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下2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下2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部编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2课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通过描述不同人对生活的态度和行为,来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意。
课文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鲁迅先生为人民大众谋福祉、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本节课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并学会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对比手法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鲁迅先生并不是很熟悉,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事迹,感受他的精神风貌。
此外,学生对于对比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教学中进行指导和练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比手法,学会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不同人物形象,提高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鲁迅先生为人民大众谋福祉、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培养尊敬伟人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2.教学难点: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不同人物形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课文内容;对比教学法是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情感教学法是通过引导学生在朗读和讨论中,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事迹,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意。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和词义,理解课文大意。
3.精讲细读: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手法,分析不同人物形象,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2.了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多角度、多层次地朗读,在读中悟诗情,悟诗意,悟写法。
3.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4.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美的情操,明白为人民服务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读懂诗歌内容,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策略】1.朗读诗歌这首现代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
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效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2.交流感受深刻的词句诗句中部分词句生动形象,朗读时通过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如“骑”“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等词句。
3.体会情感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献身的美好品质和高贵精神。
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课前收集、查阅了解与鲁迅相关的信息资料,并结合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了解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
(2)初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2.课文录音视频【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1.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一、写作背景《有的人》是一篇纪念鲁迅的文章,作者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感触,通过对现实人物的观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形象,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的人》的主旨思想。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阅读和理解文章的能力。
3.通过本文的阅读和学习,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和敬仰之情,锻炼其情感经验和优美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2.区分设问和回答,掌握隐喻和比喻的运用。
3.运用所学知识,展开对鲁迅先生的敬仰和怀念之情的表达。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启发性问题:你们学过哪些名人和他们的事迹?这些名人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2)教师出示鲁迅的照片,让学生看一看,看看大家是否认识这个名人,知道他的事迹。
2.阅读及理解(1)先让学生自己静读全文,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师生共读全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汇、短语等。
(3)解读文章中的比喻和隐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写作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隐喻:“你看那长咳嗽的人,已是三辈子前的事了。
”这里,“长咳嗽的人”是喻指鲁迅先生,但在文中没有明说;“三辈子前的事”是指时间,意味着已经很久很久以前了。
通过这种比喻和隐喻,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4)师生共同分析《有的人》的主旨思想。
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揭示出文章深层次的意义,让学生领悟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尊重和怀念之情,引导学生思考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财富等问题。
3.写作训练及表达(1)学生自己先完成一篇以鲁迅先生为主题的作文,训练学生自主思考和独立表达能力。
(2)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影响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幽深富有感情的文化表达。
(3)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自己的情感经验,完成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或轶事的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技能。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2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2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第22课的一篇课文。
本课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描述,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以及对那些为人民服务的普通人的赞美。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抒情诗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同时,学生对鲁迅先生有所耳闻,但对其生平事迹和贡献的了解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补充鲁迅先生的相关背景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读写“彷徨”、“呐喊”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描述,以及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的描述,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引导学生回顾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互相启发,深化理解。
4.点拨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拨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描述,以及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的描述,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六年级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有感》说课稿(6)
六年级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先生有感》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第四篇,是当代新诗《有的人》。
这一课在本单元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它是承接下一单元的学习诗歌的任务。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一首哲理诗,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全诗共七节,诗中列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
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
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重点与难点的确定,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及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六年级语文上册: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优质课配套说课资料word版-2019人教部编语文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一、说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优质课配套说课资料word版-2019人教部编语文二、说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3.结合诗歌及本单元的课文和搜集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根据以上理念和本组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将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结合诗歌及本单元的课文和搜集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
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讨论法。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的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同学交流,享受自学成功的喜悦。
诵读法。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诗歌要用感情去读。
通过诵读,学生在大脑中能产生意向的联想,进而加深对诗歌的体验。
为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方位、多形式去读,同时教师也注意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意和诗情。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以前面学习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进行回顾导入,将学生再次带入到鲁迅逝世的场景中,感受人们对他的爱戴。
适时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奠定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为学生理解内容做好铺垫。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流畅。
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倾听,练习朗读。
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2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名师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2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名师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比的手法,赞美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
这首诗的内容浅显易懂,情感真挚,但其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较难理解,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深入品味。
二.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对于抒情诗的意境和情感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中的对比手法和一些深层次的含义还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去发现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其中的对比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他们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其中的对比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如鲁迅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如课件、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鲁迅先生的照片和相关视频,引导学生回顾鲁迅先生的一生,激发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
2.自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情感。
3.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4.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深层次含义。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
6.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和阅读任务,巩固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对比手法深层次含义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来进行。
对于课堂表现,主要看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对于作业完成情况,主要看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精推2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精推2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示标一、提示课题,了解鲁迅1.出示鲁迅画像,引入:大家认识他吗?他是谁?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个老人?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谈一谈。
(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并出示相关简介)3.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自1936年10月19日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风沙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环节二:预习展示过渡:现在先让我们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1.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读,生生互评。
环节三:探疑解析一、初读课文3.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教师范读,进行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突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
4.引导读出感情:读诗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
本诗写了两类人,是哪两类?(板书:“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对这两类人,作者表达的感情都是怎样的呢?(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批判)(板书:歌颂批判)那么,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两种感情读出来。
精读课文,朗读感悟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节奏,语言简练,能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这一方面,还表现在他的特点上,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1.学生默读,思考:这首诗有什么特点?2.交流:(1)对比:每小节的前后两句进行对比,对比的好处就是让好人在大家的心中更好,让坏人大家的心中更坏。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说课课件
第二节
整体感知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 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 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人的结局(多指不好 的)。
伟大:
形容某种精神或某个事 物千古流传。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 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 得“生”与“死”在本诗中 的特殊含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
马。
师生合作读
这诗表达了臧克家对鲁迅深深的怀念,我们带着对这
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来读读老师变序后的诗。
鲁迅死了
(师)
他还活着。
(生)
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师)
给人民作牛马的,
பைடு நூலகம்
(生)
人民永远记住他!
(生)
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师)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生)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生字正音 读准节奏和字音。
xiǔ
不朽
kuǎ
摔垮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理解词语
不朽:
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 去。
摔垮:
文中指人民要推翻反动派, 打倒反动派。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1
六年级上册说课稿-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人教部编版《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一、说教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组课文集中了关于鲁迅先生的4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
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3.结合诗歌及本单元的课文和搜集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根据以上理念和本组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将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结合诗歌及本单元的课文和搜集的资料,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真切感悟做人的真谛,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
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讨论法。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的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2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2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的第22课,本课是一首现代诗,通过对比的手法,赞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揭露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的丑恶嘴脸。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震撼力,能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本课针对的是六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学生对鲁迅先生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有一定的了解,对纪念鲁迅先生有较高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对比手法,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鲁迅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对比手法,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诗歌。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对比手法。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深入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第1篇】一、课前谈话——聊聊我所认识的鲁迅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下午,我们一起来读一篇和鲁迅有关的课文。
大家预习过吗?这篇课文的题目叫什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师:对,我们要学习臧克家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大家先来看一下鲁迅的这张照片。
(出示鲁迅照片)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生:他是一个有民族精神的作家。
师:他是一个作家。
(板书:作家)生:他生于1905年,在2004年去世,活了99岁。
师:活了99岁呀,这个鲁迅我不太认识。
(其他学生:是臧克家。
)哦,这是臧克家呀。
鲁迅先生活了多少岁啊?(其他学生:55岁。
)对,55岁。
生:鲁迅先生还是一个革命家,是中国革命的先锋。
师:作家、革命家。
(板书:革命家)还有吗?生:我知道他为什么当一个作家,因为他认为当作家可以用语言让中国人觉醒,推翻旧制度。
师:你知道他为什么要当作家,是为了推翻旧制度。
还有吗?生:他在作家群里享有很高的地位,他逝世后很多作家都发文来纪念他。
师: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个作家、革命家。
今天我们就借助臧克家的这首诗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
(板书:鲁迅)师:为了让大家能把课上好,刘老师下午还带来了一本书。
这本书是我编写的《小学生鲁迅读本》。
如果你今天课堂上的发言让我们所有的老师和同学对鲁迅有了新的认识,那么刘老师这本签名的书就送给你,好不好?想要的举手。
(生踊跃举手)书只有一本,希望同学们一会儿踊跃发言。
二、教学铺垫——聊聊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背景师:臧克家写了《有的人》这首诗纪念鲁迅,有谁能把臧克家写这首诗的背景给我们介绍一下?生:臧克家写这首诗是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
师:还有吗?继续补充。
生: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是鲁迅逝世13周年,臧克家写了这首诗。
师:好,掌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反思及说课
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反思及说课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的精神,关注社会现实,勇于批判和反思。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鲁迅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对我国文学和社会的影响。
提问:你们对鲁迅有什么印象?他的作品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思考?二、新课导入(10分钟)简介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讨论的意义和作用。
三、课文朗读与分析(10分钟)分组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四、讨论与思考(10分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解读诗歌,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讨论:诗歌中“有的人”代表了哪些人物或现象?他们对鲁迅的怀念和敬意体现在哪些方面?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强调鲁迅的精神及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学生反思自己在阅读和讨论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对诗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勇于批判和反思。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歌主题和鲁迅精神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培养。
说课:1. 说教材:介绍课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的内容、背景和创作动机,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部编版语文6年级上册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
《有的人》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特点《有的人》一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组课文集中了关于鲁迅先生4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根据以上的理念和本组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弄懂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在理解诗歌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诵读;(3)了解诗歌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其中,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1)理解诗歌内容及感情;(2)有感情地诵读。
3.学情分析学生尽管是第一次接触鲁迅,但在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基础上,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加上我之前让学生上网去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他们应该不难理解本诗赞颂像鲁迅这样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甘为人民和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只是本班学生朗读的基础不是很好,在诵读中体味诗歌感情上也许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两种人的形象,明白不同的人的下场2、学会和运用排比和对比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3、正确理解生与死的辩证关系教学重点1、学会和运用排比和对比的写作方法2、正确理解生与死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学会和运用排比和对比的写作方法教法和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学生读鲁迅的诗歌《自嘲》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本组课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那么鲁迅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学生用文中的一句话或者词语说出来。
2、介绍作者写作背景,臧克家先生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所写。
板书课题《有的人》二、新课传授自由读课文学生质疑。
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却死了?为什么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文中到底写了哪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汇报交流、明确。
1、有的人活着,却是行尸走肉,对人民,对社会,对他人却一点也没有帮助,这种人活着和死了也没有什么区别。
有的人虽然死了,但是他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永远流传下来,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2、文章里一共写了两种人。
一种是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讲解“不朽”的意思)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
一种是情愿做野草,给人们做牛马的人,这两种人的下场也各不相同。
分别读出他们的下场,两种不同的人的代表人物各是谁?他们两种不同的下场,进行鲜明的对比。
3、指导朗读,读中悟情重点指导边读边理解“刻”从这个字里,明白那些反动派,那些作威作福的人的的丑恶心思,以及骑在人民头上的那种不可一世的丑陋嘴脸。
与甘心为人民做牛做马的革命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摔”“烂”字里理解人民对那种人的无比憎恨,从“永远记住”和“青青的野草”体会出人民对他们的热爱之情。
排比的句子运用,从而理解对比、前后照应写法的好处。
比赛读,读中升华读出对欺压人民的反动派鄙视和轻蔑。
读出对为人民做好事的人的热爱,把自己的情感从读中体现出来,读写结合、文本迁移。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第【1】篇〗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特点《有的人》一课是国家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组课文集中了关于鲁迅先生4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根据以上的理念和本组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弄懂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在理解诗歌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诵读;(3)了解诗歌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3、学情分析学生尽管是第一次接触鲁迅,但在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基础上,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加上我之前让学生上网去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他们应该不难理解本诗赞颂像鲁迅这样民主斗士的甘为人民和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只是本班学生朗读的基础不是很好,在诵读中体味诗歌感情也许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1、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2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22《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是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第22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人的描述,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意。
课文以有的人开头,分别描述了怕死的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为人民做牛马的人,最后指出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怀念和学习的榜样。
二. 学情分析本课的受众为六年级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鲁迅先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上仍需要引导。
同时,学生对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和抒情表达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和抒情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培养尊敬伟人、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对比手法和抒情表达的理解与应用。
2.原因:学生对对比手法和抒情表达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讲解和引导。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阅读理解、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等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对鲁迅先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课文: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和抒情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不同类型的人的理解和看法。
5.写作:让学生以“我心中的鲁迅先生”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意和怀念。
6.总结:对课文进行总结,强调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真正应该怀念和学习的榜样。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第【1】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这种用法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感,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死亡的道理。
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自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新课1、背景导入:臧克家于1949年参加鲁迅13周年纪念会写的《有的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
2、我们已学过关于鲁迅的哪些文章?你了解到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生简单汇报。
3、揭示课题,板书,齐读。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指三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正确。
2、根据朗读表现,简单评价。
及时指导字音,呵在诗中读啊的音。
呵平时读---笑呵呵,还可以读-----呵斥,呵在这应该读第---四声。
试着读好这一句。
三、范读引领,指导朗读1、听读录音。
(今天,我帮大家请来了一位老师。
听,他来啦!)2、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示范第一小节,指名练习第二小节,自由完成三到七小结。
)3、学生自由展示朗读,把握节奏。
4、齐读,慢慢读出诗的味道。
读出了诗的味道!我相信你们已经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
四、对比品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1、可是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明显的节奏,更表现在它独特的写法上。
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生默读体会)2、生汇报发现:对比的写法,读出相应诗句。
再读读,还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出每小节中还有对比,2、3、4小结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5、6、7小结对比的是人民对有的人的不同结果;其实这两部分内容之间又是一一对照的。
新统编六年级语文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设计说课稿
第八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近鲁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两篇精读课文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两篇略读课文组成。
《少年闰土》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出一个见多识广、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
反映了“我”和闰土儿时短暂而又真诚的友谊,抒发了“我”对他的怀念之情。
《好的故事》是鲁迅第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
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渴望一份安宁,对美好生活的的热爱与追求之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我”留下的几件印象深刻的事以及他给“我”的教益,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有的人》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诗中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和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那些人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习作《有你,真好》选取一件或者几件事情具体写出“有你,真好”的理由。
要通过环境或者场面描写烘托出人物“真好”的特点。
《语文园地》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了解好的文章题目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
根据自己喜欢的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话,提高写话的能力。
感受柳公权的书法的特点,并加以练习。
积累鲁迅名言。
《有的人》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特点《有的人》一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组课文集中了关于鲁迅先生4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有的人》是国家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组课文集中了关于鲁迅先生4篇文章,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
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在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愤懑。
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还可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这首诗意蕴深厚,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的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学生尽管是第一次接触鲁迅,但在有了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基础上,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加上我之前让学生上网去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他们应该不难理解本诗赞颂像鲁迅这样民主斗士的甘为人民和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
只是本班学生朗读的基础不是很好,在诵读中体味诗歌感情也许存在一定难度。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要通过诵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根据以上的理念和本组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
了如下教学目标:
(1)弄懂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诗歌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诵读;
(3)了解诗歌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三、说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四、说教法
本篇课文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诗人在诗歌中的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应该让学生在阅读和诵读中加以体会,为此我采用以下的教法:
1、讨论法: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前一种人”和“后一种人”的表现及结局不同,理解这两种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进而赞颂哪些人,贬斥哪些人。
引导他们去自主探究、和同学交流课文内容,感受自学成功的喜悦。
2、诵读法:在理解了诗歌的基础上,诗歌要用感情去读。
通过诵读,学生在大脑中能产生意象的联想,从而加深对诗歌的体验。
为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多方位去读,多形式去读,同时教师也要指导朗读和范读,让学生在读中体味诗意和诗情。
五、说学法:
鉴于文章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如下的学
法:
1、探究法:通过阅读和探究,主要引导学生学会信息概括、言语表达的能力,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
2、朗读法:朗读是本课的重要目标,必须重视朗读的指导。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范读,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声调、节奏等方面去感悟,努力提高他们的诵读水平。
六、说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揭题导入
教师用课件展示毛泽东同志对鲁迅先生的评价语,导入:毛泽东同志一连用了5个“最”字,论定了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无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6日,鲁迅先生因病逝世,临终他说,“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然而,人们真的那么容易忘掉他吗?事隔十三年后,诗人臧克家在北京参观了鲁迅故居,有感而发,写下了诗歌《有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看到题目,你们对这首诗歌会有什么问题?理解题目的意思吗?你想从中知道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用伟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为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和思想定下基调,为下面的学习铺垫。
同时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发出疑问,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
(二)课件演示鲁迅、臧克家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本环节主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和著作,了解诗人臧克家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缩短作品和现实的距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印象,继续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
)
(三)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每句诗读流利。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3)质疑探究:这里前四节诗都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这里写几种人?鲁迅是哪种人?另一种又是些什么人?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通过学生的自读以及和同桌的交流,明确这里写了两种不同的人,同时理解鲁迅先生是虽死犹生的那种人,他和反动统治者的行尸走肉有这根本的区别。
(4)讨论、点拨:从题目“纪念鲁迅有感”中,我们知道作者就是要赞颂鲁迅先生,找找看,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知道是赞颂鲁迅先生的?两种人的结局一样吗?为什么结局会不一样?我们对待这两种人要有什么样的感情?设计以上的问题就是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去阅读探究,教师因势利导,抓住句子“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理解鲁迅先生和反动统治者对人民的态度不同,结局也就不同,提炼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以及对反动统治者的贬斥和痛恨。
(设计意图:理解诗意是本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教学问题,帮助学生省时高效理解诗意,既要放手给学生阅读感悟,也要适当引导点拨,提升他们的理解。
)
(四)体会对比,感情诵读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交流听后体会:你们听到老师朗读诗歌时的声调、节奏都一样吗?感情都一样吗?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明确:鲁迅先生和前一种人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有着强烈的对比,因此在朗读中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
诗歌赞颂了鲁迅先生这样的人,也贬斥了反动统治者,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呢?交流小结:第一种人要读出鄙夷、蔑视的感情,第二种人要读出肯定、赞扬的感情。
(2)多角度练读,学生采用同桌比读、男女比读等多种形式去练习,强化诵读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师的范读,一方面能引导学生体会到诗歌的对比写法,另一方面进一步感受到诗意和诗情,感悟到朗读的魅力,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
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练习,维护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愉快地学习。
)
(五)升华认识,拓展学习
(1)这首诗赞颂了鲁迅先生,贬斥了反动统治者,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交流后小结:鲁迅先生给人民当牛马,情愿做野草和敌人斗争,人民永远记住他;而反动统治者却剥削人民,欺压人民,人民当然要痛恨他们。
(2)感情诵读《有的人》
(3)课后搜集关于鲁迅先生的感人事迹,和同学分享、交流。
(设计意图:小结本诗的写作目的,升华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激发他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最后的拓展学习能让学生走
出课堂,进一步了解鲁迅的光辉形象。
)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课后反思
教学之前我有些疑虑,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
最后我决定通过对比朗读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
“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这些人怎么样?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
于是,我紧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比学习,我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
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
教学过程中对小环节与细节的时间缺乏基本的预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由于时间设计的失误,写的训练也就没有时间给予落实。
另外,教师主导下师生单向互动的时间过多,没有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
这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些学生陪着学习的状态因此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