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唐诗中的红叶意象
有关红叶的唯美诗句
有关红叶的唯美诗句红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常常被用来象征着美好的爱情、离别的思念、对未来的希望等。
以下是一些用红叶为主题的唯美诗句:1. “秋山枫叶红,萧瑟映寒空。
”——唐·王维《山行》这句诗描绘了秋天的山林中,火红的枫叶覆盖了整个山头,与天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维的诗常常以自然景观为主题,通过描绘自然的美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2.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唐·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在晚秋时分,于潼关驿楼远眺的感受。
红叶萧萧,长亭饮酒,展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深深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3.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这句唱词描写了离别的场景,用红叶来象征离别的情感。
红色的叶子仿佛是被离人的泪水染红的,表达了深深的思念和离别的痛苦。
4. “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愁。
”——清·郑板桥《爱晚亭》这句诗描绘了爱晚亭上的景色,用红叶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蓝江水悠悠,晚霞映照着枫叶,形成了一幅美丽而浪漫的画面。
5.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描绘了毛泽东在长沙沁园春的景色,用红叶来象征革命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展示了革命的火红和热烈;百舸争流则表达了对未来的追求和希望。
6. “红叶舞秋山,轻歌伴长风。
”——唐·李白《秋山行》这句诗描绘了红叶在秋天的山林中翩翩起舞,轻歌伴着长风,展现出一幅优美而宁静的秋景图。
7. “红叶飘零思故人,秋水共长天一色。
”——宋·苏轼《秋思》这句诗用红叶的飘零来表达对故人的思念,同时借用秋水与长天一色的景象来表达对远方故人的深深怀念。
8. “一抹红霞映晚霞,落叶归根是年华。
”——明·汤显祖《秋思》这句诗描绘了红霞映照着晚霞的美丽景象,同时用落叶归根来表达对年华逝去的感慨。
诗词中红叶的意象赏析
诗词中红叶的意象赏析
红叶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主要有以下几层含义:
1.秋季景色和季节变迁。
红叶常常出现在秋季,是秋季景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时光的流转。
2.情感的寄托和表达。
红叶的颜色鲜艳耀眼,让人想起离别和追忆,寄托了人们的思念和情感表达。
3.人生的意象和生命的终结。
红叶在树的枝头绽放,代表着生命的短暂和离去。
在诗词中,红叶常常被用来表达生命的宿命和无常,或者寓意人生的不易和转瞬即逝。
4.艺术的形象和审美的享受。
红叶不仅可以作为诗词中的意象,还可以成为画家作品中的主题,在艺术中,红叶可以在色彩、形态、质感等多个方面呈现出最美的表现。
总之,红叶是一个富有诗意和含义的意象,可以被用来表达多种情感和思想,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考。
诗词中的红叶满山
诗词中的红叶满山红叶满山,是一幅秋天最美妙的景色,也是诗人们笔下的常见题材之一。
在古代诗词中,红叶满山常常被用来描绘秋天的壮美景色,表达人们对于季节的喜爱和对自然变迁的感慨。
红叶满山的意象丰富多样,引发了无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在下文中,我们将探讨诗词中红叶满山的意义与传达的情绪。
红叶满山,象征着秋季的魅力与变幻无穷。
每当秋风拂动,枫叶化为燃烧的浓情,满山红透如火。
红叶满山的景象,让人不禁想到枫叶般的美妙变化,以及生命中的起伏和转折。
许多古代诗人都借此表达自己对于岁月流转的感慨和对生命变迁的思考。
红叶满山也给人带来了一种宁静与宜人的氛围。
秋天的红叶是一种宁静而美丽的存在,正如一位古人所言:“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红叶撒满山林,仿佛激起了人们内心中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这种追求亦被很多古代诗人借用在诗词中,表达对于宁静、简朴生活的渴望。
红叶满山的景象借以喻人世的变迁和人生的起伏。
红叶满山的景象犹如人生的旅行,经历过夏天的繁花似锦,迎来了秋天的告别与收获。
秋天的红叶不禁让人们思考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红叶满山时,人们对于生命的反思和对于未来的期待也随之而来。
诗词中的红叶满山往往寄托了一种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们以红叶满山为背景,或写下幽静宜人的山水,或描绘出季节逝去的感伤,或表达出人生的喜悦与痛苦。
无论是哪一种情绪的倾诉,都化为了一种对于内心感悟的表达,使得读者在欣赏诗词之余,也能够对于生活和人生有所思考。
红叶满山,是一副藏着无尽哲理和诗情画意的画卷。
诗词中的红叶满山,以其丰富多样的意象和情感寄托,引发了读者对于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深思。
纵览古今文献,我们可以发现无数创作精彩的作品,都离不开红叶满山的题材。
红叶满山的美景虽然存在于诗词中,但却能够让读者深刻体验秋天的魅力和大自然的壮美。
在红叶满山的描绘中,诗词传达了诗人们对于生命变化的思考和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
无论是秋天中红叶满山的宁静景色,还是红叶满山背后所包含的丰富内涵,都成为了许多诗人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
红叶意象的诗句
红叶意象的诗句一、原文:《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衍生注释:石径:石头铺成的小路。
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坐:因为。
三、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诗人因为喜爱这傍晚的枫林而停车观赏,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
诗中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作者介绍: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他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
五、运用片段:周末和朋友们去爬山,沿着那石径慢慢往上爬,真有一种“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感觉呀。
到了山顶,看到远处白云缭绕处的人家,这不就是诗中的景象嘛!观点结论:这首诗真的很经典,让人对秋天的山林充满向往。
一、原文:《满庭芳·枫叶流丹》枫叶流丹,芦花飘雪,秋光老去何堪。
夕阳西下,无语对寒川。
回首天涯路远,问归期、几度迁延。
长亭外,西风瘦马,寂寞旅人还。
相思难相见,离愁别绪,都在眉间。
念当时携手,漫步林泉。
今日情怀如梦,空惆怅、泪湿衣衫。
凭栏处,霜枫如火,染尽万重山。
二、衍生注释:流丹:形容枫叶的颜色如流动的丹砂般鲜艳。
寒川:寒冷的河流。
迁延:拖延。
三、赏析:这首词上阕描写了枫叶丹红、芦花飘雪的秋景,以及夕阳西下的萧瑟氛围,表现出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旅人归家的寂寞。
下阕抒发了相思难见的愁苦和离愁别绪,回忆起曾经携手漫步的美好时光,如今却只能空惆怅。
最后以霜枫如火染尽万重山结尾,更增添了一种凄美之感。
四、作者介绍:未知。
五、运用片段:站在山顶,看着那枫叶流丹,芦花飘雪,哎呀,真有“枫叶流丹,芦花飘雪”的意境呢!想起远方的那个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离愁别绪。
观点结论:这首词很有意境,把秋天的景色和人的情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一、原文:《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
古人写红叶的诗词
古人写红叶的诗词红叶,作为秋季的标志,给人们带来了美丽和温馨的感受。
古人曾用诗词来描述红叶的美丽,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情感和思考。
下面是一些古人写红叶的诗词,让我们一起欣赏。
1. 白居易《秋怀》如遇秋风叶自落,一朝黄叶输流水。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用简练而富有感情的语言描写红叶。
他通过比喻红叶的落下,表达了秋天的变化以及无常的感慨。
2. 杜牧《秋夜寄友人》涧底流霜泛溪月,红叶时时没人扫。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在诗中描绘了秋夜的寂静场景,红叶的散落也彰显了孤独和无助的情感。
3. 苏轼《赠汪伦》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中没有明确提及红叶,但它以山和河的景象来隐喻生活的无常和变化。
在红叶中,我们也可以找到相似的情感。
4. 辛弃疾《贺新郎》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钟乐瑟笙歌落,笙歌落,星落长空。
轻水空流月在,水闻香时泛起细微涟漪。
夜宴罢,青楼新燕子,剩黄昏后虚垂。
红楼人去梦残,庭院虎豹还驯。
此夜长记心坠魂魄,万种愁中愁满,尊前鬼火横飞压树,清吹悲成扬子江碧,红叶愁静为迟暮。
辛弃疾的这首杂咏诗描写了一个温馨的夜晚。
红叶则被用来表达秋意和迟暮的意象。
5. 陆游《山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也是时候,来一场枫叶的相逢。
这是宋代文学家陆游用简短的诗句表达了对红叶的向往和期待。
6. 杨万里《秋日》红阑不独扶人饯,叶底空来寻岸痕。
这是明代诗人杨万里在诗中描绘了红叶与人的别离,呈现出秋天的凄凉和离愁。
7. 杜甫《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之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虽然这首诗没有直接提到红叶,但是它通过对秋夜的描写,传达出思乡的情感。
红叶也能引起类似的情感共鸣。
通过欣赏这些古人写红叶的诗词,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对红叶的赞美和感慨,也能感受到红叶所带来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红叶在秋天中独具魅力,它的美丽和多变一直都是诗人和文人们喜爱的题材。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红叶都是一种向往的象征,它用自己的方式带给人们温暖和美好。
霜叶红于二月花--浅谈唐朝诗歌中的枫叶意象
霜叶红于二月花–浅谈唐朝诗歌中的枫叶意象枫叶作为一种自然界的红叶植物,古人在欣赏枫叶的同时,通过枫叶的色彩、形状、季节等特征,赋予其深刻的意象和象征意义,不仅影响了诗歌创作,还反映了时代人民对于自然与人类关系的认识和感悟。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诗人们多次在作品中运用枫叶意象,反映出了唐代士人对于自然美的关注和对一种文化意识与审美情趣的表达。
本文将对唐朝诗歌中枫叶意象进行解读。
枫叶颜色与季节相较于其他叶子,枫叶以宛如火炭的颜色被广大人民所认知,枫叶就如燃起的烈火一般美丽,扣人心弦。
红色枫叶是枫叶的代表色彩,它代表着风火之美,代表着火焰之舞,也代表着生命与鲜活。
枫叶的红色,缘于秋天的温差大、夜晚温度下降导致叶子内部的物质变化,也因此枫叶的红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由鲜红到暗红不一,有时甚至呈现出艳丽与淡雅并存、红绿交映、芳香迷人的姿态。
因此,古人在赞美枫叶时就常用“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诗句赞其美。
而枫叶的颜色也是与季节息息相关。
红枫叶多出现在秋季,是因为秋季气温下降,阳光减少,导致叶片内的淀粉酶分解,产生了各种花色素,使整个树筏的色彩变得更加绚丽斑斓。
而春夏则生长出翠绿的枫叶,它们轻盈娇嫩,充满了希望和生机,给人以绿色植物的清新和自然。
唐代的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这样表达: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其中作者描写登高望远的壮丽景象,却以“岱宗夫如何”一句渲染出对自然的敬畏之意,“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自然景观,隐现着唐人庄重内敛的审美情趣。
枫叶形状与文化意义枫叶不仅在颜色和季节方面有着多样性,其形状也是别具特点。
枫叶片有三叶、五叶、七叶等,其形状画意自成了一种风雅的文化意象。
初唐名士语萍曾有“人影出山枫”,把江南水乡的山水风光与枫叶的神韵妙合;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写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暮秋至,在诗词中感受红叶之美
暮秋至,在诗词中感受红叶之美1.概述暮秋时节,天空逐渐显现出一丝凄凉之感,树叶也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了一层如火如荼的红色。
这是红叶最美丽的时刻,也是诗人们最喜欢吟咏的景色之一。
诗词是我国文学的瑰宝,而红叶作为秋季的代表之一,也成为了诗人们创作的灵感来源之一。
本文将通过借助诗词,来一同感受暮秋时节的红叶之美。
2.红叶之美2.1 红叶似火秋天的红叶,仿佛是大自然赋予了树木一种艳丽的装饰。
在阳光的照耀下,红叶闪烁着明亮的光芒,使得整个秋季仿佛笼罩在一片热烈的火焰中。
古代诗人王之涣就曾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他用“红树”来形容秋天的景色,意思是远观山色,红叶绵绵,如行过炉火烧石柴,突兀似音乐,林深间别有一番景致。
这样的比喻使得红叶的美丽无比生动。
2.2 红叶似霞在古诗中,红叶也常常被喻为霞。
在陆游的《秋夕》中,他写道:“银烛秦桑华影稀,夜阑铁马冰人稀。
”这里的“秦桑”即指秋天的红叶,与“铁马冰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红叶在夜晚下的闪烁,宛如晚霞缀满了整个天空,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
3.红叶与诗词3.1 李白《登鹳雀楼》李白在这首诗中以“红树连山尽”的描写,让人仿佛就能够在脑海中看到层林尽染的红叶景色,这种意境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场华美绚丽的画卷之中,足以令人心驰神往。
3.2 王维《秋韵》王维在这首诗中写到“细云飞去尽,秋雨滴儿新。
望极徘徊雁,闭门莫出轩。
”此处的“枯叶”正是秋天铺满大地的红叶,其凄美之情深深感染着人的心灵,被誉为“一代诗圣”的王维用他的诗歌点染出了秋天红叶的一番别样风貌。
3.3 苏轼《江城子》苏轼在这首词中写到:“连山秋色】重,仍加虚前。
朱阑霞暮,夕低霜”苏轼将红叶与连绵不绝的山峦相比,使得红叶的美丽更加深远,也是诗歌中的又一处亮点。
4.结语暮秋时节,红叶瑰丽的色彩让人仿佛进入了诗人笔下的风景画卷。
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记录了红叶的美丽,更是将其视为一种精神追求和审美情感的升华。
红叶题诗的故事
红叶题诗的故事秋风乍起,一片片红叶在枝头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红叶题诗是一种常见的题材,诗人们以红叶为题材,表达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
红叶题诗的故事,就如同这片片红叶一样,充满着诗意和情感。
古代诗人在观赏红叶时,往往会被红叶的美丽所吸引,从而产生出深深的感慨。
他们会用诗句来描绘红叶的色彩、形态和姿态,同时也会借红叶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他们的笔下,红叶成为了一种美的象征,也成为了他们情感的寄托。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他借红叶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追求,使诗作更加深刻和富有哲理。
红叶题诗的故事也常常与爱情和离别联系在一起。
在古代,红叶常被用来象征爱情的美好和离别的伤感。
诗人们会借助红叶来表达对爱人的眷恋和对离别的无奈,使诗作充满了浓浓的情感。
比如,宋代诗人秦观的《鹊桥仙·红豆生南国》中写道,“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他通过红叶和红豆来表达对爱情的期盼和思念,使诗作更加动人和意蕴深远。
除此之外,红叶题诗的故事还常常与人生的变迁和岁月的流逝联系在一起。
红叶在秋风中飘零,往往令人感慨岁月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
诗人们会借红叶来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和对生命的思考,使诗作更加富有哲理和深刻。
比如,清代诗人袁枚的《摸鱼儿·雁过留声》中写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他通过红叶和秋风来表达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使诗作更加意味深长和耐人寻味。
红叶题诗的故事,就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勒出了诗人们对自然、对爱情、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红叶在诗人的笔下,成为了一种丰富的意象,寄托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红叶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永远流传在人们的心间。
红叶题诗的故事
红叶题诗的故事秋风乍起,万木红叶如火,这是诗人们最为喜爱的时节。
在中国古代,红叶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寄托情感的载体,成为了许多诗人题咏的对象。
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王维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红叶题诗处处闻”一句,成为了红叶与诗歌相结合的经典。
故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文人雅士们喜欢在秋日的山水间吟诗作赋,而红叶便成为了他们诗作的灵感来源。
在那个时代,红叶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不仅代表着秋天的凄凉和离别,更寓意着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因此,红叶题诗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们的一种时尚和风尚,被广泛传颂。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叶题诗的传统并未消失,反而在后世更加兴盛。
明清时期,红叶题诗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现象,不仅在文人雅士中流行,也深受民间的喜爱。
在一些山水胜地和园林中,游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些留声机上摆放着红叶题诗的场景,这些红叶题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的追求。
如今,红叶题诗的传统依然延续着,不少现代诗人们也纷纷以红叶为题材创作诗歌。
他们或以红叶为写景的对象,或以红叶为意象表达情感,或以红叶为启发谱写人生。
红叶题诗的故事在当代依然继续,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红叶题诗的故事,不仅是一种文学传统的延续,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
红叶题诗,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它告诉我们,即使生活中充满了离别和凄凉,我们依然可以在红叶的映衬下,找到一份宁静和美好,找到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红叶题诗的故事,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永远在我们心中流淌,激励着我们去追求美好,去感悟生活,去创作更加优美的诗篇。
让我们一起沉浸在红叶题诗的故事中,感受那份静谧和美好,感受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愿红叶题诗的故事永远在我们心中延续,成为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
红叶题诗的典故
红叶题诗的典故
红叶题诗的典故源自于唐朝时期,据传在上阳宫中,有成群的宫女生活其中。
这些宫女无法走出深宫,只能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
她们在红叶上题诗,抒发内心的哀怨和情感。
这些题有诗词的红叶被放在宫中的流水里,随着水流出宫墙,让外界的人有机会发现并欣赏这些才华横溢的宫女的诗词。
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流传下来:在唐玄宗时期,杨贵妃一人独占了皇帝的宠爱,后宫佳丽数千人则长年锁禁于后宫,见不到皇帝。
她们心中有哀怨,有的人就题诗于红叶之上,抒发心中的怨气。
题了诗的红叶随御沟的水流出宫外,往往被人拾得。
在这个典故中,红叶题诗象征着宫女的悲惨命运和无尽的孤独。
但同时,这些诗词也成为她们向外展示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让人们得以窥见她们的才华和情感。
红叶题诗也因此成为了一种文学形式,被后人传颂和引用。
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竹:有气节、积极向上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红叶:传情之物,后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梧桐:凄凉、凄苦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兰:高洁、高雅、君子之德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卑微禾黍(shu):黍离之悲(国家的昔盛今衰)
岁寒三友: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男女爱情的信物、爱情、朋友情谊
菊:隐逸、高洁、脱俗
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
莲:高洁、出淤泥而不染
猿猴:哀伤、凄厉
鸿鹄:理想、追求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乌鸦:小人、俗客庸夫、哀伤
沙鸥:飘零、伤感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羁旅伤感之情
寒蝉:凄清、伤感、哀愁
鸳鸯:夫妇恩爱、感情专一
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西风:落寞、惆怅、哀败、游子思归
霜:人生易老、世态炎凉、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漂泊、自由自在
玉:高洁、脱俗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
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
月亮:人生的圆满或缺憾、思乡、思亲。
霜叶红于二月花--浅谈唐朝诗歌中的枫叶意象
安史之乱改变了唐朝 , 也改变了许多诗人的自身命运。 在杜甫诗歌的枫叶意象中,我们更多地是体会到诗人的身 世之感, 家国之痛, 优国忧民之心。“ 春岸桃花水, 云帆枫树
林” 南征》 (《 )春水方生, 桃花夹岸, 锦浪浮天; 云帆一片, 极 目四望, 枫树成林。桃花是春天特有的景物, 但枫树林却极
孤舟微月对枫林, 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 断弦收与泪痕深。 首句写景, 描绘了三个意象(孤舟、 、 ) 。 “ 微月 枫林 枫 林” 暗示了秋天, 也与客愁相关。 枫树生在江边, 遇风发出一 片肃杀之声。“ 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 , 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为筝曲的演奏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环 境。此情此境, 只有音乐能消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再如:
来了困难 。
路”叙述中让“ 的幻觉延伸,他” , 他” “ 的所有的感觉、 体验乃 至行动都在“ 现实” 幻想” 和“ 的中间状态漂移不定。 在余华的大多数作品里,我们似乎都可以看到一个阴 冷幽暗的世界, 怪异, 荒诞, 罪恶, 丑陋, 宿命等等掺和在一 起, 每个人都因经受着病变的折磨而表现出一系列不可思 议的怪异之举 , 生与死 , 幻觉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也消除了。 《 世事如烟》 `6” 写到‘ 看见两个无腿先生垂钓的怪异情景时, 余华的叙述不露声色: “ 那两个人手中的鱼杆既没有鱼钓和 鱼浮, 也没有线 , 不过是两根长长的, 类似竹竿的东西”他 , 们不一会儿就同时钓到鱼, 而且竟然也无声无息 , 没有语的 挣扎声, 也没有江水的破裂声。直到公鸡啼吟, 两人一齐跳 人江中, 江水四溅仍无声响。 这当然是“ 看到的幻景。 6” 但余 华的叙述没有任何过渡性的交代,到底是6的幻觉还是6的 亲历的现实, 余华不置可否。又如, 关于接生婆到西城去接 生, 是接生婆的梦境所为, 余华在叙述这个梦境的时候, 剔 除了任何原始的交代, 故事的自 然时间被叙述解除, 从现实 跨人梦境没有任何的心理上的转折。这种“ 模糊性叙述” 消 除了幻觉与真实在叙事过程中的界限, 现实、 梦境和幻觉相 互渗透, 相互转换, 形成叙述感觉的彻底开放。 如果说余华的叙述是力图把那些事实的存在变成怪异 的感觉的话, 那么格非则是试图把那些幻觉转变为“ 真实” 的 存在;余华用感觉铸造语式, 因此他的感觉总是微观的;而格
描述红叶的古诗句
描述红叶的古诗句
哎呀,说起描述红叶的古诗句,那可真是让人陶醉其中啊!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你瞧,这杜牧笔下的红叶,
是不是比春天的花儿还要艳丽?就好像一位盛装的舞者,在秋风中尽
情展现着自己的魅力。
“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
”王昌龄这句诗里的红叶,在清晨的霜
露中显得更加鲜红,这不就像是一位勇敢的战士,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却越发坚韧?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描绘的这枫叶,在瑟
瑟秋风中,难道不是带着一种离别的愁绪吗?仿佛在诉说着那些难以
言说的心事。
红叶在古诗里,有时是热烈的,有时是忧愁的,有时又是充满希望的。
这不就跟我们的生活一样吗?有欢乐,有悲伤,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我觉得啊,这些描述红叶的古诗句,就像是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让
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古人眼中那独特的秋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植物意象4
一、红叶(枫叶)意象1红叶意象的意蕴之一就是传情之物。
这种意蕴来源于唐代红叶题诗的故事。
孟棨《本事诗》:顾况在洛,乘间与一二诗友游苑中,流水上得大梧叶,题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况明日于上流亦题云:“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
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后十余日,有客来苑中,又于叶上得诗以与况曰:“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又明皇代以杨妃、虢国宠盛,宫娥皆衰悴,不顾备掖庭,尝书落叶随御沟水流出云:“旧宠悲秋扇,新思寄早春。
聊题一片叶,将寄接流人。
”顾况闻而和之,既达圣听,遣出禁内人不少,或有五使之号。
况所和即前四句也。
唐范摅《云溪友议》载:“卢渥舍人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乃有一绝句。
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
及宣宗既省宫人,初下诏,许从百官司吏,独不许贡举人。
渥后亦一任范阳,获其退宫人,睹红叶而吁嗟久之,曰:‘当时偶题随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箧。
’验其书迹,无不讶焉。
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北宋刘斧《青琐高议》所录张实《御沟流红叶记》:唐僖宗时,有儒士于佑晚步于禁衢间。
于时万物摇落,悲风秋,颓阳西倾,羁怀增感。
视御沟浮叶,续续而下。
佑临流浣手,久之,有一脱叶差大于他叶,远视之若有墨迹载于其上,浮红泛泛,远意面面。
佑取而视之,其上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佑得之蓄于书笥,终日咏味,喜其句意新美,然莫知何人作而书于叶也。
因念御沟水出于禁掖,此必宫中美人所作也。
佑但宝之,以为念耳矣。
时时对好事者说之。
佑自此思念,精神俱耗。
一日,友人见之曰:“子何清削如此?必有故,为我言之。
”佑曰:“我数月来,眠食俱废。
”因以红叶句言之。
友人大笑曰:“子何愚,汝是也!彼书者无意于子,子偶得之,何置念如此。
子虽思爱之勤,帝禁深宫,子虽有羽翼,莫敢往。
子之愚又可笑也,”佑曰:“天虽高而听卑,人苟有志,天必从人愿耳。
赏析唐诗《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赏析唐诗《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是唐朝诗人许浑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通过对秋日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担忧。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等,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首句“红叶黄花秋意晚”,以红叶与黄花为意象,描绘了一幅深秋的景象。
这里的红叶象征着秋天,黄花则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美丽而又凄凉的氛围。
第二句“碧云天净楚江宽”,诗人用“碧云天净”来形容天空的清澈,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向往。
而“楚江宽”则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第三句“楼前流水何时返”,诗人用楼前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流水是一个永恒的意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第四句“风起白苹满船帆”,诗人用“风起白苹”来描
绘船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担忧。
白苹象征着漂泊不定,这里暗示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迷茫和担忧。
最后一句“唯有长江天际流”,诗人借用长江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长江象征着历史长河,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担忧。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担忧。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唐诗意境解析古人笔下的红叶
唐诗意境解析古人笔下的红叶红叶,作为古代文人的常见题材之一,经常出现在唐诗中。
这些红叶,既是自然界的一种景色,也寄托着诗人的情感与思绪。
通过对古人笔下红叶意象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红叶的感受,同时也感受到唐诗带给我们的美感和情感的震撼。
红叶作为秋天的代表之一,牵动着古人的心弦。
诗人通过对红叶的描写,传达了他们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比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红叶故人远,青松寒鸟归”以及《咏史天祜杜芬》中的“千树红叶何纷纷,万茎苍松蓊蓊然”等诗句,均通过红叶的形象来表达离别的哀愁和时光的无情。
在唐诗中,红叶不仅仅是一种景色,更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思绪。
对于许多诗人来说,红叶与离别和思念紧密相连。
比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通过描绘红叶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除此之外,红叶还经常被用来描绘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和心境的起伏。
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描绘秋草的凋零来表达作者内心的离愁别绪。
而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红叶同样被用来描述诗人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情感的起伏。
总之,唐诗中红叶的形象,是古人表达情感和思考人生的重要象征。
红叶既是自然界的美景,也是古人心境的写照。
通过对红叶意象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诗意的内涵,感受到唐诗带给我们的美感和情感的震撼。
唐诗的美在于它能够通过短短的数十言之喻,表达出复杂而深厚的情感与思考。
在红叶这一常见题材中,古人把对离别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美等复杂情感融入其中,以简洁而富有意蕴的表达方式,折射出他们丰富而深沉的内心世界。
唐诗中红叶意象的使用,不仅仅是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他们对人生、情感和思考的凝练。
通过红叶这一形象的运用,古人传达了他们对离别和思念的痛苦,对光阴易逝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关于描写红叶的古诗词
关于描写红叶的古诗词
哎呀,说起红叶,那在古诗词里可真是美得让人陶醉!就像杜牧写
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你说这红叶咋就能比二月的
鲜花还娇艳呢?这不就好比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黑夜中闪耀,让人忍不
住多看几眼。
再瞧瞧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那瑟瑟秋风
吹动着枫叶,多凄凉啊!就好像一个孤独的人在冷风中颤抖,怎不让
人心生怜悯?
还有李煜的“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这
相思之情都寄托在那火红的枫叶上啦!难道不像我们心中那份深深的
眷恋,浓烈又炽热?
红叶在古诗词里,有时是热烈的美,有时是孤独的愁,有时又是无
尽的相思。
这不就像我们的生活,有欢笑也有泪水,有热闹也有寂寞。
我觉得呀,这些描写红叶的古诗词,真真是古人情感的绝妙寄托,
让我们能透过时光,感受到他们当时的心境,实在是太妙啦!。
霜叶红于二月花浅谈唐朝诗歌中的枫叶意象
霜叶红于二月花–浅谈唐朝诗歌中的枫叶意象在唐朝诗歌中,枫叶这一自然意象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唐朝时期,诗人们通过枫叶的形象,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生命的短暂、爱情的美好等多种情感和意蕴。
本文将从唐朝诗歌中枫叶意象的形象特点、象征意义以及影响等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唐朝诗歌的艺术性和人文性。
一、枫叶意象的形象特点在唐朝诗歌中,枫叶被描绘为“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声满庭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月落乌啼霜满天”等。
这些描写使得枫叶有了金秋的色彩、秋日的气息。
而在描写枫叶的时候,诗人们往往强调枫叶的“红”色,充分展现了其美丽、纯粹、耀眼的一面。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谁知道,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这一段描写中,枫叶的“碧云天”中添加了一抹红,暗示了枫叶的绚烂和可爱。
总体上,唐代诗歌中描绘枫叶的特点有:•青叶伴随春天而生,红叶则与秋天相映成趣;•枫叶通常被描绘成一片一片的,非常繁密、绵延;•枫叶的颜色大多数时候被描述成“红”色,也有时候出现“金”黄,“银”白等颜色;•枫叶在诗歌中往往代表着热情、美好、慷慨、绚烂等品质。
二、枫叶影响的象征意义唐朝诗歌中的枫叶意象代表了多种情感和意蕴。
例如:1. 爱情枫叶在唐诗中也有着丰富的爱情意象。
枫叶被描绘成红的时候,往往可以展现出一种热情、激情和富有生命力的爱情。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为对王孙的送别,白居易借用了枫叶来倡导了一种难以舍弃的爱情。
2. 生命短暂枫叶的颜色被描绘成红时,也常常把枫叶比作人的生命。
晏几道的《临江仙》中就有“年年去似逝,岁岁来如飞。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晏几道通过所看到的枫叶,感叹人生易逝。
而通过枫叶的落叶,又折射出了生命脆短,需要更加珍惜的主题。
关于红叶的古诗词
关于红叶的古诗词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脍炙人口的例子:
1.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3. 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4. 刘禹锡《秋词》: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5. 鱼玄机《江陵愁望寄子安》: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6. 唐寅《我爱秋香》:我画蓝江水悠悠,爱晚亭上枫叶愁。
7. 白居易《司马宅》: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8. 吴融《红叶》:和烟飘落九秋色,随浪泛将千里情。
9. 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
10. 陆游《山中望篱东枫树有怀成都》:五门西角红楼下,一树丹枫马上看。
这些古诗词通过描绘红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红叶成为了诗人笔下寓意深远、美丽动人的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探唐诗中的红叶意象作者:陈晓来源:《牡丹》2017年第23期红叶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代,它从艺术形象演变为意象并具有丰富的内涵。
红叶在唐诗中的意象内涵,主要分为悲与乐两大范畴。
悲的范畴有壮志难酬之悲、送别离情之悲、羁旅怀乡之悲、思人怀远之悲和顾影自怜之悲等五种类型;乐则有恬淡闲适与昂扬洒脱之分。
本文首先探讨了红叶的文学性,简要论述了红叶意象的生成,探析其从艺术形象到意象的演变过程,然后具体分析了红叶在唐诗中的意象内涵。
“看花应不如看叶”,宋代诗人罗与之道出了自古以来文人骚客所怀有的赏叶情结。
翻开历史的画卷,到处可见红叶的倩影款款,不同于红花那般娇艳柔弱,红叶所独显的是临风的飒爽。
当漫山遍野,层林尽染时,铺天盖地的火红一色对诗人所形成的强烈视觉冲击,所引发的吟咏感叹是不言而喻的。
红叶所象征的意蕴是丰富多样的,寄予了古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承载了中国厚重的人文历史文化。
有着特定意义的典型意象是理解诗歌的关键,研究红叶这一意象能使人们更充分地理解古诗词,体会诗人的思想内蕴。
一、红叶的文学性凡属自然之景,皆可触动诗人之笔。
自然万物的盛博,引发了诗人的想象,构成了文学世界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给人以直观的审美享受。
红叶作为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景物之一,首先经由创作主体的选择加工得以进入文学的形象世界,具备特殊的审美价值;而只有经过创作主体抽象思维的参与,将自身情感体验融入其中,将其作为思想情感的载体时,红叶才从一个艺术形象成为表意之象,即意象。
(一)意象的生成与艺术形象的命名意象作为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三美神之一,是中国文学独创的一个审美理论范畴。
它作为一个文学理论术语,始于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刘勰从创作论的角度强调在文学创作中要以独具匠心的构思,找到能够充分表现神思的意象之后方可“运斤”,强调此为“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也”。
刘勰之后,“意象”便成为我国古代文论中一个经常使用的术语。
所谓“意”即作者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象”是指由语词构造而成及其所唤起的具体的视象。
“意象”即寄予作者丰富的精神内涵的具有超越言象特征的艺术形象。
因此,艺术形象不能等同于意象,只有当一个艺术形象超越了其复述客观自然的功能,而作为思想情感的载体时,这个艺术形象才成为意象。
红叶作为诗歌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是文人运用象征手法创造的寄予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
但红叶并非一开始就作为意象出现,而是经历了从艺术形象到意象的演变过程。
(二)红叶从客观物象演变成为艺术形象红叶从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景物发展为文学形象,始于《山海经》中关于枫树起源的神话传说:“黄帝杀蚩尤于黎山,弃其械,化为枫树。
”黄帝在黎山杀了蚩尤之后把兵械扔弃,这沾满鲜血的兵器化作了一片枫树林,表达了先民对枫叶为何为红色这一自然现象的认识。
作为艺术形象,红叶也在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出现:“沙棠栎槠,华枫枰栌。
”其中,“枫”指枫树,“栌”指的是黄栌,即红叶树。
而“华枫”“枰栌”与“沙棠”“栎槠”一样是作者为铺排天子的上林苑树种之繁盛,进而烘托其宏大规模而进行的客观景物的罗列。
以司马相如为代表汉赋作家把自然万物当作独立的审美客体加以精细的描绘,其所描写的景物并不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载体,而是独立于主观之外的客观存在。
红叶在汉代及以前的文学作品中只作为一个艺術形象存在。
(三)红叶从艺术形象到意象的发展过程到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开始寻求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进入自觉的时代。
与“重意象、重风骨、重气韵的审美理想”相结合,诗人强烈的个体生命体验与情绪逐渐内蕴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中,逐步形成追求象外之韵、言外之意的艺术风尚。
红叶在诗歌中出现的次数稍显增加,但仍未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意象,只呈现出从艺术形象到意象的过渡状态,表现为红叶作为意象只出现在极少数诗作中,而在大部分诗里红叶仍只作为艺术形象出现。
例如,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的《晚出西射堂》:“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
”谢灵运的山水诗有“极貌以写物”“尚巧似”的追求,总是尽力捕捉景物的客观美,所以,他笔下所描摹的自然景物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存在。
红叶在阴铿《和傅郎岁暮还湘州》中则开始呈现出由艺术形象到意象的过渡:苍落岁欲晚,辛苦客方行。
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
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
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
湘波各深浅,空轸念归情。
寒夜将至,友人欲行。
“绛叶”(红叶)在此并非独立于诗人情感之外的客观景物,而是与寒冷的夜幕、独行的孤舟和冰冻的芦花等一系列意象来渲染送别友人的孤独凄冷,用以渲染烘托内心的孤寂。
此诗中的红叶开始作为审美意象出现于文学作品中。
时至唐代,巨匠迭现,在魏晋南北朝艺术经验的积累下,唐代诗歌体制的完备、技巧的纯熟和反映现实的深度等方面都达到了登峰造极、难以逾越的高度。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意象都向着更加成熟的方向迈进,红叶不仅在唐诗中大量出现,其意象内涵的具体体现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
二、唐诗中的红叶意象内涵红叶从《山海经》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历经汉代、魏晋南北朝直至唐代,逐渐从艺术形象发展为意象并具备丰富的意象内涵。
但对于同一个意象的运用,不同作者的不同人生遭遇,同一作者的不同心绪感受,都会使得意象所蕴含的内容因人而异、因情而异。
当一个艺术形象超越了自身而被作为某种较为典型的意义看待时,它存在的价值就已不限于它本身,而是作为某种典型意义的载体——审美之外蕴含的人类共同的认知与情感。
总体而言,红叶在唐诗中的意象内涵可分为悲与乐两大范畴,但其意象内涵的具体体现可谓异彩纷呈。
(一)红叶与悲所谓“山无红树不知秋”,红叶提醒着诗人秋季的降临。
秋天万物萧条,生命沉寂,使得文人骚客由自然之景联想到自身,由自然的枯寂而极易引发各种人生的失意与愁苦的心绪。
1.壮志难酬之悲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我国古代诗歌常见的主题之一,较早可见于《诗经·雨无正》和屈原的《离骚》。
壮志难酬是知音难遇的无奈,是才华得不到重用的苦闷,是功名未就的悲憾。
红叶作为唐诗中常见的意象,也被用于表达政治上的失意,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此诗的首联、颔联由牛渚西江月景来追忆古人,颈联和尾联由怀古回到现实:“我”亦能高咏,但斯人却充耳不闻;知音难求,才华难以得到赏识,也只能明朝挂帆远去,继续寻求;秋风飒飒,红枫纷纷飘落,漫天飞舞,也似乎只有这无言的红枫为“我”送别,寂寞惆怅之感顿生,更加烘托出知音不遇、壮志难酬之凄凉惆怅。
再如韩愈的《广宣上人频见过》写了诗人为官许久却未能做出有益百姓的政绩;苦读多年竟无法一日成诗,道出了诗人学无所得的羞愧,未能建功立业、难酬其志的苦闷。
结尾这两句“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写到寒冷的古寺游人寥寥无几,只有枯败残落的红叶成堆地聚着,荒凉寂寥的环境更衬内心的悲凉,惆怅之情愈显。
此外,还有赵嘏的《献淮南李仆射》表达了诗人早年身居高位,而如今却不得不忍受官落之羞辱的落魄处境。
颈联一句“马嘶红叶萧萧晚”融情于景,马儿悲凉的嘶叫声与随风飘零的红叶形成了一幅凄凉萧瑟的晚秋夕阳图,寄予了诗人不得志的抑郁内心。
2.送别离情之悲古人由于种种原因而必须与家人、亲朋分别,或外出求学,或上官赴任,或赴疆征戊,或贬谪流放。
离别是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常有的主题之一。
离别诗里常见的意象有夕阳、杨柳、落花和明月等,殊不知,红叶作为一个审美意象,在抒发离别愁绪时也为文人骚客所喜爱,如唐代诗人许浑的《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谢亭为友人吟歌送别,离情别绪让人愁,所以只能借酒消愁;待酒醒,天竟也早已显出暮色,友人也已走远,于是怀着满心愁绪下了西楼。
乍一看,“红叶青山水流急”一句所描写的色彩明快的景色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一致,但正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正是这“红叶”与“青山”的美景,衬托出对友人恋恋不舍之情,极言分别的困难,更与下句满天风雨的暮霭沉沉形成对比,表达诗人的无奈与不舍。
许浑的另外一首诗《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以“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一句开篇,渲染了离别的气氛。
崔峒的《送陆明府之盱眙》也以“红叶下淮村”的萧瑟烘托送别友人的不舍之情。
3.羁旅怀乡之悲古代出门一般都靠步行或马车,交通不十分便利。
而那些离家做官、征戊、经商或求学的游子难以重回故土,与亲人团聚,所以他们只能把这种对家乡、亲朋之思念,在外漂泊之苦等寓于诗中,以抒发内心的惆怅。
特别是在草木枯黄、树叶凋零的秋天,萧瑟的景色更能引起离人的愁思。
红叶作为特有的秋景,也寄予了游子深深的怀乡之情,如杜牧的《寄兄弟》:“江城红叶尽,旅思倍凄凉。
”江城的红叶已飘落殆尽,眼前这萧条衰败的景物更使得旅途愁思倍增,内心更加凄凉;红叶经过乱风飘零,最后尚可落地归根,而我功业未成,身贱未能归乡,只能在这漫漫秋夜里梦寻遥远的故乡。
全诗以“红叶”开篇,点明深秋时序,字字句句都充溢着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功业未成不能归乡的愁苦。
再如刘长卿的《余干旅舍》的首联:“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开篇所写就是深秋时节,原来茂密葱郁的那一片青枫林如今稀稀落落,俨然一幅秋风萧瑟、木枯叶落的衰败情景,霜叶的飘零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心中本已经是愁苦万分,见到此情此景,更是伤心欲绝,有此一句作为开篇,全诗的基调不言而喻,自是悲伤与惆怅,最后一句“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点明这种愁的因由——思乡。
4.思人怀远之悲江淹的《别赋》有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而别后的相思之苦更是令人饱受煎熬。
红叶作为诗人相思之情的载体,缘起于“红叶题诗”的故事。
关于“红叶题诗”的故事有许多不同的版本,笔者在此选取的是范摅《云溪友议》中记载的关于诗人卢渥的故事:唐宣宗时,卢渥到长安应举,偶然间来到御沟,见其中飘着一片红叶,便命仆从取来,发现叶上写有诗,觉得好奇,于是把这片红叶收于巾箱内。
后来,卢渥娶了一位被遣出宫的宫女,巧合的是这位宫女就是题诗红叶的作者。
诗曰:“水流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其他版本的故事虽然主人公和具体情节不一致,但大体上是关于宫女题诗红叶与士子结缘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充满了巧合与传奇色彩,却都反映了相似的主题:古代宫女的悲剧命运及其对爱情的渴望。
正如《全唐诗》卷四二六所云:“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宫女只有极少数能幸承君王的宠幸,而绝大多数要老死于深宫之中。
在这漫长而寂寥的生活中,偶有才书的她们靠题诗红叶来抒发自己内心的寂寥与悲苦,正如诗人徐凝《上阳红叶》中所吟的:“洛下三分红叶秋,二分翻作上阳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