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西方孝文化的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丧葬礼仪对比

中西丧葬礼仪对比

中西丧葬礼仪对比中西文化比较辛倩影哀悼人死为丧,处理尸体为葬,丧葬礼显然是与死亡相关的人生礼仪。

丧葬是人生最后必不可少的程序,是一个人在尘世中的最后礼仪,也体现着生者对死亡、对死者的哀悼。

诞生礼在婴儿未曾出世前已经开始,标志着观念人生对生理人生的前展;丧葬礼正好与之相对,在人已经去世后举行,标志着观念人生对生理人生的后拓。

诞生礼把人接进社会来,丧葬礼把人送出社会去。

一头连着生,一头连着死。

正是在这种生死对照、来去比较的情况下,丧葬礼的种种特点才得以凸显。

丧葬方式受民族特性、地理条件、历史时代、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等制约,因此,不同地方,丧葬礼俗各不相同。

中国传统的丧祭礼仪形式上表现为重肉身,轻灵魂,认为生者与死者的联系始终未断,缺少对死后图景的构想;西方宗教性的丧葬礼仪以肃穆、庄严和简约的原则,肯定了个体精神性生命的存在以及人的灵魂的救赎。

下面通过比较中西的丧葬礼仪来进一步了解更多的丧葬文化。

[1]一、中国的丧葬礼仪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

死亡意味着一个人走向生命的终结,也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中华习俗中的重要的一部分,葬礼仪式有许多的讲究和说法,让后辈之人去遵守它,以彰显出死亡的庄严肃穆。

1、中国丧葬礼仪的形成人们采取丧葬礼俗,最终目的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

为了不使死者发怒,就要按期祭奠,超度亡灵。

由此可见,中国的丧葬礼仪,是原始观念和封建观念的混合体,千百年来一直在流传,时至今日,丧葬礼仪仍残1中西文化比较辛倩影存着不少的旧痕迹。

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

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

儒家的伦理色彩、等次观念、温情脉脉等,皆融入丧礼的每一细节。

“丧葬”一词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文化了,葬俗多种多样,丧礼上的物品亦是百态纷呈,但却始终作为一个象征系统而存在着。

中西丧葬文化差异对比

中西丧葬文化差异对比
中西丧葬综述
丧祭礼仪是一种对待 临终和死亡的仪式, 是生者对生命最直接 的诠释。任何一种文 化在如何处理逝者的 问题上,至少有3点是 相同的;遵循某种丧 葬习俗或宗教仪式; 为逝者精心挑选墓地; 对逝者的缅怀。但是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无不带有本民族的烙 印。
中国的“隆丧厚葬”
• 亲人亡故后的丧葬礼仪包括停尸、报丧、 招魂和送魂、做“七”、吊唁、入殓、丧 服、出丧择日、哭丧和下葬十种仪式。



「子午相冲,金木相克」 忌参加丧礼的人,与亡者生辰八字相克; 孕妇与婴儿禁忌送葬,恐怕沾染到不祥之气; 在丧礼上,通常会贴有一张告示牌,说明有那些生 肖是与死者的生肖相冲克,必须回避。有的还会在 灵堂里放一盆水,给来参加丧礼的来宾洗涤,以去 除不祥之气; 忌入殓时啼哭,将眼泪滴在亡者身上:在举行入殓 仪式时,亡者的亲友应当保持冷静。此时忌讳有人 啼哭,否则会使亡者不忍离去,其魂魄将无法升天, 而滞留丧宅。若因啼哭而不小心将眼泪滴在亡者身 上,将使得亡者留恋人间,不得转世超生。 忌七月时出葬


西方的“简丧薄葬”
西方殡葬礼俗有洗尸、更衣、停尸整容、送葬哭 丧、宴谢、祭奠等程序 ,基督教仪式几乎贯穿 其中。
在整个丧礼过程中人们只是静静地在灵枢旁沉思默祷, 而 不捶胸顿足、嚎陶痛哭, 并且从始至终都保持着庄严肃穆的 气氛,意为不要打扰死者灵魂的安静。参加葬礼的人,要向 死者献唐菖蒲花, 以示对死者的哀悼。下葬时,随土撒入一 些花瓣,葬毕在墓前立上十字架,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束鲜花,亲友就可 以默默离开坟墓了。
西方人也有祭奠亡 者的风俗,在居丧的第 九天、第二十天、第四 十天和一周年都要举行 祭亡灵仪式。届时,亲 友可单独去,一束鲜花、 默默立上一会即可。

中美养老和孝道观差异探讨以电影我们俩和内布拉斯加为例

中美养老和孝道观差异探讨以电影我们俩和内布拉斯加为例

中美养老和孝道观差异探讨以电影我们俩和内布拉斯加为例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
2.中美养老观的差异
3.中美孝道观的差异
4.电影《我们俩》和《内布拉斯加》中的表现
5.结论
正文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文化差异尤为明显。

本文将从养老观和孝道观两个方面探讨中美文化差异,并结合电影《我们俩》和《内布拉斯加》进行具体分析。

【中美养老观的差异】
在中美两国的传统文化中,养老观有很大差异。

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的养老观强调“养儿防老”,子女有义务照顾年迈的父母。

而在美国,养老观倾向于独立自主,老年人更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不依赖子女。

【中美孝道观的差异】
孝道观在中美两国也存在差异。

在我国,孝道被视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是天经地义的。

而在美国,孝道并不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子女对父母的关爱更多体现在尊重和关心,而非无条件顺从。

【电影《我们俩》和《内布拉斯加》中的表现】
电影《我们俩》讲述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养老故事,展现了中国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和子女对父母的孝顺。

而《内布拉斯加》则通过一个美国家庭故事,展示了美国老年人独立自主的养老生活以及子女对父母的尊重。

【结论】
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养老观和孝道观,以及电影《我们俩》和《内布拉斯加》的表现,可以看出中美文化在这两个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孝道观之比较学习资料

中西方孝道观之比较学习资料

中西方孝道观之比较中西方孝道观之比较作者:袁毓谦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15期摘要:现如今,跨国际、跨民族、跨文化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接触世界、接触西方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由于文化历史的底蕴不同,往往对于同一事物理解也不尽相同。

对比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于孝道的理解和行为,可以促进人们对东西方跨文化领域的进一步的了解与深入。

关键词:文化差异孝道养老一、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孝”文化有相同点,是全人类共同文化的一部分。

但因中西文化土壤不同,文化源头不同,中西孝文化又有不同点。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

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如清朝时的闭关锁国正是其体现。

“孝”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中国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推崇。

《孝经》云:“大孝,德之本也,教之所因生也。

”“教”,既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礼俗,也包括文化、教育等方面,它们都是以“孝”为基石。

《论语》中所强调的“养而有敬”,在中国孝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中国封建文化的发展,“孝”的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其外延也在不断地扩大。

在内涵上,孝由养亲而敬亲,由敬亲而乐亲,在外延上,孝由家庭私德逐渐扩展到国家和社会,演变成一种社会的公德。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

以“爱”为社会核心。

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西方孝文化在《圣经》中尤其指出了人人平等的思想,倡导人可以拥有自由的意志和平等权利,与此同时,人人平等的理念也融入到西方家庭中。

浅析中西方孝文化

浅析中西方孝文化

浅析中西方‎孝文化中西方的孝‎文化都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开始‎出现的。

由于中西方‎家庭产生的‎不同步性,中西方孝文‎化也不是同‎时出现的,但最初形态‎的孝文化却‎是一样的,即善待长辈‎。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西方孝文‎化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孝文‎化比较(一)中国孝文化‎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记载‎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涉‎及方方面面‎,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孝”不仅是家庭‎观念中孝敬‎父母的问题‎,也是几千年‎来统治秩序‎中重要的社‎会规范。

中华民族有‎着一整套关‎于孝的理论‎。

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同时,《孝经》还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就是说,“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民固有‎的自然的行为。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中国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

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

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中国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

“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主要指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家庭伦理‎的范畴之一‎。

浅析中西方孝文化的区别及原因

浅析中西方孝文化的区别及原因

浅析中西方孝文化的区别及原因作者:邱梦茜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62-021 中西方孝文化的区别1.1中国的孝文化“孝”是中国伦理学的基本范围之一。

“孝”作为古代宗法社会的产物,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也不断地演变其内涵和外延,从家庭伦理走向国家伦理,从个人道德走向社会规范,最终形成了以养亲为核心内容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孝道。

从古至今,中国的孝文化早已发展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

据可靠文献证明,“孝”当产生或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和生儿育女、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它在儒家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的正统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与此同时也提出了“孝为仁之本”和“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说法;而在《孝经》中孝居于道德规范的最高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还有“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义,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也就是说,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民固有的自然的行为。

中国的孝文化具有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意义。

在家庭中孝不光要有“敬”,即尊敬父母的一份心,而且要有具体的行为规定,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对父母的话要顺从,包括婚姻大事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具有绝对的权威。

同时,中国的孝文化的“以孝治天下”、家国同构的政治运行机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代亲服罪、存留养亲的宗法等级制的法律观及其教育观,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2017年整理】浅析中西方孝文化

【2017年整理】浅析中西方孝文化

浅析中西方孝文化中西方的孝文化都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开始出现的。

由于中西方家庭产生的不同步性,中西方孝文化也不是同时出现的,但最初形态的孝文化却是一样的,即善待长辈。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西方孝文化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孝文化比较(一)中国孝文化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记载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涉及方方面面,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孝”不仅是家庭观念中孝敬父母的问题,也是几千年来统治秩序中重要的社会规范。

中华民族有着一整套关于孝的理论。

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同时,《孝经》还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就是说,“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民固有的自然的行为。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中国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

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

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中国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

“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主要指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家庭伦理的范畴之一。

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正如孔子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中西“孝”文化比较探析

中西“孝”文化比较探析

z、^nv x@ov er se ae n.c om I S S N1009—50390l,e J s ea s E,蟹鼬膏外英语http://www.overseaen.com7I kl:+86—55l一656908l 165690812中西“孝"文化比较探析连鹭霞(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摘要:《辞海》中注释“善事父母日孝”,这是中国孝文化最直接的含义。

中国自古就提出“孝道”,并产生和发展出独特而纯粹的“孝”文化;然而,西方因注重个性和自我的文化氛围,衍生出完全不同的“待老”文化。

中西“孝”文化是开展不同的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通过比较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孝”的本质,取长补短,促进中国孝文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西;文化;比较中图分类号:G明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9-5039(2012)23_0185-02Com呻帕son be拥7咖the C hin髂e and me W鼯tem Fm柚Pi啊LI A N Lu一】d a(Co Ue ge ofForeign St ud ie s,G ui li n Un i v e rs i t y o fTech nolo gy,G uili n541004,china)Abs呐ct:“To be bn d and t r e a t w eⅡtoy o u r pare n tS t hat me a ll s 6l i al piety”which de6n ed i n“C i Hai”69ures o u t the de6n jt i ve c o n t e n t of the cllinese衄al d ucy.I t i s me nt ion ed f or a10ng tin le,bu ild ing aIld developing a I l unique and pur e觚a l pi et y cu lt ur e in Clli na.HoweVer,du e t o me i ndi、,id u al it y an d p er So n al it y o f th e westem cultu re,the re is a d i妇隆r e n t way to t r e a t ol d me n in westem c o u nt r i e s.T h e y a r e n o t on】y the t、】l,o beau谢m r o s e s in cllinese cm mre and westem cul tu re,b ut also t he sp ir i tL la l v al ue s ofthe human b ei ng.It is e a Sy an d c l e a d y to kn ow t11e n a t u r e of the曲al piety by c om pa ri so n,pr om od ng th e de ve lo pm ent ofthe ch i n es e 61i a lp ie ty cu lt ll re.Ke y w o rd s:c11i n es e an d w酷tem c u l tI l r e;6l i a l p i e t y;c om p a r i so n中西方的孝文化都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出现的。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

海南大学跨文化交际导论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作者:学号:学院:专业:时间: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正文 (4)参考文献 (6)摘要孝作为人类社会一个最基本的伦理行为之一,在中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

本文从中西方关于孝的不同理解来阐述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

将两者进行比较,进而互相学习,丰富各自的孝文化.关键字:中西方文化孝差异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在伦理观上表现更为明显.孝作为人类社会一个最基本的伦理行为之一,在中西方同样存在着巨大差异。

一、中国孝文化华夏传承久远,华夏民族传统美德极其丰富,“孝”文化亦在其列。

“孝" 在上古时期就进入伦理道德范畴。

最早可溯自周,本意是崇祖拜宗,念本及报生养之恩之意。

而对孝文化充实发展的则是儒家的孝道理论。

孔子及其后学子将孝观念系统化、理论化,直至形成孝的专著《孝经》。

儒家孝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基础,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和治世之道。

“孝”于家庭为后代对双亲的道德义务。

于掌权者,忠孝为所有社会个体必守规范。

如西汉提出“以孝治天下”的口号,东汉的“三纲五常”道德体系。

由此可知,在国内,孝义不仅仅是敬养双亲,还有显著的延伸与泛化.二、西方孝文化对比于中国孝文化的悠久传统,西方则相对薄弱.西方孝文化来源有三:一为古希腊文明;二为犹太文明;三为古罗马文明。

它们融合后以基督教的形式构成西方文明。

因此探寻西方孝文化得先对《圣经》进行研究,其被认为是欧美文学艺术灵感源泉,西方很多的道德理论亦来源于它。

据《圣经》记载,基督徒造物主定下十戒律,第五条即为“孝敬双亲”。

对中外孝文化比较,除《圣经》外,西方对“孝"理论系统描述的很少,这与我国反差巨大。

三、中西方孝文化比较1、“孝顺”概念中国的孝强调“孝顺"这个概念,强调对父母的顺从,但并非盲目的顺从.西方人则基本没有“孝顺”概念。

他们强调独立、平等.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孝顺”更多的是单方面的义务.单一地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在西方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doc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doc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doc
孝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它强调对父母的尊敬、照顾和关爱。

虽然东西方的孝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1.在中国文化中,孝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它被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孩子们通常会以尊敬、照顾和关爱父母为荣,并将孝行看作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

尊重父母不仅体现在言语上,还体现在行为上,包括为父母做饭、打扫卫生、照顾生病的父母等。

孝顺父母被认为是一个人修身成德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之一。

2.在西方文化中,尊重父母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但孝并不像在中国那样强调。

在西方文化中,父母更多的是被视为朋友和顾问,而孩子们的义务不是像在中国那样追求孝顺和顺从,而是尊重和信任他们的父母,并在他们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给予帮助和支持。

总的来说,东方文化中的孝强调子女应该为父母做任何事情,无论是行动上还是言语上,而西方文化中的孝强调尊重和信任父母,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文化差异反映了东方和西方在家庭关系、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中西方孝文化之比较

中西方孝文化之比较

中西方孝文化之比较百善孝为先。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提倡要尊老爱幼,善待老人的国家。

而在西方文化中,老年人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对于老年人抱有一种不欢迎甚至讨厌的态度。

分析比较其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对于中西方孝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安定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签:中国孝文化;西方孝文化;比较一、中国孝文化发展概况孝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大致经历了孝行、孝德、孝道、孝治四个阶段。

夏商时期,有关孝行的记载,则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晚期的舜。

根据记载,舜在幼年的时候丧子,后母又带来一子。

舜的父母与弟弟性格怪戾、偏激,他们多次加害于舜,欲除之而后快。

但是舜依然孝心不变,用真诚的孝行使家庭归于和谐。

西周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孝对于每个人而言,是人人必须具备的品德。

整个社会都在歌颂孝,从后来传下来的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

《诗经》中歌颂孝行的文章,风、雅、颂屡见不鲜。

如《周颂·载见》说“率见昭考,以孝以享”,像这样的很多种铭文,在青铜器上都有记载。

东周时期,孝文化因为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礼乐制度崩坏,为了权与利,子女可以杀死自己的父亲,弟弟可以斩杀自己的兄长,毫无人伦可言。

就是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人们对孝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对于孝进行了反复的讨论、交流,最终形成为一种理论,是成为“孝道”。

汉魏和以后历朝,孝文化始于汉初,在魏晋时期得到了强化,在唐宋时期已经比较成熟,并一直延续到明清。

在汉代时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学,《孝经》成为全社会最基础的读物。

魏晋南北朝时是《孝经》倡行于全社会,几乎所有人都在学习。

唐朝是孝治的成熟时代,而唐以后的朝代,在更大、更深的领域推广之。

到了明清时期,又出现了新的规定与政策。

为了鼓励整个大家族在一块居住,凡在一块居住达三五世以上,政府授予“义门”称号。

对于奉孝老人者,还给予褒奖。

二、西方孝文化发展概况西方文化大都以基督教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圣经》是研究西方孝文化的法宝,道德规则也是出自于此。

从孝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最新文档

从孝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最新文档

从孝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享誉世界的精神文化瑰宝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与发展,孝文化的内涵已深深的烙印在人们的意识中。

“孝”观念不仅仅意味着孝敬父母,尊敬长者,同时在古时期还与社会等级、政治体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宝贵的孝文化似乎已被人们抛在了脑后,遗弃、虐待老人的事迹屡屡发生在我们眼前,重塑孝文化已变得刻不容缓。

另一方面,在多元化的世界格局之下,中外交流互动逐渐深入,打开了历史新局面。

因此,孝文化的交流也不例外。

本文从将从中西方孝文化渊源、概念着手深入讨论孝观念的差异,并延伸至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分析,剖析中西方文化根源的异同。

1、中西方孝文化概述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涵盖了我们现今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孝文化则是我们追溯有关家庭伦理价值观的最早记录。

其深远的历史起源以及丰富的内涵是其他诸多文明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孝文化概念起源于公元前11世纪,在周朝明确提出。

在当时祭祀活动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孝”指的就是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在农业生产中以及与大自然的对抗中一帆风顺、丰衣足食,不包含任何道德的涵义。

直至西周时期,“孝”被赋予了道德涵义,商朝普遍的祭祀活动成为了贵族的特权,而普通百姓有了必须侍奉双亲的义务。

于是,侍奉双亲的“孝”逐渐取代了祭祀仪式的“孝”。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将孝文化再次拉升到一个高度,自此,孝道成为古代社会宗法伦理的基础。

到了汉代,皇权社会将“孝”的涵义政治化,孝道开始成为了治国安邦的准则:西汉时期颁布多道法令以孝治国;《孝经》被作为义务教育科目之一;“孝廉”作为察举考试科目之一等等。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丰富,人们通常理解的孝敬父母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在儒家文化中,“孝”不仅仅是指尊重父母敬重祖先,它更是人类的行为准则,是国家政权的基石。

也就是说,孝文化除了在家庭伦理文化中有所体现,如赡养父母、继承子嗣等等,其政治内涵也颇为丰富。

传统道德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中西方孝文化差异

传统道德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中西方孝文化差异

传统道德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中西方孝文化差异传统道德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中西方孝文化差异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世界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我们看到了文化与文化的趋同与差异,而孝文化是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博大精深的体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衡量一个人品质的标准。

而西方的孝文化并没有太多系统的描述,与中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西方似乎更崇尚个人与自由。

本文将探析中西方孝文化概念和发展的差异,并以这几年的热门话题——“安乐死”来进一步阐述中西方在孝文化上的差异。

孝,是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于血缘亲情的认识而慢慢发展起来的。

家庭,是体现孝道的人类社会的选择,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孝道是道德表现一种形式,居于普通亲情之上,一般体现在直系亲属之间,所以我们现在所谓的尽孝道,一般都是自己的父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尽孝道的方式产生了很多变化,但是赡养义务的传统却从来不曾割断。

在社会层面上,尽孝道则主要是指对老人的尊敬。

因为文化不同,中西方对孝道的理解差异很大,但不可否认,中西方的孝文化都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开始出现的,最初形态的孝文化也是相似的。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孝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而西方的孝文化还是停留在浅显的文献描述之上。

1中西孝文化对比 1.1中国孝文化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色。

“孝”不仅是家庭观念中孝敬父母的问题,也是几千年来统治秩序中重要的社会规范。

我国的孝观念形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代。

孝文化,在股商时期便已产生。

[1]在中国,尽孝讲究的是到达亲人在精神层面的满足。

孝意味着养,但不是养了就是尽孝道,子女赡养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孝心,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的体现,而不是仅仅有孝行。

孝文化在我国的儒家思想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在《孝经》中曾写到:“父子之道,天性也。

”[2]就是说,父母养育子女和子女赡养父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天性。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丧祭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丧祭礼仪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价值观念。

虽然不同文化的丧葬仪式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目的,即向逝者表达敬意和追思。

然而,中西方文化的丧葬仪式却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在中国文化中,丧葬仪式是一种庄重而古老的仪式,有着古老的传统和仪式,讲究仪容仪表和排场。

在西方文化中,丧葬仪式更加简单,鲜花和烛光是其最基本的元素。

传统的中式丧葬场面高低有序,排场繁复,而西式则更注重教会或者祭坛的氛围。

其次,中西方文化一般都有丧葬礼仪的主持人。

在中国,往往是一位老者或者居民监督人组织丧礼程序。

西方则通常由一位牧师或者丧葬主持人领导。

在西方文化中,丧葬礼仪通常由基督教会领导,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不只是一种个人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反映。

在中国人眼中,家族的祭祀和陪葬仪式,是对孝道志向的诠释,和对逝去者的表达。

其次,在中国文化中,丧葬礼仪含有许多传统的仪式,如烧纸钱,祭拜祖宗等。

这些仪式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不存在。

在中国希望祖先能够在天堂安息,而在我们这里的礼仪程序当中,是要更多地表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而在外国,通常只有给予敬意的标志。

最后,在中国文化中,丧葬礼仪时长通常很长,并且需要家人长时间守灵,接待来访的亲朋及敬香祭拜,而且一般都意味着需要为死者办理一些手续、买墓地等。

在西方文化中,丧葬礼仪通常是在短时间内完成,而没有那么多的仪式和手续。

通常岂止是为了安葬,也是为了表达家属的悲痛,然后就结束了。

综上所述,丧葬仪式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不同的传统和仪式。

虽然不同的宗教和文化背景取决于它们所采用的特定细节,但两者都遵循一个基本的目标: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追思。

两种文化的差异虽然存在,但并不影响人们表达对逝者的感激之情和表达孝道的意义。

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第一篇: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从丧葬礼仪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伦理、颜色、礼物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究其根源,中华文化一直没有摆脱人对自然的依附关系,西方文化则是彻底摆脱了人对自然的依属。

关键词丧葬文化中西文化差异不言而喻,每一个民族身上都带有自己的文化,中西方两种自成系统的文化传统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民族的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虽然经过数百年的冲突和交融,各自的界限已经不是特别明显,但无论中方还是西方文化的主导地位还是自身文化脉系的传承,还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

从中美传统的丧葬礼仪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一差异。

一、丧葬中的中西文化差异1、宗教文化不同在丧葬中,西方国家基本上属于宗教式的丧葬礼仪。

西方丧葬礼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基督教将每一个人的灵魂直接与上帝发生关系,不允许偶像崇拜,崇尚灵魂升华而轻视肉体,因此西方的丧葬风俗是简丧薄葬。

基督教的丧礼更多的是为死者祈祷,祝其灵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脱生前痛苦。

近现代以来,由于西方崇尚“个人本位”,主张“以个人为中心”,因此在丧礼中,根据宗教礼仪,重在安置死者的“灵魂”。

从它的丧葬仪式可以看到他们的宗教传统。

儒家确立了中国丧葬礼仪的大传统。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一直存在灵魂不死的信仰,经儒家伦理化解释,人们关心死者的灵魂,灵魂附于神灵,供奉于祖庙。

后来佛教的传入,则带来了“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等观念。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早期道家只讲炼丹成仙,在民间并无多大影响,但在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吸收了儒、佛教的许多观念,终于和儒、佛成为鼎足之势。

从道教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的影响中,亦可看到道教与儒、佛二教的关系,道教给丧葬文化带来了关于地府阴间的观念。

宗教的融合体现在丧葬礼仪中,那便是以儒家传统丧礼为主体,融合了佛、道二教的丧葬礼仪的出现。

明代小说《金瓶梅》中所描绘的李瓶儿葬礼是一个典型的个案。

其基本程序是儒家的,如装敛、报丧、成服、大敛、出殡等等;但其中又杂以众多佛、道习俗,如请阴阳生批书、置七星板、钉长命钉等是道教习俗;而念倒头经、做七七斋则是佛教习俗。

中西孝文化差异的原因初探

中西孝文化差异的原因初探

中西孝文化差异的原因初探摘要:中西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但中国孝文化为统治者利用后,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对后世影响深远;西方孝文化却因“孝”的理解不同、个人主义思想、社保制度的建立而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当今中国社会对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及其原因缺乏充分的认识。

通过本文,笔者叙述了中西方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分析了中西孝文化的发展差异及其背后原因,从而在中西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孝文化;认识误区;差异;儒家;基督教引言孝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与首要道德。

[1]早在西汉就出现了系统论述孝道理论的《孝经》。

孝文化历经两千多年历史一直传承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中国文化就是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就是奠定于“孝道”之上的社会。

[2]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弘扬孝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十分重要。

然而,越来越多的新晋父母肩负着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双重义务,经受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生存现状。

日益频繁的中西文化交流,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父母羡慕西方人:既不要承担子女成年后的抚养义务,又不要承担父母的养老责任。

明显的文化差异导致有人认为中国孝文化只是一种负担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这样的认识误区不利于处理家庭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

梳理中西方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分析导致两者发展差异的不同原因十分必要。

二、中西孝文化的渊源人类历史有其发展规律,孝文化的产生也不例外。

文化的产生由生产力决定。

在原始社会,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生产力十分低下,个人能力有限,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防御外族侵略、抵抗各种自然灾害。

“孝”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由于个体家庭和私有制的产生,人们对与自己相关的血缘亲族关系的认识逐步得到提高而慢慢产生的。

[3]父母决定着或决定过家中的物质来源,是或曾是家中的支柱,他们的地位自然而然受到晚辈的敬重。

孝文化论文:探析中西方孝文化之差异及其原因

孝文化论文:探析中西方孝文化之差异及其原因

孝文化论文:探析中西方孝文化之差异及其原因摘要:在中国,孝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在西方文化中,孝文化不及中国的孝文化丰富,因而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本文通过阐述中西方孝文化的内涵和差异来剖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从而使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更加顺畅。

关键词:孝文化;差异;原因引言:孝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也可称的上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对孝文化的研究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

孝文化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自然会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但是西方文化中的孝文化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对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不仅能够传播中国文化而且能够了解西方的孝道观,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1、中西方孝文化之内涵1.1 孝文化在中国。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元素。

孙中山先生曾讲到:“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像中国讲的那么完全。

”[2]。

中国人的心理品质,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在中国的孝文化中都被给予了阐释。

中国的孝道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连。

儒家思想推崇“仁”的思想,而孝在“仁”中也是第一位的。

在古代,孝顺作为评价个人思想高尚与否,品行是否端正的重要尺度。

能够说明这一点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国官制中的举孝廉。

举孝廉是汉代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其中主要考察人们是否孝顺或是清廉。

子女对父母的孝顺程度是能不能为官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中国的孝文化突出了长者和老人的地位。

孝文化中的“孝”就是要养老,敬老,尊老,送老,亲老。

[3]晚辈要尊重长辈的意见和安排,承担着对父母的赡养义务。

在家庭中,子女就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子女对父母的话要言听计从才能被称之为孝顺。

在家庭范围内的孝文化还包括传宗接代的任务。

个人的孝行的社会意义还表现为对君主的忠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君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作为臣民,尽孝的方式就是听从君主的旨意,替君主排忧解难,完成自己的使命。

1.2 西方的孝文化:西方的文化是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和古希伯莱文化为基石的文化。

中西方孝文化对比研究

中西方孝文化对比研究

2014年10月总第330期摘要:本文对中西方的孝文化进行对比,认为其有较大的差异。

中国孝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西方孝文化却鲜有发展。

这均取决于中西方较大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西对比;孝文化;文化差异一、引言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母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

舜在历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这个故事出自于《二十四孝》中的第一孝“孝感动天”。

以孝道伦理为核心内容的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在其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孝成为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之一,也成为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

作为一种道德意识和价值理想,孝是中国古代家庭、社会、国家的精神基础,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教育及法律观念、国民性格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西方孝文化对比1.中国孝文化为了对中西方孝文化的不同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首先对中国孝文化进行剖析。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色。

我国的孝观念形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代,孝文化在殷商时期便已产生。

殷墟的甲骨文里,就有了“孝”字。

汉字的“孝”,剖其字形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形象地表示为上辈的父母应该抚养下辈的子女,下辈的子女则要孝敬上辈的父母。

我国古代的经典里,关于孝的论述比比皆是。

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儒家经典代表《论语》中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等,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中西方孝敬父母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孝敬父母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孝敬父母的文化差异“孝”是我国传统的伦理观念。

“孝敬父母”是指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

“孝顺”即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意志。

中国和西方的孝文化又有什么不同呢?下面一起看看看吧。

而英文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孝”的词汇。

有人将《圣经》中的“honor”译为“孝”,而“honor”的本意是“给予高度尊敬”,并没有奉养和顺从之意。

中西方在孝敬父母问题上差别甚大:前者认为是天经地义,后者却认为可有可无。

在西方,奉养父母、为父母养老送终并不是子女必须履行的责任,大多数西方人脑子里不会经常考虑孝敬父母问题,于是设立父亲节、母亲节,提醒人们注意这件事。

养老近年来,我国实行医保制度,大大改善了老年人的就医问题,但由于国家还比较穷,无力拿出更多的钱为老年人免费养老。

现在,老年人进养老院的很少,基本上还是居家养老,靠子女服侍、奉养,这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传统。

而西方老年人精神上强调独立,不愿意依靠子女,生病靠医疗保险和医护人员,养老靠国家优厚的福利待遇,不需子女插手。

老人和子女经济上来往不多,父母不供养成年子女,反之子女也不需赡养老人。

西方老人一般住养老院或在家中养老,作为子女前去探望,大多数情况下,也仅限于节假日、生日等。

家庭我们习惯于几代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即使子女婚后与父母分开居住,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很紧密。

而在西方,一般是小家庭,子女成年,必须离家自食其力,结婚后一般与父母分开居住。

即使儿女与父母同住,彼此之间关系平等,不依赖父母。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百事孝为先”,牛羊尚能跪乳,何况人乎?在生活上关照、侍奉父母是必须的。

西方人虽然也热爱、尊敬、关心父母,但是并不像我们那样,过问父母的饮食起居。

他们认为,父母有父母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彼此互相尊重就够了,过多嘘寒问暖,有干涉隐私之嫌。

在德国、瑞士等西方国家,孩子可直呼父母的名字。

对此,我们中国人不能理解,认为直呼父母的名字是不礼貌的。

我们一向有“子不言父名”之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中西方孝文化的比较
内容提要:中西民族对于孝文化的内容之认知和重要性具有鲜明的差异,中国人更为重视包括养亲、敬亲、顺亲和祭亲等内容的孝道伦理,西方人孝并非于子女对双亲行为里,仅单纯尊敬,此类尊敬无顺服在内。

欧美着重独立,成员间地位一样。

相对而言西方人没中国人重视孝道。

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文化和养老模式差异所致。

关键词:中西对比;孝道;孝敬
孝道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最初的孝文化的一些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与别的任一类文化表现一样,为其他文化因数一起作用的结果。

文化进步,而今社会与往日相比,已难相提并论。

或许传统孝道与当今社会难相处,可尽管世事变迁,社会生产方式与经济基础不同,可华夏子孙对年长者尊敬赡养的传统是不能割断的。

孝义传承有其合理存在价值:首先,其出发于全体人类的助老之为,为人性基本索求;其次,尊敬老人存在价值,为尊重其终生为民族奉献及其所累积的社会劳动经验。

此类均应承认其合理性。

不管何种社会,若对无劳力的老弱之人无甚关爱抚养,都将面临严重社会问题。

尊护长者,为文明社会象征,理应作为当代社会公德。

因文化不同,中外孝道甚多相异,两者相较便能认清其本质,进而择优改劣,推进我国孝义走在健康之路。

一、中外孝文化对比
1.中国孝文化
孝道在亚洲地区的伦理《而雅・释训》上说“善父母为孝”为一种道德表现,是一种从子女心里发出的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也可以说,是人类情感以家庭血亲为基本,又居普通亲情上。

华夏孝文化传承久远,华夏民族传统美德在各面极丰富,“孝”为家中孝顺双亲,亦是历来社会统治社会规范。

上古时期,“孝”为进入伦理道德最初的家庭理念。

最早可溯自周,本意乃是崇祖拜宗,念本及报生养之恩,自仲尼,孝自宗教哲理之意转为“善事双亲”单纯伦理之意,自宗族公德变家族之德,《孝经》后,又政治化。

对孝,华夏就此完整理论。

孝义于华夏文化极重要,仲尼曰“孝为仁之本”,“仁”为孔孟核心思想,由此明白“孝”于其中之重要位置。

孝为华夏民族传统道德根本,是所有传统道德规范核心。

对孝,华夏孝义明言而定,突出孝与顺统一。

传统孝义,着重强调“顺”,亦即顺从双亲,仲尼简约为“无违”,孔孟之道所言之“孝”于根本而言乃服从意志。

中国孝义政治韵味极重。

“孝”原为家庭血亲之伦理公德,为后代对双亲道德义务,为家庭伦理范围内。

于掌权者,忠孝为所有社会个体必守规范。

于家于国为严密父制。

“以孝治天下”为各朝皇帝统治经验归纳。

由此可知,在国内,孝义已非仅仅敬养双亲,乃是显著延伸与泛化。

同时,“孝”对个人道德范围及政治范围延伸,它自个体道德素养而来,串联于家中双亲抚养与家庭融洽,终是功德圆满,对社稷及社会执行责任。

同时,我国孝义对“不孝”有明了规定,亦即孝和不孝有其分辨准则。

孝非为单纯恭敬服从,乃是以“义”为孝之评价准则。

“家穷亲老,非为禄士”以物质方向,即是否温饱与能够考取功名而用功提出孝的准则。

最终为“不娶无后,断绝宗祠”,即是否有后方向提
出孝的准则,此处“无后”非是“不娶无子”,乃是着重“断绝宗祠”,即说传承断绝是为大不孝!
2.西方孝文化
西方孝义源有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标志的古希腊文明;犹太文明;三为古罗马。

以基督为表象融合成西方文明。

探寻西方孝义必阅《圣经》。

其被认为是欧美文学艺术灵感源泉,西方众多道德多自此来。

《圣经》言,基督徒造物主定下十戒律,第五条即为“孝敬双亲”其教义要求信众.“孝敬双亲,你将得福,长寿世间”。

对中外孝义比较,《圣经》外对孝有体系阐明的古籍极少,与我国反差巨大。

西方哲人重非亲人抚养,乃是社区养老。

此类原因即为欧美孝义进展几无,社会养老却有了发展的因素。

我国孝义浸透并延伸社会生活各方面。

地方多以孝为荣,社会重孝子。

可西方孝义却异常落后,非但无甚地,亦无甚因孝而荣,更无以孝名人。

我国甚多及孝俗语。

而欧美却无。

我国孝义含两意,家庭及社会意义。

于家里,子女对双亲形态上。

于我国历史孝义里,双亲于家里有绝对权威,顺从双亲是为孝顺展现。

孝的社会意义为维护社会和睦,即对长者与统治规则敬服。

而欧美,孝并非于子女对双亲行为里,仅单纯尊敬,此类尊敬无顺服在内。

欧美着重独立,成员间地位一样。

古老的养老方式丰富了我国孝义。

千年以降,抚养责任在子女。

于欧美,子女却无抚养之义。

双亲老迈,其抚养为国家以社会保障体系做到。

由此我国孝义含抚养之责,欧美却无。

在国内,抚养之责与自然“反哺”一般。

于西方,抚养之责类似“接力棒”,由子女或双亲交由社会进行。

国人重家,双亲于子女身上付出多,此做法西方难理解。

欧美孩
子成年即自活,无需双亲多帮助。

中国人喜家,若到某处,双亲亦至一起。

而欧美人绝不如此,为事业不念双亲,亦无必要。

不重乡土,喜持续易居。

特别美国人,终生换几次家。

这种父母子女的彼此相助区别,中外表现于财产上。

我国双亲归西财产归后代,无需证明,后代亦觉合理。

而欧美多为遗嘱定分配,可把财产给子女外的人,而其后代亦接受。

中国人把孝与繁育后代结合,决不能绝宗祠。

至今不可动摇,是历来的民族理念。

欧美人重自由,为自身可单身。

在我国,因孝义在,“绝后”为至恶诅咒。

与欧美却无。

二、中西方孝义不同原因分析
中外孝义差别于文化不同,我国为农耕,华夏民族求生于土地,农业为我民族经济主要体现。

农耕文化为群体生存沃野,群体为根着重集体价值与人际和睦,个体价值依存社会及别人,个体为社会一员,凸显个人对社会及别人职责,跟集体的呵护,大众利为重。

欧美文明出自爱琴海边,山多,作物难生,多为手工业及从商,活于城内,常易地而居。

欧美重商,商者重私人。

单个本位为个人,个人利益居所有上,家中亦如此。

群居为本将国人时时把自身作为集体一员,于家中个人就极重家庭,着重血亲彼此关系,历来如此,由此我国有了丰富的孝文化。

私人为本让欧美重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乃是单个个体价值的达成,其不如我们倡导全体利益,甚至有社会学家叫欧美人为“离居”,于家中亦无须在彼此花费精力。

相反,因离异高,家庭极松散。

处于此类家中,孝义难周全发展,因为,虽则《圣经》已与孝的阐述,可欧美孝义家中无发展社会无传播。

综上可知两方孝义绝然相反。

此类皆源自相别文化。

可于今日交流时代,双方孝义影响交融。

我国因社保发展,“养儿防老”与“家庭养老”方式渐变更。

于欧美,渐增多的“少女母亲”引人们关
注,并研究我国缘何甚少此象,我国孝义里,子女对双亲“不违”亦受众多社会学家看重。

随着彼此交融发展,此类相互作用趋向还继续,因而也对中外孝义探索有极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元江,陈海涛.中西方孝文化探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1):46-49.
[2]葛雷,齐彦芬.西方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文化书院:1987.
[3] 成娟.“孝”的合奏与整合塑因—以《赵氏孤儿》为例看西方人对“孝”观念的接受和理解[J].艺术百家,2004(3):2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