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试卷命题意图及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与教学建议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与教学建议

高一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高一一部郭朋一、试题评价(一)关于试卷命题科学性的分析高一历史月考考试试卷遵循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紧紧围绕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核心知识,围绕初步运用历史基本能力来命制题目,试卷比较科学,考查目标合理、明确,题目表述规范。

容量比较适中,对于一个小时,题量稍显不足。

题目的覆盖面合理,几乎覆盖了必修一第一单元的所有主干知识。

材料选取严谨、有新意,材料题的梯度明显,材料题的第三问都给学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二)对试卷题型、卷面的分析1、试题及成绩分析:选择题30个小题,每题2分,共60分;材料解析题两小题,共40分,试卷总分为100分2.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审题和分析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按要求答;不会通过分析题目信息抓出问题的关键。

②理解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时凭着感觉答。

③语言表达能力差④史料结合意识差:不会用课本知识处理材料解答问题⑤选择题命中率不高:对课本知识非常陌生,没记到背到知识考点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总体来说,学生考出了应有的水平。

也反映了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1、学生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考点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对于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需要进一步巩固。

3、对于历史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4、学生对构建古代政治制度的思路知识框架有待加强5、选择题命中率还需要提高。

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改进措施如下:1、练习加强。

在讲课的具体问题中,把知识点题目化具体化进行强化。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规范性板书。

给学生做好榜样作用,保证板书的完整性,规范性尤其是解题的板书,给学生做好示范。

3、在对古代的一些制度习俗的讲解中,多用生活中的实例。

从具体的生活现象出发,先让学生有个感性的认识,从生活中发现古代对现在的影响,从具体到抽象。

高中历史学科命题思路和技巧

高中历史学科命题思路和技巧

试题呈现方式和材料的表现形式丰富
多样,不仅有文字,还有历史图片、地图、 表格、漫画等。图表题所占比例较大。 • 材料既有来源于现实社会的形象性题 材,也有出自于专著的原始材料,彰显了 历史学科自身的特点。
二、考试命题的几个概念与指标:
思维能力:思维是客体与方法的知识构成的认 知结构的活动。思维能力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体现出来的思维活力的量度,其高低、大小取 决于这两种知识的质量及其联系,以及支持这 种活动的情感及其倾向与力度。 考查思维能力的试题 在新情境中,运用已 有的知识、技能去观察、理解、思考才能解答 的新问题。
D=PH-PL
(5)复杂度
指习题内容结构的复杂程度,即习题提供的答 题条件、推论环节步骤、得出结论数量多少。
(6)梯度性
指对不同年龄段或不同年级的学生要制定不同 目标要求的习题集,同时对同一年级的学生也要经 过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递增阶段。
(7)全面性
• ①考核功能的全面性 • ②检测知识内容的全面性 • ③专题类型的全面性
三、考试命题注意事项:
1.以课标、考试大纲为纲。
合格考试,要求不超纲。所编 试题的内容和范围必须以课程标 准、考试大纲为准,不得自行增 减。
2 .突出重点,顾及全局,点面结 合,覆盖面要尽量大。
考试知识范围内的知识要点要心尽量涉及,由于一 份考卷的容量有限,不可能包罗一门学科教材的全部内 容,只能择其要者而考之,这就要求认真研究课程标准 的要求,吃透教材,以便考试内容的设计能突出重点, 兼顾全面,能以点带面,将教学大纲规定的重点内容为 主体内容,着重考核学生对“三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同时,也以面扶点,尽可能扩大测试的覆盖率,凡与 各章节教学要点、重点、难点相关的内容,都应有选择 的纳入考试内容,重点知识的题型宜选择容量较大的综 合性试题,如问答题、材料解析题,一般知识的考查宜 小型多样。因此,试卷内容(分值)的比例是重点大于 一般,而题量的比例是一般大于重点。

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试卷命题意图及教学建议

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试卷命题意图及教学建议

2011学年第一学期绍兴市高一历史试卷命题思想一、命题意图高一历史试卷命制的总体思路是突出能力立意,重视历史思维,体现学科特点,考查的范围是必修一和必修二1-4专题,命题的依据是教学指导意见。

难度略高于会考。

1.重基础——关注基本史实、基本结论和基本线索的掌握基本史实、基本结论和基本线索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最低要求,是历史分析能力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高一阶段应该将这“三基”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既是应对会考的要求,也为高二文理分班后文科班复习教学奠定基础,同时可以用于调节难度。

因此,命制了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如22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是对近现代政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思想流派,它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 D.《〈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发表有些试题考查基本的结论和线索,如选择题第10题:1911一1921年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趋势是A.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B.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C.由资产阶级改良向资产阶级革命转变D.由以城市为中心向以农村为中心转变2.重能力——关注历史知识的调动和运用基本史实、基本结论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

但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结论的考查中尽量避免两个倾向,一是考查的点过细,二是考查的形式过于死板。

力求做到考查主干知识,并以新颖的形式呈现,在考查基础史实的同时与能力考查结合起来。

例如选择题第11题:某同学读到一则近代文献:“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该文献最有可能是A.中共“一大”的宣言 B.中共“二大”宣言C.国民党“一大”宣言 D.中共“八一宣言”对“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这一主干知识,通过材料的形式呈现,既要求掌握基础知识: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共“二大”提出的;又要求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高一历史试卷讲评教案

高一历史试卷讲评教案

高一历史试卷讲评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本次考试中的表现和答题情况。

2. 纠正学生在答题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3. 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和解题能力。

教学内容:
1. 试卷总体评价
2. 各题型分析
3. 典型错误分析
4. 答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如何有效地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重点: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和注意事项,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投影仪
2. 试卷和答案
3. PPT课件
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本次考试的时间、内容和要求。

2. 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3.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学习。

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本次试卷的整体情况,包括难度、考点等。

2. 讲授新课:对每个题型进行分析,特别是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

3. 巩固练习: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4. 归纳小结:总结本次讲评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在答题时应注意的事项。

评价与反馈:
1. 设计评价策略:测试、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

2. 为学生提供反馈:针对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给予具体的建议和指导。

作业布置:
1. 订正试卷答案,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

2. 阅读相关历史教材,加强知识点的掌握。

3. 完成相关练习题,加强解题训练。

高中2011级(新)“一诊”历 史分析报告

高中2011级(新)“一诊”历 史分析报告

历史一、试卷分析1.本次测试的目标:测试内容是高三一轮复习的中国史(古代、近现代)和世界古代与近代的思想文化史、世界现代的政治经济史的内容(中外历史所占比例大致为7:3)。

命题依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与四川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命题思想是考查复习所涉主干知识及其理解、运用,坚持能力立意,注重对问题的理解、运用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反映高考四方面三层次12项能力要求,体现四川高考历史试题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特点,体现高中历史课程的特色和价值。

试题以通史体例设计,注意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的结合,具有综合性。

(1).总体说明:注意情境的创设。

十二个选择题,都注意情境的创设,这些情境,有学者或人物论述试题8个,有列表试题3个(8、10、11题)。

非选择题中,有3幅图,其余均为文字。

这种设计,体现以文字陈述为主、辅之以图表的组题形式。

重视对历史史实进行正面的考查。

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本套试题,重视对学生的正面引导与教育,如1题,重要说明宗法制的积极作用;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实是两个经济学家从本国利益进发,各自提出有利于本国的计划,具有一定的爱国性,也有一定的世界性。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性和世界意识。

重视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核.试题对四川考试说明中的能力目标要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查。

试题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大方面都进行了考查。

在选择题中,设置两个带有质疑性质的试题,意在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非选择题的具体设问中,涉及史实的考查设问有“内容”、“途径”等,涉及事件背景的有“背景”“原因”,涉及事件之间关系的有“继承”、“创新”,涉及对事件理性认识的有“趋势”、“简评”、“特征”等。

同时还考核了对历史观点的选择性论证(14题第一问的第二小问)和历史趋势的选择性解答(14题第二问的第二小问)。

这种多角度的设问,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1)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邢台一中郭仁然2011年全国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作为河北省大纲版教材的最后一次高考,认真分析研究其命题特点并制定相应的备考方案,对2012年的新课程高考意义重大。

一、试卷分析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1)在分数结构、知识点分布都较为合理,呈现“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的特点.1、历史试题整卷结构合理.2011年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中,属于中国古代史部分的有第12、13题和第37题(1)小题、第39题(1)(4)小题,共36分,占全卷分值的36%;属于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有第14、15、16、17、23题和第37题(2)(3)小题,共44分,占全卷分值的44%;属于世界近现代史部分的有第18、19、20、21、22题,共20分,占全卷分值的20%,与去年相比对对经济史的考查减少,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民族融合以及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考查加强。

其中14题和23题即考查中国近现代史又考查世界近现代史。

2、遵循《考试大纲》,渗透“新课标”,注重“双基"考查。

历史试题注重考查教材重点主干知识,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关系、中国近代抗争与探索、近代民主改革与革命、中国现代经济与新中国的外交、新航路开辟与世界经济、民主启蒙思想与政治实践、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格局、战后主要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等知识。

历史试题着眼于学习能力的考查,强调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试题仍然以材料题为主要考查题型,材料类型多样,以文字材料为主兼有表格等,以新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阅读理解、分析归纳、对比概括材料的能力以及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运用及迁移的能力。

3、突出时代感,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具有长久价值的热点问题,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考查。

试题以历史材料隐性考查学生对一些重大热点问题的关注,如辛亥革命100周年(第16题、第37题)、试题中第39题(1)(4)小题“从关中地区看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交流"注重引导学生对西部大开发这一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热爱,树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大局意识。

高中历史命题的三种意图

高中历史命题的三种意图
《 学与 管理 》 教
21 00年 4月 1日
高中历史命题的三种意图
◎浙江嘉兴 市嘉高实验 中学 马国良
命题意图是试卷 的核心精神。笔 者认 为高 中历史试 l 自己 的创 新 意 识 。 现
题命制主要体现以下三种意图: 从思维能力角度看, 应该 l 综合这 四项能力命制 的试题 ,有利于考查考生独立 体现与高考接轨 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考查 的意 图;从学 l 思考和探究性思维能力 ;有利于考查考生掌握的知识体
的知识储备 中有针对性地提取知识 , 通过组织 、 并 运用到 : 能力 。 践 解答问题中去的思维能力。 I 二 、凸显 文 明 史 观 的 意 图
() 3“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它指表述事物的现 i
象、 特征 、 状态和过程的能力。
高 中历史 试题命 制应该注重 凸显文 明演进史 观 , 从
文明演进 、 现代化和全球化等角度重新审视教材 , 进行命 l
题 历 人 ( )论证和探讨问题” 4“ 的能力 。 主要是要求考生能够 I 。 近年 来 , 史 学 研 究 出 现 了一 些 新 的 趋 势 , 们 日益 “
重视从人类文明演进 的角度来研究历史 。把握历史发展 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即要求考生运用 l 的脉络 。文明史涵盖的内容超 出了以往通史以政治经济 归纳、 演绎、 较、 比 概括等多种方法去分析和论证问题 , l 综 合地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知识去探讨 问题 ,努力地体 : 为主的范围, 形成 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新的观点。 ……
必须先存百姓 ” 与孔 子和老子的见解是 否一致? 太宗在 唐 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进行评价;试题既反映各学科知识之 l 间的联系 , 又表现注重知识迁移 、 多层次 、 多角度分析 和 r 期 间哪 些措 施 体 现 了“ 百姓 ” 思想 ? 位 存 的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2011年江西省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12011年江西省文综历史试题分析

2011年江西省文综历史试题分析2011年我省新课标第一次高考已落下帷幕,今年的试题,在吸取2010年高考命题经验的基础上,完善和发展了新条件下的命题技术,确立了今后高考命题的基本范式,对今后高考复习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整体评价今年文综历史试题总的特点是稳中有变,力求创新。

1、稳。

(1)从能力和内容看与去年大体稳定。

试题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系列确定历史学科考试的内容,围绕学科主干知识和内容,以考查学科能力和历史素养立意,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同时,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

如试题所涉及的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近代中国民主思想、西方人文思想、巴黎公社、太平天国运动、五四运动、维新变法、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经济全球化、新中国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近现代科技和文明史观等内容,均为学科的重要知识。

(2)试卷结构与去年区别不大。

但必修内容的考查分配更倾向于必修1,从分值看,必修1占45分(选择题:第24、28、29、30、31题,共20分;非选择题:40题共25分),必修2占28分(选择题:25、32、33、34题共16分,非选择题:41题共12分),必修3占12分(选择题:26、27、35题共12分),选修部分仍为15分。

当然,有些题目是综合性的,甚至是必修和选修的结合,如第24题、27题和30题。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知识覆盖面和比例比较合理,中国古代史37分,中国近现代史20分,世界史28分。

2、变。

(1)考查形式发生变化。

与旧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相比,今年的历史部分被放在了政、史、地三科的最后,取消政史地三科综合试题,增加选做部分等,这些都在预料之中。

让考生稍感意外的是,预计中应为37分的40题,被分解为两个题,即40题25分、41题12分,这一变动无疑增加了整个试卷的长度和题量。

41题在去年同类性质问题的基础上更具有综合、探究和开放的特点。

2011届高三历史一模分析

2011届高三历史一模分析

219
1.93
6
11.0
3580
31.5
6419
56.5
8747
77.0
一模结果及其反映的现状
一、一模主要数据: ⒉等级测算统计表:
考试 人数 等级 A+
A
B+
B
B及 以上
C
D
模底
1242 9
人数
比例
67/3107
25.0
56/6713
54.0
38/4 732
984
38.1 7.92
一模
1135 6
命题指导思想与试卷特点
二、试题特点
突出五大特点:仿真、原创、思辨、覆盖、诊断
⒌诊断性:本试卷一方面重视基础知识与解题能力的考查, 另一方面加大新增考点的检测力度,以利于强化对历史教 学的诊断和提示。 经检测,发现了较多问题。主要错误表现在:很多同学针 对材料提供的要求把握不到位,针对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 效信息、并对材料信息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能力方面存在 明显的不足。同时,新增考点中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达成度 也较低。
阅卷反馈的主要问题与归因分析
一、选择题 ⒊出错原因概述:
⑴知识储备缺乏系统性,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或不能准确 理解重要的历史结论,或不能依据试题情境,调动、选择、 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 ⑵审题不清、题意不明。本是“要我选择”变为“我要选 择”。 ⑶处理题干或选项中历史材料的能力不足、方法欠缺,不 能揭示题意,找不准切入点和关键词。
总分
24 14 21 14 15 12 10 10
得分
17.8 7.1 11.2 7.3 11.5 6.7 4.7 3.4
得分率(%)
题型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课标卷)评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课标卷)评析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全国课标卷)评析华星教育评价中心一、试卷基本信息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部分选择题12题,题号为24——35,共48分;非选择题6题,其中必做题2题,题号为40、41,共37分;选做题4题,任选其一,赋分15分。

在基本题型上,全国卷没有大的变化,但是,纵向比较来看,选做题地理、历史、政治的排列顺序被替换为地理、政治、历史的顺序。

非选做题的“单科一题和一个综合题”的模式被“拼盘式”模式完全代替。

二、试卷总体评价2.1 试卷特色一是:弱化知识覆盖率,侧重学生学科能力的测试。

试卷充分发挥了试题本身在测试过程中的生成性功能:几乎没有简单的记忆再现;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搬家’和调用;更是根据材料和问题情境对知识的合理组合、融通、提炼等充分说明了生成性功能。

学生的答卷就是自己三年寒窗的功底在几个小时内的创作生成的一个新‘产品’。

二是:贯彻课标新理念,加强高考的引导性。

引导教学更大力度关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关注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生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了自己的学科能力,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

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正确引导、充分开展教学活动、应用多种教学事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这在试卷的每一题中,都能够体现出来。

这让灌输和死记再也没有了市场。

试题难度的加大只是表象,实质反映的是平时教学与新课标下选拔评价考试理念的‘不接轨’。

三是:注重热点重大历史事件。

例如:160年前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140年前巴黎公社的成立、100年前的辛亥革命、90年前的中共成立等。

2.2试题内容解析2.2.1 知识解析表一:知识分布——模块分值比较 专题选 择 题非 选 择 题 总分值 题数题号 分值 题数 题号 分值 必修一 政治文明5 24,28,29,30,31, 20 \ 40,41部分 25+4=29 49必修二 经济文明4 25,32,33,34, 16 \ 41部分 4 20 必修三 思想文明3 26,27,35 12 \ 41部分4 16 选修1—改革回眸1 45 15 选修2---民主思想1 46 15 选修3---战争与和平1 47 15 选修4—人物评说1 48 15 合计 12 48 52(选做记15分)100 图一:知识构成分值比较具体到知识点为:西周、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重心的南移;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及其主张;思想家苏格拉底及其主张;巴黎公社的主要史实和经验教训;太平天国运动及其评价;近代中国人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和探索;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时期的对内国企改革;近代以来世界的科技发展;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基于欧洲中心论的现代化和基于交流借鉴的文明冲突和融合等。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与教学建议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与教学建议

高一历史试卷分析与教学建议一、试题评价(一)关于试卷命题科学性的分析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遵循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紧紧围绕高一历史核心知识,围绕初步运用历史基本能力来命制题目,试卷比较科学,考查目标合理、明确,题目表述规范。

容量比较适中,对于一个半小时,题量稍显不足。

题目的覆盖面合理,几乎覆盖了必修一的所有主干知识。

材料题的梯度明显,材料题的第三问都给学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二)关于命题知识和考点的分析考查目标立足于三位课标,淡化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突出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

试题立意较高,材料题注重专题间的关联,符合文科综合历史的考查特点。

考点分布合理。

(三)对试卷题型、卷面的分析试题中选择题20道,60分;材料题2道,40分。

由于学生未来是分文理班,而理科班的同学只要通过历史的学业水平考试,做选择题就可以了。

所以,材料题的分值和数量稍显大了。

卷面设计合理,压缩在四个页面中呈现。

答题卡的27题的3、4问答题空间稍微不足。

二.学生成绩分析分值段0-910-1920-2930-3940-4950-5960--人数11108202156682811百分率四、对今后教学的思考1、重视错题分析,让练习到位。

个别题目在期中考中做过,但学生错了一次,还是继续做错。

学生不重视错题反思,老师们在复习指导方面也不重视方法指导。

有些学生能够自觉地整理“错题本”,这种做法值得大力表扬并大范围推广。

如果有老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错题,应该能够让更多学生避免“掉进同一条河里”。

2、历史基本概念模糊,经常写错别字,如“嫡长子”、“权利法案”等。

这证明学生学习过程中极少练笔,上课不记笔记,课后抄作业。

作为高一的师生们,学科多、时间少、作业量多,我们难以改变现行的教育高考制度,所以就不能以“减轻学生负担”为借口,来掩饰师生们偷懒的行为。

“时间是挤出来的”,只要我们像挤海绵一样,还是能够挤出5分钟、10分钟,来落实学生的听写、默写工作。

2011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考试试卷分析

2011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考试试卷分析

2012—2013学年上期高二历史第一次考试试卷分析安仁中学2011级历史组一、指导思想试卷遵循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紧紧围绕高一历史核心知识,围绕初步运用历史基本能力来命制题目。

二、数据分析试卷选择题60分,非选择题40分,从全校平均分和各档人数分布情况看,全年级文科参考458人,历史学科有110人及格,80分以上3人,80-70分25人,70-60分82人,最高分81分(2人),最低分0分,年级平均分48.8分,试题中等偏难,区分度较好。

三、试题特点试卷比较科学,考查目标合理、明确,题目表述规范。

容量比较适中,对于一个半小时,题量稍显较大。

题目的覆盖面合理,几乎覆盖了所学的主干知识。

材料选取严谨、有新意,材料题的梯度明显。

1、注重基础,贴近教材试卷紧扣教材,注重考查历史基础知识和学科基本技能,注重对一些重要概念和结论的准确理解,以及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规律性总结。

试题客观题部分大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

如主观题31、3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解决农民问题所进行的探索,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问题也完全依托教材,试卷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视阅读课本,以夯实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2、巧设情景,图文并茂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种新材料在高考试题中的运用越来越常见,所选材料广泛,形式多样,重视考查学生信息解读、知识迁移能力。

本卷材料选取多样化,充分运用文献、图片、表格、评论等多种材料来命题,创设历史新情境,注重题引的设置,强调让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体现了试题的新颖性和可读性。

如选择题的4、7、14、15、25充分利用图表和图片,又如选择题1、2、5、6、8、9、10、11、12、17、18、19、20、22、23题充分利用文献。

3、凸显史观,倡导课改高中历史新课程突出“三大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这成为新课程下历史教学和考试的重要特点,本次考试命题设计上也反映了这一特点。

历史命题意图和解题指导

历史命题意图和解题指导

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命题意图和解题指导一、选择题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

宗法制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

A项与西周政治稳定无关,B项是分封制的影响,D项是对后来的影响,不符题意。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西汉儒学发展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的理解,A、C选项不符史实,D 是影响。

3、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并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准确把握唐朝时期科举制的特点和作用。

其中易错选的选项A的九品中正制在唐朝已被取消。

4、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表格,从表格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表格中的农业税所占比重下降,而工商杂税所占比重上升。

5、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晚清时期各政治派别的主张。

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革命派要求推翻清朝统治。

6、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期间“民主和科学”口号的了解和历史史实的识记能力。

7、本题考察了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史实。

要求学生全面准确把握工作重心转移的有关背景。

要求学生能区别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

8、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题干中的“公私合营”,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熟练掌握三大改造的有关史实。

9、本题考察了祖国西南交通建设中的相关史实。

要求学生准确识记我国交通建设中有关史实。

10、本题考察了学生阅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及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的能力。

解题时注意题目中的时间,当时中国已经重返联合国。

中国支持西欧是为了反对美苏霸权主义。

11、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科技进步和重返联合国的基本史实,要求学生看清题目时间提示语是改革开放后。

同时考查了学生整合不同模块之间历史知识的能力。

1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的准确理解。

要求学生全方位理解宗教改革的内涵和要求。

1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的能力。

要结合欧洲在18世纪末叶前后的重大事件和时代需要来理解其对中国的态度转变的原因。

高一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试卷分析高一历史期末试卷分析篇1一、命题指导思想和特点(一)、指导思想纵观试题,普遍体现了能力素质观和新课标对考试三维目标的要求,从而发挥历史教育测量的诊断导向功能。

(二)、试题特点1、总体平和,难度适中试题的结构、类型和容量适中,具有一定的效度和区分度。

难度适中。

没有哪个题目是所有学生都写不起的,也没有哪个大题目能让相当一部分考生得满分。

全卷基本都是按照高考的要求,所以分科后的文科生有必要看高考模本的题目。

2、立足基础,贴近教学试题侧重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特别是对一些重要概念和结论的准确理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认识,对历史发展进程的规律性总结。

二、学生存在的问题从阅卷和抽样结果来看,主要存在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科能力未形成、考试偏差较大、写作不规范、缺乏新课程意识五个方面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牢固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尤其是一些概念性的知识。

2、审题偏差大这次考试因为考试失误丢分特别严重。

考试中抓不住关键词,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导致理解错误,不能按要求作答,答非所问。

3、书写不规范大部分学生的字迹不规范,不清晰;学生语文知识欠缺,不能有效组织回答,主要表现在知识点不清,没有层次,口语化,表达不严谨;不能使用历史学科的语言或术语答题,无效词多;关键词写错别字。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1、加强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教学这次考试说明学生的历史观念有很大问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把基本的历史概念讲清楚,让学生把一些历史概念背熟。

并适时跟踪检查,通过课前默写、课后作业、抽查等方式,增强对历史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2.教学重、难点分析应加重学生参与的力度包括新课教学、测试练习和点评,在培养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要给学生更多参与的平台和机会,因为学生的参与可以有效及时地纠正思维方法上可能出现的错误和偏差。

3、适度进行基本的史学方法和史学理论的教学4.对试题的解答,除加强对答题格式的规范外,更应该加强对解题方式的引导。

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试卷命题意图及教学建议

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试卷命题意图及教学建议

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试卷命题意图及教学建议第一篇:201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试卷命题意图及教学建议2011学年第一学期绍兴市高一历史试卷命题思想一、命题意图高一历史试卷命制的总体思路是突出能力立意,重视历史思维,体现学科特点,考查的范围是必修一和必修二1-4专题,命题的依据是教学指导意见。

难度略高于会考。

1.重基础——关注基本史实、基本结论和基本线索的掌握基本史实、基本结论和基本线索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最低要求,是历史分析能力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高一阶段应该将这“三基”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既是应对会考的要求,也为高二文理分班后文科班复习教学奠定基础,同时可以用于调节难度。

因此,命制了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如22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是对近现代政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思想流派,它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C.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D.《〈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发表有些试题考查基本的结论和线索,如选择题第10题:1911一1921年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趋势是A.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B.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C.由资产阶级改良向资产阶级革命转变D.由以城市为中心向以农村为中心转变2.重能力——关注历史知识的调动和运用基本史实、基本结论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

但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结论的考查中尽量避免两个倾向,一是考查的点过细,二是考查的形式过于死板。

力求做到考查主干知识,并以新颖的形式呈现,在考查基础史实的同时与能力考查结合起来。

例如选择题第11题:某同学读到一则近代文献:“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该文献最有可能是A.中共“一大”的宣言 B.中共“二大”宣言 C.国民党“一大”宣言 D.中共“八一宣言”对“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这一主干知识,通过材料的形式呈现,既要求掌握基础知识: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共“二大”提出的;又要求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高一历史的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的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分析

高一历史的第一学期期末试卷分析高一历史期末试卷是高一第一学期必修1(政治史)的总测,是根据当时实际教学进度进行的,它有利于高一师生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的目标和方向,夯实根底,为以后学习作知识和能力准备,并且提高人文素养。

一、试卷结构本次历史试题总分为100分,时间为90分钟,其中第一卷选择题1—25小题共50分,第二卷非选择题 26、27、28、题共50分。

二、试卷特点1.注重根底,贴近教材,强调对教材根底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

不管三年后的具体高考方案如何,关键还是根底知识的掌握,因此,本次历史学科的命题首先表现在对知识考查的根底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

如选择题的第1、3、5、6、7、10、11、12、13、15、18、19、20、23、24、25题等,主观题中27题关于西方的政治制度、28题中关于中国在国际的地位和当今国际形势的开展,这些主观题在问题设计上也尽量做到依托教材、落实历史学科知识,让学生有话可写,不会让学生出现无从下手的感觉,试卷这样设计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视课本的阅读,以夯实根底,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2.突出新的史观,表达课改精神。

立足新课程、关注新课改这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与原那么。

高中历史新课程突出“三大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范式,尤其是文明史观,“从文明演进角度看历史”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内容总纲。

因此,突出“三大史观”也将成为新课程下历史教学和考试的重要特点,为此,在本次考试命题设计上也反映了这一特点。

除了在试题内容设计上表达新课程理念外,在试题形式设计上也同样彰显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精神和理念。

试题材料新颖、多样,图文并茂,表格,各类图片多达9幅,使整套试题洋溢着历史气息;一些主观题在问题、答案设计上也具有开放性特征。

3.关注现实,贴近生活,彰显史学教育功能。

试题着重考查与社会热点、焦点、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等相关联的或能建立联系的知识,进而引导高中学生树立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命运、国家前途和世界开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2011年历史高考命题规律探析和教学应对策略

2011年历史高考命题规律探析和教学应对策略

2011年历史高考命题规律探析和教学应对策略要做好高考的复习和准备,就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训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把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作一个独立思考的专家型教师。

一、规律1.以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2.人人淡化了对知识记忆的考查,加大了材料解读利信息加工能力的考查;3.提供新情景利新信息的力度;4.外始增加考介文史知识利史学思想方法的试题;5.世界史的比亚加大,中国占代史次之,中国近现代史后之;6.试题突山了“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基本特点;7.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试题分值达到一半;8.试题难度继续走高;9.材料选择题在选择题中依然,占据绝对优势;10.试卷包括三大模块,古今贯通,中外对比,学科特征十分突出;11.高考命题所呈现的“远离课本,而且越来越远”的倾向更加突出;12.考介考生对试题有效信息解读和运用的能力在高考中已经稳居主导地位;13.对社会史和I经济史的考查成为高考的热点;14.试卷结构稳定,题型稳定,难易适中。

二、考生失误失分的主要表现和原因1.考生的阅读能力,即从试题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欠佳,是高考失分的第一大原因;2.对一些重要历史事物和事实认识不清、不全面,对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是考生失分的第二大原因;3.分析、综个、归纳、比较、推理、判断、概括等思维利论证能力不足,是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4.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内容建立联系,或运用已有知识独立分析、判断、说明问题的能力即知识迁移的能力存在差距,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失分原因;5.学科素养的贫乏,即文史知识和史学方法缺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6.对历史整体过程的认识和把握程度,足与考生答题火误火分密切相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因素;7.答题方法利技巧仍然行待总结提高。

主观题是由阅卷老师人工判的,考生落实到卷面上的答案与卷规则利阅卷思路、习惯越吻合,得分的机会就越人,反之亦然。

因此,像“模拟考试”一样,让学生“模拟阅卷”也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学年第一学期绍兴市高一历史试卷命题思想
一、命题意图
高一历史试卷命制的总体思路是突出能力立意,重视历史思维,体现学科特点,考查的范围是必修一和必修二1-4专题,命题的依据是教学指导意见。

难度略高于会考。

1.重基础——关注基本史实、基本结论和基本线索的掌握
基本史实、基本结论和基本线索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最低要求,是历史分析能力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前提,高一阶段应该将这“三基”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既是应对会考的要求,也为高二文理分班后文科班复习教学奠定基础,同时可以用于调节难度。

因此,命制了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如22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是对近现代政治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思想流派,它诞生的标志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 D.《〈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发表
有些试题考查基本的结论和线索,如选择题第10题:
1911一1921年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A.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B.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C.由资产阶级改良向资产阶级革命转变
D.由以城市为中心向以农村为中心转变
2.重能力——关注历史知识的调动和运用
基本史实、基本结论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

但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结论的考查中尽量避免两个倾向,一是考查的点过细,二是考查的形式过于死板。

力求做到考查主干知识,并以新颖的形式呈现,在考查基础史实的同时与能力考查结合起来。

例如选择题第11题:
某同学读到一则近代文献:“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该文献最有可能是
A.中共“一大”的宣言 B.中共“二大”宣言
C.国民党“一大”宣言 D.中共“八一宣言”
对“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这一主干知识,通过材料的形式呈现,既要求掌握基础知识: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共“二大”提出的;又要求具备一定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

全卷大多数试题的命制都是类似如此。

虽然是着眼于主干知识的,但不是简单的划背记忆,而要求达到历史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运用。

试图改变历史教师对新课程内容掌握不到位的情形,提高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高度,变换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角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3.重情境——在新情境中体现历史知识的运用
尽量提供一定的历史材料和历史图片,构建新的历史情境,设问尽力做到新颖,从而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新情境的能力,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适当考查创新能力,体现研究性学习。

全卷共用图片史料10张、表格1张,大多数选择题都设置一些情境性的材料,力图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

尽量减少机械记忆类题型的比例,要求学生能运用基本的主干知识分析和解决一定情境下的历史问题,尤其是结合高考要求的四个方面12条能力要求命题。

特别突出对从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因为这项能力是12条能力要求的基础。

4.重公平——坚持绝大多数试题为原创试题
为了考试与评价的公平,同时,使“题海战术”失效,全卷命题力求原创,个别选择题在高考题或会考题的基础上加以改编,尽量使试题比较新颖。

因为高考和会考的命题均出于原创,各种形式的“题海战”一方面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另一方面也不能有效应对高考。

个别改编的试题也变换角度,力求新颖,如第9题:
图3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
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画中的“葫芦”
指保路运动,“瓢儿”则指
A.同盟会宣告成立
B.黄花岗起义爆发
C.武昌起义的爆发图3
D.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本题改编自2010年安徽省高考卷,但变换了角度,适当考查了一些历史地理知识,仍有一定的新颖性,当然难度比高考题有所下降。

试卷中个别改编题大多按照这一思路改编的。

5.重导向——突出考试的教育性
历史课程为培养现代公民为终极目标,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主、科学等观念是现代公民的基本观念。

所以本卷非选择题着重考查中国和世界从专制走向民主的历程,让学生在考试中进一步理解民主制度的价值,希望引导历史教学把握正确的观念导向。

二、教学建议
从命题思路出发,建议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以下几点:
1.立足基本史实、基本结论、基本线索不动摇。

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教学将面对省历史会考,各类学校均要重视会考,把基本史实、基本结论、基本线索的基础夯得实一些,对于将来选择文科的学生应对高考也是有利的,不要把会考和高考对立起来。

鉴于会考难度有提高的趋势,所以基本史实的掌握要根据标准适当细化。

2.围绕基础的历史学科能力不动摇。

针对历史命题中新情境、新材料不断使用,能力要求提高的现实,要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采取案例式教学,要有适当的训练时间,跳出“题海战”,做到练习少而精,“精讲精练”,加强审题与表达,从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到文字表达的能力,均要切实提高。

3.要坚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不动摇。

高一历史教师要为学而教,大胆整合教科书,重组教学内容,合理把握教学进度,通过教师创造性的备课使教学深入浅出,努力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和消化。

合理把握教学进度,后阶段会考复习中能留出较多的复习时间是非常有利的。

4.要重视历史的时序性和阶段性特征。

加强历史概念和重要历史事件的教学。

时间是历史的基本特征,在模块化教学下,学生的时序感和阶段感不强,要在教学中注意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