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正文
绿色发展的现实困境及路径分析
伍业兵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绿色发展已逐步成为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有助于推动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环保法律制度缺失、绿色发展经验和绿色文化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绿色发展。在分析我国绿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发展;传统增长方式;现实困境;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1-0008-02
绿色发展是以传统发展为基础全新的发展模式,其前提条件是要满足生态环境容量以及资源承载能力,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以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并将绿色发展的过程和结果作为其主要内容。
一、绿色发展的现实困境分析
1.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惯性阻碍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追求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共生。但是,在我国,千百万人发展经济的习惯方式短期难以改变,他们依旧遵循增长即合理,合理即进步的原则,以破坏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只有解放思想,革除传统经济发展的弊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才能实现绿色发展[1]。
2.环保法律法规的缺位与虚位制约绿色发展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有关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极不完善,关于绿色发展的理念、价值观等相关内容在法律体系中渗透较少,环保监管体制存在漏洞,绿色发展的动态评估机制、在线监测系统和重大环境事故应急响应系统不健全,环境申诉制度和领导干部环保终身追责制度缺失,加之对为数不多的环保法规宣传力度不够,绿色发展理念没有深入人心。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绿色发展。尽管新《环境保护法》已经实施,但由于人们对于绿色发展的认识存在偏差,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暂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就业和维稳等眼前利益,没有因地制宜制定实施细则,严格加强环保执法,相互推诿或者多头执法与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甚至有的地区还存在袒护和纵容破坏环境的现象[2]。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面对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宏观经济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面对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汪 萍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逐渐进入新常态,经济速度发展逐渐放缓,也逐步迈上新的发展征程。与此同时,在经
济新常态背景下,务必要明确当前时期经济所面对的重大挑战,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促进经济创新与改革,积极面对经济发展的矛盾与
挑战,积极促进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与优化,对经济体系的转型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当代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具体特点,并根据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展开了全方位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有效性应对措施。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挑战;对策;特征;趋势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33-0009-02
引言
目前,基于经济新常态迅猛发展背景下,社会经济发展体系的转型与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如果要想更为有效的推动新时代经济的健康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要抓住新常态的发展规律,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拓展开放性较强的发展格局,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持续上升。由此可见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务必要通过政策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产能过剩情况等方式,平衡城乡经济发展,保证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和谐,让我国经济水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名列前茅。
一、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一)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
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深入发展,社会各领域也得到了著作发展契机,不仅优化了社会资源配置,更优化调整了产业结构。作为经济新常态发展最为突出的特点,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的情况将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主要是因为中国要素生产率的直线下降所致。由此可见,在经济新常态发展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平缓,转变了经济速度快速发展的状态,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单元许十一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十一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 /45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山东滨州模拟]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俄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
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苏联斯大林模式产生了一定效果
B.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
C.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D.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2.1930年,美国政府成立联邦紧急就业委员会,负责指导社会经济;1931年,成立失业救济局。此外,胡佛还提出轮流工作制度,即公务员无薪休假一个月,以此减缓就业压力。这些措施( )
A.体现胡佛政府对经济进行有限干预
B.表明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C.说明《全国工业复兴法》得到落实
D.反映政府干预经济的理念得到全面贯彻
3.[2018·安徽合肥质检]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和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在防洪、航运、发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两项水利工程都 ( )
A.是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
B.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是为了增加就业和刺激消费
D.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计划指导
4.关于罗斯福新政,有人认为新政的一些措施抑制了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还有人谴责新政是
披上自由主义外衣的法西斯主义。上述认识的出现是源于罗斯福新政( )
A.有悖于资本主义传统经济政策
B.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
辽宁省实体经济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辽宁省实体经济融资困境的原因分析
作者:董亮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5期
摘要:目前实际经济融资难问题在辽宁尤为突出,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有多种,为了解决这一困境,企业可以实施产融结合较为高效地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作用,但我们所处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因此产融结合后实体经济中的企业和虚拟经济中的金融机构在这种条件下的结合存在着诸多风险,产融结合后的效应很难得以预测。因此,对实体经济走出融资困境,对有效的产融结合模式进行政策完善迫在眉睫。
一、实体经济融资结构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超过80%以上的国有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现阶段由于某些国有企业改制不彻底,许多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造成其在获得资金支持和发展上受到限制,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国有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普遍高达70%、负债过度、逃废银行贷款现象严重、银行不良贷款居高等。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在筹资时仍然首选银行贷款,但归还银行贷款本息的能力较弱,造成银企关系较为紧张,间接融资受到限制。造成国有企业融资结构扭曲的原因有3个方面。
(1)内部融资匮乏、积累不足。我国国有企业內部融资主要是资金盈余单位与资金短缺单位之间直接进行协议实现资金转移,或者前者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以来完成资金融通。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融资的比率较低,不仅扩大再生产,有时简单生产所需要的资金都主要依靠外部融资,主要是债务融资。这不仅使企业融资成本高,承受融资风险的能力十分薄弱、而且使企业自我积累的融资机制难以形成。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正文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
孙旭东
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一次伟大实践,是俄国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创举,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使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处和斗争,也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互吸取经验,促进各自繁荣。十月革命的胜利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了一个榜样,可以不通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开始了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历史征程。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列宁先后实行了两种内容截然不同且在党内外引起了广泛争论的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其中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途径,虽然在战后苏俄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它还是过早地夭折了,成为了历史的遗憾。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及内容
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一种探索,其提出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
1.战时共产主义及其终结
十月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苏俄,成为了当时最迫切的任务,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可是帝国主义是不愿意看到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的。于是从1918年开始,帝国主义联合俄国国内的反动势力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到1919年3月至1920年10月帝国主义又先后三次组织了对苏维埃俄国大规模的武装进攻,而俄国国内的自卫军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等也充当其走狗,与之配合。1918年8月30日,革命领袖和导师列宁又遇刺,身中三颗子弹,伤势十分严重,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的市民又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许多工厂因缺乏原料、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资后盾极其匮乏,国内形势岌岌可危,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取得人民的生存权利,布尔什维克党不得不赢得这场战争。“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一切为了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危急关头,甚至最危急的关头到了”“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等成了当时最典型的口号,就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运而生。
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近年来,全球经济总体呈现出复苏增长态势,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呈现出复杂的局势,其中一些不确定因素,如贸易摩擦、金融危机等问题,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本文将就全球经济形势、中国经济形势分别进行分析。
一、全球经济形势分析
从全球经济形势来看,经济增长仍处于低迷阶段,复苏速度不均。美国经济尽管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然而美国长期以来的经济政策、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威胁因素之一。同时,欧洲因为经济财政危机、种族歧视问题及不断地发生难民潮,对其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造成了不小的困扰。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国际贸易形势复杂、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虽不同,但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乏力,外汇抵制等问题。
二、中国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但是,在世界经
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形势也面临着新
的困境。
(一)有“三降”趋势
1. 经济增速下滑。目前我国经济增速已降至6.6%,是自2016
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传统消费增加缓慢,房地产已
过度投资的阶段,政府债务负担等因素。经济下行风险仍然很大。
2. 对外贸易降势趋明显。受制于美国贸易壁垒等因素,中国经
济对外贸易也呈现出了下滑的趋势。截止目前,中国对外贸易额
已经下滑了3.2%。
3. 投资增速下滑。由于经济形势不明朗,消费升级和革命再次
注入活力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投资增速在逐渐下降,并且在一些
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也日益保持平稳态势或下降趋势。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内部压力与政策走向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内部压力与政策走向
摘要:今年以来,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运行态势总体平稳。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稳步增长,调控宏观成果日益显现。同时,必须注意到目前来自国内外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如国际债务危机、流动性泛滥、金融市场动荡;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困难、价格压力持续、局部地区风险暴露等各种问题可能会阻碍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因此,在保持目前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要根据最新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积极贯彻“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的原则,力争让我国经济在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持续良性发展。
关键词: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流动性;宏观调控;美联储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走势。今年以来,我国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稳步增长,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农业形势转好,财政收支增长较快,社会货币信贷水平企稳,经济增长模式在宏观调控的影响下开始逐步调整,这都是我国政府调控宏观经济工作的成果。但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目前来自国内外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可能阻碍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增长。因此,我国政府在保持目前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也将根据最新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积极贯彻“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的原则,力争让我国经济在动荡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持续良性发展。
一、外部环境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重创了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主要经济体出台了史无前例的救援措施,一方面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直接提高总需求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间接支持总需求的复苏。在全球经济复苏和刺激政策延续的过程中,政策的边际效应却不断下降,特别是全球实体经济无法吸收过度释放的流动性,全球出现了流动性过剩。总需求的扩大、流动性的过剩以及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事件频发,使得全球物价指数不断上扬,全球经济面临日益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
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摘要:目前,中国经济已进入了以增长速度换档为基本表现特征,以调结构为核心内容,并且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的经济新常态阶段。在新常态下,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指标虽然基数偏低,但同样面临着增长速度下滑、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局面。文章在当前宏观经济大背景下,首先简要阐述了新常态相关理论及当前全国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然后着重分析了形成目前经济困境现状的原因,并结合困境原因及中西部地区实际,以相关经济理论为基础,在如何贯彻新常态理念的背景指引下,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该坚持的系列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中西部,经济发展困境
一、经济相关研究及现状分析
(一)相关研究综述
潜在增长率是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潜在增长率是理想状态下的增长率,GDP增速往往围绕潜在增长率合理波动。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将成必然趋势。国家统计局经济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这次不是景气循环周期的下行区间,而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换”;著名宏观经济研究专家王一鸣认为:“从速度层面看,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的观点是:“这个‘中高速’的底在何处,现在还没有探明。建议在这样一个增长的新常态下应该力争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就业可充分、风险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六可’目标”。产业结构调整、增长速度换档亦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所以,从速度层面看,由于潜在增长率下降、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以及前期所积累的矛盾限制,中国经济必然会换挡回落。并且,就我国中西部地区而言,其主要产业支撑中装备制造业、能源重化工等占比较高,属于结构调整中要升级或淘汰的重头戏部分。同时,中西部地区经济带发展还受到先天的区位和长距离运输的制约,如果不能主动调整经济结构,不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今后的发展空间将会受到严重制约。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府对策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府对策
对于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有的认为偏冷,有的认为过热,有的认为发展态势良好。这种对经济形势看法的不同体现到宏观经济政策上,就会有不同的政策取向。为了使人们了解相关各方的观点和理由,现将近期人们的有关讨论综述如下。
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情况
1.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丛明认为,近几年来,特别是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保持既快又稳的好势头,经济增长呈现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物价较低的良好发展态势。当前经济形势是这三年来最好的,这是主流,必须充分肯定。2006年的经济形势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关口,经济上行和下行的两种趋向同时并存。从经济上行的趋向看,投资需求膨胀的危险依然存在,投资表现为投资规模大、投资增幅高、新开工项目多、能源资源供应偏紧。从经济下行的趋向来看,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逐渐显露,并由工业消费品向基础产品扩张,钢铁、水泥、电解铝、焦炭、铁合金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两种趋向同时并存,近期过热反弹的影响要大一些,经济下滑的影响稍远一些,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果对经济过热趋向不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大起之后必然是大落,经济发展就会付出较大的代价;但如果措施过急过快,容易导致“硬着陆”,造成经济下滑。
2.我国宏观经济出现过热。一些人士认为,我国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猛、外贸收支不平衡加剧三大问题,表明我国经济需要继续紧缩。2006年1-5月,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幅30.3%。这是自2004年实施宏观调控后,固定资产投资再次迈过30%的关口。同时,人民币贷款余额的5月份数据同比增长幅度高达16%,创下23个月以来的新高。为了防止贷款继续高增,中央银行宣布自2006年4月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贷款利率从5.58%提高27个基点到5.85%,其他各档次贷款利率也相应提高。随后,央行要求金融机构要立即停止一切对政府的打捆贷款和授信活动,地方政府不得为贷款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或者是变相担保。5月底,包括央行在内的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要求提高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款比例,严格控制对房地产企业贷款。6月中旬,央行宣布从7月5日起,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原来的7.5%调到8%。这一系列措施都表明了央行对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状况的看法。
2023年度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全球经济复苏路径与策略展望
2023年度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全球经济复苏
路径与策略展望
一、总体回顾
过去一年,全球经济受到新冠疫情的冲击,各国普遍经历了较大的萧条和衰退。然而,通过积极的防控措施和经济刺激政策的实施,全球经济在2020年末出现了
复苏迹象。2023年,随着全球疫苗接种率的提高和经济活动的逐渐恢复,全球经
济将迎来进一步的复苏。
二、全球经济复苏路径
1. 国内需求的提振:各国政府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促进消费、
投资和出口的增长。减税降费、增加基础设施投资、鼓励创新创业等举措将推动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
2. 跨国贸易的恢复:全球贸易将在疫苗普及和国家间贸易限制的逐渐解除下得
到逐步恢复。各国应加强贸易合作,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全球供应链的畅通和更加稳定的贸易环境。
3. 科技创新带来的增长机会: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科技
创新领域将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各国应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提升科技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策略展望
1.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应继续通过减税降费、增加投资等方式刺激
经济增长,同时要保持财政政策的平衡和可持续性。
2. 深化改革开放:各国应加强经济结构改革和市场化改革,进一步降低市场准
入门槛,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加强国际合作:各国应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加强跨国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全球经济稳定和繁荣。
四、结语
展望2023年,全球经济有望继续复苏,但仍面临不确定性和挑战。我们应保持警惕、审慎应对,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的目标。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推动经济增长做出我们的贡献。
简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标题:简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一、引言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NEP,NewEconomicPO1iCy)是苏联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实施的一项重要经济改革。这一政策的实施,标志着苏联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本文将对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简要概述。
二、背景
1.战争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实行了严格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了私有制,实行国有化,限制商品贸易,以支持战争需要。然而,这一政策导致了生产力的严重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矛盾加剧。
2.和平时期:战争结束后,苏联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为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三、主要内容
1恢复私有制:新经济政策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恢复私有制,鼓励私人企业和农民自愿进入市场。这有助于调动社会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2.有限的商品和货币交换:新经济政策允许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商品和货币交换,即“实物交换”,以解决物资短缺问题。同时,国家对价格进行干预,以保持物价稳定。
3.实行自由贸易:新经济政策鼓励国内外贸易的发展,打破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的贸易限制。这有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内产业升级。
4.分阶段推进农业集体化:新经济政策逐步推进农业集体化,但允许在一定地区和条件下保留小农经济。这有助于解决农村粮食问题,稳定农业生产。
四、影响与评价
1.积极影响: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成功度过了战争后的困难时期,实现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这一政策也为后来的苏联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消极影响:新经济政策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主义复辟,部分地区出现了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此外,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意义
论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意义
列宁新经济政策(NEP)是苏联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实施的一项经济政策。它的出台标志着苏联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更加灵活和适应实际情况的经济政策转变。NEP的实施
对苏联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苏联的政治、经济面貌。本文
将对列宁新经济政策及其意义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及其背景
列宁新经济政策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实施的,十月革命后,苏联实行了共产主义制度,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对国有资产进行了公有化。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中,苏
联国内经济发展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农民集体化运动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村反抗,造成了大
量的人口流失和资源浪费。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态,苏联内部产生了很大的压力,面临着
巨大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困境。
面对这种情况,列宁政府不得不重新调整国家的经济政策,于是在1921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允许私营企业经营、实行自由市场、允许农民自由出
售剩余农产品、对工业企业进行部分私有化等。列宁对NEP的实施表示:“孩子有时得让
婆婆看把办。要是孙子死掉也没有办法。我不习惯这样,但现在却非这样不可。”
1. 刺激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在新经济政策下,私
有企业得到了扩张和发展,市场经济机制开始恢复,农民和工业工人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励,经济活力得到了释放。这种积极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为苏联的经
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缓解了苏联国内的社会矛盾
在新经济政策下,苏联国内的社会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农民和工业工人得到了更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1. 引言
列宁新经济政策(NEP)是苏联革命后期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旨在在社会主义建
设初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改革开放也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的一项重大决策。本文将就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启示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2. 历史背景
列宁新经济政策于1921年提出,当时苏联正面临战争和内部混乱,经济陷入困境。为了稳定国内局势,保证粮食供应、恢复生产力,并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列宁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灵活的措施。
3. 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允许私人土地耕种、私人贸易和小规模工商业发展;引入税收制度;承认外资进入;建立合作社等。
4. 新经济政策对苏联的影响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逐步恢复,农民和小商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保护。同时,新经济政策也引入了市场机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5. 新经济政策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5.1 灵活措施与稳定大局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出台体现了灵活的思维和务实精神。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情况,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改革开放进程中整体稳定。
5.2 市场机制与计划经济相结合
新经济政策在苏联引入了市场机制,这为我国改革开放中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借鉴。我们可以在保留计划经济基础上,逐步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和生产力发展。
5.3 私有制与公有制相结合
列宁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土地耕种、私人贸易和小规模工商业发展。这一做法为我国改革开放中私有制与公有制相结合的经济体制提供了参考。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私人经济发展,同时保留公有制的主导地位。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形势与对策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形势与对策
新常态是指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模式发生
转变,增长速度从过去的10%左右下降到6-7%左右的新阶段。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困境,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稳定经济增长。本文将从宏观调控、结构调整、开放和提高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探讨中国面
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宏观调控方面,中国经济面临着GDP增速放缓、产能过剩、通胀压力
以及金融风险等问题。对于GDP增速放缓,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
政策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投资,提高消费水平,
以拉动内需;同时,可以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和减少存款准备
金率,增加资金供给,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对于产能过剩,政府
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淘汰落后产能、转型升级企业以及推动产业升级,减少过剩产能。对于通胀压力,政府可以适时调整货币政策,确保物
价稳定。对于金融风险,政府需要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市场秩序,防
范金融风险。
结构调整方面,中国经济需要从依赖出口和投资驱动转向依靠消费和
创新驱动。对于出口依赖,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内需和提高国内消费水平来
减少对外出口的依赖性,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型
企业的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投资驱动,政府需要减少过度投资,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开放方面,中国需要深化开放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步伐。首先,政府
需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市场壁垒,鼓励竞争,增加市场活力。其次,政府可以加大财税力度,优化税收体系,减轻企业负担。同时,要推
发展民营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发展民营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一篇:发展民营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在新形式下,民营经济既有机遇,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既有体制、政策等因素造成的困境,也有自身客观原因而导致的缺憾和不足。
(一)国内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开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风险和难度增加,企业的发展面临更大的压力。许多民营企业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参与市场竞争,在这些竞争强敌面前,则显得无所适从。
(二)资源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近些年来,世界能源供求矛盾更加激烈,资源需求日趋紧张,直接波及和影响到国内市场。同时,随着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国内的资源和能源消费强度不断加大,市场价格不断攀升,许多能源和资源还要依赖外部购进,但供应的数量和价格又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建设用地供需紧张,生态环境制约加大,资源短缺、环境压力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矛盾是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
(三)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待遇有差距。尽管在政策规定上明确所有企业一视同仁,但是在同等条件下,国有企业在经济政策待遇上明显占有优势,在一些国有企业经营的行业,民营投资很难进入。
(四)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国有企业在银行融资较为便利,而相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从银行借贷资金困难重重,同时只有少数发展规模宏大的企业能够达到金融证券融资的条件,而绝大多数难以进入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和债券,民营经济在获取资金的支持上一直处于相对不平衡的状态。
(五)民营企业经营思想和发展观念相对落后。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努力发展,民营企业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曲折道路,谨小慎微的思想导致产生了稳妥发展的思路,因而缺乏开拓精神,“小富即满”现象比较普遍。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小短文
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小短文
20世纪30年代,美国有着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这段历史是由十九世纪末的经济恐慌引发的,也是民主主义政策的起源。在这一时期,经济低迷,失业率十分高,人们压力很大,社会混乱。1933年,美国新上台的总统罗斯福宣布了“罗斯福新政”,以解决这种长
期困境。政的两个重要议项是《美国国内经济恢复法》和《援助与复兴法》,它们是美国经济复苏的基石。《美国国内经济恢复法》旨在通过控制物价、金融体系和劳动力市场来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复苏。同时,它还建立了联邦法律来管制贸易、提高工人的工资和福利、监督商业行为,以及实施税收改革。《援助与复兴法》则设立了一系列“新政”创新项目,如农场保护计划、工人就业和保护计划、公共工程计划以及工资和价格控制等。此外,还组建了“新政”机构,其意图是增强美国联邦政府的管理能力,其中包括对银行体系的改革、对农业和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以及失业保险制度的实施等。
经过这些新政的实施,美国经济得到了有效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新政的实施以低汇率的货币政策为基础,旨在控制暴涨的物价,保持低通货膨胀,从而使经济得到保护,美联储也控制了通货膨胀、促进失业率降低、投资增加,并稳定汇率。此外,这些新政也为全球经济增长和繁荣奠定了基础,因为它们改善了贸易环境,使美国能够向其他国家出口商品,而且受到许多国家的欢迎。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使美国成功地走出了经济衰退的阴影,为美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铺平了道路,也为全球经济增长和繁荣指明了方向。
新政的制定和实施为美国及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即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经济政策应该充分考虑经济恢复的规模、方式和范围,以最大程度地消除失业和经济低迷,保持经济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
孙旭东
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一次伟大实践,是俄国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建立新社会的创举,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这种格局不仅使不同制度的国家共处和斗争,也提供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互吸取经验,促进各自繁荣。十月革命的胜利也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了一个榜样,可以不通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开始了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历史征程。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列宁先后实行了两种内容截然不同且在党内外引起了广泛争论的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其中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途径,虽然在战后苏俄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它还是过早地夭折了,成为了历史的遗憾。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及内容
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一种探索,其提出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的。
(一)新经济政策的提出
1.战时共产主义及其终结
十月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苏俄,成为了当时最迫切的任务,列宁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征程,可是帝国主义是不愿意看到另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的。于是从1918年开始,帝国主义联合俄国国内的反动势力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到1919年3月至1920年10月帝国主义又先后三次组织了对苏维埃俄国大规模的武装进攻,而俄国国内的自卫军高尔察克、邓尼金、尤登尼奇等也充当其走狗,与之配合。1918年8月30日,革命领袖和导师列宁又遇刺,身中三颗子弹,伤势十分严重,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的市民又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许多工厂因缺乏原料、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资后盾极其匮乏,国内形势岌岌可危,革命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取得人民的生存权利,布尔什维克党不得不赢得这场战争。“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一切为了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危急关头,甚至最危急的关头到了”“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等成了当时最典型的口号,就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运而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虽然在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着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苏维埃政权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实行的,诚如列宁所说:“战时共产主义是极度贫困、经济破坏和战争所迫采取的一种特殊政策”。[1]它本身也存在着许多弊端,伴随着国内战争的基本结束,其弊端慢慢地表现了出来,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的下降,广大农民也强烈反对余粮收集制,要求经营和贸易的自由,这些问题,成为了1920年底1921年初苏俄发生经济政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1921年爆发的喀琅施塔
得水兵暴动,敲响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丧钟,也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2.新经济政策的提出
面对战时共产主义的终结以及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苏维埃,列宁适时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同时也适应了战争向和平的过度。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拉开了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序幕,标志着苏维埃俄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开始。
(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在俄国的经济实践中,列宁从工业、农业、商业、财政等方面探讨了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并写下了《论粮食税》、《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等重要著作,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第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1921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政策。他把粮食税看做是新经济政策的核心,认为实行粮食税的必要性和目的就在于尽快地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满足小农和中农的正当要求,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并且“只有经过这种方法才能做到既改善工人生活状况,又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2]
第二,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结合。这一政策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第三,推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苏俄经济。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是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也是列宁的重大理论创新。在列宁的实践中,国家资本主义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一种比小生产者、合作社经济更为先进的经济形式。因此,列宁明确提出,国家资本主义是经济上无比高于俄国现有经济,而在政治上并不包含任何使苏维埃感到可怕的东西。
新经济政策的这些内容,对于当时苏维埃俄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而言是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的,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其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是,由于新经济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列宁逝世后党内斗争的影响等因素,新经济政策还是过早地夭折了,这不能不说是苏维埃俄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种遗憾,也成为了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新经济政策困境因素探析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拉开了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序幕,标志着苏维埃俄国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开始。新经济政策作为列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战后苏维埃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是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实施到1929年斯大林下令停止,仅仅存在了七年的时间,反思其短暂的实施历程,不难看出新经济政策是在面临诸多困境的条件下实施的,这些多方面困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了新经济政策过早地夭折在苏维埃俄国的历史上,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巨大遗憾,归纳其实施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经济政策的内在矛盾影响
新经济政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历史过程,其整个政策是在矛盾当中运行和实施的。归纳而言,主要表现为计划与市场的矛盾、经济与政治的矛盾以及成就与危急并存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