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问题解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较弱的结构强度,常导致地基的湿陷变形。
湿陷是指由于土壤中的吸水胀缩、土壤结构破坏等因素导致地基沉降和变形的现象。
本文将从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土壤吸水胀缩: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土壤颗粒与水分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当土壤吸湿时,水分分子与颗粒表面发生吸附作用,土壤颗粒间的吸引力增加,土壤体积增加,土壤胀缩而引起沉降。
2.土壤结构破坏:湿陷性黄土由于水分作用,土壤颗粒之间的黏结力减弱,土壤结构易于破坏,引起土壤的流动性增加,从而引起地基的沉降和面积扩大。
3.内禀液化:湿陷性黄土地基中存在多孔水分,当地震或振动作用于土壤时,土壤内的水分受到振动影响增加了孔隙水压力,从而引发黏土颗粒之间的摩擦减小,土体流动性增加,导致土壤液化,加剧地基的沉降和变形。
1.地基改良:通过对湿陷性黄土进行地基改良,提高其工程性质,减少地基湿陷。
常用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加固、加密、加固加密等。
例如可以采用灌浆、土石槽加厚等方式,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强度,减少土壤的湿陷性。
2.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具有较高的含水量,通过适当的排水处理,可以减少地基的湿陷。
可以采用井点排水、地下水泵抽水、横向排水等方式,将地下水位降低,减少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3.增加地基承载力:湿陷性黄土的强度较弱,通过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的沉陷。
可以采用加密填筑等方式,将土壤的结构改造为坚实的基岩,提高土壤的承载力,减少地基的沉陷。
4.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方案: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进行建筑设计时,应遵循合适的建筑设计方案,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地基的湿陷。
例如可以采用浅基础、增加地基宽度等方式,减少地基的沉陷。
总结: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主要是由于土壤吸水胀缩、土壤结构破坏等因素引起的。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可以采取地基改良、排水处理、增加地基承载力和选择合适的建筑设计方案等方法,有效减少地基湿陷的程度,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要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在各个地区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特别注意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保证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本文将重点探讨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的要点。
一、区域特点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区指的是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因潮湿而容易产生陷落和流失现象。
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复杂,土壤多为黄土和粉土,湿陷性较强。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时,需要充分了解地区的地质特点和土壤结构。
二、岩土勘察要点1. 地质调查:充分了解地质构造、土层分布、地下水位等信息,为后期地基处理提供依据。
2. 土壤性质:通过取样分析,掌握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质,为地基处理设计提供依据。
3. 陷落特征:了解土地的陷落特点和程度,评估土地的稳定性和承载力。
三、地基处理要点1. 基础设计:根据勘察结果,设计合适的地基结构和基础形式,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地基加固:采用适当的加固方法,如搅拌桩、灌注桩、土钉墙等,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3. 排水处理:采用合适的排水系统,保证地下水排泄通畅,减少地下水对地基的影响。
4. 地基处理机械:选择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地基处理机械和设备,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
四、施工管理要点1. 土地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土地的保护,避免进一步的陷落和流失。
2. 质量监控: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施工操作,加强对地基处理质量的监控和检验。
3. 安全考虑:考虑到地基处理过程可能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产生影响,需要加强安全管理和保障措施。
纵观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需要全面了解地区的特点和复杂性,以科学的方法进行勘察和处理。
只有充分考虑地质、土壤、地下水等因素,合理设计地基结构,严格施工管理,才能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岩土工程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土,具有很高的湿陷性。
湿陷是指黄土在遇水后发生体积变化,造成地基下沉,给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带来风险。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主要包括土壤的结构变化和孔隙水压力的增加两个方面。
下面将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原理和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包括土壤结构变化和孔隙水压力的增加。
黄土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遇水后会发生结构变化。
在干燥状态下,黄土颗粒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隙,但这些空隙通常被含水层中的水填充。
当地基遇水时,水会渗入土壤中,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黏土胶结物逐渐溶解,土壤逐渐变为颗粒间的滞流状态,从而使土壤的结构变得松散。
当孔隙中的水分增加时,会导致孔隙水压力的增加。
孔隙水是指黄土中各种形态的水,包括含水层中的水、吸附水以及吸湿的水分。
当土壤含水量增加时,孔隙中的水分更多,水分会对土壤施加压力,从而造成土壤收缩和地基的下沉。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改良黄土土壤以及结构上的处理两个方面。
第一,改良黄土土壤是主要的处理方法之一。
常用的改良方法包括加固黄土、加水泥等。
加固黄土主要通过加固地基来减少土壤的变形,常见的方法有振动加固法、静压加固法等。
振动加固法是指通过挖掘机械振动器在土壤中辗压,使土壤的颗粒重新排列,从而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减少土壤的变形。
静压加固法是指将压实设备压实于土壤中,并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土壤发生一定的密实度改变。
第二,结构上的处理是进一步提高建筑物安全稳定性的方法。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土壤湿陷的影响。
在地基设计时,可以采用加宽地基、深基础等方法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加固地基的方法,如增加地基的厚度、使用加筋混凝土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是指黄土在受水浸泡或湿度变化的作用下发生的一种土壤变形现象。
其主要原理包括黄土粒子间的粘聚力和吸附性,以及含水量的变化。
黄土中的粘聚力主要是由于粘土矿物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使得颗粒之间带有静电吸引力。
当黄土受水浸泡时,由于颗粒表面的水分子的引力作用,颗粒间的粘聚力增强,导致黄土体积膨胀。
反之,当水分子蒸发或排水后,颗粒间的粘聚力减小,黄土体积收缩。
这种体积变化就会产生黄土地基湿陷。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和工程措施两种。
物理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控制水分:通过加水或排水等方式控制黄土体含水量,以降低湿陷程度。
比如在施工前进行合理的排水或干燥处理。
2.改良黄土:通过添加改良剂来改变黄土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提高其抗湿陷性能。
常用的改良剂包括石灰、水泥等。
3.土体加固:通过加固黄土体的强度,减小其变形性。
常用的加固方法有地下连续墙、桩基等。
工程措施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预压法:在施工前使用压载设备对地基施加压力,使黄土体发生变形,并预先压实地基。
这样可以减小地基湿陷的程度。
2.悬浮地基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上悬浮浮层,使建筑物在浮层上建立,从而减小地基湿陷对建筑物的影响。
3.地基加固:通过加固地基的方式来改善黄土地基的承载力和抗湿陷性能。
常用的加固方法有灌浆、加筋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是由于黄土粒子间的粘聚力和含水量变化所引起的。
处理湿陷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处理和工程措施,旨在控制水分、改良黄土、土体加固和工程措施等。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黄土地基的湿陷程度,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湿陷性质的特殊土壤类型,其在遇到水分的作用下会发生体积变化,导致建筑物的沉降和破坏。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是由于土壤中的黏性颗粒之间的吸附力和吸水力导致土壤颗粒聚结和体积收缩。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排水处理、改良处理和断层处理等。
1. 吸水性:湿陷性黄土由于土壤的颗粒间隙较大,含有大量的毛细孔,能够很好地吸收和储存水分。
当土壤吸水后,土壤中的黏性颗粒之间的吸水力增强,导致土壤体积发生变化。
2. 颗粒聚结:湿陷性黄土中含有一定量的黏土颗粒,这些颗粒具有黏性和胶结性质。
当水分分子进入黏土颗粒间隙时,颗粒表面的电荷变化,引起吸引力增强,颗粒之间结合力增大,产生颗粒聚结现象。
3. 含水率变化:湿陷性黄土在不同含水率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
当土壤的含水率增加时,土壤体积会相应增大;而当含水率减小时,土壤体积会相应减小。
湿陷性黄土在遇到水分作用下会发生体积的收缩和膨胀,从而引起地基的沉降和破坏。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 排水处理:通过提高地下水位附近的排泄能力,将地下水排出,以降低土壤的含水率,从而减小土壤体积的变化。
这可以通过排水沟、排水管等设施进行实现。
2. 改良处理:通过添加改良材料,改变土壤的物理和力学性质,以改善土壤的稳定性和抗湿陷性能。
常见的改良材料包括石灰、水泥、石粉等,它们的添加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和黏粒的性质,减小土壤的吸水能力和颗粒聚结现象。
3. 断层处理:对于已经严重受损的地基,可以通过开挖和重新填充的方式来重新构筑地基。
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工程师进行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现代地基工程建设中,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尤为关键,能否有效加固或排水处理该类地基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形成原理、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加固和排水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旨在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湿陷性黄土是我国常见的地基地质类型,其在工程建设中容易引起严重的地基沉降和破坏,给工程安全和稳定性带来威胁。
深入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对于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保障工程安全至关重要。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工程建设的指导作用:通过深入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的指导,避免因地基湿陷引起的工程事故和损失。
2. 促进工程技术的发展: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需要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有助于促进相关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3. 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会对地下工程和地表工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地基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加固可以保障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深入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对于解决工程建设中地基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 正文2.1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形成原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形成原理主要是由于地基土壤中的粘土矿物颗粒与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在湿陷性黄土中,粘土矿物颗粒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膨胀性,当土壤中含水量增加时,粘土矿物颗粒吸收水分并膨胀,增强了土壤的粘聚性和塑性。
水分子会填充粘土矿物颗粒之间的空隙,使土壤结构变得松散,容易发生变形。
湿陷性黄土地基在长期受水分浸泡的情况下,水分子可使土壤中的颗粒间的极小空隙变得不稳定,同时占据了大量的孔隙空间,导致土壤的孔隙度变大,土壤密实度下降。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在水分作用下会发生明显的体积变化的黄土地基。
其主要原因是
黄土中的粘土矿物,特别是膨润土等吸附性矿物对水分具有强烈的吸附能力,当受到水分
的影响时,会吸附大量水分,从而导致土体体积增大,形成土体膨胀,造成地基的沉降和
变形。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预处理和改良两个方面。
预处理主要是通过调整
土体含水量和加载预压,以减小土体吸水膨胀的影响。
改良则是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以改
变土体的物理和力学性质,增强其稳定性和抗湿陷能力。
常见的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干挖法:在施工前将黄土地表层土挖掉,露出干燥的黄土基础,直接施工。
此方
法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的场地。
2. 捣实法:通过机械或人工捣击黄土地基,使其体积收缩,提前压实,减小土体吸
水膨胀的影响。
3. 覆土法:在黄土地基上铺设一层干燥的土层或者沥青、聚乙烯等防水材料,减少
黄土与地下水的接触,降低土体吸水膨胀的程度。
1. 石灰改良法:在黄土中加入石灰,并进行混合和加水反应,使黄土发生化学反应,增强其稳定性和抗湿陷能力。
3. 振动法:通过振动或冲击的方式,改变黄土中颗粒的排列结构,增加土体的密实
度和稳定性。
4. 渗流法:通过注入化学药剂或排水通道,改变黄土中水分的分布和流动路径,减
小土体吸水膨胀的程度。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特殊工程地质性质的土壤,其湿陷性是指在水分条件改变下,土壤发生体积变化,由于土壤颗粒的再排列和骨架的重组导致地基沉降和变形。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特性与其黏土矿物组成、含水量、结构特征以及土壤重度有关。
1. 颗粒排列重组:湿陷性黄土的颗粒间存在一定的胶结力,当土壤与水分接触时,胶结力被破坏,原本紧密排列的颗粒开始发生重组与再排列。
这导致土壤体积增大,发生沉降和变形。
2. 含水量变化: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对其湿陷性有很大影响。
当含水量增加时,黄土中的颗粒间润滑层厚度增大,土体内的空隙剧增,体积扩大,引起地基沉降和变形。
3. 结构透水性:湿陷性黄土具有较好的透水性,但因其颗粒间胶结作用强,使土壤内部存在密实层。
当水分进入土壤后,密实层难以透水,导致上层的土壤水分无法顺利排出,使得地基部分区域沉降。
1. 湿陷区域的预处理: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勘察,确定湿陷区域的边界和分布,以及湿陷深度、厚度和变形特征等。
在地基工程施工前,对湿陷区域进行预处理,如加固、排水等,减少地基变形。
2. 预压加固法:通过施加预先施加的压力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减少沉降和变形。
预压可以采用静载试验、土体填充、钢板水平约束等方法进行。
3. 排水处理:通过提高地基的排水能力,及时将土壤中的过多水分排出,减少土壤饱和和润滑导致的体积扩大和变形。
常用的排水方法包括建设排水沟、埋设排水管道等。
4. 土体改良方法:可以通过土体改良来改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性质。
如采用土壤加固剂、土壤固化剂等提高土体的结实度和稳定性,减小地基的变形。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主要涉及颗粒排列重组、含水量变化和结构透水性等因素。
在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需要综合考虑预处理、预压加固、排水处理和土体改良等方法,以减小地基的沉降和变形,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性。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
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具有较高含水量时容易发生塌陷和沉降现象的地层。
由于其水分含量的改变,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开裂、沉降、地面坍塌等问题,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构成一定威胁。
因此,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合理处理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改土、加固、防治以及施工技术等方面浅述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措施。
首先,改土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常用方法之一、改土的原则是利用其他非湿陷性黄土或砂土等材料与湿陷性黄土掺合,减少土壤的水分吸附性能和膨胀性,从而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改土材料的选择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工程要求,可以选择沙子、砂质黄土、粘性土等,将其与湿陷性黄土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
改土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工艺和掺和比例的合理性,避免对原土进行过度掺和,以免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
其次,加固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固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稳定性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变形能力。
目前,常用的加固方法主要有土工合成材料加固、土壤改良和地基处理等。
土工合成材料加固是利用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布、土工网等)使土体形成一种具有较高抗拉强度和稳定性的复合材料,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
土壤改良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轻质骨料或其他改良材料来改良土壤,提高其物理性质和改善工程性能。
地基处理是采用地基加固、基坑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地基进行处理,从而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抗沉降能力。
再次,防治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根本措施之一、防治的目的是通过采取控制水分的措施,避免地基因水分变化引起的塌陷和沉降等问题。
防治的方法主要有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合理的灌浆和放水等。
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是通过设置合理的排水沟、排水渠、排水井等,加强对地基水分的排除和控制。
合理的灌浆是采用特殊的灌浆材料将地基中的水分排除,并填充其中的孔隙,增加地基的密实性和稳定性。
在防治中,对于重要工程,可以采用深层处理和加固措施,并配合监测系统来实时监测地基的变形和水分变化。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当土壤受到湿润作用时,土壤体积会发生明显变化,导致地基沉陷的现象。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原理主要有:
1. 钙离子交换作用:湿陷性黄土中含有丰富的膨润土矿物,这些矿物质中的钙离子可以与土壤中的其他阳离子(如钠离子)交换,形成膨胀颗粒,使土壤体积增大;而当土壤受到水分浸润时,膨胀颗粒会释放出吸附的水分,导致土壤体积减小,从而造成地基沉陷。
2. 结构破坏作用:湿陷性黄土在受到水分浸润后,水分会渗透到黄土中的微孔和粒间隙中,使其被湿润,从而导致土壤颗粒结构的破坏和疏松,使土壤体积减小,从而造成地基沉陷。
1. 增加地基承载力:通过加固地基,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地基沉陷。
常用的方法有灌浆加固、纤维增强土等。
2. 改善土壤结构:通过改变黄土中的颗粒结构,增加土壤的稳定性,减少土壤体积的变化。
常用的方法有土壤改良、掺入适量的砂质土等。
3. 控制地下水位:黄土地基的沉陷与地下水位有很大的关系,适当控制地下水位可以减少地基沉陷的发生。
常用的方法有降低灌水量、加设排水系统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沉陷的原理主要包括钙离子交换作用和土壤结构破坏作用。
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方法主要包括增加地基承载力、改善土壤结构、控制地下水位和加固地基基础等。
浅谈黄土的湿陷性及其地基处理问题
浅谈黄土的湿陷性及其地基处理问题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城镇化的不断推广,建筑行业也发展起来,在许多黄土地区进行相关的建设工程时很容易发现湿陷性的问题。
这种湿陷性的问题对于黄土地区的整体结构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变形现象,这就需要加强对于黄土地区工程结构的重视程度。
本文根据实际的黄土湿陷性与地基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相关的文献与书刊提出一些想法期望给予相关人员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黄土结构;湿陷性;地基处理;黄土地基一、关于当前的黄土湿陷性与地基现状分析(一)关于当前的黄土地区现状我国的地界十分广泛,在许多的黄土地区经常会出现一些水土流失的问题,这也就造成了整体的黄土地区出现的地基湿陷水库边坡等等问题。
这些地质灾害性的问题也很容易影响到附近的居民正常生活,严重的还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当前处于城镇化发展十分迅速的时期,也就意味着对于黄土地区的构架问题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在我国的一些华北地区等等经常会遇到一些黄土地区,这部分区域经常采用低湿度湿陷性黄土来降低湿陷变形的危害,并且对于黄土的地基承受力等等都要进行提高。
许多的饱和黄土都是由湿陷性黄土饱水产生的通过这种方式来提升地基的承载力,减少关于有害压缩产生的一些变形问题。
(二)黄土湿陷性的地基问题湿陷黄土在天然的湿度状况下压缩性较低强度相对较高,因此在这种环境下受到破坏的程度较低,然而如果出现了雨水的冲刷或者受水浸湿达到饱和之后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土层的自重应力与外部的附加应力共同进行作用就造成了黄土的强度大大降低。
当土体中残余的强度不足以抵抗土体中的结构应力时,土体结构会变化,迅速破坏,失去原有的状态。
这种环境下地基问题很有可能会沉降出现问题,例如一些开裂下陷等等。
这种黄土的湿陷性损害不仅仅影响到相关的工程地基,甚至有可能影响周围的一些建筑或者造成该地区的黄土地基的湿陷程度,逐渐产生恶性循环。
二、关于我国的地基处理不足(一)关于工程的相关地基问题我国的地区地质复杂多样,对于黄土地区这种本身就不具备良好的地基状态更应当加强相关的地基重视程度。
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建筑与装饰2023年4月下 171湿陷性黄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路少山 任睿祺 彭阿丽山西冶金岩土工程勘察有限公司 山西 太原 030032摘 要 在对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工程勘察的时候,须查明土层的成分、湿陷系数、湿陷起始压力、湿陷等级及类型等性质;同时结合建筑物的特点、设计要求和周边环境,对地基进行评价,并对工程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处理建议。
不过,在现场勘察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困难,因此,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工程地质勘察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作了研究探讨,希望对工作实际进行借鉴和参照。
关键词 湿陷性黄土;岩土工程勘察;问题讨论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urveying at Collapsible Loess AreaLu Shao-shan, Ren Rui-qi, Peng A-liShanxi Metallurgical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urveying Co., Ltd., Taiyuan 030032, Shanxi Province, ChinaAbstract When conducting engineering surveying at collapsible loess area,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out the soil layer composition, collapsing coefficient, initial collapsing pressure, collapsing grade and type, and other properties. At the same tim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ilding,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 foundation is evaluated, and the economic and reasonable foundation treatment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project. However, there are also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field surveying work, so this paper studies and discusses som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engineering geological survey in China,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ctual work.Key words collapsible loes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urvey; problem discussion引言 在我国西北和黄河中部地区,湿陷性黄土以粉土为主,同时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黄土的湿陷变形成为工程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问题,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地区。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是含有较高的风化粘土和高含水量,当水分进入土体时,黄土会迅速膨胀,导致地基沉陷和变形问题。
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深挖加填地基:通过深挖土体,将松散的黄土去除,然后使用干燥的材料填充,如碎石、砂等,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2.地基加固:地基加固是通过施加外部荷载或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来改善地基的稳定性。
常用的地基加固方法包括加设地基梁、振动加固、土体固化等。
3.地基注浆:地基注浆是通过注入浆液到土体中,使土体颗粒间形成胶结结构,提高土体的粘聚力和抗剪强度,从而改善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4.排水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沉降和变形主要是由于水分进入土体导致的。
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可以减少水分对地基的影响,从而缓解地基的湿陷问题。
常用的排水处理方法包括地基排水沟、水平水对等。
5.地基改良:地基改良是通过改变地基土体的物理性质和结构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排水性能。
常见的地基改良方法包括碾压加固、灰浆改性、石灰石固化等。
6.地基加压实:地基加压实是通过施加重载或机械震动的方式,使黄土颗粒间产生密实或固结,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性能和稳定性。
7.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在黄土地基上建造建筑物时,应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和设计方案,以降低地基沉陷和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
总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土体的物理性质、排水性能和承载性能等因素。
通过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地基的沉陷和变形,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工程实例二:强夯法处理地基
总结词
高效、适应性强、经济合理
详细描述
强夯法是一种利用重锤的冲击力来夯实土地 的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强夯法 能够有效地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并降低土 地的湿陷性。这种方法在处理各种不同类型 的湿陷性黄土地基时,都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和经济合理性。
工程实例三:垫层法处理地基
改善地基稳定性
地基处理可以提高地基的 稳定性,防止地基滑动和 变形。
降低地下水位
地基处理可以降低地下水 位,减少地基的含水量, 提高地基的强度。
设计原则
因地制宜
科学合理
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具体情况和工程要求 ,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和技术。
进行地基处理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地质勘察 、工程地质条件、建筑物特点等因素,确保 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设计中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23-11-04
目录
• 引言 •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性 • 地基处理设计原则 •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 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 工程实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黄土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具有典型的非饱和、多孔介 质特性,其内部土颗粒排列疏松,具有高孔隙性和高压缩性 ,尤其在自重作用下容易发生变形和湿陷。
度和变形具有重要影响。
结构破坏与修复
湿陷性黄土在干燥和浸湿状态 下结构的破坏和修复现象对其 强度和变形具有重要影响。
应力状态
应力状态对湿陷性黄土的变形 和强度具有重要影响,如自重
应力、附加应力等。
03
地基处理设计原则
地基处理的目的
提高地基承载能力
通过地基处理,提高地基 的承载能力,减少沉降和 变形。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地基土,这种土壤的黏性非常强,含水量较高,是土壤中最具有危害性的类型之一。
在施工过程中,若不注意对其进行处理,将会对建筑物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可靠性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至关重要。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湿陷性黄土具有土壤黏性大、塑性大、含水量较高的特点。
黄土层中还会经常出现开裂、滑移等情况,使其在工程建设中表现出较强的难处理性。
土壤开裂会严重影响到工程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滑移则容易导致地基沉降、工程结构变形等问题。
二、处理方法1.加固处理由于湿陷性黄土土体存在一定的强度,可通过加固处理来提高其抗压性能,防止土体沉降。
加固处理的方法包括土钉加固、加筋混凝土、搅拌桩加固等。
土钉加固是通过将钢筋固定在土壤中,利用钢筋的拉力达到加固效果。
因此,需要考虑到钢筋数量、穿越深度、预埋深度和拉力的大小等因素。
加筋混凝土则需要在黄土表面压制一层钢筋网,并在上面浇筑混凝土。
这样可以提高黄土在拉力状态时的强度和稳定性。
搅拌桩加固需要将钢筋网穿透黄土,然后向地下注入从混凝土搅拌机中生产的预先预制的混凝土,达到加固效果。
2.改良处理改良地基是改变土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微观结构性质,以提高其强度和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通常包括土壤加固技术、加硬剂加固技术以及夯实加固技术等。
土壤加固技术是向土壤中注入填充材料,防止土壤塌陷、开裂和滑移。
比较常见的方法包括水泥或灰浆注浆法、颗粒增强法和粉末加固法等。
加硬剂加固技术是将聚合物或钙基加固剂引入土壤中,通过化学反应促进土壤的固化和加固。
加硬剂加固技术可以提高湿陷性黄土的抗压能力。
夯实加固技术是利用夯实机为黄土地基施加静载的一种方法。
夯实技术除了可以增加黄土的密实程度,还可以提高黄土地基的抗压承载能力。
三、注意事项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不仅要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加固材料的选择根据土壤加固技术的不同而不同。
选择合适的加固材料可以提高加固效果和工程质量。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地基处理及工程措施地基处理措施:1.降低地下水位:地下水位是导致黄土湿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降低地下水位是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采用降水井、抽水井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地基变形。
2.地基加固:可以采用加固桩、混凝土悬挂墙、机械增强法等方式,对黄土地基进行加固。
加固桩可以增加地基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混凝土悬挂墙可以防止土体的变形和下沉;机械增强法则通过向黄土中注入增强材料,增强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3.地基排水:通过减少地基内部的水分含量,可以有效减少黄土地基的变形和塌陷。
可以采用排水沟、排水管道等方式,将地基内部的水分排出。
4.地基改良:通过注浆、砂浆灌注等方式,改良黄土地基的物理和力学性质。
注浆可以填充黄土中的空隙,提高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砂浆灌注则可以改变土体的孔隙结构,提高土壤的抗变形能力。
5.预压法:通过在黄土地基上施加一定的压力,使土体膨胀、变形,提高土壤的密实度和强度。
可以采用预压桩、预压板等方式进行预压。
工程措施:1.合理设计:在进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黄土地基的特性和可能发生的变形情况。
设计时应合理设置地基处理措施,并确保地基处理措施与工程的要求和质量相匹配。
2.定期检测: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地基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地基的变形和塌陷情况。
3.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地基处理工程的管理,确保施工质量和效果。
对于不合格的地基处理工程,应及时进行整改。
4.安全预测:在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预测地基可能发生的变形和塌陷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通过以上地基处理措施和工程措施,可以有效地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设用地的紧缺,开发利用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建设越来越多。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性给工程建设带来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地基湿陷问题一直是困扰工程建设者的难题。
深入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和处理方法对于保障工程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湿陷性黄土地基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和易于发生湿陷现象的黄土。
其湿陷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结构变化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土壤颗粒较为松散,孔隙度较大。
当土壤受到水分渗透后,土壤颗粒之间的间隙会被水填满,造成土壤颗粒之间的黏结力减小,土壤整体强度下降。
毛细管效应也会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吸力增大,进一步削弱土壤的稳定性。
2.土壤物理性质变化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还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密切相关。
由于土壤颗粒之间的间隙被水填满,土壤的孔隙度增大,导致土壤整体重量减小,从而引起地基上的地表下沉。
湿陷性黄土地基中含有较多的粘土和有机质,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对土壤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在水分的作用下,粘土会膨胀,土壤的稳定性得到破坏。
土壤中的有机质通过吸附水分,使得土壤间隙度增大,进而引起地基的沉降。
4.外部水分作用外部水分的水负荷是导致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降雨、地下水位上升等情况下,外部水分的渗透会导致土壤颗粒间的黏结力减小,从而引起地基湿陷。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原理主要包括土壤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以及外部水分作用。
了解这些原理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处理方法,以保障工程建设的安全。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工程建设者关注的焦点,针对这一问题,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处理方法,包括土基改良、排水处理和加固措施等。
1. 土基改良土基改良是指通过改变土壤结构和性质,提高土壤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一系列措施。
常见的土基改良方法包括添加胶结材料、压实填筑、冻结处理等。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是指含有一定比例的黄土,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膨胀性,土体在受到水分影响后容易引起地面沉降或塌陷的地基类型。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主要原理是由于黄土中重晶石颗粒的吸水膨胀和释放引起土体体积的变化,进而导致地基变形和沉陷。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改良和加固两种方式。
改良方法是通过改变土体结构和性质,降低其吸水性和膨胀性,减少地基沉陷的发生。
加固方法则是在土体上进行加固处理,提高其承载力和稳定性,以防止地基沉陷和变形。
改良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减水混凝土:将减水剂加入混凝土中,降低黄土吸水性和膨胀性,提高土体稳定性。
2. 粉煤灰:将粉煤灰掺入黄土中,通过胶结作用降低黄土的膨胀性和可塑性。
3. 排水处理:对黄土地基进行排水处理,降低土体含水量和孔隙水压力,减少地基沉陷的可能性。
4. 预压处理:在施工前对地基进行预压处理,通过提前加载和压实土体,减少地基沉陷。
加固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 土石方加固:在黄土地基上堆石或填土,增加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 桩基加固:在黄土地基上打入桩基,通过桩与土体之间的作用,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3. 灌浆加固:将硬化的材料灌入黄土地基中,增加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
4. 地基换土:将湿陷性黄土地基挖掉,换上质量较好的土壤,使地基不再受到黄土的影响。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具体选用何种方法需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经济效益综合考虑。
在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地基进行综合评价和监测,以确保处理效果和工程质量。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危害及处理
浅谈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危害及处理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后土的结构破坏而发生显著附加变形的土称为湿陷性土,属于特殊土。
有些杂填土也具有湿陷性。
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中和华东部分地区的黄土多具湿陷性。
1.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1.1湿陷性黄土:凡天然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湿陷变形,强度也随之降低的,称为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分为自重湿陷性和非自重湿陷性两种。
1.2自重湿陷性黄土:黄土受水浸湿后,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作用下发生湿陷的称自重湿陷性黄土。
1.3非自重湿陷性黄土:若在自重应力作用下不发生湿陷,而需在自重和外荷共同作用下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2.黄土湿陷的原因:2.1水的浸湿:由于管道(或水池)漏水、地面积水、生产和生活用水等渗入地下,或由于降水量较大,灌溉渠和水库的渗漏或回水使地下水位上升等原因而引起。
2.2黄土的结构特征:季节性的短期雨水把松散干燥的粉粒粘聚起来,而长期的干旱使土中水分不断蒸发,于是,少量的水分连同溶于其中的盐类都集中在粗粉粒的接触点处。
可溶盐逐渐浓缩沉淀而成为胶结物。
随着含水量的减少土粒彼此靠近,颗粒间的分子引力以及结合水和毛细水的联结力也逐渐加大。
这些因素都增强了土粒之间抵抗滑移的能力,阻止了土体的自重压密,于是形成了以粗粉粒为主体骨架的多孔隙结构。
黄土受水浸湿时,结合水膜增厚楔入颗粒之间。
于是,结合水联结消失,盐类溶于水中,骨架强度随着降低,土体在上覆土层的自重应力或在附加应力与自重应力综合作用下,其结构迅速破坏,土粒滑向大孔,粒间孔隙减少。
这就是黄土湿陷现象的内在过程。
2.3物质成分:黄土中胶结物的多寡和成分,以及颗粒的组成和分布,对于黄土的结构特点和湿陷性的强弱有着重要的影响。
胶结物含量大,可把骨架颗粒包围起来,则结构致密。
粘粒含量多,并且均匀分布在骨架之间也起了胶结物的作用。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分析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容易受潮湿影响而发生变形和破坏。
在工程施工中,湿陷性黄土的存在会给地基工程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和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一、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的原理1.1 湿陷性黄土的成因湿陷性黄土是一种典型的风成黄土,主要由黏土、砂砾和少量的泥质沙组成,其物理特性主要表现为颗粒细小、结构松散、含水量较高。
湿陷性黄土地基在潮湿条件下会发生明显的变形,这是由于土壤中黏土矿物的吸水膨胀导致的。
而这种吸水膨胀是由于土壤中黏土矿物中的粘粒结构在吸水后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黏土颗粒吸水膨胀而引起的。
在潮湿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会被黏土颗粒吸附,并引起黏土颗粒间的排斥力增大,导致土体的体积扩大。
当水分含量增加时,黏土颗粒之间的排斥力明显增大,使得土体的整体抗剪强度降低,从而导致地基发生变形和沉降。
除了土壤本身的特性外,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工程施工中,地基加压、排水不畅、自然降雨等都会引起地基的湿陷。
地下水位的上升、地基周围环境水分含量的变化也会影响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程度。
2.1 提前预防在工程设计阶段,应根据地基土壤的特性和地下水位状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可以采取排水措施、改善地基土质等方法来减少地基的湿陷,提前避免不利影响。
2.2 地基处理地基处理是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基湿陷问题的主要方法之一。
可以采取加固处理、改良处理等措施来提高地基的抗湿陷能力。
在地基处理中可以采用灌浆加固、土体固化等方法来改善地基的物理性质,以减少地基的湿陷。
2.3 施工控制在工程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地基的荷载、排水等情况,尽量避免对地基的进一步影响。
应合理设计和施工,确保地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4 监测和维护在工程使用阶段,应对地基的变化情况进行定期监测,一旦发现地基出现湿陷现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维护措施,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问题解析
基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问题解析
摘要:湿陷性黄土是指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 ,受水浸湿后 ,土的结构迅速破坏 ,发生显著的湿陷变形 ,强度也随之降低的称为湿陷性黄土。
本文主要就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特点入手,介绍了湿陷性黄土的两种分类及其各自特点和对建筑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不当在工程中容易出现的“弹簧土”现象,并对“弹簧土”现象的产生做了力学分析;阐述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原理和方法,可供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时参考.。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稳定性分析;弹簧土;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黄土是一种黄色粉状土质,其形成时期大约在第四纪时期。
在黄土中含有大量的碳酸盐类物质,一般肉眼则可以分辨其存在的空隙。
黄土的形成,主要是通过风力搬运堆积,但是却没有对深层次的土质发生扰动,因此一般主要由风的作用而形成。
湿陷性黄土则是一种非饱和的欠压密土,其中存在着很多的大空隙,在正常的湿度下,其具较高的强度,不容易发生变形。
但是,如果遇到水的浸湿,则其强度会大大的降低,会在压力的作用下产生较大的变形,引起对建筑物的倾斜,甚至是倒塌。
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分布较广,处理不当,会造成无法继续施工或严重的工程事故。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是影响地基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特点
土在自重压力或非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受水浸湿时将产生急剧而大量的附加下沉,这种现象称为湿陷。
具有湿陷性质的黄土,叫做湿陷性黄土层或简称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的主要特征为:(1)基本色调是黄色,通常为黄褐,褐黄,灰黄,棕黄等颜色;(2)含盐量较大,特别是碳酸盐含量尤为突出,另外硫酸盐、氯化
物等含量也都比较高;(3)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岩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
化学成分为SiO2,Al2O3和碱土金属钙镁含量都比较高;(4)粉土颗粒含量较多,湿陷性黄土粉土颗粒(0.05~0.005 mm)一般占半数以上55%~60%者居多;(5)一般具有大孔性,大孔隙常常肉眼可见,空隙比1.0左右,呈松散结构状态;(6)在天然剖面上,具有垂直节理;(7)具有湿陷性。
受水浸湿后仅在土的自重压力作用下就产生失陷的土叫自重湿陷性黄土;而受水浸湿后需要在土的自重压力和附加压力共同作用下才产生湿陷的土称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自重湿陷性黄土只有在一定埋藏条件的黄土层中才能产生,大量观测和工程实践表明,如果均质黄土层较厚,地下水位较低。
降水量较小,必然会产生自重作用下的湿陷。
但是在条件平坦的地区,经过工程前期处理后,这种湿陷对建筑物的正常运行没有严重危险。
而外荷载引起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在没有外荷载影响的时候,浸水后基本不会产生湿陷,但是当在建筑物重量作用下已达到沉陷稳定的地基,在少量水浸湿几小时后就会出现土的铅直快速变形,对建筑物各类结构的变形均有较大影响。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时,常常遇见一些工程地质问题,主要而常见的有:湿陷性,地基强度与压缩性,斜坡的稳定性,还包括潜蚀陷穴,冲推,泥石流以及古墓,砂井砂巷,水渠水库蓄水以及其它工程活动所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
以上种种都能给建筑物的使用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
二、湿陷性黄土与“弹簧土”问题分析研究
在含水量很大的粘土、粉质粘土、淤泥质粘土腐殖土等原状土上进行压实或回填,由于原状土被扰动,颗粒之间的毛细孔遭到破坏,水分不宜渗透和散发,当气温较高时对其进行夯击或碾压,特别是用光面碾滚压表面形成硬壳,更加阻止了水分渗透和散发,形成软塑状“弹簧土”。
随着施工进行,压力不断变化及基础中有水注入,“弹簧”现象甚至会伴随着“液化”现象,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弹簧土”产生的力学分析:在计算地基容许承载力时考虑的土体的强度不取决于土体中的颗粒本身强度,而受颗粒间的互相连接强度所左右。
颗粒间连接强度主要表现为内摩擦力和凝聚力。
对于松散状态的砂类土,内摩擦力是主要的,而对于粘结状态的粘性土则凝聚力起主导作
用。
如果由碳酸钙、石膏和其他水溶盐类胶结的,则由此产生的凝聚力遇水就会降低甚至消失,而如果土颗粒由硅化物、铁化物胶结起来,则由此产生的凝聚力遇水就不会减弱。
湿陷性黄土的物质组成,尤其是胶结物质组成不同,产生的后果就不一样。
前者产生沉陷,后者可能产生“弹簧土”现象。
施工前要对地基的土质进行全面的勘察,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法,避免出现“弹簧土”现象。
三、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问题分析
地基处理是防止黄土湿陷性危害的主要措施。
通过换土或加密等各种方法,或者是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使处理后的地基变为不具有湿陷性;或者是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减小原有地基的总湿陷量,控制下部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不超过规范规定的数值。
当地基的湿陷性大,要求处理的土层深,技术上有困难或经济上不合理时,也可以采用深基础或桩基础穿越湿陷性土层将上部荷载直接传到非湿陷性
土层或岩层中。
四、具体举例子分析
某企业拟建一污水处理厂,勘察单位作完工程勘察后,认定该工程地质条件良好。
但是基础开槽后发现区域内有一块24 m *70 m的“软土”,汽车载重后无法行驶。
取一小块搓球,遇阳光暴晒后,坚硬如石。
经勘察单位对此特殊区域二次勘察后,认定此土质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埋深12 m左右。
该湿陷性黄土地基上坐落有事故调节池一个(40 m ×25 m ×9 m),二次?汽池一个(60 m ×25 m ×9 m),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由于本污水处理厂采用污泥活化法处理工业废热水,但是气温的偏低将无法使污水处理厂投入生产,直接影响该企业全年生产效益。
经勘察、设计、施工三方研究决定采用砂石垫层(2m)加3:7(300 mm)灰土,并调整两池之间的距离,由1 m调整为2 m。
该污水处理厂运营多年,经实地观测,未发现建筑物有倾斜,开裂等不均匀沉降现象的出现,表明该地基稳定。
湿陷性黄土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存在,在地基处理过程中,假如施工方法采用不当就会出现类似“弹簧土”现象的发生。
结合实例可以看出:(1)施工前要对地基的土质进行全面的勘查,确定是自重湿陷性黄土,还是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并判定湿陷等级和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2)要避免对土体产生
的大的扰动,做好建筑物四周防水,避免漏水浸泡局部地基土;(3)严格按规范的要求施工,采取结构措施,以减小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或使结构能适应地基的湿陷变形。
五、结语
湿陷性黄土是在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土质,在这部分地区进行施工时,应当确保具有较为完善的施工组织设计,同时也需要对施工技术进行有效的控制,根据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和湿陷程度,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确保施工的安全性,保证建筑物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白俊平,左建,阎涛.湿陷性黄土处理的探讨与研究[J].中国
勘察设计,2012(01)
[2]杨旭辉,徐晓雷.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设计与施工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09(28)
[3]于清高,邵生俊,陶虎,邓国华.湿陷性黄土地基综合处理新技术的现场试验与效果分析 [J].岩土力学,2008
[4]谢定义.讨论我国黄土力学研究中的若干新趋向[J].岩土工程学报,2001.
[5]裴章勤,刘卫东.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6]汪国烈,李新怀.大厚度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处置[A].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C].2008.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