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统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习作例文教学目标1.阅读例文,分析例文中按照一定顺序来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2.通过阅读例文,结合批注,学习按照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例文中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2.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游览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策略把握学生的年龄段的特点,找准训练目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1.回顾课文。
(1)师导入:这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篇课文?(2)预设:《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件出示两篇课文的插图)(3)回顾主要内容。
①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②生回答。
2.回顾写作方法。
(1)师引导生找出两篇课文在写作上的共同特点。
(2)根据生交流情况,师相机出示:按一定的顺序。
3.导入新课。
(1)师述: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习作例文,继续了解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
(2)课件出示习作例文。
(3)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回顾课文自然引出新知识,再加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做到了新旧联系,温故而知新,简洁而实用。
板块二学习例文1.学习《颐和园》。
(1)阅读例文,整体感知。
①师:首先让我们翻开课本,走进文本,去欣赏颐和园的宜人风景吧!②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怎样的颐和园?③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这是美丽_______________的颐和园。
④生交流。
(师相机出示:美丽)⑤师引导:你从哪个句子中找到这个词的?(生交流)⑥课件出示句子。
⑦师小结:这两句是全文的中心句,运用了首尾呼应的写法。
(2)探究讨论,找过渡句。
①师引导: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你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快速在文中圈画出这些句子。
②生浏览课文,画出句子。
③课件出示句子。
④生朗读句子,结合批注体会句子的作用。
⑤师引导:你从这些句子中读出了什么?⑥预设:这些句子不仅介绍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还点明了游览的地点。
⑦生根据过渡句画路线图。
⑧根据生交流情况相机强调重点词语和短语。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习作例文》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指导性文章。
通过分析教材,我发现本篇文章具有以下特点:1.文章内容丰富,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便于学生进行模仿和创作。
2.文章结构清晰,段落分明,有利于学生掌握段落构成和句子连接的方法。
3.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欲望。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的学生中,大部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能够运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
但同时在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存在以下问题:1.写作内容单一,缺乏想象力。
2.句子结构简单,缺乏丰富性。
3.段落划分不清,文章结构混乱。
针对以上问题,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句子结构多样性,并学会合理划分段落。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习作例文》的内容,通过模仿和创作,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
2.学会在写作中运用丰富的句子结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掌握段落的划分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
四. 教学重难点1.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2.运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合理划分段落,使文章结构清晰。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
2.模仿法:学生通过模仿《习作例文》,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写作心得,互相借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习作例文》的相关资料,以便进行讲解和示范。
2.学生准备写作素材,如图片、故事等。
3.投影仪、黑板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写作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习作例文》,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了解文章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如何根据《习作例文》进行写作,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素材进行写作。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汉字的基本结构及构字法,学习识字法、读音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汉字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拼写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汉字的结构,掌握构字法。
2.难点:初步掌握汉字的写法和拼写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案、课件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相关知识,准备课堂讨论和练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首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知识,然后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新知识:讲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构字法,让学生通过例子理解和掌握。
3.练习应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加深对汉字结构和构字法的理解。
4.巩固提升: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如拼字游戏、课堂作业等,巩固新知识。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对汉字结构和构字法的兴趣很高,积极参与课堂练习与讨论。
但在巩固提升环节,部分学生还存在拼写错误较多的情况,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和指导。
同时,教师在导入新知识和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学习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引入趣味性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愿每一位学生都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 (2)
统编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汇总《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这一课所编排的内容是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三首诗词组成。
这三首诗词都是描绘农村生活景象的,但描写的景象各有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差异。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农村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自学为主,方法引路。
我认为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除了要学会字词句的意思,还要学习学习古诗的方法,为以后的古诗学习做铺垫。
于是,在课堂预设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
然后在交流中巧妙地引导,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在实际的讲课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已经学会了掌握运用注释理解古诗的方法,感到很欣慰。
(二)反复朗读,想象体会意境。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给出学生意境,让学生去领会诗歌的意境,在这节课中我打算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意境并说出意境。
于是,在讲课中我注重让学生反复读,读后说感受,在小组内交流古诗词的意境,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讲自己的读后感受,小组长汇总,各个小组在汇报交流,在交流中互相补充,学生对古诗词意境体会更深刻,再加上后面的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再次感受诗歌意境,理解得更透彻。
二、成功之处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一)教给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运用已知的方法去学习别的诗歌。
(二)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古诗词,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古诗词的意思,并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出问题,其他学生来回答,老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9篇)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9篇)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1反思《琥珀》一课的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胜利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教学设计《琥珀》采纳了“篇末入手”“规律提问”“由果溯因”的变序教学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索兴趣,对培育学生的规律推理力量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学问,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课件的运用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赐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熟悉,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熟悉。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
缺乏之处:本节课时间比拟紧,拓展局部没能按规划让学生进展写作与点评。
可以再用半节课,抽查学生的写作状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篇2《燕子》是闻名作家郑振铎写的一篇散文。
描写了燕子的形状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
本文语言清爽明快,描写精确生动。
燕子活泼得意的形状特点、追逐春天的留鸟习性、轻快敏捷的飞行姿势、文雅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春天和燕子的宠爱之情。
我在教学一开头,就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明媚春光的录像,学生观看后都不由自主地发出阵阵赞美:这真是一个浪漫无比的春天呀!可是要将这样的风光变成文字,对于孩子来说还是有肯定难度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尝其内涵的味道。
我主要要抓住重点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尝、观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存和内化。
在课堂上,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从引导学生观看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动机,再到组织学生自读沟通,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只是一个公平参加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同时我适当点拨,为学生的思维起着“搭桥引路”的作用。
然后我又奇妙的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敏捷,熬炼了学生的制造思维,提高了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四年下册《习作例文:颐和园》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三)昆明湖(重点学习"十七孔桥") 作者介绍了昆明湖上的哪些景色?重点描写的是哪一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 说十七孔桥的样子,读文中的句子。 (看十七孔桥及石狮子的图片,拓展训练,想象石狮子的不同姿态。)
环节三、全文总结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游览顺序游览的? 2、作者从不同视角观察,并且抓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景物各 自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把文章描写得有条有理,生动形象。
(3)欣赏长廊视频,感受长廊直观的视觉美。 (4)学生汇报通过网络了解到的长廊的美。 (5)介绍长廊在1990年的时候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还被收录到 《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学生读出心中的骄傲与自豪。
(二)万寿山 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游览万寿山的时候, 分别站在万寿山的哪些地方观察的? 观察到了哪些景物呢? 哪些句子给人以美的想象?边读边画。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交流导入∶ 1、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 导入新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 徜徉颐和园,尽享它的美。
环节二、学习新课∶ 作者抓住了哪些景物向我们展示了颐和园的美呢? 选取你最喜欢的景物仔细读文 ,最能表现景物美的句子,反复地 读一读,把读书的体会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学生自由读文,汇报交流∶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颐和园》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中的其中一篇主 题内容,这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 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 的赞美之情。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领游客一起游览了美 丽的颐和园中和一些景点。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 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英雄雨来(节选)》教案与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英雄雨来(节选)》教案与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理解故事中小英雄的勇敢和无私精神。
•学会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语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通过本课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
•学会正确朗读课文,体会小英雄的勇敢品质。
3. 教学难点•体会小英雄的无私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勇敢与责任的关系。
4. 教学准备•教材:《小英雄雨来》课文节选。
•教具:PPT、小组活动卡片等。
5.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PPT展示小英雄故事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故事结局并分享自己对小英雄的看法。
主体: 1. 分段朗读课文,并进行语音语调训练,让学生模仿跟读。
2. 分小组讨论小英雄是如何帮助他人的,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勇敢和无私的含义。
3.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展示小英雄的事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 学生展示后,进行反馈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小英雄的品质,与自己的行为作比较。
结尾: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勇敢和无私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做一个小英雄。
二、反思本节课教学以小英雄雨来为材料,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勇敢、无私的品质,并通过互动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积极性很高,通过团队合作展示出色的表现,但在课文阅读时语音语调训练效果不够明显,需在后续课程中加强。
同时,学生对小英雄的理解仍停留在直观层面,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英雄精神背后的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实践。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强对学生语音语调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英雄精神的内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统编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
统编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是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作者在文章开头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地点,接着按“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游览顺序记叙游金华双龙洞的过程。
每个游览的地点,作者都抓住了主要特点通过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来写,比如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变化大”、洞口的“宽”、外洞的“高大”,重点写了孔隙的“狭小”和内洞的“黑、奇、大”。
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浙”,会写“鹃、郁、肩、臀、笋”,了解“石钟乳、石笋”。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3.感受双龙洞孔隙小的特点,了解课文是怎么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孔隙小的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是怎么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反馈预习在前一课的学习中,我们跟着巴金爷爷欣赏了海上日出的变化之美,今天我们要继续跟着书本去旅行,完成这一站的旅行手记。
(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交流内容预设1:游览景点,金华的双龙洞,顺势教学生字“浙”。
预设2:理解“记”,借助字典知道是记录的意思。
2.仿说题目老师游了千岛湖,那就可以写记淳安的千岛湖,你游了(),就可以写()。
(二)反馈预习1.第一题,关注“月”的位置和大小,学生练写“臀”2.第二题,根据预习情况教学词语。
预设1:“笋容易写错”。
预设2:借助图片了解“石钟乳、石笋”。
二、借助图示,理清顺序过渡语:同学们真厉害,课前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
下面我们跟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去双龙洞看看吧。
(出示学习提示一)学习提示一:1.边默读课文,边圈画出表示地点的词。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作业及答案及知识点汇总
2023-2024年部编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一课时《海上日出》说课稿和知识点汇总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 课时《海上日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 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4.想象着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试一试!
5.小结写法填空,整体导读。【出示课件23】
这段话按( )顺序一步一步地写出了日出时景象的变化,作者不仅抓住日出时太阳的( )变化,还抓住太 阳( )和( )的变化来写。
预设: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动态 颜色 光线。
6.学生用彩色笔在画纸上画下想象到的画面,并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图画的意思。 学生互相评画,修改,推出代表作贴到黑板。 7.引导学生看图口述日出时的情景,再次感受日出时颜色美,光线多变化快的壮观。 8.想象说说当时作者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心情怎样?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从“不转眼”这个成语里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预设:非常渴望看到海上日出的心情。 谁能读一读这个句子,试着把这种感悟读出来(指名读、评读、齐读)
(三)、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日出时海面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下面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出示思考题:“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接下来看见什么?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后来的变 化又怎么样?【出示课件20】 2.分组讨论:指明学生回答问题: 预设: 小组一:“果然”一词说明了太阳要从天边升起的想法是正确的,我终于看见海上日出的真实情景了。
3.【出示课件22】课件出示日出动态变化的情景。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习作例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习作例文》的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2.能够运用所学习的写作技巧,撰写符合要求的习作;3.通过撰写习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素养。
二、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习作例文:《秋天的一天》;3.黑板、彩色粉笔;4.学生练习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答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特点,为后续习作的写作做铺垫。
2. 学习《秋天的一天》习作例文(10分钟)让学生阅读《秋天的一天》习作例文,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3. 分析习作例文(15分钟)分组讨论习作例文的特点,包括语言运用、描写手法等,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之美。
4. 写作准备(10分钟)指导学生思考自己要写的习作主题,帮助他们构思文章结构和关键内容。
5. 习作撰写(25分钟)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构思,开始撰写习作,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 互相检查修改(10分钟)学生互相交换习作,进行检查和修改,帮助彼此提升写作水平。
7. 展示分享(10分钟)挑选部分学生的习作进行展示分享,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让学生在展示中学习他人之长。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通过分析《秋天的一天》习作例文,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好作品,激发其写作兴趣。
在撰写习作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细节和描写的敏感度,引导他们用心感受生活,用笔表达情感。
通过互相检查修改和展示分享,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写作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同时,也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将写作与生活相结合,让写作不仅仅停留在教室里,而是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五单元《习作 游……》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五单元《习作游……》带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包括人物、情节和主题;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3.能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完成习作;4.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童心;5.能够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2.运用所学写作技巧,完成习作;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2.引导学生用简洁清晰的语言表达观点。
四、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2.黑板、粉笔、书籍;3.学生文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出课文主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2.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文章主旨。
第三步:学习写作技巧教师通过讲解写作技巧,如描写人物、场景、情节等,引导学生提升写作水平。
第四步:完成习作学生根据所学写作技巧,完成《习作游……》,写出自己的想法和体会。
第五步:展示和交流学生相互展示自己的习作,进行评价和交流,互相学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课文、讲解写作技巧和完成习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观察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表达能力方面有待提升,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练习。
下一次教学中,可以加强对写作技巧的讲解,同时增加写作练习的时间,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反思,希望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总结,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3篇)
部编版⼩学四年级语⽂教学反思(精选13篇)部编版⼩学四年级语⽂教学反思(精选13篇) 作为⼀名⼈民⽼师,我们要有⼀流的教学能⼒,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部编版⼩学四年级语⽂教学反思(精选13篇),供⼤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部编版⼩学四年级语⽂教学反思1 这篇课⽂是⼀篇科学常识性的说明⽂,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类⽣活带来的巨⼤变化和灿烂前景。
1、教学效果(思效) 作为科学常识性说明⽂,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上成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的本真。
因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始终围绕理解、品味、运⽤语⾔来进⾏,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凸现语⽂学科特点;在引领学⽣理解、品味、运⽤语⾔的同时,让学⽣体验20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时体会说明⽂的特点。
我带的班上学⽣朗读能⼒整体不⾼,于是我特别关注学⽣的朗读,分⾓⾊朗读三、四⾃然段介绍农耕社会和20世纪⼈们⽣活环境的句⼦,让学⽣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20世纪科技的巨⼤成就,同时也在激情朗读后顺势教授说明⽅法,教学环节显得⾃然流畅。
但是,由于部分学⽣没有充分预习,在课堂上表现很被动,有游离课堂的感觉。
2、教学收获(思得) (1)紧紧围绕中⼼句,启发学⽣阅读。
这篇课⽂的中⼼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中⼼句“20世纪是呼风唤⾬的世纪”引导学⽣。
让学⽣从读、听、看、说中感受,让学⽣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展开想象: ①“呼风唤⾬”什么意思? ②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的世纪”?从哪些地⽅可以看出? ③20世纪之前⼈类的⽣活⼜是怎样的?20世纪之所以与过去截然不同,靠什么? ④你还能推测21世纪⼈类还将创造出哪些奇迹?…… 从这⼀连串的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句,让学⽣充分地读书,展开想象,⼤胆地表述。
让学⽣从书本中所介绍的资料去认识20世纪的巨⼤变化,这样学⽣就能够很快地从课⽂第四⾃然段中感受20世纪的“呼风唤⾬”。
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课后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在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设立了一系列的教学目标,包括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高。
在这些目标中,我们发现有些目标已经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也有一些目标尚未完全实现。
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学生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从中感悟到写作者的用心、用意,在阅读过程中也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这一点是我们教学目标中取得的明显成绩之一。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课堂上,我们安排了一些写作和口头表达的练习,学生们对所学课文内容进行再创作和再表达,这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许多同学的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写作也更加得心应手。
但与此我们也发现还有一些教学目标尚未实现。
学生们的诗词鉴赏能力还不够深入,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需要我们在下学期的教学中加大诗词鉴赏的力度,多引导学生朗诵诗词,多解读和讲解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帮助学生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在这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也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我们在课堂上注重了多媒体的运用,通过图片、音频、视瓶等多种形式的展示和辅助,让课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容易被激发。
这一点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我们会在下学期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我们在课堂上也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对所学知识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这种教学方法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认可,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难点,比如如何有效引导小组讨论、如何确保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等问题,这需要我们在下学期的教学中进一步探讨和改进。
另外,我们还发现应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比如通过一些野外拓展、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语文知识,这对他们的学习效果也会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后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后反思执教者:我执教的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
首先,在准备这一课之前,我们课题组成员先进行了四下第五单元的单元整体备课,理清单元目标重难点以及每一板块、每一课在单元里的定位,将单元整体设计出来后,才进行单篇课文的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我设计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一借助图示和过渡句,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的方法。
二结合关键句,在品读中领悟作者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目标的设定就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经过和课题组成员一起集体备课、研讨后,我们明确了本课的目标,思路也比较清晰,但在试课过程中,还是发现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我们以大单元教学来设计这样的一节课,那么在上这篇课文前,需要给学生铺垫很多知识点,比如整个单元的识字写字教学、课文内容的梳理,以及学生课前对整个单元的预习情况,对这些都要有很高的要求。
而基于孩子的学习能力,无法达到我们预期想得到的效果,导致我在试第一课时,四4班的学生几乎不清楚课文内容主要讲了什么,因为他们没有很好的课前有效预习,老师则只是把上课的主要流程梳理了一遍。
第二次在我自己上课的班级试教时,效果就好很多。
试课前布置学生回家搜集自己和家人旅游过的美景照,分享在班级群里,老师利用一节课,在教室里和同学们开展“身边美景我来游”“山河美景共分享”的分享会,这也是设计本单元教学环节需要提前做的一些工作。
随后布置学生回家预习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学生大部分能做到了,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上起课来顺利很多,也可能是我熟悉我们班的孩子,我们班的孩子也熟悉我的教学方式,熟悉用“一起读写”课件教学,上课起来师生配合融洽,效率高。
说说我的赛课反思吧,上课过程中,我每个教学环节思路比较清晰,目标明确,学生能很好地清楚明白学习任务,在任务一、任务二环节学生都能达成学习要求。
本课的难点在任务三和任务四,授课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文中画出“体现各个景点特点的句子”,大部分学生能完成,但针对个别少部分学生,还是找不出。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1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古诗词三首》都是以写景为主的诗词。
作者抓住特定时节的特色景物,以细腻的笔触、富于灵性的字词,勾画出一幅幅清新自然、醇厚质朴的田园风光图。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了诗人留宿新市徐公店见到的暮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以清新的笔调描绘农村的美景,歌颂农民的劳动生活。
执教这一课,我比较注重古诗词的朗读,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之后,我采用“一范二导三练”三步学习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1.教学效果(思效)。
在课堂上,孩子们朗读的兴趣很高,他们在自由朗读、齐读、师友对读、师生评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后,对课本内容有了基本的领悟。
因为这三篇都是典型的写景抒情的诗词,我先示范孩子们不必一句句地翻译诗词,而是找出诗歌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组合到一起,构成一幅怎样的图画,再体会作者的心情。
孩子们是我示范中的主体,他们时而自己写写画画,时而冥思苦想,时而合作交流。
找景物——思意境——悟情感,按着这条思路,很快就把《宿新市徐公店》学完了。
然后,我放开手让孩子四人一组,自主学习《四时田园杂兴》,当然我会不时地提醒该怎样一步一步去做,有时还会提问学生回答。
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首,并且开展小组评比。
结果发现除了个别学生,全班孩子基本都掌握了分析古诗词的方法。
2.教学收获(思得)。
(1)孩子们收获很大。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非常鲜明,他们充分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动性,弄懂了三首诗词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分析古诗词的基本方法“读——找——思——悟”。
这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越走越轻松。
这就是所谓的“学课本,用课本学”吧。
他们在交流探究中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明白了“集思广益”“集体大于个人”的真正含义,这些无疑对他们来说是一份人生的收获。
(2)不只孩子们,老师在其中也有不少收获。
2020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及反思(含课堂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1. 古诗词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选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晚春风光。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杨万里,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
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
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
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闭门谢客。
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得接见。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部编版全册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部编版全册引言四年级语文下册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阶段,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次重要的教学挑战。
本文将对四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全册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学目标四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通过全册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熟练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写作表达。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作业布置作业布置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合的作业内容,不仅要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考核评价在考核评价方面,应该注重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不仅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他们在积极参与中提高语文能力。
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采用个性化的辅导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实践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结语通过对四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全册教学的反思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希望教师们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海上日出》教学反思
《海上日出》介绍了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壮丽奇特,在有云的情况下海上日出的瑰伟壮丽。
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来看:有面
──日出时海面的美景;有点──具体介绍有云和没有云的情况下日
出的景象。
课文的语言文字优美、易懂,易于学生朗读。
回顾这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1.教学效果(思效)。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重点抓住“读”这一方法,安排自读和范
读两种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一篇文章。
其中,我先指出一名学生读读课文中的某些段落,接着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安排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合作朗读互评,并推荐其中读得好的同学范读,整堂课有学生自由地读,有学生尝试地读,有学生合作地读,
有老师指导性地读,有音乐配合下带感情地读。
一个“读”字贯串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有的只是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通
过读让学生去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深厚功力,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我觉得这样的教学过程老师不觉得累,孩
子们觉得轻松,让他们不自觉地跟着老师走进文本的情景,赏其景,
享其美,悟其情。
我们要力求营造这样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孩子
们爱上学习。
2.教学收获(思得)。
读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第一遍读,要求读正确,读后验收过程中
要有指导和修改。
本课教学时我把要认的字拿出来,由字形、字音到
字义,认识这些字,要求学生会读会写,然后结合句意进一步理解字
词在文中的意思,并要求读文章的相应段落。
第二遍是指名按自然段读,这次读就要读得流利。
第三遍读就是默读,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考文章哪些部分是写海上日出的。
这次读的目的就是要孩子
们逐渐学会理清文章的层次。
如果说前三次读是基础,那么后面的读
就是深化和升华了。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读在语文教学中的确有
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不足之处(思失)。
课后王校长耐心地给予我指导,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为了赶快完成教学任务,怕耽误时间而忽略了教学中的某个生成,让
学生练读得不够多。
非常感谢王校长及课题组的指导,以后我要多学
习,不放过对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说完整的话,说有条理的话。
4.改进措施(思改)。
教学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的共同参与的学习过程,这是当今语文教学所倡导的。
教师做到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情感达到共鸣,心灵开始交汇,是作为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尤其注重这些方面的锻炼。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串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点。
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思效)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的情境,让同学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串整节课的始终。
通过自已设计的过渡语,让学生沉浸在游览双龙洞的情境中。
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游览,还调动了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2.抓住课文的写作线索。
作者采用了两条线索,并将其有机地融合,条理清晰。
课始,学生非常容易地找出线索之一:出金华——过罗店——渐渐入山——到双龙洞口——游外洞——过空隙——游内洞——出洞。
在讲读课文时我就主要采用这条线索来讲。
线索之二:泉水,迎着溪流上山——溪流从双龙洞口往外流——外洞泉水来路是石壁下方的孔隙——泉水在内洞缓缓流——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这条暗线学生没有一下子说出来,是在我的提示下找出来的。
3.“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
借助图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综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4.抓住重点语句理解。
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
教学时,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直观体会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
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很棒。
二、成功之处(思得)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了一段话。
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
字:“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时,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会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话,既锻炼了动笔写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不足之处(思失)
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
四、改进措施(思改)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浏览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课件引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接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象,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象;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我是小小导游员”,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交流平台初试身手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交流平台”中主要讲了两层意思,一是学习交流“按照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二是要抓住重点景物去写。
教学这一部分时,先让学生探究讨论提到几种描写景物的顺序,然后交流指导,学生收获不小,特别是与课文结合来理解指导的内容环节,更具有实际意义。
不足之处:
教学“初试身手”栏目时,放手让学生分组后讨论时,部分学生反应不积极,未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去,我并未针对此现象及时给出解决的办法,后期我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用鼓励性的语言给出正面的引导。
习作:游______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次习作的教学目标是要学生将习作例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直接运用到写作中去。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的,学会抓住重点景物描写。
这次习作要求学生选择一定的顺序写,先绘制旅游线路,再按照一定的游踪去写,最后选取合适的材料写一篇习作。
这个要求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吻合的,一脉相承。
不足之处:教学中,我注意了指导,提供了范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果以习作例文做例子,列出游览路线图,可能实效性更强。
习作例文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单元习作例文有两篇,即《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
这两篇课文作为例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和“抓住重点景物描写”的写作方法。
我利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点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掌握了本课的写作方法,还掌握了学习方法。
先扶。
教学中,我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一篇例文的教学上。
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然后让学生了解课文的过渡句,在此基础上绘制出游览路线图,突破教学重点。
再放。
最后,要求学生以学习《颐和园》的方法来学习第二篇例文《七月的天山》。
该放手就放手。
不足之处:
如能小组最后交流一下按照一定顺序写游记的方法,或者写一段在小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