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与假的辩证——戏剧美学的本质思考

合集下载

黑格尔《美学》中戏剧思想的辩证法初探

黑格尔《美学》中戏剧思想的辩证法初探

黑格尔《美学》中戏剧思想的辩证法初探【摘要】本文通过对黑格尔《美学》中戏剧思想的辩证法初探,深入探讨了戏剧在黑格尔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戏剧中的辩证法体现。

在戏剧中,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均体现了辩证性,体现了黑格尔关于辩证法在美学中的重要性。

文章还探讨了戏剧的审美价值与辩证法的关系,指出审美价值的提升与辩证法的发挥密切相关。

通过对《美学》中戏剧思想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黑格尔美学中辩证法的运用和意义,进一步探讨戏剧艺术在美学领域中的意义和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黑格尔在美学领域的思想和贡献。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戏剧思想,辩证法,地位,作用,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审美价值,总结。

1. 引言1.1 介绍黑格尔的《美学》黑格尔的《美学》,又称《审美哲学》,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著作系统地探讨了美的本质、艺术的形式和发展规律等问题,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美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将艺术视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精神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真、善、美的象征。

他认为艺术是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的一种方式,具有独特的哲学意义和价值。

黑格尔的《美学》不仅涉及到美学理论,还涉及到逻辑、心理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其宏伟的哲学体系。

这部著作被视为德国浪漫主义美学的集大成之作,对19世纪以后的美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的《美学》是一部探讨艺术与哲学关系、审美与实践关系的重要著作,展现了黑格尔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点。

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和理论,为后人研究美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1.2 阐述辩证法在黑格尔美学中的重要性黑格尔的《美学》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对艺术及其各种形式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分析和阐述。

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强调了辩证法在美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辩证法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和理解的方法论,也是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戏剧演出中的“真”与“假”

戏剧演出中的“真”与“假”

戏剧演出中的“真”与“假”内容摘要 戏剧演出是假定的艺术,假定性是所有艺术固有的本质。

但是,戏剧又不全是假的,因为它是对人的模仿。

我们常听到一台演出观众直呼“太假了”,这里的“假”就是对人的模仿的虚假。

在戏剧演出中,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如果没有清晰的概念,就不能创作出好的剧目,更不用说揭示更深层次的情感与主题。

关键词 假定性;外部情境;人物塑造排演莎士比亚的戏剧,我们不可能让舞台上的时空穿越到欧洲的伊丽莎白时代,也不可能真的盖一座宫殿,更不可能让演员“成为”剧本中虚构的人物,我们无法做到绝对的真实,但也不能说我们所排演的内容是虚假的。

在舞台演出中,台上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都是剧本中假定的情境。

戏剧艺术本身就是假定的艺术,因此,我们不得不谈到戏剧艺术的“假定性”。

1 戏剧艺术的本质是假定的。

“假定性”在俄文中原词的意思是“谈妥”、“约定”,《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它通译为“假定性。

”在这一条目中,还有这样一段说明:“艺术形象绝不是生活自然形态的机械复制,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成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定性乃是所有艺术固有的本质。

”谭佩生先生进一步解释了舞台假定性:“‘假定性’的含义在于对生活的自然形态进行变形与改造,使形象与它的自然形态不相符。

”生活的自然形态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艺术发挥之前,我们必须与观众达成“契约”。

如果我们让观众相信舞台上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一旦在演出中某位演员因为忘记携带道具,手上空空,突然开始了“无实物表演”,或者舞台布景倒塌,那么观众就很明白了:演员表演失误,演出失败了。

假设舞台上的演员双手捧着一颗红色的苹果,如果我们能让观众相信,演员手中的红苹果是一颗心脏,那么当这个苹果掉到地上摔烂时,观众就会理解为“一颗心碎了”,而不仅仅是“一个苹果被摔烂了”。

苹果是真的,心脏是假的,观众是相信的,这其中有着微妙的平衡。

舞台的幻觉过于真实,也会导致意外的发生。

戏剧的审美价值与美学观念

戏剧的审美价值与美学观念

戏剧的审美价值与美学观念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观念。

它通过舞台上的表演、对话和情节,向观众传达情感、思想和人生哲理。

戏剧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表达。

在戏剧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情感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能够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首先,戏剧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它对人类情感的真实描绘上。

戏剧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节的展开,将人类的喜怒哀乐以及各种复杂的情感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在观看戏剧时,往往会被剧情所吸引,与剧中的角色产生共鸣。

通过对人类情感的真实描绘,戏剧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从而引发内心的共鸣和思考。

其次,戏剧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它对人类思想的表达上。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传递思想和启发观众的思考。

在戏剧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和哲学思考。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思考,戏剧能够引发观众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思考,从而促使他们对自身和社会的认识和反思。

戏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交流的媒介。

此外,戏剧的审美价值还表现在它对艺术的魅力和力量的展现上。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音乐、舞蹈、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

通过舞台上的表演、音乐的伴奏和舞美的设计,戏剧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和心灵上的享受。

观众在欣赏戏剧时,往往会被舞台上的美丽景观、动人的音乐和精湛的表演所吸引。

这种艺术的魅力和力量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美的存在和艺术的力量,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综上所述,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美学观念。

它通过对人类情感的真实描绘、对人类思想的表达以及对艺术的魅力和力量的展现,向观众传达情感、思想和人生哲理。

戏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表达。

通过欣赏戏剧,我们能够感受到人类情感的真实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能够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戏剧美学的本质研究论文

戏剧美学的本质研究论文

戏剧美学的本质研究论文戏剧美学的本质研究论文这一常识,也关乎对于戏剧本体的理解,即戏剧的本体,既不是作为境遇的一个侧面的冲突,不是作为载体的人物,而是戏剧的情境。

第二个层面,我们在这里所理解的戏剧情境,其重心也并是如谭霈生先生所言的由动机而引发的,而是确定了戏剧之所以是戏剧,并且承载了戏剧与现实之间关系的那种戏剧情境。

这个层面的戏剧情境就不再是惯常理解的戏剧的诸种元素之一,而抬升成为戏剧的本体。

第三个层面,戏剧中的动作要素,与生活现实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戏剧情境进行传导的,戏剧对于行动的摹仿是情境限定之下的摹仿,是戏剧情境的最终表达方式。

要言之,戏剧艺术是生活现实的情境投射,投射所凝结成的戏剧情境,通过戏剧动作被呈现出来,进而使得戏剧自身具备了现实与艺术之间的普遍价值,并实现和完善着这种普遍价值。

这种普遍价值,究其根本也是所有艺术形式的普遍价值,那就是真、善、美。

如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戏剧存立的根基正是以其自身的方式,追寻着这种普遍价值,即求真、求善和求美。

今天的我们,时常在刻意躲避着对于普遍价值的探讨,以之为凌空蹈虚,可是任何背离了普遍价值的艺术形式,都注定流散成技术手段的堆积。

在诸种艺术样式中,戏剧与现实之间的依存度最高,荣辱兴衰皆系于此。

戏剧情境作为脐带,勾连于两者之间。

设若以求真为标尺,戏剧的任务就不仅仅在于一个戏剧情境应当如何通过其内部的动作、人物、矛盾冲突等内部元素来实现,而应当归结为如何选择戏剧情境。

有时候,对于现实的背离是刻意的。

音乐剧《妈妈咪呀》正在国内巡回上演,这是一次音乐剧的本土化尝试。

而这种“本土化尝试”又是怎样完成的呢:为了制造“中式幽默”,翻译组把一些原版台词用中国观众中的流行语表达。

“哦,我的上帝”变成了“饿滴神啊”,“什么”改成了“给力”……这种语言上的改动无疑会招徕本土观众的熟悉笑声,可是《妈妈咪呀》的恋爱情境又能够与中国人当下的恋爱情境对接吗?或许,这部戏的成功正在于凭借异国情调的轻松映照中国婚恋艰危的现实,借以消解现实的苦楚而赢得了票房。

黑格尔《美学》中戏剧思想的辩证法初探

黑格尔《美学》中戏剧思想的辩证法初探

黑格尔《美学》中戏剧思想的辩证法初探【摘要】本文探讨了黑格尔在《美学》中关于戏剧思想的辩证法初探。

在引言中简要介绍了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和辩证法在美学中的重要性。

在分析了戏剧作为美学形式的重要性,戏剧的辩证法特点以及戏剧中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个体和普遍性、主体性和客体性等方面。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对黑格尔戏剧思想的启示,对当代戏剧创作的启示以及对美学思想的影响。

通过对黑格尔的戏剧思想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戏剧这一艺术形式在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能为当代戏剧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黑格尔,《美学》,戏剧思想,辩证法,美学形式,主观性,客观性,个体,普遍性,主体性,客体性,启示,戏剧创作,美学思想影响。

1. 引言1.1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简介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也是欧洲现代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包含在他的重要著作《美学》中,这部作品探讨了艺术对于人类认识和存在的重要性。

黑格尔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精神思想的形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

在他看来,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也是意识形态发展的重要环节。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哲学深度,对于现代美学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的本质和意义,进一步拓展对美学领域的认识和探讨。

1.2 辩证法在美学中的重要性辩证法在美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对矛盾的统一处理上。

黑格尔认为,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逻辑方法,更是一种揭示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发展变化的哲学思辨方式。

在美学领域中,辩证法的重要性在于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艺术作品中表现出的复杂矛盾关系,揭示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

2. 正文2.1 戏剧作为美学形式的重要性戏剧作为美学形式的重要性在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戏剧被视为一种表现形式,能够展现出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虚构与真实性讨论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虚构与真实性讨论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虚构与真实性讨论在戏剧、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虚构与真实性这两个概念。

虚构是指创作者通过想象和创造,将不存在的事物或者情节构建出来,并融入到作品中。

而真实性则是指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情节、人物或者场景符合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虚构与真实性的关系在戏剧影视文学中一直备受讨论和探讨。

本文将就这一话题展开详细讨论。

首先,虚构在戏剧影视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虚构,创作者可以打破现实世界的限制,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虚构可以为观众和读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并激发他们对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比如,在一部科幻电影中,创作者可以虚构一个未来世界,通过科技的发展和超现实的设定,展示出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社会和生活方式。

这种虚构性的元素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他们投入到这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中,并获得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然而,尽管虚构在戏剧影视文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真实性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场景,虽然经过了虚构的加工和创造,但仍然需要具备一定的真实性,才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投入。

观众希望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能够有一定的可信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现实世界相符合。

如果作品中的情节离现实太远,观众可能无法与之产生共鸣,失去对作品的兴趣和关注。

因此,创作者需要在虚构的同时,保持一定的真实性,以便作品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表达。

虚构与真实性的关系并非是对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虚构为作品带来了创新和想象力,而真实性则为作品提供了可信度和可读性。

虚构性的元素可以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亮点,而真实性的要求则保证了作品的质量和观众的阅读体验。

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需要平衡这两个因素,使虚构和真实性相得益彰。

总结起来,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虚构与真实性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

虚构能够为作品带来创新和想象空间,引发观众的兴趣和好奇心;而真实性则为作品提供了可信度和可读性,使作品更具影响力。

黑格尔《美学》中戏剧思想的辩证法初探

黑格尔《美学》中戏剧思想的辩证法初探

黑格尔《美学》中戏剧思想的辩证法初探作者:徐少琼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9期摘要:黑格尔《美学》中对于戏剧的论述对西方戏剧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深远,尽管黑格尔的戏剧思想基于唯心的绝对精神,但是他辩证的方法论却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无论是戏剧中主客观的统一、一般与特殊的统一,还是戏剧的作家、作品、观众与世界的普遍联系,他的这种辩证思维在当时是难得和大胆的,他对戏剧的深刻、系统认识对今天戏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黑格尔;戏剧;辩证法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6-0250-02黑格尔在《美学》中对于艺术的论述可谓是深刻、系统和独到的,在建筑、绘画、雕刻、音乐、诗歌这几种艺术类型中,他首推诗,认为诗“适合美的一切类型①”。

而在史诗、抒情诗、戏剧体诗中,他又更加推崇戏剧体诗,他认为“戏剧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要形成最完美的整体,所以应该看作诗乃至一般艺术的最高层②”。

在其《美学》第三卷(下)中,他花费大量篇目集中论述戏剧美学思想,黑格尔的戏剧思想以其全面性、系统性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可与亚里士多德《诗学》相媲美。

他的戏剧思想以伦理实体为核心,始于此、终于此,是他绝对精神理念在戏剧美学的体现,尽管这种玄而又玄的绝对精神会影响到我们对其思想的借鉴,但是黑格尔在论述戏剧美学时体现出的辩证法精神:主客观的统一、一般与特殊的统一以及作家、观众、现实生活的普遍联系,对现今戏剧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一、主客观的统一首先,戏剧体诗的根本原则体现了主客观的结合。

在黑格尔看来,“戏剧应该是史诗的原则和抒情诗的原则经过调解(互相转化)的统一③”。

抒情诗注重主体内心世界和自我表现,而史诗“按照本来的客观形状去描述客观事物④”,没有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感,保持了本身的客观性;戏剧体诗经过主客观的统一,既展现了客观事物,又表达了主体的内心。

在戏剧体诗中,强调个别人物性格,这一点遵循抒情诗的原则,但同时,这人物在面对矛盾冲突的时候,又不完全按照自己内心的情欲来解决,而是会根据客观情况和具体现实中的理性规律来衡量,这便体现出了“处在整体状态的精神(内在精神与客观事物的统一)⑤”。

戏曲表演中的虚与实

戏曲表演中的虚与实

戏曲表演中的虚与实客观现实是个有度有实,虚实结合的世界。

作为反映客观现实生活的艺术,也应该有虚有实,虚实结合,才能做到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

在艺术创作中,光虚不实不行,光实不虚也不行,必须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辩证统一。

中国绘画很重视空白、含蓄,强调虚实结合。

“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笪重光《画筌》)。

中国古典小说经常运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金圣叹语)。

中国传统戏曲,在舞台上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更注意虚空的利用。

以虚带实,以实带虚,有虚有实,虚实结合,乃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

一戏曲表演艺术的虚实结合,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戏曲表演中,一种是完全虚拟的,没有实物可以依据,如上下楼梯、开门关门等。

你看,花旦上楼左手扶拦,右手提裙,随着打击乐的节奏,作出迈步上楼的舞蹈动作。

实际上,舞台上既无楼梯,更无栏杆,完全靠演员虚拟的舞蹈动作表演出来。

另一种是有实有虚,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比如最常见的是以鞭代马,以桨代船。

鞭是实的,马是虚的;桨是实的,船是虚的。

再如元帅升帐,坐帐是实的,桌上的签筒里还放着令箭,但是整个大帐结虚掉了。

大摆宴席,酒杯是实,酒菜是虚。

进庙烧香,香烛是实,菩萨、庙宇是虚。

还有一种是象征性的,比如用一把椅子可以象征窑门和狱门,一两张桌于可以象征高山和桥梁。

总之,在戏曲舞台上,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交错,变化无穷。

“小小乐楼,一圈圆场,风雨关山千万里;声声锣鼓,数板唱腔,悲欢离合几多年”,“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这是对戏曲表演艺术的生动写照。

上述几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是通过演员的舞蹈化动作的表演来完成的。

离开了演员的舞蹈化动作,木浆、马鞭等实物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只有当木浆、马鞭等实物和演员的舞蹈化动作的表演紧密结合时,才会在舞台上出现激流行舟,骏马奔腾的优美的生动场景。

论在戏剧表演中的“真”与“美”

论在戏剧表演中的“真”与“美”

论在戏剧表演中的“真”与“美”作者:张卿来源:《北方音乐·下半月》2014年第01期在表演艺术中真实的情感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表演行动的交流中真实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虽然真实是演员创作人物的基础,但演员所创作出的人物却是艺术中的人物,艺术需要考虑观众的审美需要。

绝不能为真实而真实,还需要追求它的美。

所以在“美”和“真”中我们要相互促进、协调统一,在深层清醒的主宰自己的创作的时候,将生活的真实转化为艺术的真实。

在表演艺术的实践中,也存在着侧重于内心体验追求“真”和侧重于外在表现追求外在的“美”这样两种不同表演流派的演员。

究竟是在戏剧表演中注重人物的内心情感与交流,追求艺术的“真”;还是在戏剧表演中注重人物的外在表现,追求表演艺术的“美”呢?一、戏剧表演艺术的“真”(一)内心情感的真实著名演员哥格兰曾经指出,演员在进行人物形象创作是中存在着两个自我。

他对这两个自我做出了这样精辟的论述:“在创作艺术作品时,画家使用画布和画笔;雕刻家使用黏土和雕刀;诗人使用文字和诗词,即韵律、音步和韵脚。

艺术因工具而异。

演员的工具就是他自己。

他的艺术材料,也就是他为了创造一件艺术品而对之进行加工和塑造的东西,是他自己的脸,他自己的身体和他自己的生活。

因此,演员应当具有双重性:他的第一部分自我是表演者,即操纵者,另一部分自我是他操纵的工具。

第一自我构思,或者不如说,按照作者的构思想象出(来)所要扮演的人物(因为构思是作者的事),不管是达尔丢弗、哈姆雷特、阿诺尔弗或罗密欧;然后由第二自我把构思实现出来。

演员创造人物的天才就在这种双重生活之中。

……在演员身上,第一自我对第二自我进行加工和处理,知道它变形,从而逐渐形成一个理想的人物形象为止——一句话,直到他利用自身完成了他的艺术品为止。

”从上面的这些引文我们可以看出:哥格兰阐述了演员在创作时存在矛盾。

但很重要的是,是把演员的情感排出在外。

他曾经还非常明确地指出:“第一自我是灵魂,第二自我是肉体。

不像不是戏 太像不是艺——谈戏曲表演的真与美

不像不是戏 太像不是艺——谈戏曲表演的真与美

134戏剧论坛 Drama Forum作家艺术表现真善美。

善和美寓于真。

真实是艺术最宝贵的品格。

人们欣赏艺术,第一直觉是真假感,然后才是美丑感。

一部舞台剧或电影电视剧,一旦让人觉得不靠谱,便很难被人欣赏下去。

犹如一个虚伪的人,不会有人跟他交朋友。

艺术首先要求真,对于初学者来说,尤其如此。

如达芬奇少年学画,就是天天画鸡蛋。

艺术的真实性,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

戏曲表演的真实性,是一个重大的戏曲美学问题。

真与美的关系是问题的关键。

下面大题小做,仅就李渔谈戏曲表演的一段话,探讨一下戏曲表演的真与美。

作为清代另类文人和著名戏曲家,李渔不仅披露了他的写戏秘籍,同时也谈到一些演戏秘诀。

下面这段话,就是其秘诀之一。

他说:“闺中之态,全出自然;场上之态,不得由而勉强;虽由勉强,却又类乎自然,此演习之功不可缺少也。

”这段话涉及到戏曲表演真与美的辩证关系。

首先,生活是戏曲表演的鲜活源泉有人说话剧是再现的艺术,戏曲是表现的艺术。

这种认识似是而非。

就生活源泉和反映对象来说,戏曲与话剧都是社会生活的再现,都是自然人生的反映,只不过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戏曲用写意的表现方式反映,话剧用写实的表现方式再现。

戏曲小舞台是社会大舞台的缩影,戏曲尽管是写意的,但叙述的是社会故事和人生故事。

具体到戏曲表演来说,如李渔说的,一个旦角的“场上之态”,尽管“不得由而勉强”,也就是要按程式“装腔作势”唱做念舞。

尽管如此,依然要“类乎自然”,也就是要像生活中的“闺中之态”。

如果不熟悉“闺中之态”,“场上之态”不是僵死便是做作。

“闺中之态”是“场上之态”的生活源泉。

戏曲表演要“装腔作势”,却必须出自真情实感。

否则,“装腔作势”是假模假式,这样的表演技艺再好,也不会唤起观众不像不是戏 太像不是艺——谈戏曲表演的真与美共鸣。

“自然”是戏曲表演的基本要求,要“自然”必须源于自然。

“鲜活”是戏曲表演的最高境界,只有源于生活才能鲜活。

需要注意的是,戏曲表演艺术,因为有一整套现成的技术体系和具体方法,一旦掌握了这套东西就能演戏。

浅论戏曲演出的虚拟与真实感

浅论戏曲演出的虚拟与真实感

浅论戏曲演出的虚拟与真实感虚拟性是戏曲演出形式的特点。

它是在基本上没有景物造型的舞台上运用虚拟动作调动观众的联想,形成包括环境、事件、人物关系等因素的特定戏剧情境,创造一定的舞台形象的一种独特的舞台表现手法。

戏曲艺术运用虚拟手法创造舞台形象,除了通过虚拟动作,还接触到舞台形象的虚和实的两方面: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和一些辅助性的砌末—如船桨、马鞭、车旗、帐子等,都是实体或者实体的某一部分;角色所处的特定环境和特定环境中的一些特定事物 -如舟船、马匹、轮子、轿子等,就全部或大部虚掉了。

而虚拟动作却是把虚和实两方面结合起来的纽带。

因此,戏曲的虚拟动作在创造舞台形象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了虚拟动作,虚实两方面才能有机联系起来,产生舞台形象的内容规定性,并且在这个规定内容的范围内,激发观众的联想,完成舞台形象的创造。

比如有了骑马的虚拟动作,才能促使观众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验,把手执马鞭的骑马者这个实体与虚掉的马联系起来,理解和承认舞台上创造的骑马形象。

上楼下楼、开门、关门等虚拟动作也是如此,有了这些虚拟动作,才能促使观众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舞台上存在的实体与虚掉的实体和与虚掉的景物联系起来,理解和承认舞台上创造的上楼、下楼、开门、关门等形象。

这是所谓的激发观众的联想,并不表示以手执马鞭的骑马者和骑马的虚拟动作,促使观众的想象中呈现马匹的形象;而是以舞台上有关骑马的种种信号,唤起观众生活经验中的有关骑马的种种信号,从而使观众承认和理解舞台上是在骑马。

其实,戏曲表演的目的也不在促使观众去想像被虚掉的马匹形象,而要求观众在承认舞台上骑马的同时,把注意力集中于骑马者的形体动作和内心活动,从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度和广度上,获得美感享受,产生审美评价。

当然,观众的想象中不呈现舞台上被虚掉的景物形象,并不意味演员进行虚拟表演时,可以胸中无物,如同形成传统写意画所强调的“意象经营”一样,戏曲演员在几乎没有景物造型的舞台上演出时,也必须具有“胸中丘壑”,才能运用一系列虚拟动作,形象地证实舞台上的景物。

程式性和虚拟性在戏剧中的体现,写出观后感

程式性和虚拟性在戏剧中的体现,写出观后感

程式性和虚拟性在戏剧中的体现,写出观后感著名导演xx对中国传统戏曲有过这样精辟的描述:“出将入相是勾栏,才子佳人唱大千。

三皇五帝九龙口,万水千山小走边。

金戈铁马四龙套,纵横捭阖一马鞭。

倒海翻江三尺桨,百转柔肠寄丝弦。

虎啸龙吟点绛唇,春秋变幻云手间。

四杆靠旗八面威,五尺水袖卷狂澜。

沧海桑田在台毯,粉墨春秋是梨园。

”李先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本质理解得十分透彻和全面,短短的98个字归纳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特质,即程式化和虚拟化。

追根溯源,寻宗叩祖,中国戏曲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隋唐戏弄,再到宋代院本,特别是后来的元曲,在经过漫长的演变和推陈出新之后,形成了用歌舞演故事的固定模板,创造了中国民族特色的戏剧形式的艺术之魅。

这种艺术之魅,集道白的韵律之魅、唱腔的旋律之魅、表演的动作身段之魅、舞蹈的姿态万千之魅于一身。

这种“虚”与“实”的阴阳结合,刚柔结合,强弱结合,落脚到了程式化和虚拟化上,奠定了中国戏曲特别的表演定位,构建了其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和审美定位。

中国传统戏曲魅就魅在程式化,它把剧中人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这些行当又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性格以及社会地位,用艺术化的标准来划分的。

不同的行当在表演时都有自己的规定性、程式化。

比如老生为中年以上刚直正义的人物,这一行当注重唱功唱法,用真声真情道白,一招一式重在庄重老沉,激奋中不失沧桑气质,沉稳中不失正气凛然,我们耳熟能详的有《徐策跑城》里的徐策,《铡美案》里的宋王。

青衣旦一般为端庄、严谨的中青年女性,尤为贤妻良母、贞妇烈女最具典型化。

中国传统戏曲还魅在它的虚拟化。

在通常的生活中,我们做人做事追求的是一个“实”字,为人不能虚假。

但在戏曲舞台上,却离不开虚拟化。

虚实相间,缓急变化,都是艺术所需。

戏曲中的虚拟化,首先表现在环境的虚拟化。

一桌二椅,呈现的是一个大千世界。

观众可以根据角色的表演确定戏曲环境,也可以说,戏曲的布景在演员身上。

中国传统戏曲,魅在程式,魅在虚拟。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戴平读后感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戴平读后感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戴平读后感
戏曲历史悠久,在我国堪称经典之作,各地戏曲风格各异、各具特色,令人赏心悦目,剧情或催人泪下、或催人奋进、或丰富多彩、神乎其神。

小时候,见了亲爹亲妈来看戏曲,总以为他们真的是太土了,跟不上潮流了,反正也不看这些老东西。

俗话说:”如果你想知道梨子是什么滋味,你最好自己品尝一下。

“不尝鲜不知鲜,尝鲜就惊啊!今天语文课,在细赏中国独特戏曲的时候,真可谓是为之动容。

震撼人心,才发现咱们中华民族戏曲如此具有艺术魅力,真可谓井底之蛙啊!哎!这个老祖宗留下的孩子外国人怎么能比呢?怪不得啊,前辈们对这些戏曲如此热衷和热爱。

现在才体会到了其中的道理”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

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

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浅析戏曲表演体现的美学思想

浅析戏曲表演体现的美学思想

浅析戏曲表演体现的美学思想摘要:戏曲表演属于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融合文学、舞蹈、艺术和美术,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美学色彩,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表演过程中融入传统优秀文化和审美观,同时加上各个阶段人们对戏曲审美的认识和创新,在时代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美学思想。

本文主要分析戏曲表演中体现的虚实结合、只求意境和情感中和的美学思想。

关键词:戏曲表演;美学思想;具体体现戏曲表演呈现出全面、综合性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动作、唱念台词、道具等在舞台表演中讲述复杂的故事内容,同时采用特定和夸张的意象化传达表演中心思想和内容,为观众带来审美的愉悦。

我国戏曲类型多种多样,表演内容丰富多彩,体现出不同美学思想。

1虚实结合美学思想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蕴含丰富的内涵,对人们产生深远影响。

戏曲表演受到我国传统老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呈现出“无即是有”的哲学表达等,影响传统戏曲表演的审美观念。

戏曲表演中包含空即是有、空虚即圆满的表演倾向,表演者借助相应的工具替代繁杂的现实事物,不是在表演舞台上重现现实事物,体现出虚实结合的美学思想,更加注重想象和现实、虚实融合。

戏曲表演在五条表演形式中将实际生活元素进行特性化,同时将其当作舞台表演的背景元素,以情感、艺术动作等当作关键表演内容,实现现实生活和舞台艺术的有机结合,进而有效升华表演目的,表达独特审美意趣[1]。

如,戏曲表演中,演员轻微搭肩表明亲密关系,观众借助演员简单动作体会到复杂内容,不是演员真正的拥抱、亲吻,提高表演成效;几个简单龙套演员表示几十万大军,表达出战争的宏大规模。

我国戏曲表演吸取了虚实结合的哲学思想,体现出艺术表达思想的虚实结合,演员在表演舞台上将繁杂动作优化成特定的表演形式,在虚实结合的舞台环境中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戏曲内容。

2追求意境的美学思想我国传统审美表达过程中,意境属于独特的范畴,体现出我国传统审美的偏好,标识一种美在表达之外的审美意趣,如戏曲表演中表达的是景色,可能是抒发情感,体现出情境互相衬托的美学思想。

戏剧表演中“真实”与“虚假”的辩证关系

戏剧表演中“真实”与“虚假”的辩证关系

177“虚假”包括虚构和假定,是戏剧艺术存在的最基本的前提之一。

虚构即指戏剧艺术内容通常都为虚构的,即便是真实人物的真实事件,往往也会以改编的形式进行展现,即所谓的艺术加工。

而假定性则基于虚构性存在,是对于戏剧艺术本质的一种客观描述。

戏剧艺术之中的环境、人物、情节、人物关系等都是假定的,是创作者基于某种现实可能存在的人或事而进行的艺术性的创造。

然而戏剧艺术也是真的,是真实存在的。

这里的“真实”更多的是指戏剧表演过程和结果,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为“真”与“实”,“真”即为艺术表演过程和创作过程的真实性,而“实”则是戏剧表演的最终追求结果,即让所有观看者都认为故事之中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

对于“虚假”与“真实”的思辨是戏剧艺术创作和表演实践的关键,本文将从“虚假”与“真实”的各自定义入手,探讨戏剧表演艺术中“真实”与“虚假”之间的辩证对立,进而从戏剧表演实践角度来探讨“真实”与“虚假”之间的相互依存统一。

一、戏剧表演中的“真实”与“虚假”(一)“虚假”戏剧艺术本就是戏剧艺术家遵循着一定的艺术创作规律而创造的,并不真实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却与实际生活有异常紧密的联系。

可以说“虚假”是艺术创作的前提,而原则却是追求真实。

对于戏剧表演而言,演员是在用真实的表演过程来表现戏剧艺术的虚假,同时也在尽量地追求将虚假演绎成真实。

在戏剧艺术之中,虚假也是存在于观众和演员和创作者之间的,任何一个观众都知道演员在舞台上演绎的戏剧是虚构的,是不真实存在的[1]。

然而却也会因为演员的高超演技和倾情演绎而认为看到的是真实的,所引起的情感上的共鸣更是真实存在的。

(二)真实真实既包括角色的真实,也包括诗意的真实。

演员对于戏剧之中人物的塑造需要其对于角色有很深的理解和感悟,只有这样,演员才会很好地实现自我到超我的转换,才能将戏剧人物的悲欢离合和心态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无不在追求“真实”即通过演技的展现而追求一种人物逼真的效果。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整理精校版)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整理精校版)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语文学习1115 0553::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把中国戏曲的虚拟审美特征概括为16个字: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试把全文内容串连起来理解,并用自己的话阐述这16个字,越简要越好。

戏曲的美学特征之一是对生活的虚拟。

明代戏剧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指出:“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

”这就是说,戏剧的基础是生活经验,而表现手法则是艺术虚拟。

我们可以把中国戏曲的虚拟审美特征,概括为如下16个字: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另一位中国戏剧家,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则认为,做到虚实结合是“甚难”的:“此理甚难,非可言传,止堪意会。

”事实上,李渔的意见倒是把虚与实的关系说得有点玄乎了。

我以为,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既可意会,又可言传,既能目睹,又能耳闻。

它在传统戏曲中,可以说是无所不在的。

演员的表演处处注意到虚拟,唱、做、念、打,既从生活出发,又不是生活的照搬。

描写战争,探子第一次来报,敌军离城尚有100里,第二次来报,只有20里了,前后不过相隔几分钟;在紧要关头,追兵在即,夫妻却要抒情话别,缠绵悱恻地唱上一二十分钟。

在《夫妻观灯》里,舞台上一盏花灯也没有出现,只有一男一女两个演员,通过一系列动作和演唱,把眼前遇见的一盏盏花灯在人物心中引起的反应,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也仿佛身临其境,似乎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花灯,置身于热闹拥挤的元宵街头。

这里,演员对街头闹市的花灯景色,采取了虚写,而对观灯的感受、感情的交流,则采取了实写。

虚实结合,启发了观众的想象,舞台上的“意境”就传给了台下的观众。

《梁祝》中的十八相送,舞台上虽然没有布景,却借助于演员的歌唱、舞蹈、对话、眼神,移步换形,边唱边舞,把梁山伯送别祝英台一路上的复杂心情、各种景致,细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十八相送的地点环境是虚写,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则是实写,尽管两人走来走去是在舞台上,但观众觉得梁山伯对祝英台的长途送别是真实可信的。

戏剧美学的本质研究

戏剧美学的本质研究

戏剧美学的本质研究这一常识,也关乎对于戏剧本体的理解,即戏剧的本体,既不是作为境遇的一个侧面的冲突,不是作为载体的人物,而是戏剧的情境。

第二个层面,我们在这里所理解的戏剧情境,其重心也并是如谭霈生先生所言的由动机而引发的,而是确定了戏剧之所以是戏剧,并且承载了戏剧与现实之间关系的那种戏剧情境。

这个层面的戏剧情境就不再是惯常理解的戏剧的诸种元素之一,而抬升成为戏剧的本体。

第三个层面,戏剧中的动作要素,与生活现实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戏剧情境进行传导的,戏剧对于行动的摹仿是情境限定之下的摹仿,是戏剧情境的最终表达方式。

要言之,戏剧艺术是生活现实的情境投射,投射所凝结成的戏剧情境,通过戏剧动作被呈现出来,进而使得戏剧自身具备了现实与艺术之间的普遍价值,并实现和完善着这种普遍价值。

这种普遍价值,究其根本也是所有艺术形式的普遍价值,那就是真、善、美。

如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戏剧存立的根基正是以其自身的方式,追寻着这种普遍价值,即求真、求善和求美。

今天的我们,时常在刻意躲避着对于普遍价值的探讨,以之为凌空蹈虚,可是任何背离了普遍价值的艺术形式,都注定流散成技术手段的堆积。

在诸种艺术样式中,戏剧与现实之间的依存度最高,荣辱兴衰皆系于此。

戏剧情境作为脐带,勾连于两者之间。

设若以求真为标尺,戏剧的任务就不仅仅在于一个戏剧情境应当如何通过其内部的动作、人物、矛盾冲突等内部元素来实现,而应当归结为如何选择戏剧情境。

有时候,对于现实的背离是刻意的。

音乐剧《妈妈咪呀》正在国内巡回上演,这是一次音乐剧的本土化尝试。

而这种“本土化尝试”又是怎样完成的呢:为了制造“中式幽默”,翻译组把一些原版台词用中国观众中的流行语表达。

“哦,我的上帝”变成了“饿滴神啊”,“什么”改成了“给力”……这种语言上的改动无疑会招徕本土观众的熟悉笑声,可是《妈妈咪呀》的恋爱情境又能够与中国人当下的恋爱情境对接吗?或许,这部戏的成功正在于凭借异国情调的轻松映照中国婚恋艰危的现实,借以消解现实的苦楚而赢得了票房。

戏剧表演中真实与虚假的辩证关系

戏剧表演中真实与虚假的辩证关系

A Study on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th" and "Falsehood" in Drama Performance 作者: 胡洋[1]
作者机构: [1]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影视传媒学院,安徽合肥230001
出版物刊名: 黑河学院学报
页码: 177-179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期
主题词: 戏剧表演;表演实践;真实性;假定性
摘要:"假作真时假亦真"是对戏剧表演艺术演绎形式的真实写照."真实"与"虚假"是戏剧表演艺术之中核心的问题,二者相互对立,却又相互依存统一.如果没有"虚假"便不存在"真实",就没有了"真实",戏剧表演艺术的"虚假"也就没有了意义."虚假"是戏剧创作和表演的基本前提,任何戏剧艺术都是建立在虚构和假定的基础之上的."真实"是所有戏剧艺术创作和表演过程的最高追求目标.对于"真实"与"虚假"之间关系的思辨,可以说正是戏剧表演艺术实践中对于自我和超我把握和拿捏的关键.。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虚构与真实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虚构与真实

戏剧影视文学中的虚构与真实戏剧影视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经常展现了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生动刻画的角色形象。

而在这些作品中,虚构与真实往往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戏剧影视文学中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一、虚构的力量在戏剧影视文学中,虚构是创作者表达自己思想与情感的重要手段。

通过虚构,创造了各种奇幻的情节和人物,使得作品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虚构不仅让观众进入一个新奇的世界,也为创作者提供了展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平台。

例如,在戏剧中,虚构情节可以让观众体验到丰富的情感冲突和精彩的剧情发展。

角色的冲突和对抗,虽然是编剧的创作构思,但通过虚构得以呈现,更加具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观众可以在戏剧中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情感,从而引发共鸣。

同样,在影视作品中,虚构也能够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冲击。

通过特效技术、摄影手法等手段,创造出各种奇幻绝美的场景,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这些虚构的元素可以唤起观众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得观影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吸引人。

二、真实的反映尽管虚构在戏剧影视文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真实的反映也是创作者追求的目标之一。

戏剧影视作品往往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通过对现实的观察与描绘,可以反映出当下社会的问题和人物的命运。

在戏剧作品中,通过真实的情节和角色塑造,创作者可以传递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增强观众的警觉性和思考力。

比如,通过反映社会不公、权力斗争等问题,戏剧作品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从而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在影视作品中,真实的反映也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

通过真实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观众可以更好地融入剧情中,与角色共情,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

真实的反映不仅能够增加作品的可信度,也使得观众更能够与作品建立情感联系。

三、虚构与真实的辩证关系在戏剧影视文学中,虚构与真实并非对立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体。

虚构可以补充真实的不足,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和形象;而真实可以为虚构提供一个可信的基础,使得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 与假 的辩 证

戏剧美 学的本 质思考
林 文婷
摘 要 :面对戏剧的冷清与惨败 ,究竞是 为什 么呢?戏剧 的常识到底是 什 么?本文 尝试从 戏剧本体—— 戏剧情境 的角 度 来 谈 论 戏 剧 冷 清 。进 而 推 演 到 戏剧 关 学 的 本 质 思 考 。 于是 我 们 看到 了戏 剧 艺术 中 所 永 恒 存 在 着 的 真 与假 ,其 实是 联 接 着
德在 必然 律与可然律 之 间游 刃 有余 的 因果 了 ,继 而烈 火 焚城 , 是纵 莎翁 还魂 也难 渲染 的宏大 场面 ,亦就个 体 的深度 而言 ,一 位名 叫切 尔西 的女孩身 为伦敦 奥运会 形象 大使却参 与抢 烧 ,内 里 又是 一 种 多 么难 以触 碰 的心 理 ,呈 现 出 来 的 又 是 怎 样 的人 生 况 味 ?从 这一 层 面 而言 ,戏 剧 永 难 超 越 现 实 因 而显 得 苍 白无 力 。 然而 ,一个清 晰而又显 著 的常识则 是 ,戏剧 艺术 的魅 力也 正产 生 于这种对 于现实 的无 限抵近 的过程 之 中,并 以属 于其 自身 的 方式 ,凝 练地呈现着现实 。 这一 常识 ,也关 乎对 于 戏剧 本 体 的理 解 ,即戏剧 的本体 , 既不是作 为境 遇 的一个侧 面 的冲突 ,不是作 为载体 的人 物 ,而 是戏剧 的情境 。第二 个层 面,我们在 这里 所 理解 的戏 剧 情境 , 其重心也并是 如谭 霈生 先生所 言的 由动机 而引发 的 ,而是确 定 了戏剧之所 以是戏 剧 ,并且 承载 了戏剧 与现实 之间关 系 的那 种 戏 剧 情 境 。这 个 层 面 的 戏 剧 情 境 就 不 再 是 惯 常 理 解 的 戏 剧 的 诸 种 元 素 之 一 ,而 抬 升 成 为 戏 剧 的本 体 。 第 三 个 层 面 ,戏 剧 中 的 动作要素 ,与生活现实之 间的关系是通过 戏剧情境进行 传导 的, 戏剧对于行动 的摹 仿是情 境限定 之下 的摹仿 ,是 戏剧情 境 的最 终 表 达 方 式 。要 言 之 ,戏 剧 艺 术 是 生 活 现 实 的 情 境 投 射 ,投 射 所凝结成 的戏 剧情境 ,通 过戏剧 动作 被呈现 出来 ,进 而使得 戏 剧 自身具备 了现实 与艺术 之间 的普遍价 值 ,并实 现和完 善着 这 种普遍价值 。这种 普遍价 值 ,究其 根本也 是所有 艺术形 式 的普 遍价值 ,那就是 真 、善 、美 。如 同所有 的艺 术形 式一 样 ,戏 剧
戏 剧 与 戏 剧 外 部 、戏 剧 内部 的 一 种 辩 证 。
关 键 词 :戏 剧 美 学 ;戏 剧 情 境 ;戏 剧 动 作 ;戏 剧 艺 术
在 这 篇 文 章 开 始 的 时 候 ,容 我 把 话 题 说 开 去 。 一 则 是 最 新
届茅盾文学奖 出炉 ,排名 前十 的作家 中八位 贵为各地 作协 主 席 ;另一则是在今 夏 的电影暑 期档 中 ,国产 大片又惨 败 ,这 一 切都与戏剧无关 ,如果 不把 其理解 成为 正发生 在身边 的一幕 又 幕 活 剧 的话 。而 与这 一 切 无 关 的戏 剧 ,很 冷 清 。 即便是很冷清 ,多 年来所 养成 的凭借着 某种 不确定 的戏 剧 思 维 进 行 思 考 已是 定 势 。 因 之 探 究 ,于 是 发 问 :衡 量 一 部 戏 剧 作 品优 秀与否 的标 准是什 么?是 因获大奖?是 因作者 是某剧 协 主席 ?设若一部 戏剧作 品也 能敛集 众多 明星 ,便票 房飘 升 ,则 为成 功 ?正 如 同诺 贝 尔 文 学 奖 每 年 只 此 一 个 也 不 误 世 界 文 学 向 前行 ,茅盾奖一次 五个也难掩 中国小说 的倒退一样 ,这是常识。 可是 ,关 于戏 剧 的 常识 又 是 什 么 呢? 就戏剧艺术 与其所依 存 的、呈 现 的外 部现 实之 间的关 系而 言 ,我们几 近可 以断言 ,戏剧 是迟 缓 、繁复 而又无 力 的。正如 同前几 日发生 于英 伦 的暴力事 件一样 ,事件 因一名 叫达根 的异 族青 年之 死瞬间引爆 ,舞 台上再无 比这 个情 节更符合 亚里斯 多
并不是戏剧情境背离了求真的趋向而是当对于人的存在性境遇的体认逐渐由生活的表层进入到人的意识流动层面在一个向度上有某一个体抬升到一种集体的境遇而在另外一个向度上被异化为一个又一个孤独的个体的时候决定着一种新的戏剧情境以及戏剧情境表达方式的出现现代性进入到戏剧情境之中便形成现代性情境后现代性进入到戏剧情境中便需要一种具有后现代性的戏剧情任务 就不仅仅 在于一 个戏剧 情境应 当如何 通过其内部 的动 作 、人物 、矛 盾冲突 等 内部元 素来 实现 ,而应 当归结为如何 选择 戏剧情 境。有时候 ,对 于现 实的背离 是刻意 的。音乐剧 《 妈妈 咪呀》 正在 国内巡 回上演 ,这是一次 音乐剧 的本土化尝试 。而这种 “ 本 土化尝试 ”又是 怎样完 成 的呢 :为 了制造 “ 中式幽默” ,翻译 组把一些原版 台词用 中国观众 中的流 行语表达。“ 哦,我 的上帝 ”变成 了 “ 饿滴神 啊” ,“ 什 么”改 成了 “ 给力 ” … …这 种 语 言 上 的 改 动 无 疑 会 招 徕 本 土 观 众 的熟 悉笑声 ,可是 《 妈妈 咪呀》 的恋爱情 境又 能够与 中国人当下 的 恋爱情境对接吗 ?或 许 ,这部戏 的成功 正在于 凭借异 国情调 的 轻松映照中 国婚恋艰危 的现 实 ,借 以消解 现实 的苦楚 而赢得 了 票房 。可是 ,戏剧情 境 的 中产 阶级化所 付 出的代价正 是忽 略真 实 以至于忽略了 中产阶级 自身。而王狮 和他 的 《 哈姆雷特机器》 则体现 出了另外一番戏剧 追求 。《 哈姆雷特机器 》是东德戏剧 家 海纳 ・ 米勒 1 9 7 7年的作品 ,其戏剧情境依 附是反思 东欧社会 主 义和女性地位。在王 狲 的这个版本 中他声 言要直 指现实 ,说 当 下 的中国依然生存在 毛的 时代 ,而舞 台上 的呈 现却非但 与 毛无 关 ,也与当下无关—— “ 王种版 《 机 器》 以一段金 日成去世 的 纪 录 片 开 场 ,万 山 同 悲 , 电 闪 雷 鸣 ,镜 头 所 到 之 处 到 处 是 呼 天 抢 地 的 人 群 ,分 不 清 他 们 的 表 情 是 悲 伤 还 是 尴 尬 。 纪 录 片 的 画 面隐去 ,四位演员出现在 幕布前 ,他们身穿戏 曲演员 的练功服 , 其 中一位小平头演员抱拳 向前 ,自报家 门:我 曾经是 哈姆 雷特 , 我站在岸边 ,对着浪 花说废 话 ,背后是 废墟 中的欧 罗 巴……他 做着变形的戏曲动作 ,一 路念 白。京 剧成 为王狲完 成 《 哈姆 雷 特 机 器 》 中 国化 的 工 具 。 ” 这就是今天上演 于中 国舞 台之上 的后现代 戏剧 ,纵 然如林 克欢所言 :“ 确定 ,明晰 ,黑 白分明 ,不是 《 哈姆雷特机器》 舞 台演出者所追求的。后现 代主 义戏剧拒 绝将舞 台演 出视为一种 具有稳定意义和 连贯设计 、贩卖希 望 的布 道圣坛 ,非线 性剧作 与 反 文 法 表 演 ,是 后 现 代 主 义 戏 剧 颠 覆 传 统 戏 剧 性 、文 学 性 的 利器。一如王狲导演 的 《 哈姆 雷特机器 》 一样 ,他提供 的是一 种 依赖 观众 的经 验 与 心境 去 充 实 、重 构 的 意 义 框 架 。 ” 然 而 ,我 们 自身 所将 要 设 置 的 戏 剧 情 境 是 否 可 以 更 加 进 一 步 直 接 一 些 , 不必通 过后 现代诘 屈聱牙 的包 裹 ,不必借 由海纳 ・ 米勒 多年前 的 作 品 声辩 当下 的 困境 ? 其 实 ,无论 是 《 妈 妈 咪呀》 还 是 《 哈姆雷 特机 器》,都在 向我们 昭示 着一 个 困境 ,那 就是戏 剧情境 如何 与我们 当下 的现 实相联 系。在戏 剧 中 ,真正 本 土化 的情境 面 临着 缺失 的境 地 。 也 在戏 剧中我们丧失 了 自己 ,于是也 就丧失 了戏剧 。从 一种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