论》讲义第一课绪论文化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
我们想用文字来范围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
”一、中国古代关于“文化”的说法在汉民族语言中,“文化”是古已有之的词汇。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如《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出各种含义:一是指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如《论语·子罕》载孔子被匡人所困后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二是与质朴、野蛮相对,指彩画装饰、人为修养等。
《论语·雍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史”本指宗庙掌礼仪的官,这里指虚浮。
)“化”有改易、生成、化育之义。
如《周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指自然万物的生成、变易,并由此引申为对伦理道德、社会文明的化成与塑造过程的表达,所以“化”又有教化、迁善之义。
总之,“文化”作为一个词语,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基本意义是指以体现伦理道德、政治秩序的诗书礼乐教化世人,与武力征服相对立。
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的“文德”与“武力”对举。
类似的例子还有,西晋诗人束晳《补亡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南朝诗人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可见,“文化”乃是以文德教化之意。
反映了中国文化尚文抑武的精神,也是中国文化自尊自信的体现。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追溯到《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章
课程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 课程性质: 秘书专业、新闻专业的必修课,是关于中国国别 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 不同于中国文化史(书12页)
• “化”本意改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游》:“化 而为鸟,其名为鹏”。
• “化”也指教化。《荀子·不苟》:“驯至于善谓之化” 。
•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这里的事物既可以指 自然之物,也可以指人的思想。
• 《易·贲卦》:“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文化”合成见于《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 后加诛。”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常 作文治教化之义。
文化事象的类型性,文化事象的变异性
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 持的态度和看法,活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 如价值观、审美观。(赵飞燕与杨贵妃、入世与隐逸、士农工 商地位等)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 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 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新文化运动)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 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二自然凝聚的 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 ➢其关注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到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 精神 ➢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 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病死、家庭生 活、以社具会有生文活化等的的意义态,度后以者及则在不尽这然些。方面采
中国文化概论1-4章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涵义:1、“文”的含义《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造化“文”与“化”并联使用(但不是一个整词)最早见于《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牛津词典》把1510年作为文化的精神、人文用法在英语首次出现的日期。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对狭义文化提出最经典解说。
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质。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一)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着重介绍四层说四层说是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分层的1、物态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二)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三、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二)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第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中国文化概论(1-11)章
绪论◆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绪论◆本章学习目标了解:“文化”的含义,文化学兴起的原因,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
◆本章重点、难点“文化”的含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绪论一、“文化”界说1、“文”的含义2、“化”的含义3、“文化”的本义:文治教化,以文教化。
4、文化学兴起的原因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文化⑴含义⑵结构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民风、民俗)心态文化层2、狭义文化3、二者关系三、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摇篮2、中华民族是这个文化的创造主体3、中国文化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现实意义2、方法◆思考题及答案1、“文”和“化”的意思是什么?(参考课本P1)2、西方各民族语文中文化的本义是什么?(答案:拉丁文CULTURA,原形为动词,有耕种、居住之义。
由栽培、种植之义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3、文化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参考课本P3)4、什么叫广义文化?(参考课本P4、P5)5、什么叫狭义文化?(参考课本P7)6、学习中国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参考课本P10、P11)上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本章序号及其名称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本章学习目标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本章重点、难点中国历代的政区名称沿革,民族,人口。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1、地理环境的含义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2、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决定作用3、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中国地理环境的优越之处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业生产---产生农业文明2、从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的地理位置看,中国地理环境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延续。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 1、西方关于文化的定义举例
英国威廉斯《文化与社会》 法国斯特劳斯 美国马尔塞拉《跨文化心理学》
美国戴维·波普诺《社会学》 美国怀特 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洪《文化的概念》
2、中国关于文化的定义举例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蔡元培《何谓文化》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贺麟《文化的体与用》 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 黄文山《文化学的方法》 余英时《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产品创造活动 极其劳动产品的总和。
物质文化的特征是具有可感性,即它是有形 的、具有物态实体的文化事物,是文化创造的基 础和表现。
从文化的结构层次看,物质文化处于文化结 构的表层。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在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中,为 了处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调整人与人的社会 关系而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准则、条例的总和, 是人创造的符合人生存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与人 之间关系的规范和准则,包括济济制度、婚姻制 度、家族制度、法律制度、宗教社团以及教育、 艺术组织等。
一、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古代的“中国”一词,最初并不具有统一的 国家实体的含义,而是一个地域的、文化的概念。
“中国”含义的变迁 在中国古代,并不存在我们今天所说的“中 国文化”这个概念,因为在古代的中国,所有朝 代都不以“中国”为国名。
什么时候开始称“中国”: 明末清初,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始称明清帝国 为“中华帝国”,简称即“中国”。清康熙二十 八年(1689),清廷与沙俄签定《尼布楚条约》, 中国首席代表索额图的全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 差大臣分界大臣议政大臣领衔侍卫内大臣”,这 是以“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用于处理国际 事务的滥觞。 总之,“中国”这一概念在古代虽不断演化, 但其主旨始终守住一个“中”字,中国者,天下 之中也。这既是一种地理学的中心意识,更是一 种文化学的中心意识。
中国文化概论_绪论+第一章
(简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P16)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作为亚欧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 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虽然地形复杂多变, 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 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 交通。
气候变化大势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 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 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 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 病虫害等等。(P17)
三、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地域文化的 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 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 域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 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 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第三节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 得失
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 存质量和状态;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 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 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二、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
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先秦时期, 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于齐鲁的儒 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 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 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狭义文化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 (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 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 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 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第一章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绪论
一、教学目的 通过介绍“文化”、“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了解 中国文化的涵义、源流、范畴,构成特点与地 位。进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 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 1.对“文化”一词的来源发展进行阐 述。 2.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的区别。 3.深入理解“文化是自然人化”这一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文化和文明是两个内涵不同的词。 相同之处:二者皆是针对人类群体生活而言。 不同之处: 1、文化侧重人内在的精神层面,是由人类群 体内部的精神积累而产生。文明则侧重于社会 的物质层面,包括生产力、政治制度等等。 2、文明可以向外传播或被人接受,如近代欧 美的工业文明。 3、文明是可以进行比较的,文化是不能进行 比较的。
甲骨文
➢古文字学家对十万余片 中的文字进行研究,发现 骨甲文字的结构已由独体 走向合体,有了形声字, 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了。 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 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 百多个。
玄 奘 法 师 西 行 求 法 图
• 玄奘(602-664年),原名陈袆(也名 祎),洛阳人(今河南偃师)人,唐代 高僧,通称三藏法师,13岁出家,629 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 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 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 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 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 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帝 舜
嫘祖
• 黄帝元妃嫘祖,是有史 籍记载的中华民族伟大 的母亲。《史记》载: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 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 祖。嫘祖为黄帝正妃。” 唐赵蕤所题唐《嫘祖圣 地》碑文称:“嫘祖首 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 编绢之术,谏诤黄帝, 旨定农桑,法制衣裳, 兴嫁娶,尚礼仪,架宫 室,奠国基,统一中原, 弼政之功,殁世不忘。 是以尊为先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
了解一点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加我们的学识。
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三是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
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 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2.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六千年前的文 化至鸦片战争(1840年)时期的中国文化。
三、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根本原因:
社会风气败坏,唯利是图,对国家缺乏责任,道德
②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始主体。中华民族是现今中国 境内由华夏族(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的总称,“中”
意思是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
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文化
③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中国文化的基 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一、“文化”界说
1.“文”的本义和引申义
引申义:文字、文章、典章制度、思想内容、修养品行。 象形文字:
《礼记·杂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文化”界说
2.“化”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变化、生成。 甲骨文: 《庄子· 逍遥游》:“北海有鱼,其名为鲲,化而 为鸟,其名曰鹏。” 《易· 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引申义:教行迁善。如:潜移默化。
中国文化概论
马丽丽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mll-ls@
第一讲 绪论
★ 什么叫文化? ★ 什么叫中国文化? ★ 什么叫中国传统文化? ★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
一、“文化”界说
1.“文”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纹理、纹饰。 甲骨文: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 《左传·隐公元年》:“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 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 故仲子归于我。” 《庄子·逍遥游》:“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 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一、“文化”界说
3.“文”与“化”联用及其本义
《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以文教化) 《说苑· 指武》:“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文选· 补之序》:“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文治教化)
造与积累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特色。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文化
①我们在论述中国文化时,在地域范围上,以现有的雄鸡
形为界。尽管北至蒙古,俄罗斯,南至越南,地跨欧亚,
曾经在元、清时一度属于பைடு நூலகம்国,但我们在论述中国文化
时,并不将这些区域划归中国。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文化
一、“文化”界说
4.“文化”与culture的区别
culture本义:种植、栽培。 引申义: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 culture包括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 “文化”:文治教化,仅指精神层面。
二、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观点与思维 模式,在认识与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自身过程中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