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水中煤基多孔炭孔隙形成过程的研究

合集下载

《超临界CO2气爆致裂低渗透煤体增透特性研究》范文

《超临界CO2气爆致裂低渗透煤体增透特性研究》范文

《超临界CO2气爆致裂低渗透煤体增透特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煤炭资源的日益紧张和开采难度的不断增加,低渗透煤体的开采成为煤炭工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了提高低渗透煤体的开采效率和产量,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各种有效的增透技术。

近年来,超临界CO2气爆致裂技术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低渗透煤体的增透研究中。

本文旨在研究超临界CO2气爆致裂低渗透煤体的增透特性,为该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低渗透煤体由于其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导致开采难度大、产量低。

传统的开采方法往往难以满足现代煤炭工业的需求。

超临界CO2气爆致裂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增透技术,具有独特的优势。

超临界CO2具有较高的扩散性和溶解性,能够有效地渗透到煤体内部,通过气爆作用致裂煤体,从而提高煤体的渗透性。

因此,研究超临界CO2气爆致裂低渗透煤体的增透特性,对于提高低渗透煤体的开采效率和产量,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超临界CO2气爆致裂低渗透煤体的增透特性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实验部分:首先,制备低渗透煤体样品,并进行基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测试。

然后,通过超临界CO2气爆致裂实验,观察煤体在气爆作用下的变化过程和增透效果。

同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压力、温度等参数,为后续的数值模拟提供依据。

2. 数值模拟部分:建立低渗透煤体模型,运用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理论,对超临界CO2在煤体内的扩散、溶解和气爆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通过模拟结果,分析超临界CO2气爆致裂的机理和增透效果。

3. 数据分析与讨论:对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讨论超临界CO2气爆致裂的影响因素和增透机制。

同时,对比不同条件下的增透效果,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超临界CO2气爆致裂实验,观察到低渗透煤体在气爆作用下的变化过程。

在气爆过程中,超临界CO2迅速渗透到煤体内部,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致裂煤体,形成更多的孔隙和裂缝。

多孔碳基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多孔碳基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多孔碳基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多孔碳基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吸波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多孔碳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优异的吸波性能,在电磁辐射吸波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介绍多孔碳基材料的制备方法,并重点讨论其吸波性能的研究进展。

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模板法、气相沉积法和离子溶液法等。

其中,模板法是常用的一种制备多孔结构的方法。

通过选择不同的模板材料和碳源,可以制备出不同孔径和孔隙度的多孔碳材料。

例如,利用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先通过溶胶凝胶法包埋模板,再通过炭化处理得到多孔碳材料。

气相沉积法则是通过控制碳源的热解过程,在特定的温度和气氛条件下,使碳源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直接沉积形成多孔碳材料。

离子溶液法是一种独特的制备多孔碳材料的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离子溶液和电解质,在特定的电压条件下,在金属基体上电沉积碳材料,形成多孔结构。

多孔碳材料的吸波性能主要受孔结构、孔隙度和表面形态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者们通过调控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条件,优化孔结构和孔隙度,以实现更好的吸波性能。

研究表明,孔径在0.1~1毫米范围内的多孔碳材料对较低频率的电磁波吸收效果较好,而孔径小于0.1毫米的多孔碳材料对较高频率的电磁波吸收效果更佳。

此外,控制多孔碳材料的表面形态也可以改善其吸波性能。

通过在多孔碳材料的表面修饰金属或氧化物等吸波材料,可以增加与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提高吸波性能。

多孔碳材料的吸波机理主要包括电磁波的多次反射、多次折射和电子磁场的吸收等过程。

当电磁波通过多孔碳材料时,由于多孔结构的存在,电磁波会在孔壁上发生多次反射和折射,形成相位差,从而导致电磁波的衰减。

此外,多孔碳材料中的碳材料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电磁波吸收能力。

碳材料中的共轭π电子体系和分子内结构的共振效应可以使碳材料对电磁波产生能带吸收,实现吸波性能。

目前,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吸波性能的研究还存在一些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反应动力学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反应动力学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反应动力学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煤炭超临界水气化反应动力学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是一个涉及化学、物理和工程热力学等领域的研究课题。

该研究旨在深入了解超临界水环境下煤炭气化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特性,为优化煤炭超临界水气化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实验部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实验装置搭建:建立一个能够模拟超临界水环境的实验装置,包括反应器、加热系统、压力控制系统等。

2. 实验材料准备:选择合适的煤炭样品,进行破碎、筛分和干燥等预处理,以便后续实验使用。

3. 实验操作:在设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将煤炭加入反应器中,观察并记录气化反应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如温度、压力、气体产物组成等。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拟合,提取有关反应速率常数、活化能等动力学参数的信息。

数值模拟部分则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等数值模拟方法,对超临界水气化反应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数值算法,对反应器内的流动、传热、传质等物理过程进行模拟,预测反应过程的动力学行为和产物分布。

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可以深入了解超临界水气化反应的动力学特性,为优化煤炭超临界水气化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此外,该研究还可为其他涉及超临界流体应
用的领域提供借鉴和参考,如生物质转化、化学反应工程等。

多级孔炭的制备

多级孔炭的制备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1.1多孔炭的定义、分类及研究背景根据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定义,多孔炭材料(porous material) 可根据它们孔直径的大小分为三类:孔径大于50nm的孔为大孔材料(macropore material),孔径小于2nm 的孔为微孔材料(micropore material),孔径介于2nm~50nm的孔为介孔材料(mesopore material)[1]。

多级孔炭材料是指具有不同孔隙结构的新型炭素材料。

多孔炭材料具有耐高温、耐酸碱、导电、导热等一系列特点,已在气体和液体的精制与分离以及电子工业、生物材料和医学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孔炭材料的应用领域在不断的扩展,近年来还陆续开发了适用于各种不同应用目的的多孔炭材料新品种,除作为吸附、分离材料外,作为催化材料、电子能源材料、生物工程材料的应用也陆续得到研究和开发,人们对于多孔炭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多孔炭材料是一种最常用的吸附剂,通常由煤炭或木材加工而成。

多孔炭材料以其价廉和性能优越,在废水处理、吸附催化、催化载体、超级电容器等[2~6]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而原有原材料煤炭和木材随着世界资源的紧张和森林保护意识的加强,显得尤为短缺。

因此,开发新型原材料制备多孔炭材料是当前研究的的热点方向,国内外学者探讨了采用椰壳、果皮、废旧轮胎、沥青等制备多孔炭材料[7~10],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具有不同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的多孔炭作为一种功能性炭材料,其在不同领域的用途也比较明确。

以微孔(<2nm)为主的多孔炭材料主要吸附小分子,可用于气体分离与纯化、吸附储存天然气等;以中孔(2~50 nm)为主的多孔炭材料能够吸附大分子,可担载触媒、药剂,用作化学反应的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离子交换材料和电极材料等;以大孔(>50 nm)为主的多孔炭材料可担载细菌、微生物,使无机炭材料发挥生物机能,还可用作绝热、隔音材料等[11]。

超临界流体活性炭再生技术

超临界流体活性炭再生技术

超临界流体活性炭再生技术提要:根据超临界流体的基本性质,阐明了超临界流体再生活性炭的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同时,介绍了国外该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1 超临界流体再生活性炭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优势超临界流体(SCF)的特殊性质和其技术原理确定了它用于再生活性炭的可能性。

例如,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对非极性物质烷烃、中等极性物质包括多环芳烃(PAHs)和多氯联苯(PCBs),醛类、酯类、醇类、有机杀虫剂和脂肪等均为良好的溶剂[1]。

SCF对吸附态的液相有机物分子的可溶解性与 SCF对活性炭固体的不溶解性[2]构成了该技术方法的基础。

同时,有机物分子在SCF中可以快速扩散和减压(或变温)易于分离与富集,提供了该技术应用的可能性。

依据SCF萃取原理,在工艺上可以建立SCF再生活性炭的基本过程,即利用SCF作为溶剂,将吸附在活性炭上的有机物扩散与溶解于SCF之中。

根据流体性质依赖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可以将有机物与SCF有效地分离,从而达到饱和活性炭的再生。

根据具体情况,在工艺安排上可以实现间歇操作或连续操作。

超临界流体可以一次性利用,也可以循环使用。

显然,在实际应用中,循环式连续操作更为合理。

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已证明SCF再生方法优于传统的活性炭再生方法,表现在以下方面:(1)温度低,SCF吸附操作不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和活性炭的原有结构,在吸附性能方面可以保持与新鲜活性炭一样;(2)在SCF再生中,活性炭无任何损耗;(3)SCF 再生可以方便地收集污染物,利于重新利用或集中焚烧,切断了二次污染;(4)SCF再生可以将干燥、脱除有机物操作连续化,作到一步完成;(5)SCF再生设备占地小、操作周期短和节约能源。

2 超临界流体再生典型工艺流程SCF活性炭再生工艺是建立在其基本原理和实际要求上的。

根据不同情况,它的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和控制方法有所不同。

图1中给出了一般超临界流体再生活性炭的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

基于超临界流体技术的载药多孔材料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

基于超临界流体技术的载药多孔材料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

基于超临界流体技术的载药多孔材料制备及应用基础研究超临界溶液浸渍法(supercritical solution impregnation, SSI)是一种利用超临界C02将小分子物质负载到载体基质中的技术。

目前主要应用于布料印染和木材浸渍等领域,在缓控释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较少,相关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将SSI过程应用于多种多孔结构聚合物载体,开发了一种制备多孔缓控释给药系统的方法。

全文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SSI过程原理研究及利用SSI过程将药物负载多孔材料应用于缓控释给药系统。

第一部分:选取地塞米松作为模型药物,左旋聚乳酸(poly(l-lactic acid), PLLA)作为聚合物载体,考察了SSI过程中C02、药物和聚合物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SSI过程原理。

(1)药物与C02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用静态法测量了地塞米松在超临界C02中的溶解度,选用四种半经验模型对地塞米松的溶解度数据进行了关联,并计算了地塞米松在超临界CO2中的扩散系数。

在温度313.2-323.2 K,压力10.0-25.0MPa范围内,地塞米松溶解度最小值为1.21×10-6 mol/mol,最大值为1.52×10-6mol/mol,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对溶解度影响较复杂。

夹带剂的加入有助于地塞米松在超临界C02中的溶解,当使用3%的乙醇作为夹带剂,相应地将地塞米松溶解度提高到1.97×10-6 mol/mol-2.98×10-6 mol/mol之间。

四种半经验模型都能较好地关联地塞米松在有/无夹带剂条件下的溶解度实验数据。

在温度313.2-333.2 K、压力10.0-25.0 MPa条件下,计算得到地塞米松在超临界C02中扩散系数在0.50×10-8-2.04×10-8m2/s范围内,并与温度和压力相关。

(2)C02与PLLA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在线图像采集法测量超临界CO2环境下PLLA的溶胀率,计算得到了C02在PLLA中的吸附量以及扩散系数。

煤沥青基多孔碳的制备及其储能应用研究

煤沥青基多孔碳的制备及其储能应用研究

煤沥青基多孔碳的制备及其储能应用研究煤沥青基多孔碳的制备及其储能应用研究引言:近年来,能源储存领域的发展迅速,储能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碳材料,由于其丰富的资源、优异的化学和物理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储能。

尤其是煤沥青基多孔碳材料因其在电容器、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储能设备中的广泛应用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煤沥青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储能性能以及应用研究进行综述,并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

一、煤沥青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煤沥青作为一种常见可再生资源,其廉价、丰富可再生性使其成为制备多孔碳材料的理想原料之一。

目前,煤沥青基多孔碳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碱溶液活化法、物理模板法及化学气相沉积法等。

碱溶液活化法通过在煤沥青中添加碱性活化剂,在高温下进行活化反应,利用煤沥青的炭化性质生成多孔结构的碳材料。

物理模板法则先制备出模板材料,如硅胶、纳米材料等,再利用煤沥青与模板材料的复合与炭化过程形成多孔结构。

化学气相沉积法则通过将煤沥青蒸发成气体并与化学气相反应生成高表面积的多孔碳。

不同的制备方法有其各自的优势与适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二、煤沥青基多孔碳的储能性能研究1. 电容性能:煤沥青基多孔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孔隙度的特点,可提供大量的有效活性材料表面用于储能。

多孔结构增加了阳离子的扩散速率,提高了电容性能。

研究表明,碳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隙度与电容性能具有正相关关系。

2. 锂离子电池性能:煤沥青基多孔碳材料具有较高的导电性和储锂能力,可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研究发现,碳材料的孔隙结构对锂离子扩散速率和电池循环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多孔结构有利于锂离子在材料内部的嵌入和脱嵌,提高了电池性能。

3. 超级电容器性能:煤沥青基多孔碳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导率和快速充放电特性,可用于制备超级电容器。

研究表明,碳材料的孔隙结构和导电性对超级电容器性能至关重要。

多孔结构能够提供更多的储能空间和更短的离子传输路径,从而提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

一种超临界水制备薄层多孔g-CN的方法[发明专利]

一种超临界水制备薄层多孔g-CN的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超临界水制备薄层多孔g-CN的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李菊英,张月超,钱正芳,丁腾达,钱毅光,高小中,程亚楠,黄晓桐,潘伟杰
申请号:CN202011257174.8
申请日:20201111
公开号:CN112320771A
公开日:
20210205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水制备薄层多孔g‑CN的方法,涉及光催化材料制备技术领域。

该方法首先将g‑CN前驱体置于超临界水中,完成热缩聚,得到初步产物g‑CN粉体,再通过升温加压进一步加深水的超临界状态,同时通入气体进行反应,最终得到超薄多孔g‑CN。

本发明利用超临界水强水解、高膨胀的特性,在同一釜体内分阶段实现超薄多孔g‑CN的制备。

本发明操作过程中通入惰性气体(氧化气体),可通过层间膨胀剥脱(氧化分解)得到超薄多孔g‑CN。

本发明操作简单,反应速率快,产物生成率高,在密闭空间内完成材料制备,所得g‑CN纯净,可应用于吸附和催化领域。

申请人:深圳大学
地址: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李莹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煤或生物质在超临界水中的转化

煤或生物质在超临界水中的转化

煤/生物质在超/亚临界水中的转化摘要:由于超/亚临界水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煤或生物质在超/亚临界水的转化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利用生物质能的方法,由于其较高的能量利用率和环保特性,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对于煤或生物质在超临界水中的转化技术现状,指出此技术有望成为新一代的煤或生物质的转化技术。

超临界水(SCW)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总体趋势为密度、粘度、介电常数及对极性无机物的溶解度大大减小,扩散系数、对有机物及气体的溶解度大大增加,这使得具有高的扩散性,使反应体系相界面消失,从而表现出极高的反应活性,基于此,超临界水作为反应介质具有反应速度快、转化效率高等特点。

近年来,使用SCW对煤和生物质进行洁净转化得到了广泛关注,如煤的水热处理;SCW中煤的气化、液化、萃取、脱硫等。

SCW物质过程的潜在优势是能够快速加热有机物料,减少焦炭生成,提高转化率。

其另一个主要优点是高压、高密度的SCW溶液是有机物料气化的理想介质。

1、超临界水性质水的临界温度TC=374.2℃,临界压力为PC=22.1MPa。

当体系的温度和压力超过临界点时,称为超临界水(supercritical water, SCW)。

当体系的温度处于150~370℃,压力处于0.4~22.1MPa,称为近临界水(near-critical water, NCW)。

水的密度是关键参数,它影响水的介电常数、离子积、粘度、溶解度、分子体积、扩散系数、离子化等。

在超临界状态下:压力一定时,当水的温度升高,密度会减小。

温度一定时,当水的压力升高,密度会增大。

相对来说,近临界水需要的温度和压力都较低;作为溶剂,对有机物的溶解性相当于丙酮或乙醇;近临界水的介电常数介于常态水和超临界水之间,因此,近临界水足以既能溶解盐,又能溶解有机物:水与产物易分离,用于分离纯化的耗费很小。

而超临界水极象一个中等强度极性的有机溶剂. 在常规水中易溶解的无机物在超临界水中的离解常数和溶解性却很低. 有机物和气体与超临界水可完全混溶。

【CN109761233A】一种超临界或亚临界水处理白酒糟制备活性炭的方法和装置【专利】

【CN109761233A】一种超临界或亚临界水处理白酒糟制备活性炭的方法和装置【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164403.2(22)申请日 2019.03.05(71)申请人 太原科技大学地址 030024 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瓦流路66号(72)发明人 王齐 张小娟 胡建水 智翠梅 (74)专利代理机构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代理人 申艳玲(51)Int.Cl.C01B 32/324(2017.01)C01B 32/342(2017.01)C01B 32/39(2017.01)(54)发明名称一种超临界或亚临界水处理白酒糟制备活性炭的方法和装置(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临界或亚临界水处理白酒糟制备活性炭的方法和装置。

在反应器中放入经100目筛(150μm)并称量好的10~15g酒糟原料,储水罐中装入去离子水;实验装置安装完成之后,打开高压泵,向反应装置中输入去离子水,待装置出水口有水流出后关闭针型阀,打开背压阀升压进行试漏,保持20~30min,试漏完成之后卸压,打开冷凝水,开始升温,等达到设定的温度后保持恒温,然后升压成超临界或亚临界态的水与酒糟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卸压并关闭冷凝水,待反应器冷却到室温后将物料取出并干燥得到活性炭产物。

本发明缩短反应时间,实现了炭化活化一体,操作简便;节约了活化剂成本,不造成环境污染。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CN 109761233 A 2019.05.17C N 109761233A1.一种超临界或亚临界水处理白酒糟制备活性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反应器中放入经100目筛筛分后并称量好的10~15g酒糟原料,储水罐中装入去离子水;实验装置安装完成之后,打开高压泵,向反应装置中输入去离子水,待系统出水口有水流出后关闭针型阀,打开背压阀升压进行试漏,保持20~30min,试漏完成之后卸压,打开冷凝水,开始升温,等达到设定的温度后保持恒温,然后升压成超临界或亚临界态的水与酒糟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卸压并关闭冷凝水,待反应器冷却到室温后将物料取出并干燥得到活性炭产物。

超临界CO2作用下煤的孔隙结构变化规律试验研究

超临界CO2作用下煤的孔隙结构变化规律试验研究

超临界CO2作用下煤的孔隙结构变化规律试验研究李波;任永婕;张路路;孙东辉【摘要】为了研究不同超临界条件下煤体孔隙结构的变化规律,采用控制变量法,改变超临界条件下的温度、气体压力、处理时间,探讨超临界CO2对煤体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超临界CO2作用前后煤体渗透率受处理时间的影响很大,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渗透率先降低后逐渐增大,约10 h后趋于稳定,超临界条件下单一改变压力或者温度对煤样渗透率的影响不大;超临界CO2作用对煤体的微观孔隙结构产生了损伤,孔隙度明显提升,提高百分比为96%,大孔和中孔所占比例提高,超临界CO2作用对孔起到了一定的疏孔扩孔的作用,从而有利于瓦斯的抽采.【期刊名称】《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37)005【总页数】7页(P33-39)【关键词】超临界CO2;渗透率;压汞;孔隙结构【作者】李波;任永婕;张路路;孙东辉【作者单位】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南焦作454000;华北科技学院河北省矿井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河北燕郊065201;深井瓦斯抽采与围岩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南焦作454000;煤炭安全生产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省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南焦作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7120 引言近年来,CO2对煤体的增透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置换和驱替煤层中瓦斯,CO2驱替煤层中瓦斯在试验及理论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吴世跃等[1]从理论上研究了注气开采煤层气的增产机制,对CO2和N2在静态下的注气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

李向东等[2]根据煤储层吸附-解吸机理,进行了煤层注CO2驱替CH4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O2吸附能力高于CH4,CO2可以将CH4从煤的微表面置换出来。

超临界条件下煤中瓦斯吸附孔径特征

超临界条件下煤中瓦斯吸附孔径特征

超临界条件下煤中瓦斯吸附孔径特征曾春林;岳高伟;霍留鹏;王宾宾【摘要】采用高低温瓦斯吸附解吸试验测试系统,在超临界温度下测试了煤的瓦斯吸附等温线,并基于DRK吸附理论,从低压到高压以分段拟合的方法得到瓦斯吸附参量,并计算分析瓦斯吸附的孔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降低,煤对瓦斯的吸附能力增强.在低压条件下,甲烷分子优先吸附在孔径较小的孔中,而在高压时气体分子开始吸附在孔径较大的孔中.在相同吸附温度下,从低压到高压吸附瓦斯在煤孔隙中的覆盖面积增大,吸附瓦斯的平均孔径也逐渐增大.吸附覆盖面积和平均孔径均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即降低温度,煤表面能量均匀性增大,吸附能力增强.【期刊名称】《煤矿安全》【年(卷),期】2018(049)005【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瓦斯吸附解吸;DRK方程;平均孔径;覆盖面积;超临界温度【作者】曾春林;岳高伟;霍留鹏;王宾宾【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河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712煤是一种包含微孔和大孔系统的双重孔隙介质,使得煤对瓦斯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

大量煤体吸附瓦斯的实验表明,煤与瓦斯吸附体系的吸附等温线均呈现Ⅰ型吸附等温线特征[1-2],即:煤对瓦斯的吸附量不是压力的单增函数,而是存在1个极大值。

煤体内的孔隙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煤的吸附性和渗透性,从而影响煤层瓦斯的吸附与运移[3-4]。

但一般煤的孔径分布范围极大,基于煤-瓦斯作用效应,B.B霍多特将煤的孔隙分为 4类[5]:微孔(<10 nm)、小孔(10~100 nm)、中孔(100~1 000 nm)和大孔(>1 000 nm)。

众多学者研究认为煤中瓦斯吸附和扩散均主要发生在微孔和小孔中[1,3,5],但在吸附瓦斯过程中,不同平衡压力下各种孔径对吸附瓦斯的贡献却不同,Stoeckli[6]、Fritzsche[7]、Zhou[8]等通过实验测试和理论分析研究了从低压到高压活性炭的吸附孔径变化特征。

《超临界CO2在不同阶煤层中的渗流规律及煤体变形特征研究》

《超临界CO2在不同阶煤层中的渗流规律及煤体变形特征研究》

《超临界CO2在不同阶煤层中的渗流规律及煤体变形特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对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技术的不断追求,超临界CO2技术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工程领域,尤其是在煤层气开采和煤层中超临界CO2的渗流规律研究方面。

本文旨在探讨超临界CO2在不同阶煤层中的渗流规律及煤体变形特征,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背景煤层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开采过程中涉及到的超临界CO2渗流规律及煤体变形特征是研究的重点。

不同阶煤层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结构特征存在差异,这导致超临界CO2在不同阶煤层中的渗流规律和煤体变形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因此,对不同阶煤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超临界CO2在不同阶煤层中的渗流规律(一)低阶煤层在低阶煤层中,超临界CO2的渗流规律主要受煤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能的影响。

由于低阶煤层孔隙度较大,渗透率较高,超临界CO2在低阶煤层中的渗流速度较快。

然而,随着渗流的进行,煤层中的水分和气体可能对渗流规律产生影响,导致渗流速度逐渐降低。

(二)中高阶煤层与低阶煤层相比,中高阶煤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低。

因此,超临界CO2在中高阶煤层中的渗流速度较慢。

然而,中高阶煤层的结构较为致密,对超临界CO2的吸附能力较强,可能导致渗流过程中出现非线性渗流现象。

此外,中高阶煤层的变形特征也较为明显,对渗流规律产生影响。

四、煤体变形特征研究(一)低阶煤层变形特征低阶煤层的变形特征主要表现为孔隙的扩张和压缩。

在超临界CO2渗流过程中,由于超临界CO2的物理性质与煤层孔隙中的气体和水不同,可能导致孔隙的扩张或压缩。

这种变形可能导致煤层渗透性能的改变,进而影响超临界CO2的渗流规律。

(二)中高阶煤层变形特征中高阶煤层的变形特征主要表现为裂隙的产生和扩展。

在超临界CO2的作用下,中高阶煤层可能发生脆性变形,产生裂隙。

这些裂隙的存在将进一步影响超临界CO2的渗流路径和速度。

同时,由于中高阶煤层的吸附能力强,可能导致煤体在渗流过程中发生显著形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0253⁃2409(2015)09⁃1025⁃07 收稿日期:2015⁃05⁃19;修回日期:2015⁃07⁃06㊂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1AA 05A 201)㊂ 联系作者:毕继诚,E -mail :bijc @ ㊂超临界水中煤基多孔炭孔隙形成过程的研究周娴娴1,2,曲 旋1,张 荣1,毕继诚1(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 0300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摘 要:在半连续超临界水反应器(SCWR )中考察了不同温度㊁反应时间下昭通褐煤的转化特性,结合半焦有机官能团及碳微晶结构分析,推测在超临界水中半焦孔隙的形成过程以及煤中矿物质的作用㊂结果表明,超临界水首先快速萃取出褐煤热解产物,促进了半焦石墨化,形成良好的炭素前驱体,此过程对半焦孔结构基本无作用;当温度高于550℃,炭素前驱体发生气化反应,产生了较多的C -O -C 交联结构,比表面积明显提高,逐渐形成多孔炭材料;脱灰后的煤在升温过程中具有更高的萃取率,形成有利于微孔产生的炭素前驱体,煤中的矿物质更有利于中孔的形成㊂关键词:超临界水;褐煤;多孔炭;萃取;热解;气化中图分类号:TQ 536.1 文献标识码:APore evolution of coal based porous carbon in supercritical waterZHOU Xian⁃xian 1,2,QU Xuan 1,ZHANG Rong 1,BI Ji⁃cheng 1(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Conversion ,Institute of Coal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aiyuan 030001,China ;2.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China )Abstract :The influences of temperature ,time ,and mineral matter on conversion of lignite in a semi⁃continuous supercritical water reactor (SCWR )were investigated.The evolution of pore during reaction in SCWR was deduced with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and Raman spectra characterization.It is found that supercritical water can quickly extract the volatile from coal under low temperature ,which promotes char graphitization and formation of carbon precursor.When temperature is above 550℃,more C -O -C cross⁃linking structures are formed ,accompanied by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surface area.The extraction yield of deashed coal is relatively high during pyrolysis process and more micropores are formed compared with raw coal.Furthermore ,mineral matter in coal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mesopore.Key words :supercritical water ;lignite ;porous carbon ;extraction ;pyrolysis ;gasification 中国低阶煤储量丰富,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㊁新疆东部和云南等偏远地区㊂由于低阶煤含水量高㊁发热量较低,干燥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热量,直接燃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带来环境问题[1]㊂采用超临界水(SCW )对高水含量物料进行转化和利用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2~4]㊂SCW 对大部分的有机物和气体都具有很好的溶解性[5],消除了反应界面之间的传质阻力㊂此外,SCW 的扩散和传热系数高,使得化学反应速率能够显著提高[6~8]㊂超临界水处理技术用于低阶煤转化,可以省去高耗能的干燥脱水过程,同时能够减轻常规利用过程中粉尘及有害气体对环境的影响㊂从1984年Deshpande 等[9]采用超临界水对煤进行萃取获得油品开始,陆续开展了超临界水萃取㊁气化㊁重整等研究㊂但是工作主要集中考察反应条件对气相或液相产物收率的影响,对半焦结构的研究较少㊂Wu等[10,11]对还原性煤和弱还原性煤SCW 萃取进行研究,发现500°C 下随着压力升高,萃取率逐渐提高,还原性煤的转化率低于弱还原性煤,同时还原性煤的半焦比表面积低于弱还原性煤㊂对萃取半焦进行XPS 分析,发现半焦表面的氧主要以C -O 形式存在㊂文献[12~16]对椰壳㊁槟榔核㊁橄榄核㊁酚醛树脂纤维及无烟煤等原料的炭化半焦进行SCW 活化,发现在较低的温度下(600℃),半焦即发生气化反应,不仅能在半焦表面反应,同时能够更快地渗透到半焦内部㊂与水蒸气活化相比,在SCW 中反应的活化能低,半焦的活化(气化)速率快㊂对比相同转化率下SCW 和水蒸气活化半焦含氧官能团,发现SCW 中产生更多的酚羟基和醚键官能团,因此,能够在更低的转化率下获得富含微孔的活性炭材料㊂随着转化率进一步提高,SCW 中活化半焦的中孔增加幅度明显高于相同转化率下水蒸气活化半第43卷第9期2015年9月燃 料 化 学 学 报Journal of Fuel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Vol.43No.9Sep.2015焦[17,18]㊂采用不同原料制备的半焦在超临界水中反应的活化能不同,说明炭素前驱体的结构会影响半焦在SCW 中的反应㊂虽然SCW 在萃取和气化过程中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反应温度较低(700℃以下),势必会残留大量未转化的半焦,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实现半焦制备多孔炭材料,能够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㊂已有研究结果表明,SCW (温度550℃以上)对半焦有很好的造孔作用,但是对原煤在SCW 中转化,孔隙的形成过程研究报道较少㊂研究在半连续反应器中,考察了温度㊁反应时间及矿物质对褐煤转化的影响,对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半焦进行结构分析,探讨褐煤在超临界水中转化机理和半焦孔隙形成过程㊂1 实验部分1.1 实验原料选取云南昭通褐煤为实验原料,原煤首先在30~40℃烘箱中干燥24h ,然后将煤磨碎,筛分80~160目的煤样储存在干燥器中备用㊂脱灰煤制备方法参考文献[19]㊂原煤和脱灰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见表1㊂表1 原煤和脱灰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Table 1 Proximate and ultimate analysis of samplesSample Proximate analysis w /%Ultimate analysis w daf /%M ad A d V daf C H N S O aRaw coal 15.420.855.760.85.41.71.031.1Deashed coal 3.71.456.162.65.41.50.729.8a:by difference1.2 实验步骤及表征方法1.2.1 实验过程超临界水反应器装置示意图见文献[20]㊂在半连续反应器中,反应器升温升压过程见图1㊂图1 反应器温度和压力随时间的变化Figure 1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of thereactor with time(600℃,25MPa as an example ) 首先将反应器加热到150℃,保证水通过煤层时为水蒸气状态㊂用高压泵以一定流量连续泵入去离子水,使整个反应系统的压力达到设定压力㊂待压力达到设定压力后,关闭高压泵,同时打开电炉使反应器以30℃/min 的速率升温到反应所需温度;待温度和压力都达到设定条件后,再次打开高压泵,以一定流量泵入去离子水,开始计时反应㊂在整个过程中,反应系统压力通过截止阀调节,保证压力维持在所设定压力(实验反应压力均为25MPa )㊂待反应停止后,关闭高压泵,打开截止阀,使系统压力迅速降至常压,用高压氮气吹扫反应系统,收集产生的液体和气体㊂待反应器冷却到常温后取出固体产品,储存在干燥器中留作分析㊂H 2㊁CO ㊁CH 4和烃类气体采用气相色谱分析,CO 2采用奥式气体分析仪分析,气体体积采用排水法确定㊂液体中的碳采用muti N /C 2100TOC 分析仪分析㊂煤样和半焦中的C ㊁H ㊁N ㊁S 含量采用德国Vario EL 元素分析仪测定㊂碳转化为气相产物的转化率以及煤转化率分别按照下列公式计算:x ()C =12×V ×C CO 2+C CH 4+C ()CO +24×V ×C C 2+36×V ×C C éëêêùûúú322.4×m C ()×100×100%(1)x ()coal =1-mchar m æèçöø÷coal ×100%(2)式中,x (C )为碳转化到气相的转化率;V 为出口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L ;C CO 2㊁C CH 4㊁C CO ㊁C C 2㊁C C 3分别表示CO 2㊁CH 4㊁CO ㊁C 2㊁C 3的体积分数,%;m C 为煤中碳的质量,g ;x ()coal 为煤的转化率,%;m char 为反应后半焦的质量,干基基准,g ;m coal 为煤的质量,干基基准,g ㊂1.2.2 表征方法煤和半焦有机官能团采用美国热电公司6201 燃 料 化 学 学 报第43卷Transport Kit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表征,采用KBr 压片法,KBr 和煤的质量比为300∶1,波数400~4000cm -1,分辨率4cm -1,样品扫描32次,扣除空白背景后获得样品光谱图㊂半焦碳微晶结构采用英国雷尼绍Invia 拉曼光谱仪表征,激光波长为514nm ,能量为20mW ,照射到样品表面的能量为10mW ㊂固体产品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分布采用美国康塔Autosorb 6吸附仪测定,吸附介质为N 2,比表面积用BET 方程,中孔孔容用BJH 模型计算,微孔孔容用HK 方程计算㊂2 结果与讨论2.1 不同温度下反应产物的收率在半连续反应器中首先考察了恒压升温过程中温度对产物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见图2㊂受温度的控制,在350℃主要发生水解反应,转化程度较低,半焦中碳占85.7%㊂随着温度升高,原煤中键断裂加剧,半焦中的碳逐渐降低,当温度超过550℃,半焦中碳基本不变,碳转化率为55.0%左右,说明水解和热解反应基本完成㊂液相中碳先升高,然后逐渐降低,气相中碳逐渐升高到15.6%㊂说明随着温度升高,液相碳发生二次分解反应,一部分转化为小分子的气相产物㊂脱灰煤转化到液相的碳明显高于原煤,气相碳略低于原煤,在700℃时,脱灰煤的液相和气相碳总收率达到54.2%,比原煤高8.5%㊂这一结果表明,脱灰煤在超临界水中有更高的转化率,但是煤中的矿物质更有利于气相产物的形成㊂图2 温度对产物碳分布的影响Figure 2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carbon distribution (solid symbol :raw coal ;hollow symbol :deashed coal ) 在压力25MPa 下,升温到不同温度,气体产物收率见图3㊂CO 2是主要气体产物,在350~450℃时CO 2的增加速率最快,随着温度继续升高到650℃,CO 2增加趋势变缓㊂H 2和CH 4的收率在550℃之前增加较缓慢,在550℃之后迅速增大,CO和C 2+的收率随着温度的升高缓慢增加㊂这是因为在550℃之前,煤中羧基断裂和焦油分子的二次裂解产生大量CO 2,在550℃以后,热解㊁重整反应加剧,CH 4和C 2+气体增加,同时半焦发生气化反应产生CO 和H 2㊂随着温度继续升高,CO 通过水煤气变换反应产生了更多的CO 2和H 2,并且少量H 2与活泼碳发生加氢反应生成CH 4㊂因为热解反应较快,气化反应和加氢反应都较慢,故在升温过程中气体主要以CO 2为主㊂对比原煤和脱灰煤的气体收率,原煤产生的CO 2㊁H 2㊁CH 4㊁C 2+气体量高于脱灰煤,这是由于煤中的矿物质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促进了煤中羧基和脂肪侧链的断裂形成小分子气体㊂图3 温度对气体收率的影响Figure 3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gas yield(a ):deashed coal ;(b ):raw coal2.2 反应时间对气相产物收率的影响在25MPa ,温度升高到700℃过程中,原煤和脱灰煤的转化率分别达到60.9%和65.6%,但是主要为液相产物,气体产物收率较低,说明升温过程主要发生煤热解反应㊂当温度超过550℃后,气体中H 2显著增加,说明此时发生了半焦气化反应[21]㊂在温度为650和700℃,压力25MPa ,流量8.6mL /min 条件下,考察时间对气化反应的影响㊂图4为气体收率随时间的变化㊂由图4可知,原煤在温度为650℃和700℃时,所有气体产物的收率在30min 前增长速率较快,反应超过30min 后增长速率降低㊂反应初始时间处的CO 2主要是由热解产生,如果扣除这部分CO 2,随着时间的延长,H 2/CO 2的体积比约为2,说明气化反应是此时发生的主要反应㊂CH 4和C 2+气体的收率缓慢增加,说明CH 4和C 2+主要由热解产生,碳加氢反应及甲烷化反应速率很慢㊂在反应时间超过90min 后,气体7201第9期周娴娴等:超临界水中煤基多孔炭孔隙形成过程的研究中各组分的体积分数变化很小,其中,H 2㊁CO 2和CH 4的体积分数分别为51.8%㊁36.3%和7.2%㊂温度对气化反应影响显著,当反应温度升高到700℃时,H 2和CO 2的收率显著提高,CH 4的收率也有所提高㊂与原煤相比,脱灰煤在700℃反应气体产物收率的变化趋势稍有不同,随着反应时间延长,H 2和CO 2的收率逐渐增加,并且增长的速率稍高于原煤㊂图4 温度和时间对气体收率的影响Figure 4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time on gas yield (a ):650℃raw coal ;(b ):700℃raw coal ;(c ):700℃deashed coal 图5为碳气相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㊂由图5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原煤碳气相转化率逐渐增加,但是增加趋势逐渐变缓,在30min 转化速率呈现最大值㊂在25MPa ,反应温度升高到650℃和700℃(即反应时间为零时),碳气相转化率分别为13.6%和13.7%,在超临界水中反应120min 后,碳气相转化率分别增加到23.3%和36.4%㊂说明在反应前期,挥发分的析出和焦油的分解反应速率比较快,而碳的气化反应比较慢,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较高的碳气化率㊂对比650℃和700℃可以看出,温度对气化反应的影响显著,表明在超临界水中,碳的气化反应受到动力学控制[21]㊂与原煤不同,脱灰煤反应60min 后,转化速率仍较高,说明矿物质对气化反应有一定的影响㊂虽然在热解过程中煤中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矿物质会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但是在随后的气化过程中,由于碱金属的流失,硅铝等惰性矿物质的富集,会抑制半焦中活性位的气化反应,造成气化反应速率降低㊂2.3 矿物质脱除对原煤结构的影响图6为原煤和脱灰煤红外光谱谱图㊂由图6可知,原煤和脱灰煤在3400cm -1附近都有较宽的-OH 伸缩振动吸收峰㊂原煤和脱灰煤最明显的差别在1500~1700cm -1的单峰分成双峰㊂脱灰煤在1700cm -1处呈现明显的-COOH 基团的吸收峰,这是因为原煤中与羧基相连的金属离子经过酸洗被脱除,使羧酸根游离出来,故原本位于低波数的羧酸盐的峰蓝移,呈现出明显的双峰吸收峰[22]㊂此外,原煤经过脱灰后1010cm -1左右Si -O -Si 振动峰基本消失,1250cm -1处醚键C -O -C 吸收峰有所增强,表明酸洗过程不仅造成无机离子的脱除,同样对煤的有机结构产生影响㊂因此,原煤在升温过程中气体产物的收率高于脱灰煤㊂同时由于脱灰煤有较丰富的醚键结构,更容易在SCW 中发生水解反应,从而具有更高的液相产物收率㊂图5 温度和时间对碳气相转化率的影响Figure 5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yield of gaseous carbon■:650℃raw coal ;●:700℃raw coal ;△:700℃deashedcoal图6 原煤和脱灰煤红外光谱谱图Figure 6 FT⁃IR spectra of raw coal (a )and deashed coal (b )2.4 半焦有机官能团分析不同条件下产物半焦的红外光谱谱图见图7㊂由图7可知,随温度升高(曲线(a )~(e )),2850和2925cm -1的C -H 对称和非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逐渐消失,说明煤中的脂肪侧链逐渐断裂㊂1610cm -1处与C =O 相连的C =C 伸缩振动峰降低,在550℃8201 燃 料 化 学 学 报第43卷后基本不变;1450cm -1处-CH 3和-OH 弯曲振动吸收峰强度先增大,550℃后逐渐降低㊂升温过程主要发生热解㊁水解反应㊁脂肪侧链断裂,因此,和芳环直接相连的甲基和羟基的数量有所增加㊂当反应温度超过550℃,气化反应逐渐成为主要反应,此时芳环相连的杂原子脱除,环状结构逐渐缩合在一起㊂活性的碳与水反应,形成醚键交联结构,导致1250cm -1左右处C -O 振动峰强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强(曲线(f )~(j ))㊂Montané等[15]对比了槟榔炭在水蒸气和超临界水中气化半焦含氧官能团的变化,发现在相同转化率下,超临界水气化半焦的含氧官能团数量相对较高,特别是酚羟基和醚键的数量差别最显著㊂图7 原煤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后固体产物的红外光谱谱图Figure 7 FT⁃IR spectra of solid product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a :350℃⁃0min ;b :450℃⁃0min ;c :550℃⁃0min ;d :650℃⁃0min ;e :700℃⁃0min ;f :700℃⁃10min ;g :700℃⁃30min ;h :700℃⁃60min ;i :700℃⁃90min ;j :700℃⁃120min2.5 半焦碳微晶结构分析图8为原煤和不同温度下半焦的拉曼光谱图㊂由图8(a )可知,当温度从400℃增加到500℃时,D 峰(1350cm -1)峰位置基本没有变化,但是G 峰(1590cm -1)逐渐向高波数偏移,说明石墨化结构逐渐形成㊂采用高斯拟合将拉曼图谱进行分峰处理(见图8(b )),得出每个峰所占的面积比例[23~25]㊂由图8(c )可知,原煤在不同温度下超临界水中反应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㊂随着温度的升高,I D /I G 逐渐降低然后趋于平缓,I V R +V L +G R /I D 和I S /I D +S L 逐渐升高㊂说明温度升高,煤中的挥发分被萃取出,侧链逐渐断裂,剩下较多的芳环微晶(I V R +V L +G R /I D ),从而使最终的产品石墨化程度逐渐升高㊂随着温度进一步提高,这些芳环微晶发生了气化反应,但是可以看到此时芳环之间的交联结构增加(I S /I D +S L )㊂这和红外表征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在升温过程中主要发生热解反应,产生更多芳环结构,随着温度升高,气化反应增加,形成醚键交联结构,这种交联结构不同于碳环边缘的C -O 键,说明超临界水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不仅能与芳环边缘的活性碳原子反应,还能与内部的碳发生反应,促使内部碳层之间交联扭曲,容易形成更丰富的孔结构㊂图8 不同温度下半焦拉曼光谱图及分峰拟合Figure 8 Raman spectra of coal char produc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 );a typical example of Raman spectrum with ten bands fits (b );the ratio of peak band areas (c )2.6 孔隙形成过程分析图9为原煤和脱灰煤比表面积和孔容随煤转化9201第9期周娴娴等:超临界水中煤基多孔炭孔隙形成过程的研究率的变化㊂由图9(a )可知,在转化率低于60%时,所得半焦比表面积很小,在5m 2/g 左右㊂当转化率超过60%,比表面积迅速增大,在转化率为80%左右基本保持不变,最大比表面积为426m 2/g ㊂转化率低于60%对应升温过程挥发分的析出,由此可见,升温过程挥发分的析出对成孔的作用很小,仅仅起到促进炭素前驱体形成的作用㊂由图9(b )中可知,转化率低于60%时,半焦以中孔为主,基本没有微孔,说明萃取过程主要是支链的断裂和大分子焦油的析出,形成中孔㊂随着转化率进一步提高,微孔和中孔的孔容逐渐增大,说明气化反应对孔的形成有明显作用㊂因为孔隙的形成实质上是一控制的气化过程[26],常规水蒸气气化条件下,气化活性高的边缘碳反应较快,惰性的碳反应较慢㊂同时由于扩散的限制,容易造成外表面先活化,内部再逐渐活化,造成芳环结构的扭曲和变形,逐渐形成微孔结构㊂而在超临界水中,由于实现了均一活化,表面和颗粒内部同时活化,在较低的转化率下能获得富含微孔的炭材料㊂对比原煤和脱灰煤孔容积的变化可以发现,随着转化率提高,脱灰煤的微孔容积逐渐超过中孔容积,而原煤则是中孔容积的增加幅度较大,说明在超临界水中,煤中的矿物质并不利于形成微孔,反而对中孔的形成有明显的作用㊂煤中矿物质可能抑制超临界水的渗透,造成表面过度活化,已形成的微孔逐渐扩大形成中孔;脱灰煤则实现均匀活化,故微孔所占的比例大于中孔㊂图9 比表面积和孔容随煤转化率的变化Figure 9 Evolution of surface area (a )and pore volume (b )along with coal conversion(solid symbol :raw coal ;hollow symbol :deashed coal )■:micropore volume ;▲:mesopore volume ;□:micropore volume ;△:mesopore volume3 结 论在半连续反应器中考察了升温过程和恒温过程对昭通褐煤产物收率和半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达到超临界水状态下,昭通煤中羧基,脂肪支链及含氧桥键逐渐断裂,产物主要以液态形式被超临界水迅速带出㊂随着温度的提高,一次产物发生二次分解产生小分子气体,同时固相半焦芳香化程度逐渐提高,当温度超过550℃后,半焦内部和边缘同时发生气化反应,生成大量H 2和CO 2㊂挥发分的析出形成良好的炭素前驱体,在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丰富的孔结构,半焦的比表面积迅速增加㊂微孔和中孔孔容不仅受到转化率影响,同样还受到矿物质的影响,脱灰煤比原煤更容易形成富含微孔的多孔炭,原煤中的矿物质对中孔的形成有明显作用㊂参考文献[1] 姜克隽,胡秀莲,庄幸,刘强,朱松丽.中国2050年的能源需求与CO 2排放情景[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5):296⁃302.(JIANG Ke⁃jun ,HU Xiu⁃lian ,ZHUANG Xing ,LIU Qiang ,ZHU Song⁃li.China ’s Energy demand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scenarios in 2050[J ].Adv Clim Change Res ,2008,4(5):296⁃302.)[2] WANG J ,TAKARADA T.Characterization of high⁃temperature coal tar and supercritical⁃water extracts of coal by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 [J ].Fuel Process Technol ,2003,81(3):247⁃258.[3] 王知彩,李良,水恒福,雷智平,任世彪,康士刚,潘春秀.先锋褐煤热溶及热溶物红外光谱表征[J ].燃料化学学报,2011,39(6):401⁃406.(WANG Zhi⁃cai ,LI Liang ,SHUI Heng⁃fu ,LEI Zhi⁃ping ,REN Shi⁃biao ,KANG Shi⁃gang ,PAN Chun⁃xiu.High temperature thermal extraction of xianfeng lignite and FT⁃IR characterization of its extracts and residues [J ].J Fuel Chem Technol ,2011,39(6):401⁃406.)[4] KWANRUTHAI O ,PATTARAPAN P ,SOMKIAT N.Co⁃liquefaction of coal and used tire in supercritical water [J ].Energy Power Eng ,301 燃 料 化 学 学 报第43卷2010,2(2):95⁃102.[5] SISKIN M ,KATRITZKYA R.Reactivity of organic compounds in superheated water :General background [J ].Chem Rev ,2001,101(4):825⁃836.[6] CONNOLLY J F.Solubility of hydrocarbons in water near the critical solution temperatures [J ].J Chem Eng Data ,1966,11(1):13⁃16.[7] OKITSUGU K.Solvation in supercritical fluids :Its effects on energy transfer and chemical reactions [J ].Chem Rev ,1999,99(2):355⁃390.[8] SHIN H Y ,MATSUMOTO K ,HIGASHI H ,IWAI Y ,ARAI Y.Development of a solution model to correlate solubilities of inorganiccompounds in water vapor under high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J ].J Supercrit Fluids ,2001,21(2):105⁃110.[9] DESHPANDE G V ,HOLDER G D ,BISHOP A A ,GOPAL J ,WENDER I.Extraction of coal using supercritical water [J ].Fuel ,1984,63(7):956⁃960.[10] WU B ,HU H Q ,ZHAO Y P ,JIN L J ,FANG Y M.XPS analysis and combustibility of residues from two coals extraction with sub⁃andsupercritical water [J ].J Fuel Chem Technol ,2009,37(4):385⁃392.[11] WU B ,HU H Q ,HUANG S P ,FANG Y M ,LI X ,MENG M.Extraction of weakly reductive and reductive coals with sub⁃and supercriticalwater [J ].Energy Fuels ,2008,22(6):3944⁃3948.[12] MIGUREL MS ,M.JESǗS S M ,JUAN M J G ,FRANCISCO S ,FRANCISCO R⁃R ,AURELIO S.Development of porosity in a charduring reaction with steam or supercritical water [J ].J Chem Phys ,2006,110(25):12360⁃12364.[13] FRANCISCO S ,M.JESǗS S M ,IZQUIERDO C.C /H 2O reaction under supercritical conditions and their repercussions in the preparation ofactivated carbon [J ].J Chem Phys ,2007,111(37):14011⁃14020.[14] FRANCISCO S ,M.JESǗS S M ,JESSICA M ,IZQUIERDO C.Activated carbon fibers prepared from a phenolic fiber by supercritical waterand steam activation [J ].J Phys Chem C ,2008,112(50):20057⁃20064.[15] MONTANÉD ,FIERRO V ,MARÊCHÉJ F ,ARANDA L ,CELZARD A.Activation of biomass⁃derived charcoal with supercritical water[J ].Microporous Mesoporous Mater ,2009,119(1/3):53⁃59.[16] CAI Q ,HUANG Z H ,KANG F Y ,YANG J B.Preparation of activated carbon microspheres from phenolic⁃resin by supercritical wateractivation [J ].Carbon ,2004,42(4):775⁃783.[17] 蔡琼,黄正宏,康飞宇.采用超临界水活化与水蒸气活化工艺由果壳制备活性炭的对比研究[C ]//第六届全国新型炭材料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3:117⁃123.(CAI Qiong ,HUANG Zheng⁃hong ,KANG Fei⁃parison of activated carbons prepared from nutshells by means of supercritical water activation and steam activation processes [C ]//The sixth national symposium on new carbon materials ,Beijing ,Wanfang Data electronic press ,2003:117⁃123.)[18] 蔡琼,黄正宏,康飞宇.超临界水和水蒸气活化制备酚醛树脂基活性炭的对比研究[J ].新型炭材料,2005,20(2):122⁃127.(CAI Qiong ,HUANG Zheng⁃hong ,KANG Fei⁃yu.A comparative study of phenolic resin⁃based activated carbons by means of supercritical water activation and steam activation [J ].New Carbon Mater ,2005,20(2):122⁃127.)[19] SAMARAS P ,DIAMADOPOULOS E ,SAKELLAROPOULOS G P.The effect of demineralization on lignite activation [J ].Carbon ,1991,29(8):1181⁃1190.[20] ZHOU X X ,QU X ,ZHANG R ,BI J C.Study of the microtextural transformation of coal char during supercritical water activation [J ].FuelProcess Technol ,2015,135:195⁃202.[21] MATSUMURA Y ,XU X ,JR MJA.Ga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n activated carbon in supercritical water [J ].Carbon ,1997,35(6):819⁃824.[22] ÖNAL Y ,CEYLAN K.Effects of treatments on the mineral matter and acidic functional group contents of Turkish lignites [J ].Fuel ,1995,74(7):972⁃977.[23] KEOWN D M ,LI X J ,HAYASHI J I ,LI C Z.Evolution of biomass char structure during oxidation in O 2as revealed with FT⁃Ramanspectroscopy [J ].Fuel Process Technol ,2008,89(12):1429⁃1435.[24] LI X J ,HAYASHI J I ,LI C Z.FT⁃Raman spectroscopic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char structure during the pyrolysis of a Victorian brown coal[J ].Fuel ,2006,85(12/13):1700⁃1707.[25] LI X J ,HAYASHI J I ,LI C Z.Volatilisation and catalytic effects of alkali and alkaline earth metallic species during the pyrolysis andgasification of Victorian brown coal.Part VII.Raman spectroscopic study on the changes in char structure during the catalytic gasification in air [J ].Fuel ,2006,85(10/11):1509⁃1517.[26] LAHAYE J ,EHRBURGER P.Fundamental issues in control of carbon gasification reactivity [M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1991,533⁃571.1301第9期周娴娴等:超临界水中煤基多孔炭孔隙形成过程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