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解聘与离职倾向的经营者动态激励模型_孙世敏
不同风险偏好组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
不同风险偏好组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研究孙世敏【摘要】目前对经营者激励问题研究大都建立在代理理论基础上,假定委托人是风险中性的,经营者是风险规避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一假设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本文依据委托人和经营者可能的风险偏好情况,将其组合为9种类型分别加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委托人可能为风险中性、风险规避或风险喜好,经营者可能风险规避或风险喜好.这一结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代理理论假设,而且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可促使人们对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改进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期刊名称】《运筹与管理》【年(卷),期】2010(019)002【总页数】6页(P155-160)【关键词】管理学;激励机制;风险偏好;经营者【作者】孙世敏【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2.91Abstrac t:Now adays,most researches onm anagers’incentive are based on p rincipal-agent theory and assum e that the p rincipal is risk neu tral and the agent is risk adverse.There is lim itation of the hypothesis in real econom ic life.In o rder to study in detail,thispaper c lassifiesm anagersand p rincipals into nine types acco rding to their different risk attitudes.The conc lusion that the p rincipal is risk neu tral o r risk adverse o r risk p reference and them anager is risk adverse o r risk p reference no ton ly exp lains the hypo thesisof p rincipal-agent theo ry,but also guidesp ractice inmo re thinking fo rm anager’s incen tivem echanism.Keyw o rds:m anagem ent;incentivem echanism;risk attitudes;m anager目前对经营者激励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委托代理理论展开的,假定委托人(所有者)与经营者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委托人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而经营者谋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二者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因此需要设计适宜的激励机制[1,2]。
人民大2024孙健敏《管理心理学(第2版)》PPT第5章 动机与激励
动机=效价×期望值×工具性
启示:
1 期望: 是否通过努力能够实现
2 效价: 绩效奖励是否吸引力
3 工具性: 绩效结果和奖励间是否有 明确必然的联系,这种联 系是否持久、稳定
二、波特-劳勒模型
效价
环境
努力程度
能力 工作绩效
期望值
认识程度
内在奖励 外在奖励
能力和素质
波特-劳勒模型的主体
工作条件
公平感 满足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采用关键事件分析技术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进行研究,对访谈结 果进行分类后发现满意因素与不满意因素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因而于1959年提 出了双因素理论,也被称为激励保健理论。
满意
没有满意
不满意
没有不满意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
➢ 基本的薪资待遇 ➢ 工作条件 ➢ 工作稳定性 ➢ 人际关系 ➢ 管理水平 ➢ 公司政策
第二节 工作动机的内容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 洛1943年提出。他认为人类有五种主 要的需要,它们由低级到高级呈一个 金字塔形状。
马斯洛把五种需要分为高和低两级: • 低级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 高级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
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Furnham等(1999 )对人格与工作激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外向型的人更 关注激励因素,期望奖励,而内向型的人则回避惩罚,神经质的人更关注保健因素。
二、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的批评与质疑
理论假定满意度和生产率和工作动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但是目前该假设是 否成立还存在争议
赫茨伯格的调查只考虑了工作满意度,没有涉及员工的工作成绩与努力程度 基于归因理论,批评者认为赫茨伯格得出的保健因素主要是外部因素,激励因 素主要是内部因素,因为人们进行归因时容易把功劳归于自己,而把失败归因于外 部环境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对激励机制的认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对激励机制的认识
石文敏
【期刊名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卷),期】2012(000)031
【摘要】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把人作为一种具有潜在力,具有能动性的战略资源进行管理、配置、使用、开发、使其在生产活动中发挥其最大的能量,创造最大的价值.激励做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总页数】1页(P173)
【作者】石文敏
【作者单位】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白山 134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2
【相关文献】
1.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J], 张宁
2.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赵怡彤
3.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研究 [J], 房婷婷
4.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J], 赵怡彤
5.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J], 张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大主流雇员离职模型及对我国离职问题研究
三大主流雇员离职模型及对我国离职问题研究_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毕业论文作者:网络收集下载前请注意:1:本文档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下载之前请确认。
2:如果不晓得侵犯了你的利益,请立刻告知,我将立刻做出处理3:可以淘宝交易,七折时间:2010-06-10 20:25:03摘要:离职模型的构建是许多雇员离职研究学者研究的重点,主要从个体层面来研究雇员离职的决定因素,进而试图揭示雇员作出离职决策的过程。
雇员离职研究史上有三大主流离职模型,他们是Mobley(1979)扩展的中介链模型、Steers& Mowday(1981)模型和Price-Mueller(2000)模型。
对三大主流离职模型进行了介绍和归纳,并总结了这些模型对我国雇员离职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雇员离职;主流模型;Price-Mueller模型?1 三大主流离职模型简介?1.1 扩展的Mobley中介链(1979)模型?Mobley和他的同事在1979年构造出一个较为复杂和全面的雇员离职过程模型——扩展的莫布雷中介链模型(见图1),它将March和Simon 模型、Price模型和Mobley中介链模型进行了结合,以尽可能地捕捉影响雇员离职的各种复杂因素。
?该模型认为,雇员打算辞职继而从组织中真正流出,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1)工作满意与否。
企业雇员对其工作的满足感既是一个绝对概念又是一个相对概念。
前者是指一个工作由于符合某个员工的价值观,而给他的带来的满足程度。
如,一个热爱书籍、但不善交际的雇员可能对资料管理员的工作比较满意,而对公关部经理的工作却十分恐惧和厌恶;后者是指雇员在综合评价各种工作带给他的满足程度之后,所得到的感觉。
?(2)对在组织内部改变工作角色及收益的预期。
雇员在对现有的工作感到绝对不满,或觉得其它企业具备更合适的工作而感到相对不满时,仍然有可能会从原有企业流失。
因为他会考虑自己将来在本企业的发展,是否还有比外界更大的空间,或者说是否会更加满足。
企业如何选人才的主要原因
工作抽样法
直接测量工作绩效 测量候选人实际执行工作的某些基
本任务的表现 工作样本法基本程序
管理评价中心法
管理评价中心(management assessment center )是一个2~3天 的经历。大约有10多位管理职位 候选人执行现实管理任务(如发 表演讲,公文处理等);经过训 练的评价专家进行观察,并对每位 候选人的管理潜能进行评价。
市场有关的决定 导致生产率提高的技术与管理方
面的变化 本部门能够获得的经济资源
人员需求预测的方法
趋势分析 比率分析 散点分析 运用计算机预测人员需求 管理人员的判断
组织内候选人供给预测
人工信息系统 人员配置图或职位调配卡 计算机信息系统
内部候选人的优缺点
雇员士气和绩效的改善 组织目标更认同,不易辞职 内部提升可以激发雇员的献身精神 安全,已经为组织很好的了解 定位过程短,需要的培训少 晋升失败人员士气低落 近期繁殖
面试类型
非结构化面试 结构化面试 情境面试 系列式面试 小组面试 压力面试 评价面试
常见的面试错误
轻易判断 强调负面信息 不熟悉工作 雇用压力 求职者次序错误 非言语行为
有效面试的步骤
面试准备 建立和谐气氛 提问 结束面试 回顾面试
面试指导总结
使用结构化表格 推迟决策 强调面试中能更准确的得到评价求
1.能引起求职者对广告的注意 2.能引起求职者对工作的兴趣 3.能引起求职者申请工作的愿望 4.能鼓励求职者积极采取行动
来源之二:就业服务机构
需要对就业服务机构提供: 1. 精确而完整的工作描述 2. 限定就业服务机构在潜在工作申请人 筛选过程中所使用的程序或工具 3. 若可能,应当定期的审阅那些被接受 或被否决的候选人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材料 4. 一旦有可能,最好能同一到两家的就 业服务机构建立长期性的关系
民办高校教师离职原因和对策研究——以泉州某民办高职院校为例
华侨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The analysis on the turnover intention is for the strategies for private institute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the strategies, the turnover of the teachers would be reduced, enh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cational institutes.
关键词:民办高校 离职倾向 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
I
Abstract
Abstract
The thesis mainly aims at sorting o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 Commitment, Subjective Perception and Turnover Intentபைடு நூலகம்on, and whose influence from individual teacher in different types. Questionnaire will be adopted, which focus on “certain” college in Quanzhou,on the basis of Subjective Intention. The thesis tries to find out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eachers 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第一,通过何种方式重点打造学院内涵,让教师对学院的发展建立足够的 信心,让他们为教师的身份而骄傲,并愿意在学院发展平台上实现自我理想和 价值,这是所有高校管理者工作的重点和目标。工作本身、工作卷入度和离职 倾向三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工作满意度越高,代表工作卷入度越高,那 么教师离职可能性就越低。 第二,对组织承诺的调查的目的在于检验教师对组织的认同感的高低,它 包括情感承诺、持续承诺以及规范承诺三个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差异性类别 的教师在规范承诺方面呈现出较低的认同感。 第三,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选择其他职业的可能性也越 来越高。民办高校能为教师提供的待遇和平台较为有限,教师离职倾向在最近 几年间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如果不能通过积极的措施对教师进行激励, 极有可能陷入大量教师离职的困境。 第四,不考虑工作本身的话,离职倾向和工作满意度以及组织承诺也有着 负相关关系:所以,本文认为组织承诺是处于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之间的变 量,并以此展开研究和分析。 对离职倾向的研究和分析是为了民办高校制定有效的对策方案。通过方案 的实施,民办高校的教师离职率将会明显降低,为民办高校的长期稳定发展提 供人力资源保障。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问题研究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一、前言部分现代企业管理倡导注重人的情感需要的柔性管理。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竞争趋势的蔓延以及与之相伴的企业结构重组、组织变革等全球大环境的影响,企业已无法单靠经济性契约和制度性契约来激励员工以保证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机制也随之应运而生。
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机制作为连接组织和个体的情感桥梁,为组织中的员工激励提供了新的思路,是组织和个体双向承诺的新视角。
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
从心理契约切入,对员工的激励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要启示,更是吸引、保留和稳定员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
建立基于心理契约的激励机制要认识到员工的特定需要和有效的激励方式。
基于心理契约的员工激励从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结构出发,基于员工和组织所处的环境,任务与职业取向的吻合程度,安全与归属感,报酬,价值认同,培训与发展的机会,晋升等方面衡量组织与员工的“双赢问题”,这为现代企业管理激励员工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经济危机遍布全球的环境下,组织正进行着一系列的变革,这些变革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的心理契约,使员工产生压力,影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就会影响企业的绩效,由此可见,如何根据组织环境与员工的特质,在员工心理契约的视角下寻求与其匹配的激励策略,以推动其创新能力的有效发挥是现代组织智力资本和知识管理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因此研究它就变得十分必要。
二、主体部分从心理契约角度对员工激励进行研究,是现代企业柔性管理的新要求。
相对于纸质经济契约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而言,企业心理契约的建立往往能带给企业员工更好的激励效果。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金字塔式的刚性管理日渐柔性化。
基于这种考虑,国内外学者基于心理契约对员工激励管理作出了一系列诠释。
(一)国外研究现状心理契约最初是从国外引入的,是基于组织和员工双向承诺的新视角的考虑,从心理契约角度研究员工的激励机制,能让员工同组织达成目标上的共识和思想上的共鸣,能让员工形成资源为组织服务的主人翁意识。
2022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管理学》科目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选择题1、组织行为学尤其关注的是()。
A.组织中人们的心理状况B.人们的行为在工作中的表现C.人们在工作中的活动D.活动所创造的组织绩效2、当一个管理者组织制订公司战略以寻求企业进一步发展时,他扮演的管理角色是明茨伯格所说的()。
A.领导者 B.发言人C.企业家D.混乱驾驭者3、沸光广告公司是一家大型广告公司,业务包括广告策划、制作和发行。
考虑到一个电视广告设计至少要经过创意、文案、导演、美工、音乐合成、制作等专业的合作才能完成,下列何种组织结构能最好的支撑沸光公司的业务要求?()A.直线式B.职能制C.矩阵制D.事业部制4、在不确定情况下,除了有限信息的影响之外,另一个影响决策结果的因素是()。
A.风险性 B.环境的复杂性C.决策者心理定位 D.决策的时间压力5、如果管理者非常重视组织成员的高满意度,则()沟通网络是最有效的。
A.轮式 B.全通道式 C.小道消息D.链式6、()不属于创业精神所主要强调的三个方面的主题。
A.对机会的追求B.创新C.增长D.拼搏7、某电器公司决定采取收购方式进入家用空调产业,以分散经营风险,从战略层次或类型的角度看,该战略属于()。
A.公司层战略 B.事业层战略 C.职能层战略 D.技术运作层战略8、竞争优势是使组织别具一格和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色来自组织的()。
A.战略 B.结构 C.文化 D.核心能力9、下列选项中哪个不属于“组织”(organization)所共同具有的三个特性?()A.明确的目的或目标 B.精细的结构C.文化 D.人员10、20世纪以前,有两个重要的事件促进了管理研究的发展,其中一个是()。
A.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B.泰勒出版《科学管理原理》C.文艺复兴 D.霍桑实验二、名词解释11、组织发展12、有限理性决策13、战略14、组织文化15、管理的领导职能16、组织结构17、跨职能团队18、管理方格理论三、简答题19、亨利·法约尔创造了怎样的工作场所?玛丽·帕克·福莱特呢?弗雷德里克·泰勒呢?20、社会企业家的概念与企业家和创业型企业有什么联系?21、“一个组织中的每个员工都在控制工作的活动中发挥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激励模型优化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激励模型优化研究绪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的关键管理活动之一,而绩效激励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在提高员工绩效和激励工作动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激励模型进行优化研究,提出更合理有效的绩效激励模型,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绩效激励的理论基础1.1 绩效激励的定义绩效激励是指通过激励手段来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动力,从而达到企业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
1.2 绩效激励模型的发展历程绩效激励模型经历了从传统的金钱奖励模型到现代的多元化激励模型的发展过程。
传统模型主要以薪酬为核心,而现代模型则将薪酬与非薪酬激励相结合。
二、现有绩效激励模型存在的问题2.1 单一指标导向的问题传统的绩效激励模型往往以绩效指标为唯一的评价准则,导致员工过度关注该指标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工作内容。
2.2 奖励不公平的问题在一些企业中,由于企业价值观的缺失或管理者主观偏见的存在,导致奖励分配不公平,给热心工作的员工带来了不公正的对待,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2.3 动机衰减的问题传统的绩效激励模型往往采取短期激励手段,但这种短期激励往往会导致动机衰减,员工只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目标。
三、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激励模型3.1 建立多维度绩效评价体系为了解决单一指标导向的问题,企业应建立多维度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个人绩效、团队绩效、组织绩效等,综合考量员工在不同方面的工作表现。
3.2 建立公平的奖励机制为了解决奖励不公平的问题,企业应建立公平的奖励机制。
这需要在制定奖励规则时充分考虑员工的实际情况和努力程度,并通过有效的沟通机制来促进员工对奖励制度的理解和认同。
3.3 采取长期激励手段为了避免动机衰减的问题,企业应采取长期激励手段。
这包括提供员工发展机会、提供学习培训支持以及激励员工个人成长等,以增加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四、案例分析以某某公司为例,该公司在绩效激励模型中进行了改革,优化了绩效激励策略。
论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六 )企 业文 化 激 励 企业 文化 于无形 中影 响着 企业 的兴衰存 亡 ,且影 响深远 。 企业要 得到 可持续 发展 ,必须建 设凝 聚力 、向心 力强 、被广 大
员工认 同并接受、能够形成职业习惯及规范、树立企业特色形 象及 服务 的企业文 化 。进 而实现 企业 内部 工作 环境和谐 ,员工 关系融洽 ,员工能 以积极 的心态投 ^工作 ,产生 良好 的工作效 果 , 极大地 调动员 工 的工作热情 和 主动性 ,使他 们 自己的工作 岗位 上得到认 同,增强他们 的成就感和归属感 。
员工离职模型综述
员工离职模型综述近年来,员工离职已经成为许多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员工离职对企业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
如何有效应对员工离职,保持员工稳定和提高组织绩效,成为企业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综述一些常见的员工离职模型,以期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经典的离职模型1. Hirschman模型Hirschman模型是经济学家阿尔伯特·奥.希尔斯曼提出的,该模型主要描述了个体在面临决策时,离开组织的动因。
该模型包括三个要素:满意度、投诉和离开。
当个体对组织不满意时,会选择是否投诉,如果投诉不得到解决,就可能选择离开。
2. 帕克斯顿模型帕克斯顿模型是由心理学家唐纳德·帕克斯顿提出的,该模型主要分析了个体在离职决策时的心理过程。
该模型包括五个阶段:预离职期、离职决策期、搜寻期、离职行为期和离职后期。
帕克斯顿模型强调个体在离职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和思考过程,为企业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离职模型的应用1. 离职预警模型离职预警模型旨在通过分析员工的行为和特征,提前识别可能离职的员工。
该模型可以帮助企业及时采取措施,留住有价值的人才,并减少离职损失。
离职预警模型通常基于员工的绩效、满意度、参与度等指标进行建模,帮助企业做出有效的人力资源决策。
2. 离职原因分析模型离职原因分析模型旨在深入分析员工离职的原因,为企业提供改进和优化的建议。
该模型可以通过员工离职面谈、匿名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式,识别出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如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工作环境等。
通过分析离职原因,企业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善相关方面,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留存率。
三、应对员工离职的策略1. 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员工离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职业发展机会。
为了留住人才,企业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员工提升技能和能力,并给予他们更高的职业晋升空间。
2. 关注员工满意度员工满意度是员工留存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企业应该定期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对工作环境、薪酬福利、团队氛围等方面的感受,及时解决问题,改善工作条件。
国外离职模型影响因子提取路径分析
可控 因子 (薪资 、工作
本 身、监 督、组 织承
诺 、分配 正义 、程 序正
义)
明确提 出 影响因 子 的可控 程 度变量
影响因子的可控程度
2.2 对不同职 业的员工进行离职影响因素主成分分析 普莱斯 (1977)模型将相关 影响因 素分为 决定因 素和干
扰变量 。 影响 因素 指标 体系 是复 杂的 , 只有 研究 主 要因 子 ,
表1国外离职模型中的影响因素路径分析模型名称影响因素分析路径对我国研究员工离职的启示马奇和西蒙模型雇员对工作感到满意企业规模雇员认知的外界可供选择的企业数量企业商业激动的层次雇员可以看到的企业数量参与者的个人性格将劳动力市场和个体行为融为一体来考察和研究员工流失行为企业规模变量对员工离职决策的影响普莱斯模型price1977模型工资水平融合性员工在首属系和次首属关系中的参与程度工具式的交流直接影响到员工所担当的角色正规交流通过正规办公渠道传递信息以及企业的集权化权力集中程度将相关影响因素分为决定因素和干扰变量离职影响因素有主次之分price2000模型环境变量
摘要 :从 1958年至 2001年 , 国外典型的离职模型有马奇和西蒙模型 (1958)、 普莱斯 模型 (1977;2000)、 莫 布雷中介链模型 (1979)、 Steers和 Mowday(1981)模 型 、 Sheridan和 Abelson(1983)的 “尖峰 突变 ” 模型 、 Lee和 Mitchell(1994)的 “展开 ” 模型等 。 在综合归纳了这些员 工离职 模型的 影响因 子的基础 上 , 指出 了我
参考文献 : [ 1] 谢晋宇 .雇员 流动 管理 [ M] .天津 :南 开大学 出版 社, 2001:
214. [ 2] HOM PW, GRIFFETH RW.Employeeturnover[ M] .Cincinnati:
中国人大孙健敏教授的企业选育用留人策略讲义企业如何用人
活经历的烙印 满足别人对自尊的欲望,别人自然 会变得更友好,更讨人喜欢。 人的期望是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人的自我评价更多受环境的影响 道理上能接受的东西感情上不一定 接受
关于人性
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人的本性是自我中心的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赞许
每个人都很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人际知觉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刻板印象
(第一印象)
晕轮效应
推理效应
投射效应
归因理论
海德的归因理论 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的需
要 我们需要理解自己和别人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试图预测 和控制别人的行为
维纳的归因理论
归因的三个维度:
内部与外部
稳定与不稳定
知觉的特性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你看到的是什么?
你看到的又是什么?
说明什么?
眼见不为实
我们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注意什
么 我们听到什么取决于我们想听什 么。
MBTI
(Myers-Briggs 共有100个问题 仅在美国本土每年就有二百万人
Type Indicator
之间有着重要关系。 研究对以下五类人员进行了调查: 专业人员(包括工程师,建筑师, 会计师和律师),警察,管理者, 推销员,半熟练和熟练工人。
研究结果
对于所有人员来说,
责任心可以预测工 作绩效。 对于其它人格维度, 其预测力 取决于绩效标准和职业群二项因素。 外倾性可以预测管理和销售职位的工作 绩效。 经验的开放性在预测培训有效性方面也 十分重要。 目前尚不清楚的问题是为什么情绪的稳 定性与工作绩效无关。
孙健敏《组织行为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孙健敏《组织行为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目录第一篇导论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1复习笔记1.2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章组织行为学的历史沿革与研究方法2.1复习笔记2.2课后习题详解第二篇个体行为第三章能力、人格与学习3.1复习笔记3.2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章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4.1复习笔记4.2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章情绪与工作压力5.1复习笔记5.2课后习题详解第六章社会知觉、归因与印象管理6.1复习笔记6.2课后习题详解第七章动机概念与应用7.1复习笔记7.2课后习题详解第八章个体决策8.1复习笔记8.2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篇群体行为第九章群体9.1复习笔记9.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团队建设10.1复习笔记10.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一章人际沟通11.1复习笔记11.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二章领导12.1复习笔记12.2课后习题详解第四篇组织行为第十三章权力和政治13.1复习笔记13.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四章组织文化14.1复习笔记14.2课后习题详解第十五章组织变革与发展15.1复习笔记15.2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篇名校考研真题详解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考研真题及详解(组织行为学部分)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07年北京交通大学组织行为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05年北京交通大学组织行为学考研真题及详解内容简介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孙健敏《组织行为学》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孙健敏《组织行为学》的师生参考。
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丛书《组织行为学》(孙健敏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组织行为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孙健敏主编的《组织行为学》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孙健敏《组织行为学》配套辅导资料:孙健敏《组织行为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本书是孙健敏《组织行为学》教材的配套电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人大劳人院孙建敏组织行为学本科笔记
第一、二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1.OB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有时也包含外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2.具体地讲,组织行为研究哪些因素影响个人和群体的行为,如何影响,如何运用这些原理改进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二、为什么要学习组织行为学1.对个人的意义1>增加科学知识2>改善对自己的认识3>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对管理者的意义1>什么是管理·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通俗地讲,管理就是自己不做事,让别人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管理的实质就是“用人”2>管理的职能(功能观)·1916年法国管理学家Henri Fayol提出的五种功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后来进化成计划、组织、领导、控制3>管理者的角色(角色观)·1976年美国哈佛大学学生Henry Mintzberg的硕士论文提出·人际的角色(头面人物、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的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的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4>管理者的技能要求·美国学者Robert Katz 20世纪70年代提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5>管理者的类型(活动观)->管理者的能力模式高层\ 人/ 技\ 概/中层\ 际/ 术\ 念/基层\ 能/ 能\ 能/\ 力/ 力\ 力/沟通能力->管理的效果与效率*评价管理者有效性的两个维度·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杜拉克提出·效率——把事情做对,做正确(Do the things right)·效果——做正确的事(Do the right things)->有效的与成功的管理活动·Fred Luthans等1988年提出·本职工作表现出色的人为有效的管理者·提拔或晋升快的人是成功的管理者·二者不统一->管理者从事的四种活动·传统的管理:决策、计划和控制·沟通活动:交换日常信息并处理书面资料·人力资源管理:激励、训练、管理冲突、安置、培训·网络活动:社交、政治活动、外部交往->有效不见得成功的原因·平均而言,管理者把32%的时间花在传统管理活动中,29%用在沟通上,20%用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上,19%用在社交联络上·不同管理者在四类活动上的投入有很大差异->对管理者的含义·认识自己·认识别人{(1)管理者需要了解下属的:·能做什么(can)1、个人内部状态与外部绩效的结合2、既要看到现在,又要了解过去3、既要观察外在的(表现),又要推测内在的(属性)·愿意做什么(will)1、个人内部状态2、从外部表现推测内部状态·适合做什么(fit)1、个人条件与工作要求的结合2、既要了解人(的特点)3、又要了解工作(的规范和职责)->了解员工·人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动物·人需要尊重和理解·人需要沟通·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非理性的·人的观点和行为受所处地位的影响·人的习惯是生活方式的内化·人的工作结果需要认可与肯定3.现实意义1>主要指对企业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2>从国外和国内企业的实践来分析【附:1.人才选拔不畅的原因1>企业发展缺乏远见2>企业创新不利3>企业理念无连贯性4>管理规章不实不细5>对国家经济政策反应迟缓6>忽视现代化管理7>利益机制不均衡2.对企业实践存在问题可能的解释1>我们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不足以让我们进行有效的管理2>依赖于过去经验的管理方式不能保证企业的长盛不衰3>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人的行为规律4>OB可以给我们提供一定的答案,至少是一个分析问题的视角3.关于组织行为学的命题1>快乐的工人是生产率高的工人2>当上司表现得友好、可信和平易近人时,工人们都会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3>面试是有效的选拔手段,它可以把高绩效的申请者和低绩效的申请者区别开来4>每个人都渴望一份挑战性的工作5>为了让人们做好他们的工作,你不得不使用少量的恫吓6>金钱对每个人都是激励因素7>大多数人对别人薪水的关心程度甚于对自己薪水的关心8>最有效的工作群体是没有冲突的群体4.用系统和科学的研究代替直觉1>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常识去做判断2>我们不能仅依靠自己的直觉做分析3>我们需要掌握科学知识4>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5>人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6>这些规律并不否认人与人的差异】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变量1.组织行为研究关注的问题,是组织管理中人的行为问题2.简单说来,是人的行为的原因与结果的关系问题3.在OB的研究中,结果一般作为因变量4.原因一般作为自变量四、因变量与自变量1.因变量·生产率·缺勤·流动·工作满意度2.自变量·个体水平的变量·群体水平的变量·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五、组织行为面临的挑战1.个体差异与规律性2.行为与环境的关系3.文化差异与全球化4.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六、思考题1.概念解释·自我效能感·程序公平·角色期待·沟通网络·群体思维2.简答题·简单说明变个型领导的主要特征·简单说明组织文化的形成过程·影响组织变革的组织因素主要有哪些·简述ERG理论的要点3.论述题·评述赫塞-布兰查德的情景理论·领导者是否应该具备某些个人特质?为什么?第三章个体行为基础-人类行为的机制-影响行为的个人因素1.自传特点2.动机3.能力4.人格5.价值观6.社会身份(角色)-自传特点·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经历·学历·任职时间·能干-能力·能力反应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
激励理论与激励原理
还需要考虑外部诱导与刺激。
10
二、 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
考察员工各种需要 的内容与性质
过程型激励理论
所提供的激励因素是否能 够及任何发挥激励作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 论
公平理论
弗鲁姆的期望理 论
赫茨伯格的双因 素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 次论
11
•1、 需要层次理论
1)人的需要分为5种: •生理需要 •是指人在食物、水、住所、性满足以及其他方面的 需求和欲望; •安全需要 •是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求和欲望; •社交需要 •是人在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方面的需求和欲望; •尊重需要 •指在受人尊重和自我尊重方面的需求和欲望; •自我实现需要 •是人在自我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取得成就12
产品市场竞争 资本市场接管 经理人才市场竞 争 中介机构审计
35
四、 经营者的直接激励
1. 薪酬激励方式 2. 非薪酬激励方式
36
1. 薪酬激励方式
基本工资:是固定的现金收入,一般由职位或个
人资历决定,不随企业绩效的变化而变化。工资一般
是刚性的,很少下降,因此工资仅仅是一种保险收入,
不具有激励的作用。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在人的生存 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最主要的需 要有三种:成就需要( )、权利需要( )、 合群需要( )
18
内容型激励理论之间的关系
马斯洛的需 要层次理论 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阿尔德弗的 理论
存在需要
关系需要
赫兹伯格的 双因素理论
保健因素
麦克利兰成 就需要理论
基本工资有时很重要,特别当奖金、养老金、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1
模型构建
经营者收益构成 假设 a i 为经营者第 t i 期的努力水平 ( i = 1 ,
第6 期
孙世敏等: 考虑解聘与离职倾向的经营者动态激励模型
905
假、 荣誉等非物质激励手段给经营者带来的利益 , 难以量化. 但由于它对经营者产生重要的激励作 用, 因此本文尝试将其转化为等值的货币效用 , 从 而引入激励模型中来. 假定非货币效用也与当期 业绩挂钩, 经营者业绩越好, 获得的非货币效用越
Managers Dynamic Incentive Model Considering Dismissal Tendency and Turnover Intention
SUN Shimin1 ,YANG Huan1 ,LIU Yitong2 ,ZHANG Hannan1
( 1.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9 ,China; 2. Shenyang No. 31 Senior High School,Shenyang 110022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SUN Shimin,Email: smsun@ mail. neu. edu. cn)
Abstract: Considering turnover intention and dismissal tendency ,managers ’tw ostage dynamic incentive model w as designed in w hich managers ’ expected utility and enterprises ’ expected return w 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three possibilities and probabilities of reelection, compensation turnover and noncompensation turnover. Five conclusions w ere draw n as follow s. Firstly ,the greater a manager ’ s turnover intention is,the low er his effort is and the higher his requirement for the performance share ratio w ill be. Secondly , w hen a manager gets more dismissal payment than the increase of basic salary in the next period w hile he provides the same s effort is,the low er his effort,the more the dismissal intention is,and the greater the manager ’ requirement for the performance share ratio w ill be. Thirdly ,the dynamic basic salary system can help to improve managers’effort. Fourthly ,the higher the proportion of monopolistic surplus is, the low er the manager ’ s effort w ill be. Finally ,the greater the performance share ratio and the nonmonetary utility sensitivity are,the higher the manager’ s effort w ill be. Key words: dismissal tendency ; turnover intention; dynamic basic salary ; monopolistic surplus; nonmonetary utility 经营者激励研究大都以连续就任为前 [1 - 2 ] , 提 事实上解聘与离职在每个聘期都可能发 生. 当经营者有离职倾向或感受到企业对其有解 聘倾向时, 其工作积极性通常会大打折扣. 目前已 有少量文献对经营者解聘进行研究
考虑解聘与离职倾向的经营者动态激励模型
1 孙世敏 ,杨 1 2 1 欢 ,刘奕彤 ,张汉南
( 1. 东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 2. 沈阳市第 31 中学,辽宁 沈阳 110022 )
摘
要: 同时考虑离职倾向与解聘倾向, 依据经营者下期继续连任 、 补偿离职以及非补偿离职三种可能
第 38 卷 第 6 期 2017 年 6 月
东 北 大 学 学 报 ( 自 然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 Natural Science)
Vo l. 38 , No. 6 Jun. 2 0 1 7
doi: 10. 3969 / j. issn. 1005 - 3026. 2017. 06. 028
Fig. 1
图 1 第 t1 期期末经营者去留抉择的三种情况 Three cases of manager’ s choices about going or staying in the end of t1 period
第 t1 期经营者激励模型设计过程中, 企业目 标为第 t1 期和第 t2 期两期期望收益之和最大化, 经营者目标为第 t1 期和第 t2 期两期期望效用之 和最大化.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第 t1 期期初 经营者尚未知晓其第 t2 期的去留问题, 因此第 t2 期期望效用的计算需要考虑经营者继续连任 、 补 偿离职和非补偿离职三种情况. 2 ) 第 t2 期激励模型设计思路. 第 t2 期为经 营者受聘终期, 不必考虑当期决策对下期收益的 因此激励模型设计只需考虑当期收益. 此 影响, 外, 第 t2 期期初经营者的去留已经确定, 只有继 续留任才存在连续期间努力付出的问题, 因此第 t2 期激励模型设计仅考虑经营者继续留任情况, 此时企业目标为当期期望收益最大化, 经营者追 求当期期望效用最大化.
904
东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第 38 卷
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影响;第三, 现有文献大多采 用固定基础薪酬制度. 本文引进动态基础薪酬制 度, 同时考虑离职倾向与解聘倾向, 依据经营者下 期连任、 补偿离职及非补偿离职三种可能性及其 概率确定经营者期望效用和企业期望收益 , 并建 立二阶段动态激励模型, 证实离职倾向与解聘倾 向对经营者努力水平的影响.
Table 1 项 目
多. 设 γ i 为第 t i 期非货币效用的业绩分享系数, 1), h 为经营者非货币效用敏感度 ( h 且 γ i ∈( 0 , 越大, 非货币效用等价的货币效用值越大 ) , 则非 货币效用可表达为 hγ i ( 1 - λ ) ( ka i + ε i ) .
表 1 经营者第 t1 期和第 t2 期的收益组成 Managers’income component in t1 and t2 period 第 t2 期 连任:( 1 - p) ( 1 - q) C2 = f [ ( 1 - λ) π1] β2 ( 1 - λ) ( ka2 + ε2 ) hγ2 ( 1 - λ) ( ka2 + ε2 ) T+W W 补偿离职:p( 1 - q) 非补偿离职:q
性及其出现的概率确定经营者期望效用和企业期望收益, 并建立二阶段动态激励模型 . 研究得出如下五点结 论:第一, 经营者离职倾向越大, 努力程度越低, 对业绩分享比例的要求越高;第二, 经营者相同努力水平获得 解聘倾向越大, 经营者努力水平越高, 对业绩分享比例的要求越 的解聘补偿高于下期基础薪酬提升幅度时, 低;第三, 动态基础薪酬制度有助于提升经营者努力水平;第四, 行业垄断盈余比例越大, 经营者努力水平越 低;第五, 业绩分享系数与非货币效用敏感度越大, 经营者努力水平越高. 关 键 词: 解聘倾向;离职倾向;动态基础薪酬;垄断盈余;非货币效用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 - 3026 ( 2017 ) 06 - 0903 - 06 中图分类号: F 22思路. 第 t1 期为经 营者受聘初期, 企业和经营者做出的解聘与离职 选择会对下一期收益产生影响, 因此第 t1 期激励 模型设计不仅要考虑当期收益, 而且需要考虑第 t2 期收益. 第 t1 期期末, 假设经营者离职概率为 q( 0 ≤q≤1 ) , 企业解聘 经 营 者 概 率 为 p ( 0 ≤ p ≤ 1) , 则第 t1 期期末经营者的去留可能出现如下三 种情况( 详见图 1 ):①继续连任, 概率为( 1 - p ) × ( 1 - q) . 此时经营者从企业获得期望效用, 包括 基础薪酬、 业绩薪酬和非货币效用;企业期望收益 为其产出扣除支付给经营者货币薪酬后的余额 . ②补偿离职, 概率为 p( 1 - q) . 此时经营者获得解 聘补偿以及另谋职业的机会收益, 企业期望收益 为行业平均产出扣除解聘补偿后的余额 . ③ 非补 概率为 q. 此时经营者另谋职业可获得机 偿离职, 会收益, 企业收益可比照行业平均产出计量 .
2) , A 为经营者所有努力变量的集合, a i ∈ A, εi 为
2 第 t i 期外生随机变量, 且 εi ~ N ( 0 , σi ) . 设 πi 代
由经营者努力水平和外生随 表企业第 t i 期产出, 可以表示为 π i = ka i + ε i ( 其中 k 机变量共同决定, 为经营者能力 ) . 假定行业垄断盈余比例为 λ , 则 第 t i 期经营者对企业的贡献可表达为 ( 1 - λ ) π i . 各种情况下经营者的收益构成见表 1. 1 ) 经营者连任. 经营者收益由基础薪酬、 业 绩薪酬和非货币效用三部分构成. 基础薪酬采用 动态模式, 依据上期业绩确定下期基础薪酬水平 . 第 t1 期为经营者受聘初期, 基础薪酬设定为 C1 , 由企业薪酬管理委员会依据经营者声誉、 从业经 企业规模、 经营管理难度以及经理人市场价格 历、 等因素综合确定. 第 t2 期基础薪酬设为 C2 , 依据第 t1 期经营业绩确定, (1 - λ) × 可表达为 C2 = f [ . 业绩薪酬依据经营者当期业绩计量. 假设 β i π1] 1) , 为第 t i 期经营业绩分享比例, 且 βi ∈( 0 , 则经 营者第 t i 期的业绩薪酬为 β i ( 1 - λ ) π i = β i ( 1 - λ ) ( ka i + ε i ) . 非货币效用指在职消费、 晋升、 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