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学科核心素养进课堂之学情分析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讲述了古代学者在研究河中石兽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故事。
本文通过石兽的变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教育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不断探求真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有所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仍有限,对于文中的词语、句式、语法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翻译和理解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石兽变迁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学会从事物变化中认识和把握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石兽变迁规律的把握。
2.难点: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石兽变迁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频资料,介绍石兽的变迁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石兽吗?石兽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石兽的变迁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河中石兽》教案
-生字词教学时,可以通过例句、造句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记忆,确保正确运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观察过自然界的石头或动物,并思考过它们背后的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河中石兽》的奥秘。
此外,课后我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讲解石兽的寓意时,可以结合学生们的实际经历,让他们谈谈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类似情况,这样或许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拟人这两个修辞手法,以及生字词的正确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寓意相关的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活动。这个活动将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段描绘自然景象的文字。
-分析修辞手法时,可以列举课文中的具体句子,如“石兽砥砺而行,似有若无”,引导学生体会比喻、拟人修辞的妙处。
2.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句式: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古文句式的理解是一大难点。如“石兽砥砺而行”,需要解释“砥砺”一词的古今异义,帮助学生理解古文句式。
-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学生往往难以理解石兽在课文中所象征的哲理,需要教师引导、点拨。
5.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保护的情感。
初中语文_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2016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
课文通过讲述寻找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凭借常理主观臆断的道理。
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故事进行深入探究,从而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
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全文。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4.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有何不同。
四、教学策略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通过讨论探究,感悟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佛寺的外门倒塌在了河里,而门前的两个石兽也一起沉入了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寺庙,寻找石兽。
石兽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河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预习反馈1、作者、作品介绍纪昀[yún] ,字晓岚,一字春帆。
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
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深受乾隆帝赏识。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清朝短篇志怪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课件展示,师友合作,教师明确,反馈矫正】给下列字注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学教案 优质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学教案优质课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听到的一则有关河中石兽的故事。
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文章篇幅适中,内容富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生僻字词、句式结构等方面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学会文言文的断句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学会文言文的断句方法。
2.难点:理解文章寓意,体会作者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准备相关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生僻字词的释义,了解文言文断句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时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讨论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流中的经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
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适合中学生阅读。
在学习本文时,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本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并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难点: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找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如讲述一个关于石兽的传说,引导学生对石兽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初中语文_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中石兽【清】纪昀【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知晓文章大意的能力。
2. 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3.体会“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1.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
2.文章中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一、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预习检查。
1.反复朗读,读准字音。
2.学生反复朗读。
四、学生参照注解疏通文意。
五、我来说一说1.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六、我来想一想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七、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初中语文《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观评记录
《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孔府门前对联,作者----纪昀作者简介:纪昀活动一: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勾画出自己不会读或没把握读准的字正字音:多媒体出示重点字音2.教师范读:(学生点评)要求:①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句子的停顿②注意老师读的语调语气多媒体出示:课文句子节奏停顿3.齐读课文活动二:译(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要求:1.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2.疑难的地方做好标记,全班共同解决。
(二)你问我答。
请学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句子,全班交流。
(三)考一考(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重难点词句)师:目前为止,我们读准了字音,了解了词义,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有了这些基础,我想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或者两三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孤军奋战如果困难的话,大家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
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师: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寻找石兽?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
师:他们各自寻找的地点和结果是怎样的?寺僧在原地和下游找石兽,结果没找到。
(“不可得,无迹”);讲学家在原地沙下找,没找到;河的上游(“果得于数里外”)。
师:他们各自寻找的理由是什么?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师:请大家注意:河兵。
老河兵!从“老”字中你读懂出什么?经验丰富,知道的多。
师:是啊,难怪人家都说“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
”画一画:把老河兵的这句话转换成图形(简笔画)来演示一下。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教师:看来大家已经把最难的句子理解了。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配套教案《河中石兽》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配套教案《河中石兽》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流中的经历,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智慧去克服。
本文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适合初中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针对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深层次的寓意,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将课文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能需要老师的启发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僻词汇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汇和句式的理解;2.课文深层次寓意的把握;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僻词汇和句式,阐述课文寓意;2.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2.生僻词汇和句式的解释;3.与课文相关的案例或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河中石兽的景象,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过程中,老师可适时停顿,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文中人物的动作和情感。
老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表情。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课文相关问题,老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
5.拓展(10分钟)分析课文中的寓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举例说明,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僻词汇和句式的掌握,以及课文寓意的理解。
初中语文_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中石兽》教案一、导入大家有没有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找一位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下。
《盲人摸象》的小故事让我们在笑声中明白一个道理。
今天这节课我们也将学习一则小故事,选自铁齿铜牙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短文,名字叫《河中石兽》。
本文的作者想必大家对他不陌生。
哪位同学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二、作者介绍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
《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记录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以达到说理的目的。
大家可以从《铁齿铜牙纪晓岚》这部电视剧中了解到纪晓岚这人一生诙谐、幽默,才华出众,素有“风流才子”、“幽默大师”的称号。
他总是能于讲笑话中阐明一个道理。
那河中石兽,纪晓岚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怀着这样的好奇心走进这篇文章。
请大家来听视频朗读,注意听准字音、节奏。
三、检测预习接下来,我们以接力的方式完成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2、读准节奏3、翻译字词4、翻译句子四、笑中析文同学们的课前预习做得很好,那是否掌握文章内容了呢?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意蕴。
现在请同学们捧起书本,大声地齐读课文。
思考: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这篇文章是讲一寺庙的两石兽沉入河中,僧人、讲学家、老河兵献计寻找的故事。
2.他们分别都在哪里寻找石兽,结果又如何呢?明确:四种方法和结果3.三者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是什么?(观看微课)4.在寻找过程中,为什么只有按老河兵的方法找到了石兽?5.在寻找石兽的故事中闹出了不少笑话。
文章就写到了讲学家和老河兵的两次笑,讲学家、老河兵在笑什么?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明确:讲学家: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讲学家的笑是对僧人一种嘲笑,读出嘲讽、质疑的语气)老河兵: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读出强烈的质疑、反问的语气)五、笑中识人一笑一谈间,我们看懂了纪晓岚笔下的这三个人物有着不同的做事态度。
(僧人、讲学家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老河兵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河中石兽》 说课稿
《河中石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河中石兽》。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文言小说,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这篇文章围绕着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展开,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它不仅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言文篇目,对于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精神。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但在理解文意和把握文章内涵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此外,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于有趣的故事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着较高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文章内容,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理解文章大意。
(2)理解老河兵的推理过程,体会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人物的观点差异,分析其原因。
(2)引导学生将文中的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味,理解文意。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讲解法:对于文中的重点字词和难点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
2、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初中语文_《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工具书以及注释理解文言文的实词与虚词,文本的基本内容。
积累文言词汇,朗读文章并背诵文章。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2.过程与方法:学习诵读文章,体会文言文朗读的情感与语调,在反复诵读、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体味文章严密的逻辑性。
3.情感与价值感: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品味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回顾讲过的两篇文言文,熟悉积累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新课,初步感知1、导入新课:由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引出作者纪昀,介绍作者生平,代表作品,导入《河中石兽》2、学生初读文章,扫清字音字形障碍。
3、小组合作,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展示翻译成果,老师点拨重点字词。
翻译: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河中石兽说课终稿
《河中石兽》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河中石兽》,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教好一篇课文,必须用悟性穿透材料,发现单元和单篇课文的地位和作用,我就教材分析方面进行如下评说。
)《河中石兽》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的题材有传记文学、科幻小说以及笔记小说。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永不停息的伟大的探险精神。
《河中石兽》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的寻找过程和结果。
学习本文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教学其实是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究出合乎学生自己性情气质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情应做到精准把握,我就学情分析进行如下评说)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待借事寓意的文言文有学习上的。
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辨别的能力,通过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理,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工作,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清晰合理的目标,我就教学目标进行如下评说)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设计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结合的三维教学目标1、结合课下注解,利用工具扫清字词障碍。
2、梳理文中事件,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3、体验文中情感,体会作者善意的人生劝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把握叙事的妙处。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本文所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方法(所谓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关键是引导学生自己建构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我就教法学法进行如下评说)教法:我将采用导读法,让学生习得语感,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采用谈话法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采用情景再现法,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与联想再现文言场景。
部编七下_文言文《河中石兽》教案
b.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章,提出独特见解。
3.文化与传承: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文化自信。
a.认识古代石刻艺术,了解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b.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a.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河中石兽》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是教学的重点。如“寻”、“何”、“乃”等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以及宾语前置、省略句等句式的掌握。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也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加强这一环节,鼓励学生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本次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古代石刻艺术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关于石刻艺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介绍,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一词多义、特殊句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河中石兽》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石刻艺术的价值、故事寓意的现实意义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翻译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实际应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河中石兽》是清代纪昀所写的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它以简练、含蓄为特点,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初中语文_《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孔府门前对联,作者----纪昀作者简介:纪昀活动一: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勾画出自己不会读或没把握读准的字正字音:多媒体出示重点字音2.教师范读:(学生点评)要求:①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句子的停顿②注意老师读的语调语气多媒体出示:课文句子节奏停顿3.齐读课文活动二:译(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要求:1.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2.疑难的地方做好标记,全班共同解决。
(二)你问我答。
请学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句子,全班交流。
(三)考一考(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重难点词句)师:目前为止,我们读准了字音,了解了词义,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有了这些基础,我想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或者两三句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孤军奋战如果困难的话,大家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
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师: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寻找石兽?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
师:他们各自寻找的地点和结果是怎样的?寺僧在原地和下游找石兽,结果没找到。
(“不可得,无迹”);讲学家在原地沙下找,没找到;河的上游(“果得于数里外”)。
师:他们各自寻找的理由是什么?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师:请大家注意:河兵。
老河兵!从“老”字中你读懂出什么?经验丰富,知道的多。
师:是啊,难怪人家都说“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
”画一画:把老河兵的这句话转换成图形(简笔画)来演示一下。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教师:看来大家已经把最难的句子理解了。
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河中石兽
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案:河中石兽执教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执教者:日期:2024年一、教材分析《河中石兽》选自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一篇富有哲理性的寓言故事。
文章通过描述人们寻找沉入河底的石兽的过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往往隐藏于表象之下,以及解决问题时应注重实践与观察而非仅凭主观臆断的道理。
该文语言简洁流畅,情节设计巧妙,既适合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又能启发思考,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河中石兽》还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哲学思想,如“物以类聚”、“见微知著”等概念,能够引导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独立阅读能力和初步的文字鉴赏力。
但是,在面对较为抽象或含有深层含义的文章时,可能会遇到理解障碍。
因此,在讲解本文时需注意将复杂的思想内容简化,并通过具体事例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核心思想。
同时,考虑到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河中石兽》所传达出的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对于塑造其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新语;能够流畅地朗读全文,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故事情节;学会运用文中的成语及四字短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培养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学会质疑假设。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进文化认同感;树立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鼓励创新意识,勇于尝试不同的解决办法。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主旨及其背后蕴含的生活哲理;学习如何从多个视角看待同一事件。
难点:深入挖掘文中隐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河中石兽》原文、相关图片资料《如古代桥梁、河流等)、视频片段 关于河流的自然现象)。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河中石兽》优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河中石兽》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散文,通过描绘河中的石兽,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文章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引导人们要顺应自然,敬畏自然。
本篇文章适合七年级学生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散文的阅读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的字词、典故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
3.能够欣赏文章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句子、典故进行表达和写作。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2.理解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典故。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文章进行讲解,讲解文章的大意、内容、哲理等。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哲理。
3.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备课:教师要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哲理,准备相关的讲解材料。
2.课件:教师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3.参考资料:教师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查阅和引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文章的标题《河中石兽》,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河中石兽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哲理。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块巨石在河水冲刷下逐渐变成一只石兽的过程,从而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界的神奇力量。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诗意,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自然界的奥秘,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并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对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石兽形成过程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自然界中的神奇现象可能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石兽形成的过程;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石兽形成过程的分析。
2.难点:对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与课文相关的石兽图片3.教学PPT4.学习任务单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石兽的认识,从而引出课文《河中石兽》。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随后,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关注。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石兽形成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
一、知识预设情况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因为之前已经接触过文言文,比如《咏雪》
和《陈太丘与友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
两篇文章都是比较短小且故事性强的。
二、《河中石兽》本身文言知识情况
本次的《河中石兽》篇幅长,而且里面蕴含的“究物理”注重
细节的科学道理,是通过人物的论述来说明的,所以要充分理解了文
学科核心素养进课堂之学情分析单
学段
教材(版本)
部编版
学科
语文
章/单元
第六单元
课题名称
《河中石兽》
学科核心素养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协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学情分析
教材
分析
本次课型是新授课。本文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两只落水的石兽既未被冲到下游,也没原地不动沉入河沙,居然逆流而上,到了数里外的上游。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言文的意思,才能明白文章的主旨。所以《河中石兽》文言知识的落
实对于七年级下的学生有难度。
三、七年的文言文有难度,但是他们现在刚
刚步入初中接触一种不同于之前的文体,是非常感兴趣的。尤其是像
这样一篇故事性强,人物性格特点鲜明的志怪小说,如果能够很好的
调动孩子们的热情和积极性,课堂效果会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