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物理项目式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案例的设计对象为初中物理,具体教学内容围绕“力的作用”项目式学习展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探究力的定义、种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相互性原理。
通过实践操作、小组合作、问题探究等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应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对象本教学案例的适用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此基础上,通过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合作与竞争中共同进步。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基本单位、分类和作用效果;(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天平等实验器材进行力的测量;(3)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原理,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4)了解力的相互性原理,知道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5)通过项目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设计多样化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实验技能;(3)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4)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5)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规律的欲望;(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共同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4)教育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形成绿色环保意识;(5)培养学生具备严谨、勤奋、创新的科学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力》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从“课程内容"的要求看,本节课涉及如下条目: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例2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例3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要通过事例和实验,知道人施出力时,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不仅人能施出力,其它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也可以施出力.通过事例和实验,知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压、举、抬、吸引、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知道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必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通过事例和实验,知道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知道有些力需要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才能产生,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有些力不需要物体直接接触也能产生,如重力、磁铁吸引铁块的力。
力是抽象的,力无法直“看到",通过事例和实验,认识到对于力,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两种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分为改变运动的方向和变运动的快慢两种情况。
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这些都是运动快慢的变化。
当我们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或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这个物体一定受到了力。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具体讨论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前让学生建立力的初步概念,了解力作用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课文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
初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案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初中物理中“力的作用”单元。
该单元的核心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力的基本知识,能够分析日常生活中力的作用现象,并培养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教学对象本次教学设计的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
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如简单机械、物体的运动等。
此外,学生对实验和实践活动有较高的兴趣,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直观的教学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力的相关知识。
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和需求,设计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思考性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定义,掌握力的基本单位牛顿(N);(2)掌握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并了解各种力的作用效果;(3)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能够运用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解决相关问题;(4)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会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运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如抛物运动、滑轮组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与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2)运用实验、观察、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通过问题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如几何、代数等,解决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提高学生的学科综合运用能力;(5)鼓励学生利用课外资源,如网络、书籍等,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2)通过探索力的奥秘,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3)强调力的作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4)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他们了解力的不当使用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word版)第1课时力及力的作用效果知识与技能1.认识生活中各种与力相关的现象。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感知力的大小。
3.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实验现象或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感受力的特点,从而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现象,自己设计实验,掌握转换法(微小力使物体形变的放大方法)的应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情趣。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1.认识力的概念,分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对力产生的效果会进行判断。
教具准备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大头针、两根弹簧、篮球、小钢球、刻度尺、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投影“神舟十一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遨游太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
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老师提问:“力”这个字大家太熟悉了,同学们知道有关“力”字的词语有哪些呢?学生回答:力量、力气、能力、理解力、战斗力、“给力”、力不从心、力所能及、身体力行、身强力壮、力争上游、四肢无力……在同学们说出的这么多的“力”中,力的含义各不相同。
在物理学中,“力”又是什么呢?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与生活中所说的很多“力”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在物理学中,究竟什么是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力是什么1.展示并罗列现象。
用多媒体课件上的图片展示日常生活中、体育活动中以及工农业生产中与力有关的现象。
学生思考问题: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是否必须相互接触?(1)日常生活中:手拍打桌子,左手拍右手(学生实验),人推车……(学生举例)小结:在这些力现象中,都涉及两个物体。
北师大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力》表格式详细教学设计
答:两位同学力的大小可能不同.
说明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的大小 有关.
再次让学生用不同得力拉压物理 实验室中的弹簧,得到拉力或压力
越大,弹簧的形变量越大的情况.
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教师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观 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 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 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 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 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
3.在倾斜放置的长木板上, 用弹簧 秤拉木块匀速上升,读岀拉力的大 小.
问题扩展
总结正确使用方法之后可适当补充有趣 的测量,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如:
(1)用手拉弹簧秤的钩,大家亲自感受1
牛顿和5牛顿的力有多大.
(2)用一根头发拴在弹簧秤的钩上•测量 将头发拉断时的拉力多大•并与其他同 学比较.
(3)同桌的两个同学用两个弹簧测力计 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对谁的拉 力大?
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力 的一些现象
学生总结共同特点
施力物体
与受力物
体
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 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 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 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 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 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 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
第一节力
教学课题
第一节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课题 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设计
果
2.引导学生举出力 使物体的状态和形 状发生改变的事 例。
2.学生举例。
3. 力 的 单 位 是 牛 顿,简称牛,符 3.学生回答。 号 N。 托起两个鸡蛋 的重力大约是 1N。 一个成年人 的 质 量 大 约 是 70kg,他对地面的 压力大约是 700N。 提问,使学生对 力的单位“N”产生 感性认识。 你对地面的压 力大约是多少? 你抱起一只小 猫需要多大的力?
播放动画“力的作 用是相互的” 。
3.能设计一个实验 说明力的作用是相 互的吗? 启发学生将两种颜 色的松紧带系在一 起,将它拉长,观 察看到的现象。
3.学生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观察到: 两条松紧 带都被拉长 了,彼此都对对方施了力,也都受 了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生活中还有能证 明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事例吗?
4.学生回答:划船时,用力将另一 只船推开,自己的船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起来。
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本 节内容。 2.对学生的探究精 神给予鼓励。
引 入 新 课
1. 创 设 力 的 作 用 效果的情景, 引 入新课: 我们经常谈到 力,我们可以通过 力的作用效果感受 它。 播放录像使学 生得到亲身感受, 进一步提问:物体 受力后,发生了什 么变化?
1.回答:速度的大小、方向发生 了变化、形状发生了变化。
播放视频“力的作 用效果” 。
一、 引 入 新 课
2. 实验:教材 31 页想想做做。 通过实验进一 步分析:钢球、弹 簧受力后发生了什 么变化。
2.回答:钢球速度的大小、方向发 生了变化、弹簧形状发生了变化。
3. 引入新课: 物体 的速度的大小、 方向的变化、 物 体形状的变化 是因为受到力 的作用。 总结一下,力可以 产生哪些作用效果 呢? 教师活动 二. 力 的 作 用 效 1.引导学生归纳力 的两种作用效果。 1.学生归纳: 力可以使物体速度的大小、方 向发生改变。 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 变 化。 学生活动 媒体运用
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
§12.4力的学案诸城市桃林初中周友绪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2.学科:物理3.课时:1教案内容:一、学习目标: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 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4、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二、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画力的示意图学习难点:力的作用效果三、教学之前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了“力”教学的相关教学材料,如参考教案(/view/d8f52e1b650e52ea551898be.html1-3、);(/view/fc66cf05a6c30c2259019e85.html1-5)了解生活中的力,探究一、力的作用效果要求:用力扳动塑料直尺,看直尺有何变化?课本41页图12.4-1实验,看小球的运动如何变化?看(/view/d8f52e1b650e52ea551898be.html7-8)问题1: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力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还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二、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看(/view/d8f52e1b650e52ea551898be.html9)要求: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效果,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先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最后得出结论。
用控制变量探究。
)问题2: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有关探究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要求:用力推墙你的感觉怎样?用手拍桌子你的手有何感受?问题3:力的作用有何特点?相互的两个力有何关系?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_______、方向______、作用在____直线上三、全班交流,精讲拓展交流一:根据自己的实验感受相互交流,各人能得到怎样的结论?(/view/d8f52e1b650e52ea551898be.html18-22)交流二:归纳总结力有何特点:四、课堂小结,反思整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探究及讨论总结出本节的主要内容,形成知识网络五当堂训练,巩固提高1、有以下几种现象:①车从车站开出,②橡皮筋被拉长,③皮球被压扁,④电风扇断电后越转越慢。
大班科学教案力的作用
大班科学教案力的作用在大班科学教学中,科学教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教案不仅仅是一份教学计划,更是教师实施科学教学的指导和支持。
科学教案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有机结合,能够帮助教师高效有序地进行教学,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准备工作、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大班科学教案的作用。
一、准备工作准备工作是科学教案编写的重要环节,它对于科学教学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准备工作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同时,教师还需要收集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具,以便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准备工作的充分做好,为后续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科学教案力的作用之一是能够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科学教学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科学教案应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内容科学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明确教学内容。
科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息息相关。
科学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科学教案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组织和安排,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科学教案能够指导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科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科学教案能够提供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探究法、讨论合作法、案例分析法等。
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教学评价科学教案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科学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
科学教案中应该包含教学评价的内容,明确评价的方式和标准。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提高。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力》
称
本课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
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
互的等四部分内容组成。教材在设计上注意引导学 教材分析
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
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
概念。
Hale Waihona Puke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
互的。
择与设计 体演示法
教学过程
观看图片,动手实验,引导学生
要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
些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
两个同学掰手腕,每个同学手有何感受?
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
谁用力了?谁受了力?
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
的物体施力。推土机推土时,推土机对土
施力;磁铁吸引铁钉时,磁铁对铁钉施力。
展示图片: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
提、举、吸引等概括为力的作用。前面的
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
到力称为受力物体。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
用。
这节课我们对力的一些基本知识
课例研究综 述
做了研究。知道了什么是力,力的单 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 的示意图怎么画,以及力的作用是相
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 教学目标
会作力的示意图;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
由于我校学生来自农村,大部分学习积极性较差,
各学科基础薄弱等特点, 学生学习能
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生 力分析
活实际,动手、观察、
分析归纳等学习物理的重要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力》教学设计(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力》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体力等解释。
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2、力是什么?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3、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设计】6.1力
§6.1 力课型:新授课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力并应用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2、认识力的相互性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力的认识、探索,增强对大自然的好奇、热爱的感情。
2、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获得探求科学规律的乐趣。
3、多动手、多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课前准备:弹簧栓、磁铁、橡胶棒、毛皮。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同学们都有玩过扳手腕的游戏吧。
(演示)师:请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觉?生: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师: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觉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引出课题)(板书:§6.1 力)2. 讲授新课(1) 力是什么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力呢?生:举重比赛时,人用手举杠铃。
生:拔河比赛时,人用力拉绳。
生:人用力压跷跷板。
生:人用力提水桶。
生:我看见过推土机推土。
生:我见过大吊车提货物。
生:我见过压路机压路。
生:我见过拖拉机拉犁。
(教师选好学生所举的例子,并做好板书)师:同学们想一想黑板上的这些例子,有什么共性?生:上面的例子中,不论是人还是物体,当他们对别的物体用力时,都与别的物体是相互接触的。
生:都发生了推、拉、压、提等动作。
师:刚才的两位同学总结得很好,我们先来看第一位同学所讲的即发生力的时候,物体与物体总是相互接触的。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生:我不同意。
师:为什么呢?你能举出一个发生力的时候,物体没有相互接触的例子吗?生:我用钢笔与头发摩擦,然后将钢笔接近小纸屑,发现还没有接触,小纸屑就被钢笔吸引上了。
力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通过教学讲授,让学生知道力的概念及单位3、通过演示实验对比,让学生知道力的三要素,并会用示意图描述力4、通过实验现象归纳,让学生会运用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引入新课教授新课视频演示《押加》影片中介绍押加是一种力量型运动,两个人用腿、腰、肩和颈的力量拖动布带奋力互拉,而生活中用力的例子也很多,比如马拉车学生拍蓝球吸铁石吸引铁钉都要用到力,今天从物理学方面认识力。
1、力的作用效果力是个抽象的概念物体受力没法表述,于是人们采用观察比较受力物体受力前后变化认识力。
物理学中将受力物体受力先后变化表述为力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1、用重物放在气球上,比较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2、用手连续拍气球,观察比较气球的运动快慢的变化3、将飘向地面的气球救起,观察比较气球运动方向的变化(同样的矿泉水瓶子也可以)生活中有哪些实例?观察学生观察比较并做答1)由圆变扁2)由慢变快3)有向下运动变成向上运动扩大视野易于学生的归纳视频直观的演示2分5分点评归纳总结: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2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初中阶段判断物体是否受力观察力的效果是一种方法,物理学中力是如何表述的进一步分析:1)重物压气球使气球形状发生变化,就说重物对气球有力的作用2)用手拍气球使气球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就说手对气球有力的作用3)墙壁顶回气球使气球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就说墙壁对气球有力的作用4)结合学生实例在分析一组教师板书:重物压气球手拍气球墙壁顶气球物体作用物体深层理解一个力至少有几个物体表述?介绍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举例:双手击掌,双手同时发力同时受力,因此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练习:手拍球,球走了是因为手给球一个力作用,同时手疼是因为球给手也施加了力的作用。
生活中类似例子还有很多。
作为物理量,用符号F表示力,国际单位制中为了纪念牛顿在力学中的作用,将'牛顿"用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符号“N" 两颗鸡蛋对手的压力约为1N。
初中物理力及其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力及其作用教案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2. 理解弹力的概念,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了解其原理;3. 理解重力的概念、方向,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2. 运用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3. 运用观察分析法,探讨力的作用相互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初步形成科学世界观,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 培养好奇心,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2. 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3. 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寻求现象的共性,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2. 理解力的作用相互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投影仪展示漂亮的“力”字,请同学们欣赏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顺势引出力的含义,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知识梳理:学生自学教材,完成相关考点的学习。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讲与点拨。
3. 典型事例分析:教师提出典型事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取规律。
例如:用手拍桌子,手会感觉到疼,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力捏空易拉罐,易拉罐变形,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4.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器材:小磁铁、塑料瓶、剪刀、纸、魔术棒等。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力的作用效果,探讨力的作用相互性。
5. 知识巩固: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什么?A. 桨对水的推力B. 水直接对船的推力C. 人对船的推力D. 水对桨的推力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相互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初中物理力的简要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力的概念与作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学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难点:力的三要素的内涵及其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观察分析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力的作用规律。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3. 启发式提问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4. 类比法:通过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力的相互性。
5.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在讲解的基础上,及时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投影仪展示力的字词,引导学生关注力的概念。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力的作用吗?力的作用有什么特点?2. 新课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介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讲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举例说明。
3. 实验环节:(1)安排学生进行力的作用实验,如拉弹簧、抛物体等。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力的作用规律。
4. 课堂练习:(1)布置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练习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力的概念,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知道,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型与教学方法:新授课。
方法:先学后教、适当点拨,自主学习,学生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检测题,弹簧,磁铁,气球,橡皮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时间2分钟)二.学习目标1:掌握感受力作用的效果2:力的三要素3:用示意图表示力4:认识物体间力作用是相互的活动一:观察教材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事例中有那些共同的地方?2、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哪几个物体?3.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吗?二.先学后教活动二:自学课本第126页的内容并自己根据现有器材演示,完成下列问题。
(时间5分钟)(1) 用图----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思考问题: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球时,会发生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由此得出:力可以(3)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4)学生看课本图12.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由此得出:力可以练一练:如图所示表示力的作用效果中,其中图(a )表示力可以使物体;图(b )主要表示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三:阅读课本42页你能说说力的单位及符号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为_________。
2024年优秀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件教案
2024年优秀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分类、作用效果以及测量;重点探讨力的作用效果以及日常生活中力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类及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运动员举重、拉弓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共同特点,引出力的概念。
2. 基本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及作用效果(形变、速度变化等)。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力的实例,并分析其作用效果。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书上练习题,巩固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
6. 实验演示:演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三个力的实例,并说明其作用效果。
(2)已知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5N,另一个力为10N,且两个力的夹角为60度。
求物体的合力。
2. 答案:(1)实例:踢足球、拉弓、推门。
作用效果:足球运动、弓形变、门开启。
(2)合力:约为11.6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及作用效果掌握较好,但在力的合成与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介绍牛顿三定律,引导学生探索力与运动的关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初中物理《力》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主题单元教学设计1.通过感知力、描述力、测量力、分析力等过程初步认识力;2.通过体验性活动和实验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3.通过思维导图等方式整理和归纳研究内容,提高研究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2.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3.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如尊重科学事实、追求真理等。
主题单元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力的概念与作用效果1.引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力的作用效果;2.讲解力的概念和三要素,教学画力的示意图;3.让学生通过实验和体验性活动感受力的作用效果;4.让学生通过描述力的作用效果来深化对力的理解。
第二课时:弹力与弹簧测力计1.讲解弹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讲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原理;3.让学生通过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4.通过实验和体验性活动加深学生对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理解。
第三课时:重力与重心1.讲解重力的概念和产生原因;2.讲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并教学用公式G=mg进行简单计算;3.讲解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4.让学生通过实验和体验性活动深化对重力和重心的理解。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1.讲解法:通过讲解力学知识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2.实验法: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3.体验法:通过体验性活动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力学知识;4.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和归纳研究内容,提高研究效果。
评价方式1.实验报告: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完成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2.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提问、回答问题等;3.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质量;4.考试评价:通过考试来评价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1.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体验,感知力的作用效果,并能够运用它来解释生活中一些力的现象。
2.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体验的分析和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7.1《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二、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新课程提倡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及情感体验,据此我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亲身活动,有意识地感知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力的概念,并通过参与活动来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设计理念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应注重科学、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尽量选择一些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上安排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很重。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必须详略得当,做到在内容完整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4、学情分析: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
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
“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而且生活中学生的有些说法也不够科学,他们有时用“力气”或“劲”表示力,有时甚至把力和“功”混为一谈。
所以,从本节课开始就要给学生逐步建立起“力”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③知道力的三要素。
④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观察、实验、图片或视频等,使学生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亲身活动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知力的作用及其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演示、观察和亲身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力及力的作用效果五、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启发法七、教学器具:气球、橡皮筋、钉子、泡沫板、弹簧、铁架台、激光笔、镜子八、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新课引入观看视频,举例生活中力的词语,引出力的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
哑铃一副、小钢珠、磁铁、弹簧各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11.4-2乙、丙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3)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后全体观察课本图11.4-2甲讨论踢足球、拧人、揉纸团等与图11-4-1、11.4-2乙、丙的区别引出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得出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
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讨论体验、探究:拉弹簧、推门、拧螺母时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的效果的影响,总结结论。
(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示意图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探究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
(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
(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5)看课文第3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巩固和提高
1、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
为。
3、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因
为。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
A、一头小牛
B、一块砖
C、九年级物理课本
D、两枚1元硬币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交流、评估与小结
请同学们先讨论总结这节课自己的收获老师补充
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作业布置
1、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2、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
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
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请就此问题做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
4、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请写出你的猜想。