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技课程标准 全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最新版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
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内容。
我国从80年代初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这个课程名称。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劳动技术课程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任何技术知识、技术操作、技术意识的形成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劳动技术课程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它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能源、环境等技术领域。
它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创造性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课程理念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其根本使命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劳动技术课程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1、以提高技术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劳动技术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劳动技术课程在技术教育过程中.综合“科学”与“社会”(即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技术意识.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经济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及其终身发展的要求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4年版
一、课程目标二、课程内容1.劳动教育:包括劳动伦理和劳动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培养对家庭劳动的尊重和热爱,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价值。
2.劳动技能:涵盖多个方面的劳动技能,如生活技能、农田作业、手工制作、计算机应用、运动与健康等,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内容。
3.劳动安全:教育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工具和设备,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确保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并培养遇到意外情况时的应急处理能力。
4.劳动实践:通过开展社区劳动实践和校内劳动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和成果,锻炼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对劳动的热爱和责任感。
5.创新创业:在劳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和创业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四、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成果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价,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性任务的评估,综合考虑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以及相应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
五、师资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劳动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需要加强对劳动教育师资的培训和支持,提供专业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指导,使教师可以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并引导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行为。
六、家庭参与家庭是学生最主要的社会环境,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鼓励家庭积极参与学生的劳动教育活动,提供各种支持和指导,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劳动机会和经验,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劳动和实践。
总之,2024年版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师资培训和家庭参与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升级和优化。
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同时也将推动我国劳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
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内容。
我国从80年代初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这个课程名称。
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研究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劳动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任何技术知识、技术操作、技术意识的形成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要求每个研究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劳动技术课程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能源、环境等技术领域。
它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其根本使命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劳动技术课程应体现以提高技术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理念。
在技术教育过程中,综合“科学”与“社会”(即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技术意识,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经济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及其终身发展的要求奠定基础。
劳技室课程标准及实施方案
劳技室课程标准及实施方案一、研究背景劳技学科把“重视操作,强调设计,手脑并用”作为新一轮课改的指导思想。
与一期课改相比,教材覆盖的知识更广、技术内容更丰富、更贴近现实生活。
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鼓励了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追求卓越,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在实践过程中劳技教育由于受到师资、设备、场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劳技一期课改中由市教育局统一按教材配置足额的机器设备和工具,使得劳技教学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但二期课改资金下拨职责不明,每年金额不足。
现有的场地有限,硬件设施与新教材要求有差距,使得新增的学科教室设施满足不了学生的操作需求。
新课程标准与教材与现有条件的结合的正常实施是值得深入研究。
二、教学改革策略与实践本校是由中青年组成的教师队伍,每位教师各有所长,各有所能,组内教师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加强对新课程标准、教材的学习与研究,大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加强学习,转变理念,提高认识。
教师以二期课改为契机,加强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的培训,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通过学习转变理念对过去侧重于采用模仿的方式进行反复训练,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
对素质教育有了清醒的认识。
以“技术操作,技术思维,技术意识”劳动技术三要素为学科体系的主线,以技术活动的作品设计,制作、评价为教学载体,以技术项目系统为模块的课程体系,在我组教师心中有了深刻的印象。
2、调整课程设置,确保二期课改实施。
根据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要求,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调整了课程设置,使课程更加贴近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能,突出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给学生提供适合全面发展的教育服务。
该学科继承了老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结合了刺绣,、贴花等成为布艺,使缝纫学科更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
编织由编织和新教材工艺内容合并,它吸取了两种教材的精华,深得同学们青睐。
小学劳技课新课标
小学劳技课新课标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重要
课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对小学劳技课提出了新的要
求和目标。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基本的
劳动技能,还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小学劳技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有所更新。
课程
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
思维。
例如,通过种植、编织、木工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劳
动技能,同时也能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方法上,新课标鼓励教师采用探究式、项目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
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项目,如制作环保手工艺品、
设计简易家具等,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的劳动技术
和知识。
此外,新课标还强调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教育领域
的融合。
在劳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引
导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同时,通
过劳动实践,也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之,新课标下的小学劳技课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的
培养,旨在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合作,
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最新版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
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内容。
我国从80年代初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这个课程名称。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劳动技术课程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任何技术知识、技术操作、技术意识的形成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劳动技术课程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它涉及到设计、材料、工艺、能源、环境等技术领域。
它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创造性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激发、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课程理念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程.其根本使命旨在全面提高国民的基本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劳动技术课程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1、以提高技术素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劳动技术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使用、管理、评价和理解技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劳动技术课程在技术教育过程中.综合“科学”与“社会”(即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的本质、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劳动观念.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技术意识.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经济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及其终身发展的要求奠定基础。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导言1.课程定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
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
其共同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为整体课程设计中的内容。
我国是从1984年4月才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教育”这个课程名称。
虽然世界各国设置劳动技术课程的名称和内涵各不相同,但大都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只是教育的重心侧重不同而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劳动技术教育的核心也越来越趋于一致——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教育的提出,不仅在内涵上包融了最初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层面上的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更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劳动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
任何技术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情意和态度的获得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
劳动技术是一门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它涉及生活、工农业生产的众多领域,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环境等内容。
他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技工院校劳动课程标准
技工院校劳动课程标准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和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其今后进入职业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1. 劳动安全知识:包括安全用电、防火、防盗、防止意外伤害等方面的知识。
2. 劳动技能:包括手工制作、机器操作、电器维修等方面的技能。
3. 劳动实践:包括学生在校内或社会实践中的劳动实践。
三、教学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2. 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技能。
3.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实践中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
4.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四、教学要求1.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保学生学有所获。
2. 重视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3.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劳动态度。
4. 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五、考核方式1. 采用考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
2. 考试方式包括笔试和实际操作考试两种形式。
3. 实践操作考试分为机器操作和手工制作两个方面。
4. 考核内容涉及劳动安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实践。
六、教学资源1. 教学场地:教室、实验室、工作室等。
2. 教学设备:手工工具、机器设备、电器维修工具等。
3. 教材教辅: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相适应的教材和辅助材料。
七、教师要求1. 具备扎实的劳动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 具备较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
3. 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4. 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劳动技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学科。
这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
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增益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又要求劳动教育与技术、家政、职业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获得终身进行技术劳动和技术学习的能力,成为未来的合格劳动者。
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学习领域,它以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增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一门实践活动课。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学生的劳动经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普遍独生子女的社会现状导致我国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劳动体验,无法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设置丰富了学生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在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和技术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与交流。
传统手工艺品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一页,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学习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亲身体验,是对中国宝贵遗产的传承。
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地方文化交流也是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信息,帮助他们交流文化信息,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为民间文化展示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形成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素质不仅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之一。
杭州市劳动课程标准
杭州市劳动课程标准如下:
•课程性质。
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课程内容。
劳动课程内容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
日常生活劳动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四个任务群。
生产劳动包括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四个任务群。
•课程时长。
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
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试行稿)》说明——二期课改劳技教育的变化:从“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一、如何认识《劳动技术》课程的存在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
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其共同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技术教育。
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整体课程设置中的内容。
可以说,认为没有技术教育的基础教育不能称为完美的教育,不能称之为现代教育的观点,已成为国际教育界人士的普遍见识。
我国从80年代初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这个课程名称。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技术的发展水平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回顾我国的科技发展史,十六世纪前中国的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
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对全世界,尤其是西方文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以后的几百年内,中国的科技一直停止不前,少有什么重大的发明。
是什么导致十六世纪后中国科技的落后呢?“君子动口,小人动手”的封建思想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基于动手的技术教育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其实,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当今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广泛、深刻、迅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技术教育已经从原来从属于科学教育或劳动教育的地位中摆脱出来,并被看作是与科学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课程门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它的报告《学会生存》(1972年)中指出:“懂得技术,在现在世界上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必须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
技工院校劳动课程标准
技工院校劳动课程标准
技工院校的劳动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基本技能课程:这些课程包括手工、机械操作、焊接、电气、木工、车工等基本技能课程。
2. 安全教育课程:为了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技工院校必须实施安全教育课程,防范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 生产实习:学生需要完成基础实习和专业实习,以便接触和掌握实际生产中的技能和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4. 质量管理课程:学生需要掌握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包括标准化、检测、质量控制等,强化对质量的意识。
5. 环保课程: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技工院校也需要注重环保课程的开设,加强学生环保意识和技能。
6. 其他辅助课程:如计算机应用、英语等。
以上是技工院校劳动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不同院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可能会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劳技课程标准(全)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导言1.课程定位自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 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
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 。
其共同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为整体课程设计中的内容。
我国是从1984 年 4 月才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教育”这个课程名称。
虽然世界各国设置劳动技术课程的名称和内涵各不相同,但大都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只是教育的重心侧重不同而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劳动技术教育的核心也越来越趋于一致——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教育的提出,不仅在内涵上包融了最初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层面上的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更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劳动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
任何技术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情意和态度的获得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
劳动技术是一门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它涉及生活、工农业生产的众多领域,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环境等内容。
他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
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
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工作者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增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劳动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增益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又要求劳动教育与技术、家政、职业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获得终身进行技术劳动和技术学习的能力,成为未来的合格劳动者。
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学习领域,它以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增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一门实践活动课。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普遍独生子女的社会现状导致我国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劳动体验,无法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设置丰富了学生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在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和技术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手工工艺的传承和交流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中的一页,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亲身体验,传承了我国宝贵的遗产。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化进程加快,各地文化交流也是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学习,使学生对这一信息有了更深的了解,有助于他们进行文化信息的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对文化的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
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介绍本文档旨在介绍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
该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实际教学经验编写而成。
本文将详细介绍标准的背景、目标和内容。
背景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部提出了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
该标准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目标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目标如下:1. 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技术操作技能和创造力;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5. 增进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
内容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实践:包括手工制作、美工设计、机器操作等实践活动;2. 技术操作:包括使用各种工具和设备进行技术操作的训练;3. 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4. 团队合作: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作能力;5. 安全教育:教育学生安全操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6. 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理解和尊重,提高他们对劳动的意义的认识。
结论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研究和实践,学生将能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并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该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的研究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最新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新课程标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教育部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组.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 中国教育出版社, 20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一、导言1.课程定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
这次世界性的教育改革,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
其共同特点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引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为整体课程设计中的内容。
我国是从1984年4月才正式开始使用“劳动技术教育”这个课程名称。
虽然世界各国设置劳动技术课程的名称和内涵各不相同,但大都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只是教育的重心侧重不同而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劳动技术教育的核心也越来越趋于一致——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技术素养教育的提出,不仅在内涵上包融了最初劳动技术教育课程层面上的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更是在外延上进行了拓展。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劳动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劳动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社会的发展水平。
因此,劳动技术教育是一种提高未来社会成员基本技术素养的教育,是一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一种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他人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
它具有如下特征:实践性。
任何技术知识、操作技能、技术情意和态度的获得都不可能脱离学生亲身的技术活动体验。
实践性是劳动技术课程区别于其他知识类课程的最大特点。
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通过技术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性。
劳动技术是一门融科学、技术、人文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它涉及生活、工农业生产的众多领域,还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环境等内容。
他需要学生运用数、理、化、生、美等多门学科的知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知识内化,提升综合应用的能力。
创造性。
劳动技术是一门给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创新应用、发明创造等空间的课程,有利于唤醒、开掘、提升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课程理念劳动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根本使命是全面提高未来国民的基本劳动技术素养,培养具有技术知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劳动技术课程应体现以下基本理念:(1)提高技术素养,关注学生终身发展。
劳动技术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
在技术教育过程中,用、综合“科学”与“社会”(STS)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认识技术本质、作用和价值,使学生在实际体验和实践探究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适应社会的生存、合作等现代意识,为适应未来社会和终身发展要求奠定基础。
(2)以基本知识、技能为基点,促进学生对技术的理解与应用。
劳动技术课程以构建起一个劳动教育为引导、以技术教育为主干、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以探究学习方法为基点的学科新体系。
课程内容以手工技术向现代技术发展为线索,让学生在这些领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对技术的深刻理解,加强信息技术和现代技术的内容。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设置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的内容。
使课程具有弹性和可选择性。
(3)重视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技术是人们用来改造自然界以适应自己的需要的手段,技术存在于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涉及设计与制造、能源与动力、农业与生物、电子电工、日用生活等技术领域。
着重于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拓展技术学习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形成一定的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以及推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4)激发学生对技术的兴趣,开发创造潜能。
劳动技术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技术问题,培养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树立技术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通过设计一个项目,完成一件制作,满足一种需求,解决一个问题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需求调查、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工具使用、作品评估修改等过程,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
(5)实施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技术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注重学生多方位变化和发展,重视个性的形成。
从评价内容、评价手段及评价的行为主体等各方面进行多元化、发展性评价,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反思,不断完善修正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作用。
3.设计思路(1)学科《课程标准》的结构“初意愿;“养成或形成”指养成正确的思想情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课程设置基础性、拓展性、研究性的内容,其中基础性内容是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了现阶段劳动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和方向性,是主要学习内容。
拓展性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一定的发展,同时对实施条件也有相对较高的要求,是为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而提供的选择性内容,可替代部分基础性内容。
——为了保障劳动技术学科课程标准的实施,加强师资、设备、材料等的管理和整体优化。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中小学劳动技术学科的总目标是“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概括描述。
一、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有关材料、工具的基础知识;学会加工、制作、表达的基本技能;认识技术与科学、社会的关系;了解技术的一些基本要素和核心概念。
二、使学生了解技术活动的一般过程;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使学生接受劳动观念和创新精神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形成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激发振兴中华、服务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阶段目标小学阶段目标小学作为技术素养形成的启蒙阶段,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技能及基本的操作规范。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身边常见事物的基本技术内容及制作的简单加工方法了解若干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加工材料的特性和用途,初步学会根据设想选择材料能正确使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手工工具,并能合理的选择工具能识读一些简单的图样,并利用工具安全、有效地对材料进行加工二、过程与方法从某些熟悉的环境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及调查的结果,产生技术需求通过对各种想法的选择制订出一个设计草案并能给出选择的理由通过语言、文字或简单的图示对设想或作品进行描述或介绍根据设想及使用情况对作品作出自己的评估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工具、节约材料的习惯形成对技术问题的兴趣,有探究的欲望具有良好的合作和交流的态度,养成诚实、负责、进取、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养成不怕挫折,勇于创新的精神初中该阶段对小学与高中阶段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着重于培养基本的技术素养,着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1)知识与技能●知道常见材料的特性,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施对常见材料进行简易加工。
●掌握简易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步骤,并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简单工艺品和技术作品的制作。
●在使用和改良技术作品、进行技术实践的过程中能作出多方面的有一定根据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发现需求,确定设计要求,构思方案,并能用文字或图样表达示意图。
●初步学会发现和提出技术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修改原来的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技术实践活动,深化劳动体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养成勤俭、负责、守纪的劳动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关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技术问题,形成持续而稳定的技术学习兴趣,具有较强的技术意识和创新意识。
●理解从事技术活动必须具备的品格与态度,能够安全而负责地参加技术活动,具有初步的与他人进行技术合作、技术交流的态度与能力。
高中该阶段着重于发展学生对技术的深刻理解,着重于培养在现实环境下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使学生能客观地评价技术工具并能应用自身的技术素养解决客观世界的实际问题。
(1)知识与技能●理解生活、生产中常见材料的特性和用途,能从质量、效益、环保等多角度分析比较,选用合适的材料。
●学会使用常见的工具和简单的技术设备,了解一些比较先进的现代工具、设备。
●能够依据技术图样、安排工艺,完成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作品制作。
●知道技术的一些基本要素:设计、加工与制作、检测与使用、评价与改进。
●了解技术的多元因素:“系统”、“资源”(包括工具和机器、材料、信息、能源、资本、时间和人力等)、“制约条件”、“优化和权衡”、“过程”、“控制”。
(2)过程与方法●在技术活动中,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运用合理的技术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交流和评价,发展高级思维。
●能够依据技术图样,使用工具设备,安排工艺,进行实际加工和装配,完成作品制作任务。
●能够根据技术要求,通过调查分析需求,并根据需求运用一定的技术原理和方法进行技术设计活动,提出设计方案,用图样和文字正确表达设计意图,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反馈,修正和优化设计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联系科学与社会,认识到技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意义。
●形成和保持对技术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关注国内外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
●树立尊重技术、尊重技术人才的价值观,为进入一个技术世界做好准备。
●增强劳动观念,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合作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环保意识和伦理意识。
●养成积极、负责、严谨、安全地使用技术的行为习惯。
●勇于技术创新,追求精益求精,坚持实事求是。
三、课程设置1.学段设置劳动技术课程设置为三个学段。
第一学段:四、五年级。
第二学段:六至九年级。
第三学段:十至十二年级。
2.课时安排基础型课程部分的课时安排:第一学段:共68课时。
第二学段:共170课时。
第三学段:共136课时。
四至五年级每课时以35分钟计,六至十二年级每课时以40分钟计。
一至十一年级每学年以34周计,十二年级以30周计。
说明:各学科基础型课程部分的总课时是指令性的,各校要严格执行。
在指定的学段范围内,各学科课程的课时具体安排(各周课时安排,起始年级的确定等),由学校统筹。
四、内容与要求1.四至五年级➢基础型课程部分➢基础型课程部分·问题与设想问题与设想部分为设计入门前的启蒙教育,主要从产生并确定需求、收集信息、提出并选择设想、表达设想、选择工具与材料、拟定工艺等方面对教材、教法进行一些方向性的指导,使原本隐含在技术活动内部的线索,通过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反复训练,转化为学生显性且规范的活动习惯,并最终转化为一种终生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