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死与择生

合集下载

语文阅读择死与择生

语文阅读择死与择生

择死与择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

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

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

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

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

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

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

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

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

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

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

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

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

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2019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已公布

2019北京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已公布

2019北京⾼考语⽂真题及答案已公布 紧张的考试结束,⾼考学⼦们在这次⾼考结束后,可以来看看由店铺⾼考栏⺫整理⽽出:2019北京⾼考语⽂真题及答案已公布,也希望所有考⽣们考出⾃⼰理想成绩! 2019北京⾼考语⽂真题及答案已公布 2019北京⾼考语⽂答案: 1、D 2、B 3、B 4、C 5、A 6、第⼀则材料,⽣物多样性⾯临城市化的威胁。

第⼆则材料,城市有利于保护⽣物多样性。

第三个则材料,城市化引发的⽣物快速化,要付出代价。

启发⼀,⼆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了解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影响,三,关注城市化,关注⽣态,关注⾃⾝的⽣存环境。

7、A 8、B 9、C 10、 ①(像伯阳⽗那样)认识它的⼈不是⽆知就是糊涂。

②我不同意他的看法。

11、 ①⾸先阐述⼭川只是物质存在,是阴阳之⽓的流动造成了⼤地的震动,不是与⼈商量,由⼈安排的,直接点明“天⼈相分”的论点 ②其次运⽤对⽐论证,说明⽼妇烹调、⽼圃灌园可以改变物体形态,但天地⽆边、阴阳变化⽆穷,天理难以被⼈感知③最后驳斥了伯阳⽗将国之亡归因于⼏条河流的荒谬。

12、 ①“其道”是指正当的⽅法,即仁义之道,它是君⼦安⾝⽴命的基础。

他说任何⼈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都厌恶贫穷困顿,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段和途径去获取,⽆论是富贵还是贫贱,⽆论是在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体现孔⼦坚守信念,不违于仁的思想。

②第⼀种解读:不⽤正当的⽅法去摆脱它(贫穷困顿),(君⼦)就不会去摆脱。

第⼆种解读:如果⽤正当的⽅法却处于贫贱之中,就不⽤去摆脱它(⽽⽢于贫贱)。

13、C 解析: “第⼆⾸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造化的画技”解读有误。

A项⾥,“第⼀⾸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盐也⽆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将墨梅与⽆盐相⽐较,⽤以突出梅花之美乃浑然天成,“此花⻛韵更清姝”,显得清新淡雅。

B项⾥,“第⼆⾸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造化的画技”,根据注释2得知乃运⽤了典故,其⺫的是为了显⽰墨梅如⼈般的娇美,烘托出了画家的技艺⾼超。

《屈原列传》拓展教案

《屈原列传》拓展教案

《屈原列传》拓展教案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素材这样积累1.读文凝思择生与择死张曼菱屈原与司马迁,同是中华民族“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一个慷慨赴死,一个却要忍辱偷生呢?从开始了解他们充满悲壮传奇的一生起,我就在思考着。

一直以来,屈原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为世人传颂。

但我认为,这忽略了他同样作为政治家、楚国的三闾大夫的一面。

后世的人们认为,楚国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诚,但是,“政治”也是一种理想,屈原的诗人理想,要通过政治来实现。

政治家有别于政客,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而后者却是投机的。

身为三闾大夫,他不能承受亡国的事实。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个君王联系,但屈原,他把政治的责任置于“诗人”之上。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国古代的志士们,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却很重视死的权利。

倘若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

屈原,就是将死亡看作一种意志和尊严的使命。

因此,他不会等到敌人进攻,失败后将他抓获再受辱而死,所以他头戴巍峨之冠,身披兰草之服,悲吟着,高歌着,徜徉在汨罗江畔,从容赴死。

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但死的方法却是诗人的。

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唯美,死得如其所吟。

死可以明志,而生却可以践志。

当死亡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宁肯选择接受宫刑。

他放弃了死的尊严,在匍匐于地的群臣之中站立起来,是何等的勇气和豪迈!司马迁的心是悲愤的,在《报任少卿书》中他发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呐喊。

他选择生,是为了要死得重于泰山,要让《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史记》是一部民间文本的伟大示范。

这不仅因为作者是被放逐之士,更是由于,它的立场不是取媚于某位帝王,他的观点不是沿袭于某朝某代,它是以作者个人的人文立场,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是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

“生还是死”莎士比亚的名句,令哈姆雷特成为西方“择生择死”的思索形象,而在中国,司马迁与屈原的统一,构成了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中国人,不仅仅活在自己不到百年的小生命里,还活在前人与后人的交替中,活在五千年的历史中。

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转折

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转折

高考北京满分作文:转折(一)尝闻一说曰:鹰鹫之属,本为同族,其名曰隼,日猎于苍野之间。

岁逢大旱,草木尽枯,獐兔竞死,群隼枵腹。

或搏苍穹,徙鸿蒙,求索于重峦之巅;或敛翅羽,扑尘埃,偏安于腐尸殍肉。

则前者傲而化鹰,后者鄙而称鹫也。

余闻此而有言曰:大旱之岁,乃隼族转折之秋也。

逢此时,志不同则前途殊也。

归属若何,唯志所谋。

夫天地万物,转折之奥非一案,广袤乾坤,何处不有。

君曾见清泉流塞于大石者乎?此泉之转也。

择退者,蔽于石阴,遁于林洼,而不名于世,久之腐臭;择进者,遇阻无畏,旋而复击百万遭,竟成深谷疾流而遏舟舸。

君亦见清风之阻于绝壁者乎?此风之转也。

择趋避者,散于群峦外,须臾而无形,顷刻而泯灭;择挺进者,继往削磨千亿载,乃得赤漠飞沙之掩白日。

然则物之形貌,每决于何择于转折也。

而青史之上,举大业者亦莫不有择于转折也。

百里奚之举,孙叔敖之仕,皆自其不辍于逆境之苦。

而史迁之心,笃大志而不易,遭酷刑而不馁,于大辱之重折下毅然择生,终有绝唱之史、无韵之骚,令后世文客抚卷喟叹。

亦有武侯之志,承先帝之德,尽报国之忠,剑指中原,不胜不休。

虽夭大计于街亭,义不择退,再四出师,终塑尽瘁之名,而得千古慨叹。

由此观之,转折者,多为困阻也。

唯怀大志不言败者,可转而为人杰。

其逢小挫辄逡巡而返者,茫茫千载之间不可计数,而留其名者未之有也!乃知骅骝骋于浩野,必有跌扑尘泥者,择偃志者死,择奋起者得利足;猿猱攀于绝壁,必有失手折臂者,择灰心者亡,择拼搏者得神技。

人必有踬踣于疾风骤雨者,择苟安者寻一穴而居,闭塞而昧昧一生;择傲立者跋淖而行,待霁虹如画,而后登坦途,沐清风。

不为斗米折腰,陶潜择归隐,弃荣华,于是《归去来兮》传诵千古;临刀戟而不屈,文天祥择死国,弃官爵,乃有灼目丹心永耀汗青。

余由是叹曰:适转折之地,择何方而往,人各有愿,未可强加;然播义于四海,流芳于后世,则非不畏困险、笃志愤发者莫属也!高考北京满分作文:转折(二)生活正处于窘境的人往往更加渴望人生的转折,这可以让他们的生活以最快捷的方式发生飞跃。

2019年北京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2019年北京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2019年北京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题目: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

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

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

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权威专家解析】北京卷作文话题1保持了最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相对稳定性。

从命题方向角度看,坚持了“立德树人”的考察方向,重点在于引领考生以及之后的历届学子要始终坚持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方向。

【解析话题1:韧性】从命题内容角度看,“文明的韧性”,属偏正式短语,韧性是核心语,是个抽象名词,考生写作时,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文明”是修饰限制成分,规定了“韧性”的方向与维度。

整合起来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中华文明的韧性。

从命题形式角度看,与往年一致,继续采用材料+题目的格式。

题目是关键,材料是作文立意与行文的引导与梯子。

考生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材料的提示与引领,完全可以创作出一篇出色的作文。

材料第一句话——“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给我们明确了核心词“韧性”的定义;材料第二句话——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可以理解为我们写作的视角与范围;材料第三句话——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作文我们作文的重点部分,“关键时刻”,都有那些时刻?这些时刻,文明的韧性如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材料第四句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我们现阶段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明的韧性又能起到怎样的关键作用?当材料的这些方面和角度都充分考虑清楚的时候,一篇议论文呼之欲出,接下来就是根据自己的特长与才情,写出富有自己特色的高考优秀作文。

生与死的抉择(屈原与司马迁)

生与死的抉择(屈原与司马迁)

生与死的抉择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注定了要面对死亡,但,每个人的死亡方式都不同。

有的人选择自杀,比如屈原,有的人选择坚强的活着,比如司马迁。

人在一念之间会决定很多事,有时,生与死,只在一念之间。

屈原和司马迁,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面对苦难的反抗方式完全不同。

屈原选择了死亡,而司马迁则选择了继续奋斗。

面对两次遭流放的打击,屈原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他忍受着巨大的孤独与痛苦,始终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

终于无路可走,只有以死明志,杀身成仁。

对于他的反抗,我们只能表示叹服与钦佩,而不能有任何指责与议论。

他可以死,也可以活,然而他选择了死。

这是他的选择。

而司马迁则选择了另一条路。

遭受宫刑之后,他在破败的官邸中忍受着凄清的长夜,一阵阵的疼痛袭来。

一个铮铮铁汉变得残缺不全,命运的不公,无理地降临在他身上。

人竟要这样艰难无趣地活着吗?绝望沉重地压迫在他的心头。

或许,他想到了死。

但如果一个人无所作为,即使他肢体健全又能怎样呢?事业上的侏儒不是与身体上的残缺一样可怕吗?所以,他选择继续勇敢坚强的活下去。

面对宫刑的奇耻大辱,他虽然也是“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巾也”,而且痛苦到“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但他想到未成之作,就有了活下去的动力跟勇气,终于忍辱负重,完成了父亲留下的修史重任。

他的丰功伟绩,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让后人只能敬为神明。

屈原之死,是“一死以明志”,而司马迁,未死志亦明。

究其因是因为两人之志不同,所以对苦难的反抗方式也不同。

屈原志在辅国安民,政治理想是他的精神支柱,他生命中的一切都围绕着政治,当他一再受到打击,政治生命结束的时候,他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对他来说,辞赋只是“小道”,而他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了千古绝唱。

而司马迁志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志向在于他的《史记》,在于史有所传。

所以面对苦难,他最大的任务就是活下来,写下去。

择生与择死

择生与择死

• • •


死,可以明志, 生,能够践志。
假如是你呢?
择生与择死的思考,构成一个人、 一个民族隆起的脊骨。 没有这样伟大的设计,是没有伟大 的人和伟大的民族的。
与其笔下那些
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心心相印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 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 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 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 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 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 《我与地坛》中史铁 生说:“死是一件不 必急于求成的事……”
• 读《垓下悲歌》,探 《项羽之死》之生死 观。
少年壮志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 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 已。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 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 其意,又不肯竟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 江。籍曰:“ 彼可取 而代也。”
英武过人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 皆已惮籍矣。
虞姬和诗
虞姬弹剑哀和:“汉 兵已略地,四方楚歌 声;大王意气尽,贱 妾何聊生。”遂伏剑 自刎,留下了“霸王 别姬”的千古绝唱。
文本赏读。
• 场景一:垓下之围 “霸王别姬”是《史记》中最悲恸感人,最 壮怀激烈的一幕。项羽兵败垓下,于四面楚歌 之中慷慨悲歌。司马迁是怎样描写当时场面的? • 明确:司马迁一连用了惊——起——饮—— 歌——泣五个动词来传达项羽的反应。 • 这些动词中最能击中你的心扉? 无情未必真豪杰,流泪如何不丈夫。一“歌”一 “泣”,把项羽的儿女情长、铁骨柔情,描写得 淋漓尽致。这里重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上的一 个――“情”

2019年北京卷高考作文及解析

2019年北京卷高考作文及解析

2019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韧性、色彩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

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

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2019年,我们隆重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0华诞。

作为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予2019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感受和认识?请以“2019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权威专家解析】北京卷作文话题1保持了最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的相对稳定性。

从命题方向角度看,坚持了“立德树人”的考察方向,重点在于引领考生以及之后的历届学子要始终坚持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习方向。

【解析话题1:韧性】从命题内容角度看,“文明的韧性”,属偏正式短语,韧性是核心语,是个抽象名词,考生写作时,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文明”是修饰限制成分,规定了“韧性”的方向与维度。

整合起来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中华文明的韧性。

从命题形式角度看,与往年一致,继续采用材料+题目的格式。

题目是关键,材料是作文立意与行文的引导与梯子。

考生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材料的提示与引领,完全可以创作出一篇出色的作文。

材料第一句话——“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给我们明确了核心词“韧性”的定义;材料第二句话——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可以理解为我们写作的视角与范围;材料第三句话——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作文我们作文的重点部分,“关键时刻”,都有那些时刻?这些时刻,文明的韧性如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材料第四句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我们现阶段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明的韧性又能起到怎样的关键作用?当材料的这些方面和角度都充分考虑清楚的时候,一篇议论文呼之欲出,接下来就是根据自己的特长与才情,写出富有自己特色的高考优秀作文。

择死与择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择死与择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择死与择生阅读练习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择死与择生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

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择死与择生》阅读材料择死与择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

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

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择死与择生》阅读材料择死与择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

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牵萦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这个偏差或许是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

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作为一个诗人不必去死。

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

他可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

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

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

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

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

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及解析

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及解析

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及解析2019年江苏卷高考作文:物各有性,事犹是,人亦然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

【权威专家解析】该作文类型属于材料作文,材料内容的解读逻辑清晰,先是提供了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秉性:物各有性,水至淡,盐得味。

接下来谈到了各自发展境界的局限:水加水还是水,盐加盐还是盐。

前面的这两句话实际为后面的内容张本,很自然地为转折作了铺垫: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这些话语是本次作文的解读关键:“万物共存相生”是因,“百味纷呈”是果,由果溯因这则材料的所揭示的中心就跃然而出:万物只有互联互通,共存相生,才能百味纷呈,异彩纷呈。

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事犹是,人亦然“,自然过渡到谈论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必需“共存相生”才能使得我们的人生异彩纷呈的问题,可以谈互相借力、合作的重要性,既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或者谈双赢的智慧。

作文秉承了“立德树人”的总则,注重社会飞速发展时期人与人之间、群体与全体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力合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是由“小我”走向“大我”,由“有我”至“无我”之境迈进的不二途径。

2019年北京卷高考作文2019年北京卷高考作文:韧性、色彩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

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

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②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的意义。

古诗、古文、择死与择生

古诗、古文、择死与择生

• ⑤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屈原 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人 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 有确认之标志。虽然“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心相知”,已将生乐死 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 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 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 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他是不会等到敌 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 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 时而高歌,徜徉在汩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屈 原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 【答案】 • B (此句应解释为:可惜啊,没有人凭着汉高祖那样的办法来制服对方)
•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者和勇者如果单单依靠智慧和勇气是难以平定天下的 • B.曹、孙、刘三方智勇相当,势均力敌,最终都不能取胜 • C.项羽曾经百战百胜,势不可当,最终因智勇耗竭而失败 • D.刘备策略不当,不善用人,意气用事,才能远不如刘邦 • 【答案】 • D(文中认为:“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
• 18.在横线上填写原文语句,并回答问题。(7分) • 本词中“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本词与 《归去来兮辞》中这两处字面相似的语句表达思想感情相同吗?为 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隐居山野的老人到底在想什么心事呢?回答是不忍心时光一年年地 虚度,不甘心两鬓的头发一天天增白,这就隐晦地写出了英雄报国 无门而只好空老山林的苦恼,实即对国事的忧虑,对南宋朝廷的不 满。

历届高考文言文满分作文四篇

历届高考文言文满分作文四篇

历届高考文言文满分作文四篇1.2001年:《赤兔之死》作者:蒋昕捷江苏南京13中理科班,因满分文言作文《赤兔之死》,被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破格录取。

这是近年来第一个获得高考作文满分的人,他作文的文言写法倍受瞩目。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

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

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

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

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

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作《龟虽寿》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吾心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

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

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

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

‘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

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

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

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

’其人诚信如此。

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

’吾敢不以死相报乎?”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

择死与择生阅读答案

择死与择生阅读答案

择死与择生阅读答案【篇一:河南省郑州四中高一竞赛试题(语文)】命题人:程雪立校对:蒙曌琦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主观题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n)....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b.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c.回首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曾几何时,双鬓已然秋霜!....d.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约十余年了。

b.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c.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

d.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4 为画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_______崖壁上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二、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国古代的咏花词的类型,虽然达到了逼真、传神的艺术境界,但多侧重于表现自然。

更多的咏花词佳作侧重于表现感情。

择生与择死议论文

择生与择死议论文

择生与择死议论文生与死,自古以来便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

择死者嘲笑择生者的不义,择生者却鄙夷择死者的固执。

在这两种思想碰撞得愈加激烈时,一个名叫“视死如归”的词杀了出来。

很快,它便为世人所熟知、认同,并注定了多数择生者臭名远扬的道路。

司马迁却是个例外,相反地,他和他的著作《史记》却是流芳百世,还被鲁迅先生称赞道“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嗯,太史公挺幸运的。

”这是我最初的想法。

然而后来我发现,其实所有择死者都是择生者,或者说,是择精神之生者。

司马迁的择生,亦是为了精神的永生。

宫刑,不仅能摧毁人的身体,更能毁灭人的精神,所以很多人宁可死,也不愿受此之辱。

但司马迁认为,身为史官,就应尽自己的义务,所以他视当时还未完成的《史记》如生命,不惜为它受尽屈辱。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报任安书》中的一句话。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远大的志向。

如果当年他选择了赴死,他也不过是因李陵之事处死的一个如蝼蚁般渺小的史官,也不会有《史记》这部惊世之作。

而当灭顶之灾降临到屈原头上时,他却选择了死。

他是一个诗人,亦是楚国的三闾大夫。

国家,便是他心中日日念想的东西。

国破家亡,自己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有些人说,屈原投江是因为不受楚王重用。

我一直不同意这个说法,从他被贬到投江,中间有那么长的一段时间,屈原只是高唱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抒发自己的愤懑,却也未曾想过自杀,这足以说明他心中还有对祖国的牵挂。

这样看来,倒是可以找出二人的共同点了。

他们或生或死,却都有着一份信念。

而这份信念的存亡,也关系着他们的生死。

人死不能复生,但精神可以长存。

无论为志求生的司马迁,还是以死明志的屈原,他们都用自身证明了:灵魂比肉体更为重要。

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他的人生,就如同过往烟云一般,走过即散,毫无意义。

不管一个人是生是死,只要他的精神永不消逝,那么他的人生就是丰富多彩的。

试问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哪个英雄是没有信念与目标的?。

2023上海市高三语文二模作文5篇

2023上海市高三语文二模作文5篇

2023上海市高三语文二模作文5篇2023上海市高三语文二模作文1没有波涛的海洋,绝不是真正的海洋;没有波折的生活,也绝不是真正的生活。

但是,山高高不过脚底,海宽宽不过航灯。

面对布满荆棘的人生,面对挫折与失败,我们应该毫不畏惧,知难而上,因为挫折也是人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人生充满着矛盾:幸福与痛苦,安乐与忧患,成功与失败……我们不希望在人生的旅程中出现磨难,每个人都希望生活之路没有丛生的荆棘,没有坎坷,没有失败与挫折,但能永远拥有幸福,安乐,成功……可是,大家可曾想到:挫折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丰富人的才能,使人坚强起来,从而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大责任。

人的一生中,常常会遇到挫折,但挫折又往往使一些人崛起,被世人所景仰。

翻开历史的画册我们就会发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压制侮辱苦难常常会成为砥砺人生的坚石。

屈子被放逐而写《离骚》司马迁忍辱撰《史记》孙膑负重完成了《孙膑兵法》……所有这些,使人们不得不承认挫折对他们崛起的重大作用。

正是挫折使他们成为“人上人”。

亚圣孟子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起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面对挫折,更重要的是在挫折中磨炼自己。

这是因为: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有志者则是前进的动力。

正像贝弗里奇说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是肉体上的痛苦,则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接受痛苦,面对的就是事实;寻找超越的办法,面对的就是未来。

一个人对挫折的态度只有两种:一种是可以面对挫折,并将挫折因势利导引入到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轨道上去;另一种是不能面对挫折,而是逃避它,甚至发怒,抱怨,绝望。

有人说:“如果世界上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倘若我们深知这一点,就应该使自己有所准备,训练自己掌握一定的本领用以战胜将要面临的困难。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只有面对某种绝望的挑战,或者人类生存受到可怕的威胁时,文明才会升华。

择生择死择心

择生择死择心

19神州文学择生,择死,择心韩馨逸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屈子曾以《天问》问生死,并义无反顾地做出“吟《怀沙》,抱石而沉汨罗”的抉择。

以乱世中最耀眼星辰的姿态,华丽的绽放了一瞬,徒留千古《离骚》绝唱,与千古生死之择。

人固有一死,凭一死名垂千古者也不在少数。

屈子身后不过百年,便有荆轲刺秦,易水萧萧;也有项王自刎,愧见父老。

更不必说煤山歪脖树下怨魂犹在,也不必说“去留肝胆两昆仑”泣血史书。

不论慷慨赴死或是从容就义,这些人的逝去为死亡镀上了一层神圣的金色,成为贞烈与坚定的象征。

可与此同时,有的人死的却是臭名昭著:纣王荒淫残暴,朝歌被破鹿台自焚;庞涓妒害同门,马陵之困提剑自刎。

这些人的死,不是被冠以逃避既是罪有应得的骂名。

这完全相反的结论引人深思:死,其意何在?.而活着,同样有着哲学意义上的悖论。

与屈原相对,最典型的便是宫刑后坚持写史的司马迁。

这类人不在少数,甚至其中出名的比以死明志的还多:韩信开胯之辱,勾践卧薪尝胆,姬昌食子肉糜……最为卓绝的还是苏武牧羊十九年,持节北海终不屈之典故。

这些人被誉为忍辱负重之辈,那自然也有苟且偷生之人:阿斗刘禅,乐不思蜀,与贤相孔明对比着一直被骂到现在,祖祠中都没能留住一席之地;慈禧迂腐懦弱,躲在深宫任由列强瓜分国土,使人心尽失,遗臭万年。

生的意义,较之与死,似乎更为复杂。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之中参不透的奥义,在赵氏孤儿案中,似乎有了更加清晰的阐示。

公孙杵臼与程婴,二人均是赵朔挚友,同样的青史留名,却是一个择死,一个择生。

公孙在屠岸贾面前灿然壮烈的牺牲,掩护程婴成功换婴逃入深山;而程婴背着卖妻弃友的骂名抚养遗孤长大,冤案昭雪才得以安然离去,同样是牺牲,却淡然辛酸。

没人能在这二人之间分出优劣忠奸———因为尽管使用的方式不同,但他们却殊途同归。

为何生?为何死?生死的意义在于实现超脱其本身的价值,当有了舍生忘死的追求之后,生死本身才珍贵而伟大。

鲁迅命途多舛,曾想以抄碑度过余生,如果不是为了无尽的远方与无数的人们,他只会消散于民国乱世;正因为他以这些与其本身利益无关的东西为己任,他的存在才会被人尊敬,他的逝世才会被人祭奠。

高考满分文言文作文

高考满分文言文作文

1.赤兔之死蒋昕捷(2001年高考作文,江苏南京考生)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

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

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

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

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

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作《龟虽寿》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吾心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

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

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

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

‘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

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

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

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

’其人诚信如此。

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

’吾敢不以死相报乎?”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

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

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乎?”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择死与择生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或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

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几时就牵襻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值得商榷。

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

这个偏差或许是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于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

政治家与政客不同,正是由于前者的献身是别无选择的,后者却是投机的。

屈原身为三闾大夫,是楚国的决策大臣,他不能承受楚国蒙受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

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

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下作品“薪火传人”。

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

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惟一的坚持。

他是把对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的。

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诗人的事业,可以不与某一个具体的朝廷和君王相联系,相始终。

屈原的这种始终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惟一坚持。

“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

虽然“哀莫哀生别离,乐莫乐心相知”,已将生乐死苦、留恋人世的滋味体会尽致,但是,主动迎接死亡,“在不可选择中进行选择”的精神依然确立。

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

屈原即是著名的范例。

他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进入,被俘受辱而死的。

他认为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独立的死。

头戴巍峨之冠,身着兰草香服,时而悲吟,时而高歌,倘佯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赴死。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

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

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

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

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

他选择生。

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一一接受宫刑。

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

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分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却执意要做民间第一史家。

当时虽没有明文不准平民“写史”,但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他选择受刑忍辱,弃政从文,从匍匐子地的殿臣中直起身子做人。

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乏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越。

他不愧为敢于在朝堂上和禁锢人臣的君臣伦理观念决裂的杰出代表!弃一帝而得天下千秋,伟哉司马迁!屈原择死,史迁择生,都是崇高的。

他们择死与择生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

推荐电影:《生命之树》《活着》《返老还童》《转山》《雨人》《给上帝的信》《面纱》《忠犬八公的故事》《美丽人生》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二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

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

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

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

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

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

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

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只留给我痛侮,丝毫也没有骄傲。

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

”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万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选自《我与地坛》“依我看,她的病只有一成希望。

”他说,一面把体温表里的水银甩下去。

“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

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生意,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

你的这位小姐满肚子以为自己不会好了。

她有什么心事吗?”医生说,“我一定尽我所知,用科学所能达到的一切方法来治疗她。

可是每逢我的病人开始盘算有多么辆马车送他出殡的时候,我就得把医药的治疗力量减去百分之五十。

要是你能使她对冬季大衣的袖子式样发生兴趣,提出一个总是,我就可以保证,她恢复的机会准能从十分之一提高到五分之一。

”——选自《最后的常春藤叶》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旁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救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

……——《指南录后序》敬畏生命张全民①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

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的深彻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②高中时候,我家后院的墙洞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

不知为什么,我心里竟产生了一种残酷的想法,悄悄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

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

我不知道它有没有死,但那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

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

我无法表达我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的卑劣,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显得很可笑,但是,对我来说,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逐渐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