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研究与实践课题小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小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内容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模式的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评价研究。
2006年5月,确立课题方案后,对实验教师集中进行生活培训,储备必要的理论资料,2006年9月到今进行实践研究,研究内容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等研究,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现实”指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解题策略,以及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有着主要的作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精确切入;(二)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巧妙设计;(三)提升学生的数学现实,画龙点睛.本阶段着重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等和小学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进行研究,取得一定成效,实验班学生素质有了提高,但关于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和有效教学的评价研究方面,本阶段没有取得什么成效,在今后阶段,组织对有效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同时,着重对这两方面进行研究。
一、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开放性,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强化练习的趣味性小学生对数学的迷恋往往是以兴趣开始的,由兴趣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新的兴趣,失去数学学习不断取得成功.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是那么生动、有趣、富有魁力,强化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十分重要。
(1)以趣引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通过趣味性练习设置悬念,揭示矛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学生就会生疑,就会要求释疑。
就会产生求知欲。
(2)以趣诱奇。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情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
“小学数学实践作业的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
“小学数学实践作业的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小学数学实践作业的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小学数学实践作业的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1一、问题的提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
因此,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前置作业的设计,并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二、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课题研究教育科研必须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但离开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就谈不上科研,围绕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大胆创新,在平时的工作中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研究。
我们还经常广阅群书并上网搜寻有关的理论文章,组织组员学习,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工作做好准备。
三、构建有效预习的具体策略1、树立学生预习意识,培养预习兴趣通过对学生进行交谈调查,我们了解了学生做预习的习惯和能力等情况,了解了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落实预习的现状。
摸清学生预习情况,表扬鼓励优秀者、积极者。
进行预习与不预习的对比测试,并开展预习好处多大讨论。
给学生提供预习作业的展示平台,开展进行预习经验的交流总结会。
通过各种方法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树立强烈的预习意识,体验到预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产生预习的兴趣。
2、教会学生预习方法,开拓预习视野要让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行之有效,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上预习指导课,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预习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研究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的概念及特点动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物体或工具来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主要包括计数棒、计数珠、图形板等教具的使用,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境和问题解决。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特点如下:1. 直观性强: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数学概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直观。
2. 情境性强:动手操作通常结合着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和问题,使学生更能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3. 参与性强:动手操作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欲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的有效性1. 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枯燥无味,动手操作的引入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 提高学习效果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够更加直观地感知数学概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实际;动手操作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需要亲自动手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操作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完成,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需要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的策略1.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给予引导和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
2. 灵活运用动手操作教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动手操作教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动手操作教具。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小结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小结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成为了教师们的重要任务。
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仅严重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危害着民族的未来。
因此,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以有效减轻学生的负担。
以下是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五点小结。
一、达到预期目标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指导教学并提高教学水平。
同时,我们可以转变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和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最终,我们可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有效性教学策略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有效性教学策略:1.活动教学的策略: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从“听数学”变成“做数学”,并且鼓励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2.创设生活化的研究情境的策略: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数学问题;贴近学生实际,探索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以上教学策略可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有效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策略。
为了实现有效提问,教师需要备好教材,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并将其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
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
为了研究有效提问的方法,可以运用调查法、文献法和行动研究法。
通过对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建立实验的基础,并查找已有的文献和资料进行验证和实践。
同时,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学实验、反思和总结,去芜存精,取得预期成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实现有效教学设计。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关注学生的目标,而不是关注知识的目标。
同时,创设良好的数学研究情境,激发学生产生研究的兴趣,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研究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表明,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动手操作的应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对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数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操作,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动手操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锻炼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正文2.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手操作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以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和教材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比如利用算盘进行加减运算、利用几何模型进行图形拼图等。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从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动手操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都是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和教材,设计丰富多样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操作中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
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动手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该重视动手操作的设计和实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2 动手操作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动手操作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研究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研究工作总结(精选多篇)一年多来,本人在学校领导和有经验的教师的指导帮助支持下以及课题组成员的通力合作下,对研究课题进行的非常顺利,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自己重点进行了阅读、研讨、备课、示范、总结、撰写等活动。
对学生重点进行了搜集、调查、统计、测量、绘画、制作、设计等实践操作活动。
现将研究工作中的实施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设计多变,营造氛围,激发兴趣(一)作业设计兴趣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也会自觉认真地完成作业。
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形式新颖,充满情趣,吸引学生。
例如:制作物品可以与传统的节日相结合,制作的物品除了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赏识和赞同外,最终可以写上祝福的语言送给父母或亲人,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家长的认可,让学生的内心更兴致。
(二)作业设计层次化。
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为避免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该有所侧重。
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进行层次化作业设计。
例如:根据学生个体的能力设计“阶梯式”作业,让“吃不了”的同学做简易的,让“吃不饱”的同学做复杂一点的。
(三)作业设计多样化。
实际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开发活动资源,博采众长,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
新的作业设计应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实践,参与学习。
例如:周日的调查统计与“数学周记”同时进行。
(四)作业设计综合化。
1.课内外联系。
小学教材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相对固定。
因此,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理解、应用和趣化所学的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2.校内外沟通。
在布置作业时,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操作体验,培养学生做生活的主人;让学生通过广播、电视、网洛等现代视听手段扩展数学学习的渠道,让他们丰富数学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实践者、设计者。
当今社会各种信息发达,小学生应从这里入手,收集资料,组织材料,写“数学周记”、“小论文”,去设计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大作业”,去开发应用广泛的“大数学”。
小学学生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实效性研究开题小结
小学学生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实效性研究开题小结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小学学生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实效性研究》开题报告小结今天,在课题《小学学生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实效性研究》的开题报告后,通过专家的评议和点评以及对我们课题组提出具有指导性的建议,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有效的数学动手操作需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思考和分析,通过思考转化为自己拥用的能力。
动手操作活动是指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定向指导,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知识的一种活动。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需要经历从具体操作到表象操作,再到形式操作的过程。
可见动手操作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和条件,是思维的开始。
由此,动手操作作为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也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通过操作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广泛学习—尝试设计—实践检测—交流研讨—反思改进—循环往复的研究活动,逐步形成经验,从而达到优化小学数学动手操作活动设计,提高动手操作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的实验研究目标。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虽然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反思中也发现大家的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和过于强调动手操作这一数学学习方式,课堂上花费了许多时间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而削弱和淡化了其它的数学学习方式,更忽视了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如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等,似有取而代之之嫌。
(2)过分追求动手操作的过程,却忽视了动手操作活动的目标,教师没有对动手操作进行及时总结、概括和提炼,使得动手操作往往停留于动手操作层面,而没有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层面,在课堂上没有真正让学生动手操作,只是为操作而操作,动手操作不注重实效,动手操作有时流于形式,课堂效率低下。
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小结(5篇)
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小结(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小结《小学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研究》课题阶段性小结我教研组自课题申报以来,紧紧围绕着“解决实际问题”这一主题,积极进行探索,按计划分步实施。
课题实施以来,在校领导高度重视下,在课题组实施老师的探索研究下,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一、课题的运行情况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本着科学的态度,在学校领导,教导处的正确指导下,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在结合实际情况下,本课题中我们主要围绕“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与“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研究的前段时间我们主要是针对如何“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开展一系列教研活动。
活动主要方式是依托课例进行实践。
为了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我有计划的开展了多节数学教学听评课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家普遍认为,课题组成员开的课题研讨课,课的设计符合课题精神,但是却没有达到所预想效果。
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明显的提升,经过课题组反复分析,我们认为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1.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够具有针对性没有做到学生有问题问。
2.教师的言语平淡,评价没有激励性,没有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问题不敢问。
3.教师的提问针对性不够。
就这种现象我们课题组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活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开展读书活动,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有关材料,将学习的所得摘录到课题笔记本中。
2.开展沙龙活动,讨论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3.着手实践,开展集体备课设计教学过程。
4.进行课堂实践。
继续开展课题研讨课。
5.反思提炼活动。
在自己的课堂中,首先转变观点。
改变了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让自己从一个传授者转化成引导者,由管理者转化成合作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
其次,尝试让学生主动参与。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及心得略述7篇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及心得略述7篇第1篇示例: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过去的数年里,我一直在小学进行数学实验教学的尝试和实践,通过不断摸索和总结,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心得,现在分享给大家。
第一,实验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天生对事物的好奇心比较强,喜欢动手操作,这为数学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在设计实验内容时,我总是力求将实验内容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看到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
比如在教学小学生关于分数的概念时,我们可以设计让学生用不同的水果来展示不同分数的实验,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还可以增加他们的兴趣。
第二,实验要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
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而不是只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指令去操作。
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目的和结果,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
比如在进行小学生加减法口诀表的实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总结,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实验要结合技术手段,提高实验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进行数学实验教学,提高实验的效果和趣味性。
比如可以利用数学软件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动态的数学现象,从而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
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来拓展实验内容,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和交流来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
在进行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中,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创新,让实验教学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希望我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为小学数学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2篇示例: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概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总结本学期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我们利用小学数学教材上册中,可设计操作活动的资源。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活动,找到课题研究的落脚处;制定准确具体的操作活动教学目标,指引课题研究的展开;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活动的指导,使学生的操作有目的、规范,真正为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而动手操作。
一、本学期课题研究具体做法1.开学9月初召开课题组成员上学期研讨交流会,大家畅谈课题研究的收获和困惑,在反思中寻找本学期课题的抓手,大家在研讨中达成决议:加强课题组之间相互听课,从课堂中互相发现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
本学期我们课题组共听课每人10节,课题专项月度小结会4次,课题组成员在月度小结中谈课题中有效操作的细节,并感受深刻,大家在12月份每人撰写出“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论文1篇,由课题负责人上传宁夏教研网课题研究板块。
2.学习理论知识,改变观念,提高认识,专题带动,提高教研质量。
本学期我们安排了2次课题组的视频理论学习,(9月、10月)主要看光盘为主,以及相关学科专业书籍,学习过程中要求记录学习心得,并适时交流。
召开课题组工作会议,布置任务,明确具体研究内容。
观念决定你的行动,为了能尽快的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充分认识到教学中的动手操作重要性。
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引起高度的重视,利用周三下午的两节课节课、周四上午第一、二节课、周五上午第一、二节课这些时段,分别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专家理论资料,剖析教学案例等活动。
并利用QQ群交流平台,开展网上教研。
通过组织学习、集中座谈,独立思考,实验对比、反复研讨等方法帮助师生理解和验证课堂操作教学的重要性,扩大师生的眼界。
在思想上有了足够的重视,才会把课堂操作教学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从而大大的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本课题针对普遍存在于小学数学常态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活动的无效或低效的现实问题而提出。
2.本课题针对教学改革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而提出。
3.本课题针对目前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而提出。
二.概念界定“动手实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自己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泛指制作学具、感知体验(看、摸、拉、摆、分等)、实物测量、画统计图统计表、设计游戏等。
三.理论依据1.教育学家认为,孩子的认知认知规律为:动作表征——图象表征——符号水平,让孩子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实践活动,能帮助孩子获得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2.心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实践,符合孩子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告诉我们:“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
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
”3.《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课程标准解读》也告诉我们: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新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情的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学习数学,正是这样的一座桥梁。
四.研究目标:探索小学一、二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进行动手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五.研究内容:1.探索、整理一、二年级适合动手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小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小结一、指导思想本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题是“小数概念灵活运用”,目标是通过实践与交流,深化学生对小数概念的理解,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数学应用能力。
二、课例展示在活动中,我们选取了一堂有关小数概念的课程,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数概念。
首先,我们通过实例引入小数概念,让学生们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小数的存在。
然后,我们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们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
在此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如“小数找朋友”、“小数点移动”等,让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巩固小数概念。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了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们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掌握小数概念。
同时,我们还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交流分享在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参与,纷纷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他们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小数概念,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同时,他们还分享了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收获,表示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在交流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小数的概念仍然存在疑惑,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和巩固。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四、结语本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不仅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小数概念,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数学应用能力。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我们将能够为小学生们提供更加生动、有趣、有效的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大全5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大全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篇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准确解读教材编排意图,提高达成教学目标效率”系“面对一年级学生如何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子课题,课题按照预设的研究方向顺利推进,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在申请结题。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读教材编排意图,达成目标提高效率”问题。
当前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反映了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教材编排意图理解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预设与生成冲突等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目前,为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开展“准确解读教材编排意图,提高达成教学目标效率”,具有积极的现实的历史意义。
二、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1、符合现在认知心理学发展观。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对认知过程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人们了解到人的认知活动是极其复杂的思考和问题解决过程。
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不仅需要学习者感知、理解、领会外界事物,而且需要学习者有效地运用思维、记忆、识别、选择、分类等心理过程。
因此,学习者不只是被动的“受刺激者”和“反应者”,而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思考者”和“问题解决者”。
所以,研究学习者内隐的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研究的重点。
这为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案研究》实验总结报告(范文)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案研究》实验总结报告(范文)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用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涉及分数的加减法。
这一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运算,但是对于分数的加减法运算,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特别是在处理复杂分数运算时。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能够正确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复杂分数运算的解题策略。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让学生自主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结合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
2.计算机和投影仪,用于展示实例和练习。
3.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例如:“甲有3/4斤苹果,乙有1/2斤苹果,甲乙两人一共有多少斤苹果?”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解和示例,呈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如分母相同直接相加减,分母不同需要通分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运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练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讨论、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分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购物、烹饪等。
小学数学课题总结5篇
小学数学课题总结5篇第一篇:小学数学课题总结《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课题阶段性小结现在我们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通过一个阶段地实验和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老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变得会教、善教,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数学活动的有效性明显提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回顾如下:一、课题研究组成员的学习情况1、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力度。
学校领导为教师提供充分的条件,搭建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教师多学习、多思考。
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研活动,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福建省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等。
在活动中,通过不懈的学习,让教师对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有更深一步的思考,改进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了数学活动的效度。
2、互动教研促课题发展。
课题实施以来,学校教研组开展了校本参与式研讨,为教师提供经验交流与解决困惑的平台,并与王厝小学进行互动教研,把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困惑拿出来一起讨论,正所谓人多力量大,想出来的点子和解决的方法也很多,促进了课题的发展。
二、阶段性的研究过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在课题研究中,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课题方案”以及有关练习设计教学的多篇文章。
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一起进行交流,记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并进行班班对比的形式,用不同的练习来进行教学,并加以比较,并作好记录加以反馈。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课堂上教师更注重数学练习的设计,注重和谐、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经松,学得愉快。
教师注重数学活动内涵的挖掘,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和探索,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较大的拓展;教师讲究数学活动的组织。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 (2)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 (2)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本次数学教研活动中,我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了一堂关于几何形状的实践活动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通过简单的几何形状拼图和拼图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们被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予一份几何形状拼图任务,他们需要根据拼图图案,将相应的形状拼成完整的图案。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感受到了探索的乐趣,激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其次,我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体验几何形状的特性和变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我准备了一些几何形状的模型,学生们需要根据特定的条件进行形状的旋转、翻转、平移等操作。
通过亲自操作,学生们深入地体验和理解了几何形状的特点和性质,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此外,我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训练和巩固。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提出了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得出结论。
例如,在拼图游戏的任务中,我询问学生们,为什么这个形状只能拼成这样?学生们通过观察和推理,认识到形状的各边长和角度是不能改变的,只有将相应的边长和角度拼接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们思维得到了锻炼,能够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
在活动结束后,我要求学生们回顾整个活动的过程,并思考自己的不足和进步之处。
学生们进行了小组的讨论,交流和分享各自的思考和体会。
通过反思和总结,学生们在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成为他们日后学习的财富,也更好地巩固了他们对几何形状的理解。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总之,本次数学实践活动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数学思维训练,最后进行反思和总结。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们体验了数学的实际运用,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总结
本学期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我们经过半年的研究,强化了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的意识,教师能把握好教材,较好的应用教材中动手操作的教学资源。
把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课题组初步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一、具体做法
1.召开课题组工作会议,布置任务,明确具体研究内容。
继续加强课题理论的学习,搜集课题的信息,提高研究水平。
开展课题研究的导师讲座,对实验教师进行专业的引领。
一方面加强有关学科教学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强化有关融合理论的学习,力求在两者之间找到融合点,使课堂操作更好的融合到数学课堂中;加强个人研究的计划性,提高课题成员的个人研究意识。
强化教师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的意识,引导教师把握好教材,应用好教材中动手操作的教学资源。
把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2.要求研究教师结合解决的4个问题选一个主题每学期(2016
年共两学期)完成“五个一”:每学期结合主题有准备理论学习分享一次;每学期设计上一节研讨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每月案例剖析一次(有4个主题);每学期研究成果小结(或论文);每学期研讨简报一份;课题组要组织人员对实验课进行评议。
3.学校的教科研活动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深化校本教研制度,课题组研究教师要将课题研究“五个一”同各类优质课竞赛、优秀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的评选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参与。
通过精心设计操作活动的教学设计,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时间,促使学生主动获取基本知识、基本计能、基本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使每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动脑、动口、动手,最终实现学会学习。
课题组成员及时整理研究资料,将过程性的资料刻录成光盘及时上交收集研究资料,以便总结方法。
4.重点解决的问题。
以教材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为内容,开展实践操作设计研究。
着重研究解决如何从挖掘教材自身的动手因素入手,以教师、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为载体,有效地利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的矛盾,解决以下问题:
①结合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怎样确定有效的操作内容。
②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
③怎样要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效结合。
④操作学具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
二、课题研究成果
为研究“如何有效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我们查阅了大量资料,经学习并进行教学实践,有了一些收获。
1.把握好学生操作的时机。
在认知的生长处,让学生动手操作。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儿童的认知结构类似于一个倒置的圆锥形的螺
璇图,它表明认识螺璇是开放性的,其开口越来越大,意味着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认识建构过程,也就是由一个平衡状态,逐步地向另一个更高的平衡状态发展。
毫无疑问,这个认识螺璇中布满很多的结点,这些结点就是认知的生长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构筑儿童知识大厦的基础作用。
如果当这些结点正在生长时,就让学生实施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
要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
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矛盾冲突。
如果不能有效激活学生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活动。
为此,我们要化大力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善于提出一些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矛盾,积极思维,激起学生寻根问底的心里趋向,产生自主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这节课学
生充满了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他们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中。
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持之以恒,学生必然会获得观察、比较、归纳、类推等学习能力。
这就是有效的参与、主动的参与。
3.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其中动手操作就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经历数形结合的过程,逐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起数学模型;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语言、肢体在经历一次次磨练后有所提高,因此,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诚然,动手操作有其独到之处,但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有时简单的无思维含量的动手操作,反而成了贴着课改标签徒有其表的一种形式。
学生在这样的动手操作中变成了没有明确学习目的地玩学具,这样不但会浪费课堂上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实质地训练和提升。
由此可见,适度的动手操作才能成为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
实践告诉我们,每位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潜力,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情景,提供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思考中感受、理解知识,把课本现成结论变为学生探索的对象,使静态知识动态化,教学材料实践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
操作方法虽然没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但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草率从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经过精心设计,合乎逻辑联系的操作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这学期的教学研究,深深体会到,课堂上动手操作的活动组织不能简单对待,要想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思维能得到真正提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动手操作决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为了操作而操作,操作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操作什么,怎样操作,通过操作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低年级学生的动手操作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课堂需要动手操作,但也要适度,本着简约高效的目的,能用图形、符号代替直观操作的,就要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只有这样,才能让动手操作不流于形式,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的体操,为有效数学课堂的创设保驾护航。
三、反思总结
在课题专题教研中,我们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验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的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有些教师还流与形式上,课前备课没有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去精心设计操作实践活动,更没有讲求教学策略。
(2)课题研究的指导策略做得不够到位,活动进展较慢。
教师目的性不强。
因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教研活动的效果还没达到设定
的目标。
2.今后努力的方向:
(1)通过教研工作的开展,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较大的进步。
教师基本能做到在备课室首先就想到课堂操作设计。
并在设计操作时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
设计出合理而又实用的动手操作的环节。
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课题教研工作的开展,转变数学教学的方式,以往那种以嘴为主,以课件为辅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了以学生实践操作,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引导点拨的教学模式。
教师由一名权威的知识传播者,变成了实践操作中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倾听学生发言表演的观众,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3)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教师要养成积极调研,主动分析学情,教材,积极主动学习理论,乐于探讨的教学习惯,使的教学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更能提高课堂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